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伟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8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24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832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16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的第2辑。在第1辑中,作者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迷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第2辑主要根据作者阅读《灵枢经》的体会,讲解《灵枢经》中的针刺之道。

内容简介

  主要根据作者阅读《灵枢经》的体会,讲解《灵枢经》中的针刺之道。
  全书共分八章。一到三章,从《灵枢经》的天地观、人体观、疾病观开始讲解,一步一步带领读者回归《灵枢经》中的思维。四到七章,主要讲解《灵枢经》中对骨、筋、脉、肉、皮等的认识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八章,主要从理论上强调中医思维的重要性。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希望读者读完本书,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回到本真的状态去观察疾病。

作者简介

  王伟,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精研《内经》《伤寒论》,临床善用古方与微针治疗各科杂症,获得良好的群众口碑。

精彩书摘

  第二章《灵枢经》的人体观
  人体是超级复杂的巨系统,从微观上研究人体的难度比数出大海中的沙子数量还难百倍,若要详细到极致的微观记录人体一秒钟的代谢,我相信即使有一台超级计算机也是不够用的。这一切的变化古人说就像浮云一样,再深的深渊都有方法测量深度以记录,而浮云的变化我们是没有办法详细的记录。如果在细节上投入精力来研究人体,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无论你投入多少,最后的产出相比人体来讲也太微小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放松下来,不要一门心思地往里钻,跳出人体的限制来观察,让自己没有局限,思维与天地同宽广来观察人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变化的内部规律,我们称这个规律为道,掌握这个道才能真正地把握人体的变化。现在让我们放下以前的知识,继续静下心来,用最纯净的眼睛观察人体。
  人体的组成
  《灵枢经》的作者们用最真实的没有挂碍的心来观察人体,这就需要放下我们的一切知识来观察人体。再次叮嘱一下,在观察人体前,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工作,不需要打通任督二脉,不需要练就透视眼的超能力,也不需要记住什么秘传口诀,这些都妨碍我们真实地观察人体。放松下来观察人体,古人得出了一个人体组成的结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下面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个结论。
  人生活在天地间,天地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供养人体。古人认为虽然人是由父精母血结合而生,但养育着人体的却是天地,古人非常感谢天地的养育称天为父,称地为母。可以说我们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天地的养育。天地不仅养育了人,也养育了生活在天地间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人的一切实体物质基础均源自天地,因此人体与天地都是按共同的规律组成的。我们放松下来观察人体的组成,人体由深到浅的组成:骨、筋、脉、肉、皮。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成部分,像岩石一样支撑着人体的框架;筋就等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大部分骨骼肌,像树根一样有韧性有力量,筋抓附并固定着骨的位置,使骨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肉大约等同于现代西医解剖学中的脂肪、组织液和比较松软的肌肉,肉就像大地的土壤一样储存水与营养物质,滋润全身各个外在肢节与内在器官;皮覆满人体,保护内里的各个器官,像地面的一层草一样固护着人体,调整着人体气的出入;还有最重要的脉,古人亦称为经络,由经脉、络脉、浮络等组成,就像自然中流动的水一样,运输营养物质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总体来说人体的结构:“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内经》里所言的肌或肌肉就等于肉,非西医解剖学的肌肉。