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消费

理解消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格斯·迪顿 著
图书标签:
  • 消费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市场营销
  • 消费者行为
  • 品牌营销
  • 用户研究
  • 消费升级
  • 文化消费
  • 社会趋势
  • 营销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37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17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理解消费》是迪顿的重要代表性著作,迪顿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消费的许多不同领域,主要解答了消费者个体如何对不同物品分配开支、社会收入及其留存比例,以及如何衡量和分析福利与贫困等问题。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理论基础
1.1简单的跨时选择模型和生命周期
1.1.1多时期和生命周期
1.1.2生命周期消费型式
1.2跨时偏好
1.2.1作为总商品的消费
1.2.2跨时偏好和消费结构
1.2.3无矛盾的跨时选择
1.2.4时间和偏好结构
1.2.5不确定性、可加性和预期效用
1.3跨时选择
1.3.1风险资产和跨时最优
1.3.2消费的演进
1.3.3跨时依赖的消费演进
1.3.4消费、保险和完全市场
1.4论个体行为的加总
第二章消费、增长和利息
2.1储蓄和增长
2.1.1最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
2.1.2增加基本模型的复杂性
2.1.3经验证据
2.1.4矛盾的证据?
2.1.5增长和消费的年龄结构
2.1.6消费与收入的联系过于紧密?
2.2储蓄和利息率
2.2.1储蓄和利息的传统分析
2.2.2利息率和跨时替代
2.2.3代表性消费者和跨时替代
2.2.4跨时替代和消费加总
第三章消费和持久收入
消费的经济计量学函数
预期的处理
3.1持久收入假说的数学表述
3.1.1消费和持久收入
3.1.2持久收入假说和消费的鞅性质
3.1.3收入预期的形成
3.2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3.2.1Flavin对过度敏感性的检验
3.2.2过度敏感性和非静态收入
3,2.3过度敏感性和消费的时机
3.2.4过度敏感性、耐用消费品和消费习惯
3.3消费和持久收入:初步总结
第四章消费的易变性
4.1度量收入和持久收入
4.1.1预测非静态收入
4.1.2历史上的研究
4.1.3差分静态和趋势静态收入
4.2太平滑的消费?
4.2.1收入持续性的非参数估计
4.2.2估计劳动收入的持续性
4.2.3度量消费的持续性
4.2.4过度平滑:小结
4.3高级信息、平滑性和敏感性
4.3.1储蓄、消费和收入
4.3.2高级信息
4.3.3储蓄和收入的双变量模型
4.3.4来自双变量研究的其他见解
4.4消费的易变性:小结
第五章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1持久收入假说和微观数据
5.1.1数据和方法论的一般问题
5.1.2Hall和Mishkin的研究
5.1.3再解释:度量误差
5.1.4再解释:时间序列还是截面数据
5.2跨时选择的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
5.2.1对收入动态研究组数据的进一步研究
5.2.2来自“消费者支出概览”的证据
5.2.3对美国、意大利、日本、挪威和象牙海岸数据的其他检验
5.2.4暂时性总结
5.3居民间消费的相互影响
5.4微观和宏观证据的协调
5.4.1有限生命条件下的加总
5.4.2个别居民和加总信息
5.5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六章新方向:超越持久收入假说
6.1预防性储蓄
6.1.1近似与特殊情形
6.1.2无确定性等价条件下的消费计算
6.1.3复杂性:自相关与增长
6.1.4有预防性储蓄的消费演进
6.1.5预防性储蓄为什么重要?
6.2流动性约束
6.2.1信用约束的若干理论观点
6.2.2作为缓冲存货的资产
6.2.3序列相关的收入
6.2.4流动性约束和加总
6.3预防性储蓄与流动性约束
第七章理解消费
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探秘古老文明的辉煌与失落:一部关于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与神秘的玛雅文明的深度考察 图书名称:失落的辉光:亚特兰蒂斯与玛雅文明的兴衰密码 图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光芒过于耀眼,以至于在历史的洪流中戛然而止,只留下无尽的谜团与传说。本书并非专注于我们日常所见的现代经济运行或个体消费行为,而是将目光投向远古的深处,试图重构那些在历史记载中已然消逝,却在考古学、神话学和地质学领域持续引发热烈争论的伟大文明。 《失落的辉光:亚特兰蒂斯与玛雅文明的兴衰密码》是一部深度挖掘人类文明早期巅峰成就与骤然衰亡原因的非虚构探险与考证之作。本书摒弃了流于表面的神话叙事,而是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力求从历史文献的残片、地质构造的变化、天文观测的记录以及新近出土的考古证据中,抽丝剥茧,探寻这些“失落的辉光”得以璀璨的原因,以及最终导致其覆灭的深层机制。 第一部分:亚特兰蒂斯的幽灵——理想国度的构想与地质的审判 亚特兰蒂斯,这个由柏拉图笔下记载的“大西洋上的岛屿帝国”,是西方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失落之城。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细致梳理柏拉图《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斯篇》中对亚特兰蒂斯政治结构、社会组织、科技水平以及道德败坏过程的描述。 我们首先将聚焦于“科技与权力”的辩证关系。亚特兰蒂斯被描述为一个拥有远超同时代文明的冶金技术(如对“秘银”的掌握)、先进的水利系统和宏伟建筑的国度。本书将对比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同期发展水平,探讨亚特兰蒂斯科技的独特性——它是否可能涉及声学、能源利用的非主流路径?我们将引入最新的海洋地质学研究成果,分析大西洋中部地区(如亚速尔群岛或加那利群岛周边)是否存在支持“大陆沉没”的板块构造证据,并评估大规模海啸或海底火山爆发导致文明瞬间覆灭的可能性。 关键章节将深入探讨“道德腐化与文明的内生危机”。柏拉图强调,亚特兰蒂斯人因过度沉迷于物质财富和权力扩张,最终招致了神祇的惩罚。本书将这一叙述置于更宏大的文明兴衰模型中进行分析。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其内在的阶级固化、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军事扩张主义,是否比外部的自然灾害更能加速其崩溃?