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史(第三卷)

中国战争史(第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国卿 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战争史
  • 军事史
  • 历史
  • 战争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军事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5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4750
包装:平装
开本:正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毛泽东主席早在1939年1月给友人的通信中就有撰写《中国战争史》的宏愿,但是由于主席忙于指挥千军万马进行革命战争,其宏愿未能实现。本书作者曾受叶剑英元帅鼓励,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战争史,写成了这部有着学术补白意义的中国战争专题研究著作。其中,自上古西周时期至

目录

第十二编 东晋十六国时期
第一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总论
第一节 东晋和十六国的始末
一、东晋
附表3-1 东晋帝系表
二、十六国
附表3-2 十六国帝(王)系表
附图3-1 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图
附图3-2 东晋十六国诸国关系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军政建设
一、政权建设
二、军事建设
三、军政官职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园的经济与战争实力
第四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战争梗概
一、东晋十六国前期的战争
二、东晋十六国后期的战争
第五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杰出将帅
一、战争特点
二、杰出将帅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前期后赵建国的战争
第一节 石勒的崛起与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第二节 石勒占据襄国之战
一、攻占襄国决策的定下
二、石勒占据襄国的作战经过
第三节 后赵石勒消灭王浚之战
一、战前石勒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石勒消灭王浚进占蓟城
第四节 后赵石勒消灭刘琨夺占并州之战
一、石勒消灭王浚后的形势变化
二、石勒击灭刘琨的作战经过
附图3-3 后赵石勒消灭王浚、刘琨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五节 后赵石勒消灭段匹磾再夺幽州之战
第六节 石勒灭亡汉(前赵)之洛阳、长安战役
一、战前东晋、汉、后赵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石勒进击汉夺占洛阳、长安的起因
三、后赵、汉、东晋三方的断续角逐
四、后赵、汉两军作战序列
五、后赵、汉两军作战策划
六、后赵灭亡汉之洛阳长安战役的作战经过
七、石勒灭亡汉后的动向
石勒灭亡汉(前赵)之洛阳长安战役评述
附图3-4 后赵石勒灭亡汉(前赵)之洛阳、长安战役经过
示意图
第三章 东晋十六国前期东晋内部及诸国间的战争
第一节 东晋讨平王敦叛乱之战
一、王敦反叛时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王敦起兵进攻建康
三、东晋讨平王敦的第二次叛乱,
附图3-5 东晋讨平王敦叛乱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二节 东晋讨平苏峻叛乱之战
一、苏峻反叛前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苏峻进军建康
三、庾亮、陶侃军反击建康苏峻军
四、晋讨平苏峻后的动向
第三节 成汉的扩展与东晋灭成汉之战
一、成汉建国后的扩展
二、东晋灭成汉前双方的基本战略形势
三、晋灭成汉的作战经过
东晋灭成汉之战评述
附图3-6 东晋灭成汉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四节 东晋北伐后赵之战
一、东晋后赵战前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褚裒率军北伐
三、殷浩的北伐
附图3-7东晋褚裒、司马勋军北伐后赵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五节 前燕的扩展与进击后赵、灭亡冉魏之战
一、后赵走向败落的大局形势
二、前燕的崛起
三、前燕的扩展
四、燕赵两国间的争夺
五、前燕击赵灭冉魏的作战经过
前燕的扩展与进击后赵、灭亡冉魏之战评述
附图3-8 前燕的扩展与进击后赵、灭亡冉魏之战经过
示意图
第六节 前秦的开国及其扩展之作战
一、前秦的建国及其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前秦建国后的扩展
第七节 东晋桓温征前秦长安之战
一、东晋前秦战前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东晋征前秦长安之战的作战经过
三、晋秦双方战后的动向
附图3-9 东晋桓温征前秦长安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八节 东晋桓温北征前燕枋头之战
一、前燕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枋头战前晋燕在黄河以南的争夺
三、东晋前燕前秦军作战序列
四、东晋燕枋头之战的作战经过
五、东晋前燕双方战后的动向
东晋前燕枋头之战评述
附图3-10 东晋桓温北征前燕枋头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四章 东晋十六国前期前秦统-中原的战争
第一节 前秦灭亡前燕之战
一、前秦加快统一北方的步伐
二、前秦灭前燕前平定内乱稳定政局的措施
三、战前秦晋燕三方的基本战略形势
四、前秦前燕两军作战序列
五、前秦前燕双方作战策划
六、前秦灭前燕之战的作战经过
七、前秦灭亡前燕后的动向
前秦灭亡前燕之战评述
附图3-11 前秦灭亡前燕之战第二阶段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二节 前秦攻占蜀地之战
一、蜀地归属的变迁
二、前秦攻占蜀地的作战经过
第三节 前秦攻灭前凉之战
