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英语学习者 《葛传椝英文学习法》收录了葛传椝先生用英语撰写的有关英语学习的短文75篇,围绕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心得和方法。葛先生自学英语成才,是英语自学者的标杆,他的学习方法值得英语学习者们效仿借鉴。
内容简介
《葛传椝英文学习法》收录了葛传椝先生的用英语撰写的有关英语学习的短文75篇,围绕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心得和方法。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独立阅读,文后辅以注释,便于理解和学习,深入浅出,中学生即能读懂。
作者简介
葛传椝(1906-1992),复旦大学教授,上世纪50年代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三巨头”之一。幼时家境清贫,初中辍学后,自学英语。1921年考入上海电报传习所,翌年至崇明县立中学任教。1925年起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直至八一三中日淞沪战争爆发。任职其间发现很多英语单词的中文词意义相同,而英语的习惯表述却差异很大,即以6年时间编写《英语习惯用法词典》,于1942年出版,是为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英语惯用法词典。在查阅《简明牛津词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时,发现其中不少错误,即致信词典主编英人福勒(H. W. Fowler),为福勒所钦佩。之后,为中华书局、竞文书局编写英语读本。1945年起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命令,1951年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继续在此执教至1954年,继而调往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直至1986年退休。1992年7月在上海逝世。著有久负盛名的《英汉四用词典》、《新英汉词典》(主要编纂者之一),以及《英语惯用法词典》、《英语写作》,被学界誉为一代宗师,为中国英语教育界先驱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What is Your Object in Studying English? ... 1
A Few Warning Words ... 3
Two Dictionaries Recommended ... 6
How to Read the Dictionary ... 9
Good Pronunciation ... 12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nglish ... 15
What to Read ... 18
Reading Aloud ... 21
Do You Read the Preface? ... 25
Can You Read Englishmen’s English? ... 28
Verse and Poetry Distinguished ... 30
A Few Terms of Prosody Explained ... 33
About Composition “Don’ts” ... 36
An Easy Sentence to Study ... 38
Idiom and Slang ... 41
Logic and Usage ... 44
A Special Use of Quotation-Marks ... 47
Double Negatives in Current English ... 49
What Does “Would of Come” Mean? ... 51
“No! No! NO!” ... 53
Language and Impression ... 56
Lying without Deceiving ... 59
Puns and Punning ... 62
What is Humour? ... 65
Irish Bulls ... 68
Repartees ... 71
Do You See the Point of the Joke? ... 74
Can You Guess a Riddle? ... 76
The Familiar Essay ... 79
Headings in Newspapers ... 82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 85
The Beginning is a Summary ... 88
Some Common Expressions in News Items ... 91
Letters from Correspondents ... 95
Letters to the Editor ... 98
Leaders and Leaderettes ... 101
The Book Page ... 104
The Woman’s Page ... 107
Dramas, Movies, Etc. ...111
Advertisements ...115
Wanted — A Guide to Idiomatic English for Chinese Students ...119
Reading to Learn the Art of Expression ... 122
About the Study of Grammar ... 125
Knowing Just Enough Grammar to Go Wrong ... 128
A “Foolish” Principle of Composition ... 130
An Aid to Composition ... 133
Some Mistakes to Consider ... 135
Some More Mistakes to Consider ... 137
Make the Word Your Own ... 140
Words that Are Too Often Used ... 142
Metaphorical and Plain Idioms ... 144
Are You a Votary of Mrs Malaprop? ... 147
A Warning Regarding the Use of Words ... 150
What “Literary English” Means ... 152
Simplicity and Affected Simplicity ... 154
Love of Commercialisms ... 157
The Compound-Prepositional Style ... 160
Imitation, Good and Bad ... 163
Paraphrase as an Exercise in Composition ... 166
Composition and Compositions ... 169
On English Letter-Writing ... 172
A Few Points of Form in Letters ... 175
Never Mind the Shortness ... 178
Three Popular Superstitions ... 181
The That-Clause in Letters ... 183
Notes on Some Common Words in Letters ... 186
Two Friendly Letters ... 189
On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192
Some Fragments of Pai Chü-I’s Poetry Concerning Women ... 199
Some Longer English Lyrics ... 206
