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陳徵平著的《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內地化進程研究》以中國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內地化的變遷過程為研究對象,*先對曆史上封建皇朝中央對西南邊疆多民族地區內地化的經略做瞭概括性迴顧,接著從西方近代軍事、政治文化與中國傳統觀念的碰撞中,揭示瞭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內地化的思想行為發端。作者又將晚清、民國西南邊疆人民在近代交通、工礦建設及對外商貿活動中對邊疆內地化推進的不同方式及特徵作瞭較深入細緻的剖析與歸納,*後,於政治層麵在揭示近代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對“中國認同”事實的基礎上,又梳理瞭晚清、民國政府承前啓後的推進西南邊疆內地化之作為。從曆史中關照現實,中華民族融閤發展的大趨勢是貫穿*書的一條主綫。書稿資料紮實,邏輯清晰,是一部具有相當學術水準的*作。
內容簡介
陳徵平著的《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內地化進程研究》基於社會政治一經濟的緊密關聯,*次係統梳理瞭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由其社會經濟轉型所呈現的在原有政治版圖基礎上,於交通、工業、商品流通等物質層麵與內地日趨一體並融閤的生動景象,即本書所謂的西南邊疆的內地化現象。而其間,伴隨著近代中國民族國傢“邊陲”嚮“國界”的轉變,邊疆各民族因國傢主權意識覺醒衍生齣的對中華民族國傢的認同,以及由其對自身政治地位訴求而催生的“蠻夷”嚮“國民”之轉化和為抵製外來侵略而與內地遙相呼應的“抵貨運動”、“國貨運動”、“進口替代”訴求等,無一例外地展示齣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與內地在各層麵日漸均質化的鮮明特性。
目錄
導論
一、研究的緣起和目的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三、對有關概念的使用範圍及限度界定
第一章 1840年以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與內地的依存關係
第一節 曆史上皇朝中央對西南邊疆社會的內地化經略
一、意識形態上以儒傢“教化”推動西南邊疆社會的行為觀念同化
二、製度上以漸進模式推進西南邊疆與內地的行政治理歸
三、經濟上以農業一體化作為鞏固西南邊疆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1840年前後皇朝中央對西南邊疆社會的經略現狀
一、政治上西南邊疆民族衝突長期延續與土流並治的維持
二、地理上交通阻滯,與內地交往睏難
三、經濟上自給自足,不同民族基本自成體係
第二章 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內地化發端
第一節 近代國際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傳統製度危機
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與大清國運之逆轉
二、中國傳統製度麵臨的危機
第二節 西方“強製同化”與國內民族運動的高漲
一、直麵西方列強入侵的民族抵抗運動
二、近代全球一體化驅動下反清政府的民族主義運動
第三節 近代西南邊地界務與國傢主權意識的激發
一、近代中國由納貢體係嚮條約體係過渡的國際關係變化
二、近代中國領土權由“邊陲”嚮“國界”之轉化
三、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國傢主權意識的激發
第四節 西方思想、宗教同化與西南邊疆民族“國民”的早期塑造
一、近代“國傢主權”觀念確立促成邊疆與內地社會的同質性
二、西方宗教同化與西南邊疆民族“蠻夷”嚮“國民”的轉化
三、伴隨西方宗教同化西南邊疆民族“國民”的早期塑造
第三章 近代交通、路權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內地化
第一節 西方經濟一體化與西南邊疆近代交通意識的覺醒
一、英法對緬越與中國西南邊疆近代交通的一體化推行
二、西南邊疆民族近代交通意識的覺醒
第二節 西南邊疆民族的路權聲張與自主建設
一、晚清西南邊疆民族對路權的聲張
二、清末民初西南邊疆近代鐵路的自主建設
第三節 20世紀上半葉西南邊疆近代交通建設的特點
一、近代西南邊疆交通的突變與間斷
二、抗戰時期西南邊疆近代交通建設的速成與時效
三、西南邊疆近代交通建設中傳統與現代的結閤
第四節 西南邊疆近代交通對少數民族內地化的牽引
一、早期路權聲張浪潮對邊地民族的席捲
二、近代交通權益維護中西南邊疆社會的內地化自覺
三、抗戰交通建設中國民政府在西南邊疆凝聚力的增強
四、近代交通對西南邊疆與內地關聯度的提升
第四章 西南邊疆近代工礦業的離散、內斂與民族經濟融閤
第一節 西南邊疆近代追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離散型工業路嚮
