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彼得·汉德克作品07,孟京辉、史航、牟森“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文德斯挚爱的作家,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骂观众》之后又一戏剧力作。打破现实与想象界限,*景展现人类社会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形同陌路的时刻》包含汉德克三个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筹划生命的永恒》。
《形同陌路的时刻》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台亮相,他们在这个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碍,共同组成群体,然后又使之解体。在作者充满寓意和讽喻的笔下,这个包罗万象、千奇百怪、*终变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许就是汉德克所感受的现实世界的微缩。
《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描绘的是一幅被资本和财富扭曲了心灵的众生相。汉德克在这里同样表现的是人被社会与环境扭曲的生存状况。
《筹划生命的永恒》被作者称为“国王剧”。故事发生在“从上一次战争至今以及未来”的时代里,地点是一片四面楚歌、持续遭受战争威胁的飞地。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结构多层交织和结局呈开放性的剧作。
作者简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zui佳影片提名。
精彩书评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zui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很明显,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zui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在汉德克的笔下,所有的细节与瞬间仿佛都是随机触发生成的,它们弥漫着,像暮色降临后的大雾,让阅读者这个后来者迷失其中。
——《外滩画报》
汉德克对物质世界做显微镜切片似的探究,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格里耶和法国的新小说流派。
——《北京青年报》
人们习惯于把他称为贝克特之后zui重要的后现代作家。但他真正在做的,是用反荒诞和反生活的方式,与剧场中每一个人进行交流。
——《南方都市报》
目录
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
形同陌路的时刻
筹划生命的永恒
精彩书摘
奎特 也就是说,你会继续为我工作?
汉斯 因为有一种力量驱使着我,要像您那样自由。您拥有一切,只为自己生活,不必拿自己与别人作比较。您的生活充满诗意,奎特先生。众所周知,诗意树立权威,这份权威不会压迫任何人——更多时候是自由压迫着我们。从前我喜欢用舌头舔邮票,再把它贴在信封上,如果旁边有人在看着我,我会感觉就像当众被抓住一样。现在,要是有人喊我男仆,我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我可以镇定自若地抬着垃圾桶走在人行道上;我还能够旁若无人地挽着相貌极其丑陋的女人,与她并排行走;做分外的工作时,我可以毫无怨言——这是我的自由,这一点是我跟您学到的。从前我很羡慕您有能力买得起很多东西,我觉得自己不是汉斯,而是被当成小厮——您注意到我的自由了吗?我已经会玩文字游戏了!我曾经斥责您是吸血鬼,不把您视为人,而把您看成资本家。那时我是如此不自由。现在我一想起您的样子,首先就想到您的表链悬在肚皮上方,就像一条弯弯的曲线,充满了自信,我已深深为之所动。
奎特 听起来很熟悉。
[汉斯笑。
奎特 你是在嘲笑我吧。我本以为有你这样经历的人肯定会一成不变,但是你却不是这样。不会变的是别人,你还是变了。
汉斯 您是在蔑视自己吗?奎特先生。现在您已经把所有的产品都倒手卖出去了。
奎特 蔑视我自己?不。我也许会蔑视像我这样的人。
[长时间的停顿。
你倒是有点反应啊!刚刚你什么都不说的时候,我忽然想收回我所说的话。并且我的 身体深处有一股劲在用力吸着,像是也要把我收回去似的。
[长时间的停顿。
你嘲笑我的语言。我倒是宁愿像新近戏剧中那些普通人一样,用沉默来表达自己,你还记得吗?那个时候,你至少会同情我。说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我必须得忍受这种折磨。在你们看来,只有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痛苦的人才是值得同情的。
汉斯 您究竟想怎样被同情呢?即使您在痛苦时说不出话来,您的钱也会为您说话,钱就是事实。而您,您只是一种意识。
奎特 (讽刺地)我之所以会提到同情,是因为那部剧中的人物感动了我。并非因为他们无言,而是因为他们原本希望以这种似乎非人性的无语方式善待彼此,正如我们这些观众,虽然生活在更加人性的环境中,但我们与他们并无二致。他们也想要温柔,也想要二人世界等等。只是他们不能言说,所以相互施以暴力和谋杀。这些在非人环境中生活的人在舞台上表现的是终极的人。我喜欢这种矛盾。我想在舞台上看到人——蜷缩着的、有灵性的、将痛苦和快乐统统流露出来的人,而不是一群怪物。这些生命吸引着我——手无寸铁的人、身份低下和被侮辱的人。人,你理解吗?那是真正的人,是我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人。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人!就是……人!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吗?不是纸风筝,而是(考虑良久)人。你明白吗?人!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所说的话。
汉斯 我刚睡醒,还不明白您讲的这个笑话。不过,假设您真的以为必须有另外一种可能,要么是纸怪物,要么是人,那就太可笑了。
奎特 什么?
