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一周:六天改變二戰進程

最偉大的一周:六天改變二戰進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比爾.耶訥 著
圖書標籤:
  • 二戰
  • 曆史
  • 軍事
  • 戰爭
  • 戰略
  • 諾曼底登陸
  • 盟軍
  • 轉摺點
  • 紀實文學
  • 曆史事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重慶齣版集團
ISBN:978722911047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35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7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big week”——“大禮拜”空襲是二戰乃至20世紀軍事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是二戰結束的序幕。

空軍力量第*次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在此之後,一切都發生瞭改變,戰略空軍作為一種改變戰爭結果的方式正式誕生。

自“大禮拜”以後,一支成熟的美國航空隊應運而生。

在通往二戰勝利的大道上,“大禮拜”是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雖然“大禮拜”既沒能粉碎德國空軍,也沒能搗毀德國的飛機製造業,但它卻摧毀瞭德國人的驕傲自滿, “大禮拜”沒能宣告一場血腥戰爭的結束,卻標誌著戰爭達到瞭高潮。

“大禮拜”以後,德國空軍再也無法宣稱他們對德國領土真正擁有並行使著製空權。事實將證明“大禮拜”是戰爭獲勝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內容簡介

二戰進行到1944年初,希特勒憑藉犀利的兀鷹軍團,占盡空中優勢,牢牢盤踞著歐洲大陸。盟軍如果想要踏入希特勒的歐洲堡壘,就必須先從強大的德國空軍手中搶過製空權。為此,美國戰略空軍製定瞭一項名為“big week”的秘密行動計劃:

在1944年2月20日至25日的一周內,美國戰略空軍第8軍和第15軍將會同英國皇傢空軍轟炸機部隊。衝過世界上守衛*嚴密的交叉火力網,嚮十餘個德國飛機製造基地發起摧毀性的轟炸,並盡量給德國現役戰機造成損失。

在這六天裏,展開瞭一場二戰開始以來規模*大的轟炸行動,約1萬噸炸彈被投下,如一場毀滅之雨,傾瀉在德國各地,希特勒的飛機基地無一幸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難以復原。


作者簡介

比爾?耶訥(Bill Yenne)美國作傢,曆史學者,美國記者-作者協會、美國航空史協會會員。截至2012底,齣版超過36本非虛構作品和數部小說。曾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百科全書的編寫,並在美國“曆史頻道”、“國傢地理頻道”,“Smithsonian”頻道(人文、自然探索類節目)和德國ARD電視颱上過紀錄片類節目。BBC在綫曆史欄目曾推薦其作品,俄羅斯之聲電颱對其做過訪問。

目錄

前言/1

序言/1

第一章 空戰的誕生/1

第二章 未來的戰爭將是一場空戰/7

第三章 美國為空戰做準備/12

第四章 參戰/16

第五章 伯剋利廣場上的神秘住宅/28

第六章 一條陡峭的學習麯綫/37

第七章 履行承諾/51

第八章 明確使命/59

第九章 波因特布朗剋/66

第十章 不惜一切代價深入/79

第十一章 黑色一周/93

第十二章 抓住轉機/107

第十三章 “論證行動”/117

第十四章 周日破曉之前/127

第十五章 星期天,2月20日/134

第十六章 機翼與希冀/149

第十七章 星期一,2月21日/157

第十八章 星期二,2月22日/164

第十九章 星期三,2月23日/176

第二十章 星期四,2月24日/183

第二十一章 星期五,2月25日/197

第二十二章 條條大路通歐洲/206

第二十三章 突破高牆/217

第二十四章 全麵崩潰/224

結語/235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空戰的誕生

“我看著它從空中墜落,幾秒鍾就消失不見。”三十歲的意大利飛行員硃利奧·紮沃迪迴憶起自己朝利比亞的目標投下第一枚炸彈的經曆時,仍然覺得驚心動魄,“不一會兒,我看到營地中央騰起一小團黑雲。我擊中目標瞭!”

2011年,全世界都目睹瞭北約空軍在推翻穆阿邁爾·卡紮菲在利比亞長達42年的統治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不過相比於二戰時期那些偉大的戰役,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在空戰曆史上隻能算一個腳注。

在整個空戰曆史中,2011年既不是轉摺點,也不是臨界點,它隻是一個百年紀念。

在整整一百年前的1911年,也是在同一片土地的上空,紮沃迪中尉投下瞭第一枚炸彈,從而開啓瞭整個空戰曆史。

20世紀初期,隨著重於空氣的飛行器的齣現,全世界的軍隊都開始采購飛機。不過就如19世紀軍隊所用的熱氣球一樣,這些飛行器也隻是作為靜態的觀測平颱之用。

在20世紀早期歐洲各國的戰爭中,意大利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奪取瞭北非的一塊殖民地,也就是後來的利比亞地區。當年11月,意大利便成立瞭一支空軍分隊,硃利奧·紮沃迪就是其中的一名飛行員。

“今天有滿滿兩箱炸彈運達,”紮沃迪在給那不勒斯的父親的信中寫道,“我們會從飛機上將它們投下去。奇怪的是,事先沒人告知我們此事,我們也沒有從上級那接到任何指令,所以我們小心翼翼地將炸彈搬上飛機。把這些傢夥扔在土耳其人身上應該很有趣。”

餘下的故事就是曆史瞭。

三年後,歐洲各大國的軍隊均已配備瞭小型的空軍部,他們正處在一戰開啓前的痛苦關頭。

然而,主流的技術機構在理解該項設置的戰略重要性上還稍顯遲鈍。1910年10月,《科學美國人》雜誌就抨擊瞭將飛機作為戰爭武器的觀點,指齣:“除瞭完成偵察任務外,我們認為飛機的實用性相當有限,因為它的運載能力很小,而且如果要避開敵方炮火,就隻能在高空操作,而且它朝陸地上的城市、堡壘、敵營或者軍隊投下的爆炸物的破壞力相當有限,更彆提海上的戰艦瞭。總而言之,飛機對戰事沒有任何實質效果。”

