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栝樓》介紹瞭分布於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已知栝樓屬植物及其生物學特性,並對該資源的價值特徵、栽培生産技術、常見病蟲害與鼠害、深度利用前景進行瞭詳細闡述。從植物分類學、形態學、栽培學、植物化學、藥材學等方麵展現栝樓屬植物的特點,歸納其醫藥及其他各種資源利用途徑,推齣瞭作者多項發明專利和研究成果,展示瞭新型的栝樓産業結構雛形。
《中國栝樓》鑒古明今,可讀性強,適於生命科學、農學、醫藥、生態環境、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等相關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栝樓”名稱之闡微
第二節 栝樓屬植物及其世界分布
第三節 中國栝樓的種類及分布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栝樓的分類與生物學特性
第一節 文獻記載的中國栝樓屬植物及分種檢索
第二節 中國産栝樓及其主要特徵
第三節 栝樓屬一些種的分類學變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栝樓的性狀及價值
第一節 栝樓的藥材性狀及其微形態學特徵
第二節 栝樓屬植物藥材的化學成分分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栝樓的繁殖與栽培
第一節 栽培技術
第二節 農傢主要栽培品種
第三節 繁殖創新技術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栝樓主要的病蟲鼠害及其防治
第一節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節 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第三節 主要鼠害及其防治
第四節 如何降低栝樓常見病蟲害發生率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栝樓的利用與開發
第一節 中國栝樓屬植物的利用現狀
第二節 栝樓食品的民間製作
第三節 嫩苗、藤梢、鮮嫩葉的利用及創新技術
第四節 栝樓果皮的利用
第五節 栝樓果瓤的利用
第六節 栝樓籽的利用
第七節 栝樓根的利用
第八節 栝樓的垂直綠化功能
第九節 栝樓栽培與“四低、四荒”區土地的利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國的栝樓作為一項藥材資源被利用由來已久,依文獻可追溯到漢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此資源價值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目前該類資源已用於醫藥、食品、生態農業等領域。以藥材為栽培目的的主要産區集中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山東《長清舊縣誌》記載,早在清代以前,長清莊科和焦莊一帶就開始種植栝樓,迄今有300多年的曆史。另據《肥城縣誌》記載,肥城北卸甲崖村自1878年開始已有栝樓栽培。目前,以食品炒貨為栽培目的的區域包括安徽、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四川、河北、山西、陝西、福建、貴州、廣東、廣西等省區,栽培麵積約20000hm2。作者自20世紀70年代之初起關注栝樓資源,至今,不斷為構建其産業鏈作齣努力。
1984年作者自費調查大彆山區植物資源時,途經安徽潛山縣東南部與懷寜縣西南部交界處的王河鎮、黃龍鎮、大窪鄉及油壩鄉一帶,見當地村民有食用栝樓籽的習俗。嗣後,帶著諸多的疑問於1999年11月、2000年8月,多次重訪此地並走訪村民,以尋求答案。據長者迴憶,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鄱陽湖洪災,部分江西村民遷來潛山王河梅湖一帶落戶。在修築防洪堤壩時,無意將周邊野生的栝樓根移植到堤壩上.至康熙年間,附近的孤老壩、老虎園一帶遍生栝樓。1913~1937年,患氣管炎24年的村民盧傳來的祖父,因自食栝樓籽而愈。1940年當地世襲郎中範紹先意識到這個例證,且將此事告知村民,從而得以傳開,栝樓籽可食之,並能治療氣管炎。自1953年以來,栝樓栽培逐漸被當地推廣,栝樓籽成為該區域節假日待客的茶點炒貨休閑零食被廣泛接受。
為進一步掌握我國各地對栝樓資源的利用近況,結閤作者所在大學的本科生教育,2000年暑期帶領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社會實踐的同學們赴潛山縣牌樓鄉、王河鄉等地栝樓園區針對生産及其病蟲害問題進行實地調查。
隨後相繼安排幾批本科生就栝樓的栽培及生産問題展開畢業論文研究。
2001年,晁代印同學前往潛山縣栝樓栽培區采樣,並且成功對栝樓各器官進行組織培養。次年,本科生任靜分析産於績溪縣、潛山縣的栝樓種子所含的氨基酸種類及其含量,並確定瞭栝樓籽炒製加工工藝。2004年,黎承姬同學針對栝樓籽發芽率低下的問題展開研究,並對栝樓籽萌發條件及發芽期多種生物化學指標進行瞭測定分析。2011級本科生陳辰同學,完成以閤肥、淮北兩地産栝樓果瓤的理化成分分析為題的畢業論文。
隨著對栝樓資源的深入瞭解,生産上存在的問題逐漸被發現,為此部署本校研究生開展進一步研究。
2005~2007年,碩士研究生孫永剛探討瞭栝樓的性彆問題,試圖給栽培者尋找一種簡便的判斷方法。2006-2008年,為解決宣州市皖南九華山瓜子廠的生産問題,安排碩士研究生閆永婷研究防止栝樓籽油脂脂肪酸氧化後齣現的“哈變”現象。
教育要為生産實踐服務,教育成果要落實在生産實踐中,秉持該理念,我們在多年的栝樓研究之餘,還進行如下工作。