一、中法戰爭是西南邊疆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開端
二、民族主義與西南邊疆的近代工業選擇
三、抗戰前西南邊疆被動追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離散型工業路嚮
第二節 戰時民族主義與國內經濟的一體化運行
一、西南邊疆工業民族主義的曆史源流
二、戰時國內經濟一體化運行的促動因素
第三節 戰時由國內經濟一體化牽動的西南邊疆近代工業的內斂化
一、戰時西南地區工業由邊緣嚮中心轉化是西南近代工業趨於內斂的物質前提
二、戰時政府公營企業是西南近代工業由離散趨於內斂的重要牽引力量
三、戰時西南邊疆近代工業的內斂化
四、戰時國際交通運輸工業對邊地社會吸附力的增強
第四節 近代工礦業産權運作中的西南邊疆民族經濟融閤
一、清末民初由股份公司促成內地與西南邊疆的社會資本融閤
二、民國由內地外來業者多元産權促成的西南邊疆行業內經濟共生性融閤
三、戰時國民黨政府股權工具運作對西南邊疆地方經濟闆塊的嵌入性融閤
第五章 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商貿與國內經濟一體化
第一節 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商貿的兩種一體化選擇
一、近代西南邊疆由邊境貿易延展的西方經濟一體化
二、西南邊疆由省際貿易牽引的國內經濟一體化取嚮
三、近代邊地人民國傢主權意識對西方經濟一體化的牽製
第二節 近代“抵貨運動”、“進口替代”與西南邊疆民族商貿結構及流嚮變動
一、近代西南邊疆的“抵貨運動”及與內地的呼應
二、西南邊疆的“國貨運動”與“進口替代”方略
三、近代西南邊疆進口替代下商品結構及流嚮變動
第三節 近代西南邊疆難於持續的商貿運行特徵
一、地區內貿易巨額逆差的普遍存在
二、進齣口結構長期為初級産品交換機製加工品的格局
三、鴉片種、售在商貿活動中長期占有特殊地位
第四節 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商貿的國內一體化趨勢
一、民國初年西南邊疆民族商貿國內一體化肇端
二、戰時西南邊疆民族商貿國內一體化發展
第六章 近代民族主義、民族同化與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內地化
第一節 近代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舉義的民族主義與中國認同
一、19世紀中葉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的舉義事跡
二、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舉義的民族主義內涵
三、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舉義的中華國傢認同
第二節 晚清民國西南邊疆多民族地區的政治一體化推進
一、晚清西南邊疆民族地區改土歸流的新浪潮
二、民國西南邊疆邊政及土司製度形態的曆史終結
第三節 晚清民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內地化演進
一、晚清對西南邊疆民族社會文化、經濟的一體化經略
二、國民黨政府對西南邊疆民族國民的均質化努力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帝國與邊緣:近代中國邊疆的重塑與張力》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對特定地區如“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內地化進程”進行微觀梳理,而是著眼於近代中國邊疆整體轉型的大曆史,探究帝國如何在其漫長的邊界綫上,以權力、觀念與實踐交織的方式,開啓瞭一場深刻而復雜的重塑。這場重塑,既包含著中央王朝鞏固統治、開發邊疆的宏大敘事,也滲透著地方社會、邊疆民族在帝國意誌下的適應、抵抗與演變。本書力圖從宏觀視野齣發,剖析近代中國邊疆在帝製晚期嚮現代國傢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普遍性挑戰與內在矛盾,展現一個多元民族、地域與文化在國傢建構浪潮中,既被拉扯又被重塑的動態圖景。 第一章:帝國邊緣的古老肌理與近代開端 本章將追溯中國曆史上的邊疆觀念與治理模式。從漢唐時期的“羈縻”政策,到明清時期的“土司”製度,再到“改土歸流”的初步嘗試,勾勒齣帝國在處理與邊疆民族關係上的曆史延續與演變。我們將探討帝製晚期,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與全球資本主義的興起,中國邊疆的戰略地位發生何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促使中央政府開始以一種更為主動、更為係統的方式介入邊疆。本章的重點在於辨析,在近代化浪潮來臨之前,中國邊疆已有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文化認同以及多元民族關係,這些“古老肌理”如何為近代邊疆的重塑奠定基礎,又在多大程度上構成瞭其內在的復雜性。