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占西,黄明宇 著
图书标签:
  • 产品设计
  • 造型设计
  • 材料学
  • 工艺学
  • 工业设计
  • 设计方法
  • 工程材料
  • 制造工艺
  • 设计工程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0595
版次:2
商品编码:1194466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工程材料的性能、表面工程与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成形、有机高分子材料成形、非金属材料成形、复合材料成形、切削加工与特种加工、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形技术、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实例。内容涵盖了工业设计在工程材料和成形工艺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概述1
1.1产品设计与材料及加工技术2
1.1.1产品设计与材料2
1.1.2产品设计与加工技术3
1.2产品设计选材及成形原则3
复习思考题5
第2章工程材料的性能6
2.1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7
2.1.1强度7
2.1.2塑性8
2.1.3硬度8
2.1.4韧性9
2.1.5疲劳强度10
2.1.6蠕变10
2.2工程材料的分类及用途10
2.2.1金属材料11
2.2.2有机高分子材料34
2.2.3无机非金属材料34
2.2.4复合材料35
复习思考题36
第3章表面工程与热处理技术37
3.1表面工程概述38
3.2热处理38
3.2.1热处理概述38
3.2.2退火和正火39
3.2.3淬火和回火40
3.2.4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41
3.3表面工程技术方法与工艺42
3.3.1电镀42
3.3.2化学镀46
3.3.3热浸镀47
3.3.4热喷涂49
3.3.5高能束技术50
3.3.6化学转化膜技术51
3.3.7涂料与涂装52
复习思考题54
第4章金属材料成形56
4.1金属材料成形概述57
4.2液态成形工艺基础57
4.2.1砂型铸造57
4.2.2特种铸造63
4.3塑性成形工艺68
4.3.1金属塑性成形基础69
4.3.2常用塑性加工方法69
4.3.3塑性成形模具76
4.3.4塑性成形件结构工艺性78
4.4连接成形80
4.4.1常用焊接方法与工艺81
4.4.2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86
4.4.3焊接结构工艺性88
4.4.4胶接技术92
4.5金属材料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94
复习思考题97
第5章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形99
5.1有机高分子材料概述100
5.2 塑料及其成形工艺101
5.2.1塑料概述101
5.2.2塑料的主要成形方法103
5.2.3塑料制品的加工107
5.2.4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109
5.2.5塑料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11
5.3橡胶及其成形工艺116
5.3.1橡胶概述116
5.3.2橡胶的成形117
5.3.3橡胶的加工118
5.3.4橡胶制品的结构工艺性120
5.3.5橡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20
5.4木材及其成形工艺124
5.4.1木材概述124
5.4.2木材成形工艺127
5.4.3木材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31
复习思考题135
第6章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成形136
6.1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形概述137
6.2陶瓷及其成形工艺137
6.2.1陶瓷概述138
6.2.2陶瓷成形概述139
6.2.3陶瓷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45
6.3玻璃及其成形工艺149
6.3.1玻璃概述149
6.3.2玻璃成形工艺152
6.3.3玻璃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57
复习思考题160
第7章复合材料及其成形161
7.1复合材料概述162
7.1.1复合材料的分类162
7.1.2复合材料的优点162
7.2常用复合材料成形工艺163
7.2.1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形163
7.2.2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形166
7.2.3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形168
7.3复合材料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168
7.3.1工业设计中常用的复合材料168
7.3.2复合材料应用实例169
复习思考题173
第8章切削加工与特种加工174
8.1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概述175
8.1.1产品设计与机械制造175
8.1.2生产过程与生产纲领176
8.2表面切削加工178
8.2.1切削加工质量要求179
8.2.2表面切削加工方法182
8.2.3产品结构工艺性191
8.3数控加工技术193
8.3.1数控加工原理与设备组成193
8.3.2数控加工设备分类194
8.3.3常见数控加工设备简介196
8.3.4数控加工的特点与应用199
8.4特种加工技术201
8.4.1特种加工技术概述201
8.4.2电火花加工203
8.4.3电火花线切割加工205
8.4.4激光加工206
8.4.5光化学腐蚀加工209
8.4.6其他特种加工方法211
复习思考题216
第9章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形技术217
9.1逆向工程218
9.2快速成形技术226
复习思考题232
第10章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233
10.1新材料234
10.2新技术238
10.3新工艺239
复习思考题241
第11章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实例242
11.1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243
11.2法拉利458 Italia跑车245
11.3赫尔曼米勒公司的Mirra椅设计249
参考文献252