接下來的1914年到1918年間,在一戰戰場的上空,紮沃迪那一代的年輕飛行員們即將證明這本權威雜誌言論的謬誤。

的確,在戰爭初期,飛機仍然隻是作為觀測平颱使用,然而空對空的戰爭卻是空戰進化史中的自然步驟。作戰雙方都擁有飛機和飛行員,他們很快就會在戰壕上空狹路相逢,起初的對峙確實比較紳士,或者說很有騎士風範,因為這些空中勇士彼此之間還是有些共通之處的,這是他們在地麵上的同胞們都遙不可及的。

然而要不瞭多久他們就意識到,那些在戰壕裏握著毛瑟槍瞄準你頭顱的敵人,就和這些脖子上繞著絲巾、駕駛著噴漆的信天翁戰鬥機滑翔而過的敵人一樣,嚮著同一麵旗幟緻敬。有人在空中拔齣手槍,第一架飛機被擊落,空戰就此打響。

很快,像硃利奧·紮沃迪這樣飛過敵軍戰綫的空中觀察員就意識到他們可以輕易地投下爆炸物。戰術轟炸作為一種學說就此誕生瞭。用《科學美國人》雜誌的話說,空投炸彈真正開始“對戰事産生實質效果瞭”。

與此同時,一些富有遠見的空軍理論傢開始想象,如果空軍部署得當的話,很可能不僅隻對戰場産生“實質效果”,還會直接決定戰爭的進程和結果,這就是有名的戰略製空權理論。

簡單地說,戰術轟炸就是從空中轟炸敵方目標,比如,軍營、機場以及防衛工事等等,作為前綫或近前綫空對陸整體戰爭的一部分。總的來說,戰術空軍與海軍和陸軍的目標一緻,並且相輔相成。

相比之下,戰略空軍的目標則與前綫發生的戰事並無特彆關聯。戰略空軍主要是一種通過打擊敵人後方——比如工廠、發電廠和城市——用來支持戰爭的手段,最終達到打擊敵方作戰意誌的目標。

戰略飛機與戰術飛機自然有所不同,前者航程更遠,載重更大——當然超過瞭1914年製造的普通飛機。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航空技術纔發展到將大型飛機投入實用的階段。伊戈爾·西科斯基是俄國的一名工程師和航空愛好者,也是戰略製空權理論的先驅之一,他於1913年製成世界上第一架戰略轟炸機,三十年後,他還發明瞭驚艷世界的首架實用直升機。第一架轟炸機以10世紀的俄國英雄伊利亞·穆羅梅茨(或者穆羅梅茨)命名,該機本來被設計為大型客機,戰爭開始後改裝成轟炸機,由四個引擎驅動。在此之前,除瞭該機的原型“俄羅斯勇士”以外,還沒有過四引擎飛機。

到瞭1914年至1915年間的鼕天,這類大型轟炸機開始大量投入到對德戰爭中。每架飛機的載彈量超過半噸,航程接近400英裏,能準確擊中德國邊界後方的目標。當時俄國人發動瞭400多起空襲,而德國人卻無反擊之力。隻是後來隨著其他因素的介入,俄國軍隊經曆一開始的幾場勝利後,在1917年的陸戰中失利,沙皇退位,俄國十月革命很快來臨。伊利亞·穆羅梅茨轟炸機的確立下瞭赫赫戰功,但它在這場人類的大戲劇中卻隻扮演瞭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後來伊戈爾·西科斯基從俄國移民到美國,直到下一場世界大戰以後,戰略製空權理論幾乎一直處於休眠狀態。

西綫很快就開始效仿東綫的戰略空戰。1915年2月,英國嚮比利時沿海城市中的德屬陣地發起空襲,德國人進行反擊,對巴黎和北至紐卡斯市的英國城市發動齊柏林飛艇式進攻。5月31日夜間,也就是一戰開始後的第十個月,倫敦第一次感覺走到瞭窮途末路。大約一周以後,奧地利的飛行員們在南綫戰場完成瞭第一次遠程戰略任務,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及其周圍燃起瞭數場大火。到1917年止,德國人一直使用遠程的固定翼哥達轟炸機來對付倫敦。

1918年4月,英國皇傢空軍獨立服役後不久,就對德國魯爾地區以及南至法蘭剋福的城市發起瞭一係列空襲,不過這更多的是一場戰略轟炸試驗,而非真正的攻勢。而英國原計劃於1919年春天對德國展開全麵戰略空中攻勢,並將柏林列為打擊目標,然而一戰在1918年提前結束,這一計劃因此未能實施。

一戰中,盡管美國的人力增援對協約國取得勝利至關重要,但其空中力量的投入並不廣泛,幾乎完全停留在戰術行動的層麵上。然而,戰略製空權這一理念卻給當時美國遠徵軍(AEF)的指揮官比利·米切爾上校産生瞭深刻的印象。

米切爾的上級,也就是美國遠徵軍的總司令,綽號為“黑桃傑剋”的約翰·J.潘興上將嚴格認定空軍隻能為地麵戰提供戰術支持,這也是當時的傳統觀點。然而,米切爾卻看到瞭空軍廣泛應用的潛力。他想見到美國遠徵軍的飛行員們在他的武器供應下狠狠打擊敵人,而不是像大炮一樣,僅僅被地麵指揮官們當作另一種武器。

後來米切爾成為美國戰略製空權理論的第一位主要倡導者,但他的思想卻從未在戰爭中得到實踐,一部分是因為,盡管當時戰略轟炸理論在英國和法國已經成為一種試驗性的學說,但在美國軍方卻還未被接受。

“飛機在極短的時間內能移動數百英裏,所以,即使敵國發現其正在越過邊界入侵,也無法預測其打擊目標是什麼,”有先見之明的米切爾寫道,他描述瞭未來多年後的一種戰爭方式,“飛機能用槍支、炸彈和其他武器來打擊從空中可見的任何目標,城鎮、鐵軌和隧道全都無處遁形。這不僅適用於陸地,在水上更是如此,因為在水麵上,任何目標都無法藏匿,除非它能潛入水下。”

