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

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伯民,赵波,李清 著
图书标签:
  • 磨料
  • 磨具
  • 磨削
  • 制造技术
  • 机械加工
  • 表面工程
  • 材料科学
  • 工业工程
  • 第二版
  • 加工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8855
版次:2
商品编码:118676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6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广大机械加工、材料加工企业及研究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学习磨料、磨具、磨削技术使用,还可作为相关大专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材料加工专业和磨料、磨具专业在校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介绍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及其应用新成果的技术专著和工具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磨削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领域,是现代制造业实现精密加工、精密加工有效、应用广的制造技术,磨削加工占机械加工总量的30%~40%,在众多产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本书系统论述了磨料的结晶原理、性能及生产工艺,各类磨具特性及生产工艺,磨削原理及各种磨削工艺技术;本书还对传统磨削领域的实用技术进行介绍,并对磨削领域新研究成果及新开发的技术进行重点论述。与版相比,本书第二版增加了“精密磨削与镜面磨削”、“高速磨削技术”、“难加工材料的磨削工艺”等更多内容。本书具有系统性强、实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  本书可供广大机械加工、材料加工企业及研究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学习磨料、磨具、磨削技术使用,还可作为相关大专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材料加工专业和磨料、磨具专业在校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磨料1
1.1概述1
1.1.1磨料定义1
1.1.2磨料分类及代号1
1.1.3磨料应具有的基本性能3
1.1.4磨料的粒度4
1.1.5普通磨料的化学成分6
1.2氧化物(刚玉)系磨料6
1.2.1刚玉系磨料6
1.2.2刚玉磨料晶体结构与相图7
1.2.3锆刚玉的晶体结构与相图10
1.2.4刚玉磨料的生产工艺11
1.3碳化物系磨料12
1.3.1碳化硅的晶体结构及相图12
1.3.2碳化硅磨料的生产工艺13
1.3.3碳化硅制粒加工14
1.4金刚石磨料14
1.4.1金刚石分类及牌号14
1.4.2金刚石的性质15
1.4.3金刚石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16
1.4.4金刚石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19
1.4.5金刚石生长过程——合成机理22
1.4.6人造金刚石的合成装置与原料29
1.4.7人造金刚石合成工艺32
1.5立方氮化硼磨料37
1.5.1立方氮化硼的组成、结构和性质37
1.5.2氮化硼的p�睺状态图38
1.5.3合成CBN的原料40
1.5.4CBN合成工艺、提纯及检测41
1.5.5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制备及性能42
1.5.6新型磨料44
第2章磨具45
2.1磨具结构与特性45
2.1.1磨具的分类45
2.1.2磨具的结构45
2.1.3磨具的硬度46
2.1.4磨具结合剂46
2.1.5磨具的组织47
2.1.6磨具形状尺寸48
2.1.7磨具的强度48
2.1.8磨具的静平衡度49
2.2陶瓷结合剂磨具50
2.2.1陶瓷磨具的原材料50
2.2.2陶瓷结合剂的主要性能52
2.2.3结合剂的选择53
2.2.4陶瓷结合剂原料配方设计54
2.2.5陶瓷磨具的成形55
2.2.6磨具坯体干燥与粗加工57
2.2.7磨具的焙烧58
2.2.8磨具制品的加工与检验59
2.2.9特种磨具60
2.3树脂结合剂磨具60
2.3.1树脂结合剂原材料61
2.3.2树脂结合剂配方设计64
2.3.3树脂磨具配混料工艺67
2.3.4树脂磨具成形工艺68
2.4橡胶结合剂磨具69
2.4.1橡胶磨具的原材料70
2.4.2橡胶磨具的配方72
2.4.3橡胶结合剂的原料加工准备73
2.4.4成形料的配制74
2.4.5橡胶磨具成形75
2.4.6橡胶磨具硫化75
2.5金属结合剂超硬磨具76
2.5.1烧结金属结合剂超硬材料磨具76
2.5.2电镀金属结合剂超硬材料磨具79
2.5.3单层高温钎焊超硬材料磨具80
2.5.4高速、高效精密超硬材料磨具81
2.6涂附磨具85
2.6.1涂附磨具原材料86
2.6.2黏结机理与黏结剂配方89
2.6.3胶的涂附90
2.6.4植砂91
2.6.5干燥与固化92
2.6.6涂附磨具产品转换工序93
2.7磨具的选择和使用93
2.7.1普通磨具的选择与使用93
2.7.2超硬磨具的选择与使用105
2.7.3涂附磨具的选择与使用111
第3章磨削原理116
3.1磨削过程的特点及切屑形成116
3.1.1磨削的切削刃形状与分布116
3.1.2磨削的特点117
3.1.3磨粒的切削作用与磨削过程118
3.1.4磨屑的形成119
3.1.5砂轮的有效磨刃数120
3.2表征磨削过程的磨削要素122
3.2.1接触弧长和磨削长度122
3.2.2磨粒磨削的磨屑厚度125
3.2.3砂轮的当量直径129
3.2.4磨削比130
3.2.5被磨材料的磨除参数130
3.3磨削力132
3.3.1磨削力的意义132
3.3.2磨削力的理论公式132
3.3.3磨削力的尺寸效应136
3.3.4磨削力的测量与经验公式140
3.4磨削温度146
3.4.1磨削热的产生与传散146
3.4.2磨削区温度分布的理论解析147
3.4.3断续磨削时工件表面层温度解析155
3.4.4缓进给强力磨削的温度分布特征161
3.4.5磨削温度的测量163
3.5磨削液168
3.5.1磨削液的性能和效果169
3.5.2磨削液的种类和组成173
3.5.3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175
3.6磨削加工零件的表面完整性178
3.6.1磨削加工质量的含义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178
3.6.2磨削表面纹理180
3.6.3磨削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182
3.6.4磨削表面完整性参数综合影响及改善措施185
3.6.5超高速磨削的动态分析186
第4章砂轮的磨损与修整189
4.1砂轮的堵塞189
4.1.1砂轮堵塞的形貌189
4.1.2砂轮堵塞的形成机理190
4.1.3影响砂轮堵塞的因素分析192
4.2砂轮的磨损193
4.2.1砂轮磨损的形态与原因194
4.2.2砂轮磨损的特征198
4.3砂轮磨损的检测201
4.3.1滚动复印法201
4.3.2触针法202
4.3.3光截法203
4.3.4光电自动测量法203
4.3.5激光功率谱法205
4.3.6电镜观察法2064.3.7光反射法207
4.3.8声发射监测法208
4.4普通磨料砂轮的修整209
4.4.1普通磨料砂轮的修整方法与工具209
4.4.2单颗粒金刚石笔修整210
4.4.3金刚石滚轮修整210
4.5超硬磨料砂轮的修整214
4.5.1超硬磨料砂轮整形法214
4.5.2超硬磨料砂轮修锐法217
第5章固结磨具磨削工艺220
5.1数控磨削加工221
5.1.1数控外圆磨削加工221
5.1.2数控光学曲线磨削234
5.1.3数控磨床240
5.2高速外圆磨削246
5.3缓进给磨削251
5.4超声波振动珩磨255
5.4.1超声波振动加工的工艺效果255
5.4.2超声波振动珩磨的磨削机理256
5.4.3超声波振动珩磨声学系统的局部共振设计原理262
5.4.4超声波振动珩磨装置的设计要点270
第6章精密及超精密磨削工艺278
6.1精密磨削工艺278
6.1.1精密磨削表面形成机理279
6.1.2精密磨削的磨料与磨具279
6.1.3精密磨削的砂轮修整281
