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即使忽略所有的巧合、偏执、无奈和情非得已,也难以描述那种虚空荒凉,究竟自何而来。
※所谓魍魉之匣,是盲昧难辨,是幽闭难言。是行走间踏入颠倒天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魍魉之不可说,如人心之不可测。剥离秩序的外壳,它懵懂安静,天真以致邪恶。那时混沌未开,它是一枝曼陀罗,行恶而不以为恶,不知情为何物,但识欢喜凄苦。
※每个人都自认清醒明白理智,而魍魉如何倏忽来去,充溢四塞,无人可知。
魍魉如有意,匣盖将启,请君入彀。
内容简介
被电车撞击而身受重伤的少女,被送往医学研究所之后,在众人环视下从病床上消失。与此同时,相模湖分尸杀人案衍生了一连串支解杀人事件。魍魉,是否潜伏在暗处窥伺?
两个美貌且彷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相偕在夜里去湖边欣赏月光,其中一名少女却意外落车而身受重伤。无意间搭同一班车下班的刑警木场修在强忍疲惫下接手处理案件,却意外发现身受重伤少女的亲人,是他暗恋了许多年的女演员。木场一面强自按捺内心情感浮动,一面却也深陷难缠案件。身受重伤的少女在送到一栋盒状的建筑物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凭空消失了……
作家关口偶尔为之取材写作的三流杂志《月刊实录犯罪》,正在追查相模湖发生的分尸杀人案,编辑鸟口和关口联袂前往现场追查,却在路途中迷路而误入一栋奇怪的盒状建筑物……
在病床上消失的少女、相模湖分尸杀人案、追查案件的木场和关口、盒子般奇怪的建筑物,到底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魍魉,真的只存在人心吗?
作者简介
京极夏彦 KYOGOKU NATSUHIKO,别人难以模仿、难以企及的作品,对他来说只是兴趣。
1963年3月26日出生于北海道小樽。
1994年:在工作之余写下处女作《姑获鸟之夏》,为推理文坛带来极大的冲击。
1996年:出版京极堂系列之二《魍魉之匣》,就拿下第四十九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之后陆续推出《狂骨之梦》、《铁鼠之槛》等九部系列作品。
1997年:时代小说《嗤笑伊右卫门》获第二十五届泉镜花文学奖。
2003年:时代小说《偷窥者小平次》获得第十六届山本周五郎奖。
2004年:怪奇时代小说《后巷说百物语》获得**百三十届直木奖。
京极堂系列小说人物设定鲜明、布局精彩,架构繁复,举重若轻的书写极具压倒性魅力,书籍甫出版便风靡大众,读者群遍及各年龄层与行业。京极夏彦目前正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奇快速度创作,被誉为“神”一样的创作者。
目录
总导读/凌乇
独立揭起妖怪推理大旗的当代名家——京极夏彦
魍魉之匣(上)
精彩书摘
楠本赖子真的很喜欢柚木加菜子。
不管是加菜子脖子附近的细致肌肤、柔顺飘逸带着光泽的头发,或者游移不定的纤细手指,她都很喜欢。
赖子特别喜欢加菜子那双虹膜又大又黑的眼睛。
那双眼有时锐利得像要射穿人,却又总是湿润明亮,湛满仿佛能吸人入内的深邃色彩。每当加菜子闭上眼睛,入神地听着音乐时,赖子总是很想把嘴唇轻轻贴在她粉嫩红润的脸颊与眼皮之上。
不知被这股冲动折腾过多少次。
但,赖子绝不是个同性恋者。
她所抱持的情感与同性恋者有点不同。
赖子从未对其他女性有过这类欲望,且对加菜子也不可能真的付诸行动。但是,在加菜子身旁时感受到的那股沉静的昂扬感,却比任何恋爱都更哀切;飘荡于她身旁的淡淡芬芳,也让赖子的心情不知悸动过多少回。