西医解剖学的肌肉中主管运动的骨骼肌是《内经》里认为的筋。中医对筋和肉的区分不是通过显微镜,而是通过肉眼直接的观察与感受。筋的特性是富有弹性、韧性,可伸缩,肉的特性是绵软滋润。强健的、伸缩性强的肌肉为筋,松软的为肉,如腹肌、舌肌、口唇等这些柔软的肌肉古人认为是肉。《灵枢经》中很多篇章介绍这些实体的分布规律,如《骨度第十四》详细记录了每一块骨的长度;《经筋第十三》详细记录了人体筋的走行;《经脉第十》详细记录了人体脉的走行;《经水第十二》详细记录了每条脉的容量大小与走行深浅;《脉度第十七》详细记录了每条经脉的长度;《根结第五》详细记录了浮络的走行……这些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逐一讨论。
  人体由骨、筋、脉、肉、皮组成,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的作用为坚硬的支撑,为人体的基础,骨只有在正的位置坚硬的支撑,其他部分才能正常的工作,骨高肉满者寿,骨塌陷则容易早夭(具体详见《寿夭刚柔第六》)。筋的作用为屈伸,筋宜适度的柔软有力,如此则能紧紧地抓附骨节,使人体活动自如,筋过柔弱则无力紧固骨节,筋过坚硬则关节不能拉伸到位。肉的作用为濡润与储蓄营养,所有人体的膏脂,脏腑之间与骨节之间充满了流动的起到润滑作用的黏液,还有比膏脂稍微坚硬一些主要起储蓄营养作用的肌,这些统称为肉。肉宜适度坚硬而充满地附着于肌肉与骨骼为好,肉过坚则壅滞气血,生痰生湿,肉过松懈或枯竭则不能濡养内里的肌肉骨骼,若肉松懈到大肉脱骨则病危。皮的作用为固涩,如卫士般坚守于外,防止外邪入侵,皮宜厚薄适宜,毛孔开合自如,皮过坚毛孔不开,则内里气不得外散而内热,皮过薄汗孔敞开,则皮肤卫外不利,内里之气过度外耗而使内部虚弱。经脉就像大自然中的水液一样无处不在,其主干为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气血出溜注行入,分布于人体的皮肉筋骨,使得皮肉筋骨正常运作,经脉之间有十五大络联络表里,还有每条经脉分出无数的浮络、孙络布散于体表,帮助皮肤卫护人体。狭义的经脉病就是指根本原因为十二正经与十五大络内部气血运行不利而引起的病,广义的经脉病是将经络所经过的一切骨筋脉肉皮病都称为经络病,即是说只要不是病在脏腑的一切外面的病都称为经脉病,《经脉第十》中所记载的经脉病为广义的经脉病,本书后文所提到的病在脉都是狭义的脉。人体的大部分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分布而得以纠正,故而经典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下面我们继续沿着古人的思维深入认识人体。天地之气滋养着人体,在这种气的滋养下组成人的外在形体:骨、筋、脉、肉、皮。外在形体的精华物质聚集到胸腹腔内形成五脏:肝、心、脾、肺、肾。如同百川归海一样,外在的形体能量流入胸腹腔内形成五脏,筋聚到了内里形成肝;脉聚到了内里形成了心;肉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脾;皮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肺;骨聚到了内里形成了肾。这里必须说明,《灵枢经》中所说的肝、心、脾、肺、肾不等同于西医解剖学的脏器,有些虽然实体相近,但功能上绝对不同,不可混淆。五脏为实体脏器,五脏之外还有五个空腔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这些空腔脏器古人称之为腑,五腑依附于五脏,亦是形体精华聚合而成。
  五脏五腑之精华上注于头而形成人体的五官:目、舌、口、鼻、耳。肝之精华上注于目,眼睛很有韧性,像个筋疙瘩,为肝、筋之所聚;心之精华上注于舌,舌很柔软灵活,血管非常丰富,为心、脉之所聚;脾之精华上注于口唇,口唇很肥嫩,绵软如膏脂,为脾、肉之所聚;肺之精华上注于鼻,鼻为肺之外门,为呼吸通道的一部分,鼻翼像肺,为肺、皮之所聚;肾之精华上注于耳,耳为软骨,为肾、骨之所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五官长相的大小高低等来判断其先天五脏的坚脆与大小,知道这个人易得什么疾病,从而来指导养生。我们也可以通过五官的颜色变化判断五脏的受邪情况,判断受邪的轻重,指导针灸治疗。系统论述详见《五阅五使第三十七》《卫气失常第五十九》,还有一些零散的知识散在《灵枢经》的各个篇章,如《口问第二十八》《师传第二十九》等。
  天人合一下的人体
