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7e]

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7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Thomas,Lillesand(托马斯.利拉桑德),Ralph,W.,Kiefer(拉夫.基弗) ... 著,彭望? 等 译
图书标签:
  • 遥感
  • 图像解译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地球观测
  • 环境遥感
  • 影像分析
  • 第七版
  • 专业教材
  • 地图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1341
版次:7
商品编码:1191019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7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56
字数: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技术部门、公司和政府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的教科书或学习参考书,也可供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测绘、商业、工程、林业、地理、地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参考,以及遥感技术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书是遥感领域的经典教材与指导书,可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技术部门、公司和政府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的教科书或学习参考书,也可供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测绘、商业、工程、林业、地理、地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参考,以及遥感技术爱好者学习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Thomas M. Lillesand、Ralph W. Kiefer和达特茅斯学院Jonathan W. Chipman合著的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Seventh Edition一书的中译本,是美国许多大学遥感相关专业的教科书和科研参考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和基础,摄影系统基本原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多光谱、热红外和高光谱遥感,地球资源卫星在可见光谱中的运作,微波和激光雷达遥感,数字图像分析,遥感应用等。书后提供了大量参考文献、术语表和附录等。全书附有大量彩色和黑白遥感图像或照片,为读者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内容。全书紧跟遥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图文并茂,材料丰富,知识覆盖面宽,概念清楚,讲解生动。

作者简介

Thomas M. Lillesand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士、硕士、博士,教授,现已退休。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认证摄影测绘制图专家和成图专家,约翰·斯坦尼斯空间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地球观测系统、EROS数据中心科学顾问团成员,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前任主席与理事,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遥感、自然资源管理、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大面积土地利用空间成图、遥感的交通应用、国家空间政策。曾获美国测绘大会奖、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纪念奖,发表论文125篇。


彭望琭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遥感数字图象处理、GIS、计算机应用。1985-1986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空间数据分析实验室访问,1999-2001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GIS实验室和精确农业中心访问。原全国“遥感”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常务理事,珠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目录