前言/序言

本书从工业设计专业实际出发,强调实用,突出工程实践,内容适度精练,并注意跟踪科技前沿,合理反映时代要求。与第1版相比,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
1)根据读者建议,将材料分类中的木材划分到有机高分子材料类。
2)第1版中涉及的国家标准有些已经过时并有新的标准实施,故采用新的国家标准替换了旧标准,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
3)修订了书中所有图中存在的问题,如指代、标注错位,细节方面的不足等;按照新的图样标注标准标注了加工符号。
4)增加和更换了部分插图。
5)为了使读者更方便、易懂,增减了部分工艺图,简化了部分零件图。
6)将文中别字、错字以及表述错误之处进行了更正。
7)对各种设计材料和成形工艺中非常专业和深奥的部分进行了简化和通俗化处理,以便于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8)在第4章增加了“金属材料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本书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兄弟院校的普遍欢迎,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修订前也征求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2008年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后,于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14年列入“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号:2014��1��056)。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河海大学、南通大学、江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虽竭尽全力但书中仍难免有错误与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6年全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研讨会的精神,为适应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专业改革和按学科培养学生的需要进行编写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是根据设计学科培养目标,以研究常用工程材料及成形方法为主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教材。本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拓宽与优化,以常用工程材料性能、用途以及结构设计与成形方法工艺性为主线,讲述工程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各种成形方法,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材料表面处理,金属液态成形,金属塑性成形,材料连接成形,塑料、橡胶、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成形以及快速成形技术和反求工程技术等,并介绍了当今材料成形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进展。
设计是由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开始。工业设计活动终要用某种材料、以某种手段创造出某种质感和用途的产品,所以工业设计不仅要合理构思,提出实现特定功能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寻找符合广大消费者审美情趣、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形态与质感,而且要用确切的表达方式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可供生产的图样或软件,终能够进行成形生产,完成产品制造。因此,工业设计师必须熟悉与设计对象密切相关的材料、成形、结构等基础知识。
为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针对宽口径专业培养目标,吸收相关院校教改和课程建设的成果,以及其他同类教材的优点,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1)取材范围广,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常用工程材料及其各种成形方法。
2)注重应用。全书以常用设计造型材料、零件结构工艺性与成形工艺适应性为主线,突出了结构工艺性、成形方法的实施、优缺点比较、适应的零件结构形状特点和适用条件等内容。
3)强化了产品结构设计的要求、常用成形方法的选择思路及实例分析,以及在选择成形方法时应具有的质量、成本、环保等工程意识。
4)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文字准确简洁,较少涉及微观和深奥理论与原理的内容。
5)各章后面附有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在学习中思考。
学习本书内容之前,应修完“工程制图”“工程训练”等先行课程。
建议本书理论教学时数为48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各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取舍或指定学生自学,各章的教学学时数建议如下:章节1234567891011总计学时14610642642348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赵占西担任主编,黄明宇、何灿群、于东玖担任副主编。第1、2、3、4章由赵占西、于东玖编写,第5、6、7章由何灿群、黄黎清编写,第8、9、10章由黄明宇、陆建华编写,第11章由全体编写人员共同编写。全书由赵占西统稿。
本书由东南大学江建民教授、张远明教授担任主审,多位专家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许多错误与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一书,是一本为产品设计领域从业者及学生量身打造的深度指南。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要素——材料与工艺,以期帮助读者构建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以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论述,系统地梳理了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关键材料及其对应的工艺技术。它将复杂的材料科学与精密的工艺流程,通过逻辑清晰的章节编排,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材料篇: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基石,深入剖析了当前主流的以及新兴的产品设计材料。我们将从材料的基础属性出发,例如物理性能(强度、硬度、韧性、密度)、化学性能(耐腐蚀性、耐候性)、热学性能(导热性、耐温性)以及光学性能(透光性、反光性)等,详细解读这些属性如何直接影响产品的外观、手感、耐用性和功能性。 金属材料: 涵盖了如铝合金、不锈钢、铜合金、钛合金等在产品设计中广泛应用的金属。本书会详细介绍它们的成型工艺,如压铸、注塑(用于金属粉末注射成型)、锻造、冲压、CNC加工等,并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优势,如高强度、优良导热性、金属光泽等。同时,也会探讨金属的表面处理工艺,如阳极氧化、电镀、喷涂、拉丝等,这些工艺对于提升产品的美感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高分子材料(塑料): 这是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材料。本书会深入探讨各种常见的工程塑料和通用塑料,如ABS、PC、PP、PMMA、PA等。我们将重点介绍它们的注射成型、吹塑成型、挤出成型等关键工艺,并分析不同成型方式对产品细节、表面质量和成本的影响。