加菜子在各种层面的意义下都悖离自然而活。
赖子如此认为。
加菜子比班上任何人都还要聪明,比任何人都还要高洁、美丽。从不与他人为伍,独自散发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宛如唯一的人类混入了兽群当中。她既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从不感到痛苦与烦恼。
加菜子年仅十四岁就显得豁然达观。
所以赖子不禁觉得不可思议,为何她在班上之中就仅仅只与自己交好?不晓得这看在其他学生眼里究竟作何感受,自己也从未揣测过同学们的想法。总之,在大家面前加菜子只与自己亲密这件事是赖子唯一的骄傲。
赖子没有父亲,生活也绝称不上宽裕。能来这间学校上学虽是母亲辛苦筹措的成果,但对赖子而言却只是一种无以名状的痛苦。
班上同学全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所以在生性内向且不知世事的赖子耳里,同学间的对话全像是外国话,黏稠交错在一起,一句也听不懂。
在学校里学到的全是低人一等的感受,赖子每天为了去受伤而预习,又带着当天受到的伤痛回来复习。
所以加菜子第一次对她说话时,赖子吓得不知如何回话。
“楠本同学,一起回家吧。”
加菜子不管对谁都用这种男性口吻说话。
在加菜子面前,别说是男女的区别,就连师生间的上下关系也变得毫无意义。
两个人漫步行走在长满了不知名花草的堤防上,赖子始终低着头,直到于镇上的寂寥工厂前道别时仍不敢发出一语。
赖子回家后,仍在震撼之中而无法入眠。
自己并没有劣于他人。不,如果家里不穷、父亲还在的话,凭着赖子美丽的容貌,相信更胜其他女孩一筹。
事实上,赖子常遭母亲带回的浑身酒臭男人们投以好色的眼光,是个容貌秀丽的美少女。
隔着一层水银薄膜,镜中的自己与加菜子的形象合而为一。
赖子的心中似乎有股莫名情感隐约地膨胀了起来。
赖子并不清楚加菜子的身世,加菜子也从未过问赖子私事。所以赖子才能在加菜子面前仅凭如花朵般亮丽的表面来交谈,不必暴露出自己最讨厌的根部。
但是——加菜子一定知道赖子的一切,所以她才不会像其他女孩们说些只有表面、空空泛泛像听不懂的外国话。赖子非常了解她的话语,同时也开始觉得自己的话只有她才听得懂。
加菜子常邀赖子一起在夜间散步。
她们先在工厂前会合,然后漫无目的地在夜晚的小镇徘徊,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她们不会到闹区去,所以从未被抓去辅导。白天走过的地方、见惯了的街景,在加菜子的魔力下幻化成陌生的异都。小巷子里的黑暗与电线杆的黑影,在在都让赖子心跳加速。
“楠本,你要多多沐浴月光比较好。”
加菜子快活地说着,灵巧地转过身来,柔嫩的颈子在月光下辉映出苍白光芒。
“因为月光具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魔力吗?”
“哎,又不是在说童话故事,不过是因为月光是阳光的反射而已哪。所以说,虽然阳光能给予动物植物生命力,但月光已经是死过一次的光芒,因此不会带给生物任何助益。”
“那岂不是没有意义吗?”
“并不是有意义就是好事哪。你看,所谓的活着不就是不断变得衰弱最后迈向死亡?也就是越来越接近尸体啊。所以沐浴在阳光下的动物才会尽力露出一副幸福的脸孔,全力加快迈向死亡的脚步。因此我们要全身沐浴在经月亮反射后、已经死过一次的光线中,好停止活着的速度。就只有在月光中,生物才能逃离生命的诅咒。”
果然没错。加菜子果然是个违背自然而活的人。
赖子如此认为。
“我们要像猫一样地活着,因此我们得先训练出一对夜晚的眼睛。”
“夜晚的眼睛——怎么做?”
