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解码”的角度来考察汉语句式,解释语言解码机制中蕴含的认知动因,论述了功能主义与信息结构、语法的形式与意义、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等论题,并探讨了语法研究的方法和立场。书中的大部分章节涉及汉语语法的个案分析,是对语言事实的微观考察。
崔希亮,1960年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师从陆俭明教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第一章 功能主义与信息结构
第一节 语言交际能力与话语的会话含义
第二节 话语的潜台词与交际策略
第三节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
第四节 “连”字句的多重语言信息
第五节 从“连-也/都-”结构看语言中的关联
第二章 语法的形式和意义
第一节 并列式双音诃的结构模式
第二节 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统计及分析
第三节 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字隐现问题
第四节 “把”字句和“将”字句
第五节 汉语“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
第六节 动词的语义、配价及论元之关系考察
第三章 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
第一节 空间方位关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认知解释
第二节 “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和语义映射
第三节 空间方位关系的类型学考察
第四节 汉语空间方位场景的态与论元的凸显
第五节 汉语方位结构“在……里”的认知考察
第四章 语法研究的方法和立场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立场和方法
第二节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读完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位极其耐心的向导引领着,走入了一片广袤而迷雾重重的知识丛林。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那种高高在上、充斥着晦涩术语的传统学院派口吻,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启发性。他非常擅长将那些抽象的、看似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语言学概念,巧妙地与我们日常的感知、记忆和推理过程联系起来。例如,他对“范畴化”的阐释,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们如何区分“杯子”和“马克杯”,或者“红色”和“深红”的边界模糊性,来展现认知过程的动态本质。这种由宏观理论到微观体验的过渡,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啊哈!”的顿悟感。我惊喜地发现,很多过去只是凭直觉感受到的语言现象,现在竟然有了一套严谨的框架可以去审视和分析,这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世界运作机制的好奇心,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学术专著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密性和逻辑的递进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不同学者的观点,而是在批评和吸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连贯且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框架。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或跨语言对比时的谨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不同语言结构背后可能蕴含的认知差异或共性,这种审慎的态度,反而增强了其论证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模型,去检验作者提出的假设是否能解释我所熟悉的那些语言现象。这种思维上的“运动”和挑战,是阅读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最令人享受的部分。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你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让语言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成为了探索心智奥秘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梳理,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若干“黑箱”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在讨论未来研究方向时,那种充满探索欲的笔触,真的很有感染力。他不仅提出了新的研究路径,还细心地指出了每条路径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需要哪些跨学科的知识支撑,比如计算科学或神经科学的介入。对于我这样虽然不是一线研究者,但对学科前沿抱有极大热情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个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感兴趣的人,加入到这场宏大而持续的认知探索之旅中去,让人对后续的研究进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要评价这本书,绕不开它在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精妙平衡。尽管它涉及的领域深度很大,但作者明显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打磨文字,确保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着其思路走下去。这体现在他对复杂概念的反复澄清和多角度论证上,避免了单向输出可能带来的理解偏差。我发现自己读得很慢,不是因为内容难懂,而是因为每一个论点都值得反复咀嚼,体会其深层含义。这种阅读的“慢”与“深”,恰恰是高质量学术作品的标志。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看待世界万物联系和内在逻辑的全新训练。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靛蓝色主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富有韧性,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几行抽象的几何图形设计,它们似乎在暗示着语言结构内部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仅仅是视觉上的体验就已经成功地将我拉入了一个深度思考的氛围。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重点内容的加粗和斜体运用恰到好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对于一本专注于深度学术探讨的著作而言,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也让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的读者,在心理上减轻了阅读壁垒带来的压迫感。可以说,光是开卷的这几分钟,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在“物”的层面俘获了我,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到其内在的思想世界中去探索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