目 录
第1章 遥感的概念和基础 1
1.1 引言 1
1.1.1 电磁遥感过程概述 1
1.1.2 本书的组织 1
1.2 能源和辐射原理 3
1.3 大气中能量的相互作用 5
1.3.1 散射 5
1.3.2 吸收 6
1.4 能量与地物的相互作用 7
1.4.1 地物的光谱反射率 10
1.4.2 光谱响应模式 13
1.4.3 大气对光谱响应模式的影响 13
1.4.4 几何因素对光谱响应模式的
影响 15
1.5 数据获取和数字图像概念 18
1.5.1 高程数据 21
1.6 参考数据 24
1.7 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全球导航
卫星系统 26
1.7.1 GNSS的国际发展状态 26
1.7.2 GNSS数据处理和校正 26
1.8 遥感系统的特点 27
1.9 遥感的成功应用 30
1.10 地理信息系统 31
1.11 GIS和遥感的空间数据框架 34
1.12 图像目视解译 35
1.12.1 图像解译的要素 35
1.12.2 图像解译策略 37
1.12.3 图像解译标志 40
1.12.4 遥感波长 41
1.12.5 色彩感知和颜色混合 41
1.12.6 图像解译的时间因素 42
1.12.7 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地面采样距离 42
1.12.8 图像解译中的其他重要分辨率 45
1.12.9 图像比例尺 46
1.12.10 图像解译过程 46
1.12.11 目视解译的基本设备 47
1.12.12 目视图像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关系 51
第2章 摄影系统原理 52
2.1 引言 52
2.2 航空摄影的早期历史 52
2.3 摄影基础 54
2.3.1 简单摄影机 54
2.3.2 聚焦 55
2.3.3 曝光 55
2.3.4 几何因素对胶片曝光的影响 56
2.3.5 滤色片 57
2.4 胶片摄影 59
2.4.1 胶片密度和特征曲线 60
2.4.2 黑白胶片 63
2.4.3 彩色胶片 65
2.4.4 彩红外胶片 66
2.5 数字摄影 69
2.5.1 数字和模拟摄影对比 69
2.5.2 数字摄影的优点 71
2.6 航空摄影机 71
2.6.1 单镜头分幅摄影机 71
2.6.2 全景摄影机 73
2.6.3 数字相机幅面尺寸 74
2.6.4 小幅面数字摄影机 75
2.6.5 中幅面数字摄影机 76
2.6.6 大幅面数字摄影机 77
2.6.7 面阵数字摄影机的几何要素 78
2.7 摄影系统的空间分辨率 79
2.7.1 胶片摄影系统 79
2.7.2 数字摄影系统 82
2.7.3 物体的探测、识别和鉴定 83
2.8 航空摄像 83
2.9 小结 85
第3章 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86
3.1 引言 86
3.2 航空相片的基本几何特征 88
3.2.1 航空相片的几何类型 88
3.2.2 垂直航空相片拍摄 89
3.2.3 垂直相片的几何要素 92
3.2.4 像平面坐标测量 93
3.3 相片比例尺 93
3.4 航空相片的地面覆盖 95
3.5 面积测量 98
3.6 垂直地物的投影差 99
3.6.1 投影差的特性 99
3.6.2 由投影差测量确定物体的高度 101
3.6.3 投影差的校正 101
3.7 影像视差 102
3.7.1 影像视差的特性 102
3.7.2 由视差测量得到物体的高度和地面坐标位置 103
3.7.3 视差测量 105
3.8 航空摄影的地面控制 107
3.9 确定航空摄影的外方位元素 108
3.9.1 间接地理参照 108
3.9.2 直接地理参照 111
3.10 从航空相片生产制图产品 111
3.10.1 基础平面制图 111
3.10.2 从硬拷贝到软拷贝的显示与制图系统的演化 112
3.10.3 空间交会与DEM制作 113
3.10.4 数字/正射影像制作 114
3.10.5 多光束摄影测量 119
3.11 飞行计划 121
3.12 小结 125
第4章 多光谱、热红外和高光谱遥感 126
4.1 引言 126
4.2 垂直航迹扫描 126
4.3 沿航迹扫描(推帚式扫描) 130
4.4 垂直航迹多光谱扫描仪和影像实例 131
4.5 沿航迹多光谱扫描仪和影像实例 134
4.6 垂直航迹扫描仪影像的几何特性 135
4.6.1 空间分辨率和地面覆盖 135
4.6.2 比例尺切向畸变 136
4.6.3 分辨单元大小的变化 138
4.6.4 一维投影差 139
4.6.5 飞行参数畸变 140
4.7 沿航迹扫描仪影像的几何特性 140
4.8 热红外成像 141
4.9 热辐射原理 143
4.9.1 辐射与动力学温度 143
4.9.2 黑体辐射 143
4.9.3 实体辐射 144
4.9.4 大气影响 145
4.9.5 热辐射和地面要素的相互作用 146
4.10 热红外影像解译 147
4.11 热红外影像辐射校准和温度制图 154
4.11.1 黑体校准源的内标校准 154
4.11.2 空地相关 155
4.11.3 用热红外图像制作温度图 155
4.12 FLIR系统 156
4.13 高光谱遥感 156
4.14 小结 163
第5章 地球资源卫星的光谱应用 164
5.1 引言 164
5.2 卫星遥感系统的光谱特征 165
5.2.1 卫星平台和任务子系统 165
5.2.2 卫星轨道设计 167
5.2.3 传感器设计参数 167
5.2.4 其他系统注意事项 170
5.3 中等分辨率系统 170
5.4 陆地卫星1~7 171
5.5 陆地卫星8 179
5.6 未来的陆地卫星任务和全球对地观测系统 188
5.7 SPOT 1~5 189
5.8 SPOT 6和7 195
5.9 其他中等分辨率卫星的演化 197
5.10 1999年以前发射的中等分辨率系统 198
5.11 1999年以后发射的中等分辨率系统 200
5.12 高分辨率系统 204
5.13 高光谱卫星系统 208
5.14 观察常规地表特征的气象卫星 210
5.15 NOAA POES卫星 210