汉斯 我不知道。
奎特 为什么不知道?
汉斯 正是我的不知道才是希望所在。另外,作为局内人,我可以说:每当舞台上帷幕升起时,我就没有勇气去思考,因为这又要触及到人性的问题。让我们接着假设:您是认真的,也许舞台上的人感动了您,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人,而是因为他们展现了真实的事物。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从某人的画像中能够认出原型,一般来说,我们会对画中的人物产生少有的同情心,而不会对现实中的原型有任何同情。这跟您看的戏剧不是一回事吗?您同情剧中那些无言之人,又在现实中瞧不起他们?那么您又为什么要去看这些对您来说已经逝去了的、陌生的舞台形象呢?
奎特 因为我想回忆过去的那段时光,那时我过得还不好,而且也无法表达自己。最主要的是,我这张被伪装的脸已经坐在了观众席中。我期望在舞台上看到其他毫无伪装的脸。还有,我去剧院是为了放松自己。
汉斯 (笑)您可真能开玩笑。
奎特 是真的。(笑。两人都笑了)
汉斯 您瞧,真实的人来了。
奎特妻 你们是在笑我吗?
奎特 还能有谁?
奎特妻 你们在说我什么?
汉斯 没什么。我们只是在笑您。
[奎特的妻子也笑了。她捶了奎特的肩,并用拳头敲打他的肋骨。
奎特 我们一下子都很高兴,不是吗?
汉斯 那是因为您的生意好,奎特先生。请您给我一枚硬币。
奎特 给!
[他想把硬币放到汉斯伸出来的手里,但是汉斯把手缩了回去,并把另一只手伸了出来。奎特准备把硬币放在这只手里,但是汉斯又重复了上次的动作,把第一次伸出的手伸了出来,以便顺着奎特的动作。当他意识到奎特要……他又伸出来第二只手。与此同时奎特又准备把硬币放到汉斯第一次伸出的那只手里。就这样来来回回,直到奎特把钱拿走。他走到钢琴前并很快地弹奏起了舞曲。奎特的妻子拽来汉斯,和他跳起了舞……接着奎特忽然弹起了一支
缓慢而忧伤的布鲁斯蓝调舞曲,并唱了起来。
有时我在夜里醒来
我打算在第二天做的一切
显得如此可笑
多么可笑地扣上衬衫纽扣
多么可笑地注视着你们的眼睛
多么可笑的啤酒杯里的泡沫
多么可笑地被你爱着
有时我清醒地躺着
我所想象的一切
都那么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地想站在卖香肠的小摊边
不可思议地想着新西兰
不可思议地想着过去和未来
不可思议地活着或死去
我想恨你并恨着人造革
你想恨我并恨着烟雾
我想爱你并爱着丘陵的风景
你想爱我并拥有最爱的城市、最爱的颜色、最爱的动物
都远离我吧
在我死后
我曾经叹息着想象的生命
其实就是我身体上的气泡,
当它们破碎的时候发出一声声叹息
[停止歌唱。
现在我们都感觉很好,不是吗?我曾经看见阳光下走着一个妇人,她提着装满了东西的购物袋,当时我就知道:我再也不会出什么事了。我听到一位老妇人说:“我还从来没有吃过带茎的香菜。”接着她又说:“得了,我看还是别买了!”我再也不会出什么事了!我再也不会出什么事了!
