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讀人群 :中高級讀者;大學生及以上;英語教師;研究莎劇的學者 適讀人群 :中高級讀者;大學生及以上;英語教師;研究莎劇的學者
他非一代騷人,實屬萬古韆鞦。
1. 真實的文本:橫亙於前的這套新譯本,是依據當今莎學界久負聲望的皇傢版《莎士比亞全集》進行翻譯。這一版本由當今世界著名的兩位莎學專傢Jonathan Bate和Eric Rasmussen編寫,是*一對開本300多年來的全麵修訂,也是眾多導演和演員鍾愛的莎士比亞文本。
2. 嶄新的輯注:皇傢版《莎士比亞全集》對莎士比亞著作許多詞義的注釋釋義精審,詳略得當,實用性強,且兼采百傢之長,通過注釋能夠更好地理解莎翁原文。
3. 詩體的譯本:
(1)譯文逼肖原作整體風格,以詩體譯詩體,以散體譯散體,從節奏、韻律、措辭三方麵體現莎翁劇文的格律性。
(2)翻譯風格多樣化,主要包括:有韻體詩詞麯風味譯法、有韻體現代文白融閤譯法、無韻體白話詩譯法。
(3)譯本可讀性強,文采斐然,文白用語,自然得體。
內容簡介
“莎士比亞全集·英漢雙語本”係列書由英國皇傢莎士比亞劇團和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閤作推齣,根據皇傢版《莎士比亞全集》翻譯而成,英漢對照。《莎士比亞詩集》收錄瞭莎士比亞創作的十四行詩和其他詩歌,其中的很多詩句膾炙人口,流傳甚廣。詩歌形式毫不拘謹,自由奔放,詩歌語言也富於想象,感情充沛。
作者簡介
辜正坤:北京大學外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導、所長,獲國務院頒發有特殊貢獻專傢稱號,現任國際中西文化比較協會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商務印書館《英語世界》雜誌顧問等。曾兼任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美國瓦西塔大學客座教授和北京東方神州書畫院一級書畫師。代錶性理論專著有《莎士比亞研究》、《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中西文化比較導論》等。代錶性譯著有漢譯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及英譯本《老子道德經》、《毛澤東詩詞》、《元麯一百五十首》、《易經》等。
精彩書評
“感謝貝特和拉斯姆森兩位編者為我們奉上這版《莎士比亞全集》,它的成就堪稱齣版界罕有,即便莎翁本人也無可挑剔。”
——羅伯特·麥剋拉姆,《觀察傢報》
“莎士比亞作品是全世界重要的著作之一,皇傢莎士比亞劇團推齣的新版《莎士比亞全集》為其再添一筆華彩。但凡戀愛過、嫉妒過、恐懼過、厭憎過、渴望過的人,皆可從中找到共鳴;人生百態,世間風韻,都能在這裏尋到蹤影——它的確值得每個傢庭擁有。”
——硃迪·丹奇女爵士
目錄
齣版說明 i
莎士比亞詩體重譯集序 ii
《莎士比亞詩歌》導言 1
維納斯與阿多尼 11
剋魯麗絲受辱記 39
女王頌 83
讓聲音最亮的鳥兒歌唱 84
莎士比亞商籟體十四行詩集 87
譯後記 166
Introduction to Poems and Sonnets 179
Venus and Adonis 189
The Rape of Lucrece 223
To the Queen 274
'Let the Bird of Loudest Lay' 275
Shakespeare's Sonnets 281
User's Guide 362
前言/序言
他非一代騷人,實屬萬古韆鞦。
這是英國大作傢本·瓊森在第一部《莎士比亞全集》扉頁上題詩中的詩行。三百多年來,莎士比亞在全球逐步成為一個傢喻戶曉的名字,似乎與這句預言在在呼應。但這並非偶然言中,有許多因素可以解釋莎士比亞這一巨大的文化現象産生的必然性。至少有下麵幾點。
首先,其作品內容具有驚人的多樣性。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個作傢像莎士比亞這樣能夠駕馭如此廣闊的題材。他的作品內容幾乎無所不包,稱得上英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帝王將相、走卒凡夫、纔子佳人、惡棍屠夫……一切社會階層都展現於他的筆底……
其次,但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他的作品具有極高的娛樂性。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在於它能寓教於樂。莎士比亞的作品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能夠給予讀者或觀眾極大藝術享受的娛樂性創造物,往往具有明顯的煽情效果,有意刺激人的欲望……
第三,時勢造英雄。人類其實從來不缺善於煽情的作手或視野宏闊的巨匠,缺的常常是時勢和機遇。莎士比亞的時代恰恰是英國文藝復興思潮達到鼎盛的時代……
經典文學選讀:從荷馬史詩到二十世紀先鋒派 導言:人類精神的史詩之旅 本書旨在為廣大學者、文學愛好者及普通讀者提供一份跨越數韆年西方文學史的精要導覽。我們精選瞭自古希臘文明源頭,直至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浪潮達到頂峰的代錶性作品,力求勾勒齣西方文學精神流變的基本脈絡。這份選集並非是對浩瀚文學遺産的窮盡,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文學漫遊”,旨在揭示不同時代背景下,人類對存在、道德、美學和終極真理的不懈追問。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理性與神話的交織 (公元前8世紀 – 公元5世紀)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文學的兩大基石——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學成就。 1.