5.16 JPSS卫星 212
5.17 GOES卫星 214
5.18 海洋监测卫星 216
5.19 对地观测系统 217
5.19.1 MODIS 218
5.19.2 ASTER 220
5.19.3 MISR 222
5.20 空间站遥感 222
5.21 太空碎片 225
第6章 微波和激光雷达遥感 227
6.1 引言 227
6.2 雷达的发展 227
6.3 成像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 229
6.3.1 距离分辨率 233
6.3.2 方位分辨率 234
6.4 合成孔径雷达 235
6.5 雷达图像的几何特性 237
6.5.1 斜距比例失真 237
6.5.2 地形起伏的偏移影响 238
6.5.3 视差 240
6.6 雷达信号的传输特性 241
6.7 其他雷达图像特征 243
6.7.1 雷达图像光斑 243
6.7.2 雷达图像距离亮度变化 245
6.8 雷达图像解译 246
6.8.1 几何特性 246
6.8.2 电特性 248
6.8.3 极化作用 249
6.8.4 土壤响应 250
6.8.5 植被响应 251
6.8.6 水和冰的响应 254
6.8.7 城市区域响应 256
6.8.8 小结 257
6.9 干涉测量雷达 257
6.10 空间雷达遥感 261
6.11 Seasat-1和航天飞机成像雷达任务 262
6.11.1 SIR-A 263
6.11.2 SIR-B 263
6.11.3 SIR-C 265
6.12 Almaz-1 266
6.13 ERS、Envisat和Sentinel-1 266
6.14 JERS-1、ALOS和ALOS-2 267
6.15 Radarsat 268
6.16 TerraSAR-X、TanDEM-X和PAZ 270
6.17 COSMO-SkyMed星座 272
6.18 其他高分辨率星载雷达系统 272
6.19 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 273
6.20 航天雷达系统小结 275
6.21 雷达测高法 276
6.22 被动微波遥感 277
6.22.1 微波辐射计 278
6.22.2 被动微波扫描仪 278
6.23 Lidar的基本原理 280
6.24 Lidar数据分析和应用 282
6.25 航天Lidar 287
第7章 数字图像分析 289
7.1 引言 289
7.2 图像预处理 291
7.2.1 去噪 291
7.2.2 辐射校正 292
7.2.3 几何校正 295
7.2.4 子图、图层堆叠和镶嵌 297
7.3 图像增强 298
7.4 对比度处理 298
7.4.1 灰度级阈值处理 298
7.4.2 灰度分割 298
7.4.3 对比度拉伸 299
7.5 空间特征处理 302
7.5.1 空间滤波 302
7.5.2 卷积 303
7.5.3 边缘增强 305
7.5.4 傅里叶分析 307
7.6 多图像处理 309
7.6.1 光谱比值 309
7.6.2 归一化差值比和其他指数 311
7.6.3 主成分与典型成分 313
7.6.4 植被成分 317
7.6.5 明度-色调-饱和度彩色空间变换 319
7.6.6 去相关拉伸 321
7.7 图像分类 321
7.8 监督分类 322
7.9 分类阶段 323
7.9.1 距平均值最小距离分类法 324
7.9.2 平行六面体分类法 324
7.9.3 高斯最大似然分类法 325
7.10 训练阶段 326
7.11 非监督分类 333
7.12 混合分类 336
7.13 混合像元分类 337
7.13.1 光谱混合分析 338
7.13.2 模糊分类 340
7.14 输出阶段和分类后平滑 341
7.15 基于对象分类 342
7.16 神经网络分类 344
7.17 分类精度评价 345
7.17.1 分类误差矩阵 345
7.17.2 分类误差矩阵评价 347
7.17.3 取样需要考虑的事项 348
7.17.4 关于精度评价的最后思考 349
7.18 变化检测 349
7.19 图像时间序列分析 352
7.20 数据融合与GIS集成 354
7.20.1 多时相数据融合 355
7.20.2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 355
7.20.3 图像数据与辅助数据的合并 356
7.20.4 自动土地覆盖分类与GIS 数据集成 357
7.21 高光谱图像分析 359
7.21.1 高光谱图像的大气校正 359
7.21.2 高光谱图像分析技术 359
7.22 生物物理建模 361
7.22.1 尺度效应 362
7.23 小结 364
第8章 遥感应用 365
8.1 引言 365
8.2 土地利用/覆盖制图 366
8.3 地质和土壤制图 370
8.3.1 地质制图 370
8.3.2 土壤制图 373
8.4 农业应用 375
8.5 林业应用 378
8.6 牧场应用 381
8.7 水资源应用 382
8.7.1 水体数量及分布 382
8.7.2 水质 386
8.8 冰雪应用 388
8.9 城市和区域规划应用 390
8.10 湿地制图 391
8.11 野生动物生态学应用 393
8.12 考古学应用 396
8.13 环境评价与保护 398
8.14 自然灾害评价 400
8.14.1 野火 401
8.14.2 强风暴 401
8.14.3 洪水 403
8.14.4 火山爆发 403
8.14.5 灰埃和烟雾 404
8.14.6 地震 404
8.14.7 海啸 405
8.14.8 海岸线侵蚀 405
8.14.9 滑坡 405
8.15 地貌识别和评价原理 407
8.15.1 土壤特征 407
8.15.2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408
8.15.3 地貌识别和评价的图像解译要素 408
8.15.4 影像解译过程 411
8.16 小结 417
附录A 辐射度的概念、术语和单位 418
附录B 样本坐标变换和重采样过程 420
附录C 雷达信号的概念、术语和单位 423
遥感常用国际单位 426
术语表 427
参考文献 441