6.1.4精密磨削的工艺参数282
6.2超精密磨削工艺282
6.2.1磨削过程中的切屑形状和超微量切除282
6.2.2超精密磨削机理284
6.2.3超精密磨削的磨削工艺参数284
6.3镜面磨削工艺285
6.3.1镜面磨削表面形成机理285
6.3.2实现镜面磨削的技术关键及工艺286
6.3.3在线电解修锐法287
第7章超高速磨削技术291
7.1超高速磨削技术的概念与机理291
7.1.1超高速磨削技术的概念291
7.1.2超高速磨削技术具有的特点292
7.1.3超高速磨削技术的主要技术途径292
7.1.4超高速磨削机理293
7.2超高速磨削工艺及装备293
7.2.1超高速磨削工艺293
7.2.2超高速磨削装备294
7.3超高速磨削技术的加工效果296
7.4高效深切磨削297
7.4.1概述297
7.4.2高效深切磨削原理298
7.4.3高效深切磨削温度300
7.4.4HEDG的磨削力及对机床的要求304
7.5快速点磨削305
7.5.1快速点磨削的技术特征305
7.5.2快速点磨削机理307
7.5.3面向绿色制造的快速点磨削技术309
7.6切点跟踪磨削310
7.6.1切点跟踪磨削原理310
7.6.2切点跟踪磨削曲轴311
7.6.3切点跟踪磨削凸轮轴317
7.6.4凸轮磨削实例318
7.7非轮廓的高度精密磨削318
7.7.1概述318
7.7.2非圆零件加工的工艺特点318
7.7.3机械靠模仿型磨削方法和工艺320
7.7.4四点恒线速度磨削方法和工艺320
第8章涂附磨具磨削工艺321
8.1涂附磨具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321
8.1.1涂附磨具加工特点321
8.1.2涂附磨具应用范围321
8.2砂带磨削322
8.2.1砂带磨削机理与特点322
8.2.2砂带磨削方式323
8.2.3接触轮材料、形状、硬度选择323
8.2.4张紧与调偏机构326
8.2.5砂带磨削工艺参数326
8.2.6砂带磨床332
8.2.7砂带磨削加工实例334
8.3超精密砂带磨削336
8.3.1砂带336
8.3.2超精密砂带磨削方式337
8.3.3超声波砂带磨削运动与机理337
8.4强力砂带磨削338
第9章游离磨粒加工技术340
9.1概述340
9.1.1游离磨粒加工机理340
9.1.2超精密研磨及超精密抛光加工环境342
9.1.3游离磨粒加工特点343
9.2研磨343
9.2.1研磨原理及过程344
9.2.2研磨加工特点345
9.2.3手工研磨与机械研磨345
9.2.4研磨工具346
9.2.5研磨剂349
9.2.6研磨运动轨迹351
9.2.7研磨工艺参数355
9.2.8研磨加工的应用358
9.2.9研磨机362
9.2.10研磨新工艺364
9.3磨粒喷射加工与磨料流动加工372
9.3.1磨粒喷射加工372
9.3.2磨料流动加工374
9.4机械抛光376
9.4.1机械抛光方式376
9.4.2机械抛光机理377
9.4.3抛光剂377
9.4.4浮动抛光378
9.4.5修饰加工380
9.4.6端面非接触镜面抛光380
9.4.7“8”字流动抛光380
9.4.8刷光表面光整加工381
9.5复合抛光工艺382
9.5.1机械化学抛光382
9.5.2水合抛光383
9.5.3胶质硅抛光383
9.5.4非接触化学抛光384
9.6硬脆材料的抛光385
9.6.1陶瓷的金刚石微粉抛光385
9.6.2硅片的机械化学复合抛光386
9.7弹性发射加工387
9.7.1弹性发射概念与加工原理387
9.7.2弹性发射加工装置及NC控制388
9.7.3弹性发射加工结果390
参考文献391

前言/序言


《精密加工与先进材料》 本书聚焦于现代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两个领域——精密加工技术和先进材料的应用。在工业4.0时代,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对材料性能的极致追求,使得精密加工与先进材料的协同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这两个领域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第一部分:精密加工技术 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当前主流的精密加工技术,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微纳加工技术:随着电子、光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微观尺度结构的制造需求日益增长。本部分将深入介绍光刻、电子束刻蚀、聚焦离子束加工、微型磨削等微纳加工方法。我们将分析不同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精度控制以及在具体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例如半导体芯片制造、微流控芯片、微光学元件等。 超精密加工技术:对于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模具制造等行业,纳米级的加工精度是实现高性能的关键。本部分将重点阐述金刚石车削、化学机械抛光(CMP)、超精密磨削、电解加工(ECM)等技术。我们将讨论其设备要求、工艺参数优化、表面质量控制以及在光学镜片、硬盘驱动器、精密轴承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先进切削技术:在传统切削领域,高效率、高精度和低能耗的加工方式是持续追求的目标。本部分将涵盖高速切削(HSC)、高效平面磨削(HPC)、硬质合金加工、陶瓷加工等先进切削技术。内容将包括刀具材料与设计、切削力学分析、热效应控制、切削液应用以及在汽车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复杂零件制造中的应用。 非传统加工技术:为了适应特殊材料的加工以及实现复杂形状的制造,非传统加工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介绍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等离子体加工、超声波加工等。我们将分析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加工精度、表面完整性以及在模具制造、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微孔加工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加工过程监控与智能优化:为了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实时监控与智能优化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探讨切削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声发射传感器等在线监测技术,以及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加工参数自适应调整、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 第二部分:先进材料及其加工挑战 先进材料是实现高性能产品的基础,而这些材料的独特性能也对加工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几种关键的先进材料及其加工特点。 高性能合金:包括高温合金、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等。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高强度、耐腐蚀等特性,但其加工硬化严重、导热性差、刀具磨损快等问题,使得常规加工方法难以胜任。本部分将讨论针对这些材料的特殊加工策略,如优化的刀具几何参数、冷却润滑方案、加工路径规划以及先进加工方法的应用。 先进陶瓷材料:陶瓷材料因其高硬度、高耐磨性、优良的绝缘性和耐高温性,在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陶瓷的脆性大、加工硬度极高,使得传统的机械切削方法效果不佳,容易导致裂纹和崩边。本部分将重点介绍金刚石砂轮磨削、超声波辅助加工、激光烧蚀、放电加工等针对陶瓷材料的加工技术,并分析其加工机理和质量控制要点。 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等复合材料因其轻质高强、性能可调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风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复合材料的异向性、纤维与基体结合的特点,使得其加工过程中易出现分层、撕裂、毛刺等缺陷。