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大量較新的、由世界上各機構發布的宏觀經濟統計數據為依據,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為背景,分彆從消費品零售增長率、進齣口增長率、居民 消費價格指數、就業、外匯儲備、財政赤字、金融機構貸款餘額以及證券市場等幾個方麵,以各種量化指標進行衡量和評估,並較終給齣一個風險指數。在此基礎之 上,本書還進一步對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做齣預測和前瞻,這對於我們廣大從事經濟工作的讀者來說,具有較強的啓迪和指導意義。
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洪水神話,洪水神話的成因說法眾多。《洪水神話的文化闡釋》通過對中外大量洪水故事的研究,將各民族的洪水神話、傳說置於象徵、隱喻的框架來理解。所謂史前時代的“大洪水”,乃是無序的“混沌”時代的象徵,乃是對“混沌”造成巨大災難的一種具象化的錶述。而造成史前時代無序與混沌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曆法的缺失或者錯亂。洪水的剋服或獲得治理,意味著混沌的被剋服,世界秩序的重新建立。曆法是剋服混沌與創世(建立世界秩序)的關鍵,曆法在上古人的眼中反映瞭“天道”。而用來“測天”,以觀測天象、製定曆法的測天之所“天象颱”,則是神話學上所謂的“神聖中心”或“世界中心”。
尹榮方,男,1952年1月生於上海,上海海關學院基礎部教授(現已退休),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神話學等的研究及教學。齣版過《社與中國上古神話》、《龍樹的秘密一三星堆文化探源》、《神話求原》等專著。又在《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戰綫》、《民族藝術》、《求索》、《東南文化》、《中國文化研究》、《雲夢學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汕頭大學學報》、《長江大學學報》等二十餘傢刊物發錶過古代文學、神話學等研究論文近百篇。
總序
第一章 世界性的洪水神話
一、從“挪亞方舟”說起
二、洪水神話與“祭壇”
三、祭司、巫師與創世神話
四、洪水神話與農業起源
五、關於洪水神話起源的幾種意見
第二章 洪水神話與葫蘆避水
一、我國南方的葫蘆避水神話
二、上古月令係統中的葫蘆紀時
三、關於“宇宙山”和“世界樹”
四、兄妹殖人與“神聖中心”
五、木鼓避水與“神聖中心”
六、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聖中心”誕生人類神話
七、葫蘆與生育、求子習俗
八、“挪亞方舟”與“烏特納比施蒂方舟”
第三章 伏羲、女媧的象徵意蘊
一、伏羲、女媧與上古婚姻形態
二、伏羲、女媧是陰陽的象徵
三、陰陽兩氣與萬物化生
四、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婚”的寓意
五、女媧“煉石補天”的寓意
第四章 盤古神話、動物創世神話
一、混沌與盤古創世神話
二、盤古神話與雞創世
三、盤古神話與殷商“亳社”
四、動物創世神話
五、動物創世與物候曆及曆法符號
第五章 創世神話與尋找糧種
一、十二生肖與彝族的母虎曆法
二、葫蘆神話中的老鼠
三、尋找糧種的故事
四、鳥取榖種傳說的蘊意
五、布榖鳥教人耕種和它的化生故事
六、榖種起源的其他神話類型
七、取糧種與天女神話
八、薑螈履“帝跡”生“稷”神話的蘊意
第六章 天地分離神話
一、天地分離神話概說
二、天地分離與曆法創製、曆法修訂
三、天地未分離前的混沌意象的起源
四、木石之怪“夔”是“混沌凶獸”
五、天地的分離者——太陽和火焰
六、重、黎“絕地天通”傳說與天地分離神話
七、“絕地天通”與曆法改革
第七章 大禹治水與禹為“蟲”的假說
一、顧頡剛的禹為“蟲”的假說
二、“風”之從“蟲”與“風”的本義
三、關於風的“八日而化”
四、蟲與上古時代的曆法符號
五、“萬舞”與曆法的傳承
第八章 橫目人與縱目人的象徵意義
一、古籍中的橫目人與縱目人
二、西南少數民族神話中的橫目人與縱目人
三、橫目人與縱目人的寓意分析
四、“夏”與曆法創造
第九章 洪水神話與伊尹傳說
一、“空桑”與伊尹的齣生傳說
二、伊尹“負鼎乾湯”
三、比較《呂氏春鞦·本味》與《逸周書·王會》
四、伊尹所負乃《山海經》之類的圖籍
五、伊尹傳說與鑽燧改火
六、伊尹“四方之令”與《山海圖》
七、伊尹名號探源
《洪水神話的文化闡釋》:
第一章
世界性的洪水神話
洪水神話流傳的廣泛,現在幾乎是無人不知瞭。對洪水神話的研究,也早已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點,不僅神話學傢、人類學傢、神學傢、曆史學傢、文學傢,甚至考古學傢、地質學傢、心理學傢等也從不同角度,試圖解釋這個神話的起因。在本書中,我們試圖對洪水神話的曆史根源作些探索,希望藉此給人們提供一些新的認識視角。一、從“挪亞方舟”說起據說現在世界上有洪水故事發現的,已有180多個國傢和民族。所有這些洪水故事中影響最大、最廣的當然是《舊約·創世記》中的挪亞方舟故事,我們的闡述也從這個故事開始。這個洪水故事,《聖經》上是這麼說的:耶和華上帝看到地上的人類作惡多端,決定把人類以及世上的走獸、昆蟲和天上的飛鳥全部消滅,隻有挪亞是個義人,在耶和華眼前濛恩,他要保全挪亞一傢的性命。《舊約·創世記》說:世界在神麵前敗壞,地上滿瞭強暴。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瞭;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瞭行為。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麵前,因為地上滿瞭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並毀滅。你要用哥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裏外抹上鬆香。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
方舟上邊要留透光處,高一肘。方舟的門要開在旁邊。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層。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裏保全生命。……”當洪水泛濫在地上的時候,挪亞整六百歲。挪亞就和他的妻和兒子、兒婦都進入方舟,躲避洪水。潔淨的畜類和不潔淨的畜類,飛鳥並地上一切的昆蟲,都是一對一對的,有公有母,到挪亞那裏進入方舟,正如神所吩咐挪亞的。過瞭那七天,洪水泛濫在地上。
當諾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瞭,天上的窗戶也敞開瞭。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正當那日,挪亞和他三個兒子閃、含、雅弗,並挪亞的妻子和三個兒婦,都進入方舟。他們和百獸,各從其類;一切牲畜,各從其類;爬在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一切禽鳥,各從其類,都進入方舟。凡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都一對一對地到挪亞那裏,進入方舟。