How to Study English ... 230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名为《葛传椝英文学习法》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中不包含任何关于“葛传椝英文学习法”这一特定方法的内容,而是着眼于其他广泛的、引人入胜的语言学习主题,旨在吸引读者: --- 探索高效能语言习得的奥秘:构建坚实基础与突破流利瓶颈的全面指南 本书导言:超越死记硬背的藩篱,开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掌握之旅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掌握一门外语的能力,尤其是英语,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职场竞争力与个人视野拓展的基石。然而,无数学习者在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后,仍旧徘徊在“能看懂,但说不出口”的尴尬境地。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侧重于孤立的语法规则梳理和脱离语境的词汇背诵,这种“碎片化”的学习路径,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语言思维网络,更遑论在真实交流中自如切换。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规则,也不是推销某种速成秘籍。我们旨在提供一套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结合跨文化交际实践的语言习得框架。我们深信,高效的学习源于对语言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一套能够与个体学习风格无缝对接的策略体系。本书将引导您从底层逻辑出发,重构您的学习蓝图,确保每一步的投入都能带来复利效应。 --- 第一部分:理解大脑如何“吸收”语言——认知科学视角的语言习得模型 本章将深入探讨人类大脑处理和存储新语言信息的机制。我们摒弃了过去那种将语言视为“代码”的刻板印象,转而采用更具动态性的视角。 1. 记忆的鸿沟: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的桥梁构建 学习者常遇到的瓶颈在于,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迅速消散。我们将详细解析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并介绍如何设计个性化的复习周期,确保词汇和句型成功“迁移”至长期记忆的仓库。重点不再是“重复多少次”,而是“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触发巩固机制”。我们将探讨情境化编码在记忆固化中的关键作用,即语言知识必须与特定的情感、场景或功能深度绑定,才能更牢固地被提取。 2. 语感(Intuition)的科学:从输入到自动化的路径 “语感”常被视为天赋,但本书揭示,语感实际上是高频模式识别的结果。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大量的、结构相似的输入,潜意识地建立起对目标语言语序、搭配和语流的敏感度。这包括对语块(Chunks)的识别训练,学习母语者自然使用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而非逐词翻译。通过对语块的掌握,学习者能够显著减少加工时间,实现从“翻译思维”到“直接思维”的飞跃。 3. 错误驱动的学习:从“害怕犯错”到“拥抱反馈”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至关重要。本章侧重于对比分析错误,即系统性地对比学习者自身的产出与标准范例之间的差异,找出自己思维模式中的系统性偏差。我们介绍一套“错误日志”的构建方法,将每一次失误转化为精准的修正靶点,从而避免在同一类型的错误上反复跌倒。 --- 第二部分:构建输入矩阵——有效吸收的质量与广度控制 语言学习的输入(Input)质量决定了输出(Output)的天花板。本书强调,有效输入需要兼顾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与挑战性(Challenge)的黄金比例。 1. 可理解性输入(i+1)的实践细则 我们将详细解析Krashen的“i+1”理论在当代的实践操作。关键在于找到那些略微超出当前能力范围,但仍可通过上下文推断的材料。我们提供了一套材料筛选工具箱,教您如何评估一篇文章或一段对话的“难度系数”,确保输入既能带来新知,又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挫败感。 2. 深度阅读的艺术:超越信息获取的精读策略 深度阅读不仅是理解文本的表面含义,更是对目标语言结构的深度解剖。本书提供了“三遍阅读法”:第一遍抓取大意,第二遍聚焦结构(分析句子结构和连接词),第三遍进行“反向模仿”(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或重构核心观点)。这种方法将阅读从被动的接收转化为主动的构建过程。 3. 听力训练的革命:从“听清”到“捕捉意图” 当代听力挑战在于语速加快和口音多样性。我们不再主张无休止地重复听录音,而是专注于“预测性听力”。通过分析语篇的逻辑走向和已知信息,训练大脑提前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词汇和结构。同时,我们将介绍如何系统性地暴露于不同口音的材料中,以增强听觉适应性。 --- 第三部分: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高效输出的实战演练 拥有再多知识,若不能转化为即时反应的技能,学习成果依然是虚浮的。本部分聚焦于如何搭建从“知道”到“做到”的实践桥梁。 1. 结构化口语训练:打造你的“表达工具包” 流畅发言的关键在于减少即时组织句子的压力。本书倡导话题驱动的结构化复述训练。我们提供一系列高频话题框架(如“描述一个过程”、“表达观点并提供论据”、“进行比较和对比”),要求学习者事先准备好核心连接词和过渡句,然后在限定时间内进行不间断的输出练习。这如同为大脑装备了预制的“表达模块”。 2. 写作作为思维的固化:从日记到论证 写作是最高效的反馈机制之一,因为它给予学习者充足的时间来反思和打磨。我们建议采用“螺旋式写作进阶”:从最基础的“情景描述”开始,逐步过渡到“观点阐述”,最终达到“批判性分析”。本书特别强调修订与自我校对的流程化,教您如何像编辑一样审视自己的草稿,发现隐藏的语法漏洞和表达上的不自然之处。 3. 真实语境的模拟与迁移 语言技能必须在接近真实的交际压力下才能得到检验和巩固。我们探讨了“角色扮演的深度设计”,如何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听众和潜在冲突的模拟场景,迫使学习者调用所有已学知识进行即时决策。这比单纯的对话练习更具挑战性和实战价值。 --- 结语:培养终身学习的内驱力 掌握一门语言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内化一套自我诊断、自我调整的学习系统。我们希望您在读完此书后,不仅掌握了具体的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与清晰的路径感。真正的成功,在于将学习过程本身,转化为一种享受和习惯。 --- 目标读者: 长期处于“平台期”,感觉进步停滞的中高级学习者。 渴望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跳脱出来,追求实际交流能力的自学者。 希望系统化地优化现有学习策略的语言爱好者和在职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