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将展现八百年的历史,这里有两个短命王朝:秦和晋,一个或两个长命王朝:西汉和东汉,还有天下三分和南北对峙。含六卷:
卷七《秦并天下》: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时,身边堆满了鲍鱼。帝国一统天下,二世而亡,就活了十五岁。但大秦没死,秦始皇的“帝国制”将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卷八《汉武的帝国》:汉武帝政治上加强集权,思想上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官营,军事上东征西讨,从而变秦制为汉制,化夷狄为华夏。那么,在他的不世之功后面,有着怎样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
卷九《两汉两罗马》: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
卷十《三国纪》:从曹丕称帝到西晋灭吴,匆匆六十年,三国只是秦汉与两晋之间的小插曲。这段因《三国演义》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的历史,其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卷十一《魏晋风度》:唯美时代里,自由而漂亮地活着成了风尚标,中华文明展现出异样的丰彩。
卷十二《南朝,北朝》:马镫的发明,简单而伟大,骑兵从此人马合一,所向无敌。在北方,鲜卑人凭借这双“中国靴子”迅速崛起。宋齐梁陈,南方却一口气换了四个短命王朝。
关注易中天官方微信公众号(yztzhs):这里有外面找不到的易中天照片、音频、图文资料,快加入10万粉丝的大家庭!
《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升级套装版,含《秦并天下》、《汉武的帝国》、《两汉两罗马》、《三国纪》、《魏晋风度》、《南朝,北朝》共6卷。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
第一部先秦
卷一《祖先》
卷二《国家》
卷三《奠基者》
卷四《青春志》
卷五《从春秋到战国》
卷六《百家争鸣》
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
卷七《秦并天下》
卷八《汉武的帝国》
卷九《两汉两罗马》
卷十《三国纪》
卷十一《魏晋风度》
卷十二《南朝,北朝》
第三部隋唐
卷十三《隋唐定局》
卷十四《禅宗兴起》
卷十五《女皇武则天》
卷十六《安史之乱》
第四部宋元
卷十七《大宋革新》
卷十八《王安石变法》
待续——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如此,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易中天中华史》(1-19卷)。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颗文化原子弹。
——中华读书报
中华民族到了相当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南方周末
易中天和范文澜暗暗相合,前人筚路蓝缕,他涓滴入海。个人写通史值得鼓励,集体写史应该终结了,现在易中天这么写,是回归到中国知识人的正宗上去了。
——南方都市报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肩负为中华寻梦使命的历史读物。
——新京报
易中天,他破译了中华文明的密码。
——中国青年报
《易中天中华史 第七卷:秦并天下》
第一章 始皇革命
第二章 陈胜造反
第三章 项羽争雄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五章 大秦没死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二章 独尊儒术
第三章 高度集权
第四章 官治天下
第五章 是非功过
《易中天中华史 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第一章 世界
第二章 历史
第三章 制度
第四章 信仰
第五章 理念
《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卷:三国纪》
第一章 袁绍揭幕
第二章 魏武挥鞭
第三章 孙刘联盟
第四章 三分天下
第五章 武侯治蜀
第六章 桃园惊梦
《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一卷:魏晋风度》
第一章 时代
第二章 人物
第三章 精神
第四章 风尚
第五章 价值观
《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二卷:南朝,北朝》
第一章 大换血
第二章 鲜卑人
第三章 南朝试验田
第四章 宗教问题
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1.焚书坑儒是中华史上一大要案,秦始皇和李斯也因此而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秦始皇坑杀的也不是什么儒,更不是意见领袖,反倒无妨说是一群江湖骗子。但,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次活埋四百六十余人,称之为暴戾总是不过分的。
关键是焚书。
焚书是事实。不过焚书的直接动机,却未必意在毁灭文化,更主要的还是钳制言论。当时的惩罚条例是:焚书令下达三十天还没烧书的,黥(读如擎)为城旦(额头或脸上刺字,白天守城,晚上筑城,刑期四年);聚谈诗书的斩首,以古非今的灭族。
惩罚最重的,是以古非今。其次,是街谈巷议。
由此可见,焚书的目的,是要一次性根除一切议论国是的可能。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专制主义。但在秦始皇和李斯那里,则多半自认为理直气壮。因为废封建,行郡县,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关系到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必须进行到底,当然要“镇压反革命”。
总之,秦始皇和李斯一声令下,除官方藏书、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作之书外,私人所藏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都被付之一炬。这真是一场文化浩劫。
中华文明的许多宝贵遗产,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也被遗忘和中断。当然,被中断的还有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的传统。损失已无法挽回,秦始皇、李斯和项羽罪不可赦。如果另一个世界也有法庭,他们是应该送去受审的。
现在,青铜的、物质的武器被没收了,文字的、思想的武器也被没收了。枪杆子和笔杆子,都捏在了秦始皇和李斯他们手里。那么,他们的帝国安全了吗?
