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研究: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第11辑)

“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研究: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第1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昕 著
图书标签:
  • 朝天录
  • 明代
  • 中国人形象
  • 朝鲜韩国研究
  • 文化交流
  • 历史学
  • 延边大学
  • 中朝关系
  • 明史
  • 图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2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9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和论证了高丽末期和朝鲜朝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为研究明代中国人形象奠定了立论基础;对使臣出使中国时接触频繁的、有代表性的明代中国的平民形象、明代中国的儒生形象、明代中国的官员形象以及明代中国的皇帝形象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自我”对“他者”的塑造过程;阐述了“朝天录”中明代中国人的“负面特征”;探讨了“朝天录”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杨昕,男,汉族,1974年出生,吉林省东辽县人。副编审,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央民族大学李岩教授,文学博士。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朝比较文学。现工作于延边大学校报编辑部。

目录

绪 论第一章 “注视者”的形象及特征第一节 14~17世纪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第二节 “注视者”的思想理论体系第三节 “注视者”的观察载体——朝天使臣第二章 “朝天录”中的中国人第一节 “他者”的基石——平民第二节 “他者”的智库——儒生第三节 “他者”的支柱——官员第四节 “他者”的主宰——皇帝第三章 “注视者”对“他者”的塑造第一节 朝鲜对明朝的社会集体想象第二节 “自我”对“他者”的塑造过程第三节 “注视者”眼中“他者”的“负面”特征第四章 “朝天录”的价值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  言
  纵观整个亚洲的古代历史,在中国的诸多邻国中,朝鲜无疑是与中国交往最为密切的国家。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国典籍中关于彼此间交流交往的记载汗牛充栋,俯拾皆是。朝鲜通晓汉文,熟习朱礼,以“海外小中华”自称,在长时间接受汉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接触和碰撞,受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朝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宣祖李昖甚至以父子来形容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在两国长时间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朝鲜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游历中国的时候都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描写中国的文字。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根据自己的想象、体验和需要,描述各自眼中的中国,塑造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中国形象。德国学者狄泽林克认为:“我们必须强调的最后一点是,文学世界中产生的形象作用于人类一般生活乃至社会和政治活动。”特别是14世纪以降,相比亚洲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而言,朝鲜可以说是中国形象最为活跃的塑造者。朝鲜留下的纪行中国的文字蔚为大观,这些数量庞大的叙事来源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被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物所书写,因而彼此之间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朝鲜眼中中国形象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深刻地影响了朝鲜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有明一代,朝鲜十分重视发展与明的友好关系,往来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的朝鲜使节络绎于路。根据统计,仅朝鲜太祖、太宗时期,朝鲜前往明朝的使行次数就分别为57次和137次,年平均出使次数达到8次和7.6次。在1368年明朝建立至1637年朝鲜朝屈服于清政权、解除与明政权宗藩关系的这一时期,朝鲜使臣留下的大量的纪行中国的文字统称为“朝天录”。其体裁包括诗歌、日记、杂录、记事等;其作者包括朝鲜派往中国的正、副使和书状官,以及使节团中的随行人员;其记载内容包括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地理、市井风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具有记录年代跨度大、体裁多种多样、作者成分复杂、行文风格直笔直言等特点。它是学界研究朝鲜眼中明代中国形象的巨大宝库,也是数量众多的域外汉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天录”这一称谓,集中反映出朝鲜对明朝的心态,反映出了明与朝鲜的总体关系。朝鲜使臣认同明朝的正统性质,在游历中国的过程中,他们炫目于明代中国发达的社会经济,惊叹明代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艳羡明代中国灿烂的社会文化,并将这一切诉诸笔下,“诚心事大”成了这一时期朝鲜对明外交的主旋律。特别是朝鲜在遭受日本入侵的危急关头,明朝出兵援助,使朝鲜避免了亡国灭种的重大危机,更使朝鲜的“事大”之意达到巅峰。有明一代,许多朝鲜使臣直接将纪行中国的文字命名为“朝天录”,一个“天”字,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朝鲜对明代中国的总体社会集体想象。目前,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明代朝鲜使臣纪行中国文字的提法还没有完全统一,有人称之为“使行录”,有人统称为“燕行录”,还有人称之为“华行录”。实际上,这些说法要么是单纯着眼于朝鲜的政治外交行为,要么是无视朝鲜眼中明清中国形象差异的笼统概括,要么是单纯着眼于朝鲜外交的目的地,都忽视了朝鲜对明代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和朝鲜眼中明代中国的真正形象,所以这些提法都是不准确、不全面的。朝鲜使明的“朝天录”和使清的“燕行录”应该截然分开,这是不同范畴的概念。概念的明确区分可以直接体现出朝鲜眼中的明代中国形象和清代中国更为复杂的形象的巨大差异。关于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清入主中原后,受中国传统“华夷观”的深远影响,出于对明汉人政权的怀念和对清少数民族政权的厌恶,朝鲜使臣们不约而同地将纪行明代中国时几乎统一使用的“朝天录”一词以“燕行录”替代。在朝鲜使臣心中,朝鲜才是汉文化最正宗的继承者和守护者,其自身的文明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的异邦和异族,是名副其实的“小中华”。而取代明政权统治中国的清政权,其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朝鲜,是真正意义上的“夷”,与正统汉人性质的明政权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更遑论以“天”尊之。再加上清在与明的战争中,曾几次攻打朝鲜,最后朝鲜被迫与其签订城下之盟,俯首称臣。战争为朝鲜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而屈服于清政权的武力压迫,又给朝鲜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所以有清一代的朝鲜纪行中国的文字由“朝天录”转变为“燕行录”,取北京古称为燕京,记入燕行迹之意。纪行文本用词的集体转变,体现了朝鲜鲜明的“华夷观”。