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

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Robert L.Norton 著,罗伯特·诺顿 编,黄平 等 译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工程技术
  • 机械原理
  • 设计基础
  • 机械制图
  • 第五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工业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3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58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外高校经典教材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师生

  培生公司首位畅销的机械设计教材

  双色 精装 美国经典畅销图书全新改版

  美国大学本科机械设计课程经典教材

  机械工程师及机械专业学生必读宝典

  译者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国家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大学本科机械设计课程的一本经典教材。全书分两篇。第1篇为基础篇,共8章,分别是:设计介绍,材料和工艺,运动与受力分析,应力、应变与挠度,静态失效理论,疲劳失效理论,表面失效和有限元分析。第2篇为机械设计篇,共9章,分别是:设计案例研究,轴、键与联轴器,轴承与润滑,直齿圆柱齿轮,斜齿轮、锥齿轮和蜗轮蜗杆,弹簧设计,螺纹与紧固件,焊接,离合器与制动器。

  本书特别强调综合设计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除了传统的解析与图解分析计算方法外,还加入了有限元方法,并在本书网站中提供了多个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程序,从而突出现代设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本书开设的网站提供了原作者的课程讲座演讲视频、应力分析视频、常用机械零件例子视频和工作机械的视频等。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和自学人员更加直观地理解书本上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国内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机械基础教学或设计的其他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结合原版教材也可以作为双语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罗伯特·诺顿(R. l. Norton) 在美国东北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和工业技术本科学位、在塔夫斯大学获得工程设计硕士学位,并在伍斯特理工学院(WPI)被授予(荣誉)工学博士。他是马萨诸塞州的注册专业工程师。有超过50年的工程设计和制造经验;在东北大学、塔夫斯大学和WPI,有超过40年的在机械工程、工程设计、计算机科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从1981以来,诺顿是WPI的专职教师,他目前还是密尔顿P.希金斯二世的杰出名誉教授。自1970以来,他是诺顿联合工程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成员。2007年,他被推选为由教育发展与支持理事会(CASE)和卡耐基教学进步基金会共同创设的全美教学大奖的年度教授。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横截面性质
基本形状质量性质
第1篇基础篇
第1章设计介绍
1.1设计
1.2典型设计过程
1.3问题的提出与计算
1.4工程模型
1.5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
1.6工程报告
1.7安全系数和设计规范
1.8统计考虑
1.9单位
1.10小结
1.11参考文献
1.12网上资料
1.13参考书目
1.14习题
第2章材料和工艺
2.0引言
2.1材料性能定义
2.2材料性能的统计性质
2.3均匀性和各向同性
2.4硬度
2.5涂层和表面处理
2.6常用金属材料的特性
2.7常用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2.8材料的选择
2.9小结
2.10参考文献
2.11网上资料
2.12参考书目
2.13习题
第3章运动与受力分析
3.0简介
3.1自由度
3.2机构
3.3自由度(运动能力)的计算
3.4常见单自由度机构
3.5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3.6平面四杆机构分析
3.7曲柄滑块机构分析
3.8凸轮机构设计和分析
3.9力分析的载荷分类
3.10自由体图
3.11载荷分析
3.12二维静态载荷案例研究
3.13三维静态载荷案例研究
3.14动载案例研究
3.15振动加载