此外,本书还会涉及塑料的改性技术,如何通过添加填充物、增强剂或阻燃剂来改善其性能,以满足特定产品的设计需求。对于塑料的表面处理,如纹理、烫金、丝印、移印、UV印刷等,也将进行详细介绍。 陶瓷材料: 本书也将涉足陶瓷材料在特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如精密陶瓷、日用陶瓷等。我们会介绍陶瓷的成型工艺,如注浆、压制、挤出等,以及其烧结过程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同时,也会探讨陶瓷的表面处理和装饰工艺,如釉下彩、釉上彩、喷砂等,以及陶瓷材料独特的质感和温润感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体现。 复合材料: 随着技术发展,复合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书将介绍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等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如手糊成型、真空辅助成型、RTM成型、缠绕成型等。我们将分析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设计师实现更具挑战性的造型和结构。 其他新型材料: 除了传统材料,本书还会关注生物可降解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分析它们在可持续设计和未来产品创新中的角色。 工艺篇: 与材料紧密相连,工艺是实现设计理念的手段。本书将从制造精度、表面质量、结构强度、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等多个维度,系统地讲解各类加工和制造工艺。 成型工艺: 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材料的成型工艺,本书还会深入探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因为模具是批量化生产的关键。我们将讲解不同类型模具(注塑模、压铸模、冲压模等)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加工要求。 连接工艺: 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组成,连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介绍焊接(点焊、弧焊、激光焊)、螺纹连接、铆接、粘接等多种连接方式,并分析不同连接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特性和产品结构选择最合适的连接方案。 表面处理与修饰工艺: 这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用户体验的关键。除了前面提到的金属和塑料的表面处理,本书还会深入介绍喷砂、抛光、拉丝、电泳、PVD(物理气相沉积)、LCM(液相化学沉积)等更高级的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它们在实现特殊纹理、色彩和保护功能方面的作用。对于印刷和着色工艺,如UV打印、激光雕刻、热转印等,也将进行详尽的阐述。 精加工工艺: 对于需要高精度和光滑表面的产品,精加工工艺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CNC加工(铣削、车削、钻孔)、电火花加工(EDM)、磨削等工艺,并分析它们如何实现复杂的几何形状和严苛的公差要求。 3D打印(增材制造): 作为一个颠覆性的技术,3D打印在产品原型制作、小批量生产以及复杂结构制造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书将介绍FDM、SLA、SLS、SLM等主流3D打印技术,并分析不同技术适用的材料范围、打印精度和后处理工艺,以及如何利用3D打印实现传统制造难以达到的设计自由度。 本书的价值所在: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撰写,强调理论知识的落地应用。每一类材料和工艺的介绍,都会紧密结合实际产品案例,分析设计师是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工艺运用,解决设计挑战,实现产品功能和美学的完美统一。 前瞻性与实用性兼备: 在涵盖经典材料和工艺的基础上,本书同样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引入了前沿的新型材料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帮助读者把握未来设计方向。 系统性与条理性: 内容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组织,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进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 提升设计决策能力: 通过对各种材料和工艺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科学、更精准地进行设计决策,避免因对材料或工艺的认知不足而导致设计方案的局限性或不可行性。 促进创新设计: 了解丰富的材料和多样的工艺,能够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打破思维定势,设计出更具竞争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总而言之,《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是一本集知识性、指导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旨在成为产品设计领域人士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学习伙伴,帮助他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材料与工艺的奥秘,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工业设计“幕后”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产品着迷,但总觉得它们背后有着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解析了这一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体成型工艺”的详细阐述。从金属的CNC加工,到高分子材料的注塑成型,作者都用清晰的图文解释了其原理和应用。比如,书中对手机金属外壳一体成型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产品能够如此纤薄、坚固,并且拥有无缝隙的完美外观。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工艺如何决定产品的形态美学和结构强度。而且,书中对“复合材料”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轻质高强特性,以及它在航空航天、高性能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都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巨大潜力。我之前对这些高科技材料的认知非常有限,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也不得不提书中对“色彩与表面处理”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涂层工艺,而是强调了色彩与材料纹理、光泽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色彩搭配和表面处理,来营造出不同的产品气质,从奢华、科技到亲和、环保。这对于我之后在进行产品色彩规划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我之前在为产品选择颜色时,往往比较随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色彩的选择和工艺的应用,是构成产品整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设计落地”的实践指南。它让我明白,再好的设计创意,如果缺乏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项目构思中,去尝试创造出真正具有灵魂的产品。

