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路海,谭绍勐,谢宜风 等 著
图书标签:
  • 涂布技术
  • 复合材料
  • 表面处理
  • 薄膜技术
  • 材料科学
  • 高分子材料
  • 包装技术
  • 印刷技术
  • 第二版
  • 工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3294
版次:2
商品编码:12068234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12
字数:60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涂布与复合技术,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从简单的墙壁粉刷,到精细的电子产品,乃至食品包装材料和纸张加工,都离不开涂布复合技术。

○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专业性强,国内罕有的涂布复合技术专著;

○ 联合多家优秀企业一线工程师,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管理和教学一线教师编著;

○ 第一版多次重印,得到国内企业及行业个人读者的广泛认可;

○ 第一版曾在同类科技书目中进入热销前十名;

○ 第二版增加了新技术、新知识,更能满足企业和研修人员的需求。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共十九章,内容包括涂布技术概述、涂布液制备及其物化特性、涂布加工设备、涂布技术在重要工业领域的应用、涂塑复合技术、涂布过程的质量控制等。第二版图书在第一版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了一系列内容。第一章涂布工艺概述内容更加完整,第二章主要增加了部分颜料和表面活性剂内容,第三章做了全面修改,第四章内容进行了局部调整,第五、六、十、十三、十八章进行了不同程度补充,第十二章结合印刷电子技术发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作者简介

李路海

工学博士,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感光学会学术带头人,感标委、数标委、印刷电子标委会委员,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编委。工信部专家库成员。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全国印刷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三批)。获省部级三等以上奖励3次,省级新产品鉴定四项。主编出版《印刷油墨着色剂》《印刷包装功能材料》《涂布复合技术》《印刷电子的前世今生》等。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4件。

谭绍勐

1936 年生于湖南。1951~1956 年服兵役,1958 年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保定电影胶片厂,历任工人、车间主任、涂布分厂副厂长、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技改处和生产处处长等职。为坡流涂布技术在乐凯实现工业化生产做出很大贡献,1993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 年退休后,继续在国家感光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涂布技术实验室工作。

谢宜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5 年2 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954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洗印专业。1957~1958 年在苏联肖斯卡胶片厂实习。1958 年回国后参加保定电影胶片厂的建设,一直从事感光材料和磁记录材料的基建设计、生产科研、技术改造、设备引进、技术引进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曾任中国乐凯胶片公司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2 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01 年离职退休。