“简单啊,只要白天睡觉就行了,我们猫儿还有夜晚等着。”
“是呢,还有夜晚呀。”
赖子这么回答之后,加菜子失声笑了起来。
“楠本,你真不赖。”
加菜子以波斯猫般的表情笑了。
加菜子总会在书包里塞几本文学杂志。
当然,那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杂志。加菜子很愉快地读着大人阅读的、有点困难的文学作品。见她读得这么愉快,赖子也常借来翻看。但不管怎么假装成文学少女,对赖子而言,那并不是顶有趣的东西。
但,纵使这些仅是罗列着比教科书上更困难的汉字而已的——既无美丽色调,亦无可爱插画——味如嚼腊的纸册,赖子也觉得那是能让自己与其他少女划清界限的重要法术,所以拼命地读着。
在这些书当中,她只觉得充满幻想与不可思议的故事还算不错。
加菜子也常学大人上咖啡店,边听外国音乐边喝红茶。赖子在喝不惯的红茶里加入满满的砂糖,学她欣赏听不惯的音乐。
上咖啡店是违反校规的行为,刚进入店内时赖子的心脏紧张得快停了。
可是与心情相反,赖子的身体却毫不迟疑走了进去。仿佛被妖艳花朵散发出的媚惑甘美香气所吸引的愚昧昆虫般,丝毫没有迟疑。
两人聊了许许多多的话题。
……
前言/序言
《魍魉之匣(上)》 前言: 在那个光怪陆离、充斥着旧时代气息的日本,人心的幽暗与社会的畸形如同藤蔓般缠绕,编织出令人窒息的迷雾。当离奇的死亡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被卷入无法解释的漩涡,真相的触角便开始悄然伸展,触及隐藏在平凡表面之下的,最深沉的恐惧与最扭曲的欲望。 《魍魉之匣(上)》并非一部简单的推理小说,它更像是对人性深渊的一次大胆探索,一次对时代病灶的精准解剖。故事的开端,如同一个精心铺设的陷阱,将读者一步步引向一个充满未知的迷宫。每一个章节,每一次转折,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碎片,拼凑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压抑与躁动。 第一章:失窃的乐器,破碎的童年 故事的序幕,在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的夏天拉开。东京,这座在战后经济复苏浪潮中重生的城市,表面繁华之下,暗流涌动。位于京桥的“须崎骨董店”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失窃的并非贵重财宝,而是一件看似普通的旧式手摇风琴。然而,这件乐器并非普通的遗物,它承载着一段被掩埋的过去,一段与一个年轻女子——浅井家的女儿——有关的过去。 浅井一家,是当时社会中颇具代表性的中产家庭。父亲是某企业的高管,母亲贤惠持家,女儿春子则是一位容貌秀丽、性情温婉的妙龄女子。然而,在这幅看似平静的画卷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裂痕。春子最近行为异常,常常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对周围的一切显得心不在焉。而那架失窃的风琴,似乎是她心中某个重要记忆的载体,一旦失去,便如同抽走了她精神的支柱。 警方介入调查,最初将此案定性为普通的盗窃。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令人费解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骨董店的老板,一位名叫须崎的商人,在事发后不久离奇死亡。他的死亡方式更是诡异,仿佛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扼杀。现场没有搏斗的痕迹,也没有明显的作案工具,更令人不解的是,他的尸体被放置在一个古老的木箱中,周围散落着许多奇特的符咒和古籍。 第二章:怪异的信件,笼罩的阴影 在须崎骨董店事件发生的同时,另一桩事件也开始在社会上引起不安。东京的一些富裕家庭,陆续收到一些署名“魍魉”的匿名信。这些信件的内容晦涩难懂,充满了预言般的恐吓,声称要“清算”那些“罪孽深重”之人。起初,这些信件被当作恶作剧,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然而,当收信家庭中开始出现成员失踪或离奇死亡的事件时,恐慌的情绪便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 失踪者包括一位银行家,一位知名外科医生,以及一位在政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失踪毫无征兆,仿佛凭空消失。而死者,则大多死状凄惨,身上带着奇怪的伤痕,仿佛是被某种非人的生物袭击。警方在调查这些案件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这些家庭都曾与须崎骨董店有过某种联系,或者与浅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故事的叙述者,一位年轻但经验丰富的侦探,被卷入了这场越来越复杂的案件之中。他发现,案件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隐秘的组织,这个组织以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方式,执行着他们所谓的“审判”。