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

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汉湘 著
图书标签:
  • 无功补偿
  • 电力系统
  • 谐波治理
  • 电能质量
  • 电力电子
  • 电气工程
  • 高压电网
  • 节能降耗
  • 优化运行
  • 电力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2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868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力电子新技术系列图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相关阅读:

《》

《——理论、设计与试验方法》

《》

《》

《》

内容简介

  无功补偿是提高输、配电系统电能质量的有效途径,庞大的电力系统可借助远程通信方式实现工业园区、枢纽变电站、地区,乃至全省的无功优化调度和控制。本着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本书除了介绍常规的并联型和串联型无功补偿的理论和控制外,还详细阐述了怎样通过无功补偿对三相不对称系统实现平衡补偿的理论和方法;推导并分析了各类电力滤波器的基本计算公式,以及实现滤波的控制。利用有载调压对无功的影响,书中专门介绍了变压器有载调压中的电压调节器和相位调节器、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以及电压无功控制(VQC)等。考虑到磁控电抗器(MCR)和静止同步补偿器也逐渐融入到无功补偿的行列之中,并逐渐成为高电压等级无功补偿的重要形式,本书对它们的构成、实现原理,以及有关特性也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计算说明。此外,书中还介绍了RTU、DTU、FTU、TTU等智能终端的概念及其在远程无功补偿控制中的作用。

  本书特别注重应用算例与有关概念的有效联系,文字精炼、物理概念清晰、理论推导严密、前后逻辑对应,这几点始终贯穿于本书的所有章节。本书可作为电气工程类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对具体从事无功补偿的设计人员和电力系统的从业人员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电气工程专业教师的基础用书。

目录

电力电子新技术系列图书序言
前言

第1章无功补偿的基本概念1
1.1什么是无功功率1
1.2为什么要进行无功补偿2
1.3传输线路的等效模型4
1.3.1架空线等效模型参数计算4
1.3.2电缆传输线等效模型参数
计算11
1.4无功功率的计算23
1.4.1系统分析中的几个概念23
1.4.2系统分析的模型等效24
1.4.3无功计算的基本方法25
1.4.4复杂系统的无功补偿32
1.5输电网互联的潮流及其稳定性
概念34
1.5.1电网互联的简化模型35
1.5.2传输线的潮流计算36
1.5.3稳定性的基本概念38
1.6常用无功补偿设备40
1.6.1固定电容40
1.6.2机械旋转类无功补偿40
1.6.3静止类无功补偿器44
1.6.4复合类无功补偿器47
1.7晶闸管触发的可靠性48
1.8无功补偿发展的特点52
1.8.1多功能化53
1.8.2集成化54
1.8.3综合化56
1.8.4自愈性56
1.8.5智能终端58
1.8.6网络化62
1.8.7发展趋势67
复习思考题72

第2章并联型无功补偿75
2.1并联补偿的现状及其说明76
2.2并联补偿器的基本原理78
2.2.1传输线中点的无功补偿79
2.2.2线路终端电压的支撑84
2.2.3配电线路轻载条件下的
无功补偿90
2.3静止同步补偿器95
2.3.1STATCOM简介96
2.3.2STATCOM的基本工作
原理98
2.3.3STATCOM的损耗和
谐波104
2.3.4基本控制方法106
2.4磁控电抗器112
2.4.1基本概念114
2.4.2磁控电抗器的基本原理和
结构115
2.4.3裂心磁路的磁特性118
2.4.4绕组的换流123
2.4.5磁阀式电抗器的电磁
关系128
2.4.6基于神经网络的偏磁特性
拟合方法134
2.4.7MCR的控制144
2.5晶闸管控制电抗器与晶闸管
投切电抗器146
2.5.1晶闸管控制和晶闸管投切
电抗器(TCR和TSR)146
2.5.2TCR的等效电抗149
2.5.3TCR的谐波150
2.5.4TCR与MCR的比较156
2.6晶闸管投切电容160
2.6.1晶闸管投切电容的一般
发展概况160
2.6.2单相TSC的工作特性162
2.6.3三相TSC的投切原理167
2.6.4TSC的U�睮特性170
2.7复合型无功补偿系统171
2.7.1固定电容器与MCR或TCR
构成的无功补偿器172
2.7.2TSC与TCR组成的复合型
无功补偿器177
2.7.3STATCOM与TSC和TCR
构成的无功补偿系统183
2.7.4无功补偿器的基本特性185
2.7.5混合补偿器的优点186
2.8静止无功系统187
复习思考题188

