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两宋史纲

大家小书:两宋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荫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两宋
  • 宋史
  • 历史读物
  • 普及读物
  • 通俗历史
  • 大家小书
  • 史纲
  • 中国历史
  • 宋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8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8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史纲》两宋篇

  宋史研究开山宗师张荫麟遗著

  用“讲故事”的笔法画出中国动的历史

内容简介

  

  张荫麟生前对于《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已有写作规划,即:一、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四、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但写作未半,即已去世。本书以张氏拟定章题为纲,收录已成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及中辍的第三章第一节全部内容,并将张氏所撰论文中与各章主题相关者择要选编,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读者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张荫麟史学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1934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历史、哲学两系讲师,同时兼授北京大学历史、哲学课程。1935年,应约编纂高中历史教材,即《中国史纲》。抗战爆发后,曾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0年转任浙江大学教授,1942年病逝于遵义,年仅37岁。张荫麟博学多闻,在史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能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每能自出新解,被同时代学者誉为“史学天才”。

目录

第一章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附一宋太宗继统考实

附二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

附三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

附四北宋关于家庭制度之法令

附五北宋的土地分配与社会骚动

附六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顺之乱

——一失败之均产运动

第二章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第三章宋代的文学与思想

附一宋儒太极说之转变

附二关于朱熹太极说之讨论

附三陆象山的生平

附四陆学发微

附五南宋初年的均富思想

第四章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

附一跋折公墓志铭

附二刘锜与顺昌之战

第五章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

附一端平入洛败盟辨

附二《宋史·兵志》补阙

附三南宋亡国史补

附录科技人物事辑二篇

燕肃著作事迹考

沈括编年事辑

精彩书摘

  两宋史纲

  第一章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一)

  后周世宗以三十四岁的英年,抱着统一中国的雄心,而即帝位。他即位不到一个月,北汉主刘崇联合契丹入寇,他便要去亲征。做了四朝元老的长乐老冯道极力谏阻。世宗说:“从前唐太宗创业,不是常常亲征的么?我怕什么?”冯道却说:“唐太宗是不可轻易学的。”世宗又说:“刘崇乌合之众,王师一加,便好比泰山压卵。”冯道却怀疑道:“不知道陛下作得泰山么?”世宗看他的老面,不便发作,只不理睬,径自决定亲征。周军在高平(即今山西高平)遇到敌人。两军才开始交锋,周军的右翼不战而遁,左翼亦受牵动,眼见全军就要瓦解。世宗亲自骑马赶上前线督战,并且领队冲锋,周军因而复振,反把敌军击溃,杀到僵尸弃甲满填山谷。在凯旋道中,世宗齐集将校,大排筵席来庆祝,那些临阵先逃的将校也行无所事地在座。世宗突然声数他们的罪状,喝令他们跪下受刑。说着,壮士们便动手,把七十多个将校霎时斩讫,然后论功行赏。接着他率军乘胜直取太原,却无功而还。

  经这一役,世宗深深感觉到他的军队的不健全。回到汴京后不久,便着手整军。这里我们应当略述后周的军制。像唐末以来一般,这时州郡兵为藩镇所私有,皇室不能轻易调遣。皇室所有的军队即所谓禁军。禁军分为两部:一殿前军;二侍卫亲军。两部之上,不置总帅。侍卫亲军虽名为亲,其实比较和皇帝亲近的却是殿前军。侍卫亲军分马、步两军,而殿前军则无这样的分别。大约前者是量多于后者,而后者则质优于前者。世宗一方面改编全部禁军,汰弱留强;一方面向国内各地召募豪杰,不拘良民或草寇,以充实禁军。他把应募的召集到阙下,亲自试阅,挑选武艺特别出众、身材特别魁伟的,都拨入殿前军。

  世宗不独具有军事的天才,也具有政治的头脑。他奖励垦荒,均定田赋。他曾为经济的理由,废除国内大部分的寺院,并迫令大部分的僧道还俗。他以雷霆的威力推行他的政令,虽贤能有功的人也每因小过而被戮,但他并不师心自用。他在即位次年的《求言诏》中甚至有这样的反省:“自临宸极,已过周星。至于刑政取舍之间,国家措置之事,岂能尽是?须有未周。朕犹自知,人岂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过失,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他又曾令近臣二十余人,各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篇和《平边策》一篇,供他省览。“平边”是他一生的大愿,可惜他的平边事业只做到南取南唐的淮南江北之地,西取后蜀的秦、凤、阶、成四州,北从契丹收复瀛、莫二州,便赍志而殁,在位还不到六年,遗下二个七岁以下的幼儿和臣下对他威过于恩的感想。

