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地图集

世界历史地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芝联,刘学荣 编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历史地图集
  • 地图集
  • 世界地图
  • 历史
  • 地理
  • 参考书
  • 教育
  • 科普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24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065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形势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等。将这些内容用地图表现出来,不仅令人一目了然,而且易于记忆。再次,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是其他各种学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多种用途与参考价值。
  本地图集设计和内容取舍的原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扼要地、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图幅的选取和内容的详略,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四卷本为基础。这套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早,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国内各高校广泛采用,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当然地图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地图集在结构、编排、内容等方面在四卷本基础上努力有所改进提高,使其自成体系。
  本地图集编选的时限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部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域,并适当地选了一些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作为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当然应包含中国史的内容,因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图,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地图集中中国史应占有一定的篇幅,既突出了中国特色,也便于中外对照。
  编制《世界历史地图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国历史边界和对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革命运动)的看法。本地图集对此持慎重态度。有关中国的历史边界,我们参考了已公开出版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等。其他国家的历史边界,特别是近代、现代部分的历史边界,求以国际条约为基础;无条约依据的尽可能参阅有关两国出版的历史地图,或美、俄、英、法等国出版的历史地图。

内页插图

目录

里封 前言 目次
人类的起源
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
亚非洲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公元前4千年代-公元5世纪)
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前1085年)
两河流域
苏美尔和阿卡德(迄公元前2000年)
古代巴比伦和亚述(迄公元前6世纪)
古代西亚和比非
西亚和比非(公元前400年左右)
以色列和和舒利亚(公元前860后)
西亚和比非(公元前600年代左右)
爱琴海诸国和腓尼基各城邦古代文明
波斯帝国(公元前5世纪前后)
古代中国
春秋列国(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形势(公元前475-前221年)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和异族入侵
孙雀王朝(公元前3世纪)
中国秦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前)
中国西汉时期(2年)
古代希腊城邦(公元前8-前6世纪)
雅典努力的扩张(公元前5世纪)
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99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
马其顿东侵及其后的西来和北非(迄公元前3世纪中叶)
古代意大利(公元前5世纪)
罗马征服意大利(公元前5-前3世纪)
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3-前1世纪)
罗马达克起义(公元前73-前71年)
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公元前1-公元2世纪)
罗马帝国的分裂(4世纪)
亚欧民放大迁徙(5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5世纪)
贵霜帝国(2世纪初)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
丝绸之路
非洲文明
美洲文明
古代朝鲜(迄5世纪)
古代日本(迄4世纪)
亚非欧宗教传播(迄5世纪)
中国东汉时期(140年)
中国三国鼎立形势(262年)
中国南北朝魏宋时期(449年)
5世纪末的欧洲
481一614年的法兰克王国
7世纪末韵英吉利
中国隋时期(612年)
查理帝国(768—814年)
查理帝国的分裂
843年的分裂
870年的分裂
8一11世纪诺曼人的对外征服
中世纪早期的印度
6—7世纪的拜占廷帝国和斯拉夫人
5—7世纪哥特人与伦巴德人的国家
8—9世纪斯拉夫人的分布
中国唐前期(669年)
中国唐中期(741年)
中国唐后期(820年)
中国唐代中外交通
玄奘西行(629—645年)
鉴真东渡(748年6月一754年2月)
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8世纪后半期一9世纪)
9一11世纪的拜占廷帝国
10一11世纪的基辅罗斯
塞尔柱突厥与花刺子模国家(1l一13世纪初)
中国宋辽时期(1111年)
十字军东侵(1096一1270年)
中国元时期(1330年)
12—13世纪中期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1337—1453年)
12世纪下半期英格兰在法兰西的领地
12—14世纪初的法兰西
15世纪后半期的英格兰
15世纪后半期的法兰西
ll一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1世纪的西班牙
12—13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4一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14—15世纪的意大利
欧洲文艺复兴和大学的分布
15世纪末的欧洲经济
13—14世纪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
胡司战争(1419—1434年)
13—15世纪的波兰立陶宛大公国
成吉思汗的帝国(1206—1227年)
帖木儿帝国(1370—1405年)
1462—1533年的俄罗斯
13—14世纪的印度
中国元代中外交通
马可?波罗行程示意图
13一15世纪的拜占廷和奥斯曼的扩张
13—14世纪的拜占廷和土耳其人
15世纪奥斯曼的扩张
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
中国明前期(1433年)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
新航路的探索
16—17世纪初期的法兰西
16一17世纪初期英国农民起义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
俄罗斯的对外扩张
1533一1598年的扩张
1640—1667年向西扩张
1598—1800年向东扩张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6—17世纪的瑞典
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中世纪后期的印度和东南亚
中朝两国抗击日本侵略(1592—1598年)
中世纪后期的日本
中世纪初期中日交通
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15世纪末一17世纪上半叶)
1648年的欧洲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的法国
17—18世纪普鲁士的兴起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5年)
1763~1i的欧洲
七年战争的欧洲战场(1756—1763年)
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年)
17—18世纪沙俄向西、向南扩张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5年)
17—19世纪初的日本
18世纪上半期的印度
1763年欧洲国家在北美洲的殖民地
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的征服
荷兰殖民者在爪哇的扩张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来克星顿之战(1775年)
非洲奴隶贸易(15—19世纪)
英国工业革命(迄1850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大革命时期的巴黎
拿破仑帝国与拿破仑战争(1799—1812年)
拿破仑帝国的失败(1813一1815年)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国家
1840年时的中国
鸦片战争形势(1840年6月一1842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1856年10月一1860年11月)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
巴黎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
意大利的统一(1859—1870年)
德意志的统一(1864.一1871年)
奥匈二元帝国(1867年)
18世纪末一19世纪美国疆域的变迁
阿拉斯加
夏威夷群岛
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变迁
美国内战(1861—1865年)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年)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
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
1876年前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
普法战争(1870一1871年)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一5月28日)
国际工人运动和第一国际(19世纪中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的主要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南亚
朝鲜农民战争(1894—1895年)
菲律宾革命和抗美战争(1896—1917年)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1914年)
埃及军民抗英战争(1882年)
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1896年)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
帝国主义早期资本输出(迄1914年)
国际垄断组织分割电工器材工业市场(迄1914年)
国际垄断组织分割石油工业市场(迄1914年)
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美西战争(1898年)
英布战争(1899一1902年)
日俄战争(1904一1905年)