一、前凉建国与归属变迁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前秦攻灭前凉的作战经过
附图3-12 前秦攻灭前凉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四节 前秦统一代地之战
一、代地鲜卑、匈奴部族的变迁和其基本战略形势
二、前秦统一代地的作战经过
第五节 前秦攻取东晋北部地区的作战
一、战前前秦东晋双方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前秦东晋两军作战序列
三、前秦东晋双方作战策划
四、前秦军攻取东晋北部地区的作战经过
附图3-13 前秦攻取东晋北部地区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六节 前秦统一西域之战
一、前秦统一西域决心的定下
二、前秦统一西域诸国的作战经过
前秦统一北方和西域之战评述
第五章 东晋十六国后期前秦灭亡及诸国纷立的战争
第一节 秦晋淝水决战
一、淝水战前双方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前秦与东晋淝水决战决策的形成
三、东晋对前秦伐晋战略决策的破坏
四、前秦东晋淝水决战双方作战序列
五、前秦东晋双方作战策划
六、淝水决战的作战经过
七、前秦东晋双方战后的动向
秦晋淝水决战评述
附图3-14 淝水决战示意图
第二节 西燕建国与灭亡之作战
一、慕容泓起兵叛前秦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西燕建国后的扩展
三、西燕国的灭亡
附图3-15 后燕击灭西燕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三节 后燕建国与灭亡之作战
一、慕容垂叛前秦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后燕建国后的扩展
三、后燕的进一步强盛
四、后燕击北魏参合陂之战
五、后燕北魏中山战略决战
六、后燕的灭亡
后燕建国与灭亡之作战评述
附图3-16 后燕建国后的扩展作战经过示意图
附图3-17 后燕北魏参合陂之战经过示意图
附图3-18 后燕北魏中山战略决战经过示意图
第四节 后秦建国与灭亡前秦之作战
一、姚苌的叛秦自立
二、后秦建国后的扩展
三、后秦灭亡前秦之连续作战
第五节 后凉的建国与灭亡之作战
一、后凉的建国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后凉建国后的连续扩展作战
三、后凉的灭亡
后凉的建国与灭亡之作战评述
第六节 西秦建国与灭亡之作战
一、西秦的建国与扩展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西秦首次被后秦击降
三、西秦势力的逐渐再起
四、南北朝初期西秦的继续扩展
五、西秦的灭亡之战
第七节 南凉的建国与灭亡之作战
一、南凉之建国
二、南凉建国后的扩展
三、南凉的衰败与灭亡
第六章 东晋十六国后期东晋的内战与北方诸国灭亡的战争
第一节 淝水战后东晋王朝的基本战略形势
一、东晋北进黄河、西占巴蜀
二、王恭、殷仲堪之乱
三、镇压孙恩起义
四、方镇之争再起
第二节 桓玄篡晋之战
一、桓玄集团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晋室征讨桓玄的建康之战
三、桓玄篡晋的经过
第三节 刘裕进讨桓玄建康之战
一、刘裕起兵前桓玄集团的基本形势
二、刘裕起兵决策的议定
三、刘裕率军进攻建康的作战经过
第四节 刘裕进击桓玄荆州之战
一、桓玄退走荆州后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刘裕进击桓玄荆州之战的作战经过
三、东晋王朝战后的动向
第五节 东晋灭亡南燕之战
一、南燕国的建立与变迁
二、东晋击灭南燕前的基本战略形势
三、东晋南燕双方作战序列
四、东晋南燕双方作战策划
五、东晋击灭南燕的作战经过
东晋灭亡南燕之作战评述
附图3-19 东晋灭亡南燕之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六节 东晋镇压卢循起义军之作战
一、卢循起义军的发展
二、卢循起义军北进决策的定下
三、卢循起义军的胜利北进
四、卢循起义军进逼建康
五、卢循起义军的主动撤退与失败
东晋镇压卢循起义军作战评述
附图3-20 东晋卢循、徐道覆农民起义军进军建康
经过示意图
附图3-21 东晋卢循、徐道覆农民起义军西攻江陵败退
经过示意图
第七节 刘裕刘毅争权之战
一、刘裕、刘毅双方争斗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刘裕击灭刘毅的作战经过
三、刘裕击灭刘毅后的动向
第八节 东晋击灭后秦之战
一、战前后秦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战前后秦与南凉、夏之间的征战
三、东晋击灭后秦决策的定下
四、东晋后秦双方作战序列
五、东晋后秦双方作战策划
六、东晋击灭后秦之战的作战经过
七、东晋灭亡后秦后的动向
东晋击灭后秦之作战评述
附图3-22 东晋灭秦战略部署和夺取洛阳作战
经过示意图
附图3-23 东晋后秦争夺潼关作战经过示意图
附图3-24 东晋击灭后秦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九节 西凉、北凉、夏、北燕诸国的建国与灭亡之作战
一、西凉的建国与灭亡
二、北凉的建国与灭亡
三、夏的建国与灭亡
四、北燕的建国与灭亡
第七章 北魏的兴起与统-北方的战争
第一节 拓跋部族的兴起与北魏的建国
一、拓跋族的兴起
二、代王什翼犍的开拓
三、拓跋珪的立国
第二节 北魏北击高车、柔然等部族的作战
一、北魏进击高车、库狄等部族
二、北魏进攻柔然
附图3-25 北魏北征柔然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三节 北魏击后燕、北燕之作战
第四节 北魏击夏、西域和吐谷浑之作战
一、战前北魏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北魏首次攻夏都统万与长安
三、北魏再次攻统万、长安
四、北魏乘胜进攻夏安定
五、北魏再攻夏平凉、上邦、长安
六、西域诸国的附北魏
七、北魏击吐谷浑
附图3-26 北魏灭夏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五节 北魏与宋争夺河南地区之作战
一、战前北魏宋双方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北魏首次进攻宋河南
三、北魏宋第二次争夺河南
四、北魏宋双方战后的动向
北魏与宋争夺河南地区之作战评述
附图3-27 北魏与宋争夺河南地区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六节 北魏与宋争夺仇池地区之作战
一、仇池地区的变迁
二、北魏南秦王杨难当进攻宋梁州
三、北魏宋争夺蜀地、仇池
……
第十三编 南北朝时期
主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精彩书摘

