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志光,张凤荔 编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病毒
  • 病毒原理
  • 病毒分析
  • 恶意软件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防病毒
  • 安全技术
  • 计算机安全
  • 病毒防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567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598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剖析病毒原理 系统漏洞攻击分析、网络钓鱼分析、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构造、木马机制分析和木马线程注入技术、脚本病毒的分析、蠕虫病毒的分析
  2.即时通信病毒分析、移动通信病毒分析
  3.设计病毒防范软件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典型计算机病毒的原理、防范和清除,反病毒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4.反病毒软件介绍

内容简介

  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病毒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内容,全面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与原理以及检测和防治各种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和发作表现,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和技术,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典型计算机病毒的原理、清除和防治,网络安全,系统漏洞攻击和网络钓鱼概述、即时通信病毒和移动通信病毒分析、常用反病毒软件的使用技巧,以及6个综合实验。

作者简介

  秦志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党员。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四川省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同行评议专家,四川省科技厅电子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凤荔,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2000年至2002年美国依理诺大学芝加哥分校计算机系高级访问学者,在OuriWolfson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时间空间数据库移动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研究。2003年至2007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职攻读博士,2007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以来主要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完成多项“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先后参加、组织、设计和实施了多个应用项目如企业MIS系统、基于广域网环境的高速公路收费与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与清分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软件等,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2002以来,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多项863项目“战略预警与监管技术研究”等、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有“网络信息防护技术研究---快速反映融灾难恢复”等,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多项电子发展基金、四川省基金包括基于GIS的移动数据的智能管理等、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基金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趋势分析系统等、应用项目“计算机辅助装配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施。主要研究领域网络安全及其应用、移动数据管理和数据库系统及其安全。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宏观网络安全和移动数据管理。承担863、电子信息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病毒概述 1
1.1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与发展 1
1.1.1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 1
1.1.2 计算机病毒发展背景 2
1.1.3 计算机病毒发展历史 4
1.4 计算机病毒的演化 7
1.2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8
1.2.1 计算机病毒的生物特征 8
1.2.2 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 9
1.2.3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10
1.2.4 计算机病毒发作的一般症状 10
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1
1.3.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分类--一般分类方法 11
1.3.2 按照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 12
1.3.3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对象分类 13
1.3.4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机型分类 13
1.3.5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链接方式分类 14
1.3.6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14