评分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打开了奇妙世界的手册。我一直对那些拥有独特质感和触感的物品情有独钟,总是忍不住去抚摸和感受。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诸多疑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表面处理技术”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电镀、喷涂、拉丝等工艺,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工艺所能带来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以及它们在不同材料上的应用。比如,书中对“阳极氧化”的讲解,让我了解到铝合金表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丰富的色彩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并且能够呈现出细腻的哑光或高光质感,这对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至关重要。我还被书中对“皮革工艺”的介绍所吸引,从鞣制、染色到缝制,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种类的皮革,例如小牛皮、头层牛皮、二层牛皮,会带来如此不同的质感和价格,以及如何通过手工缝制等精湛工艺,将材料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这对于我之后在设计家具、皮具等产品时,将会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对“玻璃与陶瓷材料”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从透明度、硬度到化学稳定性,我都对这些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理解了它们在家居用品、餐具、甚至高端电子产品中是如何被巧妙应用的。我之前对易碎的担忧,在读完书中关于钢化玻璃、耐高温陶瓷等方面的介绍后,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场设计之旅,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材料和工艺具象化,让我能够“看”到、“摸”到,甚至“感受”到产品的诞生过程。它帮助我打破了材料和工艺之间的壁垒,让我能够更自由地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转化为现实。我感觉我的设计思维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二维平面,而是开始拥有了三维的立体感和触觉的感知度,这对于提升我的设计作品的整体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拿到《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我感觉我不再是那个只懂“好看”的设计师了,而是开始真正理解“好设计”的内在逻辑。我一直对那些经久耐用、不易损坏的产品心存敬意,而这本书,恰恰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疲劳与失效分析”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损坏,而有些则能使用很多年。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讲解了不同材料在承受应力、温度变化以及化学腐蚀等因素下的失效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例如,书中对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失效分析,让我认识到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的紧密结合,是如何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我还被书中关于“表面涂层与防护”的讲解所吸引。除了美观,涂层在产品防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防腐蚀涂层、耐磨涂层、绝缘涂层等,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产品的“长寿”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精心的表面防护设计。我之前在设计产品时,往往容易忽视“耐用性”这个维度,而这本书则让我明白了,耐用性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用户负责任的表现。而且,书中还对“可维护性设计”进行了讨论,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易拆卸结构等方式,方便用户对产品进行维修和更换部件,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这让我看到了“可持续设计”的更深层次含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帮助我树立了更宏观的设计观,让我能够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思考设计,而不是仅仅关注其最初的形态。我感觉我的设计作品将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真正为用户创造长久的价值。

