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的昆虫/博物之旅

发现最美的昆虫/博物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梅里安,[法] 法布尔 等 著,朱艳辉 等 译
图书标签:
  • 昆虫
  • 博物
  • 自然
  • 科普
  • 动物
  • 摄影
  • 图鉴
  • 科学
  • 儿童
  • 益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6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物之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自然爱好者和绘画爱好
  一套让莫言先生得灵感,范曾先生得范本,杨振宁先生寄予厚望的书。十余位博物馆馆长,著名主持人朱军、董卿、李潘,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等鼎力推荐。这套书不仅仅是动人心魄的画,更是一部博物简史,其中多种原始文献首次译成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激动人心的12部昆虫学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鸟类观察者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珍奇昆虫,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ZUI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本书不只展示这些精灵的美丽身姿,还立足原始文献进行编译,多个章节首次被译成中文,可谓弥足珍贵;原汁原味、文笔优美地述说珍稀昆虫的种属、大小、色彩、习性、栖息地等,兼具广度和深度。这部图文互动的精美之作,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座浓缩的西方博物学历史舞台,昆虫博物学的大幕由此亮丽地拉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薛晓源先生主编的《博物之旅》丛书,印制精美,取材丰硕,是极好的博物知识与博物艺术的书。西方出版界在博物艺术方面比中国先走了几百年:奥杜邦父子(Audubon,1785-1851,1812-1862)的画作早已是西方艺术收藏界的珍品,我们应急起追赶。我希望这套新书的出版能唤起许多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们的兴趣。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论语》有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夫,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博物之旅》岂只识鸟兽草木之名,其色泽状貌,宛在目前。莫言得灵感,吾则得范本,其所裨益,因人而异,非可一言以尽。杨振宁先生对此书寄以厚望,岂偶然哉?
  ——范曾(著名书画家、意大利共和国大将军勋章获得者)

  鸟兽虫鱼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目录

001 [序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刘华杰
005 [序二]天边云锦谁采撷——博物学的美学之旅 薛晓源
014 [译者前言]留连戏蝶时时舞 蝶影虫鸣入梦来 朱艳辉
001 梅里安:苏里南的昆虫记
027 奥利维埃:法国的昆虫收藏
047 多诺万:中国昆虫记
073 多诺万:英国昆虫记
089 多诺万:印度昆虫记
107 贾丁、邓肯:异域的蝴蝶
135 休伊森:异域蝴蝶新种类
161 华莱士:马来地区的凤蝶
189 法布尔:昆虫记
211 柯比:欧洲的蝴蝶和飞蛾
237 霍兰:北美的蝴蝶
259 普赖尔:日本的蝴蝶