1.3.7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分类 15
1.3.8 按照计算机病毒激活的时间分类 15
1.3.9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分类 15
1.3.10 按照计算机病毒特有的算法分类 16
1.3.11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分类 16
1.3.12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行为分类 17
1.3.13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作案”方式分类 18
1.3.14 Linux平台下的病毒分类 19
1.4 互联网环境下病毒的多样化 20
1.4.1 网络病毒的特点 20
1.4.2 即时通讯病毒 22
1.4.3 手机病毒 22
1.4.4 流氓软件 23
习 题 24
第2章 传统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及发作表现 25
2.1 病毒的工作步骤分析 25
2.1.1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模块 26
2.1.2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模块 26
2.1.3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模块 26
2.2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机制 27
2.2.1 计算机病毒的寄生对象 27
2.2.2 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 28
2.2.3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过程 29
2.3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机制 30
2.3.1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 30
2.3.2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过程 30
2.3.3 系统型计算机病毒传染机理 31
2.3.4 文件型计算机病毒传染机理 32
2.4 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 32
2.5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机制 34
2.6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制 34
2.7 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 35
2.8 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表现 39
2.9 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表现 43
习 题 45
第3章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和技术 46
3.1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46
3.1.1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46
3.1.2 近年主要流行病毒 48
3.2 新型计算机病毒发展的主要特点 49
3.2.1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 50
3.2.2 基于“Windows”的计算机病毒 52
3.2.3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54
3.2.4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57
3.2.5 电子邮件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 60
3.2.6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最主要载体 60
3.3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技术 65
3.3.1 ActiveX与Java 65
3.3.2 计算机病毒的驻留内存技术 66
3.3.3 修改中断向量表技术 68
3.3.4 计算机病毒隐藏技术 69
3.3.5 对抗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技术 76
3.3.6 技术的遗传与结合 76
3.4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探讨 77
3.5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方式 78
3.6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发展趋势 79
3.7 云安全服务将成为新趋势 80
习 题 81
第4章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83
4.1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历程 83
4.2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原理 84
4.2.1 计算机检测病毒技术的基本原理 84
4.2.2 检测病毒的基本方法 85
4.3 计算机病毒主要检测技术和特点 85
4.3.1 外观检测法 86
4.3.2 系统数据对比法 86
4.3.3 病毒签名检测法 89
4.3.4 特征代码法 89
4.3.5 检查常规内存数 91
4.3.6 校验和法 92
4.3.7 行为监测法(实时监控法) 93
4.3.8 软件模拟法 94
4.3.9 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 96
4.3.10 主动内核技术 100
4.3.11 病毒分析法 101
4.3.12 感染实验法 102
4.3.13 算法扫描法 104
4.3.14 语义分析法 104
4.3.15 虚拟机分析法 107
4.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检测 110
4.5 计算机病毒检测的作用 110
4.6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实现 111
习 题 111
第5章 典型计算机病毒的原理、防范和清除 114
5.1 计算机病毒防范和清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114
5.1.1 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概念和原则 114