3.16冲击载荷
3.17梁载荷分析
3.18小结
3.19参考文献
3.20网上资料
3.21参考书目
3.22习题
第4章应力、应变与挠度
4.0引言
4.1应力
4.2应变
4.3主应力
4.4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
4.5莫尔圆
4.6作用应力与主应力对比
4.7轴向拉伸
4.8直接剪应力、直接挤压
4.9梁与弯曲应力
4.10梁挠度
4.11卡氏法
4.12扭转
4.13组合应力
4.14弹簧系数
4.15应力集中
4.16轴向压缩——压杆
4.17圆筒的应力
4.18静态应力和变形分析的
4.19小结
4.20参考文献
4.21参考书目
4.22习题
第5章静态失效理论
5.0引言
5.1静加载下韧性材料的失效
5.2脆性材料在静载下的失效
5.3断裂力学
5.4使用静态载荷失效的理论
5.5静态失效案例研究分析
5.6小结
5.7参考文献
5.8参考书目
5.9习题
第6章疲劳失效理论
6.0引言
6.1疲劳失效机理
6.2疲劳失效模型
6.3机械设计的考虑
6.4疲劳载荷
6.5测量疲劳失效准则
6.6估算疲劳失效准则
6.7缺口与应力集中
6.8残余应力
6.9高周疲劳设计
6.10单向对称应力设计
6.11单向波动应力设计
6.12多向应力疲劳设计
6.13高周疲劳设计的一般方法
6.14疲劳设计案例研究
6.15小结
6.16参考文献
6.17参考书目
6.18习题
第7章表面失效
7.0引言
7.1表面结构
7.2表面配副
7.3摩擦
7.4粘着磨损
7.5磨粒磨损
7.6腐蚀磨损
7.7表面疲劳
7.8球面接触
7.9圆柱面接触
7.10一般接触
7.11动态接触应力
7.12表面疲劳失效模型——动态接触
7.13表面疲劳强度
7.14小结
7.15参考文献
7.16习题
第8章有限元分析
8.0引言
8.1有限元方法
8.2单元类型
8.3网格划分
8.4边界条件
8.5施加载荷
8.6测试模型(验证)
8.7模态分析
8.8案例研究
8.9小结
8.10参考文献
8.11参考书目
8.12网上资料
8.13习题
第2篇机械设计篇
第9章设计案例研究
9.0引言
9.1案例8便携式空气压缩机
9.2案例9干草捆卷扬机
9.3案例10凸轮试验机
9.4小结
9.5参考文献
9.6设计项目
第10章轴、键与联轴器
10.0引言
10.1轴上载荷
10.2轴上零件与应力集中
10.3轴的材料
10.4轴的功率
10.5轴的载荷
10.6轴的应力
10.7组合载荷作用下轴的失效
10.8轴的设计
10.9轴的变形
10.10键和键槽
10.11花键
10.12过盈配合
10.13飞轮设计
10.14轴的临界转速
10.15联轴器
10.16案例研究
10.17小结
10.18参考文献
10.19习题
第11章轴承与润滑
11.0引言
11.1润滑剂
11.2黏度
11.3润滑的类型
11.4滑动轴承材料组合
11.5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11.6流体动压轴承的设计
11.7高副接触
11.8滚动轴承
11.9滚动轴承的失效
11.10滚动轴承选型
11.11轴承安装细节
11.12特殊轴承
11.13案例研究
11.14小结
11.15参考文献
11.16习题
第12章直齿圆柱齿轮
12.0引言
12.1齿轮啮合理论
12.2轮齿的参数命名
12.3干涉与根切
12.4重合度
12.5轮系
12.6齿轮制造
12.7直齿圆柱齿轮的载荷
12.8直齿圆柱齿轮的应力
12.9齿轮材料
12.10齿轮传动润滑
12.11直齿圆柱齿轮设计
12.12案例研究
12.13小结
12.14参考文献
12.15习题
第13章斜齿轮、锥齿轮和蜗轮蜗杆
13.0引言
13.1斜齿轮
13.2锥齿轮
13.3蜗杆机构
13.4案例研究
13.5小结
本章使用的重要公式
13.6参考文献
13.7习题
第14章弹簧设计
14.0引言
14.1弹簧刚度
14.2弹簧类型
14.3弹簧材料
14.4螺旋压缩弹簧
14.5静载荷作用下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
14.6疲劳载荷作用下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
14.7螺旋拉伸弹簧
14.8圆柱螺旋扭转弹簧
14.10案例分析
14.11小结
14.12参考文献
14.13习题
第15章螺纹与紧固件
15.0引言
15.1标准螺纹形式
15.2传动螺旋
15.3螺纹上的应力
15.4螺纹紧固件的类型
15.5螺纹紧固件的制造
15.6标准螺栓和机用螺钉强度
15.7拉伸下紧固件的预紧力
15.8连接刚度系数确定
15.9预紧力控制
15.10紧固件的剪切
15.11设计案例设计空气压缩机的头螺栓
15.12小结
15.13参考文献
15.14参考书目
15.15习题
第16章焊接
16.0引言
16.1焊接过程
16.2焊接接头和焊缝类型
16.3焊接接头设计原则
16.4焊缝的静载荷
16.5焊缝的静强度
16.6焊缝的动载荷
16.7焊缝线处理
16.8偏心受载的焊接模式
16.9机器中焊件设计注意事项
16.10小结
16.11参考文献
16.12习题
第17章离合器与制动器
17.0引言
17.1制动器和离合器分类
17.2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规格
17.3离合器与制动器的材料
17.4圆盘摩擦离合器
17.5盘式制动器
17.6鼓式制动器
17.7小结
17.8参考文献
17.9参考书目
17.10习题
附录A材料性能
附录B梁的表格
附录C应力集中系数
附录D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前言/序言

