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第5版)

系统工程(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应洛 著
图书标签:
  • 系统工程
  • 工程管理
  • 复杂系统
  • 系统分析
  • 系统设计
  • 项目管理
  • 建模与仿真
  • 决策分析
  • 风险管理
  • 需求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4144
版次:5
商品编码:1195153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第4版《系统工程》进行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评价方法、决策分析方法、战略研究与管理和系统工程应用实例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1
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1
一、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
二、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
三、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3
四、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4
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5
一、系统的概念及特点5
二、系统的类型6
三、管理系统问题举例7
第三节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9
一、系统工程的概念9
二、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9
三、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10
第四节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10
思考题13
第二章系统工程方法论14
第一节系统工程的基本工作过程14
一、霍尔三维结构14
二、切克兰德方法论16
三、两种方法论比较17
第二节系统分析原理18
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及其要素18
二、系统分析的程序19
三、应用系统分析的原则20
第三节创新思维与创新分析方法21
一、创新方案的价值21
二、创新分析方法22
三、系统创新思维辅助工具MindManager29
第四节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新发展32
思考题34
系 统 工 程目录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35
第一节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35
一、模型及模型化的定义35
二、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35
三、模型的分类36
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37
五、建模的基本步骤37
六、模型化的基本方法38
七、模型的简化39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39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39
二、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45
三、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实用方法50
第三节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52
一、主成分分析52
二、聚类分析61
第四节状态空间模型68
一、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变量68
二、微分方程与连续变量的状态空间表达式69
三、差分方程与离散变量的状态空间表达式70
四、状态方程的应用之一——宏观经济模型71
五、状态方程应用之二——人口模型72
六、状态方程应用之三——预测产品销售量74
第五节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展75
思考与练习题77
第四章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80
第一节系统仿真概述80
一、系统仿真的概念、实质及作用80
二、系统仿真的方法81
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及特点81
第二节系统动力学(SD)结构模型化原理84
一、SD的基本原理84
二、因果关系图和流(程)图85
三、SD结构模型的建模步骤88
第三节基本反馈回路的DYNAMO仿真分析及DYNAMO函数89
一、基本DYNAMO方程89
二、几种典型反馈回路及其仿真计算90
三、DYNAMO函数93
第四节Vensim_PLE仿真软件使用简介100
一、软件简介100
二、用户界面简介100
三、应用举例101
第五节AnyLogic仿真软件107
一、软件简介107
二、软件的特点107
三、应用实例109
思考与练习题112
第五章系统评价方法115
第一节系统评价原理115
第二节关联矩阵法117
一、逐对比较法118
二、古林法120
第三节层次分析(AHP)法122
一、基本原理122
二、AHP一般方法126
三、AHP方法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举例128
第四节网络分析(ANP)法131
一、ANP法介绍131
二、ANP法分析问题的步骤131
三、应用ANP法选择供应商134
第五节模糊综合评判法137
一、引例——教师教学质量的系统评价137
二、主要步骤138
三、模糊数学及模糊子集138
四、隶属函数140
第六节数据包络分析(DEA)法144
一、DEA法的产生与发展144
二、DEA法的基本模型145
三、评价供应商的DEA模型147
思考与练习题149
第六章决策分析方法154
第一节管理决策概述154
一、基本概念154
二、决策问题的基本模式和常见类型154
三、几类基本决策问题的分析155
第二节风险型决策分析156
一、风险型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156
二、信息的价值160
三、效用曲线的应用165
第三节不确定型决策——鲁棒决策分析166
一、鲁棒决策基本思想166
二、鲁棒决策模型及步骤167
三、鲁棒决策实例169
四、鲁棒决策准则评价172
第四节管理博弈及冲突分析173
一、博弈论173
二、冲突分析的由来179
三、冲突分析的程序及要素181
四、冲突分析基本方法举例——古巴导弹危机182
五、冲突分析的一般方法188
思考与练习题190
第七章战略研究与管理195
第一节战略研究与管理概述195
第二节战略研究方法论195
一、战略研究的三部曲195
二、我国战略研究的模式196
三、战略研究的分析方法196
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问题198
第四节柔性战略199
思考题200
第八章系统工程应用实例201
实例一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的系统分析201
一、概述201
二、初步系统分析201
三、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战略分析207
四、组织行为特征及政府作用机理分析211
五、项目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价方法215
六、小结216
实例二CH公司外购玻壳进厂入库搬运路线方案分析216
一、背景资料216
二、改进方案的生成217
三、方案选择220
四、分析与启示221
五、系统思考224
实例三基于实物期权的ERP不确定性投资决策分析22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224
二、ERP项目投资中的实物期权分析225
三、模型的提出226
四、不确定性分析227
五、随机0-1整数规划模型232
六、企业实例分析236
七、小结238
实例四SHSW煤矿精益化系统实施239
一、项目背景、思路和步骤239
二、六项重点突破240
三、三项全面推进245
四、总体成效246
五、系统实施经验247
实例五某重型汽车企业的服务型制造模式248
一、企业背景248
二、A公司服务型制造战略249
三、服务型制造取得的绩效253
实例六基于大数据的物流系统工程——透明化物流管理253
一、问题背景253
二、基于大数据的公路物流透明化管理系统254
三、小结258
主要参考文献259

