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全译全注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

中国通史(全译全注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珍藏版
  • 插图
  • 慢读
  • 软精装
  • 全注全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519300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146
包装:线装
丛书名: “慢读”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24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民国以来畅销不衰的国史经典读本
  与钱穆《国史大纲》并世而立,各有所长。
  与《全球通史》一起被列为教育部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通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 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 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 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曾在多所大中学校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等。

精彩书评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编著中国通史的,容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顾颉刚

目录

出版前言
绪论
上编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编 中国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精彩书摘

  社会改革
  孔子所谓小康之世,大约从有史时代就开始的。因为我们有确实的历史,始于炎黄之际,已经是一个干戈扰攘的世界了。至于乱世,其机缄,亦是早就潜伏的,而其大盛,则当在东周之后。因为封建制度,是自此以后,才大崩溃的(封建制度的崩溃不是什么单纯的政治作用,实在是社会文化进步,而后政治作用随之的,已见第三章。新文化的进步,就是旧组织的崩溃)。然在东周以后,社会的旧组织,虽已崩溃,而人们心上,还都觉得这新成立的秩序为不安;认为他是变态,当有以矫正之。于是有两汉时代不断的社会改革运动。酝酿久之,到底有新室的大改革。这大改革失败了,人们才承认社会组织的不良,为与生俱来,无可如何之事,把病态认为常态了。所以我说小康的一期,当终于新室之末。
  汉代人的议论,我们要是肯细看,便可觉得他和后世的议论,绝不相同。后世的议论,都是把社会组织的缺陷,认为无可如何的事,至多只能去其太甚。汉代人的议论,则总是想彻底改革的。这个,只要看最著名的贾谊、董仲舒的议论,便可见得。若能细读《汉书》的《王贡两龚鲍》和《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就更可明白了。但他们有一个通蔽,就是不知道治者和被治者,根本上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不知领导被压迫阶级,以图革命,而专想借压迫阶级之力,以进行社会改革。他们误以为治者阶级,便是代表全社会的正义的,而不知道这只是治者阶级中的最少数。实际,政治上的治者阶级,便是经济上的压迫阶级,总是想榨取被治阶级(即经济上的被压迫阶级)以牟利的。治者阶级中最上层的少数人,只是立于两者之间,使此两阶级得以保持一个均衡,而实际上还是偏于治者一方面些。要想以他为发力机,鼓动多数治者,为被治者谋幸福,真是缘木求鱼,在理论上决不容有这回事。
  理所可有,而不能实现之事多矣,理所必无,而能侥幸成功之事,未之前闻。这种错误,固然是时代为之,怪不得古人。然而不能有成之事,总是不能有成,则社会科学上的定律,和自然科学上的定律,一样固定,决不会有例外。
  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两种思潮:一是儒家,主张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恢复井田制度。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甲)大事业官营;(乙)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见《管子·轻重》各篇)。汉代还是如此。汉代儒家的宗旨,也是要恢复井田的。因为事不易行,所以让步到“限民名田”。其议发于董仲舒。哀帝时,师丹辅政,业已定有办法,因为权戚所阻挠,未能实行。法家的主张,桑弘羊曾行之。其最重要的政策,是盐铁官卖及均输。均输是官营商业。令各地方,把商人所贩的出口货做贡赋,官贩卖之于别地方。
  弘羊的理论,略见《盐铁论》中。著《盐铁论》的桓宽,是反对桑弘羊的(《盐铁论》乃昭帝时弘羊和贤良文学辩论的话,桓宽把他整理记录下来的。贤良文学都是治儒家之学的。弘羊则是法家,桓宽亦信儒家之学)。其记录,未必会有利于弘羊,然而我们看其所记弘羊的话,仍觉得光焰万丈,可知历来以弘羊为言利之臣,专趋承武帝之意,替他搜刮,实在是错误的。但弘羊虽有此种抱负,其筹款的目的是达到了,矫正社会经济的目的,则并未达到。汉朝所实行的政策,如减轻田租,重农抑商等,更其无实效可见了。直到汉末,王莽出来,才综合儒法两家的主张行一断然的大改革。
