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谢·尼·戈鲁勃夫 等 著,倪亮 等 译,耿海英 校
图书标签:
  • 契诃夫
  • 回忆录
  • 文学
  • 俄罗斯文学
  • 人物传记
  • 同时代人
  • 文学史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9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693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文学纪念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0
字数:5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是一本相当厚重的关于经典作家的文学回忆录,契诃夫在读者中的声誉保证了不少忠实的读者对其生活与创作情况感兴趣;
  2.本书属于“文学纪念碑”的一个子系列,已经推出过同时代人回忆茨维塔耶娃、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响不错,后续还会推进马雅可夫斯基、布罗茨基等人;
  3.本书是各种契诃夫传记的基础参考资料,也为“文学纪念碑”后续推出契诃夫传预热。

内容简介

  本书乃俄国 作家契诃夫(1860—1904)的同时代人回忆他的文集。契诃夫拥有世界性声誉,尤其在中国拥有无数读者。这本回忆录是苏联专家编辑,汇集了各个时期与契诃夫打过交道的人的回忆,并作了严谨精到的评注,是关于契诃夫及其作品非常*面的资料。此次出版,在原有译本(据1954年版)基础上,参照1960年版本增加了六篇译文和一篇专家序言,体式上更加齐备。

作者简介

  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戈鲁勃夫(С.Н.Голубов,1894—1962),俄罗斯历史小说家;格利戈连科(В.В.Григоренко),生平不详;尼古拉·卡利尼科维奇·古季依(Н.К.Гудзий,1887—1965),俄罗斯文艺学家,文艺历史学家,在古罗斯文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编写*一部古罗斯文学和名著选读教科书;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马卡申(С.A.Mакашин,1906—1989),俄罗斯文艺学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科学家,第二届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尤里安·格里高里耶维奇·奥克斯曼(Ю. Г. Оксман,1895—1970),俄罗斯文艺学家。

目录

前言 阿·康·科托夫/1
摘自《安·巴·契诃夫的童年》 亚·巴·契诃夫/1
安东·契诃夫在暑期里 米·巴·契诃夫/44
摘自《回忆契诃夫》 维·安·西莫夫/67
安·巴·契诃夫的欢乐时光 弗·阿·吉里亚罗夫斯基/73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符·加·柯罗连科/76
与安·巴·契诃夫的几次会见 伊·叶·列宾/92
安·巴·契诃夫 亚·谢·拉扎烈夫格鲁津斯基/94
回忆契诃夫 伊·列·谢格洛夫/123
我和安·巴·契诃夫的交往 维·安·法乌谢克/164
我生活中的安·巴·契诃夫 莉·阿·阿维洛娃/178
在黄昏(珍贵的回忆——忆安·巴·契诃夫) 弗·尼·拉德任斯基/262
和契诃夫交往的几年 伊·尼·波塔片科/274
回忆契诃夫 塔·利·谢普金娜库帕尔尼克/320
遥远的过去 玛·巴·契诃娃/357
与安·巴·契诃夫的几次会面 谢·捷·谢苗诺夫/371
安·巴·契诃夫在莫斯科艺术剧院 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378
契诃夫 弗·伊·聂米罗维奇-丹钦科/428
回忆片段 瓦·瓦·卢日斯基/448
回忆录 瓦·伊·卡恰洛夫/453
安·巴·契诃夫 马·马·科瓦列夫斯基/458
我和契诃夫的会见 巴·尼·奥尔列涅夫/464
契诃夫在雅尔塔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列·尼·沙波瓦洛夫/475
安·巴·契诃夫 尼·德·捷列绍夫/480
安·巴·契诃夫 阿·马·高尔基/501
契诃夫 伊·阿·布宁/522
悼念契诃夫 亚·伊·库普宁/547
安·巴·契诃夫 维·维·魏列萨耶夫/578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谢·亚·叶尔帕季耶夫斯基/582
契诃夫二三事 谢·尼·休金/594
两次见面 伊·阿·诺维科夫/602
回忆契诃夫 伊·纳·阿尔特舒勒/605
忆契诃夫 米·康·别尔乌辛/624
安·巴·契诃夫与文化 米·亚·奇列诺夫/653
关于契诃夫 亚·谢列勃罗夫(吉洪诺夫)/656
和契诃夫的最后两次见面 叶·巴·卡尔波夫/676
纪念契诃夫 尼·加林/687
回忆契诃夫 格·伊·罗索利莫/691
为安·巴·契诃夫画肖像 尼·扎·帕诺夫/701
忆安·巴·契诃夫 奥·列·克尼碧尔契诃娃/705