目录

第一篇 涂布工艺及涂布液

第1章 涂布工艺概述/ 2

第一节 引言/ 2

第二节 涂布方法/ 3

第三节 涂布工艺的新进展/ 12

第四节 涂布设备及其配套系统/ 20

第2章 涂布液主要成分及其混合分散/ 30

第一节 涂布液的基本性能/ 31

第二节 涂布液用颜料/ 33

第三节 涂布液胶黏剂/ 49

第四节 涂布液添加剂/ 55

第五节 卤化银涂布液/ 63

第3章 涂布液过滤/ 69

第一节 过滤原理与分类/ 69

第二节 过滤材料/ 71

第三节 过滤装置/ 75

第四节 过滤在涂布液制备中的应用/ 82

第五节 过滤器应用实例/ 83

第4章 消泡与脱气/ 87

第一节 消泡剂消泡/ 88

第二节 机械消泡/ 92

第三节 卤化银涂布液的消泡/ 95

第二篇 涂布装置及应用

第5章 干燥系统/ 104

第一节 热风干燥/ 105

第二节 热风干燥系统的基本构成/ 112

第三节 微波干燥/ 121

第四节 红外干燥/ 127

第五节 涂布干燥废气处理技术/ 130

第6章 涂布机驱动及速度和张力控制系统/ 141

第一节 速度控制/ 141

第二节 张力控制/ 152

第三节 人机界面/ 168

第四节 共直流母线传动节能技术/ 169

第7章 涂布机纠偏/ 171

第一节 卷材偏移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171

第二节 调偏装置的设计/ 172

第三节 调偏装置安装布置/ 173

第8章 空气的除尘净化与调节/ 176

第一节 洁净等级标准/ 176

第二节 洁净室设计原则及其构成/ 177

第三节 洁净室风量确定/ 179

第四节 洁净室的气流组织/ 180

第五节 净化空调系统的特点/ 181

第六节 应用实例/ 181

第9章 彩色感光材料涂布技术/ 186

第一节 浸涂原理/ 186

第二节 坡流涂布/ 189

第三节 条缝涂布或挤压涂布/ 215

第四节 落帘涂布/ 222

第10章 喷墨打印介质及其涂布生产/ 237

第一节 喷墨打印介质基本结构/ 237

第二节 喷墨打印介质的性能要求和分类/ 239

第三节 喷墨打印介质原材料/ 250

第四节 喷墨介质生产工序和涂布方式/ 254

第11章 磁记录材料涂布生产/ 264

第一节 磁浆的制备/ 265

第二节 常用磁浆涂布方式/ 273

第三节 涂层干燥/ 277

第四节 反转辊涂布中易出现的表观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280

第12章 电子薄膜涂布制备技术/ 284

第一节 落帘涂布制备电子薄膜/ 284

第二节 多功能复合涂布技术/ 297

第三节 其他电子薄膜制备技术/ 311

第四节 涂布薄膜电子产品后处理技术/ 324

第五节 薄膜电子器件涂布应用实例/ 328

第三篇 复合技术及应用

第13章 复合技术概述/ 363

第一节 常见复合工艺/ 363

第二节 复合过程胶黏理论基础/ 368

第三节 基材表面特性及其与黏结性能的关系/ 373

第四节 胶黏剂的涂布工艺/ 379

第五节 胶黏剂的干燥/ 397

第六节 张力控制/ 402

第七节 熟化/ 405

第八节 复合产品质量控制/ 406

第14章 涂塑复合技术/ 422

第一节 涂塑技术及其应用/ 422

第二节 涂塑照相纸基构成及其特点/ 426

第三节 涂塑照相纸基原材料/ 427

第四节 涂塑照相纸基生产/ 430

第五节 涂塑纸常见弊病及质量控制/ 440

第四篇 涂布质量控制

第15章 涂布工序产品检验与控制/ 446

第一节 工序物料的检测/ 446

第二节 首轴制度与工序状态确认/ 452

第三节 半成品检测/ 453

第16章 涂布均匀性及其评价/ 456

第一节 标准偏差变化图/ 456

第二节 “JND” 概念在感光胶片生产中的运用/ 459

第17章 涂布量的控制及涂层厚度测量/ 464

第一节 涂布流体的输送方式/ 464

第二节 涂布流量的检测方法/ 465

第三节 涂层厚度的测量/ 467

第18章 常见涂布弊病及其处理/ 468

第一节 涂布弊病成因及其分类/ 468

第二节 条道/ 474

第三节 拉丝/ 477

第四节 硌印/ 478

第五节 发花/ 479

第六节 点子/ 480

第七节 气泡和砂眼点/ 481

第八节 指南针点/ 482

第九节 表面张力引起的表观弊病/ 484

第十节 磨砂/ 488

第十一节 张力线/ 489

第十二节 静电斑痕/ 490

第十三节 微凹版涂布弊病的因果分析和解决对策/ 491

第19章 涂布表观在线检测装置/ 496

第一节 宽幅胶片弊病在线检测系统/ 496

第二节 激光扫描弊病检测仪/ 496


《印刷版画的技法与表现》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印刷版画创作技法的实用教程,旨在为初学者和有经验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全面而详实的学习平台。内容涵盖了多种经典印刷版画技术,并着重于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技法,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材料准备 在进入具体技法讲解之前,本书首先会从基础入手,帮助读者建立对印刷版画的整体认识。 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简要回顾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木刻到现代的多元化探索,让读者了解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不同版种的特点与适用性: 详细介绍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等主要版种的成像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各自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凸版印刷(如木刻、柔版)的朴拙与力量感;凹版印刷(如铜版画、锌版画)的细腻与丰富层次;平版印刷(如石版画、胶印)的平滑与色彩表现;孔版印刷(如丝网版画)的现代感与鲜艳色彩。 常用材料与工具详解: 针对每一种版画技法,都会详细列出所需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感光材料: 不同类型的感光乳剂、显影液、定影液等。 雕刻与腐蚀工具: 各式版画刀具、刮刀、针笔、砂纸、抛光工具等。 油墨与颜料: 版画专用油墨(油性、水性)、调色剂、助剂等,以及不同油墨的特性、储存与使用方法。 纸张选择: 介绍不同纹理、厚度和吸墨性的版画纸,以及如何根据版画技法选择最合适的纸张。 印刷设备: 手工印刷的压印工具(如美柔汀、滚筒)、平板印刷机、凹凸版印刷机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 工作室安全与环保: 强调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如化学品使用、工具操作等,并提供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环保处理建议,培养负责任的艺术创作习惯。 第二部分:经典版画技法的深入剖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各种经典版画技法的逐一讲解,力求清晰、直观,并配以大量插图和实例。 凸版印刷技法: 木刻: 从选材(木材的种类与特性)、雕刻刀法(线条、块面)、构图布局到上墨与压印,详细讲解从木板到印刷品的整个过程。 柔版(橡皮版): 介绍其易于雕刻的特性,适合初学者入门,并探讨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凹版印刷技法: 铜版画: 干刻(Drypoint): 讲解直接在金属版上用针划线,产生独特的“毛边”效果。 尖锐刻(Engraving): 介绍使用专用工具“规”(burin)进行线刻,表现出精准、锐利的线条。 蚀刻(Etching): 详细阐述防腐层(松香粉、沥青等)的涂布、酸蚀(硝酸、氯化铁等)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多次腐蚀和加层来获得丰富的画面层次。 美柔汀(Mezzotint): 讲解通过“摇刀”(rocker)在金属版上制造均匀的点状纹理,再逐步刮平以表现明暗,尤其擅长表现柔和的阴影。 软 grabado(Soft-ground Etching): 介绍如何通过蜡层与不同材质(如布纹、叶脉)的结合,产生肌理感强的蚀刻效果。 锌版画: 讨论锌版在腐蚀速度和效果上与铜版的区别,以及其在材料经济性方面的优势。 平版印刷技法: 石版画(Lithography): 详细讲解石版画的“油水不相容”原理,以及直接绘画法、复写法等多种表现方式。包括如何用油性材料(蜡笔、油墨)在石版上作画,如何施加“制版液”(gum arabic and acid)进行化学处理,以及如何上墨与压印。 