第3章串联补偿192
3.1串联补偿的目的192
3.1.1串联电容补偿的概念193
3.1.2电压稳定性194
3.1.3暂态稳定性的改善195
3.1.4功率振荡的阻尼196
3.1.5次同步振荡的阻尼198
3.1.6串联补偿的功能及要求198
3.1.7可控串联补偿的实现
方法199
3.2可变阻抗型串联补偿器200
3.2.1门极关断晶闸管控制的
串联电容200
3.2.2晶闸管投切串联电容207
3.2.3晶闸管控制串联电容209
3.2.4次同步特性217
3.2.5GCSC、TSSC和TCSC的
基本运行控制220
3.3开关型变流器构成的串联
补偿器223
3.3.1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224
3.3.2SSSC的传输特性225
3.3.3控制范围与额定容量228
3.3.4提供有功补偿的能力229
3.3.5次同步谐振的消除233
3.3.6SSSC的内部控制235
3.4串联无功补偿器的外环控制
系统238
3.5SSSC的性能和特征归纳240
复习思考题241

第4章电力滤波器及其无功
补偿248
4.1谐波及其衡量标准248
4.1.1什么是谐波248
4.1.2谐波限制及其相关标准251
4.1.3相关的基本概念254
4.2抑制谐波的基本原理260
4.2.1滤波器的分类260
4.2.2电力滤波器的基本概念261
4.2.3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策略262
4.3无源滤波器及其无功补偿266
4.3.1无源滤波器的设计266
4.3.2无源滤波器的无功补偿267
4.4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269
4.4.1实现并联有源滤波的
机理270
4.4.2控制原理271
4.4.3APF仿真的数值计算276
4.4.4动态特性的改善281
4.5串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286
4.5.1串联滤波的基本概念286
4.5.2串联滤波的基本原理289
4.6并联混合型滤波器290
4.6.1SHF的一般设计方法290
4.6.2控制系统的描述292
4.6.3性能优化的进一步考虑296
4.7谐波损耗297
4.7.1谐波损耗的计算297
4.7.2附加谐波损耗304
复习思考题309

第5章不对称系统的平衡
补偿312
5.1不对称系统的一般概念312
5.2不对称系统的电抗型平衡补偿
模型318
5.2.1三相四线制的不对称平衡
补偿319
5.2.2三相三线制不对称系统的
平衡补偿325
5.2.3平衡补偿的一般性模型335
5.2.4平衡补偿的数值逼近
计算法341
5.2.5平衡补偿控制的PQ计算
模型348
5.2.6平衡补偿控制系统349
5.3串联型平衡补偿352
5.4不对称系统的UPFC平衡
补偿356
5.4.1UPFC实现平衡补偿的
原理357
5.4.2变流器的交直流运行
特性359
5.4.3基于完整的UPFC平衡
补偿控制367
5.5不对称系统的附加损耗369
5.5.1不对称系统附加损耗的
相关概念369
5.5.2附加损耗计算371
5.5.3应用举例372
复习思考题373

第6章变压器的调压与相移375
6.1静止电压、相角调节器的
作用376
6.1.1电压和相角调节器的相关
概念376
6.1.2相角调节器对潮流控制的
影响378
6.1.3有功和无功环路潮流的
控制381
6.1.4利用相角调节器改善暂态
稳定性383
6.1.5相角调节器对功率振荡的
阻尼384
6.1.6相角调节器的功能要求385
6.2晶闸管控制的电压和相角
调节器385
6.2.1连续型可控晶闸管控制的
抽头调节器388
6.2.2离散电压等级的晶闸管
抽头调节器394
6.2.3晶闸管抽头调节器中
开关阀额定值的考虑396
6.3开关型电压和相角调节器397
6.4混合型相角调节器399
复习思考题400

