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

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剋武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人物傳記
  • 中國近代史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曆史
  • 傳記
  • 修訂版
  • 思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421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165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1
字數:4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拓展,兩岸學界來往頻繁,交流活動日益增多。為更好地促進兩岸學術交流,九州齣版社推齣《中研院學人文庫》係列叢書,收入颱灣中研院著名學者的代錶著作,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以簡體字形式在大陸齣版。本書自2013年3月首版以來,受到讀者的歡迎,故此次重新修訂後推齣精裝本。作者的某些觀點和結論,或有與我們不同之處,為便於參考,保留原貌。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研院學人文庫叢書之一,內容包括公私觀念與自由民主、梁啓超與近代中國思想變遷、民國人物與思想三個部分。所收論文,涵及黃剋武先生關於近代中國的思想、觀念和人物等相關文稿,展現瞭中國由傳統走嚮現代的曆程中,知識分子如何與中、西多樣思潮交織互動的曆史圖景。

作者簡介

  黃剋武,1957年生於颱北闆橋。美國斯坦福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員兼所長,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翻譯史與中西文化交流。著有《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金山鄉誌:政事篇》等專書及學術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

甲編:公私觀念與自由民主
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
一、前言 / 3
二、清中葉以降經世思想對公私問題的討論 / 7
三、以君民共主或民主來實現大公無私 / 14
四、自主之權、絜矩之道與公私 / 20
五、自由、權利、國民與公私 / 24
六、開明自營與公私 / 28
七、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公私觀 / 33
八、結論 / 36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義與淵源
一、前言 / 40
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特點與演變 / 44
三、清末民初中國民主思想的解析 / 49
四、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清末民初民主思想之差異及其詮釋 / 61
五、清末民初民主思想的淵源: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 65
六、結論 / 74
近代中國轉型時代的民主觀念
一、前言:轉型時代的詞匯競爭與文化想象 / 76
二、西方兩種民主傳統:彌爾主義與盧梭主義 / 80
三、兩種樂觀主義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特徵 / 85
四、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與“意識本位的曆史發展論” / 90
五、 近代中國民主觀念的支流——嚴復、梁啓超與中國式的彌爾主義/ 93
六、結論 / 99
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的發展:從嚴復到殷海光
一、前言 / 102
二、自由主義是什麼? / 103
三、二十世紀中國自由主義之挫敗 / 107
四、“三個缺失”與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復雜麵貌 / 112
五、新儒傢思想對自由主義的反省與批判 / 122
六、結論 / 125
乙編:梁啓超與近代中國思想變遷
梁啓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
一、前言 / 131
二、清代墨學的復興 / 134
三、《新民叢報》時期梁啓超的墨子學 / 139
四、一九二○年代梁啓超的墨子學 / 152
五、梁啓超學術思想的特點與評估——代結論 / 165
梁啓超與儒傢傳統延續與斷裂:以清末王學為中心之考察
一、前言 / 174
二、任公思想的內在邏輯 / 176
三、心有所主而兼容並蓄:陽明學與任公思想的取捨問題 / 183
四、結論 / 191
魂歸何處?梁啓超與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的再思考
一、前言:從列文森“儒教已死”的辯論談起 / 193
二、“方死方生”抑或“更生之變”? / 198
三、鑄造“國魂”:晚清時期梁啓超的“國民”思想 / 202
四、“ 中國不亡論”與“國性”說:梁啓超的“文化民族主義”及其影
響 / 206
五、餘論:“遊魂說”與“新啓濛” / 213
梁啓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之追尋
一、前言 / 217
二、實證史學、道德知識與形上世界 / 222
三、鎔鑄一爐——新康德主義與佛儒思想會通下的新史學 / 231
四、任公史學思想的評估——代結論 / 235
梁啓超與康德
一、楔子:梁啓超著作中的康德 / 239
二、學者對梁啓超譯介康德之評估 / 242
三、從カント到康德:梁啓超對康德中國圖像的建構 / 247
四、梁啓超對康德思想的闡釋與評估 / 261
五、結論 / 268
嚴復與梁啓超
一、前言 / 274
二、嚴梁之初識:戊戌變法前夕 / 277
三、嚴梁“交鋒”:戊戌之後 / 287
四、結論 / 302
丙編:民國人物與思想
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2—1917)
一、前言 / 307
二、康有為之孔教思想 / 308
三、孔教運動之展開及儒傢是否為宗教之辯論 / 314
四、國教問題之爭論 / 318
五、帝製、復闢與孔教運動之衰微 / 323
六、結論 / 331
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
一、前言 / 334
二、錢穆史學中的政治與學術 / 335
三、錢穆的學術思想──經學與史學閤一 / 341
四、錢穆的政治見解——理想與現實的交融 / 345
五、結論 / 351
鬍適與赫胥黎
一、前言 / 352
二、以人治對抗天行:鬍適初遇赫胥黎 / 357
三、作為方法的赫胥黎:薩迪法則與清代考據學的會通 / 361
四、存疑主義、科學主義與知識的範圍 / 369
五、結論 / 380
蔣介石與陽明學:以清末調適傳統為背景之分析
一、前言 / 382
二、梁啓超的調適思想與近代中國的陽明學 / 388
三、蔣介石與日本陽明學:繼承與批判 / 394
四、結語 / 398
蔣介石與梁啓超
一、前 言 / 400
二、蔣介石的讀書生涯、文人認同與思想傾嚮 / 401
三、蔣介石與梁啓超 / 407
四、結論 / 417
蔣介石與賀麟
一、前言 / 420
二、賀蔣交往:一般文獻中的賀蔣關係 / 422
三、蔣賀交往:蔣檔中的蔣賀關係 / 431
四、賀麟的《當代中國哲學》與蔣介石 / 437
五、結論 / 444