  世宗死于显德六年(959)六月,在临死的一星期内,他把朝内外重要的文武职官,大加更动。更动的经过,这里不必详述,单讲他对禁军的措置。殿前军的最高长官是正副都点检,其次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的最高长官是正副都指挥使,其次是都虞候。世宗对禁军要职的最后“人事异动”,可用表显示如下:

  职位原任更定附注殿前军都点检张永德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慕容延钊都指挥使赵匡胤石守信此据《旧五代史·周恭帝纪》,《宋史》本传误侍卫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李重进副都指挥使未详(或缺员)韩通都虞候韩通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张永德的解除兵柄和赵匡胤的超擢。张永德是周太祖的驸马(世宗是周太祖的内侄兼养子),智勇善战,声望久隆,显然,世宗不放心他。赵匡胤是洛阳人,与其父弘殷俱出身军校,在周太祖时,已同隶禁军。高平之役,匡胤始露头角,旋拜殿前都虞候。其后二年,以从征淮南功,始升殿前都指挥使。他虽然年纪略长于张永德(世宗死时匡胤三十四岁),勋望却远在永德之下。但他至少有以下的几件事,给世宗很深的印象。他从征淮南时,有一次驻兵某城。半夜,他的父亲率兵来到城下,传令开城。他说:“父子固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启闭乃是王事。”一直让他的父亲等到天亮。从征淮南后,有人告他偷运了几车财宝回来,世宗派人去检查,打开箱笼,尽是书籍,一共有几千卷,此外更无他物。原来他为人沉默寡言,嗜好淡薄,只是爱书,在军中是时常手不释卷的。南唐对后周称臣讲好后,想离间世宗对他的信任,尝派人送他白银三千两,他全数缴呈内府。从殿前都点检的破格超升,可见在这“易君如骰棋”的时代,世宗替他身后的七岁幼儿打算,认为在军界中再没有比赵匡胤更忠实可靠的人了。

  (二)

  世宗死后半年,在显德七年(960)的元旦,朝廷忽然接到北边的奏报,说北汉又联合契丹入寇。怎样应付呢?禁军的四巨头中,李重进(侍卫都指挥使,周太祖的外甥)是时已领兵出镇扬州;绰号“韩瞠眼”的韩通(侍卫副都指挥使),虽然对皇室特别忠勤,却是一个毫无智谋的老粗,难以独当一面。宰相范质等不假思索,便决定派赵匡胤和慕容延钊(副都点检)出去御敌。

  初二日,慕容延钊领前锋先行。是日,都城中突然喧传明天大军出发的时候,就要册立赵点检做天子。但有智识的人多认为这是无根的谣言。先前也有人上书给范质说赵匡胤不稳,要加提防。韩通的儿子,绰号韩橐驼的,也劝乃父及早设法把赵匡胤除掉。但是他做都点检才半年,毫无不臣的痕迹,谁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但这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关于他的谣言,却布遍了都城,有钱的人家纷纷搬运细软,出城躲避。他们怕什么?稍为年长的人都记得:恰恰十年前,也是北边奏报契丹入寇,也是派兵出征。约莫一个月后,出征的军队掉头回来,统兵的人就做了皇帝(即周太祖)。他给部下放了三天假,整个都城几乎被抢掠一空。现在旧戏又要重演了罢。

  初三日,赵匡胤领大军出发。城中安然无事,谣言平息。

  初四日上午,出发的军队竟回城了!谣言竟成事实了!据说队伍到了陈桥,当天晚上军士忽然哗变,非要赵点检做天子不可,他只得将就。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这回军士却严守秩序,秋毫无犯。在整个变局中,都城里只发生过一次小小的暴行。是日早朝还未散,韩通在内庭闻变,仓皇奔跑回家,打算调兵抵抗,半路给一个军校追逐着,才到家,来不及关门便被杀死,那军校把他全家也屠杀了。都城中已没有赵匡胤的敌人了,一切仪文从略。是日傍晚,赵匡胤即皇帝位。因为他曾领过宋州节度使的职衔,定国号为宋,他便是宋太祖。