第7章区域电网的无功补偿404
7.1电网互联的无功补偿404
7.1.1区域无功补偿的特点404
7.1.2无功补偿与区域电网控制
之间的相关概念406
7.1.3区域电网的基本控制
目标409
7.1.4区域无功补偿的发展
趋势411
7.2VQC的基本理论414
7.2.1电网的潮流计算414
7.2.2电压稳定性417
7.2.3区域无功优化的约束
条件419
7.2.4辐射网络补偿特性420
7.3VQC的控制策略422
7.3.1VQC的一般控制方法422
7.3.2九区图控制425
7.3.3改进的九区图控制428
7.3.4VQC的控制目标433
7.3.5综合设计的基本原则434
7.4基于模糊控制的变电站电压
无功综合控制439
7.4.1模糊控制系统概述439
7.4.2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策略441
7.4.3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压无功
综合控制443
7.5自动电压控制系统445
7.5.1AVC的基本架构446
7.5.2AVC的控制模式447
7.5.3三级控制策略447
7.5.4全网电力系统控制的
发展449
复习思考题449

参考文献452

第1章异步电机控制概述1
1.1引言1
1.2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3
1.2.1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发展3
1.2.2电动机控制用功率变换器5
1.2.3PWM技术及发展7
1.3微处理器的发展10
1.4电机控制理论的发展11
1.4.1经典电机控制方法11
1.4.2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中
的应用13
1.4.3电机参数辨识18
1.4.4电机速度和磁链观测20
1.5本书内容24
参考文献25


第2章异步电机数学模型34
2.1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机模型34
2.2参照系理论39
2.2.1引言39
2.2.2静止参照系和任意参照系
之间的变换关系39
2.2.3常用参照系与不同参照系
之间的变换41
2.3任意参照系下的电机模型43
2.3.1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机
模型43
2.3.2两相同步坐标系下的电机
模型45
2.3.3状态方程描述46
2.4小结50
参考文献50


第3章异步电机驱动用电力电子
变换器及调制技术51
3.1概述51
3.2两电平电压型逆变器及调制
技术51
3.2.1两电平拓扑及工作原理51
3.2.2空间矢量调制技术54
3.3三电平电压型逆变器与调制
技术56
3.3.1三电平拓扑和PWM技术56
3.3.2三电平载波PWM技术58
3.3.3三电平SVPWM技术61
3.3.4三电平SHEPWM技术66
3.4基于同步优化脉冲调制的闭环
控制技术86
3.5小结87
参考文献87


第4章异步电机参数自整定92
4.1引言92
4.2电机参数离线辨识93
4.2.1电机旋转下的参数辨识93
4.2.2电机静止下的参数辨识96
4.2.3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参数
辨识99
4.3电机参数在线辨识110
4.3.1异步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数学
模型110
4.3.2带电压补偿的相电压
估算112
4.3.3仿真结果115
4.3.4实验结果116
4.4小结119
参考文献120


第5章异步电机矢量控制122
5.1矢量控制基本原理122
5.2电压解耦控制器125
5.3矢量控制调节器129
5.3.1PI调节器129
5.3.2滑模控制调节器135
5.3.3模糊控制调节器141
5.3.4实验结果与对比145
5.4小结150
参考文献150


第6章无速度传感器技术152
6.1开环反电动势校正法152
6.2闭环速度自适应磁链观测器159
6.2.1龙贝格观测器160
6.2.2滑模观测器169
6.2.3扩展卡尔曼滤波观测器174
6.3闭环观测器综合比较181
6.3.1三种观测器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181
6.3.2三种观测器的性能比较182
6.4小结183
参考文献184


