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精装)

曾国藩传(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焰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晚清
  • 历史
  • 人物传记
  • 精装
  • 军事
  • 政治
  • 湘军
  • 自强运动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3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08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曾国藩传》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内容简介

  《曾国藩传》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高峰。这个被称为“晚清*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一座矗立的庙堂的?

作者简介

  赵焰,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历史著作《在淮河边上讲中国历史》《晚清三部曲》《晚清之后是民国》等,小说《无常》《与眼睛蛇同行》等。

精彩书评

  曾国藩是晚清社会急剧变革中率先由儒家传统经世致用转向学习洋务以图自救的代表人物,深入剖析他一生复杂多变的心路历程、他在应付时代大变局中采取各种举措背后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曾国藩传》作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戴逸
  
  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史学修养,使这本书非常值得期待。在《曾国藩传》中,读者将会发现一个似曾相识的曾国藩,一个既波澜壮阔又无限苍凉的大人物;还会发现时间以曾国藩为界,“那个颇有尊严、文雅、自闭、自给、自享、道德至上、鄙视物质、洁身自好的时代,在曾国藩逝去之后,已瞑然消逝。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那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美好的季节,也是*糟糕的季节;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富足的时代,也是贫乏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本独具视角的人物传记,更是一曲悲壮幽远的时代挽歌。
  ——(著名报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程益中
  
  《曾国藩传》描述了曾国藩一生中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中年之后的苍凉心境。按照我的理解,曾国藩的苍凉,是内心的苍凉,也是文化和时代的苍凉。一个伟大人物,往往都有着一颗苍凉之心。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悲悯、无奈的曾国藩。这种心态,也是晚清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心态。
  ——(著名学者、凤凰卫视著名资深评论家)王鲁湘

目录

第一章 重归自由
这是一个时代的末世,也是一种文化的末世。虽然曾国藩从不公开承认中国传统的没落,但在私下里,对于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曾国藩还是感到相当心虚的。曾国藩知道自己努力一辈子所攀登的山峰,就如同垂垂老矣的庙堂一样,看似堂皇伟岸,其实,随时都可能坍塌下来。
第二章 青云直上
那一段日子,是曾国藩在北京最有收获,也最感到温暖的一段时间。朱子思想的浩瀚与广大,绝不是那些死板而教条的八股所能比拟的。朱子的学说就像是在黑夜中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将天宇中璀璨的繁星展示在他面前。因为读朱子的文章,曾国藩感到心灵似乎一下子打开了。