5.1.2 计算机病毒预防基本技术 115
5.1.3 清除计算机病毒的一般性原则 116
5.1.4 清除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116
5.1.5 治疗计算机病毒的一般过程 117
5.1.6 计算机病毒预防技术 118
5.1.7 计算机病毒免疫技术 119
5.1.8 漏洞扫描技术 122
5.1.9 实时反病毒技术 123
5.1.10 防范计算机病毒的特殊方法 124
5.2 引导区计算机病毒 125
5.2.1 原理 126
5.2.2 预防 127
5.2.3 检测 127
5.2.4 清除 128
5.3 文件型病毒 128
5.3.1 原理 128
5.3.2 预防 130
5.3.3 检测 131
5.3.4 清除 134
5.3.5 CIH病毒 134
5.4 文件与引导复合型病毒 138
5.4.1 原理 138
5.4.2 “新世纪”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形式 139
5.4.3 “新世纪”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139
5.4.4 “新世纪”计算机病毒的清除 139
5.5 脚本病毒 140
5.5.1 原理 140
5.5.2 检测 143
5.5.3 清除 144
5.6.1 原理 145
5.6.2 预防 148
5.6.3 检测 149
5.6.4 清除 149
5.7 特洛伊木马病毒 150
5.7.1 原理 150
5.7.2 预防 157
5.7.3 检测 157
5.7.4 清除 159
5.8 蠕虫病毒 160
5.8.1 基本原理 160
5.8.2 预防 162
5.8.3 清除 164
5.9 黑客型病毒 164
5.10 后门病毒 166
5.10.1 原理 166
5.10.2 IRC后门计算机病毒 168
5.10.3 密码破解的后门 169
5.11 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170
5.11.1 32位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171
5.11.2 64位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172
5.12 压缩文件病毒 173
5.13 安全建议 173
习 题 174
第6章 网络安全 176
6.1 网络安全概述 176
6.1.1 网络安全的概念 176
6.1.2 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177
6.1.2 网络安全防范的内容 178
6.2 Internet服务的安全隐患 180
6.2.1 电子邮件 180
6.2.2 文件传输(FTP) 181
6.2.3 远程登录(Telnet) 181
6.2.4 黑客 182
6.2.5 计算机病毒 182
6.2.6 用户终端的安全问题 182
6.2.7 用户自身的安全问题: 183
6.2.8 APT攻击 183
6.3 垃圾邮件 184
6.3.1 垃圾邮件的定义 184
6.3.2 垃圾邮件的危害 184
6.3.3 追踪垃圾邮件 185
6.3.4 邮件防毒技术 185
6.4 系统安全 187
6.4.1 网络安全体系 187
6.4.2 加密技术 188
6.4.3 黑客防范 192
6.4.4 安全漏洞库及补丁程序 195
6.5 恶意代码的处理 196
7.5.1 恶意代码的种类 196
6.5.2 恶意代码的传播手法 198
6.5.3 恶意代码的发展趋势 199
6.5.4 恶意代码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案 200
7.5.5 网页的恶性修改 201
6.6 网络安全的防范技巧 201
6.7 用户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误区 206
习 题 208
第7章 系统漏洞攻击和网络钓鱼概述 209
7.1 系统漏洞 209
7.2 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 209
7.3 Linux操作系统的已知漏洞分析 213
7.4 漏洞攻击病毒背景介绍 217
7.5 漏洞攻击病毒分析 224
7.5.1 冲击波病毒 224
7.5.2 振荡波病毒 225
7.5.3 震荡波"与"冲击波"病毒横向对比与分析 226
7.5.4 红色代码病毒 227
7.5.5 Solaris蠕虫 228
7.5.6 震网病毒 228
7.5.7 APT攻击 231
7.6 针对ARP协议安全漏洞的网络攻击 235
1.同网段ARP欺骗分析 235
2.不同网段ARP欺骗分析 236
3.ARP欺骗的防御原则 237
7.7 系统漏洞攻击病毒的安全建议 237
7.8 网络钓鱼背景介绍 241
7.9 网络钓鱼的手段及危害 242
7.9.1 利用电子邮件“钓鱼” 243
7.6.2 利用木马程序“钓鱼” 243
7.9.3 利用虚假网址“钓鱼” 243
7.9.4 假冒知名网站钓鱼 243
7.9.5 其他钓鱼方式 244
7.10 防范网络钓鱼的安全建议 244
7.10.1 金融机构采取的网上安全防范措施 244
7.10.2 对于个人用户的安全建议 245
习题 246
第8章 即时通信病毒和移动通信病毒分析 248
8.1 即时通信病毒背景介绍 248
8.1.1 即时通信 248
8.1.2 主流即时通信软件简介 249
8.1.3 IM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51
8.2 即时通信病毒的特点及危害 255
8.3 即时通信病毒发作现象及处理方法 257
8.4 防范即时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议 259
8.5 移动通信病毒背景介绍 261
8.5.1 移动通信病毒的基本原理 262
8.5.2 移动通信病毒的传播途径 263
8.5.3 移动通信病毒的危害 264
8.5.4 移动通信病毒的类型 266
8.6 移动通信病毒的发作现象 267
8.6.1 破坏操作系统 267
8.6.2 破坏用户数据 268
8.6.3 消耗系统资源 268
8.6.4 窃取用户隐私 268
8.6.5 恶意扣取费用 269
8.6.6 远程控制用户手机 269
8.6.7 其他表现方式 270
8.7 典型移动通信病毒分析 270
8.7.1 移动通信病毒发展过程 270
8.7.2 典型手机病毒--手机支付病毒 272
8.7.3 手机病毒的传播和威胁趋势 274
8.7.4 手机反病毒的技术的发展趋势 276
8.8 防范移动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议 277
习 题 278
第9章 常用反病毒软件 279
9.1 国内外反病毒行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79
9.1.1 反病毒软件行业的发展历程 279
9.1.2 国内外反病毒软件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281
9.2 使用反病毒软件的一般性原则 285
9.2.1 反病毒软件选用准则 285
9.2.2 使用反病毒软件注意要点 285
9.2.3 理想的反计算机病毒工具应具有的功能 286
9.3 部分反计算机病毒工具简介 286
9.3.1 瑞星杀毒软件V16 287
9.3.2 腾讯电脑管家 288
9.3.3 360杀毒软件 289