  介绍本书是机械零件设计课程教材,特别适合大多数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年课程使用。学习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以及与材料强度相关的课程。本书的目的是:为专业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以强调设计重点。本书适用于低-高年级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撰写本书的初衷是使其易于阅读,使学生有兴趣阅读这些枯燥无味的专业内容。

  本书比其他现有教材做了改进,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优势。本书强调设计和综合,以及分析,给出了详细和独立的例题、案例研究和求解技术。所有的插图采用双色绘制。每章都提供了简短的习题,且在适当的位置给出了较长的非结构化的设计项目任务。

  本书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与例题和案例研究对应的所有计算机文件均用几种不同的语言(Mathcad,MATLAB,Excel和TKSolver)编写,它们可在本书网站中查到(http://www�眕earsonhighered�眂om/norton)。网站中还提供了作者编写的其他一些程序的执行文件,它们包括莫尔圆生成器(MOHR�眅xe)、矩阵求解器(MATRIX�盓XE)、连杆设计程序和凸轮设计程序。在网站中还给出网站内容索引。

  本书试图对工程力学中的失效理论和分析的内容给予全面和深入的介绍,还在很大程度上比本门学科的其他大多数教材更强调专业综合与设计方面的内容。书中指出了各种零件设计所需的分析方法的通用性,并强调计算机辅助工程作为一种方法在这类问题的设计和分析中的应用。作者对本门课程的方法是基于在机械工程设计行业中从业和咨询50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作者在大学教授了40年的机械工程设计。

  在第5版有什么新内容?●在第3章中增加了运动学基础的几节内容。因为运动学的这些内容加入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中对许多相关课程具有价值。

  ●在网站中提供了21个与各章节有关主题的授课视频。这些视频都是从作者在伍斯特理工学院的现场教学录像中选出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复习和提高对本书这些主题的理解。

  ●网站提供了8个简短的视频来演示应力分析的各种原理,以及展示常用机械零件,如弹簧、齿轮和轴承等。

  ●网站上提供了6个工作中的真实机械的视频。

  ●作者新的程序(如Linkages和dynacam)也放在了网站上。

  ●添加或修订了90多道全部采用国际单位的习题。

  理念机械设计通常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遇到的在设计方面具有挑战性的门课程,它不是求解简单的习题。这门课程强调的设计类型是细节设计,它仅仅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在细节设计中,待设计设备的一般构造、应用,甚至整体形状在一开始通常是知道的。我们不是要发明一个新的装置,只是确定一个待定的机器零件的形状、大小和材料,使它不会在已知的加载和环境条件下的预期服务期内失效。

  传统讲授零件课程的方法强调的是单个机器部件或零件的设计,如齿轮、弹簧、轴等。对此方法的一个批评是:有时针对零件的课程(或教材)可能很容易成为一本“食谱”,即只是收集零散的主题,却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在现有“食谱”中找不到的其他问题。确实有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这样,教师(或作者)比较容易让课程(或教材)变成这种模式:“嗯,今天是星期二,让我们设计弹簧;星期五我们将设计齿轮。”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它可能使学生受到误导,因为它不再需要学生对设计问题的理论基础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理解。

  本课程给出的许多机器零件为基本理论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如此看来,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和重要的工程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工具。例如,在预紧螺栓的主题中,用金属薄垫片抗疲劳载荷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工具引出预应力的概念。学生不可能被要求在实践中总是设计预紧螺栓,但他或她可能利用预应力的经历获得对预应力的理解。承受随时间变化的载荷的斜齿轮设计提供给学生作为理解组合应力、赫兹应力和疲劳失效的一个极好的工具。因此,只要在教材中所采取的方法足够普适,单一零件的方法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方法。也就是说,它不应该退化成一系列的明显不相关的练习,而应提供一种集成的方法。