一戰以後,米切爾晉升為陸軍準將,他成瞭支持戰略製空權理論的核心人物。米切爾辯稱,建造和操作戰略轟炸機的費用要比戰艦更低,而且能讓美國軍隊更加快速和便捷地齣現在全世界任何需要的場閤。

“除非上方的領空得以保全,否則任何陸軍和海軍都無法存活,”米切爾在1925年寫道,“從另一方麵來說,空軍是當代唯一能獨立作戰的組織,因為陸軍和海軍都無法上升到2萬英尺的高空來作戰。”

1921年,米切爾嚮國會聲稱他的轟炸機能擊沉海上的任何船艦,這個言論激怒瞭海軍。為瞭證明他是錯誤的,美國海軍同意米切爾在他們於一戰結束時俘虜的、而且正待處置的一些德國戰艦上試驗他的理論。

交戰規則由海軍的大西洋艦隊總司令製定,炸彈的重量和飛機的數量也由海軍規定,而且海軍保留在任何時候叫停交戰的權利。在1921年7月舉行的一係列演習中,米切爾和陸軍航空勤務隊對停泊在切薩皮剋灣的德國船艦發起進攻,先是一架驅逐艦被擊沉,接著是“法蘭剋福號”輕型巡洋艦,最後是重裝戰艦“東弗裏斯蘭”。米切爾有力地證明瞭自己的觀點,不過美國陸軍和海軍的官方並沒有心服口服。

“飛機上擁有人類發明的最有力的武器,”米切爾警告說,“它們裝載的不僅有槍支大炮,還有重型導彈,導彈利用重力作為推進力,比任何其他武器更具破壞性。如果這樣一枚導彈擊中一艘戰艦,能將其徹底摧毀。可以想見,這對將來的國防係統意味著什麼。雖然說戰艦相對來說較難摧毀,可是想象一下,要擊沉其他船隻和商船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由於米切爾越來越直言不諱,美國陸軍將他從弗吉尼亞的蘭利機場(距離華盛頓太近)調到德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附近的凱利機場。1925年,海軍的“謝南多厄河”號飛艇墜毀,人員傷亡慘重,米切爾給陸軍部和海軍部的國防管理扣上瞭“無能”和“叛國”的帽子。美國陸軍也受夠瞭米切爾,他被送上軍事法庭,遭到指控,降為上校,並被革職減薪。米切爾於1936年過世,可惜他沒看見幾年後戰略空軍在二戰中為同盟國取勝起到的關鍵作用。

不過在比利·米切爾死前,未經檢驗的戰略製空權理論已經擁有一批支持者,而且他們在世界範圍內的主要空軍隊伍中已經晉升到有影響力的位置。在英國和美國,大型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正在研發之中,而在德國,製空權已經被完全納入戰爭學說之中瞭。

第二章 未來的戰爭將是一場空戰

當比利·米切爾正在神秘預言空軍在未來戰爭中的應用時,大西洋彼岸風起雲湧,推動瞭歐洲國傢和整個世界進入二戰的進程。

在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協約國嚮德國徵收巨額賠款和強加經濟限製,將本就搖搖欲墜的德國經濟推嚮瞭懸崖,也為醞釀下一場大戰創造瞭環境條件。

20世紀20年代,其他國傢正在經曆十年的繁榮時期,德國卻經曆著危機。戰前的德國一度是中歐的工業強國,但因為戰敗和《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製,德國經濟陷入崩潰。失業和惡性通貨膨脹達到瞭令人驚愕的程度,即便在現代工業化國傢的曆史上幾乎都找不到可比的時期。而《凡爾賽條約》的限製還包括禁止德國擁有空軍甚至航空工業。

雪上加霜的是,《凡爾賽條約》還要求德國接受作為戰爭的唯一責任人。盡管德國的確是同盟國的主要作戰方,但一戰雙方均有眾多國傢參與,對於發動戰爭全都難辭其咎。正因為《凡爾賽條約》明顯針對德國,所以它為德國形形色色的極端分子提供瞭達成共識的基礎,也成為不同政治派彆的煽動者們發錶激烈演說時的眾矢之的。

在群龍無首的混亂漩渦中,最終齣現瞭一位強大而又魅力十足的領袖,他對民眾許下諸多承諾,被這些渴望重迴戰前榮耀的民眾所擁戴。

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黨於1934年上颱,這讓德國一度下滑的經濟得到瞭逆轉。希特勒成為元首後,開始違背《凡爾賽條約》,重整德國軍備。1936年,他的軍隊占領瞭國際聯盟控製的萊茵蘭,此舉再次公然違抗瞭條約規定。

德國與他戰時的對頭英法之間的衝突迅速升級,但後者並無意挑釁希特勒而冒險引起又一場戰爭。蘇聯方麵也是如此,盡管納粹黨和共産黨之間的確存在巨大的意識形態分歧。在希特勒1926年發錶的宣言《我的奮鬥》中,他長篇纍牘地闡述瞭欲將蘇聯的大片領土並入其第三帝國的野心,但因為這本大部頭著作多半是他的自傳,所以當時其他國傢並不以為意。

隨著希特勒入侵他最近的鄰國,二戰的定時炸彈開始進入倒計時。1938年3月,希特勒吞並奧地利,此舉被稱為“德奧閤並”。這滿足瞭兩國日耳曼民族中心主義者們的願望,他們樂於見到所有說德語的民族統一於一國境內。捷剋斯洛伐剋也有大量的日耳曼人,所以希特勒隨後要求捷剋境內講德語的蘇德颱地區也並入他的第三帝國。在名義上獨立的港口城市但澤,也聚居著很多日耳曼人。幾個世紀以來,但澤被波蘭和普魯士輪流占領,直到1920年國際聯盟從德國手中奪走但澤,波蘭重組,成立瞭“但澤自由市”。但澤在波蘭語中被稱為“格但斯剋”,被波蘭的國土所包圍,所以波蘭人對它一直垂涎;而德國人對其也覬覦已久,因為他們曾經擁有但澤長達一個多世紀,所以想要收迴“失地”。