孔版印刷技法: 丝网版画(Screen Printing): 讲解如何制作丝网模板,包括直接法、间接法(感光乳剂法)等。详细阐述如何调配不同性能的油墨,以及如何使用刮刀进行印刷,展现其在大面积色彩和肌理表现上的优势。 第三部分:表现力拓展与创作实践 在掌握了基础技法后,本书将进一步引导读者探索版画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思路。 色彩在版画中的应用: 介绍单色印刷、多色印刷(叠印、套印、分色)、以及油墨的调配与色彩组合原则。 肌理与质感的表现: 探讨如何利用不同的版画技法、刀法、材料以及印刷过程中的偶然性来创造丰富的画面肌理。 拼贴与混合媒介: 介绍将不同版画技法、纸张、布料等材料进行拼贴组合,以拓展版画的艺术表现力。 构图与形式语言: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优秀版画作品的构图、线条运用、黑白关系等,启发读者的创作灵感。 个人风格的探索: 鼓励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结合自身的情感和想法,发展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 当代版画的趋势: 简要介绍当代版画在材料、技术和观念上的新发展,拓宽读者的视野。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大量高清的图片展示了每一步操作过程和最终的艺术效果,直观易懂。 步骤详尽: 每一项技法都分解成清晰可操作的步骤,适合不同程度的读者。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经典版画作品进行赏析,帮助读者理解技法与表现的关系。 实用指导: 提供大量的实践建议,帮助读者解决创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激发创意: 在传授技法的同时,注重启发读者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潜能。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印刷版画的创作技法,并能够将这些技法融会贯通,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和艺术价值的版画作品。无论是作为艺术院校的教材,还是独立艺术家的参考指南,本书都将是您在版画世界中探索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从一个对涂布复合技术几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的角度来看,《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简直是一本“救星”!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所在的行业需要用到一些特种涂布产品,但之前一直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讲解相关知识的书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看似复杂的技术概念解释清楚。比如,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讲解“表面张力”和“润湿性”,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涂料能够均匀地铺展在基材上,而有些则会形成珠状。书中的“基材预处理技术”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基材洗干净就行了,这本书才告诉我,原来还有等离子处理、电晕处理、化学处理等这么多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的基材和涂布要求,有不同的预处理方案。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竟然有专门的章节讲解“涂布设备维护与保养”,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管理和操作设备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书里列举了各种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以及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这不仅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时间。虽然书中包含了一些图表和公式,但都被解释得非常到位,甚至还有一些在线资源的链接,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访问,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便捷和生动。这本书让我对涂布复合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评价十: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以其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证,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这本书为我解答了许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功能性涂层的设计与实现”的探讨。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涂料配方,设计特定的涂布层结构,来实现例如防静电、抗菌、自清洁、阻燃等各种特殊功能。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展示了不同设计方案对实现目标功能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涂布复合设备的创新与发展趋势”的展望。作者不仅回顾了传统涂布设备的发展历程,还对未来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在涂布复合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在设备远程监控、故障预测和工艺优化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对“不同行业应用领域(如电子、医疗、包装、新能源等)的涂布技术特点与需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为我们针对特定行业开发涂布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本书的全面性和前瞻性,使其成为涂布复合领域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刚拿到《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那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技术图谱,从最基础的原理概念讲起,比如涂布液的组成、流变学特性对涂布过程的影响,再到不同涂布工艺的细致剖析,如刮刀涂布、辊涂、喷雾涂布等等,每一种工艺都配有详实的图示和原理说明,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理解其中的奥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涂布均匀性”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影响涂布均匀性的各种因素,从设备的设计、操作参数的调整,到基材的表面处理,甚至环境因素,都考虑得周全备至。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吓人,但经过反复研读,发现这些公式并非是枯燥的符号堆砌,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优化涂布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缺陷检测与分析”的部分,对于诸如“擦痕”、“气泡”、“斑点”等常见的涂布缺陷,书中不仅给出了清晰的成因分析,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一线生产人员来说,简直是宝藏!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适合新手入门,也同样能够为资深技术人员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它真正做到了技术深度与实践指导的完美结合。

