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担任联合主编,组织中外食品科技领域专家学者80人参与编写。全书按食品工业的不同环节,分为7大部分,共33章。编著者回顾了近10年中国食品安全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取得的进展以及对未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这一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所做出的努力。
任筑山,生于重庆,长于上海、中国台北。赴美取得加州大学生化博士后,曾任职大学教授、食品公司经理、食品科技系主任,是美国第*位亚裔农学院院长。2001年美国总统提名并由国会通过,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主管全国农业科技教育经济和统计。2006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2010年起任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院士及食品安全专家共同主席,为国际科学杂志FoodControl的北美和亚洲主编。现居美国。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196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研究生毕业。曾先后在美国阿尔巴尼(Albany)医学院毒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进修。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膳食、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食物营养强化等。是国内外知名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专家。
第1章 共负食品安全的责任
第2章 食品安全状况概述
第3章 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趋势
第4章 食品工业的发展
第5章 食源性疾病监测
第6章 食源性致病细菌
第7张 发酵食品中酵母的应用与潜在的安全问题
第8章 食品真菌毒素污染暴露的回顾与展望
第9章 食源性病毒
第10章 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11章 食品添加剂
第12章 农药残留
第13章 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14章 食品重金属污染及相应对策
第15章 食品欺诈
第16章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与工作实践
第17章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
第18章 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实践与探索
第19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20章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演进
第21章 美国食品安全历史对中国的启示
第22章 食品安全监管
第23章 餐饮安全
第24章 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法规挑战
第25章 肉制品安全的发展现状
第26章 乳品安全新纪元
第27章 果蔬食品安全
第28章 食用油脂安全
第29章 粮食安全问题
第30章 水产业的食品安全
第31章 食品安全追溯
第32章 转基因产品检测新技术
第33章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
毋庸置疑,食品安全的责任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某一个企业或政府部门可以全部承担的。应该是许多人,甚至每一个人,都要共同负起的责任。
最早提及食品安全是“共负责任”的可能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WHO认为“所有政府部门、消费者和食品工业界都应该共同负责使食品供应做到安全和健康”,但是,大部分学者觉得这个定义不够完整。
欧盟在2000年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导促使其于2002年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局。该书中对共负食品安全的责任定义为“饲料工业、农民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对食品安全负主要的责任。有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全国性监测及管理体系,监视及督导以上的责任。顾客也应该知道他们应对食品的适当贮藏、操作和烹调负有责任”。这个定义仍然不够完整,它只包含了企业界、政府部门及消费者要共负食品安全责任。
在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组织、于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笔者提出了所有参与经手食品的人,都要共负食品安全的责任。其中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政府部门负有主要责任,学术界、媒体和消费者也有责任。这五个群体是负责食品安全的五大支柱,他们要相互合作才能构成最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食品安全却并不被重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水土不服”等俗语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认为不干净、不熟悉的食品,吃了拉拉肚子,接着身体就自然产生抵抗力,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2008年发生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导致大批婴幼生病甚至少数死亡的事件后,举国震惊,全球瞩目,使中国政府和各界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政府及食品业界快速地努力改进,但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媒体和传媒过分的负面宣传,导致大多数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认为所有中国生产的食品都是不安全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今日中国的食品是有史以来最安全的。比如,中国上海在2010年成功举办了长达六个月的世博会,全世界各种食品在炎热的天气下都出现在有史以来最大的世博会中。整个展览期间,世博会没有发生一件食品安全事件,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世界卫生组织对此大加赞赏,为此特别发行了小册子,作为世界各国举办大型会展的借鉴。可是,在中国却没有媒体对这样难得的成绩进行报道,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因此,增进中国及全球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编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对很多人来说,食品安全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其实不然,食品从种植养殖、储藏、加工、运输、零售到家庭或餐饮业的餐桌上,需要经过无数环节,在任何一个我们所谓的“食品链”的环节上,都有可能使食品不安全。除了应该对食品链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外,还有种种经济、政治、社会或文化等因素,甚至国际贸易,会影响到食品安全。为了让大家知道食品安全的复杂性,是我们编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很早就注重用科学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并且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中国在食品安全的科学立法和管理、规范化生产、媒体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报道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食品安全制度,必须要全民和全国上下都了解基于科学的重要性。透明度产生信任,教育促进合作,只有社会共治才能在中国和世界各国做到真正的食品安全。
2014年8月,我们俩人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大会上对编写这本书达成了共识,之后的几个月中就书的内容包括哪些章节及邀请哪些专家执笔达成一致意见。我们的思路是除了记录中国近年来食品安全的快速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作者们对现况及未来的发展发表意见。很幸运的是我们邀请的作者,大多数都赞成我们的思路,同意写他们各自专长的章节。最后我们决定全书共有33章,由80位中外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执笔。感谢所有作者的努力,在今年8月初完成初稿,进入审稿、修改和编排阶段。所有稿件及式样、字体、封面等于12月初完成后交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和出版。
在全书的33章中,因题目不同,章节内容有深有浅,各章的内容也有少量重复,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谅解。我们也认识到,这33章并不能完全覆盖食品安全复杂的内容,一定有遗漏的地方。不过综观全球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书籍,本书可以说是包括的内容最广泛的著作了。 实际上,这33章中许多章节都可以单独成为学术或是科普书籍。