前言/序言

译 者 序

本书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Thomas M. Lillesand、Ralph W. Kiefer和达特茅斯学院的Jonathan W. Chipman合著。作者对该书第1版的写作始于1976年,第1版出版后,作为不同专业课程所用的遥感基础教程和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受到了美国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欢迎。为适应遥感学科的飞速发展和新技术与新理论的不断增加,作者不断修订了本书的内容,2000年出版了第4版,2014年出版了第7版。至今,该书仍是美国许多大学的遥感教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我国1986年首次引入本书,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著1979年版的译著,由李勇奇、吴振鑫、晓岸译,杨廷槐校,译著名为《遥感和图像判读》。2003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原著第4版的译著,由彭望琭、余先川、周涛、李小英等译,刘继选审校,译著更名为《遥感与图像解译》,并由遥感界的前辈陈述彭院士作序,引导读者深刻认识本书的优点。译著每次出版都受到了遥感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欢迎,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遥感参考书之一。

第7版与第4版相比,在重点内容上做了改变,譬如在“遥感的概念和基础”一章中增加了“图像目视解译”一节,而把“目视图像解译概述”一章改为“遥感应用”。说明了各种遥感数据和处理方法归结到应用更为合理;强调了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重要性;增加了微波和激光雷达遥感的内容;增加了新的传感器介绍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与手段。全书结构严谨,论述全面,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书中插图增加了许多新传感器图像的解译和应用。最后还增加了术语表和附录。这些都表明本书作者努力跟上时代步伐,推陈出新,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深奥的理论,使读者通过学习更快地加入到现代遥感工作之中。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翻译组完成。目录、第1章、第7章的7.1~7.15节、附录B由彭望琭翻译和写序;前言、第2章、第5章、术语表由余先川、詹英翻译;第4章、第6章、第7章的7.16~7.19节、附录C由贺辉翻译;第3章、第7章的7.20~7.23节、第8章、附录A由陈红顺翻译。为了与第4版的译文一致,翻译中的中文词汇尽量参考第4版,但也做了部分更新。限于本书译者的水平,译文仍会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 言