前言/序言

  前言  本书系1986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系统工程》的第5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教育部评选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本书曾获得1992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系统工程作为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特别是管理系统,所需思想、程序、方法的体系,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及管理环境的变化,科学发展及系统化管理的要求日益突出和紧迫,需要按照系统的观点,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认识、研究和解决。与此相适应,管理学科的发展、因材施教的要求等,也需要教材等教学参考资料不断更新。《系统工程》第5版就是为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在第4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来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而修订的。第5版保持了第4版的结构框架,但内容上各章都进行了更新。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及学科性质等,并介绍了某些新的应用;第二章阐述系统工程方法论,从而建立起系统分析及本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并介绍了初步系统分析的有关方法和创新分析方法,增加了对部分技术方法的介绍;第三章围绕系统模型化及分析方法,重点介绍结构模型化技术、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和状态空间模型,并补充了部分应用实例;第四章作为第三章的延续,在对系统仿真做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系统动力学模型化原理及其仿真分析方法,增加了部分模型及应用结果,还介绍了AnyLogic仿真软件;第五章介绍系统评价原理及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常用方法;第六章针对决策分析,重点介绍风险型决策分析、不确定型决策——鲁棒决策分析、管理博弈及冲突分析方法;第七章作为对管理系统问题综合分析的延伸和应用,介绍了战略研究与管理的相关内容;第八章通过六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例,说明管理系统工程的应用。  本书第1、2版由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姚德民教授、原上海机械学院赵永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陶谦坎教授参加编写。第3版由汪应洛院士主编,西安交通大学袁治平教授、孙林岩教授、李垣教授等参加编写。第4版由汪应洛院士主编,袁治平教授协编,孙林岩教授、李垣教授、吴锋教授参加编写。第5版仍然由汪应洛院士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有西安交通大学袁治平教授、吴锋教授、刘树林教授、李刚教授、崔文田教授、林军教授、孙静春教授、郭雪松教授、许晓晴博士等。天津大学齐二石教授担任本书主审,在此表示感谢。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课件,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后下载。  系统工程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而且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不妥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探索复杂系统的构建之道:一部关于系统思考与实践的深度解读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关于如何理解、设计、构建和管理复杂系统的思想之旅。它深入剖析了系统工程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精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和一套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的复杂挑战。 认识复杂系统:从混沌中理清脉络 在当今高度互联和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无论是社会经济体系、大型工程项目,还是新兴技术应用,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本书首先引导读者认识何为“复杂系统”,它不仅仅是简单元素的堆砌,更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非线性关系和涌现行为的集合。我们将一起探究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如自组织性、适应性、鲁棒性以及 emergent properties(涌现特性),理解为何传统的、线性的分析方法在面对这些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通过鲜活的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识别复杂系统的潜在风险、机遇以及其固有的动态演变规律,从而培养一种“整体观”和“关系观”,跳出局部思维的局限。 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设计与实现的艺术 本书将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置于显要位置。它不仅仅是关于制定详细的计划,更是一种贯穿于系统生命周期始终的、系统化的方法论。我们将深入探讨系统工程的指导原则,包括: 需求工程: 如何精准地捕捉、定义和管理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确保系统的设计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满足期望。我们将探讨需求分析的不同技术,如访谈、问卷、原型设计,以及如何处理需求冲突和变化。 概念设计与架构: 在初步理解需求后,如何构思出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基本构件。本书将阐述如何进行系统分解,定义模块化接口,以及权衡不同的设计方案,以达到最优的系统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系统集成与验证: 将分散的子系统整合起来,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证明系统能够按照预期运行。我们将详细介绍集成策略、测试计划的制定,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来发现和修复缺陷。 系统维护与演进: 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在部署后仍需持续的维护、升级和适应。