2004~2006年,與績溪縣政府扶貧辦閤作申請安徽省星火計劃(04053051),在該縣建立“籽用栝樓種植推廣及科技扶貧示範基地建設”推行1001rm2,在該縣11個鄉鎮落實生産。
2005年,暑期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安徽皖南績溪縣栝樓栽培區,繼續實地踏查栝樓生産及其病蟲害現狀,與栽培戶麵對麵交流、座談。2006~2007年,與安徽省宣州市皖南九華山科貿有限公司閤作,針對“新型休閑食品栝樓籽加工關鍵技術及産業化”問題授予委托。2011~2012年,前往河南鄭州、滎陽、尉氏縣、洛陽、濮陽、許昌等黃河流域廣泛調查,並在尉氏縣、滎陽兩地實施栝樓栽培3000畝,其間結閤生産試製齣栝樓籽瓤分離機(圖6-3)。
2011~2012年,嚮國傢知識産權局提請申報發明專利6項:一種栝樓茶及其製備方法;一種栝樓葉輕發酵花茶及其製備方法;一種葉用栝樓的栽培管理方法及應用;栝樓果瓤粉及其製備方法;一種栝樓防凍裂護膚品及其製備方法;一種半脫脂栝樓蛋白飲料及其製備方法等,並於2012~2014年先後獲得瞭專利權。
除此,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我們從業於安慶市醫藥公司倉庫、藥房多年,對來自全國各地的栝樓藥用信息已有所調查瞭解。
鑒於以上工作,我們發現栝樓資源已在我國安徽(安慶、六安及阜陽三地約19個市縣)、浙江(7市縣)、江蘇(6市縣)、河南(9市縣)、河北(4市縣)、山東(9市縣)、江西(12市縣)、湖北(4市縣)、湖南(5市縣)、廣西(3市縣)、貴州(6市縣)、福建(5市縣)、陝西(3市縣)、四川(4市縣)諸省區形成瞭一定的産業基礎。近年來,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斷迎來各地栝樓栽培區、栝樓企業及農戶們,谘詢並提齣大量問題,例如,如何識彆栝樓雌雄株;栝樓雄株除傳粉作用外還有什麼用途;栝樓籽炒製與存放期“哈喇味”影響商品銷售怎麼辦;栝樓種子萌發率低下怎麼解決;栝樓園栽培持續數年後瓜果為何越來越少,越來越小;瓜棚下土地如何閤理利用;栝樓園根結綫蟲怎麼防除;栝樓除瞭藥用與炒製栝樓籽外還能做什麼用。這些來自生産實踐中的問題督促我們反復思考,並意識到構建栝樓産業鏈迫在眉睫,如何形成該資源的産業網絡,明確其産業發展方嚮,至此我們該做點什麼瞭。
著者
2015年12月11日
古老草藥的現代探索:一種中國特有的植物及其潛在價值 在中國傳統醫學的浩瀚寶庫中,草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曆經數韆年的臨床實踐檢驗,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福祉做齣瞭巨大貢獻。在眾多具有悠久曆史和廣泛應用價值的植物中,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以其獨特的形態、藥用功效和生態適應性,在中國植物學和傳統醫學領域占據著特殊的地位。本書並非對“中國栝樓 [Trichosanthes in China]”這一具體圖書內容的概述,而是旨在從更廣闊的視角,深入探討與栝樓相關的中國植物多樣性、傳統醫學的應用、現代科學的研究進展,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意義,以此展現這一類植物在中國土地上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一、 中國植物多樣性的一隅:栝樓屬的魅力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傢之一,擁有種類繁多的植物資源。栝樓,作為葫蘆科(Cucurbitaceae)栝樓屬(Trichosanthes)的重要成員,是這片土地上獨特的植物代錶。栝樓屬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約90個物種,而中國就占據瞭相當可觀的比例,並且包含瞭許多特有種。這使得中國成為研究栝樓屬植物的理想之地。 栝樓屬植物普遍具有攀援的莖蔓,葉片多為掌狀分裂,雌雄異株。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形態各異的果實,從圓球形到長圓錐形,顔色從綠色、黃色到橙紅色,這些果實不僅是植物繁衍的載體,也常常是其藥用價值的來源。例如,我們熟悉的“栝樓”通常指的是其果實,而“天花粉”則是其塊根。這些不同部位的形態和化學成分差異,為深入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在中國的廣袤土地上,從溫暖濕潤的南方到乾旱半乾旱的北方,都可以發現不同種類的栝樓。它們適應性強,常生長於山坡、溝榖、林緣、灌叢以及荒地等多種生境。這種廣泛的分布,不僅體現瞭中國地理環境的多樣性,也為曆代醫傢提供瞭就近取材的便利。對這些不同地理種群的形態學、遺傳學和生態學特徵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栝樓屬植物的進化曆史、地理分布規律,以及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性策略。 二、 傳統醫學的瑰寶:栝樓及其應用的曆史與智慧 栝樓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應用曆史悠久,其藥用價值被廣泛記載於曆代本草古籍之中。《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意即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無毒。此後,《名醫彆錄》、《本草綱目》等重要醫學典籍中,均對栝樓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以及炮製方法進行瞭詳細的闡述。 在中醫理論體係中,栝樓被歸屬於“清熱瀉火”類藥物,其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涼血散瘀、生津止渴、消腫散結。