评分

评价四: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在技术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内容的更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型涂布材料与技术”的探讨,例如对功能性纳米材料在涂布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涂布层结构来实现特定的光学、电学或机械性能。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些新型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被集成到现有的涂布工艺中,并给出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和案例。这为我们探索下一代涂布产品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此外,关于“绿色涂布技术与环保法规”的章节也值得称赞。在全球日益关注环保的背景下,了解如何减少VOCs排放,开发水性、无溶剂涂料,以及如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变得至关重要。书中不仅介绍了相关的技术,还引用了最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合规要求。我对书中关于“涂布过程的在线监测与控制”的技术也非常感兴趣。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如厚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色度传感器等)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传感器实现对涂布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反馈控制,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对于追求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前瞻性强,内容扎实,对于那些希望在涂布复合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而言,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评价九: 这是一本我爱不释手的“技术圣经”。《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细节,更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对于“涂布过程中张力控制”的精细讲解,让我对“如何让材料在高速运转中保持稳定”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详细介绍了张力在基材通过涂布机时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卷绕张力控制系统、牵引辊的设计等手段,来精确控制张力,从而避免基材的变形、起皱或断裂。这对于生产高品质的薄膜产品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涂布液的稳定性与储存”的章节。涂布液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涂布效果,而书中则详细介绍了影响涂布液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如pH值、温度、储存时间、以及外加助剂等,并且给出了提高涂布液稳定性的方法。这对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有章节讲解“涂布复合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这为我们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讲解也非常到位,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评价六: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走进涂布复合的奇妙世界。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的启示,在于它对于“涂布过程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的深刻阐释。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清晰地展示了涂布工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性能产生何种影响。例如,关于“涂布厚度的精确控制”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厚度测量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涂布机的速度、涂布液的粘度、涂布间隙等参数,来达到所需的涂布厚度,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涂布厚度对产品强度、透明度、反射率等性能指标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表面能控制与涂布附着力”的内容。作者解释了表面能理论在涂布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基材、进行表面处理以及优化涂布液配方,来提高涂布层的附着力,从而避免出现脱层、起皱等问题。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实验方法,帮助我们评估涂布层的附着力。此外,书中对“热复合与冷复合工艺的比较与选择”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两种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建议。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得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在涂布复合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各种技术资料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难得的参考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胶粘剂选择与应用”这部分内容的深入探讨。市面上关于胶粘剂的资料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将不同类型胶粘剂(如水性、溶剂型、热熔型、UV固化型等)的化学结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与不同基材的相容性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却不多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列举了各种胶粘剂的优缺点,还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根据产品性能要求、生产工艺条件以及环保法规等因素,做出最合理、最经济的选择。书中关于“复合工艺优化”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研究,揭示了温度、压力、速度、烘干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最终产品性能(如剥离强度、耐候性、透气性等)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这对于我们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低的生产成本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此外,书中关于“材料兼容性分析”的内容也极具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材料在复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提前规避潜在的问题。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