当前,在学界研究中,“朝天录”的研究热度远远低于“燕行录”的研究,而明清中国形象的研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因此,以朝鲜古代汉籍“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研究为主要切入点,对“朝天录”中反映出的明代中国形象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本书以众多“朝天录”作品为研究文本,以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化学及考据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和论证了高丽末期和朝鲜朝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为研究明代中国人形象奠定了立论基础;分别对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时接触最频繁的、最有代表性的明代中国的平民形象、明代中国的儒生形象、明代中国的官员形象以及明代中国的皇帝形象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自我”对“他者”的塑造过程;阐述了“朝天录”中明代中国人的“负面特征”;探讨了“朝天录”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笔者力求最大可能地探讨朝鲜使臣对明代各阶层人物的形象塑造,在探讨明代中国人形象的同时,对朝鲜使臣在形象塑造过程中折射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若隐若现的自我镜像中的朝鲜形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使我们了解持续几千年的中朝关系的某些特性,理解朝鲜对中国复杂的民族心理;以期为我国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政策的制定,维护东北亚和谐局面做出文学研究上的努力。  在本书的形成过程中,笔者先后对明代朝鲜使臣的使行路线进行了两次踏查,分别考察了辽宁境内、河北境内以及北京、南京市内的众多历史遗迹,设身处地,寻找历史感觉,以期本课题研究能够更加客观和真实。  本书是以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朝鲜古代汉籍‘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10XZW016)为基础,扩展修改而来。  本书付梓之际,笔者要感谢资助本书出版的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院;感谢朴文一教授、李岩教授、金柄珉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尹汝卓教授;感谢金洪培先生、朴成日与赵妍伉俪、朱美花与石吉梅女士、朴政君先生;感谢妻子朴莲顺女士!  笔者后学,水平有限,经验欠缺,书中舛误之处肯定不少,恳请读者予以指正。
《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研究: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第11辑) 图书简介 本书是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精心编撰的第十一辑学术论文集,汇集了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对朝鲜半岛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中朝韩三国关系等前沿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论文聚焦于深化对东北亚地区复杂互动的理解,力求在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之间取得平衡,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辑论文集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多元化,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多个历史时段,研究视角涵盖了政治史、外交史、文化交流史、思想史乃至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等多个维度。 历史与外交脉络的深入探讨 本辑中有大量篇幅致力于梳理和分析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历史细节。学者们通过对新发现或重新解读的史料的梳理,对明代“朝天”体系下中国与朝鲜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其中几篇重量级文章,着眼于朝鲜使节“朝天”过程中所承担的政治使命与文化认知功能。研究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描述朝贡的礼仪框架,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一框架下,朝鲜精英阶层如何观察、理解和阐释当时的明朝政治生态、社会风貌以及意识形态动态。例如,有论文专门探讨了朝鲜使臣对明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将明朝的学术潮流与其本土的学问传统进行比对和吸收。这些研究揭示了在正式外交关系之外,深层次的文化与思想的互动如何塑造了双方的自我认知。 另一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围绕特定历史事件展开的外交史分析。通过对中朝双方官方档案、私人笔记和相关文书的交叉比对,学者们重新审视了壬辰倭乱前后的外交布局、中朝在应对外部威胁时的协同机制,以及双方在边境管理和贸易往来中的利益博弈。这些研究强调了外交并非单向度的,而是双边乃至多边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文化交流与观念变迁的考察 本辑的文化研究部分尤为丰富,重点关注了朝鲜文化在吸收中华文化影响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有学者关注了朝鲜王朝时期中朝之间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播路径。例如,对明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化在朝鲜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这些外部文化元素如何在本土语境中被“转译”和“再创作”,从而催生出具有朝鲜特色的文学新篇章。 思想史的探讨也占据重要位置。部分论文聚焦于朝鲜士大夫对朱子学在明代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解差异,特别是对晚明时期出现的“心学”思潮的接纳与批判。通过对朝鲜“退溪学”与“栗谷学”中与明代思想家论述的对应分析,论文揭示了朝鲜思想界在维护儒学正统性与吸收新知之间的内在张力。 此外,对物质文化交流的探讨也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有研究通过对出土文物或宫廷典籍中记录的物品流转,重建了明清时期东北亚的贸易网络和生活方式的互动图景。 当代视角下的议题拓展 本辑也关注了当代朝鲜半岛研究的前沿课题,力求将历史研究的深度延伸至现实关怀。 例如,有论文从当代韩国的民族认同建构中回溯其历史渊源,探讨了近现代“去中国化”倾向背后的历史叙事是如何被建构和利用的。这为理解当前东北亚地区复杂的民族主义叙事提供了历史学基础。 在当代社会文化方面,本辑也收录了对当代朝鲜或韩国流行文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但其核心依然植根于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理解。研究者们试图探究,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遗存的文化符号是如何被重新激活或被边缘化的。 总结 《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研究: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第11辑)是一部汇集了严谨考证与创新视角的学术集刊。它不仅是对明代中朝关系这一传统研究领域的深化,更通过对文化、思想、社会多层面议题的探讨,展现了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在区域研究领域的前瞻性和学术活力。全书材料扎实,论证细密,对于关注东北亚历史、中朝关系史、东亚思想文化交流的学者和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类集刊,最让人兴奋的一点是它汇聚了不同学者的智慧,每一篇“论集”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知识单元。我希望看到其中能有对“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这一特定研究群体的学术风格的体现。这是否意味着,相比于更宏观的通史叙述,这里的论述会更偏向于边疆地带的特殊性?比如,探讨明朝在东北边境的治理策略,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和对外形象构建。如果能有文章对比《朝天录》中记录的中国形象与同时期其他史料(如朝鲜方面的记录或后来的地方志)的差异,那就更具学术价值了。这种跨文本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辨析“被记载”与“实际存在”之间的张力。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在明朝与朝鲜的官方往来中,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如何定位自身的,他们对“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是否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产生了细微的动摇或强化。期待看到对这些复杂心态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中朝友好”或“文化输出”的表面论断上。

