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对日本文坛有一定了解的外国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年龄在20岁以上,性别不限,此次计划出版的书目可帮助这些人开拓文学视野。
      2.喜欢沈从文等乡土派国内大家的文学爱好者,年龄性别不限。
      泥河·萤川(芥川奖、太宰治奖获奖作家宫本辉作品,张悦然喜爱的日本作家)                 
内容简介
         《泥河·萤川》收录日本国民作家宫本辉的处女作、太宰治奖获奖作《泥河》和代表作、芥川奖获奖作《萤川》。
      这两部作品与《道顿堀川》组成了宫本辉的“河流三部曲”,过三个不同时代的主人翁,诉说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心事,并将物换星移中无常的生命讯息深刻地记录下来。
      《泥河》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即昭和三十年代那疮痍满目的大阪。安治河畔生活着一户人家,开乌冬面馆的晋平,妻子贞子和儿子信雄。信雄偶然与少年喜一和她姐姐银子相识。他们二人与母亲在摆渡的小船上生活。他们成了朋友,可好景不长,刚刚相识就要分别。信雄要随父母到新泻县去,小川也要顺流而下。原来,喜一一家是靠母亲卖春营生的。贫穷人家的孩子与小康人家的公子也许本就没有交集,因此他们的友谊才愈显短暂,恍若昙花一现。刚刚少年和在小船上生活的姐弟相识相知……
      《萤川》的场景则放置于北陆的富山地区。春天终于来临,雪融云散,时光向夏季推移。主人公水岛龙夫是一名初三学生,因父亲生意失败和病情加重,被迫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来到高冈闯荡谋生。身体内潜藏着满腔热情的青春期少年悸动的心跳,在河道上流成群飞舞的萤火虫那绚烂的姿态,构成一组色彩强烈的映照。战后一代的青春史诗般的作品。     
作者简介
       宫本辉(1947-),日本作家,1977年凭借《泥河》荣获太宰治奖,1978年以《萤川》荣膺芥川龙之介奖。另著有《道顿堀川》、《锦绣》、《流转的海》和吉川英治奖获奖小说《优骏》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通过萤火写出了跨越生死的生命之姿,从中似乎可以听到作者的深沉之歌,它与《泥河》所吟诵的生活的悲哀之歌交相辉映。可以说,这两部小说是纪念作家宫本辉诞生的作品。
      ——日本文艺评论家桶谷秀昭      
      这种「一期一会」的人间缘遇,起灭无常,在某种程度上,当与日本文化的「物哀」传统,有着相呼应之处,而这也或许就是,年纪相近、成就相当,也同样以描绘悲惨、颓废、虚无的现代日本社会著称,村上春树更常被认为是「脱亚」、西化了,而宫本辉却始终被定位为深具「日本根性」的作家的缘故吧。
      ——台湾出版人傅月庵      
      阅读宫本辉氏的小说后的第一印象为何?一般而言,通常的回答是切身感受到人生百态及日常生活的悲欢。这种回答虽没有错,但在此之前,以我等为例,一接触到宫本氏的诸多长篇、短篇作品,首先会想到何谓文学、文学的存在具有何种意义等,亦即,对文学而言,普遍的使命是透过作品而优游在作者所创造、铺陈的虚构世界中,在此同时,宫本氏的小说又明显地将其与文学的理念化为一体。这正是为了表现文学的种种要件──使读者确实领悟到人类的存在之基本命题──而藉由独特手法的发挥所获致的出色成果吧!