9.3.4 诺顿网络安全特警 289
9.3.5 McAfee VirusScan 290
9.3.6 PC-cillin 291
9.3.7 卡巴斯基安全部队 292
9.3.8 江民杀毒软件KV2011 293
9.3.9 金山毒霸2011 295
9.3.10 微点杀毒软件 296
9.3.11 小红伞个人免费版 297
9.3.12 ESET NOD32 杀毒软件 298
9.3.13 BitDefender比特梵德杀毒软件 298
9.3.14 微软免费杀毒软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 (MSE) 298
9.3.15 Comodo 免费杀毒软件(科摩多,俗称“毛豆”) 299
9.3.16 avast!免费杀毒软件 299
习 题 300
附录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实验 301
附1.1 实验1 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构造 301
附1.1.1 实验目的 301
附1.1.2 实验要求 301
附1.1.3 实验环境 301
附1.1.4 实验相关基础知识 301
附1.1.5 实验过程 307
附1.2 实验2 PE文件的加载、重定位和执行过程 316
附1.2.1 实验目的 316
附1.2.2 实验要求 317
附1.2.3 实验环境 317
附1.2.4 实验相关基础知识 317
附1.2.5 实验步骤 317
附1.2.6 重定位自己的EXE 319
附1.2.7 自己加载自己的exe和一个自己的dll 320
附1.2.8 部分程序代码 323
附1.3 实验3 脚本病毒的分析 332
附1.3.1 实验目的 332
附1.3.2 实验要求 332
附1.3.3 实验环境 332
附1.3.4 实验原理 332
附1.3.5 实验步骤 333
附1.4 实验4 蠕虫病毒的分析 335
附1.4.1 实验目的 335
附1.4.2 实验要求 336
附1.4.3 实验环境 336
附1.4.4 实验原理 336
附1.4.5 实验步骤 337
附1.5 实验5 木马机制分析和木马线程注入技术 340
附1.5.1 实验目的 340
附1.5.2 实验要求 340
附1.5.3 实验环境 340
附1.5.4 实验原理 340
附1.5.5 实验步骤 343
附1.6 实验6 反病毒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348
附1.6.1 实验目的 348
附1.6.2 实验要求 348
附1.6.3 实验环境 348
附1.6.4 实验原理 348
附1.6.5 实验步骤 348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网络安全攻防实战:原理、技术与实践》 内容简介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个人、组织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从日常生活中的在线支付、社交互动,到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国家战略的制定,无不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然而,伴随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是日益严峻且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黑客攻击、数据泄露、勒索软件、网络间谍等事件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网络安全攻防实战:原理、技术与实践》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本书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仅侧重理论或零散技术的书籍,它将理论知识与实战攻防紧密结合,从宏观的网络安全战略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再到实际的防御与应急响应,层层递进,力求帮助读者构建起立体化的安全思维,掌握应对各类网络威胁的核心能力。 本书的创作团队汇聚了一批在网络安全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与实战技术人员。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深刻理解当前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并能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理论阐述严密,技术讲解透彻,案例分析详实,旨在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全书共分为八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着网络安全的“攻”与“防”展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部分:网络安全基石与威胁全景 在深入探讨攻防技术之前,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当前威胁形势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网络安全的核心要素,如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CIA三要素)及其扩展概念,并阐述网络攻击的类型、动机和发展趋势。我们将从宏观层面解析当前网络空间的安全态势,包括国家级攻击、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活动、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黑产链条的运作等。同时,本部分还会梳理各类常见网络威胁,如恶意软件(不局限于传统的病毒,还将涵盖蠕虫、木马、后门、勒索软件等)、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网络钓鱼、社会工程学、零日漏洞利用等,帮助读者建立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整体认知框架。 第二部分:渗透测试与漏洞挖掘实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有效防御,首先需要了解攻击者如何思考和行动。本部分将聚焦于渗透测试的各个阶段,从信息收集、漏洞扫描、漏洞利用到权限提升和痕迹清除,进行详细讲解。我们将介绍多种业界主流的渗透测试工具,并结合真实案例,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有效的漏洞发现与利用。内容将涵盖Web应用渗透(如SQL注入、XSS、CSRF、文件上传漏洞、身份认证绕过等)、系统渗透(如缓冲区溢出、权限绕过、服务弱口令利用等)以及网络设备渗透。此外,还将深入探讨漏洞挖掘的技术,包括模糊测试(Fuzzing)、逆向工程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分析二进制程序和寻找潜在的安全缺陷。 