不,灭亡得更快。
--《秦并天下》
2.汉武帝决定开战。
从此,他送往匈奴的便不再是公主、丝绸和钱粮,而是卫青、霍去病的集团军。
集团军的组建是汉帝国战略战术的大调整,其特点是一个大兵团包括好几个独立作战单位,各由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统领。统率全军的最高司令官多由外戚担任,比如西汉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东汉的窦宪。
这就比以前的单兵作战有力得多,因为可以深入敌后打歼灭战。匈奴主力,是所谓控弦之士三十万。然而武帝用兵之初十年间,斩虏敌军就达二十万。
同样,这样的军团也往往配置豪华。比如元朔六年(前123)的卫青兵团,下属就有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读如居),均为一时之选,堪称精兵强将。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兵强马壮,就能长驱直入。
元狩四年(前119),也就是汉武帝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那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以骑兵五万为先锋,步兵数十万为后盾,大规模出征。此战,卫青兵团出塞一千多里,至窴颜山(窴读如田,今蒙古国都兰哈拉山);霍去病兵团出塞二千多里,封狼居胥(今蒙古国肯特山),把大汉的旗帜高高插在了匈奴的腹地。
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的王庭。
实际上此前匈奴已受重创。元狩二年(前121),新任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塞,进五王国,过焉支山(在河西走廊),杀折兰王,斩庐侯王,擒浑邪王子,又一口气攻到祁连山,逼得浑邪王和休屠王向大汉投降。
投降也有曲折。当时汉武帝恐怕匈奴诈降,命令霍去病前往迎接。霍去病来到营前,发现果然有浑邪王部下不愿投降。于是他当机立断,驰入营中与浑邪王相见,斩杀逃亡者八千人。然后安排浑邪王先行一步,自己慢慢收编降卒进京,得众数万,号称十万。
--《汉武的帝国》
3.屋大维首先做了两件事:削减军备和普查人口。第一件事让人民享受到和平的幸福,第二件事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富强,但同时也把一个问题摆在了公众的面前:我们的共和国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不能再依靠武力和发动战争,那又如何保证“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呢?
也只能中央集权,变共和为帝制。
这就必须削弱元老院。于是屋大维又做了两件事:议会裁员和信息公开。第一件事经过一系列的软硬兼施算是搞掂,第二件事则居然让议员们兴高采烈。
诀窍,在方式。
实际上在恺撒时代,信息就是公开的。元老院的会议记录,第二天就会张贴在罗马广场的一面墙上。屋大维却把这个惯例取消了。议员们的发言不再会变成市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当然让他们感到满意。
然而屋大维只是把原来张贴出去的“元老院纪事”改放在了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阅览。有关国家政策和人事变动,则通过《每日纪闻》向罗马公民公布。也就是说,屋大维其实办了一个官方网站,或一份报纸。
元老院还是没法暗箱操作。当然,他们也无法通过掌握国家机密来强化权威。对于这个提案,没人敢投反对票,因为屋大维的理由很正当:共和国的公民拥有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元老院只能接受。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像亚历山大一样喜欢以青春形象示人的美少年,竟会利用民权,并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独裁。想当初,真是小看了他。
--《两汉两罗马》
4.汉灵帝死后的洛阳,满城都是杀气。
这是东汉王朝最后的岁月。用不了多久,首都洛阳就会变成一片火海和废墟,统一的大帝国也将在实际上不复存在。然而统治集团却浑然不觉。他们正忙于内讧,并用那满城的杀气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仇恨和杀戮是在外戚与宦官之间展开的,这当然不是第一次。实际上,从第四任皇帝刘肇算起,一部东汉宫廷史就差不多有半部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
这并不奇怪。我们知道,东汉十三个皇帝,有十个没活过四十岁,四个去世时没有儿子。继位的则有十一个不到二十岁,其中年龄最大的章帝十九岁,最小的殇帝不过百日,冲帝只有两岁,质帝只有八岁。
这就留下了两个问题。第一,先帝没有儿子,就只能到宗室藩王中找继承人。第二,天子不能亲政,就只能由太后临朝,外戚执政。这是吕后时期留下的传统。
于是,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窦宪执政;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执政;北乡侯时,阎太后临朝,阎显执政;汉桓帝时,梁太后临朝,梁冀执政;汉灵帝时,窦太后临朝,窦武执政;少帝时,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
呵呵,六次太后临朝,六次外戚执政。
--《三国纪》
5.不过,魏晋的男人虽然女性化,魏晋的女人却相当出色和能干。这也许要拜礼崩乐坏所赐,或者那时的男人实在萎靡不振。总之,读《晋书·列女传》和《世说新语·贤媛》,你会发现那里面的女人一点都不比男人差。
比如许允之妻。