  在中国经学史中,有一重公案,便是所谓今古文之争。今古文之争,固然自有其学术上的理由,然和政治的关系亦绝大。提倡古文学的刘歆、王莽,都是和政治很有关系的人。我们向来不大明白他们的理由,现在却全明白了。王莽是主张改革经济制度的人。他的改革,且要兼及于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方面。今文经是只有平均地权的学说,而无节制资本的学说的。这时候,社会崇古的风气正盛。欲有所作为,不得不求其根据于古书。王莽要兼行节制资本的政策自不得不有取于古文经了。这是旁文。我们现在且看王莽所行的政策:
  (一)他把天下的田,都名为王田(犹今言国有);奴婢名为私属;都不得卖买,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的,分余田与九族乡党。
  (二)设立六筦之制:(甲)盐,(乙)酒,(丙)铁,(丁)山泽,(戊)五均赊贷,(己)铁布铜冶。其中五均赊贷一项,是控制商业及借贷的。余五项,系将广义的农业和工业,收归官营。
  (三)五均,《汉书·食货志》《注》引邓展,谓其出于河间献王所传的《乐语》《乐元语》。臣瓒引其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这是古代的官营商业。其为事实或法家的学说未可知,而要为王莽的政策所本。王莽的制度:是改长安东西市令,又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处,都设司市师(师是长官之意)。各以四时仲月(二、五、八、十一月),定该区中货物的平价。货物实系有用而滞销的,照他的本钱买进。物价腾贵,超过平价一钱时(汉时钱价贵,故超过一钱,即为腾贵),则照平价出卖。又在司市师之下,设泉府丞。丞是副官的意思。经营各种事业的人,都要收税,名之为贡(其额按纯利十分之一)。泉府收了这一笔贡,用以借给困乏的人。因丧祭等事而借的,只还本,不取息,借以营利的,取年息十分之一。
  王莽的变法,成功的希望是不会有的,其理由已述于前。固然,王莽的行政手段很拙劣,但这只是枝节。即使手段很高强,亦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因为根本上注定要失败的事,决不是靠手段补救得来的。但是王莽的失败,不是王莽一个人的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因为王莽所行,并不是王莽一个人的意见,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意见。王莽只是集此等意见的大成。经过这一次改革失败之后,人遂群认根本改革为不可能,想把乱世逆挽之而至于小康的思想,从此告终了。中国的社会改革运动,至此遂告长期的停顿。
  ……
  虽然在停顿时期,枝节的改革,总还不能没有的。今亦略述其事如下:
  当这时代,最可纪念的,是平和的、不彻底的平均地权运动。激烈的井田政策既经绝望,平和的限民名田政策还不能行,于是又有一种议论,说平均地权之策,当行之于大乱之后,地广人稀,土田无主之日。于是有晋朝的户调式,北魏的均田令,唐朝的租庸调法。这三法的要点是:(一)因年龄、属性之别,以定受田的多少。(二)在北魏的均田令中,有露田和桑田的区别。唐朝则名为口分田和世业田。桑田和世业田,是可以传世的,露田和口分田,则受之于官,仍要还之于官。(三)唐制又有宽狭乡之别。田亩之数,足以照法令授与的为宽乡,不足的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四)有余田的乡,是要以给比连之乡的。州县亦是如此。(五)徙乡和贫无以葬的人,得卖世业田。自狭乡徙宽乡的,得并卖口分田(口分田非其所有,无可卖之理。这该是奖励人民从狭乡迁到宽乡去的意思。法律上的解释,等于官收其田而卖却之,而将卖田所得之款,发给为奖励费。许其自卖,只是手续简便些罢了)。(六)虽然如此,世业田仍有其一定制限,买进的不得超过此限度,在最小限度以内,亦不得再卖却。统观三法,立法之意,是不夺其私有之田,无田者则由官给,希冀减少反抗,以渐平均地权,其立法之意诚甚善。然其实行至何程度,则殊可疑(晋法定后,天下旋乱,曾否实行,论者甚至有怀疑的。北魏及唐,曾实行至何程度,历史上亦无明确的记载)。即使实行了,而人总是有缓急的;缓急的时候,不能不希望通融,在私产制度之下,谁肯白借给你来?
  救济的事业,无论如何,是不能普遍的(救济事业之量,决不能等于社会上需要救济之量,这是有其理论上的根据的。因为救济人者,必先自觉有余,然后能斥其所余以救济人。然救济人者的生活程度,必高于所救济的人,因而他所拿出来的,均摊在众人头上,必不能使被救济者之生活程度,与救济之者相等。而人之觉得足不足,并不是物质上真有什么界限,而往往是和他人的生活状况相比较的。如此,故被救济者在心理上永无满足之时。又在现在的社会组织之下,一个人的财富,往往是从剥削他人得来的,而他的自觉有余必在先,斥其余以救济他人必在后。自剥削至于救济,其中必经过相当的时间。在此时间之中,被剥削者,必已负有很大的创伤,即使把所剥削去的全数都还了他,亦已不够回复,何况还不能全数还他呢)。于是不得不有抵卖之品。而贫民是除田地之外,无物可以抵卖的。如此,地权即使一度平均,亦很难维持永久。何况并一度之平均而不可得呢?再者:要调剂土满和人满,总不能没有移民,而在现在的文化状况之下,移民又是很难实行的。所以此等平均地权的方法,不论事实,在理论上已是很难成立的了。
  据记载,唐朝当开元时,其法业已大坏。至德宗建中元年(民国纪元前一千一百三十二年),杨炎为相,改租庸调法为两税法,人民的有田无田,田多田少,就无人过问了。
  自晋武帝太康元年(民国纪元前一千六百三十二年),平吴行户调法至此,前后适五百年。自此以后,国家遂无复平均地权的政策。间或丈量,不过为平均赋税起见,而亦多不能彻底澄清。兼并现象,依然如故,其中最厉害的,为南宋时浙西一带的兼并。因为这时候,建都在临安,浙西一带,阔人多了,竞以兼并为事,收租奇重。宋末,贾似道要筹款,就用低价硬买做官田。田主固然破产了。佃户自此要向官家交租,又非向私家交租时“额重纳轻”之比,人民已受了一次大害。到明初平张士诚,太祖恶其民为士诚守,对于苏松、嘉湖之田,又定以私租为官税。后来虽屡经减免,直到现在,这一带田赋之重,还甲于全国。兼并的影响,亦可谓深了。
  ……