第7章三电平高性能异步电机
无速度传感器控制185
7.1三电平逆变器——异步电机控制
综述185
7.2基于观测器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
控制187
7.2.1基本原理187
7.2.2实验结果188
7.3DTC技术综述199
7.4优化矢量表三电平DTC及其无
速度传感器运行200
7.4.1DTC基本原理200
7.4.2矢量选择和切换202
7.4.3仿真结果203
7.4.4实验结果206
7.5离散空间矢量调制DTC及其无
速度传感器运行208
7.5.1基本原理208
7.5.2矢量切换209
7.5.3仿真结果210
7.5.4实验结果212
7.6固定开关频率SVM�睤TC及其无
速度传感器运行215
7.6.1基本原理215
7.6.2基于FLC和SMC的新型
SVM�睤TC215
7.6.3仿真结果216
7.6.4实验结果218
7.7间接转矩控制及其无速度传感器
运行222
7.7.1基本原理222
7.7.2仿真结果223
7.7.3实验结果226
7.8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电机闭环
控制策略分析和比较228
7.8.1原理分析和比较228
7.8.2低速性能和动态性能实验
结果比较230
7.8.3各种闭环控制总结230
7.9小结230
参考文献231


第8章异步电机高性能变频器的
研制及应用234
8.1无速度传感器通用变频器
研制234
8.1.1控制系统设计234
8.1.2电机起动电流抑制237
8.1.3死区补偿237
8.1.4无速度传感器闭环运行239
8.2高性能高效率洗衣机变频器
研制242
8.2.1变频驱动器硬件设计242
8.2.2变频驱动器软件设计244
8.2.3实验和测试结果250
8.3小结256
参考文献256
第1章绪论1
1.1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背景1
1.2多电平变换器拓扑结构3
1.2.1传统多电平变换器拓扑
结构3
1.2.2新型多电平变换器拓扑
结构9
1.3多电平变换器调制技术19
1.3.1传统多电平变换器调制
技术19
1.3.2新型多电平变换器调制
技术20
1.4多电平变换器控制技术20
1.5多电平变换器的建模方法21
1.5.1精确的开关模型22
1.5.2简化的分段开关模型22
1.5.3abc静止坐标系的时变平均
模型23
1.5.4dq0旋转坐标系的时不变
平均模型24
1.5.5dq0旋转坐标系的交流小
信号模型24
1.6多电平变换器的工业应用24
1.6.1在大功率交流调速系统中的
应用25
1.6.2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8
1.6.3在机车牵引系统、船舶推进
装置和汽车中的应用29
1.6.4在能源的产生、转换和传输
中的应用33
1.6.5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37
1.7本书的研究内容38

第2章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拓扑
结构及原理39
2.1单相H桥结构及工作原理39
2.1.1单相H桥结构39
2.1.2单相H桥工作原理39
2.2移相变压器结构与原理42
2.2.1简介42
2.2.2一次绕组为接二次绕组为
延边三角形的移相变压器
结构42
2.2.3一次绕组为△接二次绕组为
延边三角形的移相变压器
结构45
2.2.4移相变压器消除谐波电流的
工作原理47
2.3级联型H桥拓扑结构与工作
原理49
2.3.1级联型H桥拓扑结构49
2.3.2级联型H桥工作原理50
2.4本章小结52

第3章多电平变换器PWM调制
策略53
3.1多电平变换器PWM调制策略的
分类53
3.2多电平 SPWM调制策略54
3.2.1SPWM调制策略54
3.2.2载波垂直移相SPWM多电平
调制策略54
3.2.3载波水平移相SPWM多电平
调制策略54
3.2.4多载波SPWM调制策略
谐波分析55
3.2.5多电平 SPWM调制策略
仿真88
3.3本章小结97

