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否真正帮助我“学以致用”。毕竟,学习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事汽车工程相关的工作,无论是阅读技术文献、撰写报告,还是与国际同行交流。我非常关注教材在“实用性”方面的设计。它是否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比如汽车企业在发布新车型时使用的宣传资料、工程师撰写的技术文档、专利申请等?如果教材能够分析这些真实材料,讲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习惯,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也会留意它在“练习强度”和“难度梯度”上的设计。是否能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我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系统性”。作为一本规划教材,它应该覆盖了汽车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并且将其用英语进行了梳理。我比较在意的是它在“词汇”和“语法”的结合度。仅仅罗列单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句子和段落中正确、地道地运用这些词汇。我希望教材能通过大量的例句,展示这些专业词汇的实际用法,并解释其细微的差别。此外,它在“文化”层面的体现也让我很感兴趣。毕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不同国家在汽车技术发展上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如果教材能穿插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比如不同国家汽车工业的特点、重要的行业发展里程碑等,那将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期待这本教材能够帮助我不仅掌握语言技能,更能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评分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权威性”。“高等学校教材”、“规划教材”这些标签,都让我觉得它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论证。我非常期待它在“内容更新”上的表现。汽车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年来,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发展迅猛,新的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车联网通信协议等,是否都有最新的英文讲解?同时,我也关注它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技巧、复习策略,或者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其他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来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那将是非常有益的。
评分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的书名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我期待它在“词汇的系统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汽车工程涉及的专业词汇非常多,而且很多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全面地梳理汽车工程领域的核心词汇,并且对它们的用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包括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同时,我也非常关心它在“句子结构”和“篇章组织”方面的教学。如何用规范、专业的英语来描述一个技术原理,如何清晰地阐述一个工程问题,如何有效地撰写技术报告,这些都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关键。如果教材能够提供丰富的例句和范文,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评分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给我的感觉是它具有“时代感”。“21世纪”、“十一五”这样的字眼,都表明它是一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教材。我非常期待它在“前沿技术”的覆盖度上能有惊喜。当前的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技术飞速发展,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涌现。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及时地吸收这些新概念,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例如,关于高压电池系统、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V2X通信等,是否都有准确的英文解释和应用范例?此外,我也关注它在“学习资源”上的整合。除了教材本身,是否能提供相关的配套资源,比如在线词典、专业网站链接、或者推荐一些相关的英文原版书籍和期刊?如果能有这样的引导,将极大地拓展我的学习途径,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汽车工程的专业英语世界。
评分这套《汽车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我从封面设计上就感受到了它颇为“厚重”的学术气息,毕竟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系列,而且又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个定位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权威性和系统性。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规范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的专业英语教材来说至关重要。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词汇,虽然一开始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仔细研究其编排方式,你会发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单词,而是将它们融入到具体的汽车工程语境中,通过文章、对话、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讲解和巩固。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词汇手册,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汽车工程专业知识的“语言工具书”。我很期待它在词汇的深度和广度上能给我带来惊喜,特别是在一些前沿技术和新概念的英文表达上,能否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此外,教材中穿插的图表和插图,如果能清晰直观地辅助理解,那将是锦上添花。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跨越语言障碍,更自信地阅读英文文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评分我从这本书的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的“专业聚焦”。《汽车工程专业英语》,这几个字直接点明了它的目标读者和内容范畴。我最关心的是它在“深度”上的表现。很多通用的英语教材,可能在汽车领域涉及的比较浅显。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深入到汽车工程的各个细分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这些都是当前汽车行业的热点和前沿。如果它能够提供这些领域的最新术语、技术概念的英文解释,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摘要分析,那就更能体现其价值。我也会关注它在“练习设计”上的创新性。是那种比较陈旧的、千篇一律的练习,还是能够激发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练习?比如,是否会要求学生针对某个技术难题,查阅相关英文资料,然后用英语进行阐述?这种实践性的练习,我相信才是真正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态。作为一名正在攻读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英语在这个领域的关键性,而一本好的专业教材,就像是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在“实战性”方面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英语,距离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我希望这本教材能提供足够多的真实案例,比如分析真实的汽车技术报告,或者模拟工程师在国际会议上的交流场景。如果它能够包含不同领域的汽车工程分支,例如底盘、动力总成、车身、电子电器等,并且针对每个分支都有专门的词汇和表达练习,那就太棒了。我对教材的练习题设计也充满了好奇。是那种一味重复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还是更具启发性、能引导思考的综合性题目?如果它能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和表达的练习,那将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记住几个单词,而是能够真正地“思考”和“表达”汽车工程的概念。