前言/序言

  前 言
  阿·康·科托夫
  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努力创作的一生在他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他们的记录不仅具有文学史意义,同时也极具艺术价值,他们揭示了契诃夫的内心世界,记载了他对时代重大事件的看法,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契诃夫。苏联文艺学把契诃夫从资产阶级批评家的诋毁和曲解中解救出来,确立了对其创作真正科学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建立在作家同时代人真实见证的基础上。
  契诃夫一生都与俄罗斯文学和艺术领域中众多杰出人物有着紧密联系。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一个人,契诃夫都引起了同时代人的极大兴趣。实际上,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的几乎所有著名作家和艺术活动家都关注过契诃夫。
  在他刚踏入文坛,以发表在幽默刊物的笑话和小短篇而闻名时,契诃夫就结识了老一代的作家列斯科夫和格里戈罗维奇。1880年代下半期,契诃夫与同龄的文学人柯罗连科关系密切,再往后与托尔斯泰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契诃夫很快成为托尔斯泰喜爱的作家和精神密友。和契诃夫关系最紧密、最友好的当属高尔基,他卓越的才华和革命意识在契诃夫在世时就鲜明地表露出来。
  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家——柴可夫斯基、列宾、列维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契诃夫关系都十分密切。虽然契诃夫无法长时间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生活,但他巨大的才华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其中不乏和文学根本不沾边儿的人。一些进步科学的杰出代表对契诃夫也给予很高评价,特别是季米里亚泽夫(К.А.Тимирязев)和齐奥尔科夫斯基(К.Э.Циолковский)。
  契诃夫处在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中心有二十年时间。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私人感情方面,契诃夫和许多著名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和演员的关系都非常密切。这一点使得关于契诃夫的回忆录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契诃夫的一生提供了资料,而且使俄罗斯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托尔斯泰、高尔基、柴可夫斯基、列宾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建立都与这个阶段紧密相连。
  当然,远不是所有了解契诃夫的人都留下了关于他的回忆。他们中的许多人比契诃夫去世早。契诃夫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从他们之间的往来信件以及其他同时代人的回忆中了解到的。尽管如此,同时代人留下的有关契诃夫的回忆在俄罗斯回忆录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同时代的很多知名艺术家像柯罗连科、列宾、库普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加林·米哈伊洛夫斯基、卡恰洛夫、魏列萨耶夫、捷列绍夫等都公开发表过回忆契诃夫的文章。契诃夫的童年时期和他文学创作的早期则由他的两个哥哥——亚历山大和米哈伊尔详尽地作了记录。高尔基关于他的回忆在契诃夫回忆录中占有特殊位置。他以最详尽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契诃夫的精神面貌,勾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契诃夫。高尔基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在峡谷》的评论文章,以及稍后写的回忆随笔都为人们重新解读契诃夫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当然,仅从回忆录文集中找寻作家详实无遗的生平是不行的。绝大多数记录的都是契诃夫生前蜚声文坛或已经崭露头角的那个时期的事。他与众多文学家和戏剧活动家的相识始于1880年代下半期,他们都曾撰写关于他的回忆录,这自然为他们的回忆录划定出一个时间界限。文献中对契诃夫在梅利霍沃,特别是雅尔塔的生活阶段给予了非常详实的记录。这个时期,契诃夫和大批的青年作家、艺术活动家出于对文学和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相互交往。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契诃夫一生中所有的阶段在他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都得到了体现。