第三章 乱世从军
曾国藩和湘军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19世纪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一支真正由读书人领导的军队,是在乱世中一群书生“投笔从戎”所组建的人马。这群读书人挺身而出的最大使命,就是为了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太平天国对于孔孟的态度,让他们为之激愤,也正如此,他们立下了“上马杀贼,下马读书”的誓言;至于效忠朝廷等,倒成了次要的目的。
第四章 铁血湘江
书生出身的曾国藩在骨子里其实是不太适合用兵的,“兵不厌诈”,两军对垒,要求用兵者一定要奇谲、狡猾,极富心机,不按常理出牌。但曾国藩呢,他只是一个有着巨大坚韧力、脾气倔强的读书人。
第五章 遭遇低谷
曾国藩让人钦佩的一点就是:在与太平天国军队长时间的对峙中,从未犯下低级错误,很少头脑发热,急不可耐,将自己的命门暴露在敌人眼前——这一点,与其说是曾国藩会打仗,倒不如说是他具备战争的素质。
第六章 大悟山村
在白杨坪的竹林之中,曾国藩有时会双腿盘起,坐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各式各样的昆虫飞来飞去,疏影淡月,清风拂面。如果刚刚下过雨,在竹园中,还可以看到竹叶尖上,有水滴长久而迟疑地挂着,最终慢慢落下……一切,都是“天理”在运行。这个时候,曾国藩会觉得只有老子的智慧才是这个世界的至理,也只有《易》才觉察到这个世界一些道理之外的空白。
第七章 脱胎换骨
曾国藩往往一瞥之中,就能断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这是一种惊人的能力,也是一种特别的智慧。曾国藩已变成这样一个人——他可以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坚韧,去等待别人的失误,等待别人力衰势竭,而一旦对手稍稍有点走神,或者一时控制不住,露出一些破绽,曾国藩便会像潜伏的眼镜蛇一样,一跃而起,死死地咬住对方的死穴。
第八章 悲欣交集
曾国藩感到庆幸的是,作为一介书生,白手起家,居然赢得了这场对抗的胜利。这场对抗,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文化的对抗以至理想的对抗。从来就是书生办大事,那是因为书生有着理想,有着不俗的志向。如今他终于如愿以偿了。不是湘军击败了太平天国,而是他们自己击败了自己——是这个政权在文化上的缺失,以及认识上的幼稚和天真,埋没和葬送了远大前程。
第九章 海阔天空
曾国藩并不想做一个“神”。他只是想做一个寻神者,一个能找到“神”的人,一个按照“理”来做人做事的人。只有拥有“规矩”,曾国藩才会有一种安全感,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第十章 忧郁如疾
尽管曾国藩在重新出山之后颇得黄老之道,但对于朝野内外那种复杂无比的人事关系,坚持原则的曾国藩一直颇感失望。可以说,这些盘根错节,让曾国藩觉得心力交瘁。每当曾国藩处理一件类似的事情,他就会平添一分失望,也会萌生一分去意。
第十一章 黯然神伤
当年的兵燹现在已看不到什么踪迹了,金陵城又变得繁华安宁。联想到刚刚入城时的凄惨情景,曾国藩不由感叹,时间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魔术师,转瞬之间,就能把创伤涂抹得干干净净。
第十二章 走向虚无
在曾国藩看来,“道”不可改变,也不可颠覆。在“道”面前,灵魂只不过是肉体的一次呼吸——的确,曾国藩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虚无,一种实实在在的虚无。
第十三章 白云苍狗
天津教案让一个神话般的曾国藩倒下了。来北方之前,曾国藩是一个功勋卓著的曾国藩,是一个极受人尊敬的曾国藩;而现在,只剩下一个老而无用的曾国藩,一个视若犹怜的曾国藩。一个强大的专制统治是不需要其他榜样的,除了绝对的王权之外。天津教案的结果,让慈禧有意无意摧毁了紧跟在自己亮光后面的一道影子,也解除了一个潜在的危险。
尾声
现在看来,无论从哪方面说,曾国藩都可以说是晚清第一人。曾国藩巨大的内心力量支撑着他的人格和境界,在浩然之气的激荡下,曾国藩对于人生有着大彻大悟的系统看法。只可惜,曾国藩旧式的完美人格与道德,在清末的乱世中,不免“虎落平川”。
后记
附:曾国藩年表







