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设计

内燃机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爱都瓦尔多·科勒尔 著,张建强 译
图书标签:
  • 内燃机
  • 发动机
  • 机械工程
  • 汽车工程
  • 动力机械
  • 设计
  • 热力学
  • 燃烧
  • 汽车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6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58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内燃机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汽车发动机总成、缸体、缸盖、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专业的设计主参数、主结构与功能、性能、可靠耐久、工艺制造技术之间变量关联关系的产品工程设计理论,机械力学和热负荷耦合的CAE3D分析模型设计原理,新的可变配气机构技术、汽油增压换气技术、发动机振动噪声(NVH)分析技术;该书引用了当代的大量汽车发动机实际工程设计案例分析,技术数据详实,对发动机工程设计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中的发动机设计技术与理论为国内首次出版的学术专著,可作为汽车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汽车和发动机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目录

译者
序一
序二
第5版前言
第6版前言
译者的话
符号
第1章导言1
第2章导论2
2.1开发过程中的计算分析2
2.2力学与热力学3
2.3本书所选择的和深入探讨的
内容说明3
2.4发动机全新开发及升级
开发目标4
第3章发动机主参数设计6
3.1发动机参数的相关性6
3.2发动机主参数定义7
3.2.1工作容积(排量)7
3.2.2功率和转矩7
3.2.3比功率7
3.3缸体及曲柄连杆机构的
主参数选择8
3.3.1行程缸径比8
3.3.2连杆比及连杆中心距9
3.3.3缸体高度10
3.3.4活塞直径及质量11
3.3.5活塞压缩高度11
3.3.6行程、缸径和气缸数13
3.3.7缸筒长度、活塞裙部长度
与活塞突出量14
3.3.8曲轴回转轮廓及活塞
间隙14
3.3.9活塞结构尺寸19
3.4缸体主参数20
3.4.1缸心距与气缸间厚度20
3.4.2V形发动机的错缸距23
3.5最佳连杆比24
3.6燃烧室面容比27
3.7主性能指标定义29
3.8平均有效压力及比功率31
第4章主要零部件设计与计算34
4.1连杆34
4.1.1功能与设计要求34
4.1.2连杆受力分析36
4.1.2.1连杆受力方式与
位置36
4.1.2.2连杆承受的力及
力矩39
4.1.3常规连杆结构强度
计算40
4.1.3.1连杆大小头孔弯曲梁
简化计算模型40
4.1.3.2连杆盖以及连杆大头
孔当量截面负荷
分布40