  在外的后周将帅中,不附宋太祖的,唯有镇守扬州一带的李重进和镇守潞州一带的李筠。四月,李筠结合北汉(占今山西全省除东南隅及雁门关以北)首先发难。李重进闻讯,派人去和他联络,准备响应。那位使人却偷到汴京,把扬州方面的虚实告诉了宋太祖,并受了密旨,回去力劝重进不可轻举。重进听信了他,按兵不动。北汉和后周原是死对头,而李筠口口声声忠于后周,双方貌合神离。他又不肯用谋士的计策:急行乘虚西出怀孟,占领洛阳为根据,以争天下;却困守一隅,坐待挨打。结果,不到三个月,兵败城破,赴火而死。九月,李重进在进退两难的情势下勉强起兵。他求援于南唐,南唐反把他的请求报告宋朝。他还未发动,亲信已有跳城归宋的。他在狐疑中,不问皂白,把三十多个将校一时杀掉。三个月内,扬州也陷落,他举家自焚而死。

  (三)

  宋太祖既统一了后周的领土,进一步便着手统一中国。是时在中国境内割据自主的区域,除宋以外,大小有八。兹按其后来归入宋朝的次序,列表如下:

  区域今地统治者名义入宋年荆南湖北江陵以西及四川峡道宋荆南节度使963湖南略当湖南省宋武平节度使963蜀四川省除峡道称帝965续表

  区域今地统治者名义入宋年南汉两广全部及湖南一部分称帝966南唐苏皖的长江以南区湖北东南部(包括武昌)江西全部及福建西部称唐国主奉宋

  正朔975闽南福建漳泉一带唐清源节度使978吴越浙江全部福建东北部及江苏苏松区称吴越王奉宋

  正朔978北汉山西全省除东南隅及雁门关以北称帝979太祖的统一工作,大致上遵守着“图难于其易”的原则。荆南、湖南皆地狭兵寡,不足以抗拒北朝,过去只因中原多故,或因北朝把它们置作后图,所以暂得苟全。太祖却首先向它们下手。他乘湖南内乱,遣军假道荆南去讨伐。宋军既到了荆南,却先把它灭掉,然后下湖南。既定两湖,便西溯长江,南下阁道,两路取蜀。蜀主孟昶是一纨绔少年,他的溺器也用七宝装成。他的命运,可用他的一个爱妃(花蕊夫人)的一首诗来交代: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些解甲的军士中,至少有二万七千被屠,而宋兵入蜀的只有三万。

  次取南汉。南汉主刘比孟昶更糟,是一变态的糊涂虫,成日家只在后宫同波斯女之类胡缠。国事委托给宦官,仅有的一二忠臣良将,因随便的几句谗言,便重则族诛,轻则赐死。他最后的办法是把珍宝和妃嫔载入巨舶,准备浮海。这些巨舶却给宦官盗走,他只得素衣白马,叩首乞降。

  次合吴越夹攻南唐。南唐主李煜是一绝世的艺术天才,在中国文学史中,五代是词的时代,而李煜(即李后主)的词,凄清婉丽,纯粹自然,为五代冠。读者在任何词的选本中都可以碰到他的作品。他不独爱文学,也爱音乐、书画以及其他一切雅玩,也爱佛理,更爱女人。在一切这些爱好的沉溺中,军事、政治、俗务的照顾,只是他的余力之余了。他遇着宋太祖,正是秀才遇着兵,其命运无待龟蓍。以下是他在被俘入汴途中所作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李煜的文雅相称,宋军在南唐也最文明,至少在它的都城(今南京)是如此。“曹彬下江南,不妄杀一人”,历史上传为美谈。但江州城(今九江)为李煜坚守不降,后来陷落,全城被屠,横尸三万七千。

  南唐亡后次年,太祖便死,寿仅五十,遗下吴越、闽南和北汉的收拾工作给他的继承者,他的胞弟赵匡义,即宋太宗。吴越王钱俶一向以对宋的恭顺和贿赂作他的地位的保障。南唐亡后,他亲自入朝,临归,太祖交给他一个黄包袱,嘱咐他在路上拆看。及拆阅,尽是群臣请扣留他的奏章,他为之感激涕零。太宗即位后,他又来朝,适值闽南的割据者自动把土地献纳。他恐惧,上表请除去王号和其他种种优礼,同时求归。这回却归不得了!他只得照闽南的办法,也把土地献纳。

