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传统匠人有精妙的工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本书作者生于书香门第,知识渊博,沉浸手工制瓷仅十年,每天都与匠人打交道,能够恰如其分地将匠人的智慧、情怀、感受表达出来。
本书的主角正是匠人:拉坯师父,利坯师父,画瓷师父,吹釉、荡釉师父,烧窑师父……
每一价精美的器物都蕴含着匠人的审美,匠人的成长,匠人的智慧,匠人的故事、匠人的情怀。
本书用散文的笔调、笔记的体例,从烧造的故事角度,将材料、历史、文化、工艺融在其中,结合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形象得看到瓷器的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本好玩、有趣的书。我相信,很多人看过后会跟小编一样,忍不住想去景德镇亲身感受下这门传承千年的工艺。玩玩泥,拉拉坯,画画瓷,做一件属于你自己的器皿。
★国内首部手工艺人面向大众书写的作品,有趣好玩;
★老树画画鼎力推荐,本书收录作者百余幅精美摄影作品,图文并茂,版式精美,制作考究;
★国内知名瓷人涂睿明投入手工制瓷近十年,本书为其十年积淀之作;
★随书附赠《中国自然历史绘画?陶瓷烧制》图谱。
瓷器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皿,制瓷是极富趣味性、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本书用散文的笔调、笔记的体例,从烧造的故事角度,将材料、历史、文化、工艺融在其中,结合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形象得看到瓷器的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
涂睿明,知名瓷人,景德镇长物居主人。致力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陶瓷文化与美学的传播,以当代艺术与设计的介入,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复兴。
名家书评
一部内行人写的关于中国瓷器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的书,生动而传神。
—— 止庵
豆瓣精彩书评精选
它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介绍或者索然无味的图典展览,而是从人的灵魂的角度,去打开心灵里能够与瓷契合的那一份生命的渴望,去感受与发现瓷里的沉睡着的灵魂的激越,从而在瓷的形体与内在里,去感受到那一份给我们安慰、给我们以支撑的精美的艺术之光。
——红警苏红不懂爱
手作之物多起于心,凝聚为器物,传递人们的所感所想。
——story,bo
这本书记录一个现代制瓷人的心路历程。他是因热爱而转行进入制瓷人的角色。他就是涂睿明,看到他描写自己辞去公职那个片段,便能窥见作者对瓷的热爱。
——亮亮妈
《制瓷笔记》书内书外都洋溢着匠人气息,那是一种质朴的、天然的、随性的姿态,稚嫩的笔迹、直白的话语在这里都是美的,各具魅力。
——团团花哚
人人都是艺术家
大律师的小作品
写字的笔是怎么画画的
不会编书的出版人不是好画家
人人都是艺术家
石林兄的《惜物命》
当我们谈论手工茶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铃铛花开
七碗茶的七茶碗
有鸡心的鸡心杯与没有鸡心的鸡心杯
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之斗笠杯
浅草才能没马蹄
盖碗的三段论
好茶杯的标准
好杯子是怎样利成的
开窑记
试照子
妈妈叫你去吃饭
开窑记
虚一画瓷
群仙拱寿
苏宁当自强
鱼水之欢
家旺师父的意见
打杂是个技术活儿
吹釉、蘸釉和荡釉
拉坯不是人鬼情未了
画坯不是画画
利坯
打杂是个技术活儿
复窑是个什么窑?
