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Von Bismarck Zu Hitler]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Von Bismarck Zu Hitl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著,周全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历史
  • 普鲁士
  • 德意志帝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俾斯麦
  • 希特勒
  • 政治史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8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8162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Von Bismarck Zu Hitle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是德国政论大师级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了“德意志国”的时代,将1871至1945年的德国现代史上精彩的一段娓娓道来,从而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内容简介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了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带往毁灭之路的历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德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脉络,并由此来激发读者反思,现在的德国处境与当初德意志的发展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哈夫纳的精神对话,读者会对欧洲以及德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认为20世纪德国历史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国担任记者,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明星周刊》撰写政论专栏。哈夫纳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其中包括《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 回忆录》等。

精彩书评

  一个天才的心灵,我们将再也看不见足以和哈夫纳并驾齐驱的人物了。  ——《明镜周刊》  本书与历史学者的浩繁卷帙相比,可以传达更多对历史的认知。  ——《慕尼黑晚报》  本书乃数十年研究的成果,一部扣人心弦、深具个人色彩的传世之作。这位专栏作家曾以无人能及的方式,凭借自己的著作影响了公众的历史意识,并不断向专业历史学者发出挑战。  ——《时代周报》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德意志国的形成
第二章 俾斯麦时代
第三章 德皇时代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五章 1918年
第六章 魏玛与凡尔赛
第七章 兴登堡时代
第八章 希特勒时代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章 德意志国身后的历史
初版后记与致谢
1990年版后记