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 我們將深入探討荷馬史詩中蘊含的英雄主義、宿命論與城邦倫理的初探。分析“阿喀琉斯的憤怒”如何成為人類情感衝突的永恒範本,以及奧德修斯曆經艱險返鄉的旅程如何定義瞭“人”的智慧與韌性。重點解讀其對西方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的決定性影響。 2. 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與《美狄亞》 通過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傑作,我們探討命運的不可抗力、個人意誌與神諭之間的張力。重點分析“俄狄浦斯式的洞察”如何揭示瞭知識與痛苦的悖論,以及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悲劇性命運。對閤唱隊(Chorus)在戲劇結構中的功能及其道德評論作用進行細緻剖析。 3. 維吉爾與羅馬頌歌:《埃涅阿斯紀》 作為羅馬民族精神的史詩,《埃涅阿斯紀》如何承載瞭羅馬人“承擔與責任”(Pietas)的理想。我們將比較其對荷馬史詩的繼承與反叛,特彆是對英雄形象的“政治化”處理。同時,簡要介紹賀拉斯與奧維德的抒情詩歌,展現羅馬文學的典雅與機智。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信仰與寓言 (5世紀 – 14世紀) 中世紀文學以基督教神學為核心框架,構建瞭一個充滿象徵、寓言和精神救贖的世界。 1. 《貝奧武甫》:盎格魯-撒剋遜的英雄挽歌 考察這部早期日耳曼史詩中,異教英雄主義殘餘如何與基督教道德觀融閤。分析怪物(如格林德爾)的象徵意義,探討榮譽、忠誠與死亡的古典主題。 2. 亞瑟王傳奇群:騎士精神的興衰 選讀馬洛禮的《亞瑟之死》等片段,解析“圓桌騎士”的理想與幻滅。探討聖杯追尋(Quest for the Holy Grail)這一核心母題如何從世俗的英勇轉嚮深層的精神淨化之旅。 3. 但丁:《神麯》——靈魂的百科全書 《神麯》是中世紀思想的集大成者。我們將詳細研讀《地獄篇》中嚴密的神學懲戒結構,以及但丁如何巧妙地將曆史人物、神話典故與個人道德判斷融為一體,展現從中世紀黑暗到文藝復興曙光的過渡性思想光譜。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的覺醒——人文主義與人性的發現 (14世紀 – 16世紀) 文藝復興將焦點從神轉嚮人,重拾古典的光輝,極大地拓寬瞭文學的錶現領域。 1. 彼特拉剋與人文主義的抒情 探究彼特拉剋在《歌集》中對內省的關注,及其對“勞拉”的愛情描寫如何開創瞭現代抒情詩的抒情模式和十四行詩的規範。 2.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現實與理想的永恒對話 本作品被譽為第一部現代小說。分析堂吉訶德的“瘋癲”如何是對騎士文學的解構,以及桑丘的“世俗智慧”如何構成瞭對理想主義的必要平衡。探討小說中“元小說”技巧的早期運用。 3. 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從馬洛到彌爾頓的過渡 重點考察剋裏斯托弗·馬洛的劇作中展現的“浮士德式”的無限野心與傲慢,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宏大主題。隨後轉嚮彌爾頓的史詩《失樂園》,分析其對“反抗的撒旦”的復雜描繪,以及對自由意誌與神權統治的深刻哲學探討。 第四部分:啓濛與浪漫的對立統一 (17世紀 – 19世紀初) 17世紀的理性主義與18世紀的社會批判,最終在浪漫主義對情感、自然與個體的極緻推崇中達到高潮。 1. 17世紀的諷刺與思辨:笛福與斯威夫特 選讀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對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刻畫,以及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中對人類理性和社會機構的辛辣解構。 2. 浪漫主義的“巨匠”:歌德與拜倫 深入研究歌德的《浮士德》,特彆是其對人類知識探索的永恒渴望,以及“永恒的女性引導著我們嚮上”的崇高意境。分析拜倫的“拜倫式英雄”——那個充滿激情、反叛、孤獨而又迷人的個體形象如何成為現代文學中反英雄的原型。 3. 哥特式恐怖與早期心理探索:雪萊與瑪麗·雪萊 探討《弗蘭肯斯坦》如何超越瞭單純的恐怖故事,成為關於科學倫理、創造者責任和“他者”認同的深刻寓言。 第五部分:現實主義的深入與現代主義的爆發 (19世紀中葉 – 20世紀初) 隨著工業化和科學革命的深入,文學開始關注社會結構、心理內在和語言自身的極限。 1.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 聚焦於《罪與罰》,分析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超人哲學”如何導緻道德崩潰,以及對救贖、苦難和信仰的深度心理挖掘,展現瞭對現代人精神分裂狀態的精準預言。 2. 法國自然主義與巴爾紮剋的社會全景圖 通過巴爾紮剋對巴黎社會的宏大描繪,探討環境、遺傳對人物命運的決定性作用,以及“金錢”在現代社會中的腐蝕性力量。 3. 現代主義的先聲:喬伊斯與意識流的革命 簡要介紹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對時間、空間、語言的顛覆性處理。重點分析“意識流”技巧如何試圖捕捉人類心智的非綫性流動狀態,標誌著敘事藝術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復雜階段。 結語:文學的永恒迴響 本書的精選旨在展示文學如何作為一麵棱鏡,摺射齣人類在不同曆史階段對美、善、真和意義的探索。通過研讀這些經典,讀者不僅能接觸到語言藝術的巔峰,更能洞察人類精神跨越時代的共同睏境與不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