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复合材料的切割、钻孔、铣削等加工技术,以及相关的刀具选择、加工参数优化和表面处理方法,以减少加工损伤。 功能梯度材料(FGM):功能梯度材料的材料性能在空间上连续变化,能够满足在不同环境或载荷下实现特定功能的需求。其材料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复杂性给加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部分将介绍针对FGM的特殊加工思路,包括如何通过控制加工过程来保持其梯度特性,以及可能采用的加工方法。 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材料的选择范围,包括各种金属粉末、陶瓷粉末、高分子材料等。然而,经过增材制造得到的零件往往需要后续的精密加工以达到最终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本部分将探讨增材制造材料的特性及其对后续加工的影响,并介绍适用于增材制造后零件的精密加工方法。 第三部分:精密加工与先进材料的协同应用 本部分将通过案例研究和前沿展望,展示精密加工与先进材料如何紧密结合,共同驱动技术革新。 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制造:从高性能发动机部件到轻质结构件,航空航天工业对材料性能和加工精度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本部分将分析如何运用先进加工技术(如超精密磨削、ECM)来加工高温合金和钛合金,以及如何加工复合材料结构件。 微电子与半导体产业:聚焦于芯片制造中的关键环节,如晶圆抛光、微细线路加工等,介绍光刻、CMP、以及纳米压印等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半导体材料(如硅、氮化镓)的加工要求。 生物医疗器械制造:探讨如何精密加工生物相容性材料(如医用钛合金、生物陶瓷)来制造植入物、手术器械、微创医疗设备等,强调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无菌处理的重要性。 新能源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在光伏电池、燃料电池、高性能电池等领域,对特种材料(如导电陶瓷、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精密加工需求。 未来展望:展望精密加工技术与先进材料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制造、仿生制造、纳米制造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新型先进材料的涌现及其对加工技术的潜在影响。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制造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前瞻性的参考。通过对精密加工技术和先进材料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的研究,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并抓住未来技术发展的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立刻意识到,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磨料、磨具乃至整个磨削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在研发部门工作的工程师,我一直致力于攻克材料加工中的难题,而磨削技术,尤其是精密磨削,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书中对于磨料的科学分类和性能分析,让我对这些微观世界中的“精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罗列出金刚石、碳化硼、氧化铝等名字,而是深入到它们的晶体结构、显微硬度、断裂韧性、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并且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图表,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磨粒形状”和“磨粒尺寸分布”对磨削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磨料制备工艺来获得最佳的磨削效果。这为我后续在新材料加工中选择合适的磨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磨具的讲解更是让我对砂轮的“内在美”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不仅仅介绍了砂轮的基本构成,更详细地阐述了各种结合剂(如树脂、陶瓷、橡胶、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磨料的结合方式对砂轮性能的影响。我了解到,选择合适的结合剂类型和用量,是决定砂轮的强度、弹性、耐热性、耐磨性以及再生能力的关键。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砂轮(如固结磨料砂轮、柔性砂轮、精密成型砂轮)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设计和选择用于特定加工任务的磨具非常有帮助。 磨削技术部分,书中对各种磨削方式(平面、外圆、内圆、无心、螺纹、齿轮磨削等)的原理、工艺特点、适用范围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磨削力学模型和磨削热的产生与传递的理论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磨削参数来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公式,更结合了实际的工艺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让我欣喜的是,书中对磨削过程中表面层质量的形成和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详细阐述了磨削烧伤、磨削裂纹、亚表面损伤等常见缺陷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磨削工艺、选择合适的磨料磨具、采用冷却润滑措施等来避免和改善这些问题。这对于追求超高表面完整性的精密加工领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磁流变抛光等进行了介绍,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让我感到非常实用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磨削参数选择指南、磨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以及磨削经济性分析的案例。这对于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体而言,《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际应用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这本书无疑是我进行精密加工研究和开发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精密加工领域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是一名刚刚入职不久的机械工程师,在学校里虽然也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材料科学和加工原理,但对于磨削这个似乎“老派”却又至关重要的工艺,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磨料分类、特性讲起,细致到各种天然磨料、人造磨料的微观结构、硬度、韧性、断裂方式等等,让我对这些“小颗粒”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之前只知道金刚石硬,氧化铝脆,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在不同磨削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与劣势,比如为什么某些特定加工需要使用特定类型的磨料,以及如何根据工件材料的硬度、韧性来选择最合适的磨料。 