第4章级联型组合变换器拓扑
结构及调制策略98
4.1概述98
4.2级联型组合变换器拓扑结构的
一般形式98
4.2.1基于全桥模块单元类型自由
度构建基本全桥单元99
4.2.2基于全桥模块单元电平数和
全桥模块单元类型两自由度
相互结合构建组合变换器
拓扑结构100
4.2.3基于模块间直流侧电压的比例
关系这一自由度构建组合变
换器拓扑结构100
4.2.4基于全桥单元所用开关器件
的选取这一自由度构建组合
变换器拓扑结构104
4.3级联型组合变换器拓扑结构的
组合调制策略105
4.3.1基于多载波的组合变换器
调制策略105
4.3.2组合变换器调制策略的
谐波分析106
4.4组合变换器调制策略与两电平变
换器PS调制策略之间的谐波
性能比较109
4.4.1PD+PS与两电平PS调制
策略之间的比较109
4.4.2PS+PS与两电平PS调制
策略之间的比较110
4.5基于PD+PS组合调制策略的
多电平SVPWM调制策略110
4.6组合变换器调制策略仿真112
4.6.1等电压源多电平组合变换器
拓扑结构的仿真113
4.6.2等比电压源多电平组合
变换器拓扑结构的仿真115
4.7本章小结118