《自然之歌:微观世界的惊奇之旅》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背后,在平淡日常的缝隙之间,隐藏着一个由无数生命精心编织的宏伟图景。那里,微不足道却又无比坚韧的生灵,以它们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关于生存、繁衍与适应的古老故事。它们是自然的杰作,是演化的奇迹,是地球生命力的最直观体现。 《自然之歌:微观世界的惊奇之旅》是一次深入自然心脏的探险,一次对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微小生命的致敬。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图鉴,也不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作者怀揣着一颗孩童般的好奇与敬畏之心,用细腻的笔触和饱含情感的观察,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生命维度。 本书的旅程始于我们最熟悉的栖息地——那片被称作“家园”的庭院、公园,甚至是墙角缝隙。在这里,作者首先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学会用“慢镜头”去审视那些在我们眼中可能只是一闪而过的身影。你会发现,在落叶堆积的角落,蜣螂正以惊人的力量将粪便滚成完美的球体,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更是生命繁衍的基石;在草叶尖端,晶莹剔露的水珠下,一只蚂蚁正扛着远超自己体重的食物碎屑,它们之间通过精密的触角交流,构成了严谨有序的社会体系。从不起眼的泥土到高耸的树冠,每一个角落都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接着,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踏足更广阔的原野。在湿润的草甸,一只色彩斑斓的瓢虫,以其鲜艳的体色警告着捕食者它的不美味,而它最主要的“工作”却是默默地吞食着那些啃食农作物害虫,成为大自然慷慨的赠礼。在阳光洒落的林间空地,一场无声的求偶正在上演。雄性蝴蝶挥动着翅膀,展示着它们如彩虹般绚丽的鳞粉,试图吸引雌性的注意;而螳螂,这对常常被描绘成“冷酷杀手”的生物,在交配后,雌性可能会捕食雄性,这是一种极端却有效的繁殖策略,展现了自然法则的无情与高效。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微小生命的外形和习性,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作者通过生动的叙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让你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生物的演化、适应性状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你会了解到,为什么某些昆虫拥有如此精妙的伪装,能够完美地融入周围的环境,躲避天敌的搜寻,例如竹节虫,它们的外形几乎与植物的枝干融为一体,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而另一些生物,则选择了截然相反的策略——鲜艳的色彩,它们并非无知无畏,而是用这种“警示色”来宣示自己的毒性或令人生厌的味道,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书中还会带领我们走进这些微小生命建造的“城市”。你会惊叹于蚂蚁巢穴的复杂结构,它们拥有专门的通道、储藏室,甚至还有“育儿所”,每一只蚂蚁都各司其职,共同维系着整个庞大的族群。你也会看到,蜘蛛如何在无声无息中,织就出一张张精美的“死亡陷阱”,每一根丝线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编织,只为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猎物。这些微观的建筑,承载着生命最基本的渴望——获取能量,延续后代。 《自然之歌:微观世界的惊奇之旅》还特别强调了这些微小生命与我们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传粉者,如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辛勤地采集花蜜的同时,无意间为我们带来了丰饶的果实和蔬菜;而一些以害虫为食的生物,则成为了我们抵抗病虫害的天然盟友。作者用充满哲思的语言,提醒我们,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福祉。 阅读这本书,你将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作者用词考究,画面感极强,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夏日午后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听到虫鸣鸟叫此起彼伏的交响乐,甚至能闻到泥土和青草的芬芳。那些微小生命的身姿,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立体:蝴蝶翅膀上精致的纹理,甲虫坚硬而闪亮的鞘翅,蜻蜓透明而灵动的翅膀,它们的美,不输于任何宏伟的自然景观。 更重要的是,《自然之歌:微小世界的惊奇之旅》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怀的书。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疏离自然,对周围的生命失去了感知力。这本书如同一剂良药,它鼓励我们重新连接土地,用好奇的眼光去探索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发现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谱写着属于自己的“自然之歌”。 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它的力量来自于对自然的深情凝视和对生命细致入微的体察。它是一种温柔的邀请,邀请你暂别尘嚣,走进这个微观而宏大的世界,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聆听自然的语言,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中的绝美诗篇。 读完《自然之歌:微小世界的惊奇之旅》,你可能会重新审视你脚下的土地,你可能会驻足观察一只爬过的蚂蚁,你可能会对草丛中跳跃的蚱蜢产生浓厚的兴趣。你会明白,生命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那些渺小而坚韧的存在,同样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热爱、去赞美。因为,它们是这个星球上最动人的旋律,是最精彩的篇章,是构成了我们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趟微观世界的旅程,终将成为你内心深处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美的全新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探索”来形容。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一次结构严谨的田野考察报告,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对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物种的习性都有着长达数年的跟踪观察,描述的细节精确到令人咋舌,比如某种蜂鸟蛾如何利用复眼在低光照环境下定位花蜜源,这种细节的捕捉,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耐心和专业素养。我特别喜欢它穿插的那些“野外工作手记”,记录了作者在偏远地区采集样本时遇到的困难和惊喜,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冰冷的科学知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让人感觉自己也参与了这场艰苦而又光荣的探索。书中对于不同地理区域昆虫群落差异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清晰地展示了环境压力如何塑造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这对于理解生物地理学非常有帮助。读完相关章节,我立刻拿起放大镜,跑到自家的花园里,试图找出书里描述的那些现象,虽然环境不同,但那种主动探索的欲望已经被完全激发出来了,这本书成功地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了实践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栩栩如生的蝴蝶翅膀纹路,一下子就把我的好奇心勾起来了。我一直觉得,自然界的生物里,昆虫是最神奇的存在,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的排版风格吸引了,文字和图片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知识深度,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枯燥乏味。那些高清的微距摄影作品简直是艺术品,我甚至能“看”到甲虫外壳上细微的金属光泽,那种质感和细节,远超我以往看过的任何自然科普读物。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对生物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领略到昆虫世界的奇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物学家拉着你,在夏日午后的小径上,耐心指给你看那些我们平日里匆匆走过的小生命,那种被唤醒的对自然本真的敬畏感,是现在电子屏幕时代很难体会到的。特别是关于某些昆虫的求偶仪式描写,简直像一部微缩的史诗剧,充满了生存的智慧与浪漫的色彩,让人不禁感叹,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都上演着如此精彩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是从上个世纪那些优雅的博物学著作中走出来的,用词考究,句式结构复杂而不失流畅。它很少使用时下流行的短句和口语化表达,而是倾向于使用那种能够描摹出画面感的长句,比如描述一只螳螂捕食时的那种“蓄势待发”与“电光石火”的对比,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美学上的享受。这种沉稳的叙事节奏,迫使读者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描述。更妙的是,它在讲解复杂生态关系时,大量运用了类比和隐喻的手法,让原本深奥的生物化学反应或者物种间的共生关系,变得如同神话故事般引人入胜。我反复阅读了关于“伪装大师”那几页,作者对于颜色、纹理乃至动作的模仿能力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不得不佩服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设计能力。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延续了这种古典美,纸张的选择略带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传家宝”的感觉,让人想要珍藏,而不是速食式地翻阅一遍就束之高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观察”这件事的重新定义。作者强调,真正的博物学不是简单的识别和分类,而是一种深入的、带有同理心的凝视。书中记录的那些关于昆虫社会行为的片段,比如蚂蚁的协作、白蚁的建筑奇迹,其描述的精妙,简直让人感觉这些小生物拥有超越本能的复杂社会结构和伦理体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微观世界里蕴含的巨大能量和信息。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学着从更长远、更细微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即时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学范畴,它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理解生命复杂性的哲学视角。合上书本时,我感觉世界好像一下子变得更宽广、更细密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现在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尚未解开的谜团,激励着人去继续探索。