  最后,宋朝可以用全副精神和全部力量图谋北汉了。北汉地域虽小,却是一个顽敌,因他背后有契丹的支持。自从太祖即位以来,它曾屡次东侵,太祖也曾屡加讨伐——有二次兵临太原(北汉都城)城下。其中一次,太祖并且亲征。但太祖终于把它放过了。太祖是有意暂时放过它的。他有这样的考虑:北汉北接契丹,西接西夏。北汉本身并不怎样可怕,它存在,还可以替宋朝作西北的缓冲;它若亡,宋朝和这两大敌的接触面便大大增加,那是国防上一个难题。但这难题可暂避而不能终免。吴越归地后不到一年,太宗更大举亲征北汉。契丹照例派兵去救,前军到达白马岭(今山东孟县东北),与宋军只隔一涧。主帅主张等后军到齐,然后决战,监军却要尽先急击,主帅拗不过他,结果契丹军渡涧未半,为宋军所乘,大溃。监军及五将战死,士卒死伤无算。宋军进围太原城。在统一事业中,这是九仞为山的最后一篑之功了。军士冒犯矢石,奋勇争先地登城,甚至使太宗怕死伤过多,传令缓进。半月,城陷,北汉主出降。太宗下令毁太原城,尽迁其居民于榆次。军士放火烧城,老幼奔赴城门不及,烧死了许多。(唐五代之太原,在今太原西南三十里。太宗毁太原城后,移其州治,即今太原省会。)

  (四)

  太祖、太宗两朝,对五代制度的因革损益,兹分三项述之如下:(1)军制与国防,(2)官制与科举,(3)国计与民生。

  五代是军阀的世界。在稍大的割据区域内,又分为许多小割据区,即“节度使”的管区。节度使在其管区内尽揽兵、财、刑、政的大权,读者从不久以前四川“防区”的情形,便可以推想五代的情形。太祖一方面把地方兵即所谓厢兵的精锐,尽量选送到京师,以充禁军,又令厢兵此后停止教练。这一来厢兵便有兵之名无兵之实了。厢兵的编制是每一指挥使管四五百人。每大州有指挥使十余员,次六七员,又次三四员。每州有一马步军都指挥使,总领本州的厢兵;而直隶于中央的侍卫司,即侍卫亲军的统率处。在另一方面,太祖把节度使的行政权和财权,逐渐移归以文臣充任的州县官。这一来“节度使”在宋朝便成为一种荣誉的空衔了。

  禁军的组织,大体上仍后周之旧,惟殿前正副都点检二职,经太祖废除。殿前和侍卫的正副都指挥使在太宗时亦缺而不置,后沿为例,因此侍卫军的马、步两军无所统属,而与殿前军鼎立,宋人合称之为“三衙”。禁军的数目,太祖时约有二十万,太宗时增至二十六万。禁军约有一半驻屯京城及其附近,其余一半则分戍边境和内地的若干重镇(禁军外戍分布的详情,是一尚待探究的问题)。其一半在内而集中,另一半在外而分散。这样,内力永远可以制外,而尾大不掉的局面便无法造成了。太祖又创“更戍法”:外戍各地的禁军,每一或二年更调一次。这一来,禁军可以常常练习行军的劳苦而免怠惰,同时镇守各地的统帅不随戍兵而更动,因此“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军队便无法成为将官的私有了。

  厢军和禁军都是雇佣的军队。为防止兵士逃走,他们脸上都刺着字。此制创自后梁,通行于五代,而宋朝因之。兵士大多数是有家室的。厢兵的饷给较薄,不够他们养家,故多营他业。禁兵的饷给较优,大抵勉强可够养家。据后来仁宗庆历间一位财政大臣(张方平)的报告,禁军的饷给“通人员长行(长行大约是伕役之类)用中等例(禁军分等级,各等级的饷类不同):每人约料钱(每月)五百,月粮两石五斗,春、冬衣紬绢六匹,绵十二两,随衣钱三千。……准例(实发)六折”;另外每三年南郊,大赏一次,禁兵均每人可得十五千左右。除厢、禁军外,在河北、河东(今山西东)及陕西等边地,又有由农家壮丁组成的民兵。平时农隙受军事训练,有事时以助守御,而不支官饷。

