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四弦散談》——畢淑敏寫給青年的人生啓示錄; 一套四種,定製心靈處方,溫暖靈魂的讀物; 關注:心理與健康、教養與關係、經曆與成長、生命與死亡;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瞭纔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臨頭都不曾思索過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個結尾在等待著我們,對生命的愛惜,對光明的求索,對人間溫情的珍愛,對醜惡的揚棄和鞭撻,對虛僞的憎惡和鄙夷,都要堅定很多。 ——畢淑敏 “聰慧的女子”“內科醫師”“作傢”“心理醫生”,這四個角色如同演奏人生之歌的四根弦,畢淑敏將其撥彈成一麯意涵雋永、和諧悅耳的雅音——或喜悅或低沉,或暢快或徘徊,你也許聞之陌生,或也心有同感,無論何種感受,這“四弦散談”的諧音都足以喚你心弦與其共振。
內容簡介
本書係畢淑敏“四弦散談”之成長篇:畢淑敏作為一位作傢,她的閱讀生活、成長經曆、創作曆程本身充滿瞭傳奇。一位作傢的成長、閱讀和創作史,就是她的生命史。本書節選的這些齣自作者筆下的“生命日記”,將會給很多讀者提供一麵觀照己身的鏡子,無論你是否有誌於成為作傢,她的故事都足以打動和激勵你,循著更寬廣的方嚮拓展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畢淑敏,國傢一級作傢、心理谘詢師、主治醫師。北京作傢協會副主席。 當代極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女作傢,其作品優美精煉、充滿哲思,被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1952年生於新疆伊寜,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裏高原部隊服役11年,1980年轉業迴北京。著有《畢淑敏文集》八捲,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獲得過莊重文文學奬、百花奬、當代文學奬、陳伯吹文學奬、北京文學奬、昆侖文學奬等。
精彩書評
《四弦散談》叢書是畢淑敏寫給青年知識分子的人生啓示錄,是編輯從近70本書上百萬字中整理編排而成。叢書包括《心理醫生附耳細說》《教養的關係花園》《我喜歡遼闊的地方》《寫下你的墓誌銘》四本書,分為四個主題:心理與健康、教養與關係、經曆與成長、生命與死亡。書中的故事大都是作傢畢淑敏親曆的人生,多元的知識和敏銳感知寫齣的文字,常常受到青年讀者歡迎。 —— 京華時報
畢淑敏教你在浮誇中尋找單純的生活必需品,在躁動中慢節奏地生活。她告訴你愛上不完滿的自己是勇敢者的行為,風無法打敗陽光。 —— 青年文摘圖書中心
畢淑敏的文字細膩而優美,柔中帶剛,情感中透著理智,洋溢著的人文關懷尤其讓人感動。這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傢。我們的社會呼喚這樣的人。 —— 李拉816
探索當代社會心靈危機的應對之策,深入地關注生命、人性、救贖等命題,錶現人性在麵臨危難時刻而迸發齣的悲憫和無奈,在絕境中展示齣的強大和堅韌。畢淑敏的文字有讓人變得堅強和溫柔的魅力。 —— 栝栝-簡
受過的傷,痛苦過的眼,被社會和傢人揉碎的心,所有的一切,讓我對很多人都失望瞭。唯有躺在畢淑敏的文字裏,纔覺得自己是個完整的人。 —— 2011 音教係新生俊楠1986
目錄
到西藏去 / 1
信使 / 5
昆侖之眠 / 12
昆侖之吃 / 22
昆侖之喝 / 32
裝大米的汽車 / 41
特殊攝影師 / 46
雪山竊賊 / 61
藏族的花圍裙 / 66
驚險的爐子 / 71
在雪原與星空之間 / 76
長壽眉 / 85
碗裏的小太陽 / 90
在印度河上遊 / 95
離太陽最近的樹 / 104
眼睛是一座彩虹橋 / 109
金絲雪片 / 120
哪個女兵17歲? / 124
針刺閤榖穴 / 129
走不齣白衣 / 135
外科醫生的聖殿 / 139
病中讀書譜 / 148
閱讀是一種孤獨 / 153
擇書秘訣 / 158
從今天傍晚開始 / 163
你是否為女作傢羞愧? / 166
寫作是他人愛莫能助的事情 / 172
沒有少作 / 178
迴頭是土 / 196
無膽之人 / 199
三閤一 / 212
興趣就像食物 / 216
背著藥包上學堂 / 223
快樂的愛好 / 230
親自寫作 / 233
旅遊預習 / 236
山妖的階梯 / 241
銀與福 / 246
在北歐遊輪上 / 251
淑女書女 / 264
丘吉爾教我繪畫 / 268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實 / 273
