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形势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等。将这些内容用地图表现出来,不仅令人一目了然,而且易于记忆。再次,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是其他各种学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多种用途与参考价值。 
  本地图集设计和内容取舍的原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扼要地、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图幅的选取和内容的详略,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四卷本为基础。这套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早,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国内各高校广泛采用,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当然地图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地图集在结构、编排、内容等方面在四卷本基础上努力有所改进提高,使其自成体系。 
  本地图集编选的时限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部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域,并适当地选了一些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作为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当然应包含中国史的内容,因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图,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地图集中中国史应占有一定的篇幅,既突出了中国特色,也便于中外对照。 
  编制《世界历史地图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国历史边界和对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革命运动)的看法。本地图集对此持慎重态度。有关中国的历史边界,我们参考了已公开出版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等。其他国家的历史边界,特别是近代、现代部分的历史边界,求以国际条约为基础;无条约依据的尽可能参阅有关两国出版的历史地图,或美、俄、英、法等国出版的历史地图。     
内页插图
          目录
   里封 前言 目次 
人类的起源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 
亚非洲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公元前4千年代-公元5世纪) 
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前1085年) 
两河流域 
苏美尔和阿卡德(迄公元前2000年) 
古代巴比伦和亚述(迄公元前6世纪) 
古代西亚和比非 
西亚和比非(公元前400年左右) 
以色列和和舒利亚(公元前860后) 
西亚和比非(公元前600年代左右) 
爱琴海诸国和腓尼基各城邦古代文明 
波斯帝国(公元前5世纪前后) 
古代中国 
春秋列国(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形势(公元前475-前221年)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和异族入侵 
孙雀王朝(公元前3世纪) 
中国秦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前) 
中国西汉时期(2年) 
古代希腊城邦(公元前8-前6世纪) 
雅典努力的扩张(公元前5世纪) 
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99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 
马其顿东侵及其后的西来和北非(迄公元前3世纪中叶) 
古代意大利(公元前5世纪) 
罗马征服意大利(公元前5-前3世纪) 
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3-前1世纪) 
罗马达克起义(公元前73-前71年) 
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公元前1-公元2世纪) 
罗马帝国的分裂(4世纪) 
亚欧民放大迁徙(5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5世纪) 
贵霜帝国(2世纪初)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 
丝绸之路 
非洲文明 
美洲文明 
古代朝鲜(迄5世纪) 
古代日本(迄4世纪) 
亚非欧宗教传播(迄5世纪) 
中国东汉时期(140年) 
中国三国鼎立形势(262年) 
中国南北朝魏宋时期(449年) 
5世纪末的欧洲 
481一614年的法兰克王国 
7世纪末韵英吉利 
中国隋时期(612年) 
查理帝国(768—814年) 
查理帝国的分裂 
843年的分裂 
870年的分裂 
8一11世纪诺曼人的对外征服 
中世纪早期的印度 
6—7世纪的拜占廷帝国和斯拉夫人 
5—7世纪哥特人与伦巴德人的国家 
8—9世纪斯拉夫人的分布 
中国唐前期(669年) 
中国唐中期(741年) 
中国唐后期(820年) 
中国唐代中外交通 
玄奘西行(629—645年) 
鉴真东渡(748年6月一754年2月) 
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8世纪后半期一9世纪) 
9一11世纪的拜占廷帝国 
10一11世纪的基辅罗斯 
塞尔柱突厥与花刺子模国家(1l一13世纪初) 
中国宋辽时期(1111年) 
十字军东侵(1096一1270年) 
中国元时期(1330年) 
12—13世纪中期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1337—1453年) 
12世纪下半期英格兰在法兰西的领地 
12—14世纪初的法兰西 
15世纪后半期的英格兰 
15世纪后半期的法兰西 
ll一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1世纪的西班牙 
12—13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4一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4—15世纪的意大利 
欧洲文艺复兴和大学的分布 
15世纪末的欧洲经济 
13—14世纪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 
胡司战争(1419—1434年) 
13—15世纪的波兰立陶宛大公国 
成吉思汗的帝国(1206—1227年) 
帖木儿帝国(1370—1405年) 
1462—1533年的俄罗斯 
13—14世纪的印度 
中国元代中外交通 
马可?波罗行程示意图 
13一15世纪的拜占廷和奥斯曼的扩张 
13—14世纪的拜占廷和土耳其人 
15世纪奥斯曼的扩张 
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 