观味杯写什么底款
湿坯要怎么弄干
瓷人故事
小范老师
老师父的新问题
利坯师父小王
胖子成长记
拉坯不是人鬼情未了
拉坯是陶瓷手工成形的第一步,是泥土走向精美陶瓷的开始。
电影《人鬼情未了》里女主人公做陶艺,展现的就是手工拉坯。电影里拉坯的过程显得非常优雅,结合浪漫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没有生命湿润润的泥团,在双手的抚摸下,温柔乖巧,顺从地随着双手一边旋转,一边慢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最后形成具灵性的器物,有了生命。
不过对匠人而言,拉坯却是个辛苦的手艺。不但要求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非同一般的体力和力量。古时候拉坯师父要用一根棍子来拔动轮车转动,拔得再快,也会很快慢下来,所以一会儿就得拔,差不多拔的时间比拉坯的时间还多,而且拉坯和拨动轮车无法同时进行,所以也不会要徒弟来代劳。
在景德镇,传统拉坯师父,几乎可以一眼认出:他们双臂粗壮,双肩耸起,背弯,身体前倾,一如他们拉坯时的姿势。这是长年辛苦劳作的结果,哪有什么浪漫的影子。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总归如此。
手工拉坯的工序要在轮车上完成,古时的轮车靠人力转动,稳定性也较差,对手艺的要求就更高。后来出现了电动的轮车,减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成形的稳定性,是一大进步。刚开始出现的电动轮车,整体的结构仍然模仿古时,比较大,常常还有一个整体的高台,轮车在中间,拉坯师父坐在台上,整个轮车划定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拉坯师父俨然王者,君临天下。制造一件件精美工艺品的征途,由此展开!
进一步的发展,把电动机的部分做了精减,并独立了出来,体量上减小了很多,最小的电动拉坯车,所占面积不足四分之一个平米,移动也很方便,随便搬个小凳,边上一坐,就可以开始工作。不过这样一来,过往的气势神韵,已荡然无存。手艺还在,灵魂却不相通,工匠成为工匠。我见过一些老师父,仍保持着传统手艺人的灵魂,不像匠人,却像艺术家。技进乎道,与此有关吧。好的拉坯师父,游刃有余,自然生出手作的美感,很有几分优雅的气度,常常一动手,就像在舞蹈!
近世科学昌明,工业进步,诸多传统的手工为机械代替,没有了生存空间,很多手艺就此消亡。手工制瓷亦节节败退,退守陶艺和仿古。而日用的生产几乎尽数被工业文明所占据。所幸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的传承,即使在那些最为困难的年月也从未中断。如今,景德镇仍然有一大批的高手匠师,隐于民间。
不过,问题仍然不可回避。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手工工艺的价值为何,能否保持其有尊严地生存、延续乃至发展,这个问题非独景德镇陶瓷。对此,日本学者柳宗悦先生有一段感人的文字:“手总是与心灵相连……所以手工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
幸运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人们对传统手工制作,以及对其所包含的工艺、文化和传统的热情,与日俱增。年轻的一代,不再排斥成为手工制瓷的匠人,甚至如画坯,已然成为颇有吸引力的行当。
我们的团队中,就有非常年轻的师父,对他们而言,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甚至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因为匠人不再是底层的代名词,甚至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象征。我们叫它匠人精神。
画坯不是画画
画坯其实算不上是陶瓷制作中最难的活儿,却是视觉的焦点,所以古人说制瓷“首重画工”,就是因为一件瓷器摆在那儿,首先吸引你注意的,还是画。
不要以为在陶瓷上画画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认为离艺术不过一步之遥,甚至举出多少古代的例子,那么多艺术家画家当年也只是个匠人。然而对于画坯而言,实在就是个工作,因为在画坯上的分工实在太细了。
比如我们做的青花群仙拱寿图盘(参看《群仙拱寿》)。人们很容易想当然以为一个好的画坯师父就可以画完,其实不然。需要几个才可以完成?答案肯定出乎意料:四个人!
盘沿的一圈纹饰,在画青花中是属于辅助纹饰,行话叫“画边脚”,是由专门的师父完成。中间的画面是主体纹饰,看上去虽然是一幅画,其实也是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又是另一个画种。并且,这两者还只负责勾线!线条中成片的蓝色又是专门的工序。这种块面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分水,一种叫点工。前者近似于国画中的染,而后者类似于国画中的点,用点的密集程度来区别浓淡的变化,又都是独立的工种。
更不要说画山水的画山水,画人物的画人物。这还只是青花!而景德镇陶瓷的彩绘还有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等,每一种彩又会细分出诸多的工序。参与其间的画工,在一件作品完成时,我们很难想象,他会生出“这是我的创作”的自豪感。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是不断地重复,重复。哪有画画的快感?