我不喜歡的中年人 / 280
迴答海浪 / 283
平安扣 / 288
喜歡文學,比較地不容易犯罪 / 291
購買一個希望 / 295
我注視我自己的頭顱 / 299
溪水金砂 / 304
年齡的顔色 / 309
抵製跳窗 / 314
腰綫 / 319
颱燈 / 324
鞋帶兒 / 329
有機無機鼕瓜湯 / 335
內在的潔淨 / 340
被迫鍛煉 / 345
過年的錶情和心情 / 350
精彩書摘
離太陽最近的樹 30年前,我在西藏阿裏當兵。 這世界的第三極,平均海拔五韆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靈的佑護還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皺褶裏,有時會不可思議地生存著一片紅柳叢。它們有著鐵一樣銹紅的枝乾,鳳羽般紛披的碎葉,偶爾會開齣榖穗樣細密的花,對著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這高原的精靈,是離太陽最近的綠樹,百年纔能長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區巡迴醫療,我騎馬穿行於略帶蒼藍色調的紅柳叢中,曾以為它必與雪域永在。 一天,司務長布置任務——全體打柴去! 我以為自己聽錯瞭,高原之上,哪裏有柴? 原來是驅車上百公裏,把紅柳挖齣來,當柴火燒。 我大驚,說,紅柳挖瞭,高原上僅有的樹不就絕瞭嗎? 司務長迴答,你要吃飯,對不對?飯要燒熟,對不對?燒熟要用柴火,對不對?柴火就是紅柳,對不對? 我說,紅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飯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為什麼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綠色? 司務長說,拉一車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兩車汽油。焦炭運上來,一斤的價錢等於六斤白麵。紅柳是不要錢的,你算算這個賬吧! 挖紅柳的隊伍,帶著鐵鍁、鎬頭和斧子,浩浩蕩蕩地齣發瞭。 紅柳通常都是長在沙丘上。一座結實的沙丘頂上,昂然立著一株紅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魚的無數腳爪,纏附至沙丘逶迤的邊緣。 我很奇怪,紅柳為什麼不找個背風的地方貓著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艱辛。老兵說,你本末倒置瞭。不是紅柳長在沙丘上,是因為有瞭這棵紅柳,固住瞭流沙。隨著紅柳的漸漸長大,流沙被固住的越來越多,最後便聚成瞭一座沙山。紅柳的根有多廣,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紅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隻有十分之一,偉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紅柳的枝葉算不得好柴薪。它們在竈膛裏像閃電一樣,轉眼就釋放完瞭,炊事員說它們一點兒後勁也沒有。真正頑強的是紅柳強大的根係。它們如盤捲的金屬,堅挺而硬韌,與沙礫黏結得如同鋼筋混凝土。一旦燃燒起來,持續而穩定地吐齣熊熊的熱量,好像把韆萬年來從太陽那裏索得的光芒,壓縮後爆裂齣來。金紅的火焰中,每一塊紅柳根,都彌久地維持著盤根錯節的形狀,好像一顆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紅柳根從沙丘中掘齣,蘊含著很可怕的工作量。紅柳與土地生死相依,人們要先費幾天的時間,將大半個沙山掏淨。這樣,紅柳就枝丫遒勁地騰越在曠野之上,好似一副鏤空的恐龍骨架。這時需請來最有氣力的男子漢,用利斧將這活著的巨型根雕與大地最後的聯係一一斬斷。整個紅柳叢就訇然倒下瞭。 連年砍伐,人們先找那些比較幼細的紅柳下手,因為所費氣力較少。但一年年過去,易挖的紅柳絕跡,隻剩那些最古老的樹根瞭。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來越漫長,最健碩有力的小夥子,也摺不斷紅柳蒼老的手臂瞭。於是人們想齣瞭高技術的法子——用炸藥! 隻需在紅柳根部,挖一條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藥探進去,人伏得遠遠的,將長長的藥撚點燃。深遠的寂靜之後,隻聽轟的一聲,再幽深的樹怪,也屍骸散地瞭。 我們餐風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紅柳的沙丘,好像做瞭眼球摘除術的傷員,依舊大睜著空洞的眼瞼,怒嚮蒼穹。但這觸目驚心的景象不會持續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煙消雲散,好像此地從來不曾生存過什麼韆年古木,不曾堆聚過億萬顆沙礫。聽最近到阿裏的人講,紅柳林早已掘淨燒光,連根須都煙消灰滅瞭。有時深夜,我會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他們的魂魄,如今棲息在何處雲端?會想那些曾經被睏住的黃沙,是否已飄灑到世界各處?從屋頂上揚起的塵霧,通常會飛得十分遙遠。 ……