  契诃夫于1860年出生在塔甘罗格。在那里他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前往莫斯科和1879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之前他一直住在那里。关于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的一生,契诃夫自己很少提及,只是在他的一些小说中可以见到他记忆中塔甘罗格的生活场景。从契诃夫的信中我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断定契诃夫对自己成长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态度。在给作家谢格洛夫的信中契诃夫写道:“我小时候就接受过宗教教育以及这一类的培养——例如在教堂唱圣歌,朗诵使徒福音和《旧约》中的赞美诗,参加晨祷,负责在圣坛上帮忙,在钟楼上敲钟。结果怎么样呢?现在每逢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它给我的感觉总是非常阴郁。现在我不信教。您知道,当初我和我的两个哥哥在教堂里唱三重唱《改邪归正》或者《天使长的声音》的时候,大家都感动地看着我们,羡慕我的父母,与此同时我们却感到自己是小小的苦役犯”。1892年3月9日的信。这里和下面契诃夫书信的引文都摘自莫斯科1944—1951年出版的文集和书信全集。——原编者注(以下凡未注明注者的均为原编者注)
  从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可以了解契诃夫一家在塔甘罗格的日常生活。我们了解到,从小契诃夫就必须在父亲的杂货店中干活,十六岁当家庭教师,与和“套中人”一样的中学老师打交道——他们只会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用惩罚粗暴地对待孩子。“塔甘罗格中学,”作家唐·博戈拉兹回忆道,“就像一个特别的劳教队。学校有一个感化班,用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课堂练习来代替棍棒责罚。”在回忆录中同时代人用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个少年契诃夫:在死气沉沉的中学读书,被教堂夜间唱诗班折腾得筋疲力尽,在父亲濒于破产的小杂货店里忙碌,又卖东西又收钱;他幽默,爱讲笑话,那种幽默感是他特有的,安托沙·契洪捷未来的特点在此正在渐渐形成。
  契诃夫从小生活在充斥暴力和谎言的市侩环境中。“专制和欺骗毁掉了我们的童年,”有一次契诃夫这样说。关于这一点,作家的哥哥亚历山大·契诃夫在回忆录中的描述也印证了这一点。“安东·巴甫洛维奇,”他写道,“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幸福的孩子。可他自己却从没有体验过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他多么希望在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时候会有一丝甜蜜的感觉。”但是,他能回想起来的只是个受尽折磨、事事服从的中学生。这一点从他的另一个哥哥米哈伊尔·巴甫洛维奇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契诃夫很早就有了要对荒唐的生活和可笑又可悲的人嘲讽的想法。在米哈伊尔和其他熟悉安东·巴甫洛维奇塔甘罗格生活的同代人的回忆录中,你会读到他们记录下的契诃夫的讽刺幽默小说和他改编的笑话。“他经常组织演讲和演出,”米哈伊尔·契诃夫写道,“他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人或模仿某个人。”契诃夫生活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很早就对生活中发生的荒诞不经的事有感悟——在杂货铺帮忙的时候,在商业法庭和学校都看到过那样的事。他的幽默讽刺作品的典型特点就是始终不渝地对周遭的市侩习气进行嘲讽。例如,他的一篇即兴之作写人愚不可及地妄自尊大同时又巴结献媚,其中描写了两个官员:一个“官居高位”,另一个是小官吏,在其面前奴颜婢膝。契诃夫也不无讽刺地改写一些宗教故事,比如,他写一个现代人,“在他那里创世的神话发生了极其有趣的变异:小黑葡萄干和葡萄干混合得无法将它们区分出来了,而月亮能应该由女工来清洗清洗”。所有这些都显著地表现出未来契诃夫的特点。
  每个作家的创作都会有一个内在准备期,虽然那时确保他获得创作成功的力量还没有形成,但是未来创作的取向和特点都已基本确立。对契诃夫来说,这个内在创作准备期就是在塔甘罗格中学度过的岁月。契诃夫二十岁初涉文坛,在创作中他很轻松地就把自己擅长的即兴创作、讽刺小品和幽默小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童年时代的朋友证实,他在塔甘罗格最早发表在杂志上的小说就是这样的结合物。印象中,他当时的一部分小说是由滑稽短剧和笑话演变而来,那些短剧和笑话都来源于他的童年生活,是对周围滑稽的人和事的模仿和嘲弄。后来,契诃夫养成了即兴讲幽默笑话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他的小说也有影响——他的小说很容易进行改编搬上舞台。但是,在杂志社工作的最初几年,契诃夫创作所涉及的领域要比他在塔甘罗格宽泛得多。众所周知,契诃夫的创作才能提升得非常快,创作范围也非常广,他的作品内容几乎触及了当时所有的新领域和新现象。
  1879年契诃夫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从进入大学的第二年起他就成为莫斯科和彼得堡一些幽默杂志的长期撰稿人。他写幽默小说和令人发笑的评论,为图画作幽默文字点评。他的同时代人证实,契诃夫后来甚至连自己都记不清在创作高峰时究竟在幽默杂志上发表了多少篇小说——他写得实在太多了。比如,1883年他就发表了一百多篇小说和随笔。早期,契诃夫曾在一些小杂志社工作,那里的人都是和写作没太大关系的记者。自然,他少不了和那些记者以及当时新闻界的“同仁”打交道。顺便提一句,后来出现的一个情况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作家去世后一下子冒出了许多契诃夫的“朋友”。一些好像是“很早和他一起共过事”,一些曾和他有过“推心置腹的谈话”,还有的说是“友情深厚”等等。而实际上,大家知道,在1880年代的记者中和契诃夫关系称得上亲近的只有非常少的几个。