评分

每次翻阅这类专题研究论集,我都试图寻找那些“非主流”的声音和被忽略的细节。如果《朝天录》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研究仅仅集中于描绘朝廷的礼仪和士大夫的言行,未免有些单调。《朝天录》作为一部记录了长途旅行和长期驻留的文献,想必也必然触及到社会底层的生活百态。我期待看到有学者深入挖掘那些关于市井风情、商业活动甚至民间迷信的记载。比如,明代沿途驿站的中国差役是如何对待朝鲜客人的?他们如何利用这种官方接触获取私利或展示地方特色?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构建“活生生”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的基石。如果研究能够体现出地域差异——不同省份的中国人给朝鲜使者留下的印象有何不同——那将极大地提升研究的密度和趣味性。我希望看到的是,学者们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日常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出明代社会内部运作的复杂机制。

评分

一本好的研究集,其价值往往在于它提供的研究前沿和方法论的创新。《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这个背景设定,让我预感到这批研究可能在方法论上有所侧重,也许会更多地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历史文本。我特别期待看到将“朝天录”置于东亚文化圈的互动框架下进行考察的论述,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中朝双边关系史的一部分。研究如何用现代的史学理论(比如后殖民视角下的权力关系分析)来重新审视明代中国人作为“中心”的自我定位,以及朝鲜使者如何通过书写来“重塑”或“挑战”这种中心性,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希望看到的是,研究者们不仅在记录“有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是这样”,并提出新的解释框架。这种对既有史观的反思与突破,才是学术集刊最应有的面貌,它能让读者在读完后,对那个遥远的明代能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全新认知。

评分

这本《朝天录》的研究集,光是这个书名就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段中朝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流史。作为一名对明代社会风貌和边疆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特别关注这类聚焦于特定历史文本的深入剖析。通常,这类论文集往往能提供多维度的视角,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层面去解读《朝天录》中那些鲜活的明代中国人形象,究竟是如何被记录、被塑造,甚至是被误解的。我期待看到学者们如何运用扎实的文献考据,将历史的烟尘拂去,呈现出那些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日常细节。比如,书中是否探讨了边镇军民与朝鲜使臣交往时的微妙心态,是敬畏多于平视,还是早已形成了常态化的互动模式?这些细腻的情感和行为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当时社会结构的深刻信息。如果能有一篇论文专门挖掘文献中对服饰、饮食或礼仪的描写,那就更好了,因为这些“小处”往往最能折射出大时代的风貌。总而言之,我对这种基于一手材料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学术梳理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对明代社会肌理更为清晰的认识。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一本好的学术文集,其价值绝不只是提供信息,更在于激发新的思考路径。对于《朝天录》这类带有特定记录人视角的文本研究,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处理“观察者偏差”的问题。毕竟,朝鲜使臣的观察视角必然带有其自身的文化滤镜和政治目的。研究者们是否对这种记录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例如,他们记录下的“中国人”形象,是当时社会的全貌,还是经过美化或丑化的特定侧面?我更倾向于那些敢于“拆解”文本,而不是简单“引用”文本的论述。如果能有一篇论文专门探讨明代边境地区社会阶层之间(例如,朝廷派驻的官员与地方百姓)在面对外部使团时的利益冲突与形象管理策略,那将是非常精彩的。这种从社会结构内部而非外部观察者视角切入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更具层次感的历史理解。这种深度的自我剖析,对于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少脸谱化的明代中国人形象至关重要。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