编写本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介绍遥感与图像解译课程的教材;二是作为迅速增多的地球空间信息与分析专业人员工作时的参考资料。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和传感器设计的快速改进,使得遥感及与其相关的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资源管理、商业发展以及其他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本书可能会在学术和专业团体中广泛使用,因此会尽量遵循中立原则,即本书并不专门针对于商业、生态、工程、林业、地理、地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某个领域。对待该学科,我们的态度是:每个学科的学生和使用者,都应对遥感系统及其在现实环境中广阔无垠的应用有较清楚的认识。简而言之,任何从事地球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的相关人员,都会发现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从40年前本书第1版的出版至今,世界已发生了巨变。现在,学生可以在平板或笔记本计算机上阅读本书第7版的电子书。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用户界面,已超出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遥感和图像解译中最先使用计算机的那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的想象。随着遥感领域的蓬勃发展,探究遥感科学成为一项全球活动,本书的读者群体也已日趋多元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贡献了多层次的遥感人才,从培养新的遥感分析人员到使用地理空间技术管理资源、发射和操控新的地球观测卫星。同时,类似“谷歌地球”和“微软必应”地图这样的基于图像的高分辨率可视化平台数量的激增,从某种意义上正在把可以上网的每个人变成“沙发遥感迷”。要有意义且可靠地解译这些新影像,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借用欧几里得的话来说,图像分析是没有捷径的。开发这些技能仍需要在电磁辐射原理、传感器设计、数字图像处理和应用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本书(第7版)的重点是数字图像的获取和分析,但保留了早期模拟传感器和方法的基本信息,因为现在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相关档案数据,且这些数据作为研究长期变化的资源越来越有价值。我们扩展了激光雷达系统和3D遥感的覆盖范围,包含了诸如运动估计结构之类的数字摄影测量方法。为了与现在这些领域的变化保持一致,彩图中添加了从无人机平台上到本书第6版出版以来新发射的光学和雷达卫星上获取的图像。在图像分析领域,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包括那些处理神经网络分类、基于对象图像分析、变化检测和图像时序分析的技术。

每次在新版中增加新内容(包括新彩图)并更新主题的涵盖范围时,我们都会对章节的组织做一些改进。最明显的改进是,我们拆分了之前的第4章“目视图像解译”。其中,为了强调目视解译在整本书(领域)中的重要性,我们把原第4.1节“目视图像解译的处理方法”放到了第1章中;原第4章的其余小节移到了本书的最后,组成了关于遥感应用的更广泛的回顾,而不局限于目视方法。此外,涵盖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的章节现在放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与遥感应用相关章节的前面。

尽管本书有了这些改变,但我们仍尽力保持本书一直以来的知识强度。如上所述,本书的“学术中立”是有意为之的,因此本书可在许多不同领域中作为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的入门读物。书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供读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对于某些课程,可从书中删去某些章节而作为半学期或半学年的一门课程。本书亦可作为两门连续课程的综合教材。其他人可能会在一系列单元课程或短期课程、专题讨论会等形式中使用本书。在教室外面,遥感从业者将会发现本书是一本不断变化的技术指导参考书,但遥感的基本原理仍然未变。我们也有意识地为潜在的不同用途编写本书。

像往常一样,第7版建立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许多人为本书前六版作出了贡献,这里再次向所有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慷慨地分享了时间和知识。还要感谢所有的审阅专家,他们指导我们完成了第7版和之前版本的修改。

下列人士和单位提供了第7版中的插图: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太空科学和工程中心、美国地质调查局威斯康星视图计划的Sam Batzli博士;地球空间解决方案成像部的副主席Ruediger Wagner先生,莱卡测量系统公司市场和通信部的Jennifer Bumford女士;ILI GmbH公司的市场和销售经理Philipp Grimm先生;UltraCam业务部的销售总监Jan Schoderer先生,微软摄影测量的业务总监Alexander Wiechert先生;Ball Aerospace公司的媒体关系经理Roz Brown先生;NovaSol公司的Rick Holasek先生;ITRES有限公司的Stephen Lich先生和Jason Howse先生;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Qinghua Guo先生和Jacob Flanagan先生;维克森林大学的Thomas Morrison博士;Earthmetrics有限公司的Andrea Laliberte博士;美国空军技术研究所的工程物理学研究助理教授Christoph Borel-Donohue博士;爱思唯尔公司,德国航天航空中心(DLR),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EADS)公司,加拿大太空署,莱卡地理系统公司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达特茅斯学院的Douglas Bolger博士和长颈鹿保护基金的Julian Fennessy博士慷慨地为第8章的野生动物检测提供了资料,包括用在图8.24中的长颈鹿遥感数据。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慷慨分享华盛顿州奥索山体滑坡影像和信息的人们,这些图片最终用在本书的插图、彩图、封面和封底上。这些图片由下列人士提供:Quantum Spatial公司的Rochelle Higgins和Susan Jackson女士,华盛顿州交通局的Scott Campbell先生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Ralph Haugerud博士。