不仅仅是磨料,对于磨具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砂轮的构成、结合剂的种类、成型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影响磨削效果,都得到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结合剂作用的论述,比如有机结合剂的弹性、无机结合剂的耐高温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结合剂的性能来控制砂轮的磨削强度和使用寿命。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新型磨具的介绍,比如陶瓷结合剂砂轮、超硬磨料砂轮的特点和应用,这对于我后续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更高效、更经济的磨具非常有指导意义。 磨削技术这部分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从磨削运动的原理、磨削参数的选择,到各种磨削方式(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等)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切削过程的微观分析,书中通过大量的显微照片和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磨削过程中磨粒的切削、犁削、滑擦等行为,以及它们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精度和表面层质量的影响。这让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调整磨削参数会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了。 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磨削过程中的热效应和应力问题,这对于加工高精度、易变形的工件至关重要。我之前在实践中遇到过一些加工表面产生热变形的问题,但始终找不到根本原因。看了书中的相关章节,我才明白,过高的磨削热、不合理的冷却方式都会导致工件产生热应力,影响加工精度。书中提供的各种解决方案,比如优化冷却液、调整进给量、使用脉冲磨削等,都非常有启发性。 让我特别满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和问题分析。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常见的磨削缺陷,如磨削烧伤、磨削裂纹、磨削振动等,并给出了详细的诊断方法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不再需要对着那些令人头疼的加工问题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根据书中的指导,一步步排查原因,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书中还对磨削过程的经济性进行了探讨,包括如何通过优化磨削工艺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如何评估和选择最经济的磨削方案。这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化的实操技巧,感觉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介绍先进磨削技术方面也非常及时,比如提到的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等,虽然我目前接触不到如此高端的技术,但了解这些前沿信息,让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前沿于一体的优秀技术书籍。它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给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这本书绝对是我工作以来阅读过的最有价值的技术图书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机械加工、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同行们!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磨削技术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和精妙之处。我之前一直认为磨削只是一个简单的去除材料的过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磨粒与工件之间如同微观战场般的交互,理解了砂轮的“生命周期”是如何影响加工质量的,也明白了每一个参数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精密零件加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师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深信,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确实让我看到了磨削技术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在书中关于磨料的章节,我被那些关于磨料微观结构、断裂韧性、硬度等级以及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切削行为的细致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金刚石、氧化铝、碳化硅等,更是深入到它们的晶体学特征、断裂模式以及如何根据工件材料的硬度、韧性、热敏性来选择最合适的磨料。书中关于磨料粒度对加工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分析,以及磨料自锐性对磨削效率的作用,都让我对磨料有了全新的认识。 关于磨具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砂轮只是磨料和结合剂的简单堆砌,但书中却详细解释了不同结合剂(陶瓷、树脂、橡胶、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砂轮的硬度、弹性、耐热性和强度。书中对砂轮的成型工艺、动平衡、修整和修锐等关键环节的深入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砂轮,却需要如此精密的制造和维护。 磨削技术的理论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精华。书中从磨削力学、磨削热学、磨削动力学等多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磨削方式(平面、外圆、内圆、无心、坐标磨削等)的原理、特点以及工艺参数的选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磨削力模型、磨削热产生与传递的理论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对磨削过程中表面层质量形成机理的探讨,更是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我理解和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让我感到非常实用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磨削参数选择指南、磨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以及磨削经济性分析的案例。