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21 珍藏版)

老照片(21 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怀旧
  • 照片
  • 回忆
  • 珍藏
  • 家庭
  • 历史
  • 亲情
  • 时光
  • 记忆
  • 复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6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733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7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老照片(贰拾壹 珍藏版)》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内页插图

目录

徐方 母亲张纯音与顾准伯伯的交往
杜高 忘不了的孙维世
王端阳 母亲刘燕瑾和凌子风
余安东 几生修得住江安
史耀增 小学生也演《梁秋燕》
王建新 我的童年在“东风”
幼林 我们的“六一”
计永刚 我的祖父计舜廷
刘南征 1955年:阅兵军旗前的将军
柳谋 怀念母亲
杨弘绪 父亲的信
胡剑 19世纪末:俄国人镜头下的中国西北
孙琳 马剑 百年万州桥
齐红深 宋群 画里画外“尔灵山”
陈晓阳 外国友人在南京的出游
冯克力 无处不在的“老照片”
封面 1958年农村业余剧团的排演(史耀增)
封二 顾准的北京科学会堂出入证(徐方)
封三 1949年底的家庭合影(柳谋)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旧照片,而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为宏大叙事背景,通过精选的、极具代表性和叙事深度的历史影像,构建起来的视觉人类学与社会史研究著作。它旨在超越“怀旧”或“纯粹的图像记录”层面,深入剖析影像背后的权力结构、社会心理、物质文化的演变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 本书共分为六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篇章,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或社会侧面,以期勾勒出一幅立体而富有层次感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图景。 --- 第一章:旧时代的余晖与萌动的现代性(约 1900-1927) 本章聚焦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剧烈转型期。照片不再是贵族和士绅的专属,新的媒介技术——尤其是摄影术——开始渗透到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 内容聚焦: 城市面貌的更迭: 拍摄对象涵盖了蒸汽火车驶入古老城墙的震撼场景,新式学堂中穿着改良服装的学生群像,以及早期水电设施的建设图景。我们深入分析了“西化”与“守旧”之间拉扯的视觉符号,例如,穿着长袍马褂却手持相机的知识分子,或是穿着西装却在传统四合院中集会的场景。 身份的重塑: 重点展示了对“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规训。包括公学女师的集体照,她们剪短的发型、平直的衣裙,以及在户外活动中的自信姿态,与传统闺秀的描摹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对早期商贾、工匠阶层形象的捕捉,揭示了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化过渡的艰辛。 权力符号的转移: 从地方士绅的宗祠影像,过渡到军阀统治下,士兵、军服、以及带有政治宣传性质的标语牌的出现。这些照片揭示了权威表达方式的世俗化与军事化倾向。 --- 第二章:在战火与革命中定格的激情(约 1928-1949) 这一时期的影像充满了动荡、抗争与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照片不再是私人纪念品,而是成为宣传工具和历史见证。 内容聚焦: “国家”的视觉构建: 集中展示了国民政府时期,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用于塑造现代国家形象的公共建筑、阅兵仪式以及“模范村”的宣传照片。这些图像如何试图用现代化的外壳覆盖深刻的社会分裂。 战争的创伤与韧性: 收录了抗日战争期间,在敌后和正面战场留下的珍贵记录。不同于宏大的战役全景,本书侧重于对普通士兵、难民、以及在沦陷区坚持抵抗的知识分子肖像的深入解读,探究其眼神中的复杂情绪。 社会阶层的剧烈波动: 记录了城市工人运动、农民协会的集会场景,以及解放区对土地改革的初步实践。通过对比江南富绅的庄园生活照与北方贫苦农民的肖像,展现了社会财富与权力结构的急剧重组过程。 --- 第三章:集体叙事下的重建与规划(约 1950-1965) 新政权建立后,摄影被系统性地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箱。本章分析了“集体主义美学”是如何被确立和推广的。 内容聚焦: “新人”的诞生: 重点分析了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钢铁工人等作为“正面典型”的肖像摄影范式。这些照片在构图、光影处理上,如何服务于对“无私奉献”和“阶级坚定性”的塑造。 物质生活的景观化: 展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型工业项目(如水坝、工厂)的建设场面,以及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的集体劳动场景。探讨了在这些宏大叙事中,个体的差异性是如何被抹平的。 家庭生活的演变: 初步出现了关于新式婚姻、托儿所、以及早期集体食堂的影像。分析了传统家庭观念如何被“单位”和“集体”的概念所取代。 --- 第四章:非常时期的符号语言(约 1966-1976) 这是影像记录最为单一化和意识形态化的时期。本章的价值在于对“被允许的图像”进行批判性解构,并寻找被压抑的真实。 内容聚焦: 政治符号的泛滥: 详细分析了特定时期内,如语录本封面、连环画、以及官方宣传画中,对特定人物形象(如“红卫兵”、“工农兵”)的程式化描绘,包括服装、手势和面部表情的标准范式。 日常生活的微观抵抗: 尝试通过搜集到的极其稀有的、非官方渠道的个人记录,如在偏僻乡村或特殊背景下拍摄的家庭合影,来探讨人们在高度统一的视觉环境下,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如照片的藏匿、背景的选择)来维护个人的记忆和身份认同。 “破四旧”的视觉遗迹: 探讨了对旧有文物、旧家庭照片的销毁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在视觉记录上的空白效应,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对“失忆”的集体恐惧。 --- 第五章:悄然转折与都市的苏醒(约 1977-1989) 随着政策的松动,摄影的主题和风格开始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的回归与物质世界的复苏。 内容聚焦: “伤痕文学”的视觉对应: 展示了对“文革”历史的反思性影像,例如对被破坏建筑的记录、对老一代知识分子面孔上刻印的时间痕迹的捕捉。 消费主义的早期图景: 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百货大楼、自行车展销会、以及最早出现在城市街头的时髦着装。这些照片捕捉了人们第一次面对“选择”时的兴奋与迷茫。 个体叙事的复苏: 出现了大量带有明显个人趣味的家庭旅游照、婚纱照(早期形式),以及对改革者、个体户的近距离肖像,标志着主体意识的重新觉醒。 --- 第六章: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探索(约 1990-2000) 本章关注中国社会在快速市场化和全球化冲击下,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 内容聚焦: 城市天际线的重塑: 对比了90年代初深圳、上海等新兴都市的建设工地与旧城区棚户区的影像,展示了空间剥夺与财富集中的视觉证据。 亚文化的萌芽: 收录了早期摇滚乐场景、台球厅、以及对早期“时髦”群体(如“摩登族”)的街拍,这些图像预示着社会文化趣味的彻底世俗化和个体风格的爆发。 “故土”与“乡愁”的再观看: 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本章也关注了对迅速消失的乡村景观、传统节日仪式的记录,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根”的视觉意义如何被重新定义。 --- 总结性视角: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透过这些历史的“切片”,理解视觉文化如何参与建构、颠覆和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复杂的、充满张力的演变历程。它是一本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历史教科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触感太棒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让人忍不住想多摸几下。我通常看书比较粗暴,但捧着它的时候,动作都会下意识地变得轻柔。内容上,它捕捉到的那种“人间烟火气”是现代摄影很难企及的。没有过度的美化和滤镜,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切片。比如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小贩在叫卖,他的表情里包含了疲惫、坚韧和一丝对未来的期盼,那种复杂的情感层次,让人看得心头一紧。我能从这些照片里读出那个年代人们的韧性,面对物资匮乏时的乐观精神。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全是涓涓细流般的个体记忆,正是这些微小的记忆构成了我们共同的历史背景,太打动人了。