1938年9月,在臭名昭著的首腦會議上,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和法國總統愛德華·達拉第飛往納粹黨的母城慕尼黑與阿道夫·希特勒會麵。元首告訴這兩位先生蘇德颱應該妥善歸於德國,並承諾這將是他最後的領土野心。捷剋自然錶示抗議,但張伯倫和達拉第對此視而不見,同意瞭希特勒的要求。張伯倫飛迴英國後,還得意地宣稱他幫助達成瞭“我們時代的和平”談判。

1939年3月,希特勒決定吞並剩餘的捷剋領土。“我們時代的和平”價碼再次上漲。為瞭避免戰爭,張伯倫和達拉第幾乎不遺餘力地安撫希特勒。捷剋就像醫院病床上的臨終病人,已無力迴天。這個貧窮的國傢最終被瓜分瞭,斯洛伐剋地區成瞭一個受德國保護的半自治的衛星國傢,而餘下的部分則成立瞭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兩個月後,希特勒與意大利的法西斯“領袖”本尼托·墨索裏尼簽署瞭一份名為《鋼鐵條約》的協定,呼籲德意兩國在戰時進行閤作。該條約的簽訂似乎令二戰進一步逼近,而且取名為“鋼鐵條約”,聽上去並不像是善意的聯盟。

8月24日,希特勒派他的外交部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前往莫斯科,與蘇聯的鐵腕人物約瑟夫·斯大林簽訂瞭一項互不侵犯條約。這讓常常對這兩人大加諷刺和妖魔化的全球媒體大跌眼鏡,右翼的惡魔希特勒居然與左翼的魔鬼斯大林為伍瞭。

一周後,在1939年9月1日早晨,德國軍隊橫跨波蘭邊境,炸彈開始降落在波蘭境內。在倫敦,內維爾·張伯倫提議再次談判,但當時的希特勒已經拿到瞭最好的籌碼——他錶示談判的時間早已過瞭。

張伯倫找達拉第協商,他們都意識到談判的時機的確已經過瞭。9月3日,英法對外宣稱他們與第三帝國已經開戰兩天,“我們時代的和平”將不復存在。

德國入侵波蘭不僅震驚瞭世界政壇,精確整閤的德國戰爭機器也讓世界軍事界感到驚嘆,這是世界上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整體優質的軍事力量。德國人的閃電戰是一種陸軍和空軍密切協同的攻勢,是世界上最為迅速和高效的軍事進攻模式。迅速移動的坦剋、機動部隊、俯衝轟炸機、傘兵部隊——通力閤作成為一支緊密團結、紀律嚴明的軍事力量——這讓全世界尤其是作為防禦者的波蘭感到震驚。德國僅僅用瞭三周就徵服瞭波蘭,其中德國空軍發揮瞭關鍵性的作用,這讓空軍的支持者和懷疑論者同樣感到驚訝。

德國徵服波蘭以後——自然包括吞並大港口城市但澤——英法派遣瞭少量轟炸機飛到德國上空,不過多半並沒有發起進攻。此時的歐洲迎來瞭二戰的短暫平息。1939年至1940年間的整個鼕天,盟軍和德軍分坐在戒備森嚴的法德邊境兩邊,麵麵相覷。一切都太風平浪靜瞭,以至於報紙記者稱這段期間為“膠著戰”或“非實戰狀態”。

1940年4月9日,德國進攻西綫。

很快膠著戰又變成閃電戰。德國軍隊迅速占領瞭丹麥和挪威。5月10日,德國人對西綫展開重大攻勢,幾乎復製瞭1914年一戰開始時他們對比利時和法國的進攻模式。到5月28日止,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悉數投降,德國軍隊開始湧入法國。到6月14日,德軍控製瞭巴黎,他們在五周內取得瞭為期四年的一戰持久戰都沒能達到的戰績。

6月4日,在幾乎無法逃脫德國軍隊的情況下,英法聯軍將一切軍備都棄置法國,從法國海岸的敦刻爾剋撤退,靠著隻有21英裏寬的英吉利海峽將德國的精銳部隊阻斷開來。6月22日,法國最終也繳械投降瞭,隻留下英國獨自對抗德國閃電戰的猛攻。

正當希特勒準備橫跨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之時,英國民眾都團結在新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周圍。丘吉爾於5月10日就職,他宣誓說:“能奉獻的唯有熱血、辛勞、淚水和汗水。”他嚮希特勒叫闆說,在英國的海灘、街道和每一個村莊,德軍都將遭遇頑強的抵抗。然而,納粹空軍司令、陸軍元帥赫爾曼·戈林堅稱他的轟炸機可以輕鬆徵服英國,計劃中的海上入侵將如履平地。

8月,德國空軍對英國的港口、工廠和城市展開瞭一場慘烈的連續轟炸。很快,進攻轉嚮英國首都,也就是殘酷的倫敦閃電戰。

唯一阻止德軍輕鬆取勝的就是雖寡不敵眾,卻無比英勇的英國皇傢空軍,盡管他們與德軍的對抗如同蚍蜉撼樹。英國空軍人數不足一韆,而納粹空軍有其足足四倍之多,但是英國皇傢空軍每摧毀十二架德國轟炸機,自身僅損失一架。丘吉爾稱那是英國皇傢空軍的“光榮時刻”。

6月,德國空軍將荷蘭鹿特丹的市中心夷為平地,這徹底澆滅瞭荷蘭人的反抗之心,然而,幾個月後,納粹空軍在英國人身上卻未能重復這一戰績。不過,倫敦閃電戰確實讓不列顛猝不及防,也士氣大降。

為瞭支撐閃電戰,德國空軍采用瞭整體的戰術性空中作戰,這為戰術空戰帶來瞭一場變革。他們研發瞭成功的作戰飛機,掌握瞭正確的戰術,取得瞭威懾性的卓越戰績。

德國人嚮世界錶明,未來的戰爭將是一場空戰。

……

前言/序言

前言

1944年6月,在一個狂風大作的日子,拉裏·庫特登上瞭飛機。遠遠地在他下方,一場軍事行動正在展開,這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當然也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行動之一。在他下方,156000名盟軍戰士正跨過法國古城諾曼底長達50英裏的海岸綫進行登陸,他們將要開始一場偉大的戰役,誓將四年來占領西歐諸國的德軍驅逐齣去。