前言/序言

  本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形势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等。将这些内容用地图表现出来,不仅令人一目了然,而且易于记忆。再次,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是其他各种学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种工具书,具有多种用途与参考价值。
  本地图集设计和内容取舍的原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扼要地、客观地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图幅的选取和内容的详略,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四卷本为基础。这套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早,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国内各高校广泛采用,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当然地图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地图集在结构、编排、内容等方面在四卷本基础上努力有所改进提高,使其自成体系。
  本地图集编选的时限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部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域,并适当地选了一些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作为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当然应包含中国史的内容,因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图,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地图集中中国史应占有一定的篇幅,既突出了中国特色,也便于中外对照。
  编制《世界历史地图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各国历史边界和对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革命运动)的看法。本地图集对此持慎重态度。有关中国的历史边界,我们参考了已公开出版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等。其他国家的历史边界,特别是近代、现代部分的历史边界,求以国际条约为基础;无条约依据的尽可能参阅有关两国出版的历史地图,或美、俄、英、法等国出版的历史地图。
《山川形胜: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与文化交融》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上古传说至清朝中叶,中国核心疆域的形成、拓展与内部结构的演变历程。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朝代更迭下的版图增减,而是聚焦于地理环境、民族互动、经济活动与国家战略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国”这一复杂实体。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拓边(先秦至秦汉)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黄河与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地理基础。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的考古学解读,结合地理学对早期聚落分布的研究,还原了“中原”概念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夏代传说中对“四方”的初步认知,以及周代封建制度下,宗法血缘与地理区域相结合的早期治理模式。 秦的统一,标志着地理空间第一次被纳入中央集权的行政框架。我们详细考察了秦始皇在岭南、北方(匈奴地区)的军事行动,并非仅仅关注“疆域线”的拉伸,而是深入分析了郡县制如何超越传统血缘纽带,成为整合不同地理单元的工具。汉代对西域的经营,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贸易路线的打通,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绿洲文明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文化、技术、人口交流的复杂过程。本书通过对敦煌文书、出土简牍的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汉代屯垦与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妙设计,以及这片区域在多民族共存背景下的早期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分裂与融合的张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重塑期”。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胡汉对立”的简单叙事,转而关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定居、汉化,以及南方士族在水系发达地区的文化保守与创新。我们利用人口迁徙模型和方言地理学的初步成果,分析了“衣冠南渡”对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水利灌溉技术和稻作技术)的深刻影响。 隋唐帝国时期,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创新性。这一制度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差异?我们通过对《册府元龟》中相关记载的梳理,探讨了唐朝对西域、漠北、东北亚地区(如粟末靺鞨、吐蕃)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渗透策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河陇地区的控制力减弱,如何导致了藩镇割据对内陆地理格局的重塑,这是理解后世五代十国地方割据的重要前提。 第三部分:从内陆帝国到多民族共管(宋元明清前期) 宋代,面对辽、金、西夏的并立,中国政治中心第一次长期失去了对传统北方核心区域的控制。本书详细比较了宋朝在东南沿海的经济重心转移(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宋廷在西北、东北边疆建立的防御体系(如环庆、永兴军路)之间的关系。我们关注宋朝如何通过技术(如火药在攻防中的应用)和外交手段(如岁币制度),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平衡。 元朝的建立是地理整合的一次空前飞跃。本书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上的统治,如何通过驿站系统($Yam$)极大地加速了信息、人员、物资在广阔疆域内的流通。对于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起源,我们将其置于游牧民族“路”的治理经验与传统州县制的结合的视角下考察,并分析了其对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深远影响。 明代初期,对中原的收复与卫所制度的推行,是国家权力向外围地区渗透的体现。本书详细考察了郑和下西洋的地理意义——它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海权潜力,以及最终选择回归“内向型”陆权战略的复杂原因。后期,对西南夷、东北女真的治理,体现了“改土归流”政策的逐步酝酿及其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挑战。 第四部分:大一统格局的最终确立(清代前期) 清朝的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地理基础。本书将乾隆“十全武功”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我们深入探讨了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农耕帝国与北方游牧力量在远东地区的权力边界的正式划定。 重点分析了对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的整合过程。不同于前朝的简单军事征服,清朝利用了藏传佛教的宗教影响力、以及与各部落首领间的联姻与册封制度,构建了一种以宗主权为核心的“多重边疆”治理模式。