  这里我们应当涉及一个和军制有关的问题,即首都位置的问题。宋都汴梁在一大平原中间,四边全无险阻可资屏蔽,这是战略上很不利的地形。太祖曾打算西迁洛阳,后来的谋臣也每以这首都的地位为虑。为什么迁都之议始终没有实行,一直到了金人第一次兵临汴梁城下之后,宋帝仍死守这地方,等金人第二次到来,而束手就缚呢?我们若从宋朝军制的根本原则、从主要外敌的所在、从经济地理的形势各方面着想,便知道宋都有不能离开汴梁的理由。第一,在重内轻外的原则下,禁军的一半以上和禁军家属的大部分集中在京畿,因此军粮的供应和储蓄为一大问题。随着禁军数量的增加,后来中央政府所需于外给的漕粮,每年增至六七百万石,而京畿的民食犹不在内。在这样情形下,并在当时运输能力的限制下,政治的重心非和现成的经济的重心合一不可。自从唐末以来,一方面因为政治势力由西而东移,一方面因为关中叠经大乱的摧毁和水利交通的失理,汉唐盛时关中盆地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密度,也移于华北平原。汴梁正是这大平原的交通枢纽,经唐、五代以来的经营,通渠四达,又有大运河以通长江。宋朝统一后,交通上的人为限制扫除,它便随着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了。第二,宋朝的主要外敌是在东北,它的边防重地是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太原三镇,而在重内轻外的原则下,平时兵力只能集中在京畿,而不能集在其他任何地点。因此,都城非建筑在接近边防重镇且便于策应边防重镇的地点不可。汴梁正适合这条件。

  (五)

  中央政府的组织,大体上沿袭后周。唐代三省和御史台的躯壳仍然保存,但三省的大部分重要职权,或实际上废除,如门下省的封驳(“封”谓封还诏书,暂不行下,“驳”谓驳正台议),或移到以下几个另外添设的机关:(1)枢密院(创始于后唐)掌军政,与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主的政事堂对立,并在禁中,合称二府。院的长官(或称“枢密使”,或称“知枢密院事”,或称“签事枢密院事”)的地位也与宰相抗衡。(2)三司使司(创始于后唐)掌财政,三司使下辖盐铁、度支和户部三使,宋初以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太祖时创置)或宰相兼领,后置专使。(3)审官院(不知创于何时,后分为审官东院与流内铨)掌中下级文官的铨选,其上级文官的诠选则归中书省。(4)三班院(不知创于何时,后分为审官西院与三班院)掌中下级武官的铨选,其上级武官的铨选则归枢密院。(5)审刑院(创始于太宗时)主复核刑部奏上的重案。枢密院分宰相及兵部之权,三司使分户部之权,审官院分吏部之权,三班院再分兵部之权,审刑院分刑部之权。

  地方行政的区域有三级,自下而上是:(1)县;(2)府、州、军、监,通称为郡;(3)路。在郡的四类中,府是经济上或军事上最重要的区域,其数目最少,其面积却最大。通常州所管辖的县数较府为少。军次之,至多只三县,少则一县。监则尽皆只占一县。设监的地方必定是矿冶工业或国家铸钱工厂等所在的地方,监的长官兼管这些工业的课税和工厂的事务。宋初在郡县制度上有两项重要的变革。一是郡设通判(大郡二员,小郡一员,不满万户的郡不设),以为郡长官的副贰,郡长官的命令须要他副署方能生效;同时他可以向皇帝上奏,报告本郡官吏的良劣和职事的修废。因为通判的权柄这样大,郡的长官就很不好做。宋人有一传为话柄的故事如下:有一杭州人,极好食蟹。他做京朝官做腻了,请求外放州官(宋朝京官得请求外放并且指明所要的郡县),有人问他要那一州,他说我要有蟹食而没有通判的任何一州。二是县尉(县尉制始于汉朝)的恢复。在五代,每县盗贼的缉捕和殴斗的案件,由驻镇的军校管理,县政府无从过问。宋初把这职权归还县政府,复设县尉以司之。路的划分在宋代几经更改,这里不必详述。太宗完成统一后将全国分为十路,其后陆续于各路设一转运使,除总领本路财赋外,并得考核官吏,纠察刑狱,兴利除弊,几于一路之事无所不管。后来到真宗(太宗子)时,觉得转运使的权太大,不放心,又于每路设一提点刑狱司,将转运使纠察刑狱之权移付之。宋人称转运使司为漕司,提点刑狱司为监司。