  知道了人体的组成,下面要静静地感受天地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个影响每个百姓都知道,而缺少的是觉察,这个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天冷了浑身哆嗦,天热了大口大口的喘气,在潮湿的地方待久了人就会变懒,就这么简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更精细的觉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感受一下我们处于五种气与食用五种味之后人体的变化。春天风气大,人生活在风大的环境里,会感觉到风的动性,古人形容风的特性为开泄,风能穿透皮肤,直达肌肉,肌肉会自然拘紧,使肌肉得到锻炼而更加强壮,因此春天气在筋,春气通于肝。夏天火气大,人生活在高温的环境里,会感觉到火的狂热,适度的高温使人体代谢加快,脉搏膨胀,血气满溢,因此夏天气在血脉,夏气通于心。长夏湿气大,人生活在稍微潮湿的环境里,会感觉非常懈怠,肌肉松懈,膏脂不化,因此长夏气在肉,长夏气通于脾。秋天燥气大,人生活在相对干燥的环境里,皮肤会干燥变厚,腠理密闭以保存内里的水气,因此秋气在皮肤,秋气通于肺。冬天寒气大,人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气自然内收,使骨髓满溢以抗寒,因此冬气在骨,冬气通于肾。经典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人体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经过冬、春、夏、长夏、秋,人体的气血也由深到浅的分布。
  天地对人体的影响不仅来源于天的四时气,还来源于地的五味。“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学中医就要体会五味对人体的影响。这里有个前提,下面所说的五味的范围为我们日常饮食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中草药的五味偏性大,对人体的影响与食物不同。我们吃酸味的食物,会使全身气脉拘紧,使肌肉拘紧,强壮肌肉,故酸入肝,想一想吃酸梅的感觉;我们吃苦味的食物,会使气血动性增加,气血健旺,故苦入心,想一想喝咖啡的感觉;我们吃甘味的食物,会使人体肌肉松懈,气血懈怠,脂肪增多,故甘入脾,想一想吃奶油的感觉;我们吃辛味的食物,会使气血偏于向外运行,使气血运行偏向皮肤,皮肤润泽,故辛入肺,想一想吃辣椒的感觉;我们吃咸味的食物,会使人体气血凝滞,会使人体坚硬,使气内敛入骨,故咸入肾,想一想吃一口生蚝的感觉。淡淡的五味养五脏,五味过极或长时间偏食则害五脏,这些规律详细记录于《内经》的许多篇章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五脏生成论》《素问?宣明五气》等。关于不能作为食物的天地间其他本草对人体的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除了天的四时与地的五味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人的情绪。淡淡的七情能养五脏,七情过激则害五脏。淡淡的怒而不是生气,有点类似被鼓舞的感觉,这种怒会使肌肉适度紧张,强壮肌肉,故肝在志为怒;淡淡的喜,高兴而不过分,这种喜会使血脉畅通,血气满溢,故心在志为喜;淡淡的思,思虑而不殚精竭虑,这种思会使气血运行变缓,肌肉松软,脂肪堆积,故脾在志为思;淡淡的悲,怜悯而不是痛哭流涕,这种悲会使气外散,体内之气外散于皮肤,故肺在志为悲;淡淡的恐,敬畏而不特别害怕,这种恐会使气内敛,使身体坚硬,使气收引至骨,故肾在志为恐。
  对人体气血影响最大的就是外在的四时气,饮食的五味偏性,还有七情的波动,这些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体。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劳动对人体气血有影响,久行、久视、久坐、久卧、久立也有影响,房劳过度、饥饱失常、熬夜、外伤、虫蛇咬伤等也有影响。对人体的这些影响在经典中有详细记载,我们要仔细阅读并认真感受。
  健康状态下的人体
  人在天地间,天地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健康状态的人体自然不应该用固定的指标来衡量。古人认为健康的人体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方面这些变化是顺应外界变化的,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不偏离中和。春天人体气血会偏向肝筋,早晨一起床人体气血也会微微偏向肝筋,人处在风大的环境会微微偏向肝筋,吃了酸性的食物会偏向肝筋,生气人体会微微偏向肝筋,这种偏向只是微微的偏向,不偏离中和。外环境改变了,人体能顺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度变化。