第5章级联型变频器能量回馈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119

第6章级联型高压变频器矢量控制策略168

第7章高性能级联型变频器系统设计193

第8章级联型多电平变换器的工业应用231

参考文献301

前言/序言


《电能质量调控与优化》 内容简介: 在现代工业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能的质量与稳定运行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本文献深入探讨了电能质量调控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内容涵盖了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机理、识别与评估方法,以及针对谐波、电压暂降、电压波动、闪变、三相不平衡等常见问题的综合治理策略。 本书首先详细阐述了电能质量的各项指标定义及其重要性,为读者构建了清晰的理论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各种电能质量问题的根源,包括非线性负荷、开关电源、电弧炉、风力发电机组、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典型干扰源的特性分析。 在治理技术方面,本书全面介绍了多种先进的电能质量补偿与控制装置,例如: 有源电力滤波器 (APF): 详细讲解了APF的工作原理,包括串联型、并联型及混合型APF的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如PQ控制、i-p控制、瞬时无控法等)以及在谐波治理、动态补偿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APF在抑制谐波、改善电压畸变、提升功率因数方面的独特优势。 静止无功发生器 (SVG): 深入阐述了SVG的原理,包括基于电压源型逆变器(VSC)和基于电流源型逆变器(CSC)的SVG,以及其在动态电压支撑、快速无功补偿、抑制电压波动与闪变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分析了SVG相比于传统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在响应速度、补偿精度、抑制谐波能力等方面的优越性。 动态电压恢复器 (DVR): 详尽介绍了DVR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在补偿电压暂降、暂升、相位偏移方面的机理,以及不同拓扑结构(如串联补偿、并联补偿)和控制策略。重点阐述了DVR在保障敏感负荷(如数据中心、精密制造设备)电力安全运行方面的关键作用。 混合型补偿装置: 结合了APF和SVG等多种技术的混合型补偿装置,能够同时实现谐波抑制、电压支撑、无功补偿等多种功能,本书对其集成设计与协同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除了上述核心补偿装置,本书还涉及了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能质量管理。内容包括: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 介绍了先进的电能质量监测技术,包括实时监测、数据分析、故障诊断以及远程监控平台的设计。 智能电网与电能质量: 探讨了分布式电源(如光伏、风电)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以及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通信手段实现电能质量的协同优化。 电能质量的标准化与法规: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能质量的重要标准和法规,指导读者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遵循相关规定。 应用案例分析: 选取了工业企业、商业建筑、轨道交通、新能源发电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电能质量治理方案的实际效果,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落地应用。 本书不仅为从事电力系统运行、电气工程设计、设备研发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电能质量调控理论与实践的优质教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电能质量调控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用技术,从而有效解决生产运行中遇到的电能质量问题,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升供电可靠性和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电力系统中,我们究竟需要关注哪些“看不见”的能量流动?我总是觉得,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都是“有功功率”,是真正做功的能量。但是,我听说在电力传输过程中,还有一种“无功功率”,它虽然不直接做功,但对维持系统的电压稳定、提高传输效率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标题,正是抓住了我心中这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复杂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我猜想,书中肯定会从无功功率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入手,解释它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殊性。是不是就像是一种“能量的储备”或者“势能”,它在维持系统运行的“张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图示和数学推导,来帮助我理解这些概念。比如,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电容器和电感器是如何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的。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供需会失衡?是不是因为各种电网元件本身就固有地会产生或消耗无功功率,再加上用户侧负荷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导致了这种失衡?书中关于“补偿”的部分,更是我最为期待的。我很好奇,我们是如何“补偿”无功功率的?是用电容器来“补充”无功功率,还是用电感器来“吸收”过剩的无功功率?这些补偿措施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又是如何根据电网的实时需求进行调整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无功补偿装置,比如传统的固定补偿、自动补偿,以及更先进的动态补偿技术,比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系列装置。我尤其想了解,这些装置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优劣势,以及它们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具体贡献。这本书的“应用”二字,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变电站、输电线路、甚至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电站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通过这些案例,我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无功补偿技术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的重要性。我还在思考,这本书会不会讨论到,不合理的无功补偿可能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比如,过度的补偿是否会导致电压过高,或者电网产生谐振?这些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本能够解答我关于电力系统“幕后英雄”的疑惑的宝典,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电力系统运行背后的那些“微妙平衡”,特别是关于“无功功率”及其“补偿”的原理,它们就像是电力系统的“幕后指挥家”,确保着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这本书的书名,《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正是我当下最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理论讲起,为我清晰地阐释无功功率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我猜想,书中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有功功率比作“推动”,而无功功率则像是“维持河道宽度的水势”或者“保持弹簧的张力”,少了这些“势”或“张力”,系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行状态。我希望书中能深入讲解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是如何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的,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配置下的具体表现。而“补偿”一词,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全面介绍,从最古老的固定补偿装置,到更复杂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被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系列装置。我希望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渴望看到书中包含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变电站、输电线路、或者新能源发电厂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技术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案例,直观地理解无功补偿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巨大贡献。我还在思考,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无功补偿技术是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前沿课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我通往电力系统“幕后世界”的权威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去学习其中深刻的理论知识,去领略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让人感觉沉甸甸的。我最近迷上了电气工程方面的一些知识,尤其对电力系统里面的那些“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特别好奇。无功补偿,听起来就像给电力系统“调理身体”,让它运行得更顺畅、更有效率。我一直觉得,电力是现代社会跳动的脉搏,而无功功率,就像是我们身体里那些维持生命活动的“潜能”或“缓冲”,虽然不直接表现为功劳,但少了它,整个系统就可能失衡。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这个我一直感到神秘而又充满兴趣的领域。我猜想,它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无功功率的概念,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补偿。是不是就像给河流蓄水,遇到旱季可以放水,遇到汛期可以泄洪,让整个水系保持稳定?我期待着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运行的种种疑惑。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各种补偿装置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比如电容器组、电抗器组,还有那些更先进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我对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如何根据电网的实时需求进行调节感到非常好奇。我知道,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变化是时刻存在的,电网的参数也可能随之波动,这时候,无功功率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动态补偿的过程,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大型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厂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只有看到真实的案例,我才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而且,我一直觉得,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如果没有结合实际应用,就显得有些空泛。这本书的“应用”二字,让我看到了它可能存在的实践意义,这对我这样希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人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补偿设备、如何进行补偿容量的计算、以及如何评估补偿效果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书中能给出清晰的指导,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技术发展?比如,随着智能电网的兴起,无功补偿技术是否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主动化了?是不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更精确地预测和控制无功功率的流动?这些前沿的技术话题,总是让我充满期待。我对书中关于无功补偿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也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知道,无功功率的不足或过剩,可能会导致电压降低或升高,甚至引起系统振荡,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电能的传输效率。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想了解,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如何优化无功补偿的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是那种会让我一口气读下去,并且反复揣摩的书。

评分

我最近对电力系统中的那些“幕后英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无功功率”和“无功补偿”这两个概念,它们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却似乎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名字,《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恰好触及了我最想了解的核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无功功率的本质。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无功功率的定义,以及它在交流电路中产生的机制,并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它与有功功率的区别,比如将有功功率比作“推动”,将无功功率比作“支撑”或“势能”,而少了支撑,系统就可能倾倒。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是如何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的,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配置下的具体表现。而“补偿”这个词,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全面介绍,从最古老的固定补偿装置,到更复杂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被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系列装置。我希望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渴望看到书中包含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变电站、输电线路、或者新能源发电厂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技术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案例,直观地理解无功补偿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巨大贡献。我还在思考,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无功补偿技术是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前沿课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电力系统“内部运行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去学习其中深刻的理论知识,去领略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评分

