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门中医针灸宝典

承门中医针灸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占伟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针灸
  • 承门
  • 穴位
  • 经络
  • 养生
  • 保健
  • 传统医学
  • 临床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7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488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针灸临床人员、中医院校学生,中医针灸爱好者、针灸研究者
  

作者为著名中医针灸学家承淡安弟子的学生,深得承派针灸绝学思想,书中介绍了承淡安的针灸独门绝技和作者的临床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针灸学家承谈安弟子亲授并整理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承门针灸疗法概述,包括经脉与经筋的合参应用、易经筋针刺理论、易经筋刺血针法、易经筋刺血治病机理、施术注意事项、各种疾病在经筋上的病态反应点等。第二部分为常见疾病、疑难病针灸施治方法,包括头痛、眩晕、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针灸疗法。配有光盘,介绍了承氏针灸绝招。

作者简介

作者为沈阳军区司令部门诊部疼痛科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中医疗法有很深的研究,对著名针灸学家承谈安的学术思想有很好的传承。出版了多部承门中医专著,在国内很有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针经杂说................................. 1

导言.............................................. 2

手太阴肺经.................................... 3

手阳明大肠经................................ 5

足阳明胃经.................................. 10

足太阴脾经.................................. 21

手少阴心经.................................. 25

手太阳小肠经.............................. 27

足太阳膀胱经.............................. 31

足少阴肾经.................................. 45

手厥阴心包经.............................. 51

手少阳三焦经.............................. 53

足少阳胆经.................................. 58

足厥阴肝经.................................. 66

督脉............................................ 68

任脉............................................ 74

二、 师门秘旨............................... 81

师门指针经八法秘语.................... 82

下手八法口诀(《针灸大成》).. 84

运针不痛心法(《承氏》)......... 84

注释十四经特定穴....................... 86

师门浅注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 90

浅注《针灸大成》百症赋............. 91

行针指要歌浅注........................... 97

注释《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 98

浅注胜玉歌(《针灸大成》)............... 103

灵龟取法飞腾针图

?(《针灸大成》).................. 105

八脉图并治症穴

?(《针灸大成》).................. 106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

?(《针灸大成》).................. 117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针灸大成》).................. 119

回阳九针歌................................ 122

四总穴歌(浅注)..................... 122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122

三、 承门临床病证论治.............. 123

风寒感冒................................... 124

风热感冒................................... 125

风寒咳嗽................................... 126

痰热咳嗽................................... 127

老年久咳................................... 128

咳血.......................................... 129

咳喘.......................................... 130

阳虚自汗................................... 131

阴虚盗汗................................... 132

胃脘痛(附:气滞胃痛)........... 133

胃痉挛(附:食道炎).............. 134

淋证(附:前列腺炎).............. 135

癃闭(附:前列腺肥大)........... 136

遗尿.......................................... 137

遗精.......................................... 138

阳痿.......................................... 140

心悸.......................................... 141

失眠.......................................... 142

水肿(阳水)............................ 144

水肿(阴水)............................ 145

肝硬化腹水................................ 147

腹胀.......................................... 148

胸胁痛(附:胆石症、胆囊炎) 149

黄疸(阴证)............................ 150

黄疸(阳证)............................ 151

呕吐.......................................... 151

呃逆.......................................... 153

噎膈.......................................... 154

泄泻(附:慢性结肠炎)........... 155

便秘.......................................... 156

心绞痛....................................... 157

眩晕.......................................... 158

头痛证(太阳经型).................. 159

头痛证(阳明经型).................. 160

头痛证(厥阴经型)

?(附:高血压)..................... 161

头痛证(少阳经型).................. 162

腰痛.......................................... 163

腰背痛....................................... 164

脚气(湿脚气)......................... 165

脚气(干脚气)......................... 166

耳鸣耳聋................................... 167

消渴证(上消)......................... 168

消渴证(中消)......................... 169

消渴证(下消)......................... 170

疲劳(气虚萎靡)

?(附:病后萎弱).................. 172

疲劳(羸瘦)............................ 173

疲劳(气血亏虚)