下列人士为第7版中有关摄影测量学的内容提供了大量建议:CP, PE, PLS公司的Thomas Asbeck先生、Terry Keating博士。

还要感谢许多来自达特茅斯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感谢我们的家庭,他们在本书的准备阶段给予了我们耐心的理解和鼓励。

最后希望读者能用从本书中获得的遥感知识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业已证明遥感技术能提供巨大的科学、商业和社会价值,它不仅提升了人们进行决策的效率,而且提升了人们改进地球资源和环境管理工作的潜能。希望读者在阅读书中的知识后,能实现自己的这种潜能。


Thomas M. Lillesand  

Ralph W. Kiefer

Jonathan W. Chipman



《地球的眼睛: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看见”地球的指南,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由像素和光谱构成的奇妙世界。我们生活的星球,表面之下隐藏着无数秘密,从地质构造的脉络到生命的跃动,从气候变化的轨迹到人类活动的足迹。而“地球的眼睛”,正是那些能够穿透视觉局限,揭示这些隐藏信息的神奇工具——遥感技术。 本书并非讲述一个具体的遥感仪器,也不是一本罗列遥感图像的图册。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关于我们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从太空中捕捉地球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理解我们星球的知识。想象一下,我们不再仅仅依赖双眼所见,而是拥有了能够“看见”不同波长光线、感知温度差异、甚至探测微弱电磁信号的能力。这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来审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 你将了解到,那些卫星和飞机上搭载的“眼睛”,是如何捕捉到地球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的。这些电磁波,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却携带着关于地表物质、植被健康、水体状况、大气成分等丰富信息。本书将逐一揭示这些信号的来源,以及它们如何被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如何“解读”这些数据。仅仅获取信息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海量的像素点中提取有价值的意义。你将学习到,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辨别不同的地物类型,识别地表的细微变化,分析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甚至洞察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这就像一位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的真相。 我们不会在这里提供具体的遥感图像的鉴别技巧,也不会深入研究某一种特定的遥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为你构建一个认识遥感技术全貌的框架。你将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传感器能够捕捉到不同的信息,为什么同一区域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图像会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被整合起来,形成对地球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将引导你思考,遥感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许多领域的认知。比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它能够帮助我们监测森林的砍伐、水体的污染、冰川的消融,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农业生产中,它能帮助我们评估作物长势、预测产量、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实现精准农业。在城市规划和灾害管理方面,它能够提供准确的地形数据、监测城市扩张、评估地震和洪涝等灾害的影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甚至在考古研究中,遥感也能帮助我们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遗迹,揭示失落的文明。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发现的书,一本关于理解的书。它将开启你对地球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许多相关学科的全新认知方式。通过掌握“地球的眼睛”所传递的信息,你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星球,理解它的复杂性,认识到它的脆弱性,并思考我们作为地球居民的责任。 这是一次踏上未知旅程的邀请,一次用科技赋能的探索。准备好,用“地球的眼睛”,重新认识你所熟悉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这本书,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讨论。这些看似基础的概念,在书中被深入地剖析,并与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高光谱遥感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地物在狭窄光谱通道内的吸收和反射特征,这使得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光谱指纹”来识别和区分更精细的地物类型,比如不同矿物、不同种类的植物,甚至是遭受病虫害的植被。我对书中关于“光谱混合分析”的介绍尤为着迷,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像素中可能包含多种地物的混合情况,并尝试将其分解,这对于在分辨率较低的影像中进行地物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影像几何校正的原理和方法,从有理函数模型到地形相关的校正,让我明白了为何我们看到的遥感影像并非总是“平整”的,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数学变换来纠正这些几何畸变,从而使其能够与地图精确叠加。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在这个领域,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解译结果。