前言/序言
我喜歡遼闊的地方,它會讓人謙遜,清耳悅心。我的青年時代在藏北高原度過,那裏曾經埋下我的悲傷與歡樂。它們如最初的精神之塚,不時繼續掩埋新的心緒。許多年過去瞭,某一天心靈重返舊地,翻掘遺骸,我驚奇地發現,哀傷已經化為晶瑩琥珀,歡樂變成巨蚌,養育齣瞭珍珠。 這一切,讓我感覺人的經曆多麼神奇! 16歲時,我在西藏當兵,阿裏有九個月的鼕天,剩下的三個月,既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和鞦天,它是在鼕天的底色上,間或塗抹著幾道其他季節的無常歲月。偶爾不飄雪的晴朗鼕夜,深藍如水。逢我值夜班,到瞭後半夜,睏倦不已。我會走齣燭光搖曳的值班室,仰望星空。極端寒冷的空氣給我注入鑽石般的清冽,極目遠眺,雪山如蠟,星河燦美。 我在那一刹做齣瞭一個決定——要嚮一顆微不足道的小星學習,可以微弱,但要有光。 從那時起,我似乎從未真正年輕過。沒有放浪形骸的為所欲為,也幾乎沒有肝腸寸斷的愛戀情愫,有的隻是迅疾奔突的行軍和日復一日的躬身診療。每天每天,每年每年,在世界之巔戍邊一十一載。不變的星辰不變的峰巒,同樣不變的還有彌漫一切的白色,看飛雪的且歌且舞,醫素不相識之人的病痛生亡。 人生最大的紛擾,是找到意義和價值。這題目在我17歲的時候,已經悄然作答。 我有一個柔和的童年,我卻在很長時間懵然不知。我本以為所有的人,在他們嬰幼時代都該如此,我隻是其中一員。我後來纔知曉,人的放鬆和寜靜,很大一部分來自安全的早期經驗。我得到過許多無條件的喜歡和愛,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師長,讓我知道自己雖然渺小,但仍是有價值的存在。 我一生的經曆,所有的琥珀與珍珠,結成一串,沉重墜掛在我的頸項間。它們斷裂瞭,跌落在我的文字裏,願與同樣喜歡遼闊風光的你分享。
《遼闊的遠方》:一場關於追尋與抵達的沉思 這是一個關於“喜歡”的故事,但不是尋常的戀慕,也不是簡單的喜愛。它是一種深切的渴望,一種對無限可能性的嚮往,一種靈魂深處對“遼闊”的呼喚。 主人公,一個在大城市裏經營著一傢日漸式微的書店的年輕人,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他的日子被書架的間隙、泛黃的書頁、偶爾的顧客低語填滿。生活像一條被精確規劃好的軌道,穩定,卻也日漸壓抑。他的心中,卻始終藏著一幅模糊的畫捲:那是遠方,是無垠的天地,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是星辰大海的神秘。他“喜歡遼闊的地方”,並非因為它具象的模樣,而是因為它所代錶的那種自由、那種未知、那種能夠容納一切的可能性。 這種“喜歡”,並非源於逃避,而是源於一種深刻的內在召喚。在日復一日的平淡中,他開始審視自己。那些堆積在書店角落裏,被遺忘的舊地圖、旅行者的遊記、古老的星象圖,仿佛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它們吸引著他,挑逗著他,讓他不安於現狀,讓他開始思考:如果生命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復已知,那還有何意義?“遼闊”對他而言,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精神上的邊界延展。 故事的開端,便是在他經營的書店裏。一個雨夜,一位旅人闖入,他帶來的不僅僅是沾濕的雨水,更是關於遙遠國度的傳說,關於穿越沙漠的勇氣,關於攀登雪山的執著。旅人所講述的一切,都像一顆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他開始在舊書堆裏尋找關於旅人的痕跡,關於他所提及的那些地方的蛛絲馬跡。這些零碎的綫索,如同散落的星辰,在他心中匯聚成一副更加清晰的星圖,指引著他內心的方嚮。 他開始做齣改變。起初,隻是在書店裏添置瞭幾本關於戶外探險和地理學的書籍,卻意外地吸引來瞭一些誌同道閤的顧客。他們談論著高山、海洋、草原,談論著對未知的探索和對自我的挑戰。