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語“解碼”的角度來考察漢語句式,解釋語言解碼機製中蘊含的認知動因,論述瞭功能主義與信息結構、語法的形式與意義、漢語語法的認知研究等論題,並探討瞭語法研究的方法和立場。書中的大部分章節涉及漢語語法的個案分析,是對語言事實的微觀考察。
崔希亮,1960年生於吉林省公主嶺市。1983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獲得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獲碩士學位。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2004年在北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師從陸儉明教授。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
第一章 功能主義與信息結構
第一節 語言交際能力與話語的會話含義
第二節 話語的潛颱詞與交際策略
第三節 漢語“連”字句的語用分析
第四節 “連”字句的多重語言信息
第五節 從“連-也/都-”結構看語言中的關聯
第二章 語法的形式和意義
第一節 並列式雙音訶的結構模式
第二節 漢語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勢——統計及分析
第三節 人稱代詞修飾名詞時“的”字隱現問題
第四節 “把”字句和“將”字句
第五節 漢語“把”字句的若乾句法語義問題
第六節 動詞的語義、配價及論元之關係考察
第三章 漢語語法的認知研究
第一節 空間方位關係及其泛化形式的認知解釋
第二節 “在”與空間方位場景的句法錶現和語義映射
第三節 空間方位關係的類型學考察
第四節 漢語空間方位場景的態與論元的凸顯
第五節 漢語方位結構“在……裏”的認知考察
第四章 語法研究的方法和立場
第一節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立場和方法
第二節 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接口
第三節 認知語言學: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後記
修訂版後記
要評價這本書,繞不開它在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的精妙平衡。盡管它涉及的領域深度很大,但作者明顯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打磨文字,確保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也能順著其思路走下去。這體現在他對復雜概念的反復澄清和多角度論證上,避免瞭單嚮輸齣可能帶來的理解偏差。我發現自己讀得很慢,不是因為內容難懂,而是因為每一個論點都值得反復咀嚼,體會其深層含義。這種閱讀的“慢”與“深”,恰恰是高質量學術作品的標誌。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一種看待世界萬物聯係和內在邏輯的全新訓練。總而言之,這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能感受到思維的餘溫久久不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靛藍色主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立刻就給人一種學術的厚重感。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而富有韌性,翻閱起來手感極佳,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纍。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幾行抽象的幾何圖形設計,它們似乎在暗示著語言結構內部的復雜性和層次感,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僅僅是視覺上的體驗就已經成功地將我拉入瞭一個深度思考的氛圍。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朗有緻,重點內容的加粗和斜體運用恰到好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對於一本專注於深度學術探討的著作而言,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也讓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書籍的讀者,在心理上減輕瞭閱讀壁壘帶來的壓迫感。可以說,光是開捲的這幾分鍾,這本書就已經成功地在“物”的層麵俘獲瞭我,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到其內在的思想世界中去探索一番。
評分這本書在構建其理論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密性和邏輯的遞進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它不是簡單地堆砌不同學者的觀點,而是在批評和吸收的基礎上,構建瞭一個連貫且具有強大解釋力的框架。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跨文化或跨語言對比時的謹慎態度,他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非常細緻地剖析瞭不同語言結構背後可能蘊含的認知差異或共性,這種審慎的態度,反而增強瞭其論證的說服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模型,去檢驗作者提齣的假設是否能解釋我所熟悉的那些語言現象。這種思維上的“運動”和挑戰,是閱讀一本優秀學術著作最令人享受的部分。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你習以為常的錶達方式,讓語言不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而成為瞭探索心智奧秘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具前瞻性的視野。它似乎並不滿足於對既有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梳理,而是清晰地指齣瞭當前研究領域中存在的若乾“黑箱”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在討論未來研究方嚮時,那種充滿探索欲的筆觸,真的很有感染力。他不僅提齣瞭新的研究路徑,還細心地指齣瞭每條路徑可能遇到的障礙以及需要哪些跨學科的知識支撐,比如計算科學或神經科學的介入。對於我這樣雖然不是一綫研究者,但對學科前沿抱有極大熱情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極其寶貴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每一個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感興趣的人,加入到這場宏大而持續的認知探索之旅中去,讓人對後續的研究進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導論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一位極其耐心的嚮導引領著,走入瞭一片廣袤而迷霧重重的知識叢林。作者的敘事風格並非那種高高在上、充斥著晦澀術語的傳統學院派口吻,而是充滿瞭對話感和啓發性。他非常擅長將那些抽象的、看似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的語言學概念,巧妙地與我們日常的感知、記憶和推理過程聯係起來。例如,他對“範疇化”的闡釋,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一係列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們如何區分“杯子”和“馬剋杯”,或者“紅色”和“深紅”的邊界模糊性,來展現認知過程的動態本質。這種由宏觀理論到微觀體驗的過渡,使得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啊哈!”的頓悟感。我驚喜地發現,很多過去隻是憑直覺感受到的語言現象,現在竟然有瞭一套嚴謹的框架可以去審視和分析,這極大地滿足瞭我對世界運作機製的好奇心,遠超齣瞭我最初對一本學術專著的預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