中国明前期(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 
新航路的探索 
16—17世纪初期的法兰西 
16一17世纪初期英国农民起义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 
俄罗斯的对外扩张 
1533一1598年的扩张 
1640—1667年向西扩张 
1598—1800年向东扩张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6—17世纪的瑞典 
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中世纪后期的印度和东南亚 
中朝两国抗击日本侵略(1592—1598年) 
中世纪后期的日本 
中世纪初期中日交通 
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15世纪末一17世纪上半叶) 
1648年的欧洲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的法国 
17—18世纪普鲁士的兴起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5年) 
1763~1i的欧洲 
七年战争的欧洲战场(1756—1763年) 
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年) 
17—18世纪沙俄向西、向南扩张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5年) 
17—19世纪初的日本 
18世纪上半期的印度 
1763年欧洲国家在北美洲的殖民地 
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的征服 
荷兰殖民者在爪哇的扩张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来克星顿之战(1775年) 
非洲奴隶贸易(15—19世纪) 
英国工业革命(迄1850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大革命时期的巴黎 
拿破仑帝国与拿破仑战争(1799—1812年) 
拿破仑帝国的失败(1813一1815年)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国家 
1840年时的中国 
鸦片战争形势(1840年6月一1842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1856年10月一1860年11月)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 
意大利的统一(1859—1870年) 
德意志的统一(1864.一1871年) 
奥匈二元帝国(1867年) 
18世纪末一19世纪美国疆域的变迁 
阿拉斯加 
夏威夷群岛 
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变迁 
美国内战(1861—1865年)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年)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 
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 
1876年前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 
普法战争(1870一1871年)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一5月28日) 
国际工人运动和第一国际(19世纪中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的主要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南亚 
朝鲜农民战争(1894—1895年) 
菲律宾革命和抗美战争(1896—1917年)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1914年) 
埃及军民抗英战争(1882年) 
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1896年)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 
帝国主义早期资本输出(迄1914年) 
国际垄断组织分割电工器材工业市场(迄1914年) 
国际垄断组织分割石油工业市场(迄1914年) 
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美西战争(1898年) 
英布战争(1899一1902年) 
日俄战争(1904一1905年)      
前言/序言
     本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形势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等。将这些内容用地图表现出来,不仅令人一目了然,而且易于记忆。再次,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是其他各种学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多种用途与参考价值。 
  本地图集设计和内容取舍的原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扼要地、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图幅的选取和内容的详略,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四卷本为基础。这套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早,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国内各高校广泛采用,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当然地图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地图集在结构、编排、内容等方面在四卷本基础上努力有所改进提高,使其自成体系。 
  本地图集编选的时限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部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域,并适当地选了一些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作为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当然应包含中国史的内容,因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图,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地图集中中国史应占有一定的篇幅,既突出了中国特色,也便于中外对照。 
  编制《世界历史地图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国历史边界和对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革命运动)的看法。本地图集对此持慎重态度。有关中国的历史边界,我们参考了已公开出版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等。其他国家的历史边界,特别是近代、现代部分的历史边界,求以国际条约为基础;无条约依据的尽可能参阅有关两国出版的历史地图,或美、俄、英、法等国出版的历史地图。     
				
 
				
				
