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全四册)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全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弘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史
  • 伦敦新闻画报
  • 历史影像
  • 西方视角
  • 文化交流
  • 图片史书
  • 历史研究
  • 社会生活
  • 摄影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8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0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白领、都市青年、广大历史、近代史读者
  

关于民国完整、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沈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译,原貌呈现《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

近3000张珍贵照片 +100万文字 + 特约记者现场报道

记录军阀政治、社会事件、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艰苦的抗日战争

西方视角,他人眼睛,历史定格,呈现不一样的记忆

马勇、雷颐、余世存、解玺璋等学者作序推荐

随书赠送影印样报一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沈弘教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新作,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全书按时间顺序1926—1929、1930—1934、1935—1938、1939—1949分为四册,再现了民国这二十几年中的历史记忆。

《伦敦新闻画报》系统报道了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社会生活,比如除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民风民俗,更重点的还是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当时有众多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从中国各地发出了报道,并且拍摄了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大多是《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约记者发自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观点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而且其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他人的眼睛,西方的视角,历史的定格,补充了我们的民国记忆。

作者简介

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图文资料,整理、编译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

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出版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民国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民国历史碎片,大限度聚集外围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国历史拼图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下来,使“往事”并未如烟随时光消逝。鲜活的历史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雷颐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而当时的报道,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民国,熟悉现代史,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关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非常道》作者,诗人、学者 余世存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十九世纪英国重要画报中的中国观察与文化碰撞 本书系一套精选的史料汇编,旨在通过梳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英国主流刊物《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所刊载的大量图文资料,展现彼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图景、媒介如何塑造帝国想象,以及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明在视觉与叙事层面发生的深刻互动与张力。本书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窗口期,着重发掘那些不为今日主流史学叙事所充分强调的侧面信息,以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更具细节的“他者中国”的图像学与社会史考察。 全书共分四册,结构严谨,侧重于对原始材料的系统性整理、注释与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叙述。其核心内容和特色如下: 第一册:帝国的黄昏与传教士的足迹(1880s – 1900) 本册主要收录了《伦敦新闻画报》中关于清末社会结构、政治变动以及西方传教活动的大量早期报道。核心内容包括: 1. 晚清的都市风貌与社会阶层: 详细记录了自强运动时期的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的城市景观。精选的版画和早期照片(尽管清晰度有限)描绘了码头工人、买办阶层、传统士绅的服饰与生活场景。特别关注了铁路、电报等新兴基础设施的引入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例如,对义和团运动前夕北方乡村的社会氛围的描绘,往往带有强烈的偏见,但其细节对于研究地方社会史仍具有参考价值。 2. 宫廷与权力更迭的视觉呈现: 对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核心人物的报道,多基于西方外交官或访问者的二手信息,但其配图对于研究西方媒体如何“脸谱化”东方君主具有重要意义。收录了甲午战争后,西方记者对北洋水师残余的零星报道,以及对清廷外交活动的图示记录。 3. 传教士的“文明使命”: 大量篇幅用于展示基督教在华的传教成果。这包括对教会学校、医院的图文介绍,以及传教士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这些报道往往是美化的,但它们构成了西方中产阶级理解中国“落后”与“待救”观念的基础。 第二册:危机的年代与预兆(1901 – 1911) 本册聚焦于庚子事变后至辛亥革命前夕的十年,国际环境日益紧张,中国内部结构性矛盾爆发的阶段。 1. 庚子事变的媒介重构: 详细分析了八国联军进京事件在画报中的叙事方式。重点对比了对北京城内冲突、使馆区防守的报道与对乡村地区“排外情绪”的描绘,揭示了西方媒体如何平衡其殖民精英的叙事与对本土民众的恐惧。本册收录了大量关于使馆区戒严、外国军队巡逻的版画。 2. 留学生群体与现代化的视觉符号: 开始出现大量描绘中国知识分子赴日、赴欧学习的图景。这批留学生被描绘为“新青年”的希望,但也夹杂着对他们“西化”程度的审视与不确定性。例如,对新式学堂、女学堂的报道,标志着对传统家庭结构的关注。 3. 地方叛乱与地方治理的失序: 记录了清末频发的民变、瘟疫以及地方官员的腐败,这些报道是支撑西方“中国行将崩溃”论调的视觉证据。特别收录了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早期图文,展现了地方抵抗的复杂性。 第三册:共和初期的动荡与试验(1912 – 1925) 辛亥革命爆发后,画报对中国的关注焦点迅速转向政治体制的转型及其伴随的社会动荡。 1. 帝制的终结与共和的迷茫: 包含了大量关于宣统退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现场描绘(多为艺术家想象或他人转述)。本册重点对比了对“旧”朝廷的衰亡与对“新”政府的谨慎期盼。袁世凯崛起及其称帝事件是本册的视觉高潮,画报如何捕捉和解读这位“亚洲拿破仑”的形象。 2. 军阀割据的视觉化: 军阀混战时期,画报的报道转向对军事冲突、北方战场的关注。记录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军阀的肖像,以及军队的装备与行进。这些报道往往带有强烈的“混乱”色彩,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无法自我治理的无序之地。 3. 