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

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灿雄 著,陈昌煦 译
图书标签:
  • 东亚历史
  • 朝贡贸易
  • 中日关系
  • 中越关系
  • 中琉球关系
  • 区域贸易
  • 文化交流
  • 历史学
  • 明朝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429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页数:296
字数:2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东亚地区是如何发展演进而来的,以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书中重点关注东亚历史上的四个主要大国——朝鲜、越南、日本和中国,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的,并比较了“汉文化”国家彼此交往的经验与其处理同北部、西部边境游牧部族关系的做法的异同。

作者简介

康灿雄(David C.Kang),美国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与贸易教授、韩国研究所主任,曾为跨国公司和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已出版的中文著作有《裙带资本主义:韩国和菲律宾的腐败与发展》等;英文著作有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等。
陈昌煦,湖北浠水人,北京大学外交学博士。负笈燕园十载,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思想和东亚国际关系。

目录

前 言/001
第一章 谜题:东亚历史中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引言/001
  第二节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006
  第三节 本书的主题/011
  第四节 朝贡体系及其批判/015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021
第二章 概念:等级制度、地位以及霸权
  第一节 作为组织原则的等级制度/023
  第二节 作为对外行为动机的地位/025
  第三节 国际关系中的霸权/029
  第四节 小结/031
第三章 国家:儒家社会
  第一节 文明与中国的概念/037
  第二节 汉文化国家:朝鲜、越南和日本/043
  第三节 其他政治单位:东南亚国家/063
  第四节 小结/067
第四章 外交:朝贡制度
  第一节 外交/071
  第二节 次级国家间的等级制度和相互关系/089
  第三节 日本德川幕府的对外关系/096
  第四节 小结/101
第五章 战争:更持久的和平
  第一节 衡量东亚战争/107
  第二节 壬辰战争(1592~1598年)/116
  第三节 中国出兵越南的失败(1408~1428年)/122
  第四节 清朝平定朝鲜(丙子胡乱,1626~1636年)/129
  第五节 小结/132
第六章 贸易:国际经济关系
  第一节 中国的对外贸易/137
  第二节 朝鲜和日本的对外贸易/151
  第三节 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162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167
  第五节 小结/170
第七章 边疆:游牧部族和岛屿
  第一节 游牧部族/175
  第二节 满人入关/187
  第三节 海疆/193
  第四节 小结/198
第八章 启示:正反两向的历史
  第一节 过去如何影响现在:我们是否都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204
  第二节 现在如何影响过去/211
  第三节 中国、领导权与霸权/214
注 释/219
参考文献/253
索 引/271
译后记/280