评分

最近读了《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作者对于遥感技术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遥感影像的辐射定标”的章节。辐射定标是将遥感影像的像元灰度值转换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地表反射率或辐射亮度值。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复杂的辐射传输模型和大气校正。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辐射定标的方法,包括绝对辐射定标和相对辐射定标,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对后续解译结果的影响。我理解了为何在进行地物光谱分析时,精确的辐射定标是多么关键,只有将像元灰度值转换为真实的地表反射率,我们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光谱特征分析和地物识别。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大气效应及其校正”。大气中的水汽、气溶胶等物质会吸收和散射电磁波,对遥感影像产生影响,导致地表反射率的失真。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大气校正模型,例如,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模型、基于图像的经验模型等,并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种对细节的严谨追求,让我对遥感技术的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在这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

评分

《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这本书,我每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亮点。我一直对遥感图像中的“纹理”特征很感兴趣,它能够反映地物的表面粗糙度和空间异质性,对于识别和区分地物具有重要作用。书中对纹理分析方法的介绍十分详细,从早期的灰度共生矩阵(GLCM)到更先进的局部二值模式(LBP),让我了解了如何量化和提取图像的纹理信息。这些纹理特征可以与光谱特征相结合,提高地物分类的精度。例如,在区分不同类型的森林时,纯粹依靠光谱信息可能难以区分,但结合它们的纹理特征,例如树冠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区分。书中还详细讲解了“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主要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对于监督分类,书中深入阐述了如何选择训练样本,如何构建分类模型,以及如何评估分类结果;对于非监督分类,书中则详细介绍了K-Means、ISODATA等算法的原理和应用。这种对不同方法优缺点的分析,让我能够根据实际的研究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分类策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误差分析”的重视,它提醒我们,任何遥感解译的结果都应该对其精度进行科学的评估,例如,通过混淆矩阵和Kappa系数来量化分类精度,这对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评分

《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思想的书。书中在讨论遥感技术的应用时,总是会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在讲解植被指数的应用时,作者不仅仅列举了NDVI等常用的植被指数,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植被指数的计算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生态学意义,例如,NDVI能够很好地反映植被的覆盖度和健康状况,而EVI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NDVI在高覆盖度区域的饱和现象。这种对原理的深入探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选择适合特定研究目的的遥感数据和处理方法。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让我能够及时了解到遥感技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遥感图像的自动解译和目标识别,这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未来的无限可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时序遥感”的介绍感到兴奋,通过对同一区域连续观测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监测地物的动态变化,例如,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评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以及监测海岸线的侵蚀和演变。这种对时间维度信息的挖掘,让遥感技术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价值。