  《中国战争史(第三卷)》:
  3.战争的规模巨大,骑兵广泛地使用于战场在东晋十六国时期280次较大战争中,虽然并非每次都是大规模的征战,但一些关键性的战略决战,却是自古以来所不多见。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发生的秦、晋淝水之战,秦王苻坚为灭亡东晋,曾出动90多万大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实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前秦将军吕光出兵西域,当进击龟兹国(今新疆库车)时,狯胡(在龟兹西)王命部将率骑兵20多万,同时会合温宿(今新疆温宿)、尉头(今新疆乌什)等诸国军70余万,援救龟兹。但却被秦军击败,西域30多国皆降于前秦。公元396年北魏征后燕的中山战略决战,魏主拓跋珪率兵40万,一举将后燕击溃。
  北方诸国由于多系游牧部族国家,互相征战,几乎都以骑兵为主体。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命部将率步骑30万击代,代王什翼犍以10多万骑兵迎击,被秦军击败。前赵大将石勒,两次南下作战,均以大量骑兵驰骋于江淮地区;秦晋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的90多万大军中,出动骑兵近30万;魏与后燕的参合陂大战,北魏以骑兵22万抗击后燕军;公元424年,柔然以6万铁骑进击北魏云中,公元425年魏又以五路骑兵反击柔然,柔然大惊,远逃北方。大量广泛地使用骑兵的结果,增大了战争的突然性,常常使对方猝不及防。公元429年,北魏主拓跋焘率两路大军进击柔然,魏军进至大漠南,舍弃辎重,轻骑渡漠。大军突然冲入柔然腹地。柔然纥升盖事前毫无戒备,其部落民畜遍野,一派升平。魏铁骑突至,整个部落几乎全部被俘,纥升盖可汗只率少数护卫而逃。参合陂大战,燕军后撤参合陂时,自以为魏军无法追赶,但不料拓跋珪却率轻骑2万,昼夜兼行,直追千里,偷偷接近参合陂,乘黎明之际,突袭燕军。燕军措手不及,近5万之众,束手就擒,燕统帅慕容宝单骑逃走。
  ……
《帝国兴衰:中世纪欧洲的权力更迭与文明冲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在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深刻变革,涵盖了从西罗马帝国衰亡后的“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前夜的千年历史画卷。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致的史料考证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封建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基督教世界的扩张与内部张力、民族国家的雏形、以及在军事、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领域所经历的革命性转型。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加洛林王朝的兴衰与封建制度的萌芽 本书首先聚焦于西欧在罗马帝国瓦解后面临的混乱与重构。在蛮族迁徙的大潮中,日耳曼部族的文化与罗马的法律、拉丁语交织融合,催生了新的社会形态。重点分析了墨洛温王朝的衰微,以及查理·马特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对伊斯兰势力的成功阻击,如何为后来的加洛林复兴奠定基础。 一、法兰克王国的统一与查理曼的帝国梦: 详细描绘了查理曼大帝的军事征服和行政改革。剖析了他在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一事件的深层政治和宗教意义,探讨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播,以及这种“新帝国”在结构上的脆弱性。 二、封建契约的形成与社会结构: 深入研究了采邑制(fief)的出现,以及领主与附庸之间复杂的效忠关系(homage and fealty)如何取代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探讨了庄园经济(Manorialism)如何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稳定的经济支柱,农民的劳役义务与贵族的军事保护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契约。这一部分辅以大量对当时法律文书和土地记录的分析,以展示封建关系的具体运作。 第二部分:双重权力:教权与王权的主导地位 中世纪欧洲的显著特征是教会权力的无远弗届。本书将教皇的权威视为与世俗君主权力并驾齐驱的“双峰政治”结构进行考察。 一、教皇权力的崛起与“教皇革命”: 细致梳理了克吕尼改革如何推动了教会的独立运动,并最终导致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叙任权之争。分析了格里高利七世和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所达到的顶峰,教会不仅是精神导师,更是跨国界的政治仲裁者和资源控制者。 二、神圣罗马帝国的理想与现实: 探讨了奥托一世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如何试图继承罗马的衣钵,但却受制于其内部的选帝侯制度和意大利事务的牵制。分析了霍亨斯陶芬王朝与教廷的持续冲突如何削弱了帝国的实际控制力,使其更像是一个松散的政治概念而非统一的民族国家。 三、东方的挑战:拜占庭帝国的坚守与十字军的东征: 简要回顾了拜占庭帝国在军事和文化上对西欧的持续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十字军运动的复杂动机——宗教狂热、人口压力、贵族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详细考察了第一次十字军的成功与后续远征的失败,以及东西方文明在冲突中产生的文化和经济回流(如香料、新的数学知识)。 第三部分:经济的复苏与城市的崛起 从中世纪盛期(约11世纪起),欧洲的经济活动开始从庄园的自给自足中解放出来,城市作为贸易和手工业的中心重新兴起,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一、农业技术的革命: 详细阐述了重犁的发明、三圃制(Three-field system)的推广,以及水力和风力的广泛应用如何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支撑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分析了气候变化(中世纪暖期)对农业扩张的积极作用。 二、商业的复兴与行会制度: 考察了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在地中海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汉萨同盟在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商业网络。深入剖析了手工业行会(Guilds)的双重角色:它们既保证了产品质量,维护了城市工匠的利益,同时也对创新和阶层流动构成了阻碍。 三、自由城市的诞生与市民阶层的力量: 描述了城市通过购买特许状或武装反抗从封建领主手中争取到的自治权(如“自由法”)。