4.1.3.3连杆大头孔以及连杆盖
当量截面的切向力及
力矩41
4.1.3.4连杆螺栓连接处的
受力情况43
4.1.3.5连杆疲劳强度计算45
4.1.3.6连杆有限元模拟
计算46
4.1.4连杆螺栓连接设计
常规计算47
4.1.4.1连杆螺栓连接47
4.1.4.2连杆螺栓连接计算
(按VDI2230
规定[C21])47
4.1.4.2.1计算要求47
4.1.4.2.2螺栓连接的弹性
柔度49
4.1.4.2.3连杆螺栓连接的
应力曲线图51
4.1.4.2.4最小夹紧力、夹
紧力损失及预
紧力53
4.1.4.2.5螺栓尺寸55
4.1.4.2.6螺栓疲劳计算57
4.1.4.2.7连杆螺栓连接
设计小结58
目录●●●●●●●●●●内燃机设计4.2活塞58
4.2.1活塞计算分析58
4.2.2活塞功能及设计要求59
4.2.3活塞工作负荷61
4.2.3.1负荷及危险区域61
4.2.3.2曲柄连杆机构
受力分析63
4.2.3.3活塞行程、速度及
加速度66
4.2.4活塞常规计算70
4.2.4.1活塞类型及材料选用
原则70
4.2.4.1.1乘用车汽油发动机
用活塞70
4.2.4.1.2乘用车柴油发动
机用活塞73
4.2.4.1.3商用车柴油发动机
用活塞74
4.2.4.1.4工业用途大缸径
柴油机活塞76
4.2.4.2活塞销计算76
4.2.4.2.1活塞销安装
方式77
4.2.4.2.2计算简化
模型[C42]77
4.2.4.2.3活塞销表面
压力79
4.2.4.2.4活塞销椭圆
变形80
4.2.4.2.5活塞销弯曲
变形82
4.2.4.2.6活塞销材料82
4.2.4.2.7活塞销负荷及
强化措施85
4.2.4.3活塞销座计算85
4.2.4.3.1设计爆发压力85
4.2.4.3.2设计用标准
转速88
4.2.4.3.3活塞销卡簧90
4.2.4.3.4活塞销等效
应力92
4.2.4.4活塞质量计算94
4.2.4.5活塞型线确定95
4.2.4.5.1安装间隙、滑动
间隙、椭圆度及
表面承压图95
4.2.4.5.2活塞裙部柔性、椭圆
度、承压面宽及塑性
变形97
4.2.5活塞二次运动计算98
4.2.6活塞强度CAE计算100
4.2.6.1活塞FEM计算
模型100
4.2.6.2活塞热负荷103
4.2.6.3活塞应力场及
温度场105
4.2.6.4活塞有限元计算107
4.2.6.4.1活塞表面油膜
计算107
4.2.6.4.2活塞销变形
计算108
4.2.6.4.3活塞CAE计算
流程110
4.3活塞环111
4.3.1活塞环计算111
4.3.2功能及设计要求112
4.3.3活塞环受力分析114
4.3.4活塞环弹力117
4.3.4.1切向弹力及径向
压力117
4.3.4.2开口宽度、切向力及
活塞环参数kRi120
4.3.4.3活塞环的安装应力、
套紧应力、弹性模量及
塑性变形122
4.3.4.4开口间隙122
4.3.4.5活塞环扭曲122
4.3.5活塞环模拟计算
分析122
4.3.5.1计算模型122
4.3.5.2活塞环运动模拟
计算124
4.3.5.3密封性能模拟
计算126
4.3.5.4活塞环工作表面润滑
特性模拟计算129
4.4曲轴132
4.4.1功能及设计要求132
4.4.2曲轴工作负荷133
4.4.2.1曲轴工作力和
力矩133
4.2.2.2曲轴工作循环负荷