我们通过分析古希腊城邦的衰落史,来类比和反思亚特兰蒂斯可能面临的治理难题。本书不会简单地将亚特兰蒂斯视为一个“被淹没的乌托邦”,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探讨“技术进步与伦理规范失衡”的经典案例。 第二部分:玛雅的星空颂歌——古典期辉煌的构建与环境灾难的锁链 与瞬间消失的亚特兰蒂斯不同,玛雅文明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集中体现在其古典期(约公元250年-900年)的突然瓦解。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把焦点转移到中美洲的丛林深处,探究玛雅人如何在热带雨林环境中建立起复杂的城邦联盟、发展出高度精确的历法体系和象形文字。 我们首先要剖析“玛雅的知识体系”。本书详细解读了《德累斯顿抄本》等少数幸存文献,重建玛雅祭司阶层在数学(零的概念)、天文学(金星周期观测)上的成就。这种对时间与星空的痴迷,是如何驱动了他们的农业周期和宗教仪式的?我们将考察蒂卡尔、帕伦克、卡拉克穆尔等主要城邦的政治权力结构,分析王权神授的意识形态如何维系了一个松散的帝国。 接下来是本书的核心——“古典期崩溃的多因论模型”。长久以来,关于玛雅衰落的解释众说纷纭,包括瘟疫、外敌入侵或农民起义。本书集中论证“气候变化与生态承载力”是核心驱动力。通过对格陵兰冰芯数据和中美洲湖泊沉积物的古气候研究的引入,我们重建了公元800年至1000年间持续的、严重的干旱期。这种干旱如何与玛雅依赖雨水的农业系统(如梯田和水库)发生致命的相互作用?我们模拟了在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各城邦间为争夺有限水源和耕地而爆发的“水之战”,以及这种环境压力如何最终瓦解了原有的社会契约和统治合法性。 第三部分:跨越时空的教训——文明脆弱性的普遍规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对特定文明的叙述,旨在提炼出适用于所有高阶文明的“兴衰密码”。亚特兰蒂斯代表了技术超前于伦理时的危险,而玛雅则揭示了在环境承载力面前,任何复杂社会结构都可能因生态失衡而退化。 我们将讨论“信息传递的瓶颈与断裂”。亚特兰蒂斯的知识可能随灾难一同被物理抹除,而玛雅的知识系统则随着精英阶层的流失和文字载体的损坏而“静默”。这提示我们,一个文明的韧性不仅在于其创造力,更在于其知识记录和传承的冗余性与普及程度。 最后,本书以一种警示性的姿态收尾: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部环境的更大索取和对内在结构的更深复杂化。无论是面对大西洋深处的沉没,还是面对热带雨林的干涸,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进步”模式,都可能在未知的外部冲击下,瞬间暴露其脆弱的本质。 《失落的辉光》不仅仅是对两个伟大文明的考古回顾,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社会结构、环境依赖以及技术伦理困境的古老镜子。它邀请读者放下对现代社会的盲目自信,去思考:我们是否正在重蹈那些辉煌失落的覆辙?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考古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注者、对社会学和文明发展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特色: 结合海洋地质学、古气候学与古典文献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提供对失落文明的全新、基于证据的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到消费行为的复杂肌理之中。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潜在需求”和“无意识动机”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市场和商家,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出我们隐藏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书中对“触发点”和“路径依赖”的分析,让我对某些消费习惯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某个特定的咖啡品牌情有独钟,或者为什么某个看似普通的产品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消费者内心深处动机的挖掘,让我对“营销”这件事有了更辩证的看法,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广告宣传,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需求的精准捕捉。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消费这一普遍现象,也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变化万千的消费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于“如何成为一个更聪明的消费者”,它更像是一次对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大规模解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去剖析我们所处的消费环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观,甚至是生活方式。书中探讨了“符号消费”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购买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品味,甚至是某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我还了解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消费者如何在这种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又如何被各种营销话术和算法“驯化”。作者用一些非常巧妙的比喻,比如将消费者比作在一个巨大的“意义工厂”里,不断被赋予和重塑着新的需求和价值。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比如对某些品牌的狂热追逐,或者对流行趋势的盲目跟风,不禁开始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自我需求,又有多少是被外部环境潜移默化塑造的结果。它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促使我去探寻消费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动因。