      ——日本金子昌夫(文艺评论家)      
      《萤川》的最后一个场景——成群结队的萤火虫在河畔散发磷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里都是荡漾着人生哀欢的上乘之作。
      ——《读卖新闻》      
      在女性作家遍地开会的今天,宫本辉无疑是一位重量级的纯文学领域代表性男作家。
      作品中既充满梦幻般的乡愁,又澎湃着青春的热血。
      宫本辉文字表现力极强,甚至能描写出视觉不能捕捉到的东西。
      语言多使用关西方言,读来平易近人,极具乡土气息。
      感伤忧愁的情绪,真实鲜烈的情景,朴实无华的文字
      敏锐地捕捉到了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点——前青春时代的独特感伤
      两部作品一部描写了底层人民的贫穷生活,一部描写了少年谋生的艰辛。随处处都是生活的残酷,但在淡淡的感伤当中也能看到些许希望。
      作品内容扎根于现实,充满叙事和抒情的二重力量。
      ——日本读者     
目录
   泥河
萤川      
精彩书摘
       堂岛川与土佐堀川汇流为一后,改称“安治川”,注入大阪湾。川与川衔接处建有三座桥,分别是昭和桥、端建藏桥与船津桥。
    稻草、碎木块、腐烂的水果在土黄色的河水中载浮载沉,缓缓漂向下游,老旧的市营电车慢吞吞地驶过桥上。
    安治川两岸净是船公司的仓库,泊满了无数的货船,名虽为川,但实质上已隶属大海的水域。反观堂岛川与土佐堀川的景致,均是并排成区的矮小民房,向上游一点的淀屋桥、北滨一带大楼栉比的大街延伸过去。
    岸边居民并不认为自己居住在大海附近。在河川与桥围绕之下,耳边时时传来市营电车、三轮汽车震耳的噪音,委实难以令人联想到大海的风情。唯独满潮时,海水推拥着河水逆流,在河畔住家的正下方掀起波涛,再加上不时飘来海潮的气息,才使人们想起大海就在不远之处。
    河上终日可见碰碰船拖曳着大木船穿梭往来。这些碰碰船不过大如方舟,却取了“川神丸”、“雷王丸”这等夸张的名字,唯有以多重油漆涂饰脆薄的船体聊掩寒碜,这也巧妙地言明了船夫们过得何等拮据。下半身杵在狭窄船舱的船夫们,只要以异常坚决的眼神斜瞪桥上垂钓的人们,那些人便连忙收回钓线,将垂钓场所移往桥头边上。
    夏天,几乎所有爱钓鱼的人都集中在昭和桥上。桥上拱形的大栏杆提供了最佳的乘凉场所。在艳阳高照、燠热难当的日子,钓鱼的人们、路过顺便观看钓鱼成果而迟迟不忍离去的人群,还有一些茫然注视着碰碰船喘不过气般在河上吃力前进、划破笼罩水面上虚幻的金色炎阳景色的人们,都伫立在昭和桥一角阴凉的地方吵吵闹闹。由这座架在土佐堀川上的昭和桥望去,侧岸的端建藏桥边,有家柳食堂。
    “叔叔下个月要买货车了,这匹马送给小雄好吗?”
    “真的吗?真的要给我?”
    夏目的阳光从店门口照射进来,在这名男子的身后形成光圈。这名男子总在午后驾着马车驶过端建藏桥,而后在柳食堂打开他的便当,用完饭后再要份刨冰来吃。在这段时间,马儿乖乖地待在店门口等待。
    信雄走到正在烤“金锷烧”的父亲身旁,高兴地说:
    “叔叔说那匹马要给我哪!”
