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480—2010)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48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分布式电源
  • 接入电网
  • 技术规范
  • 电力系统
  • 新能源
  • 并网
  • Q/GDW 480-2010
  • 电网技术
  • 电力工程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3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字数: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新建和扩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改建分布式电源、分布式自备电源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480—2010)》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带任何机器生成痕迹。 --- 《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前沿解析》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电力系统领域最为核心且发展迅猛的两大技术分支——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智能电网建设的宏大背景下,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与对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旨在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既有深度理论支撑,又紧密贴合工程实践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继电保护原理与新型算法 1. 传统继电保护的局限性与演进 本部分首先对经典电流速断保护、接地保护、距离保护等传统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了系统回顾。重点剖析了在特高压输电、大容量直流输电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新型电网结构下,传统保护方案在快速性、选择性、灵敏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深入探讨了暂态过程对保护动作判据的影响,例如次暂态电流的畸变对电流互感器(CT)饱和的影响,以及不同接地方式对接地保护的约束。 2. 微机保护技术与先进判据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现代微机保护技术进行了深入解析。详细阐述了基于傅里叶分析、小波变换等数学工具的量测算法,这些算法如何实现对电磁暂态信号的精准、快速识别。特别引入了基于同步采样与内藏式时钟的精确暂态量测技术,用以解决电网中非全相量数据带来的误差问题。 在保护判据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高频阻抗保护在输电线路故障定位中的应用,并对比了其与传统阻抗保护在复杂电网潮流下的性能差异。同时,书中对基于行波原理的保护技术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探讨了其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保护中的前瞻性价值。 3. 故障诊断与自适应保护 区别于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定值保护,本书强调了自适应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系统实时运行数据,结合专家系统或模糊逻辑,动态调整保护的动作时限和灵敏度。这对于电网中阻抗变化剧烈的区域(如含大量柔性直流和串联补偿设备的线路)尤为关键。此外,书中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广域保护(WAMS)的应用框架,包括基于GPS授时和PMU(相量测量单元)数据的区域解列保护、低频减载策略等,确保系统在失去同步前能够快速响应。 第二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智能电网核心技术 1. 远动系统与主站系统架构 本部分转向电力自动化领域,详细介绍了“五防”系统的最新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基于IEC 61850标准构建的间隔层、过程层和站控层的通信架构。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讲解了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GOOSE、SC文件等)的配置、测试与维护,强调了时间同步(如IEEE 1588 PTP协议)在实现高性能自动化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 2. 状态检修与在线监测技术 随着设备老化加剧,状态检修已成为运维的主流方向。本书系统梳理了高压断路器、主变压器和GIS等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对于变压器,深入剖析了溶解气体分析(DGA)的最新趋势,以及如何将DGA数据与局部放电(PD)监测结果进行融合,构建更可靠的早期故障预警模型。对于断路器,重点介绍了基于真空度和SF6气体密度监测的寿命预测方法。 3. 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与优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高级目标在于实现高效的运行控制。本书涵盖了安全约束经济调度(SCED)的基本模型、求解方法及其在实时系统中的应用。更进一步地,我们探讨了暂态稳定控制技术,包括发电机切机、SVC/STATCOM等FACTS设备在增强系统惯量和阻尼方面的协调控制策略。针对区域间联的稳定性问题,书中详细论述了联络线功率交换的优化控制方法。 4. 检验与调试规范实践 鉴于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调试工作变得尤为精细。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大量基于工程经验的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的调试流程与案例分析,涉及从装置注入、定值校验到现场投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些实践经验对于避免因调试失误导致的电网事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 本书特色总结: 本书严格遵循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最高标准,聚焦于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实践与理论突破。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算法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多个层次,特别侧重于微机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技术变革。全书案例翔实,公式推导严谨,旨在成为电力行业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与“进阶指南”。 (请注意:本书内容完全侧重于继电保护、自动化、运行控制和设备监测技术,不涉及分布式电源(DG)的并网技术标准、接入条件或安全隔离要求等具体规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是无可挑剔的,纸张的厚度适中,字体的选择也兼顾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这在技术规范类书籍中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不过,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却常常被其独特的行文风格打断。内容上,它似乎非常强调条文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每一个条款的措辞都经过了极其谨慎的斟酌,力求在法律和技术层面达到无懈可击。这种严谨性固然是规范的本质要求,但对于习惯了现代技术文档那种直截了当、多用图表辅助说明的阅读者而言,书中大量的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使得理解和消化特定要求变得颇为费力。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反复回溯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某一条款的真正意图,尤其是在涉及到跨部门协调和责任界定时,那种“咬文嚼字”的感觉尤为明显。它更像是法典而非技术手册,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条文解读能力,这对于快速上手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评分