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他逐漸意識到,這種對“遼闊”的嚮往,並非他一人獨有,而是許多渴望打破現實桎梏的心靈共有的情感。 隨著這種“喜歡”的種子在心中越發茁壯,他決定走齣書店,去觸碰那個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世界。他賣掉瞭書店,告彆瞭熟悉的生活,背起行囊,踏上瞭旅程。這並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有目的的追尋。他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因為他知道,“遼闊”本身就是目的地。他隻是帶著一顆好奇的心,去感受,去聆聽,去發現。 旅途中,他遇到瞭形形色色的人。有在草原上放牧瞭一生的老人,他們用樸素的語言講述著土地的智慧;有在海邊垂釣的漁民,他們眼中閃爍著大海的深邃;有在古老城市裏穿梭的藝術傢,他們用色彩和綫條描繪著曆史的沉澱。這些人,都是不同“遼闊”的載體,他們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詮釋著對天地萬物的理解。 他曾站在高山之巔,感受風的呼嘯,俯瞰腳下綿延的山巒,那一刻,他體會到瞭何為真正的“渺小”與“偉大”。他曾漫步在無垠的沙漠,看落日將沙丘染成金色,聽風在耳邊低語,那一刻,他明白瞭何為“寂靜”與“永恒”。他曾潛入深邃的海洋,與五彩斑斕的魚群共舞,感受著另一片“遼闊”的寜靜。每一次的體驗,都如同一次洗禮,滌蕩著他內心的塵埃,讓他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 然而,旅途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他會遇到迷失,會遭遇睏境,會感受到孤獨。在荒涼的戈壁,他曾瀕臨絕望;在陌生的城市,他曾無所適從。但每一次的跌倒,都讓他更加堅韌。他開始明白,真正的“遼闊”,不僅僅是外在的風景,更是內心的力量。那些曾經被他視為畏懼的障礙,如今都變成瞭磨礪他意誌的試金石。 他逐漸發現,“遼闊”並非遙不可及,它存在於每一個微小的瞬間,存在於每一個用心去感受的時刻。當他坐在簡陋的餐館裏,品嘗著當地的美食,與陌生的食客交流時,那份溫暖與連接,也是一種“遼闊”。當他仰望璀璨的星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思考生命的意義時,那份敬畏與渺小,也是一種“遼闊”。 他開始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旅程,不是為瞭嘩眾取寵,而是為瞭留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感動,為瞭梳理內心的思緒,為瞭與那些同樣渴望“遼闊”的人分享。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他描繪的不是風景的壯美,而是風景觸動人心靈的痕跡。他記錄的不是旅途的艱辛,而是艱辛中孕育的成長。 隨著旅程的深入,他不再是那個僅僅“喜歡”遼闊地方的年輕人,他開始成為“遼闊”的一部分。他的心胸變得開闊,他的目光變得深邃,他的靈魂變得自由。他不再執著於固定的形態,因為他明白,“遼闊”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是一種對無限可能性的擁抱。 故事的結尾,他站在一片未知的海邊,海風吹拂著他的衣衫,遠處是無邊無際的大海,與湛藍的天空融為一體。他沒有停下腳步,也沒有找到最終的目的地。因為他知道,追尋“遼闊”的旅程,永無止境。而他,也終於明白瞭,他所“喜歡”的遼闊的地方,不僅僅是遠方的風景,更是那顆不斷嚮外探索、不斷擁抱無限的心。 《遼闊的遠方》是一部關於心靈覺醒、關於自我探索、關於生命意義的追尋。它以一種細膩而深刻的方式,描繪瞭一個年輕人如何從平淡的生活中掙脫,如何通過與世界的對話,實現內心的“遼闊”。它鼓勵著每一個讀者,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勇敢地邁齣腳步,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那片“遼闊”。這本書,或許不能給你具體的地圖,但它能為你點燃一盞燈,指引你走嚮那個更廣闊、更自由的遠方。它不是一本關於冒險的書,也不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書,而是一本關於“人”的書,一本關於“心”的書。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重新發現內心深處那股對“遼闊”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