这些实用的内容,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磁流变抛光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的技术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总而言之,《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内容详实、结构严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技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际应用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是我在精密加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长期在精加工领域摸索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磨削过程中的现象,往往只能凭借经验去判断和处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 在磨料这一章节,我被书中对各种磨料(如金刚石、CBN、氧化铝、碳化硅等)的微观结构、晶体形态、硬度、韧性、断裂特性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所震撼。它不仅仅是列出数据,而是通过详细的图解和实验数据,解释了这些微观特性如何直接影响磨削效率、加工表面质量以及磨具的寿命。例如,书中对CBN磨料内部的金刚石晶体结构和断裂模式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它在高温下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我学到了如何根据工件材料的硬度、脆性、韧性以及热敏性,来选择最适合的磨料种类和粒度,这对于我优化加工方案,提高加工效率,减少加工成本至关重要。 关于磨具的部分,书中对砂轮的构成、成型工艺、结合剂的性能以及砂轮的动平衡、修整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之前对结合剂的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有机、无机之分,但书中让我深入了解了不同结合剂(如树脂、陶瓷、橡胶)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砂轮的硬度、弹性、耐热性、强度和磨削特性。我了解到,选择合适的结合剂,是保证砂轮能够承受高速旋转、实现高效切削,并最终保证加工精度的关键。书中关于砂轮修整技术和修锐技术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解决砂轮磨损、堵塞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磨削技术的讲解部分,是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中从磨削运动学、磨削动力学、磨削热力学等多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磨削方式(如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工艺参数(如砂轮线速度、工件转速、进给量、切深等)对加工结果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磨削力模型和磨削热产生的分析,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加工烧伤,或者为什么调整进给量会对表面粗糙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优化磨削参数,避免盲目试验。 书中对磨削表面质量形成机理的深入剖析,正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书中通过大量的显微照片和示意图,展示了磨粒在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表面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形成加工纹理、影响表面粗糙度、产生亚表面损伤等。我学到了如何通过调整磨削工艺、选择合适的磨具和磨料,以及采用先进的磨削技术来获得高精度、低粗糙度、无损伤的加工表面。 让我感到非常满意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故障排除指南。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磨削烧伤、磨削裂纹、砂轮磨损不均、加工精度不稳定等常见的磨削问题,并给出了系统性的诊断思路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实战宝典”,能够帮助我快速地识别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等进行了介绍,这让我能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的技术提升提供了方向。 总而言之,《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技术书籍。它不仅帮助我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更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对我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加工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程度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特别是关于磨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分析。我一直对材料的本质充满好奇,而书中对于不同种类磨料(比如碳化硅、氧化铝、立方氮化硼、金刚石)的晶体结构、莫氏硬度、断裂模式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示,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微观特性如何直接影响磨削效率、表面粗糙度和磨具寿命。例如,我从未想到过磨粒的断裂方式——是阶梯状断裂还是脆性断裂,会如此显著地影响切削力的分布和加工表面的质量。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根据工件材料的硬度、韧性以及热稳定性来选择最合适的磨料,这对于减少加工损耗、提高加工精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 在磨具的章节,书中对砂轮的结构、制造工艺和性能表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对于砂轮的结合剂种类(如陶瓷结合剂、橡胶结合剂、树脂结合剂)及其对砂轮整体性能的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书中解释了为什么陶瓷结合剂砂轮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热性,适合用于硬脆材料的磨削,而树脂结合剂砂轮则因其良好的韧性和弹性,更适用于高速磨削和对表面光洁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书中还讨论了砂轮的动平衡、修整和修锐技术,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磨削的稳定性和效率。我对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结合剂类型、优化结合剂用量,以及如何通过砂轮的成型工艺来控制其磨削性能的分析,觉得非常有价值。 磨削技术的理论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从磨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出发,详细分析了各种磨削方式(如端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平面磨削)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工艺参数(如砂轮线速度、工件转速、进给量、纵进给量、横进给量)对加工结果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磨削力模型和磨削热产生的分析,这有助于我理解为什么在实际加工中会出现“吃刀量过大导致烧伤”或者“进给量太小效率低下”等问题。