表目录
表3-1 1300~1900年东亚国家及其王朝更迭/044
表3-2 1200~1900年东亚的其他政治单位/064
表5-1 1368~1841年的主要东亚战争/104
表5-2 1368~1841年中国作战对手的类型/113
表5-3 1368~1841年东亚战事的类型/115
表6-1 17世纪60~70年代中国台湾和日本的中国商品价格/142
表6-2 1370~1500年东南亚国家来华朝贡的次数/143
表6-3 明朝时期各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额/145
表6-4 1648~1672年日本的白银出口量/157
表6-5 1647~1692年进入长崎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船只数量/160
表6-6 1581~1760年前往吕宋岛的中国和印度船只数量/164
表6-7 1681~1793年平均每年前往雅加达(巴达维亚)的中国和葡萄牙船只数量/168
表6-8 各国在马六甲食盐贸易中的占比/170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的主题是政治科学而非历史。因为历史研究的核心是对原始文献的使用,而我除了偶尔会去图书馆外,很少将时间花在满是灰尘的故纸堆上。相反,我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最新、最重要的二手文献,这些文献涉及东亚地区国际关系、贸易、国内政治等诸多方面。我的目标是利用这些史料来丰富我们对于东亚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认知,并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14~19世纪这段时间里,国际关系在东亚是如何运转并发挥作用的。
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源于我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学者用以检验这些理论的案例的深深失望。这些理论和案例绝大多数都出自欧洲历史,然而我在对当代东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普遍缺乏解释力。在《中国崛起:东亚的和平、权力与秩序》
David C., Kang,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译者注一书中,我着重分析的是现在的东亚为什么会比学者们所预测的稳定得多。这是我探究东亚国际关系的第一阶段成果,我认为目标、信仰和民族认同远比均势、经济相互依赖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东亚国际关系。
尽管本书的构思与《中国崛起》并无直接联系,但同样可视为我对东亚国际关系研究的延续。在解释清楚当代东亚后,我开始关注东亚地区是如何发展演进而来的,以及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我不断学习到的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和欧洲国家在战争、民族国家形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经验。与之相比,在开始系统研究东亚之前,我从未接触过任何有关中国朝贡体系、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对外关系的知识,我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壬辰战争
壬辰战争(1592~1598年),即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译者注。更为尴尬的是,虽然被称为东亚问题专家,我却几乎不了解20世纪以前东亚的情况,于是我开始弥补东亚历史知识的匮乏。随着阅读和思考的逐步深入,我也愈发为之着迷。
与此同时,在阅读东亚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现有文献的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关于20世纪前的东亚研究基本上都是由单个国家的案例研究或不同国家间双边关系的案例研究组成的,比如中国—蒙古关系研究、朝鲜—日本关系研究等。而将东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进而揭示更广范围内的国家间互动模式及其异同的成果却极为罕见。二是大多数研究都呈现出明显的民族主义史学倾向,都带有具体的政治目的。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所有的史书乃至所有的文字写作,都服务于某些特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倾向在东亚研究著作中却异常凸显。20世纪前后,西方国家开始涉足东亚事务,西方的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开始影响东亚各国,并从根本上对它们既有的世界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与挑战。在争取和维护本国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独立的抗争中,东亚各国政府和社会精英采用民族主义的史学研究和写作方法,目的就是要鼓舞本国人民。历史学家在自己的书中都会强调主权独立和平等,讲述辉煌的民族历史,突出卓越的军事战功,却往往忽略了这样的描述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上述现象让我更加执着地追寻过去,我希望尽可能准确地还原这段历史中的国家间关系,并且探索出一种能够使我们在东亚问题上达成一致观点的方法。
本书得以形成正是源于这一设想。我所重点关注的是东亚历史上的四个主要大国——朝鲜、越南、日本和中国,我将探讨它们是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外交、经贸和文化关系的。同时,我还将比较这些“汉文化”国家
概指那些深受中国(汉族)文化影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乃至尊中国文化为正本的国家。——译者注彼此交往的经验与其处理同北部、西部边境游牧部族关系的做法的异同,我认为东亚地区之所以能够出现具有如此强大稳定性的国际秩序,原因在于文化观念在其中发挥了和军事、经济因素一样重要的作用。
从而,我希望本书能够有助于我们接受一种新的东亚研究思路:将东亚视为一个由众多不同国家组成的地区,将对东亚地区的概念化认识从略显过时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中解脱出来。因此,我更多地关注那些中国周边国家的历史经验,而不是只关注中国本身。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都是一个既无须大肆宣扬,也不必引起无谓恐慌的事实。相反,我对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应对和处理中国在本地区的强势地位的做法更感兴趣。我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些国家展开,比如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或马来西亚。
本书从开始构思到完成写作前后历经十余年,在此过程中,许多人曾惠予我巨大帮助,使本书观点变得更加准确和完善,很遗憾我无法一一致谢,唯恐有所遗漏。但是,我还是要向以下几位学者表达我特别的谢意,他们慷慨地耗费时间和精力阅读了本书。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我的同事、挚友车维特(Victor Cha),一直以来他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建议、支持和鼓励。他是少有的兼具超凡精力、远见和智慧的学者,我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吸收了他的真知灼见。同样,我要感谢雷德雅(Gari Ledyard)和康明思(Bruce Cumings),他们在许多场合为我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为我指点东亚历史的细微精妙之处,加深了我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利亚姆·凯利(Liam Kelley)和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仔细阅读了本书的部分章节,他们的建议深深影响了我对朝贡体系特别是越南的看法。编辑安妮·卢腾(Anne Routon)总是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她完成了大量至关重要的工作,帮助我不断完善最初的论证,使本书成功地从杂乱的草稿中脱胎而出,这些对于我的思考和写作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精心组织了美国政治学年会(APSA)一系列精彩的小组讨论,并最终汇编成了一本有关政治文明的论文集,使我可以有机会与众多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切磋观点。