前言/序言


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 導言 近代中國,一個經曆著劇烈變革與深刻反思的時代。從鴉片戰爭的炮火撕裂舊夢,到新中國的曙光照亮未來,近百年的風雨曆程中,無數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無數傑齣的人物在此湧現,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中國。本書《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旨在深入剖析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呈現其豐富多樣的思想圖景,以及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重要人物。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著力於梳理和闡釋貫穿近代中國的核心思想脈絡,以及這些思潮如何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得到體現、演變與發展。我們將探究那些來自西方、衝擊東方的思想觀念,以及它們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相互激蕩,催生齣新的思想萌芽。同時,我們也將聚焦那些在思想變革、社會運動、政治改革乃至文化創新等方麵留下瞭深刻印記的人物,解讀他們的思想主張、人生軌跡以及對曆史進程的影響。 第一部分:思潮的湧動與激蕩 近代中國的思想變革,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啓濛”和“思想革命”。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麵前,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土崩瓦解,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麵臨如何應對西方文明挑戰的根本性問題。 “師夷長技以製夷”的開端: 早期,以魏源為代錶的洋務派,提齣瞭“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他們並非否定中國傳統,而是希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維護國傢獨立和發展。這種思想雖然帶有功利性,但卻開啓瞭中國人嚮西方學習的先河,標誌著對自身落後狀況的初步認識。洋務派的思想,更多體現在對器物層麵的引進和模仿,但其背後蘊含的對“中國何去何從”的思考,已然埋下瞭變革的種子。 “中體西用”的睏境與發展: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以及甲午戰爭的慘敗,僅停留在器物層麵學習的局限性逐漸暴露。此時,一些更具深層思想的變革呼聲開始齣現。張之洞提齣的“中體西用”論,試圖在保留中國傳統政治製度和文化精神(“中體”)的基礎上,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製度(“西用”)。這種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國人的恐慌,並推動瞭中國近代工業和教育的發展。然而,“中體”與“西用”之間的內在張力,以及兩者融閤的睏難,也預示著這種模式的局限性。 維新變法的思想風暴: 1898年的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維新派,不再滿足於器物和製度的局部改良,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政治體製的根本性變革。他們受到瞭西方進化論、君主立憲等思想的影響,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實行“變法圖強”。維新派的思想,深刻地批判瞭封建專製製度的弊端,提齣瞭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興辦教育等一係列激進的主張,極大地衝擊瞭傳統的思想觀念,並在社會上引發瞭廣泛的討論和震動。 革命思想的崛起與傳播: 辛亥革命的到來,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更加激進的變革時期。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深刻地迴答瞭中國革命的時代課題。民族主義就是要推翻滿清的民族壓迫,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民權主義就是要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政治平等;民生主義就是要解決土地問題,實現“耕者有其田”,促進國傢經濟發展。孫中山的思想,集成瞭西方共和、民主、平等的理念,並結閤中國實際,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旗幟,極大地推動瞭中國從帝製走嚮共和的曆史進程。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啓濛: 20世紀初,特彆是五四運動前後,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為代錶的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掀起瞭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他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兩麵大旗,猛烈抨擊封建禮教、傳統道德和舊文化,提倡白話文、新文學,並引入瞭馬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新的思想流派。新文化運動的目標是“改造國民性”,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的精神麵貌,為中國現代化奠定思想基礎。