[继续歌唱。
没有一个梦
能够让我看到
比我所经历的事还要陌生的事
也没有什么草
是为了打破宁静而生长
[又说道。
我每天早上从我的裤裆中掏出我的小东西等待排尿,这是我在无眠的夜晚无法想象的。
[冯 · 武尔瑙、科尔伯 – 肯特和卢茨一言不发地出现。奎特的妻子要走。
奎特 别走。
[奎特妻子下。汉斯也下。
[停顿。
奎特 你们来啦。
[停顿。
难道我们不想舒服点吗?
[停顿。
你们想喝点什么?清烧酒还是白兰地?
科尔伯 – 肯特 不,谢谢。现在喝酒还太早。
奎特 要不来点果汁?新榨的。
科尔伯 – 肯特 我的胃受不了这个。胃酸太多了。
奎特 那至少也要吃点咸饼干棒,或者小熏鱼?
卢茨 谢谢,我们真的不想吃什么。真的,不要麻烦了。
奎特 你嗓子哑了。让汉斯给你沏些甘菊茶。
[卢茨摇摇头。
是我自己从地中海那里采摘来的甘菊花。全都是花。
卢茨 (清清嗓子)已经没事了,我什么都不需要。
奎特 您呢,阁下?来点儿薄荷片吧?百分之百的纯薄荷。
科尔伯 – 肯特 我也什么都不需要了。
奎特 难道让我来喂您吗?科尔伯 – 肯特 平时我喜欢含薄荷,但是今天就算了。
奎特 为什么偏偏今天不呢?又不是星期五,您说呢?
科尔伯 – 肯特 没什么,只是不想。
奎特 难道您要拒绝我?
科尔伯 – 肯特 如果您这么理解的话。
奎特 我生气了。
[奎特出去了。科尔伯 – 肯特准备拦住他。冯 · 武尔瑙示意他算了。
冯 · 武尔瑙 我知道。我能用鞭子抽掉他的头,再把这个没头的家伙扔到桌子上去。我刚才都咬牙切齿了,以致牙都有了裂纹。(龇牙)叛徒、无赖、傻瓜!我要平静一下,我的手甚至都发抖了,这是我从不曾遇到的情况。这会儿又完全没事了。你们看!(伸出手)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要理智。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说,首先要尽可能地理智,当他不再需要我们的理智时,我们就尽可能地不理智!我现在就盼着对他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做出践踏、欺辱和扼杀的姿势)
卢茨 (打断他)正是这样。我们应该像您刚才那样,冷静一会儿。没准儿到时候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把我们头脑里的想法说出来或者做出来,这样才能找到办法。他就是这么做的。唉,上天保佑吧!
……
前言/序言
《光阴的碎屑》 关于这本书: 《光阴的碎屑》是一部深沉而细腻的散文集,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捕捉并审视了生活洪流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作者并非试图编织一个宏大叙事,而是选择在日常的斑驳光影中,寻觅那些被忽视的、却蕴含着深刻生命体验的细微之处。从清晨醒来时窗外第一缕阳光的温度,到午后公园里偶然听到的孩童嬉闹声,再到夜深人静时掌心残留的温热触感,这些“碎屑”被作者一一拾起,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 本书涵盖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哲思,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羁绊的观察,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它不是一部提供答案的书,而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由感受、回忆和审慎思考构筑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一同面对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一同品味那些难以言说的忧伤,一同感受生命的多维与复杂。 详细内容解析: 《光阴的碎屑》的结构并非遵循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如同打捞散落的珍珠一般,将一个个独立的思绪与观察串联起来。然而,细究之下,本书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核心的探讨层面: 第一部分:时间的回响与痕迹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基石,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挖掘时间在生命中所留下的印记。他并非简单地记录时间流逝的数字,而是深入探究时间如何改变事物,如何塑造个体,又如何在不经意间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时间的肌理”: 作者常常会从一个极小的切面切入,比如一张老旧照片的泛黄边缘,一个熟悉物件上新增的划痕,或者一段旋律在记忆深处的重现。他会细致地描摹这些“肌理”,通过感官的细微捕捉,去体味时间在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留下的印记。例如,他可能会描述一件旧衣物,不仅仅是描述它的材质和颜色,更会联想到穿过它的人,经历过的场景,以及衣物本身吸收的岁月气息。 “回声与失落”: 时间的流逝往往伴随着某种程度的“失落”。作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察。他会描述那些曾经鲜活的场景、人物,如今只剩下模糊的回声。这种失落并非是绝望的控诉,而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淡然接受,以及对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的珍视。他会写到故乡的老街,曾经人声鼎沸,如今却只剩下寂静;他会写到逝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虽已远去,但却在某个瞬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现。 “瞬间的永恒”: paradoxically,在对时间流逝的感伤中,作者也发现了“瞬间的永恒”。那些短暂却极其深刻的体验,如同一束刺破黑暗的光,被永久地定格在记忆里。他会描述一次偶然的际遇,一次突如其来的顿悟,或者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这些瞬间虽然短暂,却可能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或者在内心深处播下种子。 第二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细微连接 在本书中,“人”是时间长河中最为动人的风景。作者并非描绘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冲突,而是聚焦于人与人之间那些细微、不易察觉的连接。他相信,正是这些微小的互动,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最真实的底色。 “无声的默契”: 很多时候,情感的交流并非通过语言。作者会捕捉那些无需言说的默契,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个轻微的肢体语言,或者一种 shared silence。他可能会描述与朋友的相处,在某个时刻,两人虽未开口,却能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他会写到家庭成员之间,虽然日常交流不多,但一种无形的牵挂却始终存在。 “错位的理解与靠近”: 人际关系往往伴随着理解的错位和尝试的靠近。作者不会回避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但他更倾向于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错位”。他会描述人们在尝试理解对方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中所蕴含的真诚。即使最终未能完全理解,但这份尝试本身,就已构成了一种宝贵的连接。 “离散与聚合”: 人生是一场不断离散与聚合的旅程。作者会描绘人们的相遇与告别,相聚的喜悦与离别的惆怅。但他并不将离别视为终结,而是看作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可能促使个体成长的契机。他会写到故友重逢的惊喜,也会写到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生命中温暖的底色。 第三部分:内在的风景与观照 《光阴的碎屑》的核心,在于作者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与观照。他邀请读者一同潜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倾听那些微弱的声音,去理解那些模糊的情绪。 “独处的静谧与回响”: 作者推崇独处,并非因为逃避,而是因为在独处中,能够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他会描绘独处时的情景,如一个人在黄昏时分漫步,或者在深夜读一本旧书。在这些宁静的时刻,过去的记忆会重新浮现,思绪会变得更加活跃。他会从这些静谧中,汲取力量,也发现内心深处的渴望与不安。 “情感的潮汐”: 作者坦诚地面对内心的各种情感,无论是喜悦、忧伤、还是困惑。他不会将情感简单地分类,而是去感受它们如同潮汐般涌动起伏的过程。他会描述突如其来的悲伤,如何像一阵阴霾笼罩心头;也会描绘微小的喜悦,如何如同阳光般穿透云层。这些情感的描绘,真实而富有感染力。 “生命的质问与追寻”: 尽管本书没有宏大的哲学探讨,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生命意义的温和质问。作者并非寻求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一同进行内心的追寻。他会提出一些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什么是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去追求的?”。这些质问,旨在唤醒读者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 风格与特色: 《光阴的碎屑》的文字风格是其重要魅力所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哲思具象化。他的语言是沉静的,克制的,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张力。阅读此书,如同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地体会,才能品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其“留白”的艺术。作者并不将一切都摊开在读者面前,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填补那些未曾言说的部分。这种“留白”反而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让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总而言之,《光阴的碎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以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方式,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去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细微的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它是一部关于“存在”的书,关于“感受”的书,也是一部关于“时间”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