精彩书摘

  理学的修炼使得曾国藩进行了一系列形而上的思考。一个人,只有在经过深入的形而上思考之后,才会显出宏大的气象。这样的现象,真是一个怪事,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接通了冥冥之中的气场一样,然后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此后,曾国藩开始走上了“知行合一”的道路。在曾国藩看来,人的认识,相对容易达到较高层面,但人的行动,却往往离自己的思想很远。这种知与行的分离,让人们很难修得正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动,只有积跬步,才能致千里。虽然曾国藩此时只不过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但他的志向之高,对自己要求之严格,实属难得。以这样的纲常来要求自己,身心疲惫之程度可想而知。曾国藩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内容主要有: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决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决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读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决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如此这般修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于自戕了。传统的道德英雄,就是在这样的漫漫长夜中冶炼出来的。
  任何一个成大器之人,都有一段对于灵魂的自觉过程。一个人,只有在这种深刻的内省和反观中,才能成就自己的大象之气。曾国藩同样也是如此。最初,曾国藩对于自己内心的修炼以及所谓的“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认识是幼稚的,但这样的方式,却使曾国藩经常面对自己,使另一个人格无法从自己的视野里逃脱。慢慢地,曾国藩的所有行为都在这样的规矩中了。一段时间的检点和内省,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也成就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习惯。理学逆向深入的自省方式,让曾国藩领悟了很多东西。
  曾国藩就这样慢慢养就了自己的浩然之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觉悟后的气韵暗合宇宙的律动和气场,它表现为拥有一种洁净而呈现出的从容、宁静、智慧与无畏。这些品质看似独立、互不相干,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个立体的不同侧面,只不过表现得不一致罢了。现在,曾国藩明白这个道理了。由于学问的深刻,以及人格的归于大我,可以说,曾国藩已能很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了。在很多时候,他表现为不贪婪,不妄想,做事沉稳,工于心计;同时,他善于沉默,自我隐藏,放低自己的姿态,极端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意志已得到了锻炼,面部表情松弛自然、收放自如。在更多的时候,在那上面,看不出什么内容,没有愤怒、气恼或者激动,更像是谦逊、诚恳、平静,以及彬彬有礼。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人格已然圆满了,内心坚定而深厚,自省而虚心。这是与外部世界最和谐的沟通。
  那时候曾国藩的全部目标就是,在学问、人格以及官位上追求完美。这样的目标,实际上也是每一个传统文人的终极目标。
  虽然一直酷爱读书,但对于那种僵死的生活方式,曾国藩并不热衷,曾国藩追求的是“经世致用”,他更愿意去做一个治世之能臣。
  读书,在曾国藩看来,不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还能克服骄惰、奢靡以及浮躁的性情,让自己随时随地都能沉静下来。曾国藩不是一个只知高谈阔论的道德家,相反,他一直注重身体力行,“立德”的前提,是要“立功”;要做到“内圣”,必须推行“外王”;对于一个人来说,致力于心性修养,是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或者说,只有内部准备好了,才可以“外用”,内部,是外部的基础——这些,都是不能分开的。曾国藩毕生努力去做的,就是“内外兼修”,以冶炼内心的宏大,去迎接外部的挑战。
  曾国藩让人钦佩的一点就是:在与太平天国军队长时间的对峙中,从未犯下低级错误,很少头脑发热,急不可耐,将自己的命门暴露在敌人手中——这一点,与其说是曾国藩会打仗,倒不如说是他具备战争的素质——每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曾国藩总是像一条蛇一样,变得更警觉,更缄默,也更冷峻,虽然他有时候表现得十分焦躁,但他总是全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力使自己像冰一样冷静,像竹子一样坚韧。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与他的军队始终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特质;在这样的对手面前,敌人往往会望而却步,经常性地陷入气馁之中,无法产生胜利的自信。
  ……