这些自治城市孕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精神和新的政治理念,市民阶层开始挑战传统的贵族与教士的统治结构。 第四部分:知识的复兴与哥特式精神 中世纪并非一个静止的时代,其后半叶见证了知识生产和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一、大学的创立与经院哲学: 追溯了博洛尼亚、巴黎、牛津等早期大学的起源,它们最初是教师或学生的行会。重点分析了经院哲学的核心——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来调和信仰与理性。以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例,探讨了其对基督教神学体系的集大成,以及理性在神学框架内的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的飞跃: 将哥特式大教堂视为中世纪技术与信仰的结晶。详细分析了尖拱、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和肋拱(Rib Vault)等结构创新如何使建筑得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采光效果,象征着人类精神对天空的追求。 第五部分:危机的总爆发——中世纪的终结 14世纪,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加速了中世纪社会结构的瓦解,为文艺复兴和近代欧洲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一、黑死病的毁灭性冲击: 详细记录了1347年开始的黑死病(鼠疫)对欧洲人口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估计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至一半)。分析了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农奴制瓦解、以及社会心理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加速了对既有权威的质疑。 二、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战争的残酷: 考察了英法“百年战争”对两国民族意识的塑造,以及君主为筹集军费而发展出的常备军和更高效的财政体系,这标志着封建骑士时代的衰落和中央集权王国的兴起。同时,讨论了教会在阿维尼翁之囚和西方大分裂时期所遭受的信誉危机。 结语: 本书最终总结道,中世纪并非简单的“黑暗”停滞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冲突与创造力的过渡时期。它成功地将古典遗产、基督教信仰和日耳曼的实用精神熔铸一体,最终催生出具有独特结构和强大生命力的欧洲文明形态,为其后数百年欧洲的全球扩张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与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史学的敬意,但其内部蕴含的分析方法,却明显具有现代学术的锐利感。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历史诠释的争议点,优秀的史著不会回避史学界内部的分歧,而是会将不同的学派观点并陈,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立场。我希望它能在某些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历史事件上,提供一种全新的、基于更扎实证据链的解读。这种对既有“定论”的挑战和审视,是推动历史研究进步的关键动力。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在尊重传统史料的同时,引入新的考古发现或未曾被充分挖掘的档案资料,从而重塑我们对某些战争起因、过程或结果的认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总结性的著作,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作品,值得所有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投入时间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结构变迁颇有研究的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我最欣赏的是那种能将战争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去考察的叙事视角。这本书的开篇导论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展示战事,但其对前朝遗留的财政危机、边疆治理的困境、以及民众心态的描绘,已经暗示了后续冲突的必然性与复杂性。战争绝非孤立的事件,它是内部矛盾积累到极致的爆发点,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那些看似微小的财政调动如何最终影响到前线军队的士气和补给线,以及土地兼并与兵役制度之间的恶性循环。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将宏大的军事史与细微的社会经济史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无懈可击的论证网络,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将是无可估量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是衡量一部历史著作深度的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光是翻开封面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代感与厚重感,装帧设计透着一股沉稳的学术气息,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尽管我尚未深入到书中的具体篇章,但仅仅是目录的排布和引言的措辞,就足以勾勒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历史叙事框架。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横跨数个世纪的军事冲突与政治博弈,从章节标题中就能窥见其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深厚的历史功底。那些古老的战役名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帅名讳,无声地印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它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何如此”,试图从更深层次挖掘权力结构、社会变迁与战争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对历史肌理的细致剖析,让人预感到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精品,其价值在于对过去深刻的洞察与反思,远超一般大众读物的范畴。