第三部分:恶意代码分析与溯源技术 恶意代码是网络攻击中最常见的武器。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各类恶意代码的工作原理、传播方式和攻击payload。我们将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维度,详细讲解如何对可疑文件进行分析,包括使用专业的分析工具(如IDA Pro、Ghidra、Wireshark、PEiD等)进行代码反汇编、行为捕获和内存分析。此外,还将介绍恶意代码的加壳、混淆、加密等对抗分析的技术,以及如何通过逆向工程来理解恶意代码的深层逻辑。在溯源方面,本部分将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日志、网络流量、系统痕迹等线索,追踪攻击者的来源和行为轨迹,为事后追责和法律取证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网络攻防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数据的安全与隐私已成为重中之重。本部分将探讨在网络攻防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敏感数据和个人隐私。内容将涵盖数据加密技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函数等)的应用,数据脱敏技术,以及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我们将分析常见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并讲解如何对其进行绕过或加固。此外,本部分还将关注隐私泄露的常见场景,如信息收集、数据爬虫、用户画像等,并提供相应的防范策略和技术手段。 第五部分:Web安全深度解析与防御体系构建 Web应用是网络攻击的重灾区,也是信息化的核心载体。本部分将对Web安全进行深度解析,从前端到后端,从协议到架构,全方位讲解Web安全防护。我们将详细介绍HTTP/HTTPS协议的安全特性,以及常见的Web攻击技术(如SQL注入、XSS、CSRF、SSRF、文件包含、命令注入、API安全漏洞等)的原理和防范措施。本书还将深入探讨Web应用防火墙(WAF)的原理和配置,以及如何利用CDN、HTTPS证书、安全编码实践等手段,构建强大的Web安全防御体系。此外,还将涉及前后端分离架构下的安全挑战,以及GraphQL、WebSocket等新兴技术的安全防护。 第六部分:操作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 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的安全机制,以及常见的攻击手段。我们将讲解内核漏洞、权限管理、进程隔离、文件系统安全等核心概念,并分析如何利用这些机制进行攻击或防御。在网络协议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TCP/IP协议栈的安全问题,如SYN Flood、ARP Spoofing、DNS Spoofing等攻击,以及IPsec、TLS/SSL等安全协议的原理与应用。此外,还将介绍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安全,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的安全加固。 第七部分:安全事件响应与应急处置 无论防护措施多么完善,安全事件的发生都难以完全避免。本部分将侧重于安全事件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流程与技术。我们将讲解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事件响应团队,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以及在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快速的威胁检测、分析、遏制、根除和恢复。内容将涵盖日志审计、流量分析、入侵检测系统(IDS/IP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的应用,以及沙箱技术在事件分析中的作用。同时,还将探讨如何进行事后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安全体系。 第八部分:安全意识与未来展望 技术是双刃剑,人的因素在网络安全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危害,以及如何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整体安全意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培训、制度建设等方式,将安全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后,本书还将对网络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应用、零信任安全模型、云安全、物联网安全、区块链安全等前沿话题,为读者提供长远的视角和学习方向。 《网络安全攻防实战:原理、技术与实践》并非一本教人进行非法活动的工具书,而是希望通过深入剖析攻防两端的技术原理和实战应用,帮助读者建立起“以攻促防”的安全理念,提升自身及所在组织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本书适合网络安全从业人员、IT技术人员、信息安全爱好者,以及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在校学生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网络安全的复杂性,掌握应对各类挑战的关键技能,为构建更安全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杀毒软件能搞定”的层面,对“原理”和“防范”这两个词,总觉得离我有点遥远。但《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带着一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复杂的攻击技术时,作者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讲解了“缓冲区溢出”的概念,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作者用“水杯装水”的类比,一下子就让我的脑海里有了画面感,理解了攻击者是如何利用“装不满”的“杯子”来做坏事的。而且,书中的图示和流程图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理解病毒的传播路径和感染机制很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在教我技术知识,更是在培养我一种“安全思维”,让我能够站在攻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它让我意识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已经不是一种可选项,而是一种必需。