  契诃夫在从事文学活动之初就给自己提出了艺术目标。因此,他的小说在当时的同类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契诃夫非常善于透过滑稽可笑的事件和细节来揭示深层次的东西。在他的小说中,感觉敏锐的同时代人能够领悟到一些更加意味深长的东西,了解作家是多么巧妙而又有力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欺骗的本性。同样在1883年,契诃夫在幽默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中出现了真正的经典作品,它们是《小公务员之死》、《英格兰女子》和《胖子和瘦子》。
  当然契诃夫不可能感觉不到,在报社和一些小杂志社里,他和那些不得不打交道的办报人和无良记者是多么得格格不入。在谈到吉里亚罗夫斯基时,契诃夫认为他是1880年代的记者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在写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契诃夫谈到了自己对那些“办报先生们”的看法:“我和他(指吉里亚罗夫斯基)认识将近二十年了,在莫斯科我们一同起步。我对他做过非常仔细的研究……他脸皮很厚,身上有种令人不安的东西,爱吹牛……但是人还是很淳朴的,心地也善良,他根本没有那些办报人骨子里的背信弃义的恶习。”(摘自1899年8月24日)契诃夫希望把他划归自己的同类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以列维坦、瓦斯涅佐夫和科罗温为首的现实主义画派的画家都是那种样子。
  吉里亚罗夫斯基证实,早在1880年代初“一些画家就经常在契诃夫家聚会。列维坦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到去世始终和契诃夫的家人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作家的妹妹玛利娅·巴甫洛芙娜·契诃娃称列维坦是“我们家最好的朋友”。
  维·阿·西莫夫——苏联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舞台美术家,他在自己的随笔中曾讲述过契诃夫和这个画家群体的友谊。“列维坦和契诃夫的关系是建立在真挚的友谊和相同的艺术目标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从他们的来往信件和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可以了解到。”
  契诃夫创作的第一阶段包括莫斯科大学求学时期、在齐金和兹韦尼戈罗德卡医院实习期,是紧张的创作期。在这个阶段,他的写作水平已经十分接近当时最著名的作家——这一点在很多的回忆文章中都能得到印证。作家的哥哥米哈伊尔在回忆录中详述了这个时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最重要的资料当属柯罗连科随笔中记述的内容。在讲述1887年和契诃夫第一次见面的印象时,柯罗连科证实,契诃夫具有积极的社会情绪。能够确认契诃夫对柯罗连科具有好感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柯罗连科刚刚结束多年的流放,并且仍处于监视居住中。契诃夫当面对柯罗连科本人表示出强烈的好感,而且对他的作品也非常欣赏。“他是一位我喜爱的当代作家,”他在1888年2月这样写道。契诃夫提议柯罗连科和自己一起从事戏剧创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创办的新杂志出主意,提档次。1887年10月17日在写给柯罗连科的信中契诃夫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态度。“我对您说,”契诃夫写道,“能和您相识我感到万分地高兴,这是肺腑之言。第一,对您的才华我非常仰慕和喜爱,很多原因使我非常看重。其二,我想,如果我和您能再活一二十年,我们在将来的日子里也不会因为观点分歧而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在当今俄国所有从事写作比较成功的人中我是最肤浅和最不认真的一个……而您是一位认真、坚强和诚实的人。我们之间的差距,正像您看到的那样,非常之大。可是即便如此,我在拜读您的作品和与您相识时没有感到一丝生疏感。”摘自1888年2月5日写给普列谢耶夫的信。
  柯罗连科的回忆录涉及契诃夫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他对自由民粹派的看法。正如柯罗连科在回忆录中写的那样,他曾试图把契诃夫和以米哈伊洛夫斯基为首的《北方导报》的自由民粹派编辑部拉上关系,但并不成功。这个结果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契诃夫的文学观点和米哈伊洛夫斯基的自由民粹派的观点有着原则性巨大差异。柯罗连科列举了一些说明米哈伊洛维奇对契诃夫态度的资料。但在此需要作个说明。柯罗连科是在1904年,也就是契诃夫刚刚去世时撰写的回忆录,同年米哈伊洛维奇也去世了。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柯罗连科认为谈论米哈伊洛维奇对契诃夫的真实态度有些不合适。当他写到米哈伊洛维奇“对契诃夫非常有好感”时,无论如何,能够感觉到柯罗连科希望淡化这种态度,尽管一开始他指的就是他的个人态度。至少从米哈伊洛维奇发表的对契诃夫态度的非常激烈、甚至是侮辱性的演讲中仍然能够找到相关印证。
  在契诃夫涉足文坛初期,除了吉里亚罗夫斯基留下的几张素描外,1880年代的文学家中还有拉扎烈夫·格鲁津斯基和谢格洛夫撰写了回忆录。前者在1887年初就与契诃夫相识,后来他们见面的频率相当高,主要是在莫斯科和梅利霍沃,很长时间他们一直保持通信。契诃夫对他的文学活动给予了非常大的影响。拉扎烈夫·格鲁津斯基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初期,契诃夫对他提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文学论点。