本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可以作为大专院校食品安全教学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为政府立法及监管人员及食品产业界管理层了解食品安全的基础,可以为媒体在报导食品安全时提供科学背景,也可以作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兴趣读物。当然我们更希望本书可以引起更多对食品安全有兴趣的科学家对这些章节题目的讨论和进一步研究。我们也期望能借这本书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在食品安全近年来的快速进步,因而对中国的食品产生信任。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和国确定失误也可以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食品安全中作为借鉴。
本书之所以能在很短期间与读者见面,首先我们要向80位作者致谢。所有的作者都是繁忙的专家,我们非常感激他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稿。我们也要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仁致谢,他们把本书作为优先处理的著作,加快编辑和印刷过程。从一开始编写,我们就决定不寻求任何机构团体提供对本书出版的赞助,也不接受任何企业的捐款,以保证本书的公正性及透明度。本书编写所需要的费用是由陈泽民及Denis Jen两位先生私人的无条件捐赠,在此特别向两位先生致谢。
任筑山 陈君石
2015年12月3日
《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便是它对于“消费者角色”的深入探讨。在很多关于食品安全的讨论中,我们往往将焦点放在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责任上,而忽视了消费者本身的力量。这本书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视角,它细致地分析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可以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到如今逐渐觉醒的“理性消费者”,甚至是可以驱动市场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作者为我们勾勒了消费者力量的演变过程。书中对消费者维权案例的梳理,以及对消费者教育重要性的强调,都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消费者,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权益?是否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卖者”的责任,更是“买者”的义务。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为市场传递信号,都在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它鼓励我更加积极地去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去关注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去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赋能式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的食品安全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我们每一个消费者,都是这场“保卫餐桌”战役中的重要一员。
评分《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之一,便是它对“监管体系”的深入剖析。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食品安全的基石,在于其有效的监管体系。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详尽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的挑战。从最初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到如今的整合与改革,作者为我描绘了一幅不断演进的监管图景。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信息共享以及协同作战的讨论。这些看似枯燥的内容,却直接关系到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书中对一些监管盲区、权力寻租以及“人情监管”等问题的揭示,也让我对现实中的监管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批评,而是积极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高效、透明、有力的监管体系。例如,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技术支撑、推动信息公开等建议,都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种要素的协同配合。它也让我意识到,作为公民,关注和监督监管体系的运行,同样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还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国际视野”。作者并没有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局限于国内,而是积极地将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书中对国际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比如欧盟的HACCP体系、美国的FDA监管模式等,并探讨了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全球贸易环境下,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例如跨国食品企业的责任、国际标准的统一以及贸易壁垒等。这种“放眼世界”的视角,让我意识到,食品安全并非一个孤立的国家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不仅需要解决好自身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需要在全球食品安全治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书中关于国际合作、技术引进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性食品安全风险的论述,都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只有积极融入全球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本国人民的食品安全,也才能为全球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评分深入阅读《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现在”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作者并没有回避当下的严峻形势,而是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剖析了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从农药残留、兽药滥用到非法添加剂、假冒伪劣产品,再到电商平台上的食品流通乱象,几乎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我曾经以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监管的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有所好转,但这本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和顽固性。它揭示了利益驱动下的“灰色地带”,指出了监管体制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深入调查,让我对事件背后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新闻的报道,而是理解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博弈。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教育缺失的论述。这些问题,往往是公众感知不强,但却根深蒂固的。它让我认识到,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多方协同作战。这本书的“现在”篇,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发展中的痛点,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来守护自己的餐桌安全。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对其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理解。而《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非孤立地讨论食品安全,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宏大叙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伴随着生产力的飞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书中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食品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分析,让我对许多食品安全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大规模的工业化养殖和种植,虽然提高了产量,但也可能引入新的风险;城市居民对多样化、便利化食品的需求增加,也催生了更加复杂的食品加工和流通链条。书中对不同时期政府政策的解读,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与经济激励、市场行为、消费者需求、监管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帮助我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模式,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食品安全问题。