评分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主动出击”的视角来看待计算机病毒。以往,我总是觉得病毒是被动的,是“找上门来”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许多病毒的产生和传播,都有其特定的“驱动力”和“规律”。书中对于病毒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从产生、传播、感染到最终的消亡,让我对其有了更系统性的认识。这种对病毒“行为模式”的深入分析,使得“防范”不再是简单的“打补丁”或“查杀”,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从源头上切断其生存和传播的链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安全加固”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并且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比如,对于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网络协议的优化、软件的及时更新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举一反三,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型威胁。

评分

不得不说,《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这本书在案例的选取上,可以说是“接地气”的典范。它没有过多地去探讨那些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理论模型,而是聚焦于现实世界中频频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病毒原理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病毒的威胁以及防范的重要性。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勒索软件攻击的分析记忆犹新,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攻击过程,更深入地剖析了攻击者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恐惧和贪婪,来达到目的的。这种对社会工程学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意识到,技术之外,人的因素同样是重要的环节。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上的著名病毒事件的回顾,也让我得以窥见病毒技术的发展脉络,理解了为何如今的病毒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捉摸。这些案例的解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警示,一种对信息时代安全风险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宏观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

刚拿到《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我最想了解的就是它的“防范”部分,毕竟在日常使用电脑时,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仅仅罗列一些冰冷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名字,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教会我如何“思考”和“行动”。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常见的安全漏洞,以及攻击者是如何利用这些漏洞的,这样我就能理解为什么某些操作是危险的,而不是盲目地听从建议。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用户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这远比任何技术手段都来得关键。从如何识别钓鱼邮件,到如何安全地浏览网页,再到如何管理密码,每一个建议都贴合实际,操作性极强。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病毒的防范策略也有所区分,这让我明白了“对症下药”的重要性。不像以前,只是简单地安装一个杀毒软件就万事大吉。现在,我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杀毒软件在面对新型威胁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让我明白,防范病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意识和习惯的全面配合,是一项持续的、主动的努力,而非被动地等待被攻击。

评分

这本《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计算机安全领域充满好奇,但总是感觉门槛很高,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技术术语把我挡在了外面。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简直是相见恨晚。书中的内容,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消化,但仅仅是开篇几章,就让我对病毒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入我们的系统的,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听起来很“硬核”的技术细节,但却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进行了解释,比如在讲到恶意代码的注入方式时,竟然用到了生活中的“开锁”和“伪装”来类比,一下子就化解了我之前对这方面知识的畏难情绪。而且,书中对病毒的分类也做得非常细致,从早期简单的破坏性病毒,到如今更具隐蔽性和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恶意软件,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意识到病毒的演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病毒的危害,不只是数据丢失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隐私泄露、财产损失,甚至是国家安全。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计算机安全世界的大门,让我充满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

评分

花了一晚过了一遍,这本书真的没什么干货,失望?,重点是标价*,在我看来也就9.8的内容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只翻了翻,案例还是有点老

评分

收到后因为第一本书的感觉一下子就没了,很喜欢

评分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

评分

花了一晚过了一遍,这本书真的没什么干货,失望?,重点是标价*,在我看来也就9.8的内容

评分

这是一本教材。。最多只能了解理论,在实战方面没啥用处。。不建议

评分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第2版)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花了一晚过了一遍,这本书真的没什么干货,失望?,重点是标价*,在我看来也就9.8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