从组织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撰遵循了典型的电力行业标准格式,从总则到附录,层层递进,显得非常系统和有条理。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都力求平滑,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管闭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它在“例外情况”的处理上略显保守和模糊。技术规定总是在理想状态下运行得最为顺畅,但电力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灰色地带和特殊工况层出不穷。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来界定标准接入的“黄金路径”,但在面对那些边缘案例,比如特定电压等级下的谐波抑制限值在某些历史遗留设备旁如何处理,或者当检测设备自身发生故障时系统的默认安全策略是什么等问题时,提供的指导性意见往往是“应遵循相关规定”或“由接入系统单位自行判定”,这种将难题踢给具体执行方的做法,虽然保证了总规定的普适性,却让一线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感到无所适从,亟需后续的细则补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其“规定”的属性,而非“技术”的详述。它成功地确立了接入电网的法律和行政边界,明确了各方的权责义务,对于建立一个有序的市场和接入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但是,如果一个读者,比如我,是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设计一个高效、低成本的并网逆变器,或者深入理解了先进的电力电子学在电网稳定控制中的最新应用,这本书则会让人感到强烈的知识断层。它告诉我们“必须满足的性能指标”,但对于如何“达到这些指标的最佳工程实践”却鲜有着墨。它更像是一个交通法规,规定了你必须在什么速度内行驶,在哪里停车,但对于如何驾驶你的车辆穿越拥堵的交通才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本书恰恰跳过了后者,专注于前者。因此,它更适合于合规审计人员和项目管理层,而非深入一线的系统架构师或硬件工程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挺吸引眼球的,那种严肃又不失专业感的蓝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什么轻松的读物。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因为我手头上正好有个需要深入研究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项目,而这本书的书名——《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480—2010)》——听起来就非常权威,像是行业内的“圣经”一样。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试图在里面寻找那些我急需的、关于逆变器控制策略或电能质量标准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时,却发现内容的主体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管理框架和程序性的规定。它更像是一部指南,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和“谁来负责”,而不是手把手教你“具体怎么实现”的工程手册。我期待中那种能直接套用到设计文档中的具体参数和公式,在这里显得相对稀疏,更多的是对不同接入等级下的基本要求和测试流程的描述。对于一个急着要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工程师来说,这使得阅读体验略显“隔靴搔痒”。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和必要的合规性约束,但要真正落地实施,我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工程实现的资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建立规范的基石,而非技术实现的砖瓦。

评分

作为一本发行于十多年前(2010年)的特定技术规定,我本以为它会包含当时为止所有主流厂商已经达成共识的关键技术指标。但阅读下来,我深刻体会到技术标准更新迭代的速度是何其之快。书中对某些新兴的、如今已成为主流的快速响应机制和高级并网保护功能,仅仅是做了非常概括性的提及,或者干脆没有深入涉及。例如,在无功功率的动态支撑方面,当前电网对电源模块的“惯量支撑”和“电压暂降穿越能力”的要求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本书似乎停留在早期的“有功功率优先”阶段。这让我不得不产生一种时间错位感,它仿佛定格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视野,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显然无法直接指导我们应对当前电网日益复杂的动态稳定需求。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用以追溯标准的演进脉络,而非解决今天电网前沿挑战的“现役武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