常用於治療肺熱燥咳、大葉性肺炎、熱病煩渴、乳癰腫痛、腸癰腹痛、便秘等多種病癥。例如,用栝樓實(果實)煎服,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因其能清肺熱、化痰止咳;用栝樓根(天花粉)研末衝服,則常用於治療消渴病,取其生津止渴之功。此外,栝樓的配伍應用也十分豐富,與知母、貝母等藥同用,能增強清肺止咳之效;與桔梗、甘草同用,則可用於治療咽痛。 傳統醫學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其功效的認知上,也體現在其精細的炮製工藝和靈活的配伍應用上。不同部位的藥材(如栝樓實、栝樓仁、天花粉)經過不同的炮製(如炒、炙、蒸、煮),其藥效和適應癥也會有所側重。這種對藥材細緻入微的認識,以及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的原則,構成瞭中醫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臨床實踐。 三、 現代科學的視角:栝樓的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傳統中藥的深入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科學傢們運用色譜、質譜、核磁共振等先進分析技術,對栝樓的化學成分進行瞭係統的分離和鑒定。研究發現,栝樓的果實、塊根、種子等不同部位富含多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皂苷類(如皂素、三萜皂苷)、黃酮類、多糖類、生物堿類、有機酸類等。 其中,皂苷類化閤物被認為是栝樓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例如,Trichosanthis saponins等皂苷成分,已被初步證實具有抗炎、抗腫瘤、免疫調節、降血糖、保肝等多種藥理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與其抑製炎癥介質的釋放有關;抗腫瘤作用則可能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製腫瘤細胞增殖等機製實現。 此外,栝樓的多糖成分也錶現齣顯著的免疫增強和抗腫瘤活性。這些多糖能夠激活機體的免疫細胞,提高免疫力,從而有助於抵抗疾病。天花粉中提取的多糖,在一些研究中顯示齣輔助治療糖尿病的潛力,可能與其調節血糖代謝有關。 現代藥理研究不僅揭示瞭栝樓的化學成分基礎,也為其傳統功效提供瞭科學依據,並為新藥研發提供瞭新的方嚮。例如,通過對有效成分的結構修飾和生物活性篩選,有望開發齣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新型藥物。同時,現代藥理研究也為閤理使用栝樓,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提供瞭科學指導。 四、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在中國,許多傳統藥用植物的資源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栝樓也不例外。由於過度采挖、棲息地破壞以及部分地區農業集約化生産帶來的生態壓力,一些野生栝樓種群的數量在逐漸減少,甚至麵臨瀕危的風險。 因此,加強栝樓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這包括: 野生資源保護: 建立自然保護區,對重要的野生栝樓棲息地進行保護,禁止非法采挖,確保其基因資源的延續。 人工栽培技術: 研發和推廣高效、環保的人工栽培技術,滿足市場需求,減輕對野生資源的壓力。這需要對栝樓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環境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優化栽培模式。 多樣化利用: 除瞭傳統的藥用價值,還可以積極探索栝樓在食品、化妝品、生物材料等領域的潛在應用,拓展其經濟價值,從而激勵人們參與到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來。 基因資源保存: 建立栝樓的種質資源庫,收集和保存不同地區、不同種群的遺傳物質,為未來的育種和研究提供寶貴的材料。 五、 結語:傳承與創新,共繪未來 中國栝樓,以及與其相關的眾多植物物種,是中國豐富植物多樣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從古老的本草記載到現代科學的深入解析,我們對這些植物的認知不斷深化,對其價值的挖掘也在不斷拓展。 本書籍概覽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的“中國栝樓 [Trichosanthes in China]”文獻,而是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本土植物多樣性、傳統醫學的深厚底蘊,以及現代科學研究的無限可能産生更廣泛的興趣。在傳承中醫國粹、守護綠色傢園的時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科學利用像栝樓這樣的寶貴植物資源,不僅是對曆史的緻敬,更是對未來的責任。通過跨學科的閤作與持續的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特有的植物資源將在健康、醫藥、生態等領域,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福祉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