前言/序言


  20世纪90年代,我蛰居在敬亭山下的宣州小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读曾国藩。我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传》,也读他的文章以及据说是他所撰的《冰鉴》一书。系统地读一个人,就好像去一个人家拜访,先是熟悉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去看看人家的庭院,然后进入厅堂,参观寝室、书房,乃至浴室和厕所;继而与这个人谈心,了解他的经历、习惯和生活。读曾国藩的文章,明显能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深厚度与宽广度,也能感觉到一个人巨大的忧郁和悲凉。在我的感觉中,曾国藩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意义的人,这个人熟读古书,对中华文明的足迹和精髓异常熟稔,而他本人,绝对堪称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座高峰。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孟子以来所提倡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那是一种真正的“内圣外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典范。
  读曾国藩的同时,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是疯狂地迷上了西方古典音乐。在我看来,音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记述和表达世界当中那种细致入微的东西,表达人内心情感的本质。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整个交响乐,就像一个人起伏的内心波澜: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转换,由风起云涌直至云破日出,终归平静与喜悦。贝多芬体验了这种情感的过程和本质,他的内心完全洞开,一种欢乐在九死一生之后终于诞生,那是一种悲欣交织的欢乐。这种欢乐,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欢乐,是人类的上帝,也是人类头顶上最亮的星星。
  除了第九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从音乐中可以感觉到,步入老年的贝多芬已进入一种自由状态:激越没有了,疑问没有了,只有轻松、随意以及乐观,那是一种遮掩不住的星光灿烂。这样的状态,应该是人作为个体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那不是一种甚嚣尘上的狂喜,而是一种平静和智慧,或者,是“禅”一般的会意和欣慰。
  由贝多芬,我同样想到了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同样是一个有着巨大内心波澜的人,在这个人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关于心的萌芽、成长、痛苦、觉悟,以及最终走向衰竭的故事。只不过与贝多芬相比,曾国藩内心的一切都属于中国文化这一片汪洋大海。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曾国藩如一只舢板一样,在暴风骤雨中努力不使自己沉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既欣喜、失望、悲怆、激越,又诚信、狡猾、阴险、平静,人类所有的情感,以及中国文化所探索出的几乎所有的可能性,都在他的身上体现得如此艰辛、如此错综复杂,也体现得如此完整。
  由曾国藩和贝多芬,我还想到一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在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时,将他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一句话极富有深意。托尔斯泰跟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一样,都是用龟裂的泥土塑成,同样带有世俗的不足。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这些不足,也能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并且,更痛苦地忍受它们。在我看来,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曾国藩与贝多芬以及托尔斯泰一样,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他们同样是靠自己一层层的蜕变,化蛹为蝶最终成为“超人”的。这种蜕变,尽管表面平静而安详,但在内部,却有着巨大的轰鸣声,并且交杂着困苦、热情、悲愤与反抗,直至大觉悟后的心若止水。贝多芬是音乐家,他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山呼海啸,用五线谱将这个过程表现出来;托尔斯泰是作家,也可以借助于文字来表现疑问和质询,表达悲悯和艰辛。而曾国藩呢,他的内心同样也有着巨大的嬗变,只不过,他一直无法借助音乐或者文学来表现,始终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和困惑,也压抑着自己的欢乐和悲伤。在更多时候,他只是一个人独自面对。而我们,只能借助曾国藩留下的雪泥鸿爪,来揣测和感觉这种变化。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种内心的贴近是最重要的,只有内心的贴近,才是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不二法门。
  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对曾国藩感兴趣。要研究一个人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本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灵的真切体验有关。那种从内部深入的办法,相对于外部进入,可能是最本质的。这种体验绝不是单单躲在书斋里靠“皓首穷经”就可以做到的。直接而又深入的生命体验,又能超拔于狭隘的、片面的、个人经验之上,再辅之以科学的参考系,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对于我来说,这个人像一座布满森林的高山,不仅让人高山仰止,更有着属于自己的迷宫。但我一直坚持着,坚持着以一种文化和内心紧逼的方式去接近他——我就像一条蛇一样,去吃掉他留存于这个世界的文书、奏折、日记、著作,然后,摇身一变,以最大的可能,全力变成他本人的模样。这样,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嬗变为另一个人的内心,跳动着他的脉搏,呼吸着他的气息,体验他的生活,体味他的病痛、窒息、临终,直至咽下最后一口唾液……在这样的转变中,那种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昭然若揭。
  那是一段阴晦无比的日子,因为过度地体验到这个人的苍凉,我的内心世界也不由自主如北极一样寒冷。这样的方式,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严冬的游历,在北极的荒原上,我孤身一人,去触摸深埋在冰层下的地壳。当我终于完成这本书时,我就像从一个千年深潭中爬上岸,浑身透湿,瑟瑟颤抖。这样的写作经历真苦!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的荒凉之心呢?仿佛是戈壁大漠,寸草不生——当一个人承受着历史与文化的重压,同时面临世界末日的绝望时,那种人性深处的枯寒,就那样变成一口幽深的井。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曾经说:一个人一生所构成的图表……是由三条弯弯曲曲的、无限伸展的、不断汇聚又不断散开的线条组成的,这就是:一个人曾以为是的、曾希望是的和曾经是的那种东西。对曾国藩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在这里,我想写就的,就是那个自己曾以为是、曾希望是和曾经是的人。这,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曾国藩。