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量化的计算公式和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选择和优化磨削参数,避免盲目试验。 书中对于磨削过程中表面质量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正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点。书中通过大量的显微照片和示意图,展示了磨粒在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表面的作用,包括切削、挤压、犁削、刮擦等,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形成加工纹理、影响表面粗糙度、产生亚表面损伤等。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磨削工艺、选择合适的磨具和磨料,以及采用先进的磨削技术(如电解磨削、超声波磨削)来获得高精度、低粗糙度、无损伤的加工表面。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故障排除指南。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磨削烧伤、磨削裂纹、磨削振动、砂轮堵塞等常见的磨削问题,并给出了系统性的诊断思路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不再需要因为遇到加工难题而一筹莫展,而是能够借助书中的知识,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书中还对磨削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了展望,介绍了当前磨削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比如智能磨削、在线监测、磨削过程的仿真优化等。这让我看到了磨削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激发了我学习和探索更多新技术的兴趣。 总体而言,《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它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磨削技术基础,更让我对这个看似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也是我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评分

拿到《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仅是它的物理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精密机械加工的技师,我深知磨削技术在提高零件精度和表面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凭借经验来操作,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书中对磨料的讲解,让我对那些微小的颗粒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金刚石最硬,氧化铝最常用,但书中深入到磨料的晶体结构、硬度等级、韧性指标、断裂方式等等,并且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了不同磨料在面对不同工件材料(如硬质合金、淬硬钢、有色金属)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磨料自锐性(self-sharpening)的论述所吸引,了解到磨粒在磨削过程中会以何种方式崩碎,从而暴露出新的锋利棱角,这直接影响着磨削效率和表面质量。我学到了如何根据工件的材料特性、要求的加工精度以及经济性来选择最合适的磨料,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有着直接的帮助。 关于磨具的部分,书中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砂轮不仅仅是磨料的堆积,更是由磨料、结合剂、气孔等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集合体。书中对各种结合剂(如陶瓷、树脂、橡胶、金属)的性能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释了它们在不同的磨削应用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之前对结合剂的理解非常模糊,只知道有“硬”和“软”之分,但书中让我明白了,结合剂的弹性、韧性、耐热性、耐磨性等,都会直接影响砂轮的磨削特性,比如砂轮的强度、寿命、切削能力以及对工件表面的热影响。书中还对砂轮的成型、平衡、修整等关键工艺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对于保证砂轮的精度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磨削技术的讲解部分,是我最看重的。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磨削方式(如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工具磨削等),分析了它们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主要的工艺参数及其影响。我一直对磨削力、磨削热的产生机理感到好奇,书中通过大量的公式和图表,清晰地解释了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加工结果(如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表面应力、烧伤等)的影响。我学到了如何根据工件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以及加工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磨削方式和优化磨削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 特别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磨削过程中表面层质量的形成和控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之前在实际加工中,经常遇到表面层出现硬化层、软化层、裂纹或者残余应力的问题,但总是找不到根本原因。书中通过大量的显微组织分析和实验数据,解释了磨削热、磨削力、磨料的切削行为如何影响工件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这让我对如何避免和控制这些不良的表面层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让我感到非常实用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方法。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磨削缺陷(如磨削烧伤、磨削裂纹、砂轮磨损不均、加工精度不稳定等),并给出了系统性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措施。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实战宝典”,能够帮助我快速地识别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陶瓷结合剂砂轮、CBN砂轮等进行了介绍,这让我能够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为我的技术提升提供了方向。 总体而言,《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非常实用、内容详实的专业技术书籍。