而“魍魉”这个名字,也开始在警方的内部资料中反复出现,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符号。 第三章:古老的传说,扭曲的欲望 为了解开谜团,侦探开始深入调查与案件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他拜访了浅井家,试图了解春子的过去。在与春子的交谈中,他得知了关于她童年时期的一些模糊记忆,以及一段被遗忘的往事。春子曾经有过一位童年玩伴,一个孤僻而神秘的女孩,两人之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约定。而这个女孩,似乎与风琴有着特殊的联系。 同时,侦探也开始研究“魍魉”这个名字的来源。他查阅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古籍,发现“魍魉”在古代神话中,是一种象征着妖魅、鬼怪的生物,它们能够迷惑人心,带来厄运。而一些古老的文献中,则记载着一些关于“魍魉之匣”的传说——一个据说能够封印邪恶力量的神秘容器。 随着调查的深入,侦探逐渐意识到,这些案件并非偶然,而是由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所推动。阴谋的源头,似乎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一桩旧事,那是一桩牵扯到多个人物、一段被掩埋的恩怨情仇。而这个阴谋的参与者,并非简单的窃贼或杀手,他们似乎怀揣着某种扭曲的正义感,或者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所驱使。 第四章:破碎的家庭,扭曲的家庭 案件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家庭”这个概念上。侦探发现,受害者和失踪者,都来自于看似光鲜亮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内部,却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情感疏离,甚至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例如,那位失踪的银行家,他的家庭成员之间形同陌路,他对工作的痴迷,导致他对家人漠不关心。而那位离奇死亡的外科医生,他的家庭则充斥着虚伪和欺骗。 侦探开始怀疑,这个“魍魉”并非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可能是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团体,他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那些他们认为“有罪”的家庭进行“惩罚”。而这种惩罚,似乎与他们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创伤有关。 故事在这一阶段,开始深入探讨人性的黑暗面。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同样藏匿着欲望、嫉妒、仇恨和恐惧。而那些被他们忽视、被他们伤害的人,他们的痛苦和绝望,最终可能演变成一种可怕的反噬。 第五章:镜中的鬼影,现实的裂痕 在侦探的调查中,一个名叫“狭间”的神秘人物逐渐显露踪迹。狭间是一位拥有着古怪癖好和诡异能力的男人,他对人心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并且似乎能够预知一些未来的事件。他时常出现在案件的关键时刻,提供一些模棱两可的线索,将侦探引向更深的谜团。 同时,一些与案件相关的线索,指向了“精神病院”和“艺术”这两个领域。侦探发现,一些失踪者或死者,都曾与一家特殊的精神病院有过联系,而那家精神病院,则与一位传奇但如今已销声匿迹的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画家,以其描绘扭曲人性的画作而闻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绝望。 侦探开始意识到,这起案件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那些被视为“疯狂”的艺术,那些被社会所排斥的精神病人,他们所看到的,是否才是更接近真实的现实?而那些遵循社会规则、试图维持体面的人,是否才是真正被欲望和虚伪所蒙蔽的“疯子”? 《魍魉之匣(上)》的结尾,并非给出清晰的答案,而是留下更多的疑问。案件的真相,如同一团迷雾,依然笼罩在读者的心头。然而,通过对人性、社会、以及隐藏在现实之下的幽暗世界的深入刻画,这部作品已经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黑暗旅程。上卷的结束,仅仅是这场惊心动魄的冒险的开始,那些隐藏在“魍魉之匣”背后的秘密,正在等待着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