  人最健康的生活状态,不是每天都处于外环境不变的无菌环境中,恰恰相反,人应该生活在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大环境里,在变化的环境里来养育我们的五脏。人体能够适应风寒湿燥火不同的环境,并在不同的环境里锻炼成长了不同的脏器,但对于过极的这五种气我们需要适度躲避,冬天寒气过极我们就多穿点衣服,夏天就少穿衣服,太干燥了就多喝点水,太潮湿了就多活动活动或多吃点辣等。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最有营养的生活方式是五味都吃一点,不能过极,这样使五脏均得到滋养。每天该吃什么一定是听自己的,而不是听专家的,自己在静下心的状态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定要注意:前提是静下心,人处于恬惔虚无的状态对食物的欲望才是正确的。恬惔虚无不是指在情绪上对任何事都不起心动念,遇到外界的事物内心不起反应,这种非人的境界只是理论上可达,现实中人的大脑只要在工作,情绪自然随之产生。恬惔虚无的健康状态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淡淡的、不停变化的、丰富的情绪,怒喜思悲恐都淡淡的来一点,我们需要淡淡的怒表现为坚强的意志;淡淡的喜不是来自索取而是默默付出的快乐;淡淡的思表现为处处为人着想;淡淡的悲不是伤心而是对其他生命的慈悲;淡淡的恐是对王法、对天地法则的敬畏。如果某一天某一情绪过激,如大怒跟别人争吵,或者放声痛哭,只要时间、空间改变了,我们不纠结于以前的事,我们的情绪能恢复恬惔,如此亦无大患。
  健康的人体在适度的五气、五味、五志的滋养下,五脏安定,五官聪丽,在形体上骨筋脉肉皮匀称。健康人不应该仅仅追求肌肉的强健,不应该仅仅追求皮肤的光泽,不应该仅仅追求骨质的坚硬。对于一个肌肉萎缩、皮肤干枯的老年人骨质过分坚硬绝对不是健康;对于一个爱好体育锻炼的人,全身只有成块状的肌肉而没有相应的脂肪滋养绝对不是健康。健康人应该是:“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不健康状态的人体
  人一刻也未停止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我们不会感觉到任何的不舒服,我们不知不觉的生、长、壮、老,变化着,这些变化不是疾病。随着岁数的增长,人体的骨骼钙质会适当减少,大脑供血会减少,各项激素分泌也会减少,椎间盘会退行性改变,这一切的变化太多,发生于每一个细胞,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体的不适归因于这些变化,中医学一直不主张干预这种正常的人生变化,也不认为人有能力干预这场变化,中医不是对抗死神,而是顺应天地。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这是唯一不变的真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不能够顺应天地与人体的变化,人就会得病。当冬天来了,或人处于寒冷的环境,或遇到恐惧的事情,此时人体的气处于适度的收引,人体的这个状态与外相应,可以说人体就处于健康的冬的状态,人不会感觉不适。但是当外环境变化,夏天来了,或人处于温暖的环境,或处于喜悦的气氛中,而人体却没有顺势调整,仍然处于冬的状态,这个人就会感觉不舒服,我们就可以根据偏离中和的轻重说这个人现在为冬病、寒病、肾病。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会越来越重,最后发展为肾死;也有可能会因为肾病牵扯到其他脏器不能顺应天地变化,这个就叫传变,详情请阅读《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素问?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等。如果外界过于寒冷,或人过于恐惧,使人体的气过度收引,偏离了中和,这也是冬病、寒病、肾病。如果人在感受到外界的寒冷或恐惧,并没有全身都收引,而是只有一个局部过度收引,或是人体只有一个局部接触寒冷,或是人由寒冷的环境到温暖的环境,全身都舒缓了而有一个部分仍然收引,这个局部的收引与整体不协调,病人表现难受亦是因局部收引导致,亦是冬病、寒病、肾病。其他五脏病亦可以此类推。
  我虽已在前文嘱咐放下知识体会经典,这里还要再嘱咐一下,《黄帝内经》中没有肾阴虚、肾阳虚的概念,也没有肾的生理病理。经典中的肾是一个象,一个与天地的冬天与寒冷相一致的象,肾受邪不是外界因素导致肾的生理病理变化,而是人体的气整体或局部处于收引的状态。很多人拧着思维读经典,每读到经典的一句话就拼命地用现代人思维来解释,有的越解越玄,别人听不懂其所云;有的总想对经典的一句话解释出别人不知道的新意,别人听了只能感慨中医怎么说都有理。这样拧着思维读经典是一个非常耗费脑力的工作,读不了多久大脑就会变成襁糊,最后只能感慨经典太高深,不能融入经典。希望读者能放下后世的思维,放下知识,快乐地体会经典。
  ……