它不仅帮助我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更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提升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加工工艺充满热情的机械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析磨削技术的书籍。《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绝对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 书中对于磨料的讲解,让我对这些微小的“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列出磨料的名称,更是深入到它们的晶体结构、莫氏硬度、断裂韧性、比重、热导率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化学稳定性等关键参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磨料(如氧化铝、碳化硅、CBN、金刚石)的微观形貌和断裂特性的对比分析,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它们在面对不同材料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切削性能。书中还提到了磨料的粒度分布、粒度均一度以及磨粒自锐性等概念,这对于选择合适的磨料来获得最佳的加工效果至关重要。 在磨具章节,我被书中对砂轮结构、制造工艺以及性能表征的严谨论述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结合剂(陶瓷、树脂、橡胶、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砂轮的硬度、强度、弹性和耐热性。书中还对砂轮的成型、平衡、修整和修锐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砂轮,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技术细节。我了解到,如何通过精确的工艺控制,来制造出高性能、高精度的砂轮,以满足各种复杂的磨削需求。 磨削技术部分,书中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展现了其全方位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磨削方式(平面、外圆、内圆、无心、坐标磨削等)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主要的工艺参数(砂轮线速度、工件转速、进给量、切深等)对加工结果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磨削力模型、磨削热产生与传递的理论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对磨削过程中表面层质量形成机理的探讨,更是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磁流变抛光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磨削参数选择指南、磨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以及磨削经济性分析的案例。这些实用的内容,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体而言,《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内容详实、结构严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技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际应用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是我在精密加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当我拿到《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时,就被它那厚重的体积和丰富的目录所震撼。作为一名在工具制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磨削技术在提高产品精度和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但一直苦于缺乏一本能够系统、深入讲解的教材。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 书中对于磨料的讲解,让我对这些微小的颗粒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列出磨料的名称,更是深入到它们的晶体结构、显微硬度、断裂韧性、断裂模式以及在不同工件材料上的切削性能。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金刚石、CBN(立方氮化硼)等超硬磨料的特性分析,以及它们在硬质合金、陶瓷等难加工材料磨削中的应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磨料的粒度、粒度分布以及磨料的形状对磨削效果的影响,这为我选择和使用磨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磨具章节,我被书中对砂轮结构、制造工艺和性能表征的严谨论述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结合剂(陶瓷、树脂、橡胶、金属)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砂轮的强度、硬度、弹性和耐热性。我了解到,不同的结合剂类型和用量,是决定砂轮性能的关键因素。书中对砂轮的动平衡、修整和修锐等关键工艺的深入讲解,也让我认识到这些环节对于保证磨削精度和效率的重要性。 磨削技术部分,书中从理论到实践,展现了其全方位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磨削方式(平面、外圆、内圆、无心、坐标磨削等)的原理、工艺特点和参数选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磨削力模型、磨削热产生与传递的理论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控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论述,印象深刻。书中对磨削过程中表面层质量形成机理的探讨,更是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帮助我理解和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磁流变抛光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磨削参数选择指南、磨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以及磨削经济性分析的案例。这些实用的内容,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体而言,《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技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际应用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是我在精密加工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拿到《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的结构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所吸引。作为一名材料加工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求能够系统性地理解和深化对磨削技术的认知。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我的期望。 