本书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维护机制,以及如何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后期进行有效的演进和改进。 跨越技术与管理的鸿沟:融合的智慧 系统工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技术和管理的视角。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技术的实现细节,还要掌握项目的管理、风险控制、成本估算以及团队协作等关键要素。本书将强调: 生命周期视角: 将系统工程视为一个贯穿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最终的退役,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活动和关注点。理解这一点对于避免“瀑布模型”的僵化以及适应敏捷开发的需求至关重要。 利益相关者管理: 复杂系统往往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用户、开发者、管理者、监管机构等。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理解和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诉求,确保项目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并最终成功。 风险管理: 复杂系统的固有不确定性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我们将探讨如何系统地识别、评估、规划应对措施以及监控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质量保证: 质量并非事后弥补,而是内嵌于整个系统工程过程之中。本书将阐述如何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贯穿于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的每一个环节。 面向未来的实践:应对挑战与抓住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书将带领读者: 拥抱敏捷与DevOps: 探讨如何在复杂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融入敏捷开发理念和DevOps实践,以提高响应速度、促进协作并加速交付。 模型驱动的系统工程(MBSE): 介绍如何利用模型作为系统工程的核心工具,通过图形化建模来清晰地表达系统需求、设计和行为,从而提升沟通效率和理解深度。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与微服务: 分析这些现代软件架构模式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实现模块化、可伸缩性和高可用性。 网络安全与韧性: 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本书将强调如何将网络安全和系统韧性融入系统设计和运维的全过程。 本书适合谁? 本书的读者群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系统工程师和架构师: 寻求深化理论知识和拓展实践技能的专业人士。 项目经理: 希望更有效地管理复杂项目,降低风险并确保项目成功的管理者。 软件开发者和工程师: 希望理解其工作在更广泛系统背景下的意义,并能贡献于高质量系统构建的开发者。 产品经理: 致力于清晰定义产品需求,并与工程团队高效协作以交付卓越产品的产品经理。 学生和研究人员: 对系统工程领域感兴趣,希望建立扎实基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对复杂系统感到好奇的任何人: 想要理解我们周围日益复杂的系统是如何被设计、构建和演变的。 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仅仅掌握一套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化思维能力。您将能够更自信地应对挑战,更清晰地规划未来,并最终成为一名更出色的系统构建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初入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翻开了《系统工程(第5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座知识的宝库,需要我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挖掘。书中大量的图表、公式和术语,起初让我感到有些望而生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内涵所吸引。我特别钟情于书中关于“系统生命周期模型”的阐述。过去,我将系统的开发简单地理解为“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的线性过程,但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一个更加宏观和动态的视角。它将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概念、开发、部署、运行、退役等多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的关键活动、产出和挑战。这种全局的视野让我认识到,系统工程并非仅仅关注技术实现,更要关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消亡,都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书中对“系统集成”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的认知里,集成往往是在项目后期将各个子系统拼凑在一起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困难。然而,这本书强调了集成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如增量集成、大爆炸集成等,让我明白集成并非是孤立的活动,而是贯穿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书中案例的分析,我学习到如何提前识别集成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集成策略,从而有效降低集成失败的可能性。此外,书中关于“系统可视化”的章节,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将复杂的系统工程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我过去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常常感到困难,但这本书利用各种可视化工具,帮助我清晰地描绘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流程,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系统工程的理解深度。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点亮了我通往系统工程殿堂的道路。