  宋在变法以前的科举制度,大体上沿袭唐朝,进士科独尊。以后的规模,但有以下的更革:(1)唐朝每年一举进士,每举以一二十人为常,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宋朝每四年一举进士,在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后来有多至五六百人的。(2)唐朝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亦不专凭试卷去取,而可以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因此举子在考试之前,照例把自己的诗赋或其他著作,向权要投献,望他们赏识、延誉,以至推荐。宋朝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以后,试官于举子只能凭试卷去取了。(3)唐朝进士经礼部录取后,即算及第。宋朝则礼部录取后,还要到殿庭复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这叫作“殿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的等次,是在殿试决定的(仁宗某年以后,殿试只定等,不关去取)。(4)唐朝进士及第后,如想出仕,还要经吏部再定期考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因此许多及第的进士等到头白也得不到一官。宋朝的进士,一经及第,即行授职,名次高的可以得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级官职。(5)宋朝特定宗室不得参与科试。

  从上面所述科举制度的更革,已可以看出宋朝对士大夫的特别优待。但宋朝士大夫所受的优待还不止此。像“官户”免役、免税及中上级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特权,固然沿自前代(汉代),但宋朝官吏“任子”的权利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它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的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因为科举名额之多,仕途限制之宽和恩荫之广,宋朝的闲职、冗官特别多,且日增无已,到后来官俸的供给竟成为财政上的大问题了。更有一由小可以见大的优待士大夫的制度:太祖于每州创立一“公使库”,专以款待旅行中的士大夫。据一个曾受其惠的人的记录:“公使库……遇过客(自然不是寻常的过客)必馆置供馈……使人无旅寓之叹。此盖古人传食诸侯之义。下至吏卒(随从)批支口食之类,以济其乏食。承平时,士大夫造朝不赍粮,节用者犹有余以还家。归途礼数如前,但少损。”太祖还有一个远更重大的优待士大夫的立法。他在太庙藏一传诸子孙的密约:“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规定以后每一皇帝于即位之前,在严重的仪式下,独自开阅这誓约。这誓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读者以后将会看到。

  (六)

  宋初财政收入的详细节目,大过繁琐,这里不能尽述,举其重要的如下:(1)“两税”(分夏、秋两季征纳的田赋和资产税)。沿唐旧制,而大致仍五代加重的额数,约为唐代的六倍。其中田赋一项,通常每亩产谷十五石而抽一斗(依当时度量),但因为逃税的结果(上官册的田只占垦田实额约十分之三),大多数豪强或显达田主实纳的田赋远较上设的比率为轻。(2)政府专卖的物品,除沿自唐季的盐、茶、酒,沿自五代的矾外,又有自外海输入的香料。此外,苛税之沿自五代的有(3)通过税(即近代的厘金)。每关抽货价的百分之二(现款亦照抽)。又有(4)身丁钱,即人头税。此税只行于江淮以南,迄于闽广(四川除外),因为五代以来本是如此。这种税的负担,加上别的原因,使得这区域的贫民无法维持他们所不能不继续孳生的人口,因而盛行杀婴的习俗。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于这习俗,有一段很深刻的描写。他写给一位鄂州知州的一封信道:昨……王殿直天麟见过,……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死之。尤讳养女……辄以冷水浸杀之。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天麟每闻其侧近有此,辄驰救之,量与衣服、饮食,全活者非一。……鄂人有陈光亨者,今已及第,为安州司法。方其在母也,其舅陈遵梦一小儿援其衣,若有所诉。比两夕辄见,其状甚急。遵独念其姊有娠将产,而意不乐多子,岂其应是乎?驰往省之,则已在水盆中矣。救之得免。这是宋朝的黄金时代的一斑。

  人民除赋税的负担外,还有差役的负担。差役有四种:一是押运官物,二是督征赋税,三是逐捕盗贼,四是在州县衙门供使唤或管杂务。民户分九等,上四等服役,下五等免役。押运(即所谓衙前)和督赋(即所谓里正),最是苦差,当者要负赔偿损失的责任,每至倾家荡产,并且坐牢。宋朝名将韩琦当知并州时,在一封论及役法的奏疏里有这样的描写: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衙前。兵兴以来,残剥尤甚。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图百端,苟脱沟壑之患。这是宋朝的黄金时代的又一斑。