评分

读史书有时会感到疲乏,那是因为许多作品只是罗列事实,缺乏生动的细节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然而,这本书的引人之处,似乎在于其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即使是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之下。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人”的视角,而不是仅仅把将领和士兵当作数字或棋子。作者对特定历史人物的心理侧写,对关键决策时刻的场景重现,都使得冰冷的历史文献变得有血有肉。想象一下,在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会盟或军事会议上,决策者们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权衡利弊,那种紧张感和戏剧性,是任何虚构作品都难以比拟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历史的“必然性”,更要体会历史的“偶然性”——那些在关键时刻,由个体性格和瞬间抉择所带来的巨大转折,这种对历史动态感的捕捉,是真正高水平历史写作的标志。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种对旧时战术研究的迷恋,而这本书从侧面印证了这种探索的价值。虽然我接触到的版本,其文字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古典的庄严,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油墨香气,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享受。我能想象作者在描绘那些古代战场上的兵种调动、攻防策略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那些古代的军阵如何对抗新兴的骑兵冲击?防御工事的设计如何体现当时最高的工程技术水平?这些关于“如何打赢”的实用性探讨,在严谨的学术外衣下,隐藏着对人类智慧与残酷现实的深刻描摹。这种对军事技术细节的尊重和考究,使得任何对古代战争艺术有兴趣的读者都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它不满足于叙述胜负,更专注于剖析胜利背后的方法论,这才是真正的历史魅力所在,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去,去领略那些沙场上的智慧交锋。

评分

经典好书,尽在京东,欢畅便宜,物流无双。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中国战争史皇皇巨著4,值得收藏。

评分

现代战争"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在核@威胁下的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常规战争,所以从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袭击叙利亚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以及1986年美军袭击利比亚,直到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等战争,已经可以看到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现代战争雏型。就是现代战争的开始。

评分

挺好的,没有破损,发货速度也快

评分

之前一直想买,太贵了,这次满减买的,感觉不错

评分

挺好的,没有破损,发货速度也快

评分

中国战争史(第六卷)中国战争史(第六卷)中国战争史(第六卷)中国战争史(第六卷)中国战争史(第六卷)中国战争史(第六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