他们是帕特里克·杰克逊(Patrick Jackson)、詹姆斯·库尔斯(James Kurth)、苏珊·鲁道夫(Susan Rudolph)、布鲁斯·劳伦斯(Bruce Lawrence)。还有一些学者都曾以不同方式对书稿提出过宝贵意见,包括艾儒蔚(Rawi Abdelal)、布鲁斯·巴腾(Bruce Batten)、斯蒂芬·布鲁克斯(Stephen Brooks)、伊恩·克拉克(Ian Clark)、布里奇特·科金斯(Bridget Coggins)、柯娇燕(Pamela Crossley)、邓刚(Gang Deng)、约翰·邓肯(John Duncan)、吴翠玲(Evelyn Goh)、伊恩·赫德(Ian Hurd)、江忆恩(Iain Johnston)、柯克·拉尔森(Kirk Larsen)、理查德·内德·勒博(Richard Ned Lebow)、李知映(Jiyoung Lee)、戴维·莱昂尼(Dave Leheny)、塞巴斯蒂安·曼维尔(Sabastian Mainville)、丹尼尔·尼克松(Dan Nexon)、高贵礼(Gregory Noble)、尼古拉斯·奥努弗(Nicholas Onuf)、T.V.保罗(T.V.Paul)、朴柳真(Eugene Y.Park)、雷文修(John Ravenhill),理查德·萨缪尔斯(Richard Samules)、艾伦·斯塔姆(Allan Stam)、石康(Kenneth Swope)、万明(Ming Wan)、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卫思韩(John E.Wills)、威廉·沃尔弗斯(William Wohlforth)、吴本立(Brantly Womack)、赵刚(Gang Zhao)和达特茅斯学院国际关系委员会(Dartmouth IR working group),他们无私分享自己的知识财富,这一切无疑都对本书大有裨益。本书观点的早期版本先后发表或报告于麦吉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乔治城大学、哈佛商学院、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克莱蒙特学院、美国国际关系学会2008年年会等场合,我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同行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东方之冠:朝贡体系下的帝国脉络》 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东方,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本书《东方之冠:朝贡体系下的帝国脉络》并非描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理范围,而是以更为宏观和动态的视角,深入探究塑造了东亚地区长达数个世纪的复杂政治、经济与文化互动网络——朝贡体系。这套体系,如同贯穿帝国经纬的丝线,将无数政权、民族与社会紧密联系,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东方史诗。 朝贡体系,远非简单的臣服与进贡,而是一种多层次、多面向的互动模式。它既是政治秩序的象征,也是经济交流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纽带。通过对这一体系的细致梳理,《东方之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曾经主导东亚格局的帝国,如何在这一独特框架下,构建其区域影响力,维系相对的和平与繁荣,并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第一章:帝国崛起的基石——朝贡体系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将首先追溯朝贡体系的滥觞。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古代中国对自身天下中心的认知,以及与其他周边民族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实践。从先秦时期的“封建”与“职贡”,到汉唐盛世对“万国来朝”的追求,朝贡体系的雏形逐渐显现。这一章将重点探讨早期朝贡关系的核心理念:以“德”服人,以“礼”治国。中华帝国将其自身视为文明的灯塔,通过赐予名号、分享技术、进行贸易等方式,吸引周边部族和国家主动前来朝拜,形成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然而,这种秩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压迫,而是包含了一定的互利性。周边政权通过朝贡,不仅能获得官方认可,获得战略物资,更能参与到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贸易网络中,从中分得一杯羹。例如,汉朝对匈奴的怀柔政策,唐朝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态度,都体现了朝贡体系早期灵活而又充满韧性的一面。 第二章:朝贡体系的制度化与演变——从政权互动到文化渗透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贡体系逐渐制度化。本书将聚焦宋、元、明、清等朝代,分析朝贡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运作方式及其演变。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便是朝贡体系一次空前盛大的实践,它不仅展示了帝国强大的国力,更将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通过建立完善的朝贡使团接待制度、互市管理条例,朝贡体系在维护帝国边疆稳定、促进对外贸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朝贡体系也并非总是和谐的。书中将深入分析,当一些周边政权实力增强,或者中原王朝国力衰微时,朝贡关系也可能出现紧张甚至破裂。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持续的挑战,朝贡体系也因此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对抗。同时,朝贡体系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互动,它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书籍、宗教、技艺、思想,都通过朝贡的渠道传播,深刻影响了东亚各国的文化面貌。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汉字文化的辐射,儒家思想的传播,都离不开朝贡体系的推动。 第三章:朝贡体系下的经济脉络——互市、特产与区域繁荣 朝贡体系并非仅仅是政治姿态,其背后有着强大的经济驱动力。本书将详细阐述朝贡贸易的运作机制,分析朝贡使团带来的商品以及与此相伴的互市活动。贡品本身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臣服和尊重,但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经济附加值。中原王朝会按照朝贡使团带来的贡品价值,给予远超其本身价值的回赐,这极大地刺激了周边政权的进贡意愿。例如,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长期以来是朝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周边国家喜爱。而周边国家则会进献马匹、皮毛、香料、珠宝等特色产品,丰富了中原王朝的市场。书中将剖析这些商品流通背后的经济逻辑,揭示朝贡体系如何促进了区域内的商品交换、技术传播和经济发展。特别是,书中将重点分析沿海地区和边境地带的互市口岸,它们在朝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枢纽角色,连接着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商业脉搏,孕育了区域性的经济繁荣。 第四章:文化交融的盛宴——宗教、艺术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 朝贡体系最深远的影响之一,在于其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大交融。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宗教、艺术、哲学、科技乃至生活习俗在朝贡体系下的传播与演变。