?(附:气虚畏寒).................. 174

疲劳(阴虚)............................ 175

疲劳(阳虚)............................ 176

瘿气、瘿囊................................ 177

癫狂(狂证)............................ 178

癫狂(癫证)............................ 179

痫证.......................................... 180

厥证(气厥)(附:热厥)....... 182

厥证(食厥)(附:痰厥)....... 183

厥证(寒厥)............................ 184

痉证(柔痉)............................ 185

痉证(刚痉)............................ 186

痿证.......................................... 187

颈痛.......................................... 188

落枕.......................................... 190

痹证.......................................... 191

肩凝证(附:网球肘).............. 192

肩臂痛(附:弹响指).............. 193

足跟痛....................................... 195

腿膝肿痛(附:滑膜炎、

?滑囊炎、风湿性关节炎)....... 196

脑中风后遗症(一).................. 197

脑中风后遗症(二).................. 198

面痛(三叉神经痛).................. 200

面瘫(附:面肌痉挛).............. 201

腰腿痛(附:坐骨神经痛)....... 202

重症肌无力................................ 203

脊髓空洞症................................ 204

小儿泄泻(附:小儿疝气)....... 205

小儿流涎(附:小儿语迟)....... 206

小儿呕吐(附:小儿厌食)....... 206

小儿脾疳(附:小儿肌软无力).... 207

小儿夜啼(附:小儿烂喉痧).... 208

小儿慢惊风................................ 209

小儿急惊风................................ 210

小儿发热(附:小儿气喘)....... 211

月经不调................................... 212

痛经.......................................... 213

闭经.......................................... 215

带下.......................................... 216

崩漏.......................................... 217

不孕症(附:预防流产)........... 218

胎位不正,难产......................... 219

产后缺乳................................... 220

恶露不下................................... 221

乳癖(乳腺增生)(附:乳腺炎)....... 222

子宫脱垂

?(附:卵巢囊肿、子宫肌瘤) 223

阴痒(附:老年妇女尿道炎).... 225

目痒目痛................................... 226

牙痛.......................................... 227

暴盲.......................................... 228

迎风流泪(附:老花眼)........... 229

目偏视....................................... 230

目翳.......................................... 232

青盲(附:眼底出血).............. 233

白内障....................................... 234

附骨疽(附:脱骨症).............. 235

蛇串疮(带状疱疹).................. 236

荨麻疹(附:皮肤瘙痒症)....... 237

脂溢性脱发................................ 238

白癜风....................................... 239

痔疮肿痛(附:痔漏脱肛)....... 240

痔疮(附:痔疮出血).............. 241

丹毒.......................................... 242

牛皮癣....................................... 243

神经性皮炎................................ 244

肥胖症....................................... 245

股外侧皮神经炎......................... 245

上眼睑下垂................................ 246

中耳炎....................................... 247

鼻炎.......................................... 248

鼻衄.......................................... 248

口疮(附:口臭)..................... 249

失音.......................................... 249

咽喉肿痛(附:慢性咽炎)....... 250


前言/序言


《岐黄脉络:古法针灸精要与临床应用》 引言: 针灸,作为中华医学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妙的治疗手法,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岐黄脉络:古法针灸精要与临床应用》旨在深入探索针灸学的核心精髓,挖掘古老智慧的当代价值,为广大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针灸学著作。本书并非对现有针灸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力求在梳理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医学的视角,探讨针灸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提供一种更加系统、科学且人性化的针灸学习与应用路径。 第一章:针灸学的哲学根基与理论框架 本章将从针灸学的哲学起源出发,深入解析“气”、“血”、“经络”、“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在针灸理论中的地位。我们将探讨这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思想如何构建起一个动态、整体的生命观,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经络学说的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联系脏腑、沟通表里的作用机制。特别地,我们将重点剖析经络系统的精微复杂性,不仅仅局限于点状的穴位,更强调其作为能量流动通道的动态性和整体性。还将探讨不同学派对经络理论的理解差异,以及历代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1.1 阴阳五行:宇宙人体的辩证统一 深入解析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消长平衡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体现。 阐释五行生克制化、相侮相乘的原理,以及它们在解释脏腑功能、病变传变中的应用。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如何指导针灸选穴、配穴的原则。 1.2 气血津液:生命的物质基础与运行动力 详细阐述气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血、津液的密切关系。 分析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对脏腑的濡养作用。 