  在五代,一方面军阀横行,一方面豪强的兼并也变本加厉。军阀是给太祖兄弟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了,但豪强的兼并并不妨碍他们的政权,所以他们也熟视无睹。宋初豪强兼并的程度有下列几事为证:

  (1)在太宗淳化四年至至道元年(公元993—995)间,四川成都附近发生一次贫民(也许大部分是农民)的大暴动。他们的领袖李顺的口号,据宋朝国史的记载,是“吾恨贫富不均,吾为汝均之”。他们把官吏杀掉,拿来示众。他们把富人的财产,除了足供养家的一部分外,尽数充公,拿来赈济贫困。他们竟“号令严明,所到一无所犯”,但他们终于一败涂地。

  (2)同时在四川盛行着一种沿自五代的“旁户”制度。旁户是隶属于豪家的贫户,豪家所领的旁户,每有数千之多。他们向领主纳租外,并供领主役使,如奴隶一般。当李顺乱起时,有些豪家反率领旁户去响应他。后来事定,太宗想把旁户制度废除,终因怕引起更大的扰乱而止。

  (3)同时在江淮以南迄于闽广(即身丁钱制施行的区域),又有一沿自五代的特殊法律:佃户非得田主的许可并给予凭证,不许迁移。这一来,佃户便成了附着于田土的农奴,如欧洲中古时代的情形。这特殊的法律到太宗的孙仁宗时始行废除。仁宗之所以为“仁”,于此可见。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大家小书:两宋史纲》的图书的详细内容介绍,旨在呈现该书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具体书名。 --- 书名待定:《史海拾遗:一部深度解析的宋代历史画卷》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宋代(包括北宋与南宋)历史叙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罗列与事件记述,更侧重于对宋代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形态以及军事战略进行系统性的剖析。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扎实的史料考证,力图描绘出一个立体、鲜活的宋代世界。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帮助读者超越传统历史叙事中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宋代文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北宋的奠基与兴盛(公元960年—1127年) 第一章:大宋王朝的建立与早期挑战 本章聚焦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及其后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奠定文官治国的基调。详细探讨了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过程,以及面对契丹(辽)在北方边境构成的巨大压力,宋朝如何从军事上的被动逐渐转向外交上的主动。重点分析了“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长久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岁币”制度的争议与实际效用。 第二章:王安石变法与社会重构 本章深入剖析了北宋中叶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土地兼并、财政枯竭与冗官冗兵问题。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涵盖了“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核心内容。本书不仅记录了变法的初衷与具体措施,更着重探讨了变法过程中遭遇的阻力、派系斗争(新旧党争),以及变法最终未能彻底扭转国运的深层原因。 第三章:文脉的辉煌与士大夫的政治生态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期之一。本章将集中展示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兴起及其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通过对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巨匠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解读,展示文学与政治的紧密交织。同时,描绘了士大夫阶层在朝堂上的复杂生态:他们既是国家治理的精英,又是政治斗争的棋子,其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冲突构成了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张力。 第四章:北境的阴影与靖康之变 本章详细叙述了宋廷对女真(金)态度的摇摆不定,从早期的轻视到后来的军事失利。对“徽宗朝的享乐主义”与“朝臣的误判”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高潮部分是对“靖康之变”的震撼性还原,分析了宋朝军事体制的脆弱性,以及这场国都陷落对宋人心理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第二部分:南渡后的挣扎与转型(公元1127年—1279年) 第五章:偏安江南与宋高宗的重建 南宋建立伊始,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失去北方根基、金国的持续军事威胁,以及内部的权力整合。本章重点分析了宋高宗在杭州重建朝廷的政治手腕,以及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力量的兴衰。对“主战”与“主和”两派的论争,不仅是军事策略的分歧,更是关乎民族认同与国家存亡的根本性抉择。 第六章:理学的深化与市民经济的繁荣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本章详细描绘了江南地区在商业、手工业和农业上的巨大进步,尤其是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的崛起,展示了宋代强大的商业活力。思想领域,陆九渊、朱熹等人的学说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成熟理学体系。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宋代科技,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第七章:宋蒙(元)对峙与帝国黄昏 本章转向宋朝与崛起的蒙古帝国之间的长期周旋。描述了宋朝在面对蒙古铁骑时所表现出的初期抵抗意志,以及在数十年战争中,宋朝在军事技术(如火器的大量使用)和战略防御上所做的努力。重点分析了钓鱼城之战的历史意义,以及南宋末年政治的腐败与内部的离心倾向,最终如何导致崖山海战的悲壮结局。 第八章:宋代的历史遗产与文化定格 结语部分,本书将跳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宋代进行整体性的评价。探讨宋代对后世中国在艺术审美(如宋瓷、宋画的极简主义)、社会生活(市民文化的成熟)以及制度设计(文官政治的完善与局限)方面留下的独特遗产。强调宋代并非一个“积弱”的时代,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文”与“商”推向极致的文明高峰。 本书特色: 1. 叙事与分析并重: 既有流畅的历史叙事,又不乏对关键制度和思想变迁的深度剖析。 2. 多维度考察: 突破单纯的政治军事史框架,将经济、社会、文化研究融入主线。 3. 史料的精炼运用: 结合二十四史、史料笔记等一手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细节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4. 聚焦人物群像: 不仅关注帝王将相,更深入描绘了士大夫、商贾、农民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封面采用了那种低调而又不失古典韵味的米黄色调,搭配着精致的手绘插图,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字体选择,既有宋体的端庄,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开本也恰到好处,方便携带和翻阅。不过,我感觉内页的纸张稍微有点薄,如果能再厚实一点,读起来的体验会更佳。整体来说,从视觉和触觉上,它都传递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阅读本身的尊重,这点很加分。我记得上次逛书店的时候,看到好几本同类主题的书,但从这个外在的呈现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最有“分量”的那一本,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希望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引人入胜。