  作者发现现有教材(和机械零件课程)的另一个缺陷是在系统动力学和系统应力分析之间缺乏联系。通常,这些教材中给出的机械零件都(魔法般地)预先给了施加在它们上面的载荷。然后教学生如何通过这些载荷确定所引起的应力和变形。而在实际机械设计中,力往往是不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载荷可能是由各运动零件的质量的加速度引起的。然而,只有当几何尺寸确定且通过应力分析得到待设计零件的强度后,质量才能准确确定。因此,存在一个僵局,这个僵局只有通过迭代打破,即假设零件的几何尺寸,获得这一零件的几何性质和质量性质,计算零件由于材料和零件几何形状导致的动载荷,然后计算载荷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如果失效,则重新设计,并重复上述步骤。

  一种集成方法本书分为两篇。第1篇介绍了应力、应变、变形、材料性质、失效理论、疲劳现象、断裂力学和有限元分析等基础内容。这些理论方法的内容与其他现有教材类似。第2篇介绍了如何处理具体的、常见的设计零件,作为理论的应用实例,为避免只是给出一系列不同的主题,通过给出的集成方法将各种主题以案例研究的形式联系在一起。

  大多数零件教材包含了超过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一门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在写这本书的第1版之前,通过向美国200位讲授零件课程的大学教师发送调查问卷,征求他们对零件教材主题相对重要性和期望内容设置的意见。从第2版到第5版的每一次修订,都进行了用户调查,以确定应该改变或增加什么。对这些反馈进行的分析影响了本书所有版本的结构和内容。来自受访者的强的愿望之一就是案例研究,希望它们提出切合实际的设计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围绕10个系列性的案例研究来构建本书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案例研究给出同一设计问题的不同方面案例,在多个章节中出现,例如,在第3章中确定装置的静态载荷或动态载荷、在第4章中计算静载荷应力以及在第5章中应用适当的失效理论确定安全系数。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提出更复杂、更多设计内容的案例研究。第6章关于疲劳设计的案例研究就是从作者在咨询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真实问题来进行案例讲解。第8章介绍了几个有限元分析的案例研究与前面章节做过的经典解的比较。

  案例研究提供了一系列贯穿本书的机械设计项目,它包含了这类教材通常处理的各类零件的组合。这些组件包含一些零件的集合,如受轴向和弯曲载荷联合作用的连杆、压杆,弯曲与扭转组合的轴,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的齿轮副、回位弹簧,疲劳加载的紧固件和轴承等。这种集成的方法有几个优点。它在本书中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整体设计问题,而不是一堆零散、无关的问题。学生可以看到影响单个零件设计决策的相互关系和理由。更全面的案例研究在本书的第2篇。第1篇的案例研究范围较为有限,涉及的是该章的工程力学主题。除了案例研究外,每一章还选择了一些样例来强化特定主题。

  第9章设计案例研究致力于3个设计案例研究,以便在后面的章节中使用,强化在轴、弹簧、齿轮、紧固件等设计和分析中蕴含的概念。实际上,这些设计案例研究并没完全解决整个案例,因为它们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学生项目作业提供素材。作者成功地用这些案例研究主题作为多周或一学期的学生小组或个人的项目作业。开放式的项目作业比课后作业更有助于加强对课程中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学习。

  习题集为满足第1版用户解耦的要求,在886个习题中,77%(686个)的随章习题都是独立的。习题集中其他的23%与后续章节相关。这些相关习题在每章中编号的短线后面的数字是相同的,并用粗体字表明它们在章节中的通用性。例如,习题3-4要求对拖车挂接装置做静态受力分析;习题4-4要求进行基于习题3-4相同计算载荷的同一挂接装置的应力分析;习题5-4要求用习题4-4计算的应力计算该挂接装置的静态安全系数;习题6-4要求对同一挂接装置进行疲劳失效分析,而习题7-4要对它进行接触应力分析。对同样的拖车挂接装置,在第8章中,作为案例研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因此,当新的主题引出时,基本设计问题的复杂性随即展开。希望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可以布置在后续章节中短线后相同数字的习题。如果不想用前面的习题作为后面习题的基础,则可以将前面问题的解决方案数据手册提供给学生。不喜欢关联习题的教师完全可以在686个习题中选择没有黑体编号的各章独立习题,以避免内容关联。