探讨津液的生成、代谢、运行及其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中的重要性。 论述气血津液的失调如何导致疾病,以及针灸在调和气血津液方面的作用。 1.3 经络学说:人体沟通与调控的网络 追溯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梳理历代重要文献的贡献。 系统阐述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主治、络穴、郄穴等。 深入探讨经别、孙络、浮络等次级经络系统的作用。 分析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理解“内外相通,上下贯穿”的原理。 探讨经络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抵御外邪、传导感应中的关键作用。 结合现代影像学、电生理学等研究进展,探讨经络学说的科学证据与新的解读。 第二章:穴位探秘:精微穴位的功能与临床取穴 本章将聚焦于针灸的治疗载体——穴位。我们不仅会详细介绍十二经脉上的主要穴位,还会深入探讨特定穴(如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等)的独特功用。本书将强调穴位定位的准确性,并结合解剖学知识,阐述穴位与神经、血管、肌肉等解剖结构的关系,帮助读者建立更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取穴原则与方法,如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远部取穴等,并辅以丰富的图例和临床案例,指导读者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精确而有效地选取穴位。 2.1 十二正经穴位详解 按经脉顺序,逐一详细介绍各经的主要穴位,包括名称、定位、主治、禁忌。 结合经脉的循行和脏腑联系,阐述各经穴位的主要治疗范围。 重点介绍各经的募穴、俞穴、原穴、络穴、郄穴,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2.2 特定穴的奥秘与应用 详细解读八会穴(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的特定功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解下合穴治疗下肢及相关脏腑病症的原理。 阐释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应用,以及其对奇经八脉的调控作用。 介绍其他常用特定穴,如神庭、百会、四神聪、太阳、鱼腰等,并分析其特殊疗效。 2.3 精准定位:解剖学视角下的穴位 结合人体解剖图谱,详细展示重要穴位的解剖标志与解剖层次。 分析穴位处神经、血管的分布,以及其与针刺感觉和疗效的关系。 强调体表标志在穴位定位中的重要性,并提供辅助定位的技巧。 2.4 临床取穴原则与方法 系统阐述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远部取穴(包括俞募配穴、原络配穴、辨证配穴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领。 讲解“循经感传”现象在取穴中的指导意义。 提供多种常用疾病的取穴方案举例,并分析其选穴思路。 第三章:针刺技法:精益求精的针刺操作 本章将把焦点放在针刺的操作技法上。我们将系统介绍毫针的规格、选择,以及毫针刺法的基本要素,包括进针、行针、得气、出针等各个环节。我们将深入讲解提插、捻转、徐进、疾出等不同手法的作用原理及其适应症。本书特别强调“得气”的感应与判定,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反应进行灵活调整。此外,还将探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基本调法,并详细介绍平补平泻、间日泻、飞、掽等进阶技法,以及如何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进行恰当的施术。 3.1 毫针的种类、选择与消毒 介绍不同规格、型号的毫针及其适用范围。 强调无菌操作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消毒流程。 3.2 进针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讲解不同部位、不同体质病人的进针角度、深度和手法。 详细介绍牵拉皮肉法、刺手斜等辅助进针技巧。 强调进针过程中的疼痛控制与安全保障。 3.3 行针与得气:激发针感是关键 深入阐述行针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详细讲解“得气”的形成过程、感觉特征(酸、麻、胀、重等)及其临床意义。 提供多种辨别“得气”的方法,并指导如何在操作中强化得气感。 3.4 针刺手法:灵活运用,因人而异 详细介绍提插、捻转、徐进、疾出等基本针刺手法,分析其作用机制。 讲解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要领。 深入探讨间日泻、飞、掽、刮等进阶针刺手法,并分析其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 强调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针刺反应选择合适的手法。 3.5 出针的要领与异常情况处理 讲解出针时的注意事项,包括速度、角度等。 探讨针刺后可能出现的晕针、滞针、曲池等异常情况及其处理方法。 第四章:灸法的智慧:温热疗法的独特魅力 灸法,以其温热、通经、活血、驱寒的独特疗效,与针刺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针灸疗法的完整体系。本章将系统介绍艾绒的质量选择、艾灸的种类(如艾炷灸、艾条灸、温灸盒、雷火灸等)以及各自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我们将详细讲解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常用灸法的操作要领,并重点分析灸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本书还将探讨艾灸在慢性病调理、体质增强、情志疏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结合现代研究,阐述艾灸的科学机制。 4.1 艾绒的品质与灸材选择 介绍优质艾绒的标准,如陈年艾绒的优越性。 探讨不同灸材(如生姜、大蒜、食盐等)与艾灸结合的应用。 4.2 艾灸的种类与操作技法 详细介绍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灸器(温灸盒、雷火灸、神阙灸等)的特点、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分析不同灸法在治疗不同病症时的优势。 4.3 艾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系统阐述艾灸在治疗虚寒证、痹症、痛症、跌打损伤、以及妇科、儿科常见病症方面的应用。 明确指出艾灸的禁忌部位与禁忌人群,以及注意事项。 4.4 艾灸的养生保健作用 重点阐述艾灸在补益阳气、增强免疫力、调和气血、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方面的养生保健功效。 介绍常用的保健灸穴,如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等。 第五章:针灸治疗学: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 本章将是本书的重点与核心,我们将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系统阐述针灸的辨证论治原则。我们将从疾病的性质(虚实、寒热、阴阳)、脏腑的功能失调、经络的阻滞等方面入手,讲解如何进行精确的诊断。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包括头痛、眩晕、颈肩腰腿痛、面瘫、中风后遗症、失眠、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妇科、儿科常见病等。对于每一种病症,都将详细分析其发病机理,提出具体的辨证分型,并给出相应的取穴处方、针刺手法、以及配合的灸法。本书还将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5.1 针灸诊断的思路与方法 阐述望、闻、问、切四诊在针灸诊断中的应用。 重点讲解望诊(舌诊、面色)和问诊(病史、症状)的技巧。 结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方法,指导如何进行针灸辨证。 