    “我们家这父子俩可是不懂什么玩笑话的。”
    母亲贞子一边在刨冰上倒糖汁,一边紧紧盯视着。
    马在此时难得地嘶叫起来。
    昭和三十年②的大阪街道上,汽车数量急速增加,但是依然可见这类仰赖马车为生的男子身影。
    “狗啦猫啦,房间里还有三只小鸟哩,爸爸要比小雄辛苦多了……到最后竟然要养马,这可真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男子大笑起来。
    “不懂玩笑的是妈妈。喏,小雄。”
    男主人晋平说着,将一块“金锷烧”递到信雄的手上。信雄脸略朝下,翻眼瞟视父亲,似乎不满老是吃“金锷烧”。
    ……      
前言/序言
       
				 
				
				
					泥河·萤川:一曲关于时间、记忆与家园的乡愁挽歌  《泥河·萤川》并非一本聚焦于跌宕起伏情节或惊心动魄冒险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水墨画,一首低语回响在岁月深处的民谣,又似一段在泛黄的旧照片中捕捉到的,触及心灵最柔软角落的往事。这本书的灵魂,在于其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独特诠释,以及它所承载的,那份对“故乡”——这个在个体生命史中占据着不可动摇位置的特殊空间——的深沉眷恋。  故事的发生地,姑且称之为“泥河村”,一个在地图上可能不起眼,但在无数个关于童年、关于过往的脑海中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地方。这里的“泥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更像是生命的源头,是童年嬉戏的乐园,是成长的见证,是家庭情感的凝聚。河流的泥沙,承载着季节的更替,也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村庄的四季,随着河流的涨落、土地的耕耘而缓缓流转,构成了生命最朴素也最真挚的节奏。  而“萤川”这个名字,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诗意与神秘。在夏日夜晚,草丛中闪烁的萤火虫,如同坠入凡间的星辰,是童年夜空中最璀璨的记忆。它们短暂却耀眼的光芒,恰似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深刻难忘的美好瞬间。萤火虫的光,也映射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纯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泥河·萤川》的叙事,并非遵循线性时间的逻辑,而是更侧重于“记忆”的碎片化与交织。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克制的笔触,勾勒出生活在泥河村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的生活轨迹与土地的脉搏同步,与自然的规律相应。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汇聚成了生命的洪流,构成了对“故乡”最真实的写照。  书中,我们或许会遇到一位辛勤耕作的老农,他的皱纹里刻满了风霜,眼神里却闪烁着对土地的热爱;我们或许会看到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他们在泥河边奔跑,他们的笑声如同清脆的铃铛,回荡在整个村庄;我们也或许会遇见一位默默付出的母亲,她的身影在炊烟中模糊,她的爱意却温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房。这些人物,并非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的存在,让泥河村变得鲜活,让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时间”在《泥河·萤川》中,并非一个冷冰冰的度量单位,而是一种浸润式的存在。它体现在老屋斑驳的墙壁上,体现在农田里年复一年播种与收获的循环中,体现在孩子们的成长与老人的衰老之间,更体现在那些口耳相传的乡野传说里。作者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一缕透过窗户洒下的阳光,一段久违的乡音,一阵拂过脸颊的风,都能勾起深藏心底的记忆,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联系起来。  这种对时间的感知,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物的情感。他们对于“过去”的怀念,并非单纯的伤感,而是一种对生命根脉的确认,一种对曾经拥有过的温暖与纯真的留恋。对于“现在”的体悟,则带着一种对土地的依恋,对家人的珍视,以及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感恩。而对于“未来”,他们或许没有宏大的规划,更多的是一种顺应自然、安稳度日的期盼,是对泥河村能够持续承载生命、延续传统的希望。  《泥河·萤川》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淳朴而富有诗意的。作者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选择了最贴近生活、最能传达情感的语言。文字之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润的宁静。即使描写到生活的艰辛,也总能从中挖掘出坚韧与希望。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仿佛你就是那个在泥河边长大的孩子,你的童年也曾在那片土地上闪耀。  书中对“乡愁”的表达,也是非常内敛且真实的。乡愁,不是一句简单的思念,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藏在对家乡食物的味蕾记忆里,藏在对家乡方言的耳熟能详中,藏在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里。即使身处繁华都市,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当某种气味飘过,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便会如同潮水般涌来。这种乡愁,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身份的印记,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情感牵绊。  《泥河·萤川》也可能暗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泥河村也在经历着某种变化。或许,年轻一代的村民开始外出闯荡,村庄的活力正在悄然流失;或许,现代化的进程正在侵蚀着古老的传统,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正在逐渐消失。然而,即便如此,作者并没有以批判或怀旧的姿态去描绘这些变化,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视角,记录下这些变迁,让读者去体会那种在时间洪流中,个体与家园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得以停下脚步,审视内心,回味过往的空间。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家乡”的意义,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我们生命最初记忆、情感寄托的精神家园。它也让我们思考“时间”的流逝,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裹挟,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泥河·萤川》则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们内心的浮躁,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温度。  它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复杂的叙事技巧,但它拥有最动人的力量——源自于对生活最真诚的观察,对情感最细腻的捕捉,以及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泥河·萤川》是一首写给时间、写给记忆、写给家园的诗,它邀你一同漫步在那片曾经熟悉的土地上,重温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乡愁。它是一本能够陪伴你,在某个宁静的时刻,打开内心最柔软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