评分

拿到《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真的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触感、质感都极佳的物品,总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诞生的。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那些精美的产品图片吸引住了,从日常用品到高端电子产品,每一样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书中的文字并没有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材料特性和工艺流程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触感设计”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的表面处理方式如何影响用户的情感体验,比如哑光处理的塑料带来的高级感,或是金属拉丝工艺的冰凉触感,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物品,原来它们的设计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考量。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不同材料和工艺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比如苹果手机的铝合金一体成型工艺,或是高端汽车内饰的皮革和实木的应用,这些都让我对“好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可持续材料”的介绍,这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列举了许多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以及它们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也激发了我对环保设计的思考。我之前对一些工艺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一点点地为我揭开了材料与工艺的神秘面纱,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开始去理解“为什么好看”,以及“如何实现好看”。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材料分类到具体的工艺方法,再到设计中的应用,层层递进,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够给有一定基础的设计师提供新的灵感。我常常会翻阅书中的某个章节,比如在看到一款心仪的家具时,会立刻联想到书中关于木材处理和表面涂层的相关内容,尝试去分析它的材质和工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主动,也很有乐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启迪之书,它让我对产品设计有了全新的认知,也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的热情,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评分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产品“外观”的认知。我之前一直认为,产品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其视觉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其内在的质感和触感。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用最生动的语言,为我展现了材料与工艺如何塑造产品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纹理设计”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表面纹理,而是深入探讨了纹理如何影响光线的反射、触感的反馈,以及用户的心理感受。比如,书中对“拉丝纹理”的分析,让我了解到这种工艺不仅能增加金属的视觉层次感,还能有效隐藏指纹和划痕,使其在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我还被书中对“软触感材料”的介绍所吸引。从硅胶、TPU到一些特殊涂层,这些材料能够带来温暖、亲肤的触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比如,智能手机的某些按键、游戏手柄的握把,都采用了这类材料,使得操作更加顺畅和愉悦。这让我意识到,感官体验是产品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材料和工艺则是实现这种体验的关键。而且,书中还对“仿生纹理”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模仿树叶的脉络,或是模拟皮肤的毛孔,这些纹理不仅能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还能在功能上有所突破,比如增加摩擦力或导湿性。这让我看到了自然界的智慧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的。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触觉美学”的大门,让我能够用更全面的方式来审视和创造产品。它帮助我理解,好的产品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美,更是“摸得着”的舒适和“感受得到”的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的设计中,去创造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产品。

评分

这本书《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简直是我的设计宝藏!我之前一直觉得设计就是画画好看的草图,然后把产品做出来就行了,对材料和工艺方面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教你认识各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理解”材料。书中对于每一种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能、加工难易程度、成本考量等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而且这些描述都并非生硬的数据堆砌,而是结合了实际产品的应用场景,让你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设计师会选择某种材料来制作某个特定的产品。例如,关于高分子材料的部分,它不仅列出了各种常见的塑料类型,还详细解释了它们在不同温度、湿度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注塑、吹塑等工艺来塑造出复杂的造型。我之前一直对塑料的“廉价感”有些抵触,但看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某些高端电子产品的外壳,通过精湛的表面处理技术,塑料也能呈现出丝滑的触感和金属般的光泽,这让我对塑料这种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材料的选择。而且,书中对于金属材料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从最基础的铝合金、不锈钢,到一些更特殊的合金,书中都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常用的加工方法,比如CNC加工、冲压、焊接等。我之前以为金属就是硬邦邦的,但通过书中对不同金属表面处理的讲解,比如阳极氧化、PVD镀膜等,我才了解到原来金属也能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质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轻量化设计”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轻产品重量,这对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来说至关重要,也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与工业设计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从“形”到“质”的提升,让我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外观,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产品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工程实现。我感觉我不再是那个只会画图的“小白”,而是开始能够和工程师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理解他们的考量,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具建设性的设计建议。

评分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哇,原来设计可以这么玩!”。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创意的产品设计赞叹不已,但总是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一步步地向我展示了这些奇迹的诞生过程。我之前对“工艺”这个词的概念很模糊,总觉得是那些很粗糙的制造过程。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工艺原来可以如此精妙和富有艺术性。书中对各种成型工艺的讲解,比如3D打印、激光切割、注塑成型等,都配有详细的原理图和实际操作流程,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种工艺的特点和优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仿生设计”与材料工艺结合的案例,比如模拟蜘蛛网结构的轻质高强度材料,或是模仿昆虫翅膀纹理的表面处理技术,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看到了未来产品设计无限的可能性。而且,书中对于材料与工艺的关联性讲解得非常透彻,它不仅仅是把材料和工艺分开介绍,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某种材料可能只适合某种特定的加工方式,而某种工艺的实现又离不开特定性能的材料。这种“耦合”关系,让我对产品设计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在构思一个产品时,往往会先有造型的想法,然后再去考虑用什么材料,结果经常发现想法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设计的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与可能性,这样才能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创新材料的应用,比如智能材料、自修复材料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也让我对“可持续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来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常常会一边翻阅这本书,一边思考我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产品,尝试去分析它们的材料和工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有趣,也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激发创造力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材料和工艺作为设计语言的巨大潜力,也让我更加热爱和敬畏产品设计的这个领域。

