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修订版)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克武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人物传记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 传记
  • 修订版
  • 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2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165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1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拓展,两岸学界来往频繁,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为更好地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九州出版社推出《中研院学人文库》系列丛书,收入台湾中研院著名学者的代表著作,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以简体字形式在大陆出版。本书自2013年3月首版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故此次重新修订后推出精装本。作者的某些观点和结论,或有与我们不同之处,为便于参考,保留原貌。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学人文库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公私观念与自由民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变迁、民国人物与思想三个部分。所收论文,涵及黄克武先生关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人物等相关文稿,展现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知识分子如何与中、西多样思潮交织互动的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黄克武,1957年生于台北板桥。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员兼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兼任教授。专长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翻译史与中西文化交流。著有《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金山乡志:政事篇》等专书及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甲编:公私观念与自由民主
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
一、前言 / 3
二、清中叶以降经世思想对公私问题的讨论 / 7
三、以君民共主或民主来实现大公无私 / 14
四、自主之权、絜矩之道与公私 / 20
五、自由、权利、国民与公私 / 24
六、开明自营与公私 / 28
七、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公私观 / 33
八、结论 / 36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义与渊源
一、前言 / 40
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特点与演变 / 44
三、清末民初中国民主思想的解析 / 49
四、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清末民初民主思想之差异及其诠释 / 61
五、清末民初民主思想的渊源: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 65
六、结论 / 74
近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民主观念
一、前言:转型时代的词汇竞争与文化想象 / 76
二、西方两种民主传统:弥尔主义与卢梭主义 / 80
三、两种乐观主义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特征 / 85
四、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意识本位的历史发展论” / 90
五、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支流——严复、梁启超与中国式的弥尔主义/ 93
六、结论 / 99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的发展:从严复到殷海光
一、前言 / 102
二、自由主义是什么? / 103
三、二十世纪中国自由主义之挫败 / 107
四、“三个缺失”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复杂面貌 / 112
五、新儒家思想对自由主义的反省与批判 / 122
六、结论 / 125
乙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变迁
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以墨子学为中心之分析
一、前言 / 131
二、清代墨学的复兴 / 134
三、《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的墨子学 / 139
四、一九二○年代梁启超的墨子学 / 152
五、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特点与评估——代结论 / 165
梁启超与儒家传统延续与断裂:以清末王学为中心之考察
一、前言 / 174
二、任公思想的内在逻辑 / 176
三、心有所主而兼容并蓄:阳明学与任公思想的取舍问题 / 183
四、结论 / 191
魂归何处?梁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
一、前言:从列文森“儒教已死”的辩论谈起 / 193
二、“方死方生”抑或“更生之变”? / 198
三、铸造“国魂”:晚清时期梁启超的“国民”思想 / 202
四、“ 中国不亡论”与“国性”说: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及其影
响 / 206
五、余论:“游魂说”与“新启蒙” / 213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之追寻
一、前言 / 217
二、实证史学、道德知识与形上世界 / 222
三、镕铸一炉——新康德主义与佛儒思想会通下的新史学 / 231
四、任公史学思想的评估——代结论 / 235
梁启超与康德
一、楔子:梁启超著作中的康德 / 239
二、学者对梁启超译介康德之评估 / 242
三、从カント到康德:梁启超对康德中国图像的建构 / 247
四、梁启超对康德思想的阐释与评估 / 261
五、结论 / 268
严复与梁启超
一、前言 / 274
二、严梁之初识:戊戌变法前夕 / 277
三、严梁“交锋”:戊戌之后 / 287
四、结论 / 302
丙编:民国人物与思想
民国初年孔教问题之争论(1912—1917)
一、前言 / 307
二、康有为之孔教思想 / 308
三、孔教运动之展开及儒家是否为宗教之辩论 / 314
四、国教问题之争论 / 318
五、帝制、复辟与孔教运动之衰微 / 323
六、结论 / 331
钱穆的学术思想与政治见解
一、前言 / 334
二、钱穆史学中的政治与学术 / 335
三、钱穆的学术思想──经学与史学合一 / 341
四、钱穆的政治见解——理想与现实的交融 / 345
五、结论 / 351
胡适与赫胥黎
一、前言 / 352
二、以人治对抗天行:胡适初遇赫胥黎 / 357
三、作为方法的赫胥黎:萨迪法则与清代考据学的会通 / 361
四、存疑主义、科学主义与知识的范围 / 369
五、结论 / 380
蒋介石与阳明学:以清末调适传统为背景之分析
一、前言 / 382
二、梁启超的调适思想与近代中国的阳明学 / 388
三、蒋介石与日本阳明学:继承与批判 / 394
四、结语 / 398
蒋介石与梁启超
一、前 言 / 400
二、蒋介石的读书生涯、文人认同与思想倾向 / 401
三、蒋介石与梁启超 / 407
四、结论 / 417
蒋介石与贺麟
一、前言 / 420
二、贺蒋交往:一般文献中的贺蒋关系 / 422
三、蒋贺交往:蒋档中的蒋贺关系 / 431
四、贺麟的《当代中国哲学》与蒋介石 / 437
五、结论 / 444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修订版) 导言 近代中国,一个经历着剧烈变革与深刻反思的时代。从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旧梦,到新中国的曙光照亮未来,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无数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无数杰出的人物在此涌现,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中国。本书《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修订版)》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呈现其丰富多样的思想图景,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重要人物。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着力于梳理和阐释贯穿近代中国的核心思想脉络,以及这些思潮如何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得到体现、演变与发展。我们将探究那些来自西方、冲击东方的思想观念,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相互激荡,催生出新的思想萌芽。同时,我们也将聚焦那些在思想变革、社会运动、政治改革乃至文化创新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解读他们的思想主张、人生轨迹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一部分:思潮的涌动与激荡 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启蒙”和“思想革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土崩瓦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面临如何应对西方文明挑战的根本性问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端: 早期,以魏源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并非否定中国传统,而是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这种思想虽然带有功利性,但却开启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标志着对自身落后状况的初步认识。洋务派的思想,更多体现在对器物层面的引进和模仿,但其背后蕴含的对“中国何去何从”的思考,已然埋下了变革的种子。 “中体西用”的困境与发展: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以及甲午战争的惨败,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学习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此时,一些更具深层思想的变革呼声开始出现。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论,试图在保留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中体”)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西用”)。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人的恐慌,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教育的发展。然而,“中体”与“西用”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两者融合的困难,也预示着这种模式的局限性。 维新变法的思想风暴: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不再满足于器物和制度的局部改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他们受到了西方进化论、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变法图强”。