许允之妻是卫尉(首都卫戍司令)阮共的女儿,长得奇丑无比,因此许允在新婚之夜便不肯进入洞房。后来经朋友劝说勉强走入房内,又掉头就跑。允妻知道他这一去再也不会回来,便一把拽住许允的衣襟不放。
于是许允说:妇人四德,你有几个?
四德,就是品德、言语、容仪、女功。
允妻答:只差一个。
接着她反问:士人的美德,夫君又有几个?
许允答:一个不少。
允妻说:好德不好色,也有吗?
许允这才发现此女非凡,于是夫妻情好日密。
实际上许允之妻颇有大将风度。许允担任吏部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时,被人举报以权谋私,提拔任命的都是自己的老乡。魏明帝接到举报,立即下令派禁卫军将许允捉拿归案,许允也只好去见皇帝。
全家人号啕大哭。
允妻却镇定自若。她对家人说:不要哭,老爷一会儿就会回来。又交待丈夫:见了皇上只能讲理不能求情。
许允听了妻子的话。他对魏明帝说:知人善任,是用人的原则。臣之所选,都是臣了解的人。请陛下查检他们是否称职。如果有不称职的,臣甘愿领罪伏法。
查检的结果,是许允被无罪释放。
回家时,妻子已经煲好了小米粥在等他。
--《魏晋风度》
6.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羯人的权益得不到任何保障,只能做牛做马任人奴役。西晋官员甚至把他们当作商品投放市场,辗转贩卖时头上都戴着木枷,两个人共一副。
石勒就是这样的奴隶。
奴隶石勒原本是个羯人部落的小帅,多少也算有点身份。然而他们民族的命运是那样悲惨,这个小帅便注定要受尽磨难。事实上他当过佃农,做过买卖,还打算干贩卖人口的勾当,只不过并州刺史抢先一步,把他也抓去卖了。
幸运的是,买主解除了他的农奴身份。不幸的是,获得自由的石勒又落入乱军手中。这就让他明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忍气吞声是没有出路的。羯人要想摆脱被奴役被宰割的命运,唯有自强。
石勒揭竿而起。
从乱军手中逃出后,石勒召集山野亡命之徒,拉起了一支凶悍的土匪队伍。以此为本钱,他由打家劫舍而攻城略地,由投靠他人而占山为王,终于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转换,成为匈奴汉国一员骁勇的战将。到刘渊称帝第二年,石勒攻陷了冀州,兵力也增加到十多万人。
关键时刻到了……
--《南朝,北朝》
自序:
我两岁了/易中天
前年的今天,我的《中华史》第一卷《祖先》和第二卷《国家》在北京大学举行首发式。转眼之间,两年过去,《中华史》也已经出版到了第十二卷《南朝,北朝》。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工程,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两岁的生日,应该喝一杯。
不过,也只有粗茶淡饭伺候。
实际上两年以来,我住在并不有名的江南某镇,基本上足不出户与世隔绝,更不关心天下大事,端的是“不知秦汉,无复魏晋”。或者说,竟是“只知秦汉,再加魏晋”。好在写作已经进入隋唐,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有时候竟会突发奇想,不知道当年隋炀帝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摸着脖子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
衷心感谢两年来默默关注着我的读者!是你们坚持不懈一本接一本地阅读,使我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尽管前面的路还很远很远。但,正如民谚所云:不怕慢,就怕站。是的,我可能会偶尔歇歇脚,却会一直走下去。
来,以茶代酒,我敬你们一杯。
说实话,我买这套书主要是为了收藏,但一旦翻开,就完全被内容“绑架”了。我对那个时代复杂的民族关系特别好奇,尤其想弄明白“五胡乱华”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因素。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精彩,它没有将少数民族简单地描绘成蛮夷的入侵者,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自身的迁徙动机、军事组织以及与汉族政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易中天教授对地理因素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透彻,他常常将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与军事部署结合起来分析,使得读者的脑海中能够构建出一幅清晰的古代中国北方边疆的动态地图。这种将地理、民族、军事策略熔于一炉的叙事方式,让历史阅读从枯燥的年代记忆,升级成了一种极具画面感的史诗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典雅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中国古代那种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别神往。易中天老师的文字功底自然不用多说,他总能把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讲得如同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品茶聊天。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号,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他在梳理历史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尤其是在处理秦汉这一段复杂的权力更迭时,他总能抓住核心矛盾,让读者不至于迷失在繁杂的人名和事件中。