  内容安排第1章介绍了设计流程、问题提法、安全系数和单位。第2章回顾了材料的性质,因为即使学生已经修过门与材料科学或冶金有关的课程,机械设计也仍需要广泛和初步理解典型工程材料的性能。第3章探讨了运动学连杆机构和凸轮的基本原理,还复习了静态和动态载荷分析,包括梁、振动和冲击载荷,并为了说明应力和变形分析主题的连续性,建立了一系列在后续章节中使用的案例研究。

  机械零件设计课程的核心实际是一个中等水平应用应力分析的课程。因此,在第4章回顾了应力和变形分析基础。第5章详细介绍了静态失效理论,因为学生通常没有完全消化前面应力分析中给出的概念。这一章还介绍了静态载荷下的断裂力学分析。

  由于大多数入门课程只处理静态加载问题,零件课程通常是学生的次接触疲劳分析的应力分析,因此,在第6章用了较长篇幅介绍了疲劳破坏理论,重点是高周疲劳的应力-寿命设计,它常用在旋转机械的设计中。该章进一步讨论关于循环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的断裂力学理论。这里没给出基于应变方法的低周疲劳分析,但向读者介绍了它们的应用和目的,并提供了进一步学习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本章也对残余应力做了讲解。第7章深入讨论了磨损机理、表面接触应力和表面疲劳。

  第8章介绍了有限元分析(FEA)。许多教师利用机械零件课程向学生介绍有限元分析,并用机械设计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第8章提供的材料中不是为了替代有限元理论教学。许多其他致力于有限元分析教学的书上都有这些材料,这里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课程熟悉有限元分析理论。同时,第8章还介绍了有限元分析在实际机械设计问题中应用的适当技术。关于零件的选择、网格细化的问题和适当的边界条件的给定是有限元开发的细节。这些问题通常不会在有限元理论书籍中涉及。现在许多工程师培训时,在他们专业实践中会利用CAD实体建模软件和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然而,了解这些工具的局限性,并恰当地使用这些工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需要,本章可以在课程前段讲授,特别是如果学生要用有限元解决所分配给他的任务时。对各章节的许多作业,在本书网站上都提供了它们的SolidWorks几何模型。

  前面这8章构成了本书的篇,是为了机械零件设计奠定所需的分析基础。除第8章的有限元分析外,它们安排的顺序与它们的提出和建立的顺序相一致。

  本书第2篇介绍了机械零件设计,把零件作为一个整体机械的一部分。第2篇的各章本质上是彼此独立的,如果教师愿意,可以采取任何顺序(或跳过)(除了第12章直齿圆柱齿轮应在第13章斜齿轮、锥齿轮和蜗轮蜗杆研究之前讲授外)讲授。本书所有的主题可能无法在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中全部覆盖。未覆盖的章节仍可作为工程师们在他们专业实践中的参考。

  第9章提出了一组设计案例研究作为作业和案例研究的例子供后续的章节使用。此外除了对案例的详细分析,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推荐设计项目作业。第10章采用了第6章提出的疲劳分析技术研究了轴的设计。第11章用第7章提出的理论讨论了流体膜和滚动轴承理论和应用。第12章采用AGMA建议的新步骤深入介绍了直齿圆柱齿轮的运动学、设计和应力分析。第13章是齿轮设计的拓展,包括斜齿轮、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第14章的弹簧设计内容包括螺旋压缩弹簧、拉伸弹簧和扭转弹簧,并全面讨论了碟形弹簧。第15章研究了动力螺纹和紧固件。第16章给出了静态和动态载荷下焊接件设计的新处理方法。第17章介绍了盘式、鼓式离合器和制动器的设计和规格。附录中包含了材料强度数据、梁的参数表格、应力集中系数以及部分习题解答。