今天阿萍画我们的“鱼水之欢”套杯。阿萍是少文老婆,多年前开作坊时,就是少文管生产销售,阿萍画坯。她一直画纹饰。刚到不惑之年,已经是比较严重的颈椎病,眼睛也极易疲劳,都是长期画坯的结果。这些年公司发展还不错,她就很少画了。
这次的鱼水之欢,是少文设计的套杯,数量不多,画面也极简单,于是请阿萍出马,毕竟是老师父,工夫不是一般年轻匠人可比,又是夫唱妇随的作品,与内容还贴切。
虽然只是画鱼的纹饰,却并不简单地凭经验随手去画,仍然需要一套完整的流程。第一步先要打图,跟PS里的抠图差不多,当然是手工。然后就是拍图,把大体的轮廓印在坯体上。看上去,只是一连串的小点。最后再进行手绘。这样画出来的纹饰统一、规范。
不过因为只是个轮廓,是否生动活泼,特别是烧出来色调是否一致,线条是否流畅,就是对画坯师父的一大考验。因为青花料是矿物原料,画的时候就在不断沉淀,而毛笔沾料水画在坯上,前后的色调也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既要流畅又要色调保持一致,本身就是个技术活儿。你如果在一旁看画坯,就会发现画的时候,总是要不时地用中指弹一弹笔杆,就是为了让青花料往笔尖上走。
同样的画面,同样的线条,盯着画上一整天。
颈也硬了。
眼也花了。
试照子
比如烧青花,如果换了一种青花料,或换了一种泥料,又或换了一种釉料,总之任何材料的调整,都要进行一些试烧,看好效果,才能投入正式的运用。行内管这叫试照子,为什么是这个“照”字而不是“罩”字,很难说,匠人的很多传统,就是口头上的。
也问过一些匠人,他们说就是本地话按照这个样子的照,这个音跟普通话差别不大,只是照例没有卷舌罢了。但问题又来了,为啥不是“试样子”?
事实上,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勤奋的窑主在烧窑的时候,经常都会试试照子,因为试照子其实没什么成本,但试得好,就可能会有很多新的产品可以将来投入生产,简直是不试白不试。
不过一般试照子,都是随手做成些泥片来试,形制上不用特别讲究,试验嘛。试的内容就五花八门,但凡涉及材料与配方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配合,都需要反复的试验。一位做仿古瓷的好友给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就像射击,三点一线,哪一点不对都不行。瓷器的胎、釉、青花料、烧成,四点了。有时还不止。它说的还是青花,不同的瓷器的难点又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我们这一窑自然也要试试照子。主要是一些色釉,色釉就是颜色釉的简称。我们熟悉的青花,用的是透明釉,青花才能从釉下透出浓艳感人的蓝色调。而青釉就是绿色釉,祭蓝是蓝色,祭红是红色,所有有颜色的釉就叫颜色釉,这很像一句废话。但也不尽然,像青花是透明釉,但人们往往以为是白釉。
这次试了天蓝釉、翠青釉、桃红釉和祭红釉。少文讲究,试个照子居然也用了观味杯。
实际上,还是心里比较有底,特别是对于天蓝釉和翠青釉。桃红釉和祭红釉其实就不太有底,不过,总觉得其实就算烧得不好,只要杯子本身没问题,还是能用的。而且说不定,还有些意外的效果。
一开窑,果然天蓝釉和翠青釉效果很不错,达到预期。而祭红和桃红就有点惨。
桃红釉的色调完全不对,居然烧成了土豪得一塌糊涂的中国红般的大红,哪有半点桃花带雨的韵致?其中一只还满身橘皮。橘皮是术语,是烧瓷的常见问题,而这个简直就是柚子皮了。
而祭红也不好,好的祭红色如凝血,这一只却只有若隐若现的几点红色。
不过,那么像豇豆红!