  同一年,契诃夫和谢格洛夫相识。一开始契诃夫就预言对方在写作方面会有所建树,但后来谢格洛夫辜负了他的期望。如果说刚认识时他们的关系还比较亲密的话,后来契诃夫和他基本没有什么来往——这是因为谢格洛夫作为一个作家缺乏原则性,做事不择手段,庸俗不堪,他和新闻界的一些反动分子越走越近。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契诃夫只是偶尔和他通通信,再也没有见过面。
  关于契诃夫创作初期的回忆录虽然很多,但是单凭这些仍然很难对作家在幽默杂志工作期间的思想状况勾勒一个完整的轮廓。大部分回忆录仅仅只是对他的经历进行了真实的描述,并且对作家的文学和美学观点的阐述很多都是错误的。但是,柯罗连科的回忆录尽管非常简洁,和其他人相比,他对契诃夫该方面的剖析还是比较全面的,并且他和别人来往的一些书信也为我们对契诃夫的文学和社会观点获得更加完整的轮廓提供了可能。
  《草原》(1888)是契诃夫创作新阶段中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在《草原》之后相继发表的《没有意思的故事》、《第六病室》、《匿名氏的故事》、《带阁楼的房子》、《我的一生》、《农民》和《海鸥》是契诃夫艺术才华更进一步的展现,是他对文学的社会使命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他广泛接触和了解人民生活的结果。
  对契诃夫来说,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有:萨哈林岛之行,这次游历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梅利霍沃参加医疗工作和社会活动;在下诺夫哥罗德省赈济饥荒;参与莫斯科和彼得堡的文学和戏剧活动。“在这个阶段,”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写道,“契诃夫处于首都作家和演员艺术群体的漩涡中心……他喜欢聚会和妙趣横生的谈话,喜欢戏剧界的活动和到各地和国外旅行。他乐观向上,像以前一样地谦逊,像以前一样听得多,看得多,却说得少。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契诃夫和演艺界、美术界和音乐界的接触明显增多。1887年契诃夫和列宾相识,第二年认识了柴可夫斯基。在很多回忆录中都准确地描述了契诃夫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样,柴可夫斯基也多次对契诃夫的作品给予热情赞誉。“您对俄罗斯文学领域出现的又一位伟大的天才契诃夫有所了解吗?”1889年6月2日柴可夫斯基写道,“我认为,他是我们文学领域未来的栋梁。”给尤·帕·施巴任斯基的信。在那段时间,契诃夫和俄国的著名演员像连斯基、苏姆巴托夫·尤任和斯沃博金关系都很亲密。1895年契诃夫前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拜访托尔斯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一直延续到契诃夫去世,并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契诃夫这个时期的回忆录同时代的人写得比较多,这不仅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家的生平,而且对他的社会和文学观点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代人的记录使契诃夫关于文学的任务、作家和人民的关系以及必须要“不断地、深入地”研究生活等论述得以保留下来。其中,大部分的材料涉及契诃夫在梅利霍沃的生活。契诃夫的演员和作家朋友们都喜欢来这个莫斯科郊外的庄园作客,列维坦就不止一次来这里。梅利霍沃的场景也常常被作家写进描写俄罗斯乡村最著名的作品中。
  撰写该时期契诃夫回忆录的作家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比较突出的还有波塔片科和谢普金娜库帕尔尼克。契诃夫和波塔片科是在1889年敖德萨的旅行中相识的。到了九十年代,两人的关系更加稳固。他写的回忆录中包含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但却丝毫无法证明波塔片科了解作为艺术家的契诃夫。
  谢普金娜库帕尔尼克的回忆录生动地描绘了契诃夫在梅利霍沃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契诃夫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在回忆录中她还记录了契诃夫和莫斯科文学界的关系,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实质性的资料。
  对女作家阿维洛娃的回忆录需要作一个特别的说明。她的回忆录中有大量关于她自己生活的叙述性文字,其中契诃夫被给予了重要位置。阿维洛娃好像是在写一部关于自己的小说,对自己和契诃夫长达十年间的大量来往书信进行了点评。她的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可信的资料,特别是契诃夫在彼得堡的那段时间所交往的圈子以及彼得堡的剧院第一次上演他的剧本时的情形,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作家在那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作者在处理和契诃夫有关的内容时表现出过分的主观和片面。同样契诃夫在小说《关于爱情》中对阿维洛娃的态度未必是完全真实的。
  ……
  (耿海英译)