  罗伯特·诺顿那不勒斯,佛罗里达州



《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原理、方法与实践的经典著作,已历经多次修订,全新第5版更是集结了该领域前沿的知识与技术,旨在为读者构建坚实的机械设计知识体系,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核心内容概览: 机械设计绪论: 本章引领读者进入机械设计的大门,阐述机械设计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介绍机械设计的通用流程、设计准则以及人类工程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经济性、可靠性与可持续性。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与失效分析: 这是机械设计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机械零件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与变形分析方法,包括静强度、疲劳强度、刚度、刚度校核等。重点介绍了强度计算的理论基础,如材料力学基本原理、弹性力学概念,并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实际的强度计算,如何根据失效模式选择合适的安全系数。同时,对断裂力学、接触应力等更高级的失效分析方法也进行了介绍,为复杂工况下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连接件的设计: 连接件是构成机械设备的基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铆连接、焊接连接等各类常用连接件的设计计算与选型。详细阐述了螺纹连接的预紧力、强度计算,键与轴的强度校核,以及各种连接形式的受力分析与寿命预测。特别强调了连接可靠性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工作环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与材料。 轴与轴系的设计: 轴类零件在机械传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不仅讲解了轴的强度计算(弯曲、扭转、组合)、刚度计算,更侧重于轴的整体设计,包括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选用与配置、键槽和油封槽的设计等。对轴的变形分析、振动特性也有深入探讨,为设计出高效、可靠的轴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轴承的设计与选用: 轴承是实现旋转运动平稳、减少摩擦的关键部件。本书全面介绍了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选用原则。详细讲解了轴承的当量动载荷计算、寿命计算,以及在不同工况下(如高温、高速、重载)的特殊轴承选用技巧。对轴承的安装、润滑与维护也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齿轮传动的设计: 齿轮传动是应用最广泛的动力传递方式之一。本书深入分析了圆柱齿轮、锥齿轮、蜗杆蜗轮等各类齿轮的几何设计、强度计算(齿面接触强度、齿根弯曲强度)与精度要求。详细阐述了齿轮传动的效率、噪声、润滑等问题,并介绍了高精度齿轮的设计方法。 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 这两类传动方式因其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易于维护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本书分别对三角带传动、平带传动、齿形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类型、结构、传动比计算、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和寿命设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强调了传动效率、涨紧装置的设计以及在特殊环境下的选型考量。 蜗杆传动与螺旋传动的设计: 蜗杆传动能够实现大传动比的传递,而螺旋传动常用于起重、夹紧等机构。本书详细介绍了蜗杆传动的类型、结构、效率、强度计算以及润滑问题。对螺旋千斤顶、螺旋榨汁机等典型螺旋传动机构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离合器与制动器的设计: 这两类机构在机械传动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书系统介绍了摩擦离合器、液力偶合器、电磁离合器以及各类制动器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选用。重点讲解了摩擦件的设计、散热问题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原则。 弹簧的设计: 弹簧在吸收冲击、缓冲、储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详细介绍了螺旋压簧、螺旋拉簧、板弹簧、扭转弹簧等各类常用弹簧的结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与设计。重点关注弹簧的疲劳寿命、刚度特性以及在振动系统中的应用。 润滑与密封: 良好的润滑和密封是保证机械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本书深入阐述了润滑的基本原理、润滑剂的种类与性能,以及润滑装置的设计。对各类密封件(如油封、填料密封、迷宫密封)的结构、工作原理、选用原则与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机械振动与动力学基础: 了解机械振动对于设计出平稳、可靠的设备至关重要。本书介绍了单自由度、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特性、固有频率、阻尼振动以及强迫振动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进行动力学分析,如何采取措施减小或消除有害振动。 机械设计方法学: 本章着眼于更宏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介绍了创新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可靠性设计方法、人机工程学设计以及面向制造的设计(DFM)等先进的设计理念。旨在提升读者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书在讲解经典机械设计理论的同时,融入了大量工程实例和实际案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内容全面且深入: 涵盖了机械设计所需的核心知识体系,从基础的材料力学与零件强度,到各类典型机构的设计,再到先进的设计方法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配备了大量清晰的插图、图表和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机械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受力状态,大大增强了内容的易读性与理解性。 贴合工程实际: 关注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需求,强调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考量因素,如可靠性、经济性、可制造性、可维护性等,培养读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权威性与前沿性: 作为经典著作的最新版本,本书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与时效性。 无论是机械专业的在校学生,还是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发的工程师,亦或是对机械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宝贵参考资料。它将引领您探索机械设计的奥秘,掌握精湛的设计技能,为创造更先进、更可靠的机械产品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机械工程博士的学生,对于理论深度和前沿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博士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而《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无疑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具有深度和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平。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整合,更是对机械设计领域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在关于“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章节中,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基本公式的推导,而是深入分析了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以及如何运用更高级的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对于我从事理论研究非常有启发。此外,这本书在前沿技术的引入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对“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流体力学”等现代工程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阐述了它们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先进的计算工具是如何改变着传统的机械设计模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多体动力学”的讨论,它对于理解复杂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至关重要,也是我博士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作者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丰富的工程实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绝佳途径。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翔实,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机械设计领域的一本经典教材,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参考书,它为我的博士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灵感。