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又通过中国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这背后离不开朝贡使者、僧侣的往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帝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也通过朝贡体系向周边国家辐射,塑造了东亚地区的社会伦理和政治规范。艺术方面,中国绘画、书法、陶瓷工艺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周边国家的艺术风格也反过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朝鲜半岛的青瓷工艺,日本的浮世绘艺术,都曾在与中国的交流中汲取养分。本书还将探讨,朝贡体系下的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在交流中,各民族文化都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并在相互影响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第五章:朝贡体系的挑战与转型——外部压力与内部变革 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体系能够永恒不变,朝贡体系也不例外。本书将深入分析,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亚朝贡体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东亚传统的政治秩序,传统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开始动摇。殖民主义的入侵,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新的国际关系规则的建立,都对朝贡体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同时,东亚内部的民族主义兴起,也促使各国寻求独立的国家认同和新的国际定位。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一转型时期,分析清朝末年,朝贡体系如何一步步瓦解,以及其瓦解对东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书中也将探讨,朝贡体系留下的历史遗产,对于理解当今东亚的区域合作与冲突,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东方之冠:朝贡体系下的帝国脉络》并非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历史思维方式的探索。通过深入剖析朝贡体系,本书旨在揭示东亚地区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互动模式,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一个复杂的框架内实现共存与发展。朝贡体系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宝贵视角,也为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的多边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本书希望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对东亚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并能从中汲取智慧,去理解和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满了我的胸臆。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亚世界。那五百年,并非一片沉寂,而是暗流涌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尤其被书中对朝贡体系的细致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贸易模式,更是一种维系区域秩序的政治工具,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作者是如何解析这种“中国中心”的秩序,以及周边国家如何在这种体系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和利益?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满载丝绸、瓷器的船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来自不同国度的使臣带着珍贵的礼物,在宫廷中进行着繁复的礼仪。书中会不会细致地描写这些商品的流通,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东亚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朝贡贸易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比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影响,或是朝鲜半岛与日本在朝贡体系下的互动模式。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东亚古代国际关系的一扇重要大门,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古朴的纹理和那幅泛黄的地图,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我一直对“朝贡贸易”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交换,更深藏着一种复杂的政治和文化互动。这本书的标题“西方之前的东亚”更是勾起了我的探究欲,它暗示着在西方文明崛起之前,东亚世界有着自己独特而辉煌的发展轨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五百年的时光,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东亚的经济、政治、文化又是如何通过朝贡贸易这条纽带,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清楚这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权力结构和文化交流的细节。书中会不会涉及当时的航海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那些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臣、商人的故事?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对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之间微妙关系的解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分析这种“以朝贡为名”的互动模式,以及它对这些国家内部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东亚的历史,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思想上的盛宴。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将我们置于“西方崛起”之前的东亚大陆,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长达五百年的朝贡贸易图景。我一直对“朝贡”二字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礼物交换,背后蕴藏着更为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探索欲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朝贡贸易网络?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这种以宗主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下,周边国家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宗主国进行着频繁的互动?我特别期待书中对那些具体的贸易商品、交易细节以及沿途的海上路线的描写,它们如同历史的脉络,勾勒出当时东亚世界经济的流转。同时,我也想知道,作者如何分析这种贸易模式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它是否促进了思想、艺术、科技的传播,以及对各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东亚古代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评分