洪水泛濫在地上四十天,……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動物,就是飛鳥、牲畜、走獸和爬在地上的昆蟲,以及所有的人都死瞭。……隻留下挪亞和那些與他同在方舟裏的。水勢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神風吹地,水勢漸落。淵源和天上的窗戶都閉塞瞭,天上的大雨也止住瞭。水從地上漸退。過瞭一百五十天,水就漸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水又漸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頂都現齣來瞭。
過瞭四十天,挪亞開瞭方舟的窗戶,放齣一隻烏鴉去。那烏鴉飛來飛去,直到地上的水都乾瞭。他又放齣一隻鴿子去,要看看水從地上退瞭沒有,但遍地上都是水,鴿子找不著落腳之地,就迴到方舟挪亞那裏,挪亞伸手把鴿子接進方舟來。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米黃色封皮,搭配上古樸的字體,一下子就將你帶入瞭一種對曆史深邃的反思之中。我記得翻開扉頁時,內頁的紙張質感也處理得極為考究,觸感細膩,墨色濃鬱而不暈染,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尤其是排版上,作者似乎對閱讀體驗有著近乎苛刻的追求,大段的論述中間穿插著恰到好處的留白,使得復雜的概念也能被清晰地梳理齣來,不至於讓人感到壓抑。裝幀上的這種用心,其實已經預示瞭內容本身的重量感和厚度,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通俗讀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學術工藝品,讓人在捧讀時就能感受到創作者對“知識載體”的尊重,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在如今快餐式的齣版市場中,實屬難得的寶貴品質,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過程中的沉浸感和儀式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古典的韻味,但絕非故作高深或晦澀難懂。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用他沉澱下來的智慧,娓娓道來那些關於人類集體記憶的深層密碼。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抽象概念時所使用的比喻,那些比喻往往源自於非常具體的、可觸摸的日常生活經驗或自然現象,使得那些宏大的哲學思辨立刻變得生動可感。比如,在探討某種原始信仰的演變時,他將之比作河床泥沙的沉積過程,看似緩慢無形,卻在漫長歲月中塑造瞭地貌的走嚮。這種將深奧理論“接地氣”的敘述功力,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即便是初涉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精髓,感受到文字中蘊含的那種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和智慧的流淌。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行文邏輯的嚴密性與跳躍性的完美結閤。作者在構建敘事框架時,並沒有采用那種綫性、平鋪直敘的編年史寫法,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總能預判到讀者可能産生的疑問,並在關鍵節點拋齣引人深思的論斷。例如,對於某個核心觀點的闡述,他會先從一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古代文明的祭祀儀式切入,然後迅速地用現代人類學的視角進行解構,最後再將兩者微妙地聯係起來,這個過程流暢得如同行雲流水,卻又暗藏著層層遞進的推導。這種敘事節奏的掌握能力,極大地考驗瞭作者的控場能力,它要求讀者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纔能跟上作者那不斷穿梭於不同時空和學科領域的思維軌跡,閱讀體驗可謂是酣暢淋灕,挑戰性與滿足感並存。
評分讀完近三分之一後,我開始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藉鑒其他學者的觀點時所采取的獨特立場。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將每一次引用都視為一場與曆史思想傢的對話。他總能精準地指齣前人理論中的細微偏差,或是提齣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看似已被定論的觀點。這種批判性繼承的態度,讓整本書充滿瞭思想的張力,讀起來絕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旁觀一場高水平的學術辯論。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片段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剋製和審慎,他會清晰地勾勒齣所有主流的解釋路徑,但最終總是傾嚮於一個更具包容性和解釋力的整閤模型,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公正的治學精神,讓人對其結論深信不疑。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鏡頭”。在此之前,我可能隻是將某些古老的傳說視為單純的故事或迷信,但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更具文化人類學的透鏡去審視周圍的一切——從城市規劃的布局,到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行為習慣,甚至是對天氣變化的集體情緒反應。作者成功地揭示瞭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深層文化基因,這些基因似乎在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這種知識的“賦能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麼想”,而是提供瞭一套極其精妙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深入、更有層次地去理解“我們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一次關於自我身份重塑的深度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