曲线135
4.4.2.3曲轴受力的静不
定性135
4.4.2.4曲柄单拐模型、弯曲
及扭转应力138
4.4.2.5曲轴受力情况143
4.4.2.5.1最大应力区域143
4.4.2.5.2弯曲及扭转应力
集中系数144
4.4.3曲轴结构强度147
4.4.3.1船用发动机曲轴设计
规范147
4.4.3.2危险截面抗弯扭
模量及应力集中
系数147
4.4.3.3曲轴材料疲劳强度与
安全系数147
4.4.3.4曲轴材料及制造
工艺149
4.4.4曲轴强度CAE模拟
计算150
4.4.4.1曲轴概念设计阶段的
计算分析150
4.4.4.2曲轴的多体动力学复
合模型计算分析151
4.4.4.3曲轴强度CAE计算
分析小结155
4.5气缸体157
4.5.1气缸体方案设计158
4.5.1.1气缸体结构形式159
4.5.1.1.1整体式与组合
式气缸体方案160
4.5.1.1.2开式及闭式气缸体
顶面设计163
4.5.1.1.3气缸冷却液流
方案设计166
4.5.1.1.4龙门式与整体式
框架结构169
4.5.1.2气缸体材料173
4.5.1.3气缸孔表面工艺175
4.5.1.3.1灰铸铁气缸孔
表面珩磨工艺175
4.5.1.3.2过共晶铝硅合金
气缸孔工艺177
4.5.1.3.3镍-碳化硅涂
层的气缸孔
工艺177
4.5.1.3.4铝基复合材料
工艺179
4.5.1.4气缸体铸造工艺180
4.5.1.5气缸体方案对比,
乘用车的开发
状态182
4.5.2气缸体受力情况、功能与
结构183
4.5.3气缸体轻量化188
4.5.3.1轻量化潜力188
4.5.3.2灰铸铁与铝合金材料
特性比较189
4.5.4气缸体CAE计算191
4.5.4.1气缸体有限元(FEM)
计算分析191
4.5.4.1.1温度场分析194
4.5.4.1.2变形分析195
4.5.4.1.3应力场196
4.5.4.2主轴承螺栓连接
设计196
4.5.4.3气缸盖螺栓连接
设计197
4.5.4.4气缸孔变形的傅里叶
分析203
4.5.5气缸套205
4.5.5.1湿式气缸套206
4.5.5.1.1湿式气缸套结构
形式206
4.5.5.1.2湿式气缸套受力
情况、尺寸与
结构设计209
4.5.5.2干式气缸套211
4.5.5.2.1装配应力212
4.5.5.2.2压应力213
4.5.5.2.3热应力215
4.5.5.2.4爆发压力下的
工作应力217
4.5.6气缸表面磨损219
4.6气缸盖220
4.6.1气缸盖功能与结构220
4.6.2气缸盖热负荷224
4.6.2.1燃气换热过程227
4.6.2.1.1传热途径227
4.6.2.1.2辐射换热230
4.6.2.1.3壁面传导换热231
4.6.2.2缸盖中的热应力232
4.6.2.3气缸盖的冷却
设计234
4.6.3气缸盖材料及铸造
工艺236
4.6.4进气道与排气道、气门
夹角、燃烧室形状及
气缸盖高度设计240
4.6.4.1进气道与排气道240
4.6.4.1.1进气道与排气道
结构设计240
4.6.4.1.2气道气体流动
性能试验245
4.6.4.2气门夹角、燃烧室
形状及气缸盖高度
设计250
4.6.5气缸盖CAE计算251
4.7气缸垫256
4.7.1功能及设计要求256
4.7.2气缸垫结构258
4.7.3气缸垫密封技术258
4.7.3.1工作条件258