手捧此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置身于一个从未被西方视角所定义的东亚世界。作者以“朝贡贸易”为切入点,为我们勾勒出了五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无疑是一次对既有历史认知的深刻挑战。我一直好奇,在那个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时代,东亚各国是如何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朝贡贸易,维系着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和文化共同体?这本书的标题“西方之前的东亚”更是点明了其核心主旨,它暗示着在这段时期,东亚有着自己独立的发展逻辑和文明成就,而朝贡贸易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朝贡贸易的运作机制,比如,它在政治上是如何维护区域秩序的?在经济上,又是如何促进商品、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些往来的使团、神秘的航线、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商人身影?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东亚世界在没有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下,是如何展现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

评分

初读此书,就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所折服。作者并没有将“朝贡贸易”简单地视为历史的陈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西方之前的东亚”的宏大叙事之中,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段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到来、全球化尚未成型的漫长岁月里,东亚内部是如何形成并维系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贸易体系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答案。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是如何解读这种“朝贡”背后的真实意涵,它究竟是权力不对等下的被迫奉献,还是双方互利共赢的战略选择?书中是否会涉及大量的史料考证,例如具体的贸易物品、贸易路线、交易的政治背景,以及贸易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我对书中对不同国家在朝贡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分析尤为感兴趣,比如,中国作为中心,如何利用朝贡贸易来巩固其地区影响力?周边国家又如何在这种体系下,既保持了对宗主国的尊重,又实现了自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本书为我们重新审视东亚古代文明的辉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视角。

评分

双十一一起买的书,几大箱慢慢看

评分

想看看外国人中的东亚

评分

很不错的学术书

评分

看看吧 希望有新发现

评分

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

评分

宝贝不错,发货很快,京东快递就是快,应该是正品。

评分

非常经典的作品,终于到手了,值得推荐。

评分

这是一本政治学书而不是一本历史书,可惜写的也就像个综述

评分

不错,打折促销时买的,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