沧海横流,英雄本色:一部洞察历史洪流与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 书名: 《权力与精神的交锋:晚清士人的抉择与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风云变幻、思想剧烈碰撞的时代——晚清。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个体的传记叙事,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侧重于群体命运与时代思潮交织的路径,深入剖析了在传统儒家秩序崩塌与西方文明猛烈冲击的双重挤压下,那一辈士人阶层所经历的精神危机、政治挣扎与最终的自我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黄昏与士人的困境 故事始于道光年间,大清帝国在表面繁荣下已潜藏着难以遏制的结构性矛盾。本书详述了以科举为核心的士绅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地位——他们是帝国的精英,却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考察了士大夫群体内部的派系纷争、对“经世致用”理解的分歧,以及面对白银外流、人口膨胀、天灾人祸频仍时的束手无策。 核心议题聚焦: 文化自负与现实脱节: 晚清士人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试图以更深厚的国学修养来挽救危机,却往往在实际操作层面遭遇体制的僵化? “义理”与“利害”的冲突: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下,传统儒家强调的“义理”如何与地方兴办团练、招募湘勇等带有实用色彩的“利害”策略发生激烈碰撞?这体现了他们在维护纲常名分与确保生存现实之间的艰难取舍。 地方权力的崛起: 简牍、奏折和地方志的细节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以及以地方精英为核心的“非正式权力网络”如何在救灾、剿匪的过程中悄然形成并积累实力,为后来的权力重构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转型的阵痛:思想的熔炉与行动的抉择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转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思想地震。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士人阶层经历了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到对西方技术与制度的复杂态度。 重点剖析对象: 1. 器物层面的争论: 对“船坚炮利”的认识,如何从最初的排斥、轻视,逐步演变为对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辩论。这一阶段的论战,暴露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接受外来事物时,对“体”与“用”界限的深刻焦虑。 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与局限: 深入分析了洋务运动初期的复杂性。它不仅是技术引进了,更是权力格局的再分配。本书着重探讨了那些参与创办近代企业的封疆大吏,如何在保留儒家伦理框架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摸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这种“中体西用”的理论框架,究竟是保护了传统,还是阻碍了更彻底的变革? 3. 维新思潮的萌芽: 关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早期思想演进。他们如何从对传统的“温情脉脉的怀旧”转变为对制度的系统性批判?这种思想的跨越,需要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催化?书中将引用当时的诗文、尺牍,还原这些思想家在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精神的突围: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挣扎与超越 晚清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国家层面的衰落,也是个体精神层面觉醒的时刻。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持或转向的个体。 传统士人的坚守与失败: 描绘了一些恪守旧学,拒绝任何妥协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悲剧性在于其价值体系在新的社会形态面前的彻底失语。他们的殉道,是旧时代彻底落幕的挽歌。 新旧交替中的“中间人”: 重点探讨了那些身处体制高位,既要维护清廷稳定,又要推动改革的复杂人物。他们的每一次妥协,每一次进取,都伴随着巨大的精神撕裂。他们如何平衡对皇帝的忠诚、对家族的责任,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思? 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简要提及了第一批“幼童”和后来的留日学生,他们作为新旧世界的“连接点”,其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对未来中国的想象,构成了晚清历史中极具张力的一面。 结语:历史的镜像 《权力与精神的交锋》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拒绝简化论的历史解读。它不提供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签,而是致力于重现那个时代精英们在无可逃避的巨变面前,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深沉的责任感与艰难的道德选择。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细腻刻画,本书试图让读者理解,近代的中国转型,是一场由无数个体在权力与精神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沉重抉择所共同铸就的。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一个面临时代大考的社会所必须面对的共同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曾国藩传》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体面”。这种体面,不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美上,更让我觉得,它是在以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去呈现一位历史人物。曾国藩,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价,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一直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简单化,而应该深入探究其成长的土壤,理解其所处的时代,方能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去剖析曾国藩的功过是非。我想知道,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曾国藩治军”和“曾国藩用人”,其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他那些看似“愚拙”却异常有效的“笨功夫”,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这本书,无疑是我探索这些疑问的一扇绝佳窗口。

评分

拿到这本《曾国藩传》,立刻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所折服。这种厚重感,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更像是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历史分量。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既是备受推崇的“中兴名臣”,也曾被视为“罪人”。我想,正是这种复杂性,才使得他的故事如此引人入胜。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他的功绩,更包括他所经历的困境、他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是如何一步步站稳脚跟,并最终影响历史进程的。我尤其想知道,那些被后人反复提及的“曾氏家训”和“曾氏治学”,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是如何为他提供了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的?这本书,无疑是我探寻这些答案的宝贵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却不失质感的精装,仿佛也暗示着内容的深邃和厚重。曾国藩,一个在我心中一直充满神秘感的人物,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我总是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的丰功伟绩,更要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做出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曾国藩的世界,去感受他内心的波澜,去理解他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抉择。我想知道,是什么支撑着他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成长为一代名臣?他的“尚德”、“务实”、“勤奋”,这些品质是如何在他身上凝聚,并最终转化为强大的行动力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让我有机会去开启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更深层次的大门。

评分

沉甸甸的一本书,握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这“精装”二字果真名副其实。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故事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时代进程的伟人。曾国藩,这个名字在近代史的洪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与这位充满争议却又功勋卓著的晚清重臣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我希望从中能够窥探他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一步步成长为力挽狂澜的擎天柱;他内心的挣扎、决策的魄力,以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又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这本书的外在质感就如同我内心对内容的期望一样,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年代的风雨,去理解一个伟人的成长轨迹,去汲取他身上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品质。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精致的外壳吸引了。它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而是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坚毅的力量,这倒是挺符合我对曾国藩这个人形象的初步认知。我总觉得,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其光辉不仅仅体现在事迹上,更在于其精神的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以及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好奇他如何在无数的失败和挫折面前,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我想知道,他的“笨拙”背后,是否隐藏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毅力?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他对待下属的态度,他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这些细节,往往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真实品格。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详实,我期待着它能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传记”,而非流于表面的叙述。

评分

朋友喜欢

评分

朋友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朋友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阔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满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