4.7.3.2全金属气缸垫结构
设计259
第5章配气机构与曲柄连杆机构
设计与计算266
5.1配气机构266
5.1.1换气过程一维模拟
分析271
5.1.2配气机构换气工作
原理274
5.1.2.1气门布置276
5.1.2.2配气机构结构
形式278
5.1.2.3液压间隙调
节器281
5.1.2.4气门282
5.1.2.5凸轮284
5.1.2.5.1凸轮型线设计284
5.1.2.5.2凸轮型线设计
程序288
5.1.2.6气门弹簧290
5.1.2.6.1气门弹簧力
设计290
5.1.2.6.2气门弹簧计算291
5.1.2.7凸轮轴292
5.1.3可变气门正时换气工作
原理293
5.1.4可变气门执行机构结构
形式295
5.1.4.1分段式调节可变气门
执行机构295
5.1.4.2连续式调节可变气门
执行机构296
5.1.4.3连续可变气门正时
执行器(叶片式)297
5.1.5分段式可变气门升程
换气过程298
5.1.6连续可变气门升程
换气过程299
5.1.7气门机构动力学
计算309
5.1.7.1动力学计算
分析311
5.1.7.2多体动力学
模型312
5.1.8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换气
技术312
5.1.8.1无可变气门机构的
换气工作原理313
5.1.8.2可变气门机构的换气
工作原理316
5.1.8.3连续可变进气及可变排气正时的换气工作
原理317
5.1.8.4全可变气门的换气工作
原理322
5.2曲柄连杆机构324
5.2.1活塞式发动机的质量
平衡324
5.2.1.1单缸驱动机构的质量
平衡324
5.2.1.1.11阶惯性力324
5.2.1.1.2单缸发动机曲柄
连杆机构中通过
平衡重进行平衡的
方法327
5.2.1.2借助平衡重来平衡多
缸驱动装置的质量333
5.2.1.2.1直列发动机的1阶
惯性力平衡333
5.2.1.2.2平衡V2发动机上的
自由惯性力335
5.2.1.2.3平衡自由惯性
力矩341
5.2.1.2.4质量转矩369
5.2.1.3借助平衡轴来平衡
质量371
5.2.1.3.1通过平衡轴来平衡
惯性力;方法和
应用373
5.2.1.3.2滚转力矩375
5.2.1.3.3通过平衡轴平衡
往复惯性力矩;
应用示例380
5.2.2发动机振动小结383
第6章发动机噪声384
6.1涉及发动机噪声和路面噪声的
法律法规384
6.2发动机噪声——部分声源和
噪声源386
6.3间接产生的发动机噪声——
产生、传递和辐射388
6.4气缸压力曲线及其所产生的
气缸压力频谱394
6.5发动机结构声学分析396
6.5.1发动机结构振动特性396
6.5.2发动机缸体结构对降噪
的影响398
6.5.3曲轴、轴承、润滑油膜
结构噪声传递路径
研究403
6.5.4发动机结构的空气噪声
计算407
6.5.4.1计算流程407
6.5.4.2辐射声功率的计算407
6.6发动机上其他噪声源410
第7章总结与展望411
附录414
附录A有限元法(FEM)基础
知识414
附录B关于矩阵位移法(静力学
理论)416
附录C用有限元法解微分
方程421
附录D关于有限差
分法(FDM)426
附录E关于边界
元法(BEM)426
附录F关于“模态模型”(模态
分析)427
参考文献429