评分

这本摄影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那些泛黄的纸张,仿佛真的能带你穿越回那个悠远的时代。每一张老照片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里面的场景、人物的衣着、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某种气息,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街头巷尾的抓拍,那些不经意间定格的瞬间,比精心摆拍的照片更有生命力。看着那些笑容淳朴的面孔,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他们现在身在何方?他们的生活是否如照片中那般简单快乐?这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好奇,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了一次深沉的对话。装帧设计也很有品位,那种复古的质感和字体选择,都与主题完美契合,让人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保存的文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踏实感。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册子可能会偏向于某种特定的地域或者阶层记录,但惊喜地发现,它的跨度非常广。有城乡结合部的场景,有工厂里的劳动者群像,甚至还有一些非常私密的家庭聚会场景。这种多样性避免了叙事的单调,让读者能够从多个侧面去拼凑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而且,很多照片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好,没有用大段的文字去解释每一个场景,而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这体现了对观者智商的尊重。每一次细看,都会发现新的细节——角落里玩耍的孩子,墙上褪色的标语,甚至是某扇窗户的样式,都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品味”的书,而不是快餐式的浏览。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珍藏版”这三个字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是营销噱头,但翻开之后,那种精心的编排和修复质量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像素的细腻程度,色彩的过渡,即使是那些几近模糊的底片,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和优化,看得出后期处理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老照片集合在一起,而是加入了一种策展的视角,照片之间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都有着微妙的叙事逻辑。我注意到其中几组对比图,将同一地点不同年代的照片并置,那种沧海桑田的对比效果,极具冲击力。这本册子对于研究地方变迁史或者社会风俗变迁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手宝贵的资料,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备,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我买这本书是作为礼物送给一位老朋友的,他正好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他收到时,那种激动和眼神里的光芒,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要珍贵。他指着其中一张全家福说:“你看,我奶奶那时候的旗袍领子就是这么高的!”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互动,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放大。它不再是冰冷的图像集合,而变成了唤醒集体记忆的钥匙。从装帧的细致到墨水的色泽,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致敬”二字的理解之深。如果说现代的摄影追求的是瞬间的“永恒”,那么这些老照片追求的,是时间流逝中的“真实”,这种内核的差异,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当我沮丧,失望的时候,我会想起他们在那一个世界是怎样的活着……

评分

好书。

评分

内容不错,是正版。

评分

*

评分

收藏购买,只为记住历史。

评分

老照片,值得收藏,书的纸张不错,印刷清晰,非常满意,感谢!

评分

当你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会觉悟知识的圆融,过往的所学和自己的经验会渐渐融会贯通,你会体会到真理的无边无际,灵魂的深不可测。你会感激那些构筑起你精神殿堂的无数的古人及来者,他们用自己毕生的精神深渊唤醒你的心灵,让你站在这些人的思想上,挖掘属于你自己的世界。当我走在大街上,周围都是不认识的人的时候,我会在脑海里想书里人物的故事。在口罩后面偷偷的笑或是叹气,想想如果怎样怎样会有什么结局……

评分

小时候写作文就经常会写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名言,但是小时候一直到大学都是比较贪玩的,虽然现在依旧贪玩,不过自从离开大学校园之后反而喜欢读书了。

评分

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辅以详实、生动的文字,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