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寻求中国民主 湖北新华书店

(满58包邮) 寻求中国民主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冯兆基,刘悦斌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历史
  • 中国民主
  • 湖北新华书店
  • 包邮
  • 图书
  • 文化
  • 社会
  • 政治思想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78438
商品编码:1186560553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寻求中国民主 作者 (澳)冯兆基,刘悦斌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078438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345000 页码 335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99Kg

   内容简介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主要的潮流之一,也是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仁人志士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往史学界对中国追求民主的探索,多集中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民国时期的民主运动着墨不多。《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寻求中国民生》作者冯兆基认为,中国民主运动*强劲的势头出现在19291949年间,这一时期中,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高举起人权和宪政的大旗,以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寻求中国民生》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主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对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历史作了引入入胜的描述,为以后对这一时期中国民主运动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冯兆基,现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兼主任,原籍广东,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6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系,1972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涉及军事、政治、外交和知识分子,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现代史专家。

   目录
译者的话
引言
章 独裁政权
 南京政府的性质
 孙中山的训政观念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的思想遗产
 蒋介石的独裁
 蒋介石和立宪
 结论
第二章 制定反抗议程:1921-1931年的人权问题
 胡适的炮
 罗隆基的人权概念
 人权派的核心关注点
 民主和“专家政治”
 结论
第三章 国难:1932-1936年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回应
 国难会议
 对汪精卫训政观点的评论
 孙科的改良主义观点
 对新式独裁的提倡
 结论
第四章 捍卫民主:1933-1936年
 胡适的幼儿园政治
 张奚若对自由价值观的捍卫
 其他的民主观点
 训政框架内的民主化
 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是互相排斥的吗?
 修正民主政治
 结论
第五章 一次夭折的民主试验:1938-1945年的国民参政会
 中日战争前夕的小党派团体
 国民参政会的组成
 早期国民参政会
 重新推动宪政
 对国民参政会的评价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民主思想
 国民党战时民主修辞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
 少数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思想
 对于民主的理解
 结论
第七章 第三势力:中国民主同盟(1941-1945)
 中国民主同盟的组成
 ……
第八章 和平、民主、统一和建国:1946
第九章 中国自由主义的后立场

   编辑推荐
翔实、全面、精彩!

全景式描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抗争故事!