它让我明白,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深层矛盾。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当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它直白的书名,更是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我们每天都在餐桌上与食物打交道,而食品安全问题,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神经。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这把剑的来龙去脉的机会。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我一直以为,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然而,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从古代的粗放式种植、简陋的加工方式,到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新矛盾。那些尘封的案例,那些被遗忘的事件,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我开始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演变、不断累积的过程,与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书中对一些历史时期监管体系的描述,以及当时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开始反思,自己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否也受到了时代洪流的影响?那些曾经的“记忆”,是否真的准确?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生存与发展时,所经历的挣扎与进步。它让我看到,每一次的危机,都伴随着反思与变革,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
评分《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之一,便是它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作者在探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时,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一层层地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谈到农药残留问题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农药的种类、使用量,还深入探讨了农药的生产、流通、使用、残留检测等各个环节,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和风险。在涉及非法添加剂时,作者也详细列举了各种常见的非法添加剂,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和监管难题。这种“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食品安全问题,并非简单的“一查了之”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深入到每一个环节,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也让我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读完《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我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作者在描绘中国食品安全图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全景式”的视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也不是仅限于某个环节的剖析,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中国食品安全这个“病人”进行了全面的“体检”。从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到复杂的食品加工,再到庞大的流通网络,以及最终的消费者终端,无一遗漏。书中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食品安全问题的差异性分析,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城市地区可能有所不同,生鲜食品与加工食品的风险点也可能不一样。作者在梳理这些差异性的同时,也探讨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状况有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种“系统性”的思维,对于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食品安全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与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技、法律等等,都紧密相连。这种“宏观”的审视,让我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当我的目光聚焦到《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未来”部分时,一种混合着希望与审慎的情绪油然而生。作者在这一章节,并没有给出简单的“药到病除”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我看到,书中提到了科技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比如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如何能够实现全过程可追溯,提高监管效率,甚至预测潜在的风险。这让我对未来的食品安全充满了想象,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透明、智能的食品产业链。但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体系的重塑、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以及消费者教育的长期性。这些,都是需要时间、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构建社会共治格局的设想感到振奋。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不应该只是政府单方面的推进行动,而应该是一个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科研机构、媒体等各方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生态系统。书中也触及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必要性。这让我意识到,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中国不可能孤立地解决。这本书的“未来”篇,像一幅徐徐展开的蓝图,虽然勾勒出了美好的愿景,但也提醒我们,实现这个愿景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它让我明白,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期待,更是积极的行动和持续的关注。
评分阅读《中国的食品安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过程中,我多次为作者的“辩证思维”所折服。作者在分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地看待。例如,在讨论食品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时,作者同时也指出了其在提高食品供应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谈到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可能带来的风险时,作者也强调了市场竞争在淘汰劣质产品、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方面的正面效应。这种“不偏不倚”的分析,让我觉得更加客观和深入。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社会现象,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都存在着两面性。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如此,它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也需要在发展中去解决。书中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一理念的阐释,让我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提醒我,不能因为看到了当前的不足,就全盘否定过去的努力和未来的潜力。这种辩证的视角,不仅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复杂性,也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很好的书籍,物流的速度也很快
评分很好的书籍,物流的速度也很快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书质量不错
评分我喜欢买书,我爱书这个书挺好看的。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内容全面,讲述启发性较大。
评分非常好的书
评分包装很好,是推荐书目。京东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