					《山川形胜: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与文化交融》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上古传说至清朝中叶,中国核心疆域的形成、拓展与内部结构的演变历程。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朝代更迭下的版图增减,而是聚焦于地理环境、民族互动、经济活动与国家战略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这一复杂实体。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拓边(先秦至秦汉)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黄河与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地理基础。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的考古学解读,结合地理学对早期聚落分布的研究,还原了“中原”概念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夏代传说中对“四方”的初步认知,以及周代封建制度下,宗法血缘与地理区域相结合的早期治理模式。  秦的统一,标志着地理空间第一次被纳入中央集权的行政框架。我们详细考察了秦始皇在岭南、北方(匈奴地区)的军事行动,并非仅仅关注“疆域线”的拉伸,而是深入分析了郡县制如何超越传统血缘纽带,成为整合不同地理单元的工具。汉代对西域的经营,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贸易路线的打通,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绿洲文明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文化、技术、人口交流的复杂过程。本书通过对敦煌文书、出土简牍的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汉代屯垦与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妙设计,以及这片区域在多民族共存背景下的早期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分裂与融合的张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重塑期”。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胡汉对立”的简单叙事,转而关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定居、汉化,以及南方士族在水系发达地区的文化保守与创新。我们利用人口迁徙模型和方言地理学的初步成果,分析了“衣冠南渡”对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水利灌溉技术和稻作技术)的深刻影响。  隋唐帝国时期,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创新性。这一制度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差异?我们通过对《册府元龟》中相关记载的梳理,探讨了唐朝对西域、漠北、东北亚地区(如粟末靺鞨、吐蕃)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渗透策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河陇地区的控制力减弱,如何导致了藩镇割据对内陆地理格局的重塑,这是理解后世五代十国地方割据的重要前提。  第三部分:从内陆帝国到多民族共管(宋元明清前期)  宋代,面对辽、金、西夏的并立,中国政治中心第一次长期失去了对传统北方核心区域的控制。本书详细比较了宋朝在东南沿海的经济重心转移(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宋廷在西北、东北边疆建立的防御体系(如环庆、永兴军路)之间的关系。我们关注宋朝如何通过技术(如火药在攻防中的应用)和外交手段(如岁币制度),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平衡。  元朝的建立是地理整合的一次空前飞跃。本书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上的统治,如何通过驿站系统($Yam$)极大地加速了信息、人员、物资在广阔疆域内的流通。对于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起源,我们将其置于游牧民族“路”的治理经验与传统州县制的结合的视角下考察,并分析了其对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深远影响。  明代初期,对中原的收复与卫所制度的推行,是国家权力向外围地区渗透的体现。本书详细考察了郑和下西洋的地理意义——它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海权潜力,以及最终选择回归“内向型”陆权战略的复杂原因。后期,对西南夷、东北女真的治理,体现了“改土归流”政策的逐步酝酿及其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挑战。  第四部分:大一统格局的最终确立(清代前期)  清朝的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地理基础。本书将乾隆“十全武功”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我们深入探讨了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农耕帝国与北方游牧力量在远东地区的权力边界的正式划定。  重点分析了对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的整合过程。不同于前朝的简单军事征服,清朝利用了藏传佛教的宗教影响力、以及与各部落首领间的联姻与册封制度,构建了一种以宗主权为核心的“多重边疆”治理模式。本书详细梳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准噶尔汗国的军事打击,并非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对西部地理走廊控制权的最终确立。我们同时展示了这一广阔疆域内部,不同民族在赋税、法律、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性,以及中央政府如何维持这种差异性的平衡,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复杂但又统一的地理实体。  结语:地理记忆与文化认同  全书最后总结,中国历史的疆域变迁,是“中心”对“边缘”的不断消化、吸收与重塑的过程。这些地理上的互动,最终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关于山川、河流、民族融合的集体叙事,这些记忆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中国”这一地域概念的理解。本书力图通过对空间、行政、民族互动的精细描绘,为读者构建一幅动态、立体的古代中国山川形胜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