评分

拿到《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开启产品世界秘密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精致的产品设计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它们背后的实现过程是遥不可及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揭开了层层迷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机工程学”与材料选择相结合的论述。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如何让产品在造型上更符合人体工学,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材料的触感、摩擦力、温度等特性,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针对不同握持习惯设计的鼠标,如何通过在局部区域采用更具防滑性的材料,来增强握持的稳定性,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不同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对于需要高精度配合的部件,它会推荐采用CNC加工等方法,并详细讲解了这些工艺的优势和局限性;而对于一些大批量生产的简单部件,它则会介绍更经济高效的注塑或压铸工艺。这种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工艺选择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成本和效率的平衡,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根据产品的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法。我之前对3D打印这项技术一直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只是一个“新潮”的玩意儿。这本书则详细阐述了3D打印在原型制作、小批量生产以及复杂结构制造方面的强大优势,并列举了许多成功的应用案例,让我认识到3D打印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此外,书中还对材料的“老化”和“耐久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至关重要。如何选择能够抵御紫外线、化学腐蚀或机械磨损的材料,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工艺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这些都是我在以往的设计中容易忽略的方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学等多个维度来思考产品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产品设计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是开始能够深入到设计的肌理之中,去理解那些让产品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

评分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动手派”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产品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充满兴趣,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深入讲解。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而有些则只能小批量制作。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模具的结构、材料选择以及制造工艺,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模具在产品成型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对于注射模具,作者详细讲解了分型面、浇口、排气孔等设计要点,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模具制造,来保证产品尺寸的精度和表面质量。我还对书中关于“后处理工艺”的介绍印象深刻。除了打磨、抛光等基础工艺,书中还介绍了热处理、表面硬化等能够显著提升材料性能的工艺。比如,针对金属部件,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提高其强度、硬度或韧性,从而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这让我认识到,材料的内在性能可以通过后处理工艺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之前在考虑材料时,往往只关注其初始的性能,而忽略了通过工艺手段进行提升。这本书让我明白,工艺不仅仅是实现造型的手段,更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此外,书中还对“装配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从螺丝连接、卡扣连接,到超声波焊接、胶粘连接,作者都一一列举了各种装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产品的最终形态,不仅仅是单个部件的集合,更是通过精密的装配工艺而实现的有机整体。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业设计闭环思考模型,从材料选择、工艺实现,到最终的装配,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它帮助我从“点”到“面”地理解产品设计,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方面,而是能够将它们整合起来,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评分

《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第2版)》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仿佛整个工业设计世界都变得清晰起来。我之前一直认为,设计就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严谨的科学和工程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设计的“理性”之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列举了拉伸强度、弯曲模量等数据,更是详细介绍了这些测试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测试结果如何指导材料的选择和产品的结构设计。比如,书中对不同塑料在承受不同载荷下的形变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产品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而有些则轻易损坏。这让我意识到,设计的可靠性,离不开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深刻理解。我还被书中关于“热胀冷缩”与材料选择和工艺设计的关系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膨胀系数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组合,来避免因热胀冷缩引起的应力集中和产品变形。这对于那些需要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工作的产品,比如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的外壳等,至关重要。我之前在考虑产品设计时,很容易忽略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书中还对“导热与绝缘性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电子产品设计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散热材料和绝缘材料,以确保产品的稳定运行和用户安全。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在保障产品功能性和安全性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工程化”的设计思维。它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去理解产品为何能够如此精确地运转。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工程化的设计理念应用到我的项目构思中,去创造那些既美观又可靠的产品。

评分

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

评分

感觉不太深入,是个入门级

评分

不错 挺好的

评分

工作需要,学习学习

评分

工程人员值得买一本,很棒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技术性的书还是很好的!!!

评分

教材,没办法不买.

评分

质量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