评分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看待“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界限。作者通过对当前商业模式的观察,生动地阐释了“服务化”趋势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和期望。过去我们购买的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现在,我们更注重的是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附加价值、情感连接以及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我被书中关于“体验经济”的讨论所吸引,它详细描绘了商家如何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消费场景,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口碑。例如,那些曾经只是销售服装的店铺,如今可能已经演变成提供穿搭建议、社交聚会甚至生活方式指导的综合体。这种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未来消费的竞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关于如何提供更深刻、更有意义、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这本书让我对“价值”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也促使我更关注那些能够提供独特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品牌和产品。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过去对“消费者”的单一认知。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动态的个体。作者并非将消费者简单地视为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强调了他们的能动性、批判性思维以及在消费过程中所扮演的“创造者”角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用户生成内容”和“社群经济”的深入剖析,它揭示了普通消费者如何通过分享、评价、甚至共同创造,来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决策,并逐渐形成新的消费文化。这种力量是前所未有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品牌-消费者”二元对立模式。书中还探讨了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脆弱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网络社群、信息共享等方式来寻求知识和力量,从而获得更大的谈判空间。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拥有潜藏巨大能量的参与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消费的另一面,一个充满活力、互动和参与的全新维度,也让我对未来的消费趋势充满了好奇。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理解消费者”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内容却意外地贴近生活,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理论模型,而是从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切入,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鬼使神差地买下并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为什么某些品牌能牢牢抓住我们的注意力。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描绘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比如“认知失调”是如何影响我们购买决策的,以及“从众效应”在社交媒体时代又是如何被放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讨论,作者分析了商家是如何巧妙地利用限量、限时等策略来刺激我们的购买欲望,而我们自己却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副“透视眼”,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隐藏在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也更能理解自己和身边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些看似不理性的购买选择。它不只是关于“买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买”,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消费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尝试着做出更明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怎么会这么脏,也没有包装……

评分

书怎么会这么脏,也没有包装……

评分

很给力!

评分

很给力!

评分

书怎么会这么脏,也没有包装……

评分

书怎么会这么脏,也没有包装……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怎么会这么脏,也没有包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