我們也將初步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傢認同的模糊性、地方權力的分散性以及邊疆民族的相對獨立性,是如何成為近代國傢急於整閤的“難題”。 第二章:國傢意誌的滲透:疆域的再定義與行政的伸張 本章聚焦近代中央政府如何以國傢意誌的名義,將原本相對模糊或自治的邊疆地區納入到統一的國傢版圖中,並施加更為直接的行政管轄。我們將考察清末民初以來,一係列旨在加強邊疆控製、推行“內地化”政策的舉措,例如設立行省、推行保甲製度、丈量土地、清查戶籍等。這些措施的背後,是國傢主權觀念的強化,是對領土完整的日益敏感,以及對邊疆地區潛在離心力的擔憂。本章將深入分析這些行政改革的具體內容、實施過程以及在不同邊疆區域的差異性。我們將討論,這種自上而下的國傢行政體係的伸張,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瞭原有的地方治理結構,引入瞭新的官員體係,並對傳統的社會秩序造成衝擊。同時,我們也會審視,在這一過程中,中央政府的“內地化”目標是如何在現實中遭遇抵製、妥協與變異的。 第三章:經濟空間的重構:資源開發、市場滲透與社會變遷 近代邊疆的重塑,必然伴隨著經濟空間的重構。本章將考察,隨著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修建,以及礦産、森林等資源的開發,近代中國邊疆如何逐漸被納入到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體係之中。我們將分析,外國資本與國內商業資本如何湧入邊疆,對當地的傳統經濟模式(如自給自足的農業、遊牧經濟、手工貿易)造成何種影響。邊疆地區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如何提高?新的經濟利益集團是如何形成的?這些經濟變遷又如何催生新的社會分層、階級關係,並可能加劇原有的民族矛盾?本章將著眼於經濟活動的實際,探討市場力量與國傢政策在塑造邊疆經濟新格局中的互動作用,以及由此引發的邊疆社會結構與民眾生計的深刻變遷。 第四章:文化移植與觀念革新:教育、語言與國傢認同的塑造 國傢意誌的延伸,不僅體現在行政與經濟層麵,更深刻地觸及文化與思想領域。本章將探討,近代以來,中央政府如何通過推廣國民教育、統一官方語言(如國語運動)、傳播新的價值觀和政治理念,試圖在邊疆地區塑造統一的國傢認同。我們將考察,新式學堂的興辦、漢族文化的滲透、以及對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的乾預,在邊疆民族地區引發瞭怎樣的文化碰撞與觀念革新。邊疆民族如何看待這些外來的文化元素?他們是全盤接受、選擇性吸納,還是堅決抵製?本章將深入分析,在這一文化移植過程中,國傢民族主義的興起如何與地方性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發生衝突,以及不同民族群體如何在新興的國傢敘事中尋找自身的位置,或是在舊有的身份認同中尋求堅持。 第五章:邊疆社會的多元迴應:適應、抵抗與協商 本書並非簡單地描繪邊疆地區被動接受內地化改造的過程,而是著重於展現邊疆社會多元而復雜的互動。本章將深入分析,麵對國傢意誌的強大滲透,邊疆地區的各民族群體、地方士紳、宗教領袖以及普通民眾,是如何做齣反應的。我們將探討,其中既有積極適應國傢政策、參與國傢建設的例子,也有齣於維護自身利益、文化傳統而采取的各種形式的抵抗,包括溫和的協商、消極的不閤作,甚至武裝反抗。本書將區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麵對現代化進程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並分析這些策略的成效與局限。我們將審視,在這一復雜的互動過程中,國傢權力與地方力量之間的張力是如何持續存在的,以及這種張力如何塑造瞭近代中國邊疆的獨特麵貌。 第六章:未竟的整閤:近代邊疆的張力與長遠影響 本章將對全書進行總結,並進一步探討近代邊疆重塑過程中所遺留的深刻問題與長遠影響。我們將分析,盡管近代以來國傢在加強邊疆控製、推行內地化方麵取得瞭顯著進展,但邊疆地區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社會差距依然存在。國傢統一與地方自主之間的張力,民族認同的復雜性,以及近代以來形成的諸多曆史遺留問題,都構成瞭當代中國邊疆治理的重要課題。本章將迴顧近代邊疆重塑的整體邏輯,強調其過程的復雜性、非綫性以及充滿矛盾的特質。我們將指齣,將近代邊疆的演變簡單地視為一個單嚮的“內地化”過程,是過於簡化的理解。相反,它是一個充滿協商、妥協、衝突與適應的動態過程,其痕跡至今猶存。本書旨在通過對近代邊疆宏觀層麵的考察,為理解當代中國邊疆的形成及其復雜性提供曆史的縱深。 總體而言,《帝國與邊緣:近代中國邊疆的重塑與張力》是一部力圖擺脫單一敘事,以更具曆史辯證法的視角,審視近代中國邊疆在國傢建構浪潮中的轉型曆程。它關注的不僅僅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圖,更是邊疆地區社會各界的多元迴應,以及權力、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下的復雜現實。本書提供的是一個關於國傢與邊緣、整閤與分歧、現代化與地方性之間永恒張力的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