5.2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头面部病症: 头痛、眩晕、面瘫、三叉神经痛、眼疾(如麦粒肿、迎风流泪)等。 肢体与骨伤科病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病、腕管综合征、网球肘等。 内科常见病症: 咳嗽、哮喘、胃痛、腹泻、便秘、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综合征等。 妇科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儿科病症: 小儿感冒、咳嗽、厌食、遗尿、夜啼等。 其他病症: 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肥胖症、戒烟等。 针对每种病症,详细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并给出详细的处方、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5.3 针灸治疗的配伍原则 讲解主穴、配穴、循经配穴、辨证配穴的思路。 探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针灸应用。 分析针刺与艾灸的结合应用,以及其他疗法(如拔罐、推拿)的配合。 5.4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 强调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调整穴位和手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第六章:针灸养生与保健:健康生活的智慧选择 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维护健康、延缓衰老的有力武器。本章将深入探讨针灸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养生穴位,如足三里、关元、气海、涌泉等,并详细阐述其保健作用及日常调理方法。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特定针灸手法和灸法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调节情绪、延缓衰老,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针灸养生方案。 6.1 强身健体与免疫提升 介绍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常用穴位及手法,如足三里、大椎、合谷等。 探讨针灸在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 6.2 调和气血与安神宁心 讲解如何通过针灸调和气血,改善面色、肤质,提升活力。 介绍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穴位和方法,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 6.3 养颜抗衰与形体管理 探讨针灸在美容养颜方面的应用,如改善面部皱纹、色斑、暗沉等。 介绍针灸在减肥、塑形方面的作用机制与常用方法。 6.4 季节养生与情志调理 结合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针灸养生建议。 探讨针灸在调节情绪、疏导压力、缓解焦虑等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针灸的现代视野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针灸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科学研究与创新。本章将以更广阔的视野,探讨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将回顾近年来针灸研究的进展,包括其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免疫调节、癌症辅助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的科学解释。同时,本书还将探讨针灸与现代医学其他疗法的结合应用,以及针灸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潜力。最后,我们将对针灸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期待它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7.1 针灸研究的最新进展 介绍针灸在疼痛管理(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方面的研究。 探讨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作用。 分析针灸在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 7.2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探讨针灸在术后康复、药物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针灸与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结合的优势。 7.3 针灸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针灸在慢性病管理、慢病康复、老年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探讨针灸在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中的作用。 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针灸学走向世界。 结语: 《岐黄脉络:古法针灸精要与临床应用》力求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融入现代科学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易于理解且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针灸学习平台。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您对针灸学的浓厚兴趣,掌握精湛的针灸技艺,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卓越的成就,最终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感到着迷,而《承门中医针灸宝典》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将针灸知识生硬地灌输,而是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讲解经络的循行时,他会将其比作河流的脉络,将人体比作一个微缩的宇宙,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更容易理解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在介绍某些特定穴位时,作者还会引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诗词,让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神阙穴”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穴位,更被赋予了生命力和能量的象征。作者通过讲述关于神阙穴的古籍记载,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经验,让我对这个穴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针灸治疗的“小贴士”和“注意事项”,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但对于实际操作却至关重要。例如,在进行某些穴位针刺时,作者会提醒要注意身体的反应,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整针刺的力度和深度。这种贴心而实用的建议,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时刻在你身边指导。