科学与迷信的交锋: 记录了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思想的涌入如何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如对放足运动的支持、对新文学运动的介绍,以及对民间迷信、巫术的猎奇式报道,反映了西方精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心态。 第四册:社会转型与国际介入(1925 – 1937 初期) 本册涵盖了国民党北伐、定都南京以及抗日战争前夕的国际关切。 1. 北伐的进程与宣传: 记录了国民革命军从南方进军北方的过程。画报呈现了对革命军的正面报道,将其描绘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力量,但同时也记录了沿途民众对战乱的恐惧与不安。重点收录了对政治人物如蒋介石、汪精卫的早期西方肖像报道。 2. 城市化的新景象与阶层分化: 对南京、上海等地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集中报道。展示了摩登女性、西式广告牌、新式建筑的崛起。通过对比,揭示了这种现代化仅限于少数精英阶层,而底层民众的生活仍未得到显著改善。 3. 国际关注的焦点转移: 记录了中国在国际联盟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对东北事变(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观察,显示出西方媒体对远东局势的警惕性增加,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干预立场。本册的收尾部分,是西方社会对中国苦难初现端倪的零星报道。 总结: 本四册资料库是一部珍贵的“他者视角的中国编年史”,它通过视觉证据重构了特定历史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框架、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以及媒介在帝国主义叙事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它不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叙事著作,而是一套深度挖掘原始图像与文本的史料集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复古的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那种通过老照片和当时的图文报道来解读历史的方式,它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加直观、更有冲击力。想象一下,通过百年前的媒介,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社会风貌乃至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通过“他者”视角来观察“我们自己”历史的独特角度,总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和感悟。我期待能从中发现许多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比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不同阶层人物的服饰变化,甚至是当时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这套书的厚度也足够让人安心,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考据充分,绝对是能让人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看起来非常精良,这对于一本以图册为主导的历史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我希望出版社在影印和排版上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让那些黑白影像尽可能地保留住原有的历史细节和颗粒感,不要过度美化或失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影像本身就是文物,需要被郑重对待。如果能配上详细的图注和背景介绍,那就更完美了。我设想,仅仅是翻阅那些旧时的版面布局、当时的广告插页,都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媒介审美。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对物质文化和视觉历史的探索,远超乎文字记载所能提供的直观冲击。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全四册的鸿篇巨制总有一种敬畏感,它意味着作者和编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整理和诠释海量的原始材料。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像一个精密的织布机,将零散的历史碎片——那些报纸上的零星报道、不经意的插图——编织成一幅连续而有逻辑的历史画卷。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图文的简单堆砌,而是能在每一册中都清晰地勾勒出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比如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再到解放战争后期)中国的脉络变化。阅读这样的著作,需要的是耐心和沉浸感,我相信它能提供一种深度阅读的满足感,让读者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构建起对民国时期复杂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多重面向。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思想交锋的熔炉。这套书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可以从外部的、相对抽离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到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过程。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城市生活和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比如当时时髦的服饰、咖啡馆里的谈话、校园里的新学风气,这些“软性”的历史侧面,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通过一个外部观察者的镜头,我们或许能更冷静地看待当时国人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集体心态和反应,少了一些自我美化的滤镜,多了一份历史的真实重量。这种“他者凝视”的视角,对于理解我们如何塑造了当下的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史料的可靠性和解读的深度。我听闻这套书的资料来源非常权威,是基于一个西方重要媒体的存档,这本身就具备了极高的史学价值。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和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个补充性的、甚至是修正性的视角。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民国时期,西方记者是如何理解和描绘中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政治运动、文化思潮的捕捉是否精准?我希望这些图文能帮我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多维度的民国图景,而不是单线条的教科书式描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史料,往往能揭示出许多隐藏在本土叙事背后的文化张力与误解,读起来会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

评分

确实好书,有趣有价值,我们中国人百年前的真实模样儿,原来如此。

评分

图片好珍贵,值得收藏的好书

评分

感觉还不错,很有阅读的期待。纸张也不错!快递很迅捷!京东自营的发票有保证!

评分

商品不错,挺好的,以后还会购买

评分

这套书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

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1

评分

还行不错,一次性买了很多,点数够呛的,还行吧,送货速度快,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快好。。。。。。。。。。。。。。。。。。。。。

评分

买活动很给力,买了好多好多心仪的好书,估计要看好久好久了。读书始终都是一件入抽丝版的慢事情。美一本都是作者心血凝聚而成!都是一个一个好故事!好书值得拥有^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