评分拿到这本《汽车工程专业英语》,我感觉它是一本“务实”的教材。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英语书,而是直指汽车工程这个具体领域。我特别看重它在“跨学科融合”上的表现。汽车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涉及机械、电子、材料、信息等多个领域。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体现这种跨学科的特点,在词汇和内容的讲解上,能够触及到这些相关的技术领域。例如,在讲解发动机相关内容时,是否会涉及相关的材料科学和热力学专业词汇?在讲解电子系统时,是否会包含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科学和控制理论的表达?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将大大拓宽我的知识视野,并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汽车工程的复杂性。我也期待它在“实践导向”上的投入,如果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项新技术的原理讲解,或者某个故障的诊断过程,并用英语进行阐述,那就更好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十一五”规划教材,让我觉得它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意味着它应该是在某个时期内,经过专家评审,被认为是最适合汽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我拿到书后,首先翻阅了目录,想了解它的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我希望它能循序渐进,从基础的通用汽车工程术语开始,逐步深入到更专业的领域。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是否均衡。很多教材可能偏重于阅读,而忽略了听力和口语的训练,这对于需要进行国际交流的汽车工程师来说,是致命的短板。我希望这本教材能提供配套的音频材料,有标准的英美发音,以及真实的语速,让我能够练习听力和跟读。在写作方面,是否有一些引导性的练习,比如如何撰写技术摘要、如何描述一个工程问题等?如果教材能够包含一些不同风格的范文,并指导我们模仿和借鉴,那就更有价值了。
评分包装确实有些夸张。但音质处理的非常好。陈徒手说,记者的工作经历让他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情,写出的文字尽管背后波涛汹涌,但是表面上不动声色。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人物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陈徒手现为《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记者手记 1998年2月,《读书》杂志上出现了一篇题为《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的文章,作者署名陈徒手。这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那篇材料扎实、笔调冷静的文章却引起了众多人的注意,一时之间,人人忍不住纷纷相互询问:陈徒手是谁? 紧接着《读书》上又推出了一系列同一署名的文章,直到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人们才知道,这个陈徒手,原来就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陈国华。 陈徒手一边做记者的工作,一边进行自己学者式的研究。他每天六点起床,如果不用到单位去,他就跑到北京档案馆,坐下来,开始抄档案,中午,在那里吃五块钱的盒饭,然后下午四点,把自己在那里所能抄到的档案带回家。 这种工作,等于是大海捞针,据陈徒手跟我讲,他每天在档案馆,最多能抄八九千字。 在这些鲜为人知的档案的基础上,陈徒手同时对他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人逐一采访,进行口述。一本不厚的《人有病,天知否》花了他十余年时间。聊天中,陈徒手跟我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在二十年内站得住,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点一手的资料。”因为有了付出,所以也就显得特别自信。 陈徒手的研究不落窠臼,别人做过的题目,他不做,当年放弃胡风的选题,是个典型的例子。 近年来,一些不在学术研究机构内的研究者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研究实力和水平,比如说谢泳,再比如说陈徒手,但愿某天学术体制能把这些有研究实力的人纳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虽然,这些并不一定是他们所看重的。 刚出考场有人大唱起来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正好高中毕业。前前后后,我认真读功课的时间也不过三个月。当时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大都是记忆题。我记得有一道题,默写《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当时被谱成了曲子,所以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几乎都能背下来。在考场上,有些年纪大的人写不上来,急得在考场上哼起歌。我记得刚出考场,一个很大岁数的人忽然大唱起来,他忽然想起来了。 可是已经迟了,我看到他哭得满脸都是泪,那一幕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我们进考场的时候,几万考生形成了非常庞大的队伍。 光我们那个考场,就有一两万人,当时带队的老师举着旗,带着学生认教室,学生们一个个在后面跟着,特别壮观。那一次考试,我第一次带上了手表,我从我爸那里借了手表,为了看时间。 后来上了厦门大学,我在班上最小,班上其他学生,都有比我大一轮的,在班上我绝对是个小孩子,其他的学生都插过队当过兵。那时候我跟他们在一起,在他们眼里我始终是个孩子。2000年我出那本《人有病,天知否》的时候,因为用的是笔名,他们都不知道。有的时候同学聚会,我把书带去,他们都特别惊讶,还有的同学说:“回去看看有没有错别字,看看有没有病句。”那四年对我的影响,与其说是在知识上的,不如说是环境给我的影响更大。班上的学生讨论问题都特别认真,一讨论就一两周,双方都互不相让,拿着各自的论据讨论。现在想起来,当年在学校里,至少有两三年学的东西都毫无用处。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有个人说:“这些课太没有意思了。”他让我们一块不参加考试,我们写了一个抗议书给学校,签名的时候,放一个碗在纸上扣过来,一个个在碗的周围签上名字,这样就没有办法找出带头的人。 很多作家去世时我都在现场 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致公党党中央,后来又去了作协,在创作联络部,待了七年。 当年作协的一些会议,我都参与了。1986、1987年的时候,那帮以前遭受磨难的老作家一下子都火了起来,像艾青、冯至、卞之琳。 因为工作关系,我跟这些老人有一些来往,很多作家去世或者病危的时候,我都在现场,帮着他们的家人处理一些后事。比方说萧乾,我曾经跟萧乾聊了很多,特别是他的最后几年。他最后一年的时候,身体非常不好。有时候我们聊着聊着,他就睡着了,我就接着跟文洁若继续聊,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居然还能接上茬。可惜的是当时我都没有记录。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写一本书,就有意识地开始收集资料。正好作协的档案室就挨着我的办公室,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跟我的关系挺好的,我就一边做我的工作,一边去帮着整理档案。帮他们整理档案的时候,我抄了很多档案。 一开始我想做胡风,采访了很多人,一个个地追。我跟路翎聊过很多次,路翎当时已经不行了,但是还是一天到晚趴在那里写长篇,他写的字别人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他还是让我看。他说话已经支离破碎了,但是有时候说出一两个细节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内容都很好,而且一天不到就到了。
评分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内容都很好,而且一天不到就到了。
评分正版书籍,质量保证。物流给力。
评分最后几页让我心碎啊!!!!服了!!寄过来就这样了!!