豇豆红有美人醉、桃花片的别名,原本就是烧高温红釉不成的意外产物。
这个小杯,恰与古人会!
……
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方式,娓娓道来了作者在漫长岁月里对某种特定技艺——我猜想或许是与陶土、釉彩打交道的——那种近乎痴迷的探索过程。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匠人内心世界的窗户。文字的跳跃性很强,常常在细致入微的描述中突然转折到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比如“完美”的定义在手工制作中如何被颠覆,或者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找到精神的升华。我尤其欣赏作者捕捉光影和质感的能力,他能用语言描绘出那种泥土被揉捏时微妙的阻力感,以及烧制完成后,器物表面在不同光源下呈现出的那种温润或冷峻的光泽。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弥漫着湿润泥土气息和微弱火光的工作室里,时间的概念都变得模糊了。这种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情节的期待,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过程美学”的体悟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自由,更像是一本“灵感碎片集”,而不是一个线性的叙事文本。它仿佛是作者在不同年份、不同心境下,随手写下的侧记和草稿的汇编。这种跳跃性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困惑,比如前一页还在描绘窑火的炙热与喧嚣,下一页可能就转到了对东方古典园林中“空”的意境的体悟。但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反而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视野,让我们得以窥见创作者思维的多维性。它展示了真正的艺术创造力是如何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中汲取养分,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指向核心目标的驱动力。阅读它,需要读者主动去搭建知识的桥梁,去感受作者内心深处那条贯穿始终的、对“真实表达”的执着追求。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开始阅读的,那种氛围与书中的情绪基调不谋而合。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沉稳的,它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近乎冥想的状态。作者似乎在通过书写来梳理自己与手中材料的关系——那种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驯服,再到最终的共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失败”的章节,它们没有被轻描淡写,反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那些破碎的、变形的、釉色错位的作品,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比任何“成功品”都更有故事的载体。这种对不完美的深刻理解和接纳,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探讨,上升到了一种关于生命本质的探讨,即万物皆在演变、皆有其缺陷之美。
评分这是一本极其私密化的记录,读起来有一种偷窥大师工作台的紧张感,但同时又被那种毫不设防的真诚所打动。作者似乎并不太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他直接将那些最核心、最晦涩的思考和实验记录呈现在我们面前,充满了术语和未被完全梳理的灵感碎片。比如,他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一种特定矿物在不同温度梯度下引发的化学反应,这种详尽程度几乎达到了科学论文的级别,但笔触里又带着一种艺术家的浪漫主义色彩,将冰冷的化学变化描述成一场“地下的火焰芭蕾”。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阅读上的门槛,如果不带有一些背景知识,某些段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但我认为,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姿态,使得这本书更具分量,它忠实地记录了一场对技艺极限的严肃挑战,而不是一份迎合大众的指南。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沉重”。这里的“沉重”并非指内容压抑,而是指作者对待“物”的态度所体现出的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时间跨度。他谈论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灵感迸发,而是跨越了几代人的技术传承与个人心血的交织。书中对于工具的描述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仿佛这些凿子、耙子、搅拌棒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记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木柄上经年累月留下的指纹的温度。它构建了一个封闭而自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材料的稀缺性、环境的不可控性,以及时间作为最大的变量,共同塑造了最终的艺术形态。这是一部关于“耐心”的赞歌,读完后,我对生活中那些快速制造、快速消费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
评分一直京东买书,不过要在节假日下单,建议直接改实价,数字游戏玩的太累!
评分这个还可以呀
评分多学习吧。学无止尽地说,现在越来越少时间看书了。
评分非常好的东西,是正品,京东购物很放心,速度快,大家都来买,哈哈
评分非常不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不错,很喜欢
评分书中间的粘胶是肿么回事?看书老是被粘住。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