前言/序言

  本书作者很荣幸与Vieweg+Teubner出版社一起共同编撰出版第5版《内燃机设计》一书。首先应表达谢意的是,出版社对本书的肯定,以及读者对发动机力学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关注。虽然由于内燃机废气排放政策方面的因素,与发动机热力学相比发动机力学有时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应强调的是,本书作者常年来持续不断直至今日的与Vieweg+Teubner出版社精诚的合作。值此书第5版面世之际再次表达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内容原来是以现今的两位作者之一爱都瓦尔多-科勒尔的大学讲义《快速活塞式发动机力学-设计与计算》为基础。该讲义于1996年由马格德堡的奥拓·冯·桂里克大学采用为教材。在此衷心感谢该校机械制造系并特别感谢活塞式发动机教研室的教授H�贝Э斯ぱР┦扛�予的广泛的支持。此外对柏林理工大学的教授H�逼丈岫�工学博士,斯图加特大学的退休教授乌尔夫·埃舍尔斯工学博士两位先生表示感谢。两位先生对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大量很有价值的建议。与埃舍尔斯教授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作者的学生时代。在那时他就给予了作者全力帮助。后来作者在揣克教授的教研室完成教学工作,同时开始考虑本书的内容。
  自1988年起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负责发动机机械零件的功能研究,并从此产生诱因将个人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特别是在彻底变革的时代,计算机支持的零件设计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的计算方法。对此还要感谢作者的雇主即如今的活塞施密特-皮尔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KS铝技术公司给予的在专业上具有挑战性的有趣的专业活动。此外还要一并感谢客户方面的代理、同事及员工,作为技术洽谈伙伴一如既往地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可以将讲义以图书的形式公开出版的机遇促使作者对本书进行了首次较大的加工修改,但仍有些读者会感到一些缺憾,首先是缺少一个核心题目——活塞发动机的平衡。为此揣克教授根据作者的请求对本书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在揣克教授及其同事的支持下内容扩展的第2版成为一本专业内容很充实的图书。
  当作者从出版社获悉,由于第2版持续不断的畅销,应着手第3版的修订工作。当时用于专业加工及更新的准备工作时间很紧迫,特别是对于专业书籍的更新是最大的问题。但是非常感谢出版社在编辑加工包括缺陷修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4年秋季本书的第4版面世。在考虑再版之前,此书是否适应当前最新技术水平的问题被提到桌面上来。如果一本专业书籍仅描述基础原理,是不能适应发动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的需求的。仅靠日常业务工作很繁忙的作者本人是无法完成所要求的编写工作的。为此很有幸地邀请到了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凯泽斯劳滕理工大学的教授鲁道夫·富利尔工学博士一同进行第4版的编写工作。富利尔教授对本书的气门机构一章完全重新进行了编写,增添了很多有关现代气门驱动系统及可控换气技术方面的内容。此外,在活塞一章中还考虑到了乘用车直喷柴油发动机用活塞的最新发展情况。
  随着第4版的问世便考虑到技术的更新,这一工作一直在延续。作者对本书的第5版特别是对描述零件设计的第4章以及其他大范围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编写。这都是以最新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例如详尽描述了在曲轴计算方面的进步,并详细介绍了乘用车发动机气缸体曲轴箱的结构方案。此外对气缸盖使用的材料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尝试给出有关气缸盖方案的一览。对其余的第2、第3及第5章中微小的更改以及对于书中现存的瑕疵进行的修订使第5版更加完美。
  第5版前言内燃机设计作者感谢Vieweg+Teubner出版社一贯良好的合作,包括为第5版出版所做的准备工作。最终促成了这一巨大的更新工作的完成。其将势必延续到后续的再版中。作者相信,本书一定会永远保持最新的水准,向读者一贯提供最新的技术水平。
  鲁道夫·富利尔2008年7月于凯撒斯劳腾爱都瓦尔多·科勒尔2008年7月于海尔布朗随着涡轮增压器在汽油发动机及柴油发动机上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技术水平再次得到明显提升。涡轮增压技术的应用使小排量发动机为降低整车CO2排放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并且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内燃机设计与开发工作。为了使本书总保持最新的技术水平,有必要更新新的版本。本书作者为此感谢Vieweg+Teubner出版社对于作者的信任,以及对新版的准备工作做出的合作。
  作者鲁道夫·富利尔先生愿将此书的第6版作为礼物奉献给在2010年12月诞辰100周年的博士导师——工学博士教授克劳斯·菲德尔先生。他对内燃机技术的热爱及精湛的分析能力为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在此对其表示深深怀念并祝其家人万事如意!
  鲁道夫·富利尔2011年6月于凯撒斯劳腾爱都瓦尔多·科勒尔2011年6月于海尔布朗