评分

从“软件工程”转向“系统工程”的道路并不平坦,而《系统工程(第5版)》这本书,则是我在这条道路上遇到的指路明灯。我曾经认为,软件开发就是系统工程的全部,但我很快就发现,软件只是构成一个更大、更复杂的系统的“子系统”。这本书,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我从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角色,提升到了一个系统架构师和系统集成商的高度。我尤为欣赏书中关于“系统架构设计”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约束,进行顶层的系统架构设计,包括功能分解、模块划分、接口定义以及资源分配等。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系统架构,是系统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便应对未来的变化。书中关于“系统集成”的论述,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集成的重要性。在软件开发中,我们常常将各个模块独立开发,然后在项目后期进行集成。然而,书中强调了集成应该是一个贯穿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持续活动。通过采用增量集成、并行集成等策略,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集成问题,避免在项目后期出现“集成地狱”。我过去就曾深受其害,一个项目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集成阶段出现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本书提供的集成策略和方法,为我指明了避免重蹈覆辙的方向。此外,书中关于“系统度量与评估”的部分,也让我认识到,量化是理解和改进系统的关键。它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度量系统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指标的方法,并指导如何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系统的优化和决策。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以更加成熟和专业的视角来应对复杂的工程挑战。

评分

作为一个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系统工程(第5版)”这本书的情感是复杂而深刻的。初次翻开它,就被那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描淡写读完的书。我记得当时正是项目最吃劲的时候,需求变更频繁,团队协作也时常出现摩擦,那种混乱和焦虑感至今仍历历在目。抱着一丝希望,我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之道。这本书,它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魔法”,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去理解系统工程的本质,去审视我们团队工作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它教会我,所谓的“系统”,并非仅仅是硬件的堆叠或者软件的代码,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组件构成的整体,包括了人员、流程、信息、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需求工程”的部分印象深刻。过去,我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需求,然后仓促地进行设计和实现,导致后期返工不断,成本失控。而“第5版”则系统地阐述了需求获取、分析、规格说明、验证和管理的全过程,强调了早期干预和持续沟通的重要性。通过书中提供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比如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例建模、原型法等,我开始意识到,与其在项目后期疲于奔命地修补错误,不如在项目初期投入更多精力去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念与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对照,找到改进的方向。例如,书中对风险管理章节的深入探讨,让我重新认识到风险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系统地识别、评估、规避、缓解和监控风险。我们过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前瞻性的框架,鼓励我们在项目初期就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偏向学术,但其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知识体系。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系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卓越,更是组织、管理和人类因素的综合体现。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系统工程”这个词汇的理解,可能带着一丝“高大上”的距离感,觉得它更像是航天、军事这类大型项目的专属。然而,《系统工程(第5版)》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让我看到了系统工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应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流程再造”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来优化一个日常的办公流程,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这让我意识到,系统工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的有力工具。书中关于“系统建模”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提供了各种可视化工具和方法,来帮助我们描述和分析系统。这对于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过去在沟通和表达复杂概念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通过系统建模,我们可以用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来展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流程,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我曾在一个项目中,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了大量的误解和返工。如果当时我能利用书中提供的建模工具,或许情况会大不相同。此外,书中关于“系统安全性”的讨论,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所忽略的风险。它强调了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安全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这让我意识到,安全性并非是事后补救,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重要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系统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在各个层面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实现更好的结果。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系统工程(第5版)》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工程管理和项目运作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充斥着空洞的理论和不切实际的口号。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有多么浅薄。这本书,它没有卖弄玄虚,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以一种极其务实和专业的态度,将系统工程这一复杂的学科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复杂系统”的讨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项目规模日益庞大,其复杂性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孤立的工程方法已经难以应对。这本书则系统地阐述了复杂系统的特性,如非线性、涌现性、反馈回路等,并提供了应对复杂系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它教会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能只关注局部,而要从整体出发,理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书中关于“系统建模”的章节,通过引入各种建模语言和工具,如UML、SysML等,让我能够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系统。我过去在项目沟通中常常遇到理解偏差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系统的理解都可能存在差异。而通过系统建模,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通用的语言和框架,确保团队成员对系统有统一的认知,从而提高沟通效率和协作水平。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将质量视为项目后期的检查和测试环节,而这本书则将质量的概念融入到了系统工程的各个阶段,从需求定义到系统维护,都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这让我意识到,质量并非是额外的负担,而是系统成功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贯穿系统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框架,帮助我们从源头上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性能。

评分

当我收到《系统工程(第5版)》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又一本大部头”。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大部头”,更是一本“大智慧”。书中的内容,虽然庞杂,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一条条脉络,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知识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系统综合”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如何将分散的、独立的子系统,通过精心设计和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协同工作的整体。这就像是将一堆散乱的乐高积木,通过巧妙的组合,搭建成一座精美的建筑。我过去在处理一些跨部门合作的项目时,常常遇到“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问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效率低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跳出部门的局限,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协调各方资源,实现整体的最优化。书中关于“系统维护与退役”的论述,也让我认识到,系统的生命周期远不止于部署。一个系统的长期成功,离不开有效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而当系统不再满足需求时,如何进行有序的退役,也是一个需要系统考虑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顾“出生”,而忽略了“成长”和“终结”。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贯穿系统生命周期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成功。