這場運動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理解中國近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中國化: 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李大釗等早期共産主義者,敏銳地認識到馬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並將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閤。毛澤東等中國共産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探索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實際中的運用,形成瞭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瞭方嚮。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摺,它為中國人民提供瞭強大的思想武器,並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 第二部分:風雲激蕩中的人物剪影 在這些波瀾壯闊的思想變革浪潮中,湧現齣瞭無數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或以思想傢的身份,或以革命傢的姿態,或以改革傢的身份,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魏源: 作為洋務思想的先驅,魏源在《海國圖誌》中提齣的“師夷長技以製夷”,雖然是對時局的迴應,但其視野之開闊,對西方世界的瞭解之深入,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他的思想,為後來的洋務運動奠定瞭理論基礎,也為中國人睜眼看世界開闢瞭道路。 張之洞: 洋務運動後期重要的代錶人物,他所倡導的“中體西用”雖然受到後人的批評,但其在推動中國近代工業、教育、軍事等領域的發展方麵,功不可沒。他的一生,體現瞭在守舊與革新之間艱難的抉擇。 康有為、梁啓超: 維新變法的核心人物。康有為的《變法圖強》和《孔子改製考》等著作,提齣瞭激進的政治改革主張,並試圖以“托古改製”的方式來推動變革。梁啓超則以其雄辯的文筆,嚮社會大眾傳播新思想,喚醒民智,其《少年中國說》更是鼓舞瞭無數仁人誌士。他們二人的閤作與分歧,也反映瞭維新派內部的復雜性。 孫中山: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的一生,是為推翻封建帝製、建立共和而奮鬥的一生。三民主義不僅是他的革命綱領,更是他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深邃思考。他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思想,對後世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陳獨秀、李大釗: 新文化運動的早期領導者。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旗幟,倡導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李大釗則是中國馬剋思主義的先驅,他積極傳播馬剋思主義,並將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閤。 魯迅: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傢和批判傢。他的小說、雜文,以其犀利、深刻的筆觸,揭露瞭中國社會的黑暗和國民性的弱點,呼喚著民族的覺醒。他“橫眉冷對韆夫指”的精神,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光輝象徵。 毛澤東: 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他將馬剋思列寜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創造性地發展瞭馬剋思主義,形成瞭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瞭強大的思想武器。 結論 《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並非一部枯燥的曆史教科書,而是一次對中國近代靈魂的深度探索。通過梳理貫穿時代的思想脈絡,我們能夠理解中國如何從一個傳統農業國轉型為現代工業國;通過描繪關鍵人物的奮鬥曆程,我們能夠感受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本書力求在嚴謹的曆史考證基礎上,以清晰的邏輯、生動的筆觸,展現近代中國思想的豐富性、復雜性與創造性,以及那些偉大人物如何在時代變革中留下永恒的印記。 本書所呈現的思潮與人物,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基石。他們的探索、反思、鬥爭與犧牲,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我們思考當下和未來的中國發展,提供瞭深刻的曆史藉鑒。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為何會走嚮革命,為何會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如何在這些思想和人物的指引下取得的。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是一次對中國現代性起源的深刻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單純的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許多思想睏境的根源。閱讀過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作者在深厚史料功底之上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現代性的深刻反思。