《契诃夫的星辰》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灵魂的回响 本书并非直接描绘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本人的生平细节,亦不追溯他创作的每一部细枝末节。相反,《契诃夫的星辰》试图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挖掘契诃夫的文学世界如何渗透进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塑造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如何成为我们理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乃至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是一场关于文学与时代、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的深度对话,旨在呈现契诃夫文学遗产那永恒的魅力与不竭的生命力。 时代脉搏中的文学回音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深刻矛盾的时代。农奴制的废除、工业化的萌芽、知识分子的觉醒、社会阶层的流动,共同编织出一幅复杂而动荡的社会图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契诃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察力,用他那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时代里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无奈,他们的微小希望与宏大失落。 《契诃夫的星辰》不会细致梳理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史,但它会巧妙地将契诃夫的文学作品置于这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之上,揭示出他的故事如何折射出时代的脉搏。例如,他笔下那些在小镇生活中感到压抑、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挣脱的知识分子,正是那个时代许多有识之士的真实写照。他们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反过来影响着时代的走向。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契诃夫是如何不露痕迹地将时代的潮流动向、社会的弊病,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融入到他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命运之中。他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倾听者,一个观察者,将时代的声音,用最细腻、最动人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人物群像:时代的灵魂碎片 契诃夫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笔下那些饱满而真实的人物。他们或许是小镇上的医生,或许是潦倒的贵族,或许是怀揣梦想的青年,或许是身处困境的女性。他们每个人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反映着人性的共通之处。《契诃夫的星辰》将深入剖析这些经典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比如,他笔下的“小人物”——那些没有宏伟抱负,只求安稳度日的普通人,他们是时代发展最直接的承受者。本书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解读,展现契诃夫如何捕捉到普通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渺小与伟大。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情感纠葛,却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生动、最真切的写照。 再如,契诃夫笔下的女性角色,她们往往聪明、敏感,却又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面临着种种困境。本书将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这些女性形象的丰富性,以及她们在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她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状态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对后世女性解放思潮的一种隐喻。 《契诃夫的星辰》不会去虚构这些人物的“后续故事”,而是通过对其创作初衷、人物弧光、以及这些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行深入分析。它旨在让读者在理解这些人物时,更能体会到契诃夫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声批判。这些人物,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契诃夫文学宇宙,也照亮了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文学的力量:超越时间的共鸣 契诃夫的文学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能引起广泛共鸣,在于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生活真相的诚实呈现。《契诃夫的星辰》将侧重于探讨契诃夫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分析他独特的叙事风格、精炼的语言艺术,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本书不会对契诃夫的写作技巧进行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学评论,展现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作品的思想表达。例如,他标志性的“留白”和“暗示”手法,如何在不动声色中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笔下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场景,是如何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更重要的是,《契诃夫的星辰》将强调契诃夫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关心每一个渺小个体的命运,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并以一种充满同情的视角去描绘他们。这种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是契诃夫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其文学得以传世的关键。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契诃夫笔下的那些问题——例如,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如何面对无望的生活?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些问题是否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依然存在。契诃夫的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也映照出人性的永恒。通过解读他的作品,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过去,更能获得启发,更好地认识当下,思考未来。 《契诃夫的星辰》并非对契诃夫作品的“全盘解读”,而是一种“邀请”。它邀请读者走进契诃夫的文学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去聆听那些灵魂的低语,去发现那些不曾被注意的细节,去体会那超越时间的深刻共鸣。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契诃夫的文学之光,继续在我们的心中闪耀,指引我们对生命、对社会,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这本书,献给所有热爱文学,渴望理解人性,并愿意在经典中寻找共鸣的读者。它是一次关于文学的深度漫游,一次关于灵魂的深刻回响,一次关于时代的永恒注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在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我一直对安东·契诃夫这位俄国文学巨匠充满敬意,他的作品,无论是短篇还是戏剧,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暗示着我们能够从那些与契诃夫一同经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角,去了解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契诃夫。我很好奇,那些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的朋友、同事、甚至是亲人,是如何看待这位才华横溢却又常常显得忧郁的作家?他们的回忆中,会透露出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是关于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还是他在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习惯?抑或是他与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尘封的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契诃夫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了解他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笔触描绘出人生的百态,以及他在面对生活和艺术时的真实情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些鲜活的记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真挚情感,能够带我穿越回那个俄罗斯的文学黄金时代,亲身感受契诃夫的气息。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鲜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那些同时代人的回忆,就像是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被这本书精心串联起来,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从中读到了契诃夫在创作《樱桃园》时的灵感迸发,也感受到了他在面对家庭变故时的悲痛欲绝。更有趣的是,书中还穿插着一些关于他生活琐事的细节,比如他对咖啡的偏爱,他对猫的喜爱,甚至是他一次旅行中的有趣遭遇,这些都让我觉得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伟大的作家,同样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无不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那些与他们一同生活的人们,正是解读这一切的最佳视角。