评分

老实说,当我的朋友将《系统工程(第5版)》推荐给我时,我曾犹豫过。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领域,一直觉得系统工程离我有些遥远。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它以一种令人惊讶的包容性和普适性,将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从航空航天到信息技术,从生物医药到社会管理,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系统方法论”的介绍感到新奇。以往,我接触到的系统工程方法,大多偏向于硬性、可量化的技术层面。而软系统方法论则将人类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因素纳入到系统分析的范畴,强调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商。这让我意识到,在很多实际问题中,技术问题往往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可能隐藏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理解之中。我曾在一个项目中遇到过这样的困境:技术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但用户却迟迟不肯接受。通过学习软系统方法论,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我们是否在沟通中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和担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识别和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寻求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关于“系统可靠性工程”的章节,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软件开发中,我们常常关注功能的实现,而对可靠性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足。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故障树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这让我认识到,一个看似功能强大的系统,如果不可靠,其价值将大打折扣。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工程视野,让我看到了系统工程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也为我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全新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工程师,总是乐于尝试各种新工具和新方法。《系统工程(第5版)》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绝佳平台。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份份关于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操作手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敏捷系统工程”的探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敏捷系统工程,则强调了迭代开发、持续反馈和快速响应变化。这让我意识到,系统工程也需要拥抱敏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过去曾在一个项目中,因为需求变更而导致项目延期,最后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功能来实现按时交付。而通过引入敏捷系统工程的理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并保证项目的成功。书中关于“系统仿真”的章节,也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仿真工具,来模拟系统的行为,并预测系统的性能。这对于我们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尤其重要。通过仿真,我们可以在投入大量资源之前,就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发风险。我过去在设计一个新系统时,常常需要通过大量的原型机来验证设计,耗时耗力。而利用仿真技术,我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大量的测试,从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工具,让我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并在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评分

对我而言,《系统工程(第5版)》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身过往工程实践的对话。当我翻阅那些关于“系统分解”和“接口管理”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过去项目中的种种困境。我们常常因为对系统边界的模糊不清,对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定义不明确,而导致大量的返工和扯皮。这本书,它没有直接指责我的不足,而是耐心地解释了系统分解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接口控制文档来规范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它让我明白,清晰的系统边界和明确的接口定义,是实现系统可控性和可维护性的基石。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配置管理”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缺乏有效的配置管理所带来的混乱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常常因为版本控制的疏忽,而导致错误的程序被部署,或者不正确的文档被使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配置管理解决方案,从版本命名、变更控制到发布管理,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让我意识到,配置管理并非是技术人员的专属任务,而是整个项目团队都需要遵守的规范。通过遵循书中提出的配置管理流程,我相信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变更,确保每一个版本的稳定性。这本书还让我对“系统度量”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们往往只关注项目进度和成本,而忽略了对系统性能和质量的客观度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系统度量指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估系统的健康状况,并指导后续的优化和改进。这让我意识到,没有度量的改进是盲目的,而科学的度量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识别问题,并验证改进的效果。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程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式来面对未来的工程挑战。

评分

接触《系统工程(第5版)》之前,我对“系统”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物理层面的组合。我以为把各个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就是一个系统。但这本书,它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系统”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关于“关系”、“交互”和“涌现”的学问。书中关于“系统动态学”的部分,我看得尤为仔细。它揭示了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反馈回路,以及这些反馈回路如何影响系统的行为。例如,一个简单的正反馈回路,可能导致系统的快速增长,但也可能带来不稳定性;而负反馈回路则有助于维持系统的平衡。这种对系统内部动态机制的深入理解,让我能够更好地预测系统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我过去在处理一些复杂系统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我无法理解问题的根源。而通过学习系统动态学,我开始能够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关键变量和相互作用,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系统演化”的概念。它指出,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这种演化过程,既可能带来系统的升级和优化,也可能导致系统的退化甚至衰亡。理解系统的演化规律,对于我们制定长期的系统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书中对“适应性系统”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了系统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以便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未知的挑战。这种观点,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尤为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明白,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静态的系统,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管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有机体。

评分

京东物流给力,速度快,包装完好,图书质量也不错,给单位买的,内容还有待学习

评分

东西不错 十分的喜欢 哈哈哈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东东,京东物流很给力,购物体验非常好的,不错。

评分

质量很好,正版,送货速度还行。

评分

很好……………………………………………………

评分

系统工程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不错,还没来得及细看

评分

不错的质量不错的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