评分

我是一名在汽车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我们对机械设计的成本效益和可制造性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书中关于“零件的经济性设计”的章节,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合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简化零件结构、采用高效的加工工艺等方式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又不牺牲产品的性能。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标准化与系列化设计”的理念。在汽车行业,零部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系列化开发的理论指导。书中关于“焊接设计”的章节也对我很有帮助。汽车车身、底盘等很多部件都需要焊接,如何进行合理的焊接设计,保证焊接的强度和可靠性,降低焊接变形,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准则和方法。书中引用的案例,也很多来源于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我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顾问,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它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白色的立体字体,书名“机械设计”几个大字稳稳地占据了中心位置,下面一行小字“原书第5版”则暗示了其悠久的历史和不断更新的学术积淀。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机械设计是我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教材,我总是抱着审慎的态度。这次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几位学长学姐的推荐,他们说这本书是“啃不烂的经典”,是“通往真正懂机械设计的必经之路”。拿到手里,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就让人眼前一亮,是那种略带哑光的优质纸,印刷清晰,字迹锐利,即使是复杂的插图和公式,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第一章的内容,并没有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入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阐述了机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思维方式”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培养一种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设计思维。这种开篇方式,对于像我这样初次深入接触机械设计理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它消除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初步畏惧感,让我觉得机械设计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逻辑和实践去掌握的。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那些熟悉的机械零件,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设计者的智慧和匠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下去,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精密零件背后的科学原理。

评分

我是一名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者,专注于动态系统仿真与控制。对于分析和设计复杂的动态机械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和严谨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在我看来,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价值的杰作。书中关于“机构学”和“动力学”的章节,为我构建系统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在讲解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时,不仅给出了经典的分析方法,还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处理手段,例如拉格朗日方程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建立起复杂多体系统的数学模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振动分析”的讨论,它详细阐述了机械系统的固有频率、模态分析以及如何抑制不希望的振动。这对于我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优化至关重要。在实际研究中,我常常需要处理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这本书中对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我解决实际研究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书中引用的案例,也充分体现了其理论指导下的工程应用。例如,对于机器人手臂的动力学建模,或者复杂传动系统的运动仿真,都与我的研究领域息息相关。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我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前瞻性,让我受益匪浅,它是我进行动态系统仿真与控制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机械专业的退休教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无数的教材和参考书。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它所展现出的学术严谨性、内容的时效性以及编排的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首先,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到具体的零件设计,再到整个机械系统的集成,逻辑线索清晰,过渡自然。每一章节的开篇,都会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概述,点明核心概念,然后逐层深入,细致入微地讲解。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非常有帮助。其次,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阐述都力求精确和透彻。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力学原理时,并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但同时又辅以大量的图示和直观的类比,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应力分析时,作者不仅给出了公式,还配有清晰的受力模型图,并详细解释了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窥见其精髓。再者,这本书的案例 selection 非常具有代表性。书中选取的案例,覆盖了从小型精密仪器到大型工业设备的各个领域,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机械设计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不同应用场景下设计的侧重点和方法论的差异。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所蕴含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理解机械设计的人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我虽然不像机械工程师那样专注于具体的零件设计,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产品,离不开坚实的机械设计基础。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就像是一本“机械设计的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通往产品实现的大门。书中关于“人机工程学”和“可操作性设计”的章节,让我深刻理解了机械设计与用户体验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将人体工程学原理融入到机械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舒适、更易用的产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美学原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的探讨。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是技术,但作者并没有忽视形式美感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这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防错设计”的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错误,并采取措施来防止这些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这对于我将来在产品设计中规避潜在的风险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机械设计工作流程和核心理念的绝佳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与机械工程师进行沟通与协作,共同打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评分