维新派的思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兴办教育等一系列激进的主张,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震动。 革命思想的崛起与传播: 辛亥革命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激进的变革时期。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深刻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时代课题。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清的民族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政治平等;民生主义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孙中山的思想,集成了西方共和、民主、平等的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传统道德和旧文化,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新的思想流派。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中国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化: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敏锐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运用,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风云激荡中的人物剪影 在这些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浪潮中,涌现出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或以思想家的身份,或以革命家的姿态,或以改革家的身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源: 作为洋务思想的先驱,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是对时局的回应,但其视野之开阔,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之深入,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开辟了道路。 张之洞: 洋务运动后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所倡导的“中体西用”虽然受到后人的批评,但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工业、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他的一生,体现了在守旧与革新之间艰难的抉择。 康有为、梁启超: 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的《变法图强》和《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提出了激进的政治改革主张,并试图以“托古改制”的方式来推动变革。梁启超则以其雄辩的文笔,向社会大众传播新思想,唤醒民智,其《少年中国说》更是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二人的合作与分歧,也反映了维新派内部的复杂性。 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一生,是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而奋斗的一生。三民主义不仅是他的革命纲领,更是他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他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早期领导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倡导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李大钊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和批判家。他的小说、杂文,以其犀利、深刻的笔触,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国民性的弱点,呼唤着民族的觉醒。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光辉象征。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结论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修订版)》并非一部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次对中国近代灵魂的深度探索。通过梳理贯穿时代的思想脉络,我们能够理解中国如何从一个传统农业国转型为现代工业国;通过描绘关键人物的奋斗历程,我们能够感受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本书力求在严谨的历史考证基础上,以清晰的逻辑、生动的笔触,展现近代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创造性,以及那些伟大人物如何在时代变革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本书所呈现的思潮与人物,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基石。他们的探索、反思、斗争与牺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为何会走向革命,为何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如何在这些思想和人物的指引下取得的。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性起源的深刻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色调配上精致的排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一些重要引文的字体选择,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都显得非常用心。阅读体验上,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老旧的图书馆里,和一位博学的学者进行着私密的交谈。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大历史背景的铺陈,又不乏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摹。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娓娓道来,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脉搏。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但作者的行文功底深厚,使得复杂的历史脉络也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反倒是越陷越深,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更深层次的奥秘。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还有些许敬畏,担心会是那种充满术语和理论模型的艰涩读物。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具有亲和力,读起来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作者擅长用那种略带文学性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思想交锋的场景,比如某次著名的辩论会,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传记史”,通过聚焦于那些推动时代变革的核心人物,串联起了整个近代思想史的演进轨迹。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章节后,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作者提出的那个“未竟之问”,这种被引导式的思考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在论证深度上足以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但在表达方式上却保持了对普通读者的友好。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极强的人物和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没有夸张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拔高或打压,一切都建立在对史实的尊重之上,让读者能够带着审慎的态度去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框架。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近百年前那批先行者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徘徊、呐喊、最终做出抉择时的复杂心声,这种深度的精神共鸣,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许多思想困境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作者在深厚史料功底之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巧妙地将过去的问题放置在今日的语境下,引发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变革之间的拉锯战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对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挣扎与抉择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这本书的启发性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宏大叙事中,看到个体命运的重量,如何在历史的螺旋上升中,警惕重蹈覆辙的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层次感极强,仿佛为我搭建了一个观察近代史的立体模型。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时间线索,而是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的思潮进行交叉对比,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精神困境与探索方向。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某些关键人物的思想转变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和信件片段,这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这种扎实的史料基础,为全书的论证提供了坚不可摧的说服力。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观点时,保持了一种罕见的超然和审慎,既不盲目追捧,也不肆意贬低,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一点对于一个严肃的史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京东商城,速度很快。

评分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

不错的历史书

评分

还未看,黄教授的著作应不错。期待黄教授的蒋中正总统侍从人员访问记录、蒋经国先生侍从与僚属访问记录等早日出版!

评分

中科院的这个系列都很好~值得收藏!

评分

敦煌经济文书导论敦煌经济文书导论敦煌经济文书导论

评分

这本书梳理了近代的思想脉络和任务,很好的书。

评分

是黄克武教授,关于晚清时期思潮与人物研究。经典著作。

评分

商品不错,物流够快,货真价实,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