《流体机械的动力学与控制》 本书深入探讨了流体机械在各种工程应用中的核心动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策略来优化其性能和效率。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不仅涵盖了基本的流体力学概念,还将重点放在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机械设计和运行中,特别是在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下。 内容要点: 第一部分:流体机械的流体力学基础 流体的基本性质与行为: 详细阐述了粘度、密度、表面张力、可压缩性等流体物理特性,以及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在不同工况下的行为差异。我们将分析层流与湍流的过渡机制,以及雷诺数在预测流态中的关键作用。 守恒定律在流体分析中的应用: 深入探讨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动量守恒(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能量守恒(伯努利方程及其推广形式)在描述流体流动中的重要性。我们将通过推导和实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定律来分析管道流动、明渠流动以及绕过物体的流动。 边界层理论与流动分离: 详细介绍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流体机械性能的影响。我们将分析附着边界层、自由边界层以及它们与流动分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变表面形状或施加外部激励来减缓或防止流动分离,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阻力。 流体机械中的能量转换: 聚焦于流体机械如何实现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我们将分析叶轮机械(如泵、风机、涡轮)中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并重点研究能量损失的来源,包括机械摩擦、内部泄漏、涡流损耗等。 第二部分:关键流体机械的动力学特性 离心泵与轴流泵的设计原理与性能分析: 详细解析了离心泵和轴流泵的工作机制,包括叶轮设计、蜗壳/导叶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将通过性能曲线(扬程-流量、效率-流量、功率-流量)的解读,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效率和特性变化,并讨论空化现象的产生机制及其危害。 风机与压缩机的特性与应用: 深入研究风机和压缩机的叶轮设计、气流组织以及效率优化。本书将详细介绍轴流式、离心式和混流式风机/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分析其在不同压比和流量下的性能表现。 水轮机与汽轮机的效率提升策略: 聚焦于水轮机(如混流式、轴流式、径流式)和汽轮机(如冲动式、反动式)的设计理念和运行特性。我们将分析其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水头/蒸汽焓降、叶片形状、密封技术等,并探讨如何通过先进的设计手段来最大化能量回收。 喷嘴与节流装置的流动特性: 探讨了喷嘴和节流装置在控制流体流量和压力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超音速喷嘴的流动现象,以及节流装置对系统压力的影响,并提供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 第三部分:流体机械的先进控制策略 PID 控制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比例-积分-微分 (PID)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流体机械的流量、压力和转速控制。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参数整定方法和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掌握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 模型预测控制 (MPC) 的原理与优势: 介绍MPC的核心思想,即利用系统模型来预测未来行为并优化控制序列。我们将探讨MPC在处理多变量耦合、约束条件和非线性系统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流体机械中的潜在应用,例如对多泵并联系统的优化调度。 模糊逻辑与神经网络在智能控制中的应用: 探索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流体机械控制中的潜力。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模糊逻辑处理不确定性和主观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自适应学习和模式识别,从而实现更鲁棒和智能的控制。 变频调速 (VSD) 技术与节能优化: 深入分析变频调速技术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其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显著效果。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电机转速来匹配实际负载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功率损耗,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VSD带来的经济效益。 流体机械系统集成与故障诊断: 探讨流体机械在复杂系统中的集成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进行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我们将介绍常用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方法,以及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算法。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于机械工程、动力工程、自动化、航空航天、能源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它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和前沿的技术指导。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操作和优化各类流体机械,从而在各自的工程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富感染力,它让我能够沉浸在工程师的创造过程中。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工程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例如,在讲解气缸的“呼吸”过程时,作者将进气阀比作“生命之门”,将排气阀比作“废物之窗”,这种生动的描述让我立刻理解了气门的作用。我还对书中关于“热效率的极限”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探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内燃机效率的限制,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在这些限制下不断突破。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不同时代工程师的轶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创新,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也让我对工程师这个职业多了一份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机械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内燃机的核心技术。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并且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并非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从热力学基础讲起,逐步深入到气动学、材料学、振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巧妙地应用于内燃机的设计之中。我特别喜欢关于“能量转换效率”的探讨,作者详细分析了内燃机在各个环节的能量损失,并提出了多种提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比如稀薄燃烧、均质压燃等。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从汽车发动机到船舶发动机,再到航空发动机,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特点都得到了详细的阐述,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技术信息,但它所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和设计流程,而是将内燃机的发展历程、不同技术流派的演变以及未来趋势巧妙地融入其中。我被书中关于蒸汽机到内燃机过渡时期的历史叙述深深吸引,那段充满技术革新和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为理解现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不同类型内燃机(如往复式、旋转式)的深入剖析,从基本结构到工作循环,再到各自的优缺点,都讲解得鞭辟入里。尤其是在讨论如何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时,作者引入了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一些概念,比如进气道的优化设计和排气系统的回压控制,让我对这些原本高深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前沿技术,例如压燃技术、可变截面涡轮增压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内燃机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他不仅解答了我技术上的疑问,更拓宽了我对整个工程领域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内燃机,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设计”。