评分

我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逻辑推演部分尤为看重,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出色,它不是零散的昆虫图鉴,而是一个完整的、由浅入深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作者巧妙地将形态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知识点融为一体,使得读者在学习某一类昆虫的特征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其背后的演化压力和环境适应机制。特别是关于昆虫的感官系统那一章节,对复眼视觉、化学信息素的解析,以及如何通过振动感知世界这方面的阐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对这些“小小的存在”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科学史上的轶事,比如某个伟大发现背后的曲折过程,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也让人理解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魅力。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攀登一座精心设计的阶梯,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视野,最终能够站到一个更高的制高点去俯瞰整个昆虫界的宏大图景,而不是停留在对单个物种的好奇心层面。

评分

产品质量好,快递给力,

评分

京东图书物流快 包装好 很满意 活动打折力度大五星好评

评分

快递很快 就是在学校不能随时拿 谁还没有看 相信商务印书馆的品质!

评分

很好的书籍 不错的资料

评分

又是北京次渠接货仓发出的货,每次只要是从这里发出的货物,货物总是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已经多次换货和告知北京次渠接货仓要加强货物的包装,可至今依然是我行我素,就用一个破烂的塑料袋打包装就把货发出了。这是故意的破坏货物?贬低***的信誉?我估计北京次渠接货仓的主管或者是打包的工作人员是马云派来卧底的。建议***要严格审查一下这些有意搞破坏的员工和主管。

评分

都是自然文库系列的

评分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评分

图文清晰,有科普价值。

评分

《水果》以轻松而有趣的语言,讲述了各类水果纷繁复杂的演化历史,其中还包括300余幅来自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林德利图书馆的精美画作,书后附录还有13篇在水果引种栽培史上的重要人物小传,小传简洁地叙述每个人生平及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