评价八: 《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是一本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在我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涂布难题,而这本书总能给我提供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涂布过程中水分蒸发的动力学模型”的阐述。对于水性涂布,水分的蒸发速度直接影响到涂布层的干燥速度和最终的性能,而书中则通过引入传质和传热的原理,对水分蒸发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优化烘干条件的建议。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涂布层固化机制与性能优化”的部分也让我耳目一新。对于UV固化和热固化涂料,理解其固化机理是至关重要的,而书中则详细介绍了不同固化方式下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固化条件(如UV强度、温度、时间等),来优化涂布层的交联密度、硬度、耐溶剂性等性能。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涂布设备的在线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各种传感器数据,介绍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涂布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生产线的整体运行效率。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使其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评价七: 对于我这样一名刚踏入涂布复合领域的研究生来说,《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逻辑清晰和体系完整。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它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涂布液的流变学特性”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等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并且详细介绍了剪切速率、剪切应力、粘度等参数对涂布过程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涂布液在高速运转的涂布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流动行为至关重要。书中关于“不同涂布工艺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也非常到位,例如它详细讲解了刮刀涂布的精度高、适用范围广,而辊涂的效率高、成本低,并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给出了相应的工艺选择建议。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多层共涂布技术”的介绍,这是一种非常复杂但又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而书中对此的讲解非常透彻,包括多层涂布的原理、不同层涂布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控制每一层的厚度和均匀性。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为我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入的探索兴趣。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看见”涂布过程的“看不见”之处。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凭经验来调整参数,而《涂布复合技术(第二版)》则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涂布过程的流体力学模拟”的讲解。虽然我不是流体力学专家,但通过书中的图示和通俗的解释,我大致理解了如何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来模拟涂布液在涂布头内的流动行为,以及在涂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比如气泡的形成、液滴的飞溅等。这种模拟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涂布机理,并为设备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涂布层的微观结构分析”技术,比如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AFM(原子力显微镜)在分析涂布层形貌、颗粒分散度、界面结合情况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些微观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性能的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工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涂布缺陷的根源分析与预防”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缺陷,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提供了详细的预防措施。这种“治本”的方法,比“治标”的处理方式更有价值。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更科学、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涂布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评分

好书 值得学习 印刷学院出版

评分

一般般,不建议买,实在是太基础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籍质量没问题,但是内容太差劲,很粗浅,前后重复很多,书的编辑根本就没有用心编辑,而且这个价格太坑,根本不值,不推荐购买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品

评分

很好

评分

两颗星是给书本的,对京东发货速度是零星!发货速度太慢!与传说中的京东速度相差太远!

评分

一般般,不建议买,实在是太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