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要点时,都会追溯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工程考量。比如,在讨论曲轴的强度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计算公式,还详细解释了材料的疲劳强度、应力集中等概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曲轴的可靠性。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可靠性工程和故障分析的知识,比如如何通过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来识别潜在的设计缺陷,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性能,更要兼顾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它教会了我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内燃机”这个概念的认知。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程技术手册,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读起来会相当吃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近乎艺术的笔触,将内燃机的设计过程描绘得生动而富有逻辑。从最基础的燃烧理论,到活塞、曲轴、气门等关键部件的配合,再到整个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热效率优化,每一部分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仿佛作者亲自手把手地指导我进行设计。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燃烧室形状对燃烧过程影响的那部分,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不同形状如何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爆震倾向以及最终的燃烧效率,还配以精美的3D渲染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材料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比如铝合金的轻量化优势和铸铁的耐用性,以及如何根据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学会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权衡和取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内燃机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工程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指南。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更是对机械工程领域深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传统的教科书,充满了冰冷的术语和公式,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气门机构的工作原理时,作者将凸轮的形状比作“心跳的节奏”,将气门的开闭比作“呼吸的韵律”,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著名发动机设计师的故事和他们的设计理念,让我感受到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燃烧爆炸的艺术”的论述,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燃料在气缸内瞬息万变的化学反应,以及工程师如何驾驭这场“爆炸”,使其转化为有序的动力输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让我对工程领域的从业者多了一份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内燃机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但真正深入了解它的设计过程,才发现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和挑战。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部件,而是将整个发动机系统进行 holistic 的考量。作者非常注重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比如燃油喷射系统与点火系统的匹配,如何精确控制燃油雾化和点火时机,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果。我还学到了关于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电子传感器和执行器来实时调整发动机的各项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工况。书中还涉及了减震降噪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高性能的发动机不仅仅意味着强大的动力,更应该拥有平稳宁静的运行体验。从减少机械摩擦到优化燃烧过程,再到采用先进的隔音材料,作者为我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绿色、高效、平顺”的内燃机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带着一本厚重的工具箱,耐心地向你展示他手中每一样工具的用途和精妙之处。从最基础的材料选择,比如不同牌号的钢材、铝合金,以及它们在发动机不同部件上的应用,到精密加工的工艺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非常到位。书中对铸造、锻造、机加工等传统工艺的详细介绍,让我领略到了机械制造的魅力。特别是关于曲轴的加工和平衡,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阐述,从材料特性、加工误差对动平衡的影响,到动平衡测试的原理和方法,都讲得非常细致,仿佛我能亲眼看到一块粗糙的金属是如何变成一根光洁、精确的曲轴。我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的设计要点,如何合理分配润滑油路,如何设计高效的散热器,这些都是保证发动机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精密的机械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无数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前瞻性,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内燃机技术的介绍,而是大胆地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从中了解到了关于混合动力技术、氢能源发动机以及合成燃料的应用前景,这些内容让我对内燃机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角色有了新的思考。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能源形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在内燃机上的潜在应用。例如,关于合成燃料如何通过碳捕获和利用来降低排放,以及氢燃料电池与氢内燃机的技术路线对比,都让我对未来的能源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中还探讨了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设计在内燃机研发中的作用,比如利用仿真模拟技术来优化设计,以及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本书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拥抱变化和不断创新才是永恒的主题。

评分

我一直对内燃机充满好奇,但相关的书籍往往过于技术化,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内燃机的设计过程呈现在我面前。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各个关键部件的设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活塞环”的设计讲解,作者详细阐述了活塞环的材质、形状、配合间隙等如何影响密封性、润滑和磨损,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发动机的寿命。书中还涉及了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的最新技术,比如GPF(汽油颗粒过滤器)和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内燃机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进步。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时,内燃机依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评分

包装挺好的,还没看,五分满分

评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控制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内燃机控制系统研究、开发、匹配和标定等方面工作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评分

货真价实

评分

不适合初学 内容比较丰富 要多理解

评分

工具书。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我们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减少汽车的资源消耗和有害物排放呢?在我们这个过于嘈杂的世界上能采取哪些降噪措施呢?本书将要讨论这些和其它方面的问题,并对汽油机的发展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后还将尝试将汽油机与替代动力装置进行比较。本书首先针对汽车制造和配件供应行业的产品开发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及其相关的服务提供商,也可作为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指南。

评分

需要的稍后翻阅一下,非常专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