读完第一部分,我对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叙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光芒。那种对历史人物的细腻刻画,让他们仿佛活在了眼前,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无奈,都让人深思。礼盒的设计也十分精美,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士人阶层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套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涉及魏晋南北朝的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精神大餐。那是一个思想极大解放又极度混乱的时代,门阀士族的崛起、玄学的盛行,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与政治的深刻张力。易中天先生笔下的竹林七贤,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明个性和挣扎的个体,他们的“名士风度”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僵化礼教的反抗和对生命本真的追寻。我尤其喜欢他分析那个时代士人如何在中原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中,构建出新的审美体系和价值判断。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抑扬顿挫,即便是描述残酷的战争和政治倾轧,也带着一种历史的苍凉和美感。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对“文化自觉”的形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远超我之前阅读的任何通史读物。
评分坦白讲,我对市面上很多“通俗历史”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深度和严谨性。但这一套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比如在论述汉末豪强割据形成的原因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皇帝的失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土地兼并、地方势力的坐大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疲态。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而且,他的语言风格极其擅长使用现代的语汇和类比来阐释古代的复杂概念,使得那些原本晦涩的政治、经济现象变得生动起来,就像是给历史做了一次精妙的“现代化翻译”。对于像我这种希望在闲暇之余也能进行高质量精神阅读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评价时的那种“去魅”和“重塑”。他没有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而是力求还原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性。比如,他笔下的曹操,不再是单一的“奸雄”,而是一个在乱世中力图重建秩序的实用主义者,其智慧和局限性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学会了用更宽容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进程,认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单一意志可以决定的,而是无数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连续且沉浸的,七卷本的体量确保了叙事的完整性,让我可以一口气跟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直至南北朝的最终格局定型,收获满满。
评分商品很好很不错我很满意,信赖京东!
评分不错,挺好的呢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但是这种通过輶轩使者调查所得的方言材料,随着周秦王朝的败亡,可能也就成了王朝书库中的尘封散乱之物,西汉前期并未见到有何人加以留心整理。扬雄提到成都的严君平和临邛的林闾翁孺(“林闾”是复姓)“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而这两个人不仅与扬雄是同乡,且又都是扬的老师,林闾翁孺与扬雄还有亲戚关系。但他们二人掌握的材料并不多,“君平才有千言”,“翁孺梗概之法略有”。
评分我都没想到易老师的书,竟然出到这一本书了。前几天看到,马上就买了,支持易老师的书。
评分书很好,很期待看!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好奇心和疑惑是我读史的主要驱动力,例如李约瑟问题,例如该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
评分这套书还不错,决定跟进,出一本买一本。
评分易中天老师的书一直都很不错,书里面有很多新的观点,语言风趣幽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