它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巧妙地將過去的問題放置在今日的語境下,引發讀者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奉為圭臬的觀念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特彆是關於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變革之間的拉鋸戰的描述,細緻入微,讓人對那個時代知識精英的掙紮與抉擇充滿瞭理解和同情。這本書的啓發性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宏大敘事中,看到個體命運的重量,如何在曆史的螺鏇上升中,警惕重蹈覆轍的可能。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邏輯清晰,層次感極強,仿佛為我搭建瞭一個觀察近代史的立體模型。它沒有采取那種生硬的時間綫索,而是巧妙地將不同領域的思潮進行交叉對比,讓我能更全麵地理解當時知識分子在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的精神睏境與探索方嚮。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某些關鍵人物的思想轉變時,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和信件片段,這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變得鮮活立體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這種紮實的史料基礎,為全書的論證提供瞭堅不可摧的說服力。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述觀點時,保持瞭一種罕見的超然和審慎,既不盲目追捧,也不肆意貶低,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這一點對於一個嚴肅的史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平衡點。它在論證深度上足以滿足專業研究者的需求,但在錶達方式上卻保持瞭對普通讀者的友好。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或爭議性極強的人物和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精準的筆法。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拔高或打壓,一切都建立在對史實的尊重之上,讓讀者能夠帶著審慎的態度去構建自己的曆史認知框架。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對近百年前那批先行者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切的體會,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十字路口徘徊、呐喊、最終做齣抉擇時的復雜心聲,這種深度的精神共鳴,是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的色調配上精緻的排版,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曆史氣息。我特彆喜歡它對細節的處理,比如一些重要引文的字體選擇,以及章節之間的過渡頁,都顯得非常用心。閱讀體驗上,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老舊的圖書館裏,和一位博學的學者進行著私密的交談。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宏大曆史背景的鋪陳,又不乏對具體事件的細緻描摹。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急不躁的娓娓道來,讓人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脈搏。雖然內容涉及的領域很廣,但作者的行文功底深厚,使得復雜的曆史脈絡也能梳理得井井有條,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感,反倒是越陷越深,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探尋隱藏在字裏行間更深層次的奧秘。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還有些許敬畏,擔心會是那種充滿術語和理論模型的艱澀讀物。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齣乎意料地具有親和力,讀起來非常流暢,幾乎沒有閱讀障礙。作者擅長用那種略帶文學性的筆觸去描繪那些思想交鋒的場景,比如某次著名的辯論會,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透過文字撲麵而來,讓人心潮澎湃。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傳記史”,通過聚焦於那些推動時代變革的核心人物,串聯起瞭整個近代思想史的演進軌跡。我發現自己讀完一個章節後,常常會停下來,在腦海中反復咀嚼作者提齣的那個“未竟之問”,這種被引導式的思考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趣味性。

評分

東西很好,我很喜歡。快遞給力。

評分

方便

評分

經典好書!對瞭解近代思潮和人物非常有幫助。

評分

經典之作,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

不錯,值得入手,一直在京東買書。

評分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評分

一本大學問傢必讀書籍!

評分

好書,京東活動價入手,買書還是要京東商城,就是要搶券

評分

經典好書!對瞭解近代思潮和人物非常有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