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完整、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
沈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译,原貌呈现《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
近3000张珍贵照片 +100万文字 + 特约记者现场报道
记录军阀政治、社会事件、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艰苦的抗日战争
西方视角,他人眼睛,历史定格,呈现不一样的记忆
马勇、雷颐、余世存、解玺璋等学者作序推荐
随书赠送影印样报一张
本书是沈弘教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新作,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全书按时间顺序1926—1929、1930—1934、1935—1938、1939—1949分为四册,再现了民国这二十几年中的历史记忆。
《伦敦新闻画报》系统报道了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社会生活,比如除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民风民俗,更重点的还是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当时有众多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从中国各地发出了报道,并且拍摄了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大多是《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约记者发自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观点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而且其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他人的眼睛,西方的视角,历史的定格,补充了我们的民国记忆。
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图文资料,整理、编译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
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出版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等。
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民国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民国历史碎片,大限度聚集外围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国历史拼图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现代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下来,使“往事”并未如烟随时光消逝。鲜活的历史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雷颐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而当时的报道,则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
——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玺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民国,熟悉现代史,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关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非常道》作者,诗人、学者 余世存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那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复古的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那种通过老照片和当时的图文报道来解读历史的方式,它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加直观、更有冲击力。想象一下,通过百年前的媒介,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社会风貌乃至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通过“他者”视角来观察“我们自己”历史的独特角度,总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和感悟。我期待能从中发现许多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比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不同阶层人物的服饰变化,甚至是当时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这套书的厚度也足够让人安心,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考据充分,绝对是能让人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史料的可靠性和解读的深度。我听闻这套书的资料来源非常权威,是基于一个西方重要媒体的存档,这本身就具备了极高的史学价值。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和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个补充性的、甚至是修正性的视角。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民国时期,西方记者是如何理解和描绘中国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政治运动、文化思潮的捕捉是否精准?我希望这些图文能帮我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多维度的民国图景,而不是单线条的教科书式描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史料,往往能揭示出许多隐藏在本土叙事背后的文化张力与误解,读起来会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看起来非常精良,这对于一本以图册为主导的历史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那些老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我希望出版社在影印和排版上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让那些黑白影像尽可能地保留住原有的历史细节和颗粒感,不要过度美化或失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影像本身就是文物,需要被郑重对待。如果能配上详细的图注和背景介绍,那就更完美了。我设想,仅仅是翻阅那些旧时的版面布局、当时的广告插页,都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媒介审美。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对物质文化和视觉历史的探索,远超乎文字记载所能提供的直观冲击。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全四册的鸿篇巨制总有一种敬畏感,它意味着作者和编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整理和诠释海量的原始材料。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像一个精密的织布机,将零散的历史碎片——那些报纸上的零星报道、不经意的插图——编织成一幅连续而有逻辑的历史画卷。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图文的简单堆砌,而是能在每一册中都清晰地勾勒出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比如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再到解放战争后期)中国的脉络变化。阅读这样的著作,需要的是耐心和沉浸感,我相信它能提供一种深度阅读的满足感,让读者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构建起对民国时期复杂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多重面向。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期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思想交锋的熔炉。这套书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可以从外部的、相对抽离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到走向现代化的复杂过程。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城市生活和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录,比如当时时髦的服饰、咖啡馆里的谈话、校园里的新学风气,这些“软性”的历史侧面,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通过一个外部观察者的镜头,我们或许能更冷静地看待当时国人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集体心态和反应,少了一些自我美化的滤镜,多了一份历史的真实重量。这种“他者凝视”的视角,对于理解我们如何塑造了当下的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终于收到书了,等了好久。促销挺大的这次力度,感谢。。。希望能安心读下去。
评分赶上了京东大促销,赶紧囤货!外面真没有这么大的优惠力度!强力顶起京东!
评分不错滴书,特价买得
评分书的厚度比想象中还厚,其实是配图整页和字体排版偏大!
评分2、除非你对这段时间的历史非常了解,否则这套书对你没有任何意义。整套书就是《伦敦新闻画报》在1926-1949期间,有关中国新闻报道的罗列汇总
评分书很不错,就是书角有点被撞变形了
评分客观说,对封面设计不满意,过于花哨、轻浮,没有历史的怀旧感觉。建议可以采取精装装帧。不过,内页纸张确实非常厚实精美,图片可能是报纸登载过的,显得不够清楚。排版我个人认为不够考究,随意裁剪,显得草率,历史书籍我认为编排就要庄重!不过,这些资料却是第一手的,很值得参阅、收藏!
评分要写相关的课题论文买的,看起来还不错,慢慢啃
评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买的,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