包括57500名美軍在內的盟軍將士在擬定瞭代號的地點登陸,這些代號對於諾曼底的本地居民而言也是陌生的,尤其是新近移民。德軍扛起機槍大炮,死守著他們的鋼筋混凝土堡壘。盟軍在寶劍、黃金、硃諾和猶他四大海灘登陸。在名為奧馬哈的第五個海灘上,美軍遭到瞭格外沉重的打擊,被重型機槍和大炮擊得潰不成軍。

無論是在英吉利海峽上的5000艘戰艦上,還是在駐英國各地的司令部中,盟軍的規劃者們都在緊緊盯著這場正在海浪間、在沙灘上、在懸崖邊展開的大戰。

不過,拉裏·庫特的視綫卻停留在空中。當他所乘坐的“飛行堡壘”近乎懶洋洋地飛過冰冷的天空時,他並沒有將望遠鏡對準2000英尺下方正在上演的大劇,而是投嚮瞭眼前這廣闊的藍色蒼穹的東端。

他見到一群飛機在與他同一高度處飛行,機身上印著與他所乘坐的B-17上一樣的白色星星。下方還有一群飛機,機翼上印著英國皇傢空軍的圓形機徽。

庫特的轟炸機並沒有飛躍英吉利海峽,而是改道飛嚮法國內陸,然後再迴到海峽,在各登陸海灘上空交叉盤鏇著——寶劍海灘、黃金海灘、猶他海灘和奧馬哈海灘。在他下方,盟軍戰士正遭到裝備精良的德軍的殘酷轟擊,而在空中,庫特一眼掃去,一片風平浪靜。

空中到處都是飛機,但全都來自友軍。局勢本非如此。就在不久之前,德國空軍曾是世界上最強大、最高效的空中力量。的確,就在幾個月以前,駕駛“飛行堡壘”的機組勇敢闖入歐洲上空,還麵臨重重危險,他們深知德國空軍在這片大陸上掌握著完全的空中優勢。

六個月以前,任何冒險飛入歐洲大陸上空的盟軍飛機很可能會惹怒一群“梅塞施密特”戰鬥機發起突襲,他們將以每分鍾700發的速度嚮盟軍發射20毫米的炮彈。事實上,許多像庫特現在乘坐的“飛行堡壘”曾在那樣的槍林彈雨下化成一堆變形的、隕落的殘骸——在這片天空中,曾經有很多次,這些“飛行堡壘”的地闆,就像庫特下方這片大地一樣,染滿瞭美國士兵的鮮血,而這都是拜德國空軍所賜。

四年前,阿道夫·希特勒的軍團橫掃歐洲,強如法國者,也在幾周內敗下陣來。德軍這樣輝煌的戰績,全是在空中力量的保護傘下取得的。在德國空軍的猛攻和重擊之下,敵國悉數投降。隻要能被一架“梅塞施密特”或“斯圖卡”從高空瞄準,在其猛烈炮轟下,地麵目標無一能幸免。

這些恐懼睏擾著盟軍的作戰規劃者們,當他們想象著現在正在諾曼底發生的這場大戰時,夜不能寐,脊背發涼,駐紮基地也變得像極地雪兔的巢穴一樣寒意重重。

“如果我是德軍指揮官,如果上天允許我挑選閤適的天氣來進行防禦,我會選擇這樣的天氣條件,”庫特一邊看嚮下方,一邊思考道,“我希望厚厚的雲層遮蔽在諾曼底海灘上空,一直延伸到英吉利海峽中央。如果雲層頂端高12000英尺,底部高1300英尺,就能給德國空軍製造完美的掩護,他們能從厚重的雲層中俯衝而下,衝嚮軍艦密集的英吉利海峽,嚮任何船艦發起狂轟濫炸,然後在幾秒內迅速爬升迴雲層保護層中。在盟軍亮齣槍支或者上韆架戰鬥機發起截擊之前,他們已經來去無蹤瞭。我比我承認的還要憂心忡忡。”

勞倫斯·謝爾曼·庫特少將留著和剋拉剋·蓋博一樣的大鬍須,舉止充滿活力,他是幫助形成和建立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一群年輕軍官中的一員。在庫特39歲生日的前一周,他已經是美軍中最年輕的將軍,他在1942年得到提拔,他是自威廉·特庫賽·謝爾曼以後沒有經曆上校軍銜而被“越級提拔”為將軍的第一人。

1929年,這位來自伊利諾伊州羅剋福德市的年輕軍官已經從西點軍校畢業兩年,在加州的濛特利擔任海岸炮兵軍官。不過他很快就被調到陸軍航空兵團,並在德剋薩斯州獲得瞭飛行章。到希特勒的部隊橫掃歐洲之時,他正在華盛頓與一群優秀的年輕軍官一起,圍繞在他們所尊崇的長官亨利·哈裏·“哈普”·阿諾德周圍,組建這支未來世界上最大的空軍隊伍,並擬定以此作為武器來贏得二戰的戰略。

“雲層中可能滿是德軍。”庫特觀察道,他心裏想的卻是:“雲層中應該滿是德軍。”

庫特將軍目之所及,不論是英吉利海峽的上空,還是用高倍望遠鏡所能觀察到的最遠之處,到處都是飛機,全都印著星形或圓形機徽,納粹空軍的黑十字標記全然不見蹤影。

“我們繼續觀察著,漸漸意識到,如果一場空戰打響,一定是速戰速決的,因為這時已經很少有飛機再衝上雲霄來,即使有,也是來自友軍,”庫特後來迴憶道,“不僅如此,無電綫裏也截獲不到往常德國空中管製員發齣的關於作戰路綫的信號瞭。我們這纔知道獲勝瞭,空中全是美國和英國的戰鬥機。極目遠眺,一列列‘飛行堡壘’往迴延伸至英國。那天早上,我們有1800多架‘重型轟炸機’盤踞在法國上空。德國兵再也沒有齣現過,也無法齣現,因為他們已經一無所有瞭,他們的底牌已經被揭掉瞭。”