前言/序言

  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家学,博通经史,著作宏富,多有创见,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这部《中国通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吕思勉先生治学勤苦,曾将《二十四史》通读过多遍,从头到尾都批注得密密麻麻,这样的学者在今天恐怕是没有了。正是因为厚积薄发,他的通史才显得凝炼扎实,通透明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民国时期有两部通史最富盛名,一部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部便是《吕著中国通史》了。史学家严耕望说:“钱书才气磅礴,笔力劲悍,有其一贯体系,一贯精神,可谓是一部近乎‘圆而神’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一条贯串的线索……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讲者可以拿他作为钱书之辅,以济钱书之疏阔。”诚哉斯言,两部史书交相辉映,各有所长,代表着两种悠久的治史传统。
  吕著通史的一大亮点是,文化史分量较重,占全书五分之三。作者认为当时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通史仍是很新颖的,它非常适合对中国历史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满足他们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
  尽管已经问世半个多世纪,但本书在同类题材中,仍然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生动结合的典范,其历史地位至今难以超越。尤其在传统文化热的今天,本书实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


《中华文明的宏伟画卷:一部深入透视的古代史》 【内容简介】 本卷深入探索了中华文明从远古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前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勾勒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经济与文化形态的演变轨迹。全书不求包罗万象的年代罗列,而专注于历史关键节点的深度剖析和复杂脉络的清晰梳理。 第一篇: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形态(史前至夏商)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首先追溯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遗迹,重点考察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不同文化类型的并存与互动,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分析了农业的起源与定居模式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随后,书籍详尽阐述了传说中的夏朝与考古学上已经确认的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年代叙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包括权力结构的雏形、早期礼仪制度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的初步迹象。 商代的论述是本篇的重点。通过对甲骨文这一“活化石”的解读,我们重构了商王朝的政治实体、宗教信仰体系(特别是对“帝”与祖先的崇拜)、以及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冶铸技术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篇详细分析了商代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以及其在军事扩张与对周边部族的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商代形象,一个充满神圣光辉又蕴含内在矛盾的早期王朝。 第二篇:礼乐的构建与霸业的更迭(西周与春秋) 西周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分封建制与宗法礼制的成熟期。本篇详细阐释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更构建了此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框架。我们对井田制、封建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探讨了礼乐制度在维持广阔疆域内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秩序上的有效性。 然而,王权并非永恒稳固。随着“礼崩乐坏”的出现,本篇转向春秋时代的剧烈变动。我们不再将历史简单视为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而是将其视为权力结构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型的阵痛。重点分析了晋、楚、齐、秦等大国的崛起策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诸侯国君的身份如何从“天子臣属”向事实上的独立主权者演变。对“尊王攘夷”这一政治口号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实用主义色彩,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第三篇:思想的爆发与百家争鸣(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精神觉醒时代——“百家争鸣”。本篇将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视为对既有旧秩序(周礼)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社会蓝图的积极构建。 我们对诸子百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比较: 儒家(孔孟荀): 重点考察孔子如何从“述而不作”中提炼出“仁”、“礼”、“中庸”,以及孟子如何将之发展为具有强烈政治实践色彩的“性善论”与“民贵君轻”思想。 道家(老庄): 分析老庄思想对“有为”与“无为”的哲学辩证,以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治失意时的退守与自洽。 法家: 详尽剖析了法家思想(以商鞅、申不害、韩非为代表)如何针对周代政治的弊端,提出了“法、术、势”的集权治理方案,并分析了其在秦国变法中的实践路径与历史后果。 墨家与名家: 对墨家的“兼爱”、“非攻”进行现代性的解读,并探讨了名家在逻辑思辨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贡献。 本篇强调,百家争鸣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根植于各国变法图强的现实需求之中,是知识分子介入国家治理的集中体现。 