评分

我这个人对阅读体验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涉及到篇幅较长的严肃题材时。我最怕的就是那种文字堆砌、逻辑跳跃,或者用词过于晦涩的“硬邦邦”的学术著作。我更偏爱那种行文流畅,叙事富有节奏感的作品,即使是严肃的历史论述,也应该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掌控历史大局的同时,还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人物轶事来调剂气氛,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如果能做到“论据扎实、文笔优美”,那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就非常高了。毕竟,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戏剧,阅读它理应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类书籍的阅读速度一直比较慢,因为我习惯于边读边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比如当时的地图、主要家族的谱系,以及相关人物的诗词文章。所以,一本好的历史书,除了本体内容扎实外,还需要有极佳的辅助参考系统。我非常在意注释的详略程度,以及索引做得是否完善。如果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处,提供更直观的地图对照,或者附带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选段,那阅读体验将大大提升。毕竟,宋代是一个文风鼎盛的时代,很多历史事件往往能从当时的笔记、小说中窥见一斑,如果能做一些跨领域的引用和联结,让历史鲜活起来,那就更吸引人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不同于传统史书的,更具“现代史学”味道的编排方式。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追一些冷门的历史纪录片,尤其是关于古代经济制度和士大夫阶层生活的探讨。看完那些复杂的理论和碎片化的信息后,我特别渴望能有一本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入门读物来系统梳理一下。我希望能找到那种不只是简单罗列时间线和帝王将相,而是能深入挖掘社会结构变迁、文化思潮涌动的书籍。比如,我很想了解宋朝“积贫积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制度设计使然,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如果能有详细的图表或者案例分析,对比一下唐宋两代的财政税收体系差异,那就太棒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宏大叙事之余,也能兼顾到细节的考证,让人读起来能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觉得,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要能从中找到与当下世界对话的切入点。读史,不光是怀旧,更是为了理解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模式。因此,一本好的历史读物,应该能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命题。比如,宋代文人那种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复杂心态,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妥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单纯的“叙事”,更多地提供一种“思辨”的空间。它不一定要给出标准答案,但至少要抛出足够深刻的问题,激发读者去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如果能读完后,让我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有新的领悟,那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在京东买书,第一,保证正品,第二,到货速度快。

评分

史学大师 畅谈两宋风云

评分

很好看的下次继续光顾快递小哥点个赞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好看非常值得

评分

这书不错,很适合有空的时候看。

评分

张先生著作,宋史研究必读。

评分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提朋友买的 应该不错吧 京东优惠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