本书详细梳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准噶尔汗国的军事打击,并非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对西部地理走廊控制权的最终确立。我们同时展示了这一广阔疆域内部,不同民族在赋税、法律、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性,以及中央政府如何维持这种差异性的平衡,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复杂但又统一的地理实体。 结语:地理记忆与文化认同 全书最后总结,中国历史的疆域变迁,是“中心”对“边缘”的不断消化、吸收与重塑的过程。这些地理上的互动,最终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关于山川、河流、民族融合的集体叙事,这些记忆共同塑造了我们对“中国”这一地域概念的理解。本书力图通过对空间、行政、民族互动的精细描绘,为读者构建一幅动态、立体的古代中国山川形胜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入手的人文地理读物,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精妙,大量采用了跨页的大幅插图和富有设计感的图表,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既不过分强调宏大的历史进程,也不拘泥于琐碎的细节,而是巧妙地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例如,在探讨古代文明的兴衰时,作者没有堆砌密集的年代数字,而是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场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厚重。装帧质量也堪称上乘,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合上书本时,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刚刚结束了一次充实而愉快的旅途,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下一页,去探索未知的疆域。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在提升知识趣味性和视觉体验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文明轨迹抱有好奇心的人。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设计美学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绝对可以算作当代图书装帧艺术的一个典范。它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前瞻性,没有采用任何具象的历史元素,而是以抽象的色块和线条构成了某种动态的、仿佛时间流逝的视觉效果,非常抓人眼球。内页的字体选择也颇具巧思,正文采用了一种高可读性的衬线体,而在图注和引文部分则巧妙地切换到无衬线体,这种微妙的对比有效地区分了信息层级,让读者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更加清晰有序。更绝的是,它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会使用与主体风格迥异的“艺术化”插页,这些插页仿佛是历史的“快照”,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关键的历史场景,起到了很好的节奏把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本用来学习的资料,更是一件可以陈列、可以细品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从视觉上获得新的愉悦感。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在处理多民族、多文明交汇的复杂区域时,往往会因为立场或篇幅限制而显得含糊其辞。但这本则展现了惊人的中立性和详尽性。它用一系列微观案例,展示了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复杂过程,而非简单地贴上“侵略”或“被同化”的标签。例如,它对某个特定时期内,不同宗教符号在同一片疆域内的共存与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种深挖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印刷质量方面,书页的抗反光处理做得极好,即便是强光下阅读,那些精密的线条和标注也不会产生刺眼的眩光,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点。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厚度虽然可观,但阅读体验却异常轻盈,因为它提供的是知识的深度,而非阅读的负担。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偏向“工具书”性质的出版物一向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化或信息堆砌。然而,这本让我刮目相看。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关联性”的深度挖掘。它绝非简单地罗列事件和地名,而是致力于展示不同文化、不同时间节点上的相互影响和地理制约。书中对气候变化如何驱动族群迁徙,以及关键地理要塞如何决定战争胜负的分析,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且富有洞察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用词精准,少有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矫揉造作。每当看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或理论被引入时,总能立刻找到与之对应的视觉辅助材料进行佐证,这种“图文互证”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想建立完整知识框架而非碎片化记忆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结构性帮助是无价的。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引导你从宏观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简单地指向一个个孤立的点。

评分

我是一名常年进行户外徒步和探险的爱好者,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将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活动紧密结合的读物。这本新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特殊需求。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总是将人类的创造与脚下的土地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早期贸易路线的形成时,它详细分析了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枯荣如何决定了商队的风险与收益,这与我亲身穿越那些古老隘口时的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插图并非那种标准的、冷冰冰的制式地图,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地貌学特征和人文景观的示意图,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充满了艺术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图表冥想,想象着几千年前的先民们,是如何在相似的条件下做出生存抉择的。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纯文字史书无法给予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层意义,不再仅仅是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评分

不错,质美价优,值得购买。

评分

挺好的,很直观。

评分

虽看似废话,但翻开书本就会发现,真的是感慨万千。

评分

历史地图册不错,不过二页之间看不到了。

评分

很有用,最近看历史书可以参考地图

评分

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

向大师致敬,领略古人智慧,看到史书记载的别样风景!

评分

书还是受篇幅限制 细节还是不足够多 但是作为工具书已经可以补充很多东西了

评分

郭老的书,值得我们买值得理解传颂,值得发扬继承,看我元朝大疆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