第四篇:统一的开端与帝制的奠基(秦朝的兴亡) 秦朝的统一是古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本卷用大量篇幅分析了秦的“强大基因”:其源自西陲的尚武精神、变法图强的彻底性,以及对农业生产力的空前重视。 对秦始皇的评价,本书采取辩证的视角。一方面,我们赞扬其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以及“郡县制”推广上的历史功绩,这些措施为中华帝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无可取代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审视了其严酷的律法、繁重的徭役和严密的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加速了其政权的速亡。 秦朝的灭亡,被视为一个“制度先行,文化滞后”的悲剧,它以血的教训证明了,仅凭严刑峻法难以永久约束人心。 第五篇:汉承秦制与帝国的成熟(西汉前期) 汉朝的建立,并非是对秦制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继承与改良。本篇重点分析了汉初“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术在恢复生产力上的作用,以及“文景之治”的社会图景。 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汉武帝时期的大变革:外朝的权力扩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官方化,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政治含义——即以具有社会道德约束力的儒家思想,来弥补秦法在治理人心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了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深度结合,最终完成了帝国治理模式的定型。 本书力求提供一种纵深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分散的部落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模糊的巫术信仰到系统化的哲学思辨,这条数千年文明演进的宏大主线。它是一部关于秩序的建立、思想的碰撞以及制度的不断自我修正的历史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觉是“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套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文化产品。从纸张的触感、油墨的印刷质量,到排版的疏密有致,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特别是那些插图,我发现它们不仅仅是点缀,很多甚至是帮助理解复杂地理信息或器物形制的关键辅助工具。这种细节的打磨,让阅读体验从纯粹的知识吸收,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我非常期待能有更多类似的“慢读”系列经典著作出现,让阅读回归到一种专注而享受的状态。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的阅读习惯是偏爱那种“原汁原味”的呈现,但这本的翻译风格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它没有为了追求通俗而牺牲掉原文的精髓,这一点非常难得。每当读到关键的历史节点,总能被作者精妙的措辞所折服,那些细微的情感和复杂的局势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长篇的论述,在保留了原意的基础上,语言流畅得像现代散文,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人物的引用和事件的描述上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个软精装,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但又不至于太笨重,翻阅起来很舒适。封面和内页的插图选得非常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艺术美感,让人在阅读枯燥的史料时,眼睛也能得到极大的享受。很多地方的注释和译文处理得非常到位,把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解释得清晰明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全部内容,但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细节,就已经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诚意和敬意。这种用心打磨出来的版本,绝对是值得收藏的,放在书架上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社会结构和思想演变的部分尤其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内在逻辑。比如对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而且,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这使得我的思考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成熟。读完一章,总会留下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才是好历史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全译全注”会不会导致篇幅过于庞大,阅读起来会像啃硬骨头一样。但实际体验下来,这个“慢读”系列的定位非常精准。它不是让你一口气读完,而是鼓励你慢慢品味,去感受历史的脉络。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细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注释,往往能串联起整个历史背景,帮助我构建更完整的认知体系。这种节奏感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它提供了一个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的空间,而不是急匆匆地追求知识点的获取。

评分

终于等到了,等了好久,好好学学历史哟

评分

四月读书节,一次性买了12本

评分

质量很好,值得购买,非常满意

评分

不负责任的包装,该扣包装人的绩效奖金!!强洞呢!

评分

为什么喜欢在JD买东西 因为送货快 为什么评论都一样 因为需要评论的累计太多

评分

每月都要买书,秒杀满减再叠加券子,家里有娃,童书自然多,已经是小型图书馆了。转眼年中大促,满200-100.又有些优惠券300-100.200-80.基本都用了,又是一番大采购,家中有加购了一个重型书架,放书也是凑合了,童书越来越多,钱包君已是多月赤字,但囤书尽量跟上节奏,这次囤书后准备喘口气了。但口号仍然是多买书,囤好书!纸质书只会越来越贵。

评分

书角都烂了,包装也是破的

评分

终于等到了,等了好久,好好学学历史哟

评分

书很好,物流也快,送过来没有损失,书很新,质量也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