精彩书摘

  当那个崭新的德意志国为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 泰因的缘故,打算在1848年向丹麦开战的时候,便委 托普鲁士军方代为执行,而且战事起先进行得还相当 顺利(那是在1848年夏初,当时普鲁士自己也仍然拥 有一个革命政府)。等到普鲁士由于列强的干预而在 同年9月被迫退出战局,同时法兰克福也爆发骚乱之 后,普鲁士军队又被召唤过来进行救援。时至革命的 最后阶段,亦即1849年初,保罗教堂国民议会完成自 己建国大业的做法就是进行表决,以微弱多数通过将 普鲁士国王选举为世袭的德意志皇帝。但众所周知的 结果是,普鲁士国王拒绝了那顶皇冠,因为他再也无 意跟革命有所瓜葛。
  对保罗教堂里面的那些先生们而言,此事不啻晴 天霹雳。但更加令人诧异的事情(起初就连他们自己 也大感意外),却是那些议员竟然派团劝进,请求普 鲁士国王接受德意志的皇冠。德意志民族运动其实向 来具有大德意志色彩,而且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成员 也一面倒地心怀大德意志:他们推举出来的“帝国摄 政王”是一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公爵;奥地利人在“ 德意志国政府”内的声势非常浩大;奥地利的代表们 还一起参加了投票。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突然转而投向 普鲁士的怀抱呢? 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退让行动,以及向现实 投降——因为奥地利帝国非但出人意料地并未土崩瓦 解,反而还铆足全力恢复原样,并且再也不打算将自 己的德裔百姓释放出去,让他们加入一个新炮制出来 的大德意志国。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于是迫不得已而限 缩范围,愿意接受一个由普鲁士出面领导的小德意志 国。那是民族主义革命者所采取的“现实政治”,是 一种令人心痛的牺牲,更何况还是遭到拒绝以后所作 出的牺牲。但无论如何,德意志民族主义首度认同了 普鲁士的小德意志方案,即便那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 择。结果早在俾斯麦登台之前,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 已经一度主动着眼于这种替代性的联盟。
  这种普鲁士与德意志的协同一致,甚至还在俾斯 麦主政以前第二度短暂成真,而且是直接发生于1848年革命结束后。但这一回是由普鲁士采取主动。
  普鲁士虽曾拒绝从革命者手中接受德意志的皇冠,可 是有关普鲁士出面领导小德意志统一的构想,在柏林 并未被当成耳边风看待。柏林当局的构想是组成一个 诸侯同盟,它固然结构松散,不过最起码已初具邦联 的形式,并且还拥有一个国会——更何况那一切当然 与革命无关。于是普鲁士在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主 导下,在18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盟”,一个由二十 八个德意志邦国所组成的邦联。其涵盖范围与日后的 德意志国不尽相同,因为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白始就不 捧场。汉诺威和萨克森两个王国也在加入不久以后便 退出了。
  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残 余成员在哥塔继续集会,并决议支持“德意志联盟” 。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Von Bismarck Zu Hitler]》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述另一部可能涵盖的、结构完整的历史或传记作品。 --- 《帝国的黄昏:奥匈帝国的兴衰与中欧的命运》 作者: 亚历山大·冯·霍夫曼(化名) 出版社: 维也纳历史文献学会 装帧: 精装,附高清地图集与家族谱系图 导言:多瑙河畔的挽歌 《帝国的黄昏:奥匈帝国的兴衰与中欧的命运》并非一部关注德意志统一进程或魏玛共和国更迭的著作,它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巴尔干与中欧的复杂心脏——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本书旨在描绘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由十八种主要民族语言构筑的庞大政治实体的内部张力、改革尝试及其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瓦解。 本书的叙事基调是沉郁而详尽的,试图从内部结构、经济基础和民族认同危机的多重维度,剖析这个“巨人”为何在其鼎盛时期就已埋下衰亡的种子,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烈火中化为碎片。我们拒绝将奥匈帝国的覆灭简单归结为军事失败或外部干预,而是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由内部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政治与社会病理过程。 --- 第一部分:双重君主制下的张力与共存(1867-1890) 本部分聚焦于“奥匈妥协”(Ausgleich)的诞生及其早期实践。作者详尽考察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与匈牙利贵族之间脆弱的权力平衡如何建立,以及这种“双重君主制”的结构性缺陷——即无法有效整合斯拉夫民族诉求——如何从一开始就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核心章节探讨: 1. 维也纳的官僚机器与布达佩斯的精英阶层: 详细分析了维也纳中央政府(Cisleithania)和布达佩斯控制的匈牙利(Transleithania)之间在财政、军事和外交政策上的持续摩擦与妥协的代价。 2. 工业化与地区差异: 考察了波西米亚的快速工业化与加利西亚的贫困落后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如何催生了阶级矛盾与民族主义的交织。 3. 安德拉西·久拉伯爵的平衡术: 深入研究了第一位匈牙利首相在对外扩张(如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878年)与对内安抚贵族阶层方面的政治手腕及其局限性。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幻象与暗流(1890-1907) 进入世纪之交,尽管奥匈帝国在文化和技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民族矛盾的暗流却日益汹涌。本部分着重描述了“大时代”的表面繁荣下,帝国政治体制的僵化与新意识形态的崛起。 关键分析点: 1. 斯拉夫复兴与泛斯拉夫主义的冲击: 区别探讨了捷克、波兰、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民族主义的不同诉求,以及它们如何与俄国的影响力相互作用,对帝国的合法性构成挑战。 2. 巴登的提奥多尔与宪政危机: 分析了在短命的巴登内阁时期,议会政治如何被民族主义政党的极端立场所瘫痪,导致了持续的行政僵局和对皇权的依赖加剧。 3. 斐迪南大公的改革构想及其阻力: 细致描绘了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试图推动“三元制”(Trialism)或联邦化改革的努力,以及这些构想如何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特别是匈牙利精英)的强烈抵制。本书认为,斐迪南的改革如果成功,或许能延缓帝国的崩溃,但其推行难度极大。 第三部分:民族主义的火山爆发与外交的绝境(1907-1914) 此阶段,帝国外交政策的冒险主义与内部的民族问题相互恶化。本书将重点放在帝国如何应对巴尔干的动荡,以及在日益尖锐的国际对峙中,奥匈如何丧失了战略弹性。 重要案例研究: 1. 波斯尼亚危机(1908)的深远影响: 评估了吞并行动在外交上对塞尔维亚激进分子的刺激作用,以及它如何进一步恶化了与沙皇俄国之间的关系。 2. 布达佩斯与萨拉热窝的渗透: 揭示了匈牙利军方及激进分子(如在克罗地亚问题上的立场)如何在帝国首都之外,通过支持分裂势力来谋求自身的政治利益,间接削弱了帝国的统一战线。 3. “七月危机”的决策链: 基于对原始外交电报和军事会议记录的深入挖掘,本书还原了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维也纳决策层在“空白支票”的支持下,如何从被动反应转为主动寻求与塞尔维亚进行最终摊牌的心理历程。 