评分发货非常迅速,是正版的~
评分包装确实有些夸张。但音质处理的非常好。陈徒手说,记者的工作经历让他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情,写出的文字尽管背后波涛汹涌,但是表面上不动声色。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人物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陈徒手现为《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记者手记 1998年2月,《读书》杂志上出现了一篇题为《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的文章,作者署名陈徒手。这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那篇材料扎实、笔调冷静的文章却引起了众多人的注意,一时之间,人人忍不住纷纷相互询问:陈徒手是谁? 紧接着《读书》上又推出了一系列同一署名的文章,直到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人们才知道,这个陈徒手,原来就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陈国华。 陈徒手一边做记者的工作,一边进行自己学者式的研究。他每天六点起床,如果不用到单位去,他就跑到北京档案馆,坐下来,开始抄档案,中午,在那里吃五块钱的盒饭,然后下午四点,把自己在那里所能抄到的档案带回家。 这种工作,等于是大海捞针,据陈徒手跟我讲,他每天在档案馆,最多能抄八九千字。 在这些鲜为人知的档案的基础上,陈徒手同时对他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人逐一采访,进行口述。一本不厚的《人有病,天知否》花了他十余年时间。聊天中,陈徒手跟我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在二十年内站得住,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点一手的资料。”因为有了付出,所以也就显得特别自信。 陈徒手的研究不落窠臼,别人做过的题目,他不做,当年放弃胡风的选题,是个典型的例子。 近年来,一些不在学术研究机构内的研究者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研究实力和水平,比如说谢泳,再比如说陈徒手,但愿某天学术体制能把这些有研究实力的人纳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虽然,这些并不一定是他们所看重的。 刚出考场有人大唱起来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正好高中毕业。前前后后,我认真读功课的时间也不过三个月。当时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大都是记忆题。我记得有一道题,默写《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当时被谱成了曲子,所以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几乎都能背下来。在考场上,有些年纪大的人写不上来,急得在考场上哼起歌。我记得刚出考场,一个很大岁数的人忽然大唱起来,他忽然想起来了。 可是已经迟了,我看到他哭得满脸都是泪,那一幕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我们进考场的时候,几万考生形成了非常庞大的队伍。 光我们那个考场,就有一两万人,当时带队的老师举着旗,带着学生认教室,学生们一个个在后面跟着,特别壮观。那一次考试,我第一次带上了手表,我从我爸那里借了手表,为了看时间。 后来上了厦门大学,我在班上最小,班上其他学生,都有比我大一轮的,在班上我绝对是个小孩子,其他的学生都插过队当过兵。那时候我跟他们在一起,在他们眼里我始终是个孩子。2000年我出那本《人有病,天知否》的时候,因为用的是笔名,他们都不知道。有的时候同学聚会,我把书带去,他们都特别惊讶,还有的同学说:“回去看看有没有错别字,看看有没有病句。”那四年对我的影响,与其说是在知识上的,不如说是环境给我的影响更大。班上的学生讨论问题都特别认真,一讨论就一两周,双方都互不相让,拿着各自的论据讨论。现在想起来,当年在学校里,至少有两三年学的东西都毫无用处。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有个人说:“这些课太没有意思了。”他让我们一块不参加考试,我们写了一个抗议书给学校,签名的时候,放一个碗在纸上扣过来,一个个在碗的周围签上名字,这样就没有办法找出带头的人。 很多作家去世时我都在现场 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致公党党中央,后来又去了作协,在创作联络部,待了七年。 当年作协的一些会议,我都参与了。1986、1987年的时候,那帮以前遭受磨难的老作家一下子都火了起来,像艾青、冯至、卞之琳。 因为工作关系,我跟这些老人有一些来往,很多作家去世或者病危的时候,我都在现场,帮着他们的家人处理一些后事。比方说萧乾,我曾经跟萧乾聊了很多,特别是他的最后几年。他最后一年的时候,身体非常不好。有时候我们聊着聊着,他就睡着了,我就接着跟文洁若继续聊,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居然还能接上茬。可惜的是当时我都没有记录。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写一本书,就有意识地开始收集资料。正好作协的档案室就挨着我的办公室,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跟我的关系挺好的,我就一边做我的工作,一边去帮着整理档案。帮他们整理档案的时候,我抄了很多档案。 一开始我想做胡风,采访了很多人,一个个地追。我跟路翎聊过很多次,路翎当时已经不行了,但是还是一天到晚趴在那里写长篇,他写的字别人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他还是让我看。他说话已经支离破碎了,但是有时候说出一两个细节
评分本科当年用的就是这本,可是找不到了,重新买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