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书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吴都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凡351行,共3500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这套“放大墨迹”的出版理念,简直是艺术教育的福音。我手头这本关于赵孟頫的作品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赵体那种温润如玉、秀逸自然的线条的精妙还原。赵体的用笔,讲究“用笔细腻,结体遒美”,很多细微之处,如钩 parvenir 处的提按和撇捺的轻重变化,在普通版本中常常被忽略。然而,这本书通过高清晰度的放大,使得这些线条的起承转合变得一览无余。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赵孟頫是如何在兼顾晋人韵味的同时,加入自己独特的文人气质的。这种对线条内在力量的挖掘,对于提升个人书写质感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套书系列性强,专业性高,无论是教学还是个人钻研,都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贵资料,其出版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我之前收藏过好几家出版社出版的《兰亭序》,但坦白说,很多版本在色彩还原上都显得过于“平庸”了。直到我发现了这套放大墨迹系列中的那本关于“书圣”的专辑,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法帖的魅力”。这本书的开本做得十分大气,展开后能看到字帖的细节,那种铺陈开来的气韵是小开本无法比拟的。更绝的是,他们对纸张的选择似乎也做了精心考量,模仿了古代的某种宣纸质感,使得墨痕在光线下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翻阅时,我能明显感受到字与字之间气息的连贯,而非一个个孤立的点画组合。它让我意识到,书法不是机械地复制笔画,而是在气息的引导下完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布局。这种对“气”的视觉化呈现,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让人在欣赏之余,也忍不住拿起笔,试图捕捉那份流动的生命力。
评分作为一名痴迷于碑帖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帮助我“看清真相”的出版物,而这套“墨迹系列”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手边这本关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册子,简直是我的“案头宝典”。过去我们看到的影印本,总有些地方因为拓印或装裱的缘故显得模糊不清,但这本书通过高精度扫描,把颜真卿晚年那种“泣血”的力度和情感的宣泄,毫厘不差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告朔”二字中的枯笔飞白,那种撕裂感,看得人心里咯噔一下。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墨汁在纸上洇开的层次感。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临摹字帖,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物报告。它教给我的,是尊重原作的“不完美”——那些看似失控的颤抖和飞白,恰恰是其艺术生命力的源泉。这种深入到笔触末梢的洞察力,是任何普通字帖都无法提供的,非常适合进阶学习者。
评分说实话,最初购买这套书时,我主要是被“放大”这个概念吸引的。毕竟年纪渐长,看小字帖总有些吃力。但这本关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特辑,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让我对欧体“险劲”的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往总觉得欧体是方正规矩的代表,但放大后才发现,那些看似垂直的笔画内部,其实充满了微妙的倾斜和扭转,所谓的“点画不相触,笔笔独立”原来是如此精确的结构控制。编辑团队似乎在处理那些细节时非常克制,没有过度修饰,保留了原碑刻那种苍劲、略带斑驳的质感。这对于研究碑刻与墨迹之间的差异,也提供了极佳的样本。它不是一本让你直接描摹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拆解”和“理解”的教材,对于系统学习楷书的结构精髓,提供了最直观的视觉证据。
评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墨迹系列”的选题眼光真是独到,每一本都像是一次深入的艺术考古。我最近入手的是关于王羲之的某一册,那份对于笔法细节的捕捉,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把古人的手感和气息通过现代印刷技术还原了出来。尤其是那些放大到极致的局部特写,你看那“之”字末端的收笔,墨色的浓淡变化,仿佛能感受到晋人那种清雅而内敛的气度。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临摹,却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味道”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直观参照价值太高了。它让我不再只停留在对整体章法的模仿,而是开始真正去揣摩每一个点画背后的用笔逻辑。当然,装帧的质感也非常棒,那种微微哑光的纸张,让墨色显得既厚重又不失灵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配得上“经典”二字。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这个系列里其他大家的作品是如何呈现的了,相信品质能保持一致。
评分文字放大的够大,但是缺点也恰恰是因为放的太过于大而原本的相速度又不足够高,实际效果并非十分清晰。
评分不错,书法学习用。
评分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
评分印刷清晰精致,发货快捷
评分为什么给你个差评呢,是因为编辑在排版的时候吧一副完整的分成了三张图片,我看一句话要翻三张纸,这书还怎么看???
评分字大,清晰。
评分文字放大的够大,但是缺点也恰恰是因为放的太过于大而原本的相速度又不足够高,实际效果并非十分清晰。
评分给一星是送给快递小哥的,他们吃苦了。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有的人是活猪。我在京东买了两三万元的货,居然还给我负1669京豆。我说他不得好死。
评分为什么给你个差评呢,是因为编辑在排版的时候吧一副完整的分成了三张图片,我看一句话要翻三张纸,这书还怎么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