近来,我对电力系统中那些“无形却至关重要”的能量流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无功功率”及其“补偿”的原理,它们就像是电力系统的“潜规则”,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效率。这本书的名称,《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恰好触及了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对此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本、最根本的物理原理出发,为我详细解释无功功率的概念、产生机制以及它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殊作用。我猜想,书中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有功功率比作“推送”,而无功功率则像是“拉扯”或者“维持张力”,少了“张力”,整个系统就无法维持正常运作。我希望书中能深入介绍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是如何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的,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配置下的具体表现。而“补偿”这个词,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无功补偿技术的最全面介绍,从最古老的固定补偿装置,到更复杂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被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系列装置。我希望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渴望看到书中包含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变电站、输电线路、或者新能源发电厂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技术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案例,直观地理解无功补偿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巨大贡献。我还在思考,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无功补偿技术是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些前沿课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我通往电力系统“幕后世界”的权威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去学习其中深刻的理论知识,去领略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评分

近期,我越来越被电力系统那些“精妙的设计”所吸引,特别是关于“无功功率”和“无功补偿”的概念,它们仿佛是电力系统中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幕后推手”。《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当前最渴望探究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系统地从理论基础讲起,为我清晰地阐释无功功率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其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我猜想,书中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有功功率比作“前进的动力”,而无功功率则像是“维持方向盘的阻力”或者“保持车身平衡的配重”,少了它们,车辆就无法平稳地行驶。我希望书中能深入讲解电感和电容这两种基本元件是如何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的,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配置下的表现。而“补偿”一词,更是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无功补偿技术的详细介绍,从最基础的固定补偿装置,到更为智能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而言更是极具价值。我非常渴望看到书中包含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工业负荷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是如何解决电压骤降问题的;或者是在长距离输电线路中,如何利用无功补偿来减小线路损耗,提高传输效率。我甚至希望书中能探讨,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背景下,无功补偿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新能源带来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我还在思考,无功补偿的合理性与否,对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否合理有效的无功补偿,能够显著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我的电力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深入学习,去领悟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力系统运行的智慧。