评分

翻开《承门中医针灸宝典》,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并非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严谨。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它将针灸理论体系化,从基础的经络学、腧穴学,到进阶的针刺手法、治疗原则,再到具体的病症治疗,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穴位讲解的部分,不仅仅是给出位置和主治,更会详细阐述该穴位的“方方面面”,比如它的循行、归经、配伍禁忌,甚至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此穴的古代传说或趣闻。这种立体化的讲解方式,让穴位仿佛活了起来,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符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毫针刺法”的详细描述,从进针的角度、深度、角度,到出针的技巧,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而且,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得气”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几种判断“得气”的方法,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艾灸”的介绍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将针灸与艾灸结合的治疗思路,让我眼前一亮。总的来说,《承门中医针灸宝典》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针灸学习框架,无论你是想深入研究,还是仅仅想对针灸有初步的了解,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初次接触《承门中医针灸宝典》,纯粹是被其厚重的装帧和内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怀有浓厚的好奇心,尤其是针灸,总觉得它蕴含着古老而神秘的力量。这本书的开篇,没有急于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针灸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娓娓道来。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仿佛是一位老中医坐在你身边,轻声讲述着他一生所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在针灸实践中体现的阐述,这让我对针灸不再仅仅停留在“扎针”的表象,而是开始理解其背后深邃的哲学思辨。作者在介绍经络穴位时,也没有直接给出图谱和名称,而是先从人体阳气运行的脉络入手,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去感受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而不是被海量的知识点淹没。其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医案,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寥寥数语,却道尽了疾病的根源和治疗的精妙。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会将书中的理论与自身的感受相结合,偶尔还会尝试着去感受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那种微妙的变化,让我对针灸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医针灸博大精深的殿堂,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欲望。

评分

不得不说,《承门中医针灸宝典》的语言风格简直令人耳目一新。我曾读过不少中医书籍,要么是晦涩难懂的古文,要么是枯燥乏味的白话解释,而这本书,却能将复杂的针灸理论讲得既严谨又生动,充满人情味。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它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怎么用某个穴位治某个病,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看”一个人,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洞察身体的细微变化,进而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例如,在讲解某个特定病症时,作者会列举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并详细描述每种证型的表现,以及在针灸治疗上的差异。这让我明白,针灸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灵活运用。书中还穿插了不少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这些“干货”对我而言价值巨大。他会分享在治疗疑难杂症时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针刺手法、配合药物或艾灸来达到更好的疗效。我特别记住了一个关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案例,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一原则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针灸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对生命和健康的敬畏之心。

评分

《承门中医针灸宝典》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我一直认为,中医的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而这本书,恰恰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书中并非空泛地讲理论,而是着重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临床。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个穴位时,都会附带详细的主治病症,以及具体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而且,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书中还会给出详细的针灸处方,包括选穴、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甚至还会有一些辅助治疗的建议,比如如何配合复式手法,或者在针刺后如何进行艾灸。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循经取穴”和“辨经取穴”的讲解,这让我明白,针灸治疗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根据经络的循行来选择最合适的穴位。例如,在治疗腰痛时,作者会根据腰痛的具体部位和性质,来推导可能涉及的经络,进而选择相应的穴位。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针灸治疗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具体的认识,并且充满信心去尝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评分

书很好,很有深度,需要细细查看

评分

还没有看,看看再说

评分

还没有看,看看再说

评分

太深了

评分

还比highhighhigh哈哈的,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还比highhighhigh哈哈的,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书很好,很有深度,需要细细查看

评分

还比highhighhigh哈哈的,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还没有看,看看再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