评分

《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始终坚持从实际应用出发,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目标检测”的章节印象深刻。目标检测是指在遥感影像中自动识别和定位特定地物目标,例如,在城市遥感影像中检测建筑物、道路,或者在农业遥感影像中检测农作物病虫害。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目标检测的方法,从传统的基于特征提取和分类的方法,到如今流行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模型,如Faster R-CNN、YOLO等。我对深度学习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感到非常兴奋,它能够自动学习图像中的复杂特征,从而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目标检测。书中还提到了“面向应用的遥感数据处理流程”,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是如何服务于具体的应用场景的。例如,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遥感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信息提取、精度评估等多个环节,才能最终生成有用的环境信息报告。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遥感技术在整个应用链条中的作用和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作为一门“赋能”的学科,如何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强大的支持。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到《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时,对它的期望并不高,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大错特错。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叙述风格,彻底颠覆了我对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不仅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数据分析,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讨论地形分析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高程、坡度、坡向等基本概念,还通过三维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图,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参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在水文、地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图像增强和变换技术的讲解,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从原始的遥感影像中提取出更具信息量的特征,例如,通过缨盖变换,我可以更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程度,这对于植被健康监测和分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对误差分析和精度评估的详细阐述,也让我认识到遥感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完美无缺,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处理和评估,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遥感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资源,应对环境挑战。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遥感图像解译是一门非常“硬核”的科学,需要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功底才能驾驭。但《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这本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逐渐克服了这种畏难情绪。书中对于“影像配准”的讲解,就让我受益匪浅。影像配准是指将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影像,或者遥感影像与地图进行几何上的精确对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挑战。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影像配准的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点的匹配、基于影像相关性的匹配等,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精度。我明白了为何在进行地物变化监测时,精确的影像配准是多么关键,只有影像能够精确对齐,我们才能准确地识别出地物发生的细微变化。书中还对“图像融合”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图像融合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不同光谱波段的影像进行结合,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将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与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可以生成高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从而在保留丰富光谱信息的同时,提高空间细节的显示能力。这种“强强联合”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遥感信息的应用范围。

评分

我不得不说,《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是一本集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面向对象”图像解译方法的介绍所吸引。与传统的“面向像元”方法不同,面向对象方法将影像分割成具有相似光谱和纹理特征的同质区域,然后对这些对象进行分析和分类,这极大地减少了传统方法中“椒盐噪声”的问题,也更能体现地物的真实形态和空间关系。书中通过详细的步骤和案例,演示了如何进行影像分割,如何提取对象的几何、纹理和光谱特征,以及如何构建分类模型。我对书中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结合应用的章节印象尤其深刻,它让我认识到遥感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GIS等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地球观测和分析体系。遥感影像可以为GIS提供丰富的数据源,而GIS则可以为遥感数据提供空间分析和管理平台,两者结合,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利用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输入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可以评估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

《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这本书,我最近才开始翻阅,不得不说,它确实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遥感技术那迷人的世界。我原本对这个领域只是略知一二,零散的概念和术语,直到接触到这本书,才发现这一切是如此的系统和有条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遥感基本原理的阐述,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以及不同波段的特性如何影响我们获取的信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罗列,而是大量引用了各种实际的遥感影像作为案例,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遥感技术在监测地球表面、理解环境变化方面的强大能力。比如,在讲解多光谱遥感时,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地物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清晰地展示了植被健康状况的评估过程,让我对“健康”的植被有了更深切的感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同时,书中对各种传感器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早期的航空摄影到如今先进的卫星平台,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让我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讨论光学遥感的同时,也对雷达遥感等其他类型的遥感技术进行了介绍,尽管我目前对光学遥感更感兴趣,但了解这些互补的技术,无疑能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内容庞杂,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但作者高超的组织能力使得整体结构条理清晰,阅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令人望而却步,让我对其后续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遥感与图像解译(原书第7版)》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点燃了我对这个学科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我一直对那些从高空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象充满好奇,但从未想过这些图像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奥秘。书中的图像解译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教你“看”图,更是教你如何“读”图,如何从那些看似简单的像素点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书中对不同纹理、形状、色彩和空间关系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结合先验知识进行判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物分类的章节,通过各种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将遥感影像上的像素按照其光谱特征和空间信息进行划分,这个过程仿佛是在为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绘制一张精确的“数字地图”。我之前一直以为地物分类是一项非常复杂且依赖人工的工作,但这本书展示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解译方法,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在效率和精度上的巨大提升。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城市规划、农业监测、环境灾害评估等领域,遥感技术是如何发挥关键作用的,这些案例都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遥感技术应用边界的认知,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开启地球秘密宝藏的钥匙,让我对未知的探索充满渴望。

评分

赞一个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货很快 快递员态度很好 一直在京东买书 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还行吧,虽然够厚的一本本,但是感觉还是很多没讲到的

评分

很好,专业,详实,物流快

评分

商品很给力,快递速度快,京东首选。。。

评分

书很不错,从理论到实践,内容丰富

评分

非常好,很实用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