我是一名机械设计初学者,正在大学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接触到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我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机械设计资料,但总是感觉知识点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从最基础的“工程图纸识读”开始,作者就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理解图纸的语言,这对我这种新手来说,非常重要。然后,书中又详细介绍了各种基本的机械零件,比如螺钉、螺母、键、销等,并对其工作原理、失效模式以及选择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给出理论知识,还会通过大量的实例图来展示这些零件在实际机械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在学习“连接”部分时,我之前一直对各种连接方式的优缺点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对比分析,清晰地解释了螺纹连接、铆接、焊接等方式的适用场景和设计要点,让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此外,书中关于“摩擦与磨损”的章节,也让我对机械系统的效率和寿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用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了摩擦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小摩擦,这对我将来设计更高效的机械系统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对于初学者,也能比较轻松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带领我走进机械设计的奇妙世界。

评分

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资深工程师,我们这个行业对机械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始终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书籍。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书中关于“精密机械设计”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高精度要求的零件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克服各种误差,如何进行公差的合理分配,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补偿手段来提高设计的精度。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航空航天领域至关重要,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书中对“可靠性工程”的论述也极其深入,它不仅仅是关于故障率的计算,更是从设计源头就开始构建产品的可靠性,包括冗余设计、失效模式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高可靠性产品时必须掌握的工具。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极端环境下的机械设计”的探讨,比如在高温、低温、高压、真空等特殊环境下,材料的性能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对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航空航天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些极端条件,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引用的案例,很多都与我们行业相关,比如精密仪器、发动机部件、控制系统等。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我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对机械原理一直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经常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虽然算不上是专业的工程师,但我总觉得,想要做出真正好用的东西,光靠“感觉”是不够的,必须得懂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就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说实话,一开始我看到那么厚的书,还有那些看起来复杂的公式,心里还是有点打怵的。但是当我耐心地读下去,尤其是读到关于“轴的设计”那部分时,我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了轴在承受各种载荷时的变形和失效机理,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轴承如何选择和安装,以及如何进行润滑和密封。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在制作自己的小项目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零件磨损过快或者运转不顺畅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是由于对这些细节的忽视。书中对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原则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比如螺纹的啮合原理、齿轮传动的效率计算、弹簧的储能特性等等。这些知识,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去思考每一个零件的设计,不再是简单地照搬图纸,而是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可靠性设计”的章节,它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机械设计,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长期的稳定运行,减少故障发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原理的深刻理解,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去探索机械设计的奥秘。

评分

我是一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设计难题,有时候,即便我熟悉相关的软件操作,但面对一些创新性或者复杂性要求较高的项目时,仍然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次我偶然接触到了这本《机械设计(原书第5版)》,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只是理论的堆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尤其是翻阅到关于“强度分析与校核”的章节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应力集中、疲劳失效的机理,并且提供了多种实用的分析方法和校核准则。书中对不同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行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结构设计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设计优化”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设计目标,而是鼓励工程师综合考虑强度、刚度、质量、成本、可制造性以及寿命等多个因素,并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比如参数化设计、拓扑优化等。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实际项目中,我经常需要在多个设计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和丰富的工具箱。书中引用的案例也十分贴切,很多都来源于真实的工程实践,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我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

看了一下,感觉比较专业,不算入门级的书,据说还有配套软件和文档,但是没有下载回来

评分

不错哦,很好的书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物流快,服务好,书本质量很好。值得购买!京东的物流真的好快!

评分

很好的书,前面是理论基础后面是设计,有比较多的例子,插图很好看

评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还不错,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同于国内的机械设计方面的书籍,思维交新颖,很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