本書就是關於盟軍如何打造大禮拜,揭掉德軍底牌的這段曆史。

“大禮拜”空襲是二戰乃至20世紀軍事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後,一切都發生瞭改變。它經過瞭一段漫長而又艱難的醞釀,標誌著戰略空軍作為一種改變戰爭結果的方式正式誕生。

一年半以前,當英國軍隊取得瞭三年來第一次重要的對德陸戰的勝利時,在阿拉曼,英國戰時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發錶瞭一次難忘的戰時演講。

“我們有瞭一次新的體驗。我們勝利瞭——一場確切的、非凡的勝利,”丘吉爾說道,“德國人屢屢加諸給他國戰火和炮彈,這迴他們也嘗到瞭這個滋味。這不是結束,甚至這也並非結束的序幕已然到來,但或許,這是序幕已經結束!”

“大禮拜”是戰爭結束的序幕。

與其說它是一個轉摺點,不如說是一個臨界點。

如物理學傢所定義的,臨界點是一個開端,是指從某一個點開始,一種物質從一個已建立的平衡轉換成一個與之前的存在狀態完全不同的新的平衡。臨界點是一個臨界質量時刻。

1944年2月的最後一周就是這個開端,而即將從已建立的平衡發生改變的就是第三帝國的經濟和發動戰爭的能力。而那一周所達到的臨界質量就是美國第八航空隊戰略空軍所擁有的重型轟炸機數量。

在1944年2月20日至25日之間,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對希特勒的德國經濟中心發起大規模的空襲,這是一場發生在一個三維戰場上的史無前例的戰役。

在六天內,駐紮在英國的第八航空隊的轟炸機執行瞭3300多次任務,而駐地為意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隊也齣動瞭500多次,他們一起朝目標投擲瞭約10000噸炸彈,破壞瞭德國飛機製造業的90%。大禮拜期間,英國皇傢空軍轟炸機司令部也執行瞭2350起夜間任務,對這些目標實施夜間轟炸。

“大禮拜”經曆瞭一段漫長的醞釀期。

事實上,它源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有遠見的戰略傢就已經注意到空中力量,預見到瞭它的巨大前景,並由此形成瞭這樣的理論:在戰爭中,空中力量不僅可作為近前綫的戰術武器,也可作為能對戰爭結果産生深刻的、決定性影響的戰略武器來使用。

戰略製空權理論有許多創始人,但沒有一個比威廉·倫德拉姆·“比利”·米切爾在美國軍事界更敢於直言,更具影響力,他在一戰時曾擔任美國遠徵軍的航空部指揮官。

“世界已經站在‘航空時代’的門檻上,”米切爾在他1925年齣版的名為《空中國防論》一書中寫道,“在這個新的時代裏,整個人類的命運受製於天空。製空權已成定局。但你也許要問,製空權是什麼呢?製空權是指能在空中或透過空中進行作戰的能力,因為天空是覆蓋著全世界的,飛機可以駛入這個星球的任何地方,它們不需要水或者地麵來支撐其飛行。山脈、沙漠、海洋、河流和森林都不能成為阻礙。飛機在一瞬間消解瞭所有關於國界的概念。現在整個國傢都成瞭國界,如果發生戰爭,此處和彼處一樣容易受到攻擊。”

雖然米切爾的逝世距離“大禮拜”前夕已經整整八年,一天也不差,但他的言論和思想對於“大禮拜”的策劃者們産生瞭深刻的、重要的影響。

在二戰中,空中力量第一次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米切爾死於二戰開始的三年前,但他對美國空軍軍官們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這些軍官是最早認為美國陸軍航空隊能讓空中力量發生決定性作用的先驅者,他們追隨著哈普·阿諾德上將的領導。阿諾德是二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總司令,他團結瞭那些贏得空戰的功臣們。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卡爾·“圖伊”·史帕茲上將,他是一名老牌飛行員,戰爭開始時,他在阿諾德的空軍參謀部擔任參謀長,當“大禮拜”來臨時,他奔赴前綫,任美國陸軍航空隊駐歐部隊最高司令官。這群年輕軍官們——戰爭開始時他們還不是將軍——起草瞭總體規劃,將比利·米切爾的願景變成瞭一個幫助贏得戰爭的事實。這些人包括拉裏·庫特、哈羅德·L.“哈爾”·喬治、奧維爾·安德森、霍伊特·範登堡、海伍德·S.“珀桑”·漢塞爾。

在圖伊·史帕茲的密切督導下,這些前綫軍官們執行著這一總體規劃,在“大禮拜”時達到高潮。這些人曾一度是,或者現在也仍然是,一些傢喻戶曉的名人,包括伊拉·剋拉倫斯·埃剋、弗雷德裏剋·路易斯·安德森、詹姆斯·哈羅德·“吉米”·杜立特以及柯蒂斯·愛默生·勒邁。

還有一些人不眠不休地為製定作戰目標提供具體細節,這些目標閤在一起拼湊成瞭一幅巨大的二戰戰略空戰的勝利版圖。這些人中有男人,也有少數女人,他們一直默默無聞,其中最重要的要數理查德·多伊利·休斯。

而真正實施規劃的則是成韆上萬飛赴前綫的年輕戰士們——1944年6月,240萬身穿美國陸軍航空隊製服的戰士——曆經艱險,投下炸彈,浴血奮戰。這些人中有還不到二十歲的年輕航空兵,像阿奇·馬蒂斯,比爾·勞利和沃利·特穆培。他們也並不為人熟知,但他們在“大禮拜”中錶現齣來的英雄主義讓他們時至今天在美國空軍中也仍然被擁為偶像。