评分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访谈。我仿佛坐在温暖的壁炉旁,听着不同的人,用他们独特的声音,讲述着他们记忆中的契诃夫。有的回忆如同清澈的溪流,诉说着他童年的趣事和少年时代的梦想;有的则像磅礴的江河,激荡着他对文学创作的激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思考。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医生,如何以悲悯之心救治病患;看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如何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的不公;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爱与失落中挣扎。这些不同的叙述,汇聚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展现了契诃夫作为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伟大,往往不是被塑造出来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瞬间,由与他擦肩而过的人们,在不经意间所折射出来的。

评分

翻开《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俄罗斯画廊,每一页都挂着一幅关于契诃夫的人物肖像,但它们都不是雷同的复制品,而是出自不同画师之手,带着各自的色彩和笔触。我被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吸引,比如他坐在书桌前的神态,与朋友交谈时的眼神,甚至是他散步时的步伐,都被这些同时代的人捕捉下来,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我惊叹于他们观察的敏锐,以及他们对契诃夫情感的深刻体悟。这本书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多维度的契诃夫,一个既有天才的光环,也有凡人的脆弱;一个既对生活充满热爱,又对人性有着清醒的认知。那些回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温度,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契诃夫作品中为何能触动如此多的读者,因为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真实的人性光辉,而这些光辉,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察。

评分

读完《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充满魅力的对话。这本书并没有以流水账的方式罗列契诃夫的生平,而是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地勾勒出他的形象。有的回忆充满了温情,描绘了契诃夫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幽默、善良和对朋友的真诚;有的则侧重于他作为艺术家的严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甚至是他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矛盾。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他与同行们之间关于艺术的讨论,那些观点碰撞的火花,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俄罗斯文学的蓬勃生机。而且,书中对契诃夫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他对医生职业的态度,对乡村教育的关注,甚至是他在疗养期间的内心独白,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作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作家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关于人性、关于艺术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体会到,伟大的灵魂,往往也拥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光芒,恰恰来自于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交织。

评分

东西不错,买了好多,就不一一发图了,京东买东西基本上第二天都能到,这个很赞,再接再厉。

评分

质量好,正版,价格便宜,物流给力。

评分

东西不错,买了好多,就不一一发图了,京东买东西基本上第二天都能到,这个很赞,再接再厉。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京东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文学纪念碑的书都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目前最全的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温暖的回忆。其实还有很多。愿意回忆契诃夫的人太多了。

评分

很不错,一向喜欢契柯夫!

评分

多人围观,就有多个大不相同的印象,观点不一导致切入角度的观感也不一致,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看问题角度不同,给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正是人性的真正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