评分

近来,我对电力系统运行的那些“精细化管理”越来越感兴趣,总觉得那些表面上看波澜不惊的电网背后,隐藏着许多巧妙的设计和深奥的原理。特别是关于“无功功率”这个概念,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补偿”,以及这些补偿措施是如何实现的,一直是困扰我的几个关键问题。因此,当看到《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这个书名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解答我心中疑惑的宝藏。我猜测,这本书会从最基本、最根本的物理原理出发,细致地阐述无功功率的定义和特性。我希望它能用易于理解的语言,甚至是一些生动的类比,来解释无功功率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比如它如何影响电路的功率因数,以及为何它对电压稳定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介绍产生和消耗无功功率的各种电气元件,特别是电感器和电容器,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结构下的表现。而“补偿”这个词,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从最简单的固定补偿装置,到逐步演进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先进的动态补偿技术,如SVC、STATCOM等,它们各自的原理、结构特点、控制策略以及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来帮助我理解这些补偿装置是如何精确地控制无功功率的注入和吸收,从而达到稳定电压、提高功率因数、减小线路损耗等目的。这本书的“应用”二字,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实际工程的大门。我热切盼望书中能够包含丰富的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石化企业、矿山、或者城市电网中,无功补偿是如何解决电压波动、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我也想了解,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接入电网过程中,无功补偿技术是如何应对其间歇性和波动性,从而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的。我还在思考,无功补偿的优化设计,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效率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否合理有效的无功补偿,能够显著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本电力系统“内功心法”秘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深入学习,去领悟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力系统运行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电力系统中的那些“精密调控”感到着迷,尤其是在输电过程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功”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以及我们是如何对其进行“补偿”的,这就像是我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这本书的名称,《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恰好触及了我最想探究的核心。我猜想,它会从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出发,为我层层剖析无功功率的本质。是不是就像是交流电路中的一种“能量交换”的副产品,它不会真正地转化为机械功或热能,但却是维持电路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能量势差”?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大量的图示和数学模型,来解释无功功率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与有功功率的区别。我尤其好奇,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在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方面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释,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电感和电容如何影响着电网的电压水平。而“补偿”这个词,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补偿装置,它们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是不是就像是在电网中安装一些“阀门”或者“蓄水池”,来调节无功功率的流动,从而稳定电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无功补偿技术,从最古老的固定电容器组,到更复杂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风靡一时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动态无功功率补偿器(DSTATCOM)。我希望能了解它们各自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适用性。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渴望看到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大型工业负荷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是如何解决电压骤降问题的;或者是在长距离输电线路中,如何利用无功补偿来减小线路损耗,提高传输效率。我甚至希望书中能探讨,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背景下,无功补偿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新能源带来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我还在思考,无功补偿的合理性与否,对整个电网的运行安全有着怎样的影响。是不是过度的无功补偿会引发电压过高,甚至导致电网失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理解无功补偿的“为什么”,掌握无功补偿的“怎么做”,并能够评估无功补偿的“好不好”。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我通往电力系统“幕后”世界的指南针,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阅读,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电力系统运作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物理原理,特别是关于“无功功率”的概念,它总让我觉得神秘而又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题目,《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正是我目前最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理论讲起,为我揭开无功功率的神秘面纱。我希望它能详细解释无功功率的定义,以及它在交流电路中是如何产生的,并且和有功功率有何本质区别。我猜想,书中会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像是在河流中,有功功率是水流推动水车发电,而无功功率就像是维持河道宽度的“水势”或者“势能”,虽然不直接做功,但少了它,河水就无法顺畅流动。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电感和电容在产生和吸收无功功率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整个电网的电压水平。而“补偿”这个词,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很好奇,我们究竟是如何“补偿”无功功率的?是通过增加电容器来“补充”无功功率,还是通过增加电感器来“吸收”过剩的无功功率?我希望书中能全面介绍各种无功补偿技术,从最基础的固定补偿到更为先进的自动补偿,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动态无功功率补偿器(DSTATCOM)等。我希望了解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控制方式,以及在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来说也极其重要。我迫切希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工业企业、长距离输电线路、以及新能源发电场接入电网时,无功补偿技术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无功补偿技术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价值。我还在思考,无功补偿的优化设计,对于降低电网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我通往电力系统“幕后世界”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理论和广阔应用。

评分

近来,我对电力系统运行中那些“无形的力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无功功率”和“无功补偿”的概念,总觉得它们是影响电网稳定性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却又不像有功功率那样直观。这本书的书名——《无功补偿理论及其应用》,正好切中了我的关注点,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详细解释无功功率的定义、产生机制以及它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殊作用。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用大量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来帮助我理解电感器和电容器是如何分别吸收和发出无功功率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着电路的功率因数。我尤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为什么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会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以及这种不平衡会对电网运行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比如电压下降、功率损耗增大,甚至系统振荡。而“补偿”这个词,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全面介绍,从最初的固定电容器组,到更复杂的自动补偿装置,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些装置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选择依据。这本书的“应用”部分,对我来说尤为关键。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包含详实的工程案例,比如在大型工业企业、长距离输电线路、以及新能源发电场接入电网等场景下,无功补偿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案例,直观地理解无功补偿在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的巨大价值。我还在思考,随着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无功补偿技术是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前沿课题?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揭开电力系统“神秘面纱”的权威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它,去学习其中深刻的理论知识,去领略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评分

书很好,快递给力,点个赞。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通俗易懂 入门书籍

评分

非常好,就是有点难

评分

这本书刚刚买到,初学者一枚,还没看。看了回来追评!

评分

书很好,快递给力,点个赞。包装好

评分

专业书籍,准备学习,推荐!

评分

书不错,介绍器件通俗易懂

评分

目测不错,希望学点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