“大禮拜”期間的一切總結起來就是一件事——美國空軍為打敗德國空軍以確保一場史詩般的地麵戰役取得勝利發揮瞭巨大的作用。

“在那關鍵的第一天,我們的部隊牢牢抓住至少一個灘頭堡,遭到狂轟濫炸的已經不是美軍,而是德軍。”庫特觀察道,“德國的空軍力量在他們盤踞歐洲的垂死掙紮中已經無足輕重瞭,已經名存實亡瞭。”

1944年6月6日,當拉裏·庫特思考著他上下左右發生的這一切,他意識到戰爭結束的序幕終於拉開瞭。戰爭還沒有結束,遠遠沒有,但結果已成定局。

這是一場可怕的戰役,是一場在諾曼底長達50英裏的海岸綫上綿延開來的大規模戰役。6月6日,直到太陽下山之時,盟軍的傷亡人數已經達到1萬,這些年輕人中有四分之一沒能見到6月7日的日齣。然而,重要的是,他們仍然堅守在諾曼底。可怕的苦戰還在前方,可盟軍的戰士們將不會退迴到英吉利海峽。在“霸王行動”的一周年紀念日上,響徹諾曼底海灘上空的將不再是炮火雷鳴,隻有洶湧而來的海浪聲——阿道夫·希特勒也將徹底消失。

正如比利·米切爾在二十年前寫道:“現在即使敵人的海陸軍聯閤起來,也無濟於事,除非他們能獲得空中霸權。”

序言

一天,兩個男孩從學校往傢走。這一天和平常並無二緻,在我們的記憶中,這更像是普通的一天,而不是什麼特彆的日子。這也許是春天,或是還沒放暑假的初夏,甚至是早鞦。也許是他們五年級的最後幾個月,但肯定就在那段時間左右。那天,柳樹長齣瞭綠葉,不過這並不重要,這隻是一個背景,並不是固定的。其中一個男孩隨意抓瞭一把葉子,又隨手丟掉,就像鄉下的男孩們可能會隨意拔起一根長長的草,然後嚼上一會,又隨口吐掉一樣。

這隻是那些年月裏的一天,對於那些親身經曆或者隻能在想象中經曆那一切的人而言,迴憶裏的這一天還處在“純真年代”。那是1929年,雖然很可能是1928年甚或是1920年。對於十一二歲的男孩來說,日子就是日子,並不是曆史書上的日期。迴想起來,對於並未身處其中而隻能依靠想象的我們而言,那些年正是我們稱之為美國“最偉大的一代”(湯姆·布羅考提齣瞭這一說法)的成長歲月。

情況往往是這樣的,那些注定偉大的人自己並不知曉。通常是我們這些不在場的,而隻是通過曆史來認識他們的人,為其冠以偉大之名。

後來被稱為“最偉大的一代”的那些人,在成長時相信他們隻是“更年輕的一代”。和所有時代一樣,他們也生活在“我們和他們”的世界裏,在被稱為“年長的一代”的神秘人物的陰影之下長大。

阿奇·馬蒂斯和約翰尼·弗瑞爾從二年級開始就是好朋友,他們一起開懷,分享奇聞怪談和秘密,也一起冒險。一起冒險往往是男孩們會做的事情,而分享秘密則是由來已久的劃分兩代人的界限之一,“如果我們的母親知道我們一半的麻煩……”

兩人最常聊起的一個故事——雖然他們都不願意與各自的母親分享——就是開頭提到的這個故事,兩個男孩走在放學迴傢的路上,那是他們五年級的最後幾個月。

途中,他們遇到瞭另外幾個男孩,一起繼續趕路。他們的傢在賓夕法尼亞州“圖書館”鎮西邊的一排雙層公寓樓裏。據阿奇描述他的少年時代,這個小鎮現在名叫“自由”,這倒還算閤理,可當時它有一個更離奇的名字,叫作“圖書館”,因為在20世紀初有人記得一位名叫約翰·摩爾的男子早在1833年就來此郊區建立瞭一座圖書館。在那之前,這裏多年來都被稱為“懶人空榖”,這個名字如果安置在你帶迴傢和母親分享的嚴肅故事中,就會顯得更加另類。

事實上,“圖書館”當時不是一個小鎮,現在也仍然不是。它僅僅是阿勒格尼縣南方公園鎮的一個非自治的小區,距匹茲堡市中心南部約有十幾英裏的高速路程。在“最偉大的一代”人的詞匯中,它隻是“一個小城鎮”。

而在那前後的許多年,匹茲堡都是一座鋼城。事實上,在整個美國,匹茲堡也是一座有名的鋼城。鋼鐵業主要依賴煤和鐵礦,而匹茲堡的地下正好蘊藏著豐富的煤炭,人們稱之為“煤塊”,這些煤塊遍布賓州西部。也許你不能常見到“煤塊”,但隨處可見現存的或廢棄的煤礦入口。

這些黑漆漆、髒兮兮、布滿塵土的、有些嗆人的煤炭成瞭賓州西部的命脈。在阿奇·馬蒂斯和約翰尼·弗瑞爾的成長歲月中,幾乎所有人的父親都在煤礦上班,大都是濛土爾10號煤礦,而且幾乎所有人都住在匹茲堡煤礦公司名下的一棟不錯的雙層公寓樓裏。

阿勒格尼縣南部的地形和大部分産煤區一樣,是由陡峭的山丘和深榖組成的。“圖書館”就是圍繞著山榖建立起來的,這一山榖是很久以前被往來的人流走齣來的,名叫“鬆樹叉”。為瞭從一邊走到另一邊,你不得不走下去,又爬上來——或者走捷徑。

男孩天性使然,在迴傢路上,他們總不願意多費不必要的力氣來繞彎路,更喜歡走捷徑。而看上去最方便,也最常走的日常路綫就是濛土爾鐵路上的棧橋,這座棧橋架在距“鬆樹叉”山榖100英尺的上方。過棧橋能省掉爬上爬下的許多麻煩。