   文摘

   序言

(满58包邮) 寻求中国民主 湖北新华书店 《觉醒的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民主探索》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以来民主化进程的史诗级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腻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风云激荡的百年岁月,重温中华民族在寻求国家富强与人民解放道路上,对民主制度不懈追求的艰难历程。本书不只是对政治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命运、思想观念变迁的生动还原,力图展现“民主”二字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如何从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词汇,逐渐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心之所向、血脉喷张的终极理想。 本书的叙事线索清晰而富有逻辑,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历经洋务运动的器物模仿、戊戌变法的仓促图强、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民国初年的曲折探索,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最终抉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更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努力。作者精心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派别对“民主”的理解与实践,无论是早期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构想,还是革命派的共和理想,抑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后对人民民主的深刻阐释,都得到了详尽的展现与评析。 第一部分:启蒙的星火与朦胧的曙光(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之后,古老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书开篇即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弥漫的焦虑与求变。在战败的阴影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器物”的层面开始,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富国强兵,然而,很快便发现根本的症结在于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尝试,虽然其性质复杂,但其中闪烁的平等主义思想,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某种朦胧的种子。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并为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林则徐、魏源等先贤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及严复翻译的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如《天演论》、《群学肄言》,开始将“民主”、“自由”、“国家”等西方近代概念引入中国。这些新思想如同一颗颗火种,在知识分子的心中播撒,他们开始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中跳脱出来,思考中国为何落后,如何才能真正强大。 戊戌变法是这场启蒙运动中一次轰轰烈烈的政治实践。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试图通过变法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国家“民权”的理念。虽然变法仅持续了百日便被慈禧太后扼杀,但它所提出的“定国是诏”,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失败的尝试,让更多人认识到,单凭改良难以动摇根深蒂固的旧势力,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 第二部分:革命的洪流与共和的理想(20世纪初至民国初年) 在戊戌变法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坚信,“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是实现国家独立的唯一途径。本书详细梳理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记录了无数次起义的艰辛与失败,以及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奔走呼号、筹集资金的感人历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本书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描绘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各省响应,以及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复杂局面。尽管共和的理想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重重挑战,袁世凯称帝的闹剧更是对民主的极大讽刺,但辛亥革命所揭示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以及“民主共和”的理念,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民国初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理想与困惑的时代。新生的共和政体在帝国主义的干涉、北洋军阀的割据、封建残余的阻碍下步履维艰。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初的政治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民主”的不同解读。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以及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都在为中国的民主前途而奔走呼号。在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将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推向了高潮,陈独秀、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提倡白话文,呼唤“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思想的碰撞与道路的抉择(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知识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的理论,为中国人民的民主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可能。本书详细阐述了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客观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政权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努力,以及与国民党在民主道路上的合作与分歧。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以及随后的国民革命,都曾一度展现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与民主化的希望。然而,国民党右转后对共产党的镇压,以及其自身未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根本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再次陷入曲折。 本书重点阐述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民主缺失的现实,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如何探索和实践“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深入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实现人民民主所做的努力,以及其在理论上的创新。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国民党政府内部关于民主的讨论,以及社会各界对战后中国前途的各种设想,如“联合政府”的构想等,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民主道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第四部分:新中国的诞生与人民民主的实践(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篇,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里,本书聚焦于“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它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建立,更是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经济模式和文化理念的构建。 本书将详细解读“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内涵,分析其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必然性。同时,也会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实践、法律体系完善等方面的成就与挑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各级政权的运行机制、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与自由。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中国式的民主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它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深刻理解中国国情、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民主道路。这其中既包括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也包括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制度调整与完善。 《觉醒的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民主探索》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以严谨的态度,深刻地解读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与核心思想,带领读者回溯历史,审视当下,思考未来。这本书将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民主的来路,理解其特殊性,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全球民主实践提供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启示。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民主探索的厚重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知识体系进行“重塑”的体验。作者在论述一些宏大的概念时,始终落脚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当他谈论到“民族精神”这个话题时,并非空泛地进行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是如何面对外侮、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民族认同的。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章节,作者打破了过去一些固有的成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角,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是如何吸收、借鉴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魅力的。书中对一些艺术、哲学和思想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经据典,同时又通俗易懂,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思考。这本书的格局宏大,视野开阔,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惊喜与反思。作者在处理国家治理方面的内容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政策和改革,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最终对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我特别对其中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印象深刻。书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与当时的国际环境相适应,或者与之产生冲突。这让我对“发展”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无数次的尝试、调整乃至牺牲。书中不乏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述,比如作者对某个历史时期某个重大决策的解读,我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仿佛拨开了迷雾,看到了事件的本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风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对社会结构和阶层流动的理解。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描绘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历史进程中,这些阶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读到关于民间组织和社群力量的章节时,我深感兴奋。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默默无闻的群体力量充满好奇,这本书则很好地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这些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时是变革的推动者,有时是稳定的力量,甚至有时是矛盾的焦点。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群体描绘成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情感、诉求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它是由无数个个体、无数个社群共同构成的,充满了活力与韧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探讨国家认同和集体记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思想觉悟。他并没有简单地去歌颂或者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形成集体记忆的逻辑,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了当下的社会。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历史真相”与“历史叙事”之间关系的探讨感到震撼。作者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究竟是客观事实的还原,还是经过某种方式建构的叙事?这种反思让我对以往许多被认为是“既定事实”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新的疑问,也促使我更加批判性地去审视各种历史解读。书中对于如何看待过去、如何汲取经验教训的论述,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著作,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当下,以及如何去塑造未来。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关于王朝更迭和社会演变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读到关于科举制度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虽然这个制度为许多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压力和不公。作者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刻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制度是如何在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中交织前行的。特别是对一些被历史尘封的普通人的生活描绘,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对历史背后人文精神的深刻挖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一些敏感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理性,既没有回避争议,也没有过度渲染。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