书中对于磨料的科学分类、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的阐述,极为详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磨料的类型,更是深入到它们的晶体结构、硬度等级、断裂模式、断裂韧性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人造磨料(如立方氮化硼、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工艺和性能调控的论述,这对于理解这些先进磨料的优越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解释了不同磨料在磨削过程中的切削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 关于磨具的讲解,书中展现了其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是对砂轮的组成部分(磨料、结合剂、气孔)进行描述,更是对各种结合剂(陶瓷、树脂、橡胶、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结合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砂轮的强度、硬度、弹性、耐热性、耐磨性和再生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对砂轮的成型工艺、动平衡、修整和修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强调了这些工艺对砂轮性能和磨削效果的关键作用。我从书中了解到,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砂轮的各项参数,来满足不同工件材料和加工精度的要求。 磨削技术部分,书中从理论到实践,展现了其全面的视野。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磨削方式(如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螺纹磨削、齿轮磨削)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磨削力学、磨削热力学、磨削动力学等基础理论。书中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大量的实验验证,解释了磨削过程中力的传递、热量的产生与散逸,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工件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质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磨削参数优化和工艺过程模拟的论述,这为我进行理论研究和工艺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磨削过程中表面层质量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详细阐述了磨削烧伤、磨削裂纹、亚表面损伤等常见缺陷的形成机理,并且提出了多种避免和改善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这对于我进行材料表面改性、提高零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磁流变抛光等进行了介绍,并且对其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进行了展望。这为我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总而言之,《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学术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这本书无疑是我在材料加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宝贵财富。

评分

初次翻阅《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这本书,我就被它内容的详实和逻辑的严谨所折服。作为一名在精密制造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磨削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但这本书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系统性认知。 在对磨料的介绍部分,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各种磨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硬度、韧性、脆性、耐磨性、耐热性以及化学惰性。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图表,解释了这些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磨料的切削能力、磨削效率以及在不同工件材料上的适用性。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新型人造磨料,如单晶金刚石、聚晶金刚石、CBN(立方氮化硼)的微观结构、合成工艺和性能优势的论述,这对于理解和应用这些高端磨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磨具的讲解,书中对砂轮的构成、性能以及制造工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结合剂(陶瓷、树脂、橡胶、金属)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砂轮的强度、硬度、弹性和耐热性。我特别理解了为什么在加工硬脆材料时,需要使用陶瓷结合剂砂轮,而在加工韧性材料时,则更适合使用树脂结合剂砂轮。书中对砂轮的动平衡、修整和修锐等关键工艺的深入分析,也让我认识到这些环节对于保证磨削精度和效率的重要性。 磨削技术的理论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书中从磨削力学、磨削热学、磨削动力学等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磨削方式(如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无心磨削)的原理、工艺特点和参数选择。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磨削力模型和磨削热产生与传递的详细分析,这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实际加工中会出现加工烧伤、加工裂纹等问题,并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书中关于磨削过程中表面质量形成机理的探讨,更是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磨削技术,如超精密磨削、纳米磨削、电化学磨削、磁流变抛光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磨削参数选择指南、磨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以及磨削经济性分析的案例。这些实用的内容,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体而言,《磨料、磨具与磨削技术(第二版)》是一本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技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在实际应用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是我在精密加工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

评分

满意!

评分

还可以,挺好的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

还可以,挺好的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

不错

评分

专业性很强的书,小书店买不到,因为没有什么活动,价格小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