筆者本人在十歲或十一歲時也走過這鐵路上的棧橋,可以證明,第一次還是有些膽戰心驚的,不過多走幾次,就越來越輕鬆瞭。

另外,迴想起來,關於十一二歲這個年紀有一個明顯的真理,那就是,這個年紀的男孩還沒有見過太多世麵。接下來他們經曆瞭一件最刺激的事情。

阿奇、約翰尼和他們的小夥伴們走到棧橋的一半,腳下的鐵軌開始戰栗和搖晃,運煤車要來瞭,他們從沒有在半路上遇到過這種狀況。當他們抬頭看的時候,運煤車正瘋狂地駛瞭過來,他們無路可逃,也無處可藏。

由於每輛車都載著50噸煤,司機無法刹車,除瞭瘋狂地吹哨子以外,他也無能為力。

棧橋距離地麵安全距離有100英尺高,男孩們眼看無路可逃瞭,隻好爬到棧橋下麵,懸在半空中,默默祈禱。

“我見到阿奇高高地懸在我們上方,當運煤車經過棧橋的時候,他倒掛在鐵路的軌枕上,隻有腳趾著力,”約翰尼後來告訴阿奇的弟弟大衛,“我們拼命抓住橫梁。”

據阿奇後來和他弟弟解釋,他在兩個軌枕間往下滑,然後突然用腳勾住另外一組軌枕。

“他實際上不隻是用腳趾倒掛住軌枕,”大衛在位於馬剋斯韋爾空軍基地的空軍曆史研究部所作的一次錄音采訪中,這樣迴憶道,“他是成弓形懸掛在棧橋下方……你可以想象棧橋上的劇烈震動……我曾好幾次路過那座棧橋去看,它還在那裏。從他們被睏的那個點往下看,我估計至少是離地75至100英尺高。也許聽上去並不高,但當你像蝙蝠一樣懸在空中,如果跌落下來,一定會被摔死的。”

阿奇·馬蒂斯曾身處險境,他幾乎見到瞭死神的模樣,就在1929年的那一天,他死裏逃生。

阿奇注定要成就一番偉業。

阿奇·馬蒂斯原名叫阿奇博爾德·漢密爾頓,於1918年6月3日齣生於南拉納剋郡的斯通豪斯,這裏距蘇格蘭格拉斯哥東南部20英裏。他從沒見過他的生父,對蘇格蘭也沒有印象。他最早的記憶産生於賓州威斯特摩蘭縣的雅各布溪。1921年,他的母親再婚,嫁給威廉·詹姆斯·馬蒂斯,包括馬蒂斯的姐姐傑西在內的全傢人一起移民到瞭美國。威廉·馬蒂斯在匹茲堡北部的羅斯特瑞瓦鎮範米特街上的匹茲堡煤炭公司上班。

在大衛·馬蒂斯齣生的幾年後,1922年,全傢搬到瞭另外一個礦區。阿奇的母親瑪麗·馬蒂斯對於離開範米特感到很輕鬆,因為那裏的人們一直沉浸在一起礦難的哀傷之中,那是1907年發生的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礦難之一,239人遇難。馬蒂斯一傢來到瞭“圖書館”鎮,住在這座美國有名的鋼城南邊,威廉在匹茲堡煤炭公司旗下的另一傢濛土爾10號煤礦上班。

據大衛迴憶,在他們來到“圖書館”後不久,阿奇就遭到瞭同齡的“礦區惡霸”的挑釁,但他馬上就讓對方感到“一點都不輕鬆”。

阿奇·馬蒂斯迎難而上,惡霸很快退避三捨。

在那些日子,仍然有送奶工人把奶送到傢,“圖書館”的送奶工遇到瞭一個特彆的麻煩。那個欺負阿奇的惡霸似乎在偷牛奶,當他停車去挨傢挨戶的後院送奶時,惡霸就會偷偷溜進他的送奶車裏。

送奶工得知阿奇打贏瞭這個惡霸,於是雇阿奇為他保駕護航,每天結束時付給阿奇50美分還有1誇脫巧剋力牛奶。

就在“鬆樹叉”棧橋事件發生時,用大衛的話說,母親嚮威廉抱怨,“她已經受夠瞭礦區的生活瞭”,意思是她已經厭倦瞭一傢人擠在公司的雙層公寓瞭。包括傑西在內的小孩們都變成十幾歲的青少年瞭,此外還有七歲的大衛和剛滿兩歲的內蒂·梅,一大傢子擠在四間房裏,隻有後院有一個公共廁所。瑪麗想要搬齣去住,所以她打發威廉·馬蒂斯到4英裏外的芬利維爾的一個小鎮,在那裏可以租到房子——有五間房的房子。

阿奇很快適應瞭芬利維爾的生活。他發現瞭“巴頓的修理鋪”,白天這裏是汽車維修鋪,晚上則變身成一傢拳擊俱樂部。拳擊很符閤阿奇好勝心切的氣質,他堅持去打拳擊,直到1933年的一個晚上,他的一條胳膊被打傷瞭。

……




用戶評價

評分

挺好看的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一直在追書,齣版發貨快。

評分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嗨!將就看吧!

評分

在這六天裏,展開瞭一場二戰開始以來規模很大的轟炸行動,約1萬噸炸彈被投下,如一場毀滅之雨,傾瀉在德國各地,希特勒的飛機基地無一幸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難以復原。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重要事情說三遍

評分

在這六天裏,展開瞭一場二戰開始以來規模*大的轟炸行動,約1萬噸炸彈被投下,如一場毀滅之雨,傾瀉在德國各地,希特勒的飛機基地無一幸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難以復原。

評分

在這六天裏,展開瞭一場二戰開始以來規模很大的轟炸行動,約1萬噸炸彈被投下,如一場毀滅之雨,傾瀉在德國各地,希特勒的飛機基地無一幸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難以復原。

評分

二戰進行到1944年初,希特勒憑藉犀利的兀鷹軍團,占盡空中優勢,牢牢盤踞著歐洲大陸。盟軍如果想要踏入希特勒的歐洲堡壘,就必須先從強大的德國空軍手中搶過製空權。為此,美國戰略空軍製定瞭一項名為“big week”的秘密行動計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