结论:帝国遗产与新欧洲的诞生 本书最后一部分,超越了战争本身,转向对帝国解体后果的审视。作者认为,一战后的中欧格局(包括新的民族国家建立的混乱与随后的地缘政治不稳定),是奥匈帝国结构性缺陷的直接遗留问题。 《帝国的黄昏》最终描绘了一个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文化活力的实体,它试图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浪潮中维持一个多民族帝国的框架,却因其自身的傲慢与僵化而最终失败。它留下的,不仅是战争的废墟,更是关于中央集权、民族融合与地方自治之间永恒张力的深刻教训。本书对于研究二十世纪早期欧洲政治演变、民族冲突的根源,以及帝国主义的终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特色: 收录大量首次出版的来自捷克国家档案馆和匈牙利贵族私人收藏的信件与备忘录。 提供了精细的哈布斯堡王朝主要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地图。 摒弃了简化的英雄或恶棍叙事,专注于结构性力量的长期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结构性必然性”与“个体能动性”之间张力的把握。历史的书写往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将一切归咎于不可抗拒的历史大势,贬低了英雄或恶棍的作用;要么则过度强调领袖的个人魅力或失误,忽略了深层次的社会土壤。这部作品的平衡感令人印象深刻。它细致地展示了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列强关系的微妙变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与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些“结构”是如何为后来的悲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书中对关键决策者的心理侧写又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在特定的历史压力下,即使是拥有高超手腕的政治家,其决策依然可能被私欲、误判或时代迷雾所裹挟。这种双重视角的交织,让历史的叙事不再是单向度的直线,而是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复杂织锦。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受,那或许是“复杂性”的魅力。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单化解读,每一次看似清晰的转折点,都被揭示出背后交织着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冲突、外交误判以及个人性格缺陷的层层叠叠的原因。对于像我这样对欧洲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犹如一剂清醒剂,它不断地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远比教科书上的时间轴要曲折得多。它不仅梳理了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历史事件相互关联性的分析框架。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很多既有的历史观点,试图从书中提供的更广阔的图景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次要线索。这部书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回顾这一历史时期时,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作品一直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流于空泛的说教或是碎片化的事件堆砌。然而,这部作品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对“过程”的执着挖掘。它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因果论断,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走过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与选择的十字路口。书中对政治精英们私下交流的引述和对幕后角力的刻画,尤为精彩,仿佛能听到那些沙哑的、充满算计的耳语。阅读时,我时常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话的深意,那份对权力本质的洞察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让你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严格训练,要求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追踪那条复杂的主线。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德意志民族在近现代转型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人性脆弱性”的深刻反思。在那些宏伟的篇章之下,隐藏着的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无力和盲从。作者对于社会舆论、宣传机器的初期运作方式的描述,让我感到一种寒意。历史的走向似乎并非总是由最聪明的人决定的,有时,恰恰是那些最能迎合群体情绪、最善于利用恐惧和民族自豪感的言论,拥有了最强大的推动力。书中对社会情绪从“理性克制”到“狂热拥护”的渐变过程的捕捉,是极其敏锐和深刻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社会氛围时的那种克制的笔调,他没有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冷静地呈现了事实的逻辑链条,将判断的责任留给了沉思的读者。这种不带偏见的呈现,反而使得历史的警示效果更加深远。

评分

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捧起,便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仅是纸张与油墨的堆砌,更像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德意志民族命运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惊人转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旧帝国如何从俾斯麦的铁腕治国中汲取力量,又如何在新的时代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对于关键的历史事件,如普法战争的余波、俾斯麦的宫廷手腕,乃至威廉二世的“新政”,都有着极其细腻的描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似乎总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视角,将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经济驱动力与社会思潮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洪流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将个体决策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真实感,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喜欢

评分

书的包装很好,内容很清晰

评分

上回书店看到,然后就来买了

评分

书还可以就是没图

评分

看着还不错,没有损伤,先收了,抽空看看。

评分

了解你所不了解的历史

评分

喜欢

评分

内容是不错,但是有点沉闷

评分

德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人物。比较有兴趣,了解一下。印刷不错。封面设计也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