前言/序言

  缘起
  无意中看到书架上已经有些尘土的针灸书籍,回想起自己学习针灸的经历,还是用那句老话来形容“疯三年癫三年,疯疯癫癫又三年”。读大学期间学习完教科书的针灸基础课程,我便迫不及待地学习各种医书中的经验,图书馆针灸专栏的书籍一本接着一本的读,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每天睡前看一遍白天做的笔记,感觉收获满满的,笔记中充满了各种的经验,各种的绝招,各种的特效穴,各种的特效手法。我每天早晨起床洗刷完后第一件事便是背诵各种针灸歌赋,每天感觉可充实了。我现在记得当时的笔记还做了一些分门别类,我曾把我看到的所有针灸书籍中关于腰疼的治疗经验总结到一起,各种腰疼部位的特效穴,各种腰疼类型的分析与选穴,有些久治不愈的腰疼还要考虑到的可能性,还有某一门派的特效穴,还有腰疼的各种创新针法等等。可是一给亲戚朋友治病我就傻眼了,除了少数的经验是有效的甚至是特效的,大部分治法的效果都不理想,稍微严重点的腰疼都需要成月的治疗,且治愈率并不高。尤其是很多新时代的创新针法,针灸就像注射麻醉药一样,针灸当时很管用,很快就恢复老样子,对大部分疾病没有长久的疗效。如果在当时有人跟我说我学的针灸是经验医学,我一定跟他据理争论。我现在静下心来看那些完全就是经验医学,看看我背诵的各种歌赋,都是哪疼对应针刺的穴位,“腰背委中求”这就是经验。把腰疼分为几个辨证类型,每个类型对应一组针灸穴位,理论是理论,临床是按经验分型,从种种表现看这种针灸就是经验,而且是不很管用的经验。
  我曾经问过很多针灸专家,按古代医案的记载针灸治病都是几次就治好,现在针灸为什么需要按疗程治疗,且疗程都很长,我甚至大胆猜测很多腰疼病人的康复是病人注意休息自愈的,与针灸没什么关系。他们的答案大概两种,要么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么说古代医生只记载特效的个案,有文学夸张,甚至曾经有好友直言,任何一个中医只要把他的特效医案收集起来稍加演绎汇编成经验集,都可以把自己包装成神医。我当时坚信针灸一定有一套很深的理论,大部分针灸经验集都太肤浅,我要学习高深的针灸,所以我什么玄看什么,什么高深就信什么,河图洛书、周易、道家秘传、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各种玄妙的理论我看的都津津有味。我记录了两个版本的子午流注开穴的方法,两种方法都说自己是正宗的,可是按两种方法取穴,同一时辰取穴不同,这真给临床的取舍带来太大的问题,像这样矛盾的理论我掌握了很多,也走访了很多传说中的神人。我懂的越来越多,针灸疗效却越来越差,跟同行聊天我能天南海北的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不敢真正治病,知识与疗效差太远。我开始痛恨这些骗人的经验与骗人的理论,我开始怀疑针灸,我放弃了针灸专业,研究生时期我选择了学习《伤寒论》,大约有两年多没碰过针灸。
  在研究生学习《伤寒论》期间,各种的巧合促成我发现了《灵枢经》中的人迎气口诊脉法,这就像一个突破口一样让我初窥《灵枢经》的门庭,我开始一遍一遍地翻看《灵枢经》,心里积蓄的乱麻一点点解开,我始终记得我刚开始依葫芦画瓢一样的运用《灵枢经》的思维针灸,病人针刺之后惊喜的眼神,我开始对针灸有了信心。这么多年越读《灵枢经》心里越开朗,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理,甚至为了追求完美的理我每天都在读书,我拼了命地学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状态,我这么多年都没有放下心来感受天地之道,我习惯了用各种复杂的理论来理解针灸,却忘记了用最真诚的心来感受经典,真是可悲。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灵枢经》,喜欢放松下来吟诵《灵枢经》,让经中的文字带领我感受天地之道。这个道是天地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法则,百姓日用而不知,只需要静下心来就能体会到,而且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或改变。《灵枢经》没有冗杂的理论,没有天马行空的奇谈,完全的真实,它不是告诉你包治百病的方法,它教给你客观地观察与体会事物,系统地教授如何客观地看待世界、看待人体、查找病机、调整气机。
  我写此书,反复犹豫很久。《灵枢经》最美的不是某一病的具体治法,而是其最纯真的思维,我特别担心读者会读完此书后认为掌握了我要表达的技法,然后将本书所讲授的针法嫁接到自己已有的思维体系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读者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赞叹这种思维方式的纯真唯美,回到本真的状态观察疾病。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我读《灵枢经》并将其用于实践并未达到我认为的完美,我会继续完美我的思维,因此本书的很多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能会推翻,我写本书的目的也是斗胆辅翼《灵枢经》,让读者借助本书能够与《灵枢经》的思维相接。当你真正陶醉于《灵枢经》时,如果发现本书有很多错误,太多的曲解经典,那我会感觉无比欣慰。
  中医不是经验的总结,也不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哲学上的假说,中医是以最本真的状态观察世界与人体。



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活动减价就是好,大扫货

评分

不啦啦啦啦求挺好的,很不错,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越多越好

评分

简单易懂,很适合中医初学者和爱好者。回归经典,经方伤寒论,针灸灵枢经!

评分

不错的中医书,非常值得学习。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非常满意!货真价实!

评分

不错都是好书,买图书到京东

评分

Hao

评分

好好研究,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拨开迷雾学中医2 灵枢经 针灸入门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