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琳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后
  • 中国周边政策
  • 外交研究
  • 动力机制
  • 地区安全
  • 复旦大学
  • 中国外交
  • 周边外交
  • 国际关系
  • 战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07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在分析冷战后中国与四个周边地区板块(东南亚、中亚、东北亚、南亚)的互动模式和政策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差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已逐渐发展为次区域——双边——地区的多层次政策框架,国内因素和地区互动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差异化发展。在国内层面,多元利益主体组成不同的“国内联盟”,通过跨部门、跨层次、多渠道的相互博弈影响中国周边政策在不同地区议题上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在地区层面,与中国密切互动的四个周边地区板块因其“地区自主性”的不同,导致中国与这些地区互动的社会化模式、角色扮演及其地区政策取向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周边外交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差异化,进一步完善层次化、差异化的周边地区政策将是未来我国塑造周边环境和构建地区秩序的长期任务。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政策文献梳理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结构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编 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维度分析
第一章 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发展的历史维度
第一节 “周边”在中国周边外交布局中的定位
第二节 过渡期(1989-1995):全面建交与经济外交
第三节 调整期(1996-2001):受制于大国关系和大国战略
第四节 成熟期(2002-):次区域一双边一地区多层政策结构的成型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多层结构
第一节 次区域层次
第二节 双边层次
第三节 地区层次
第四节 层次间比重与相互关系

第二编 构建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解释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视角
第一节 几种可能的理论解释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实践转向背景下的“国内一地区互动”研究视角
第四章 国内联盟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
第一节 中国国内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第二节 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内联盟
第三节 不同议题上国内联盟对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偏好的影响
第四节 国内联盟竞争及其对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偏好的影响
第五章 地区自主性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
第一节 对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社会化解释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地区自主性的界定与评判标准
第三节 地区自主性、社会化模式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

第三编 验证与启示:以中国的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政策比较为例
第六章 国内联盟、地区自主性与中国的东南亚政策
第一节 国内联盟与中国对东南亚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内联盟与中国对东南亚的安全政策
第三节 中国对东南亚的地区塑造
第四节 东南亚地区自主性与中国对东南亚的地区塑造
第七章 国内联盟、地区自主性与中国的中亚政策
第一节 国内联盟与中国对中亚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内联盟与中国对中亚的安全政策
第三节 中国对中亚的地区塑造
第四节 中亚地区自主性与中国对中亚的地区塑造
第八章 政策比较
第一节 中国对东南亚和中亚的政策比较分析
第二节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者: [作者姓名,可虚构]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可虚构,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书系列: 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演变的深层动力机制。在国际格局经历深刻变革,地区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调整其周边战略,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究竟是什么?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扎实的理论框架,对这一重大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全球性意识形态对抗时代的落幕,但也开启了新的地缘政治博弈和区域秩序重塑的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周边地区是其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拓展的基石。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稳定,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地区力量格局的此消彼长,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新认知,中国周边地区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动态的调整与演进。理解这种调整背后的“动力机制”,对于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地区局势走向,以及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梳理,更是对该实践背后深层逻辑的探究。它试图回答:驱动中国周边地区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核心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政策选择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环境下,这些动力机制又呈现出怎样的差异与演变? 二、 核心研究内容与理论视角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框架: 1. 国家利益的驱动: 这是分析任何国家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本书将考察中国在周边地区国家利益的内涵及其演变。这包括但不限于: 安全利益: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边界问题),防范外部势力干涉,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以及确保战略纵深。 经济利益: 拓展海外市场,获取战略资源(如能源、矿产),保障贸易通道安全(如海上运输线),吸引外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如“一带一路”倡议)。 政治利益: 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塑造有利的地区秩序,争取战略主动,以及维护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的合理性。 2. 国内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国内政治的稳定、领导层的决策逻辑、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都会深刻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本书将探讨: 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阶段: 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源、市场和安全保障的需求不同,从而影响周边政策的侧重点。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与当前国家实力显著增强时期,周边政策的重点和策略必然有所不同。 政权合法性与民族主义情绪: 在某些时刻,围绕周边领土争端或民族问题,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可能迫使政府在周边政策上采取更为强硬或更具防御性的立场。 精英决策与政治共识: 领导层对地区形势的判断、对风险的评估、以及在不同政策选项上的政治共识,是政策形成的关键。 3. 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 周边地区自身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周边政策的重要外部因素。本书将分析: 区域大国崛起与衰落: 例如,日本经济的起伏、印度实力的增长、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角色演变,都对中国周边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区域多边与双边机制的互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整合与分化,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区域合作平台的演进,以及各国间的双边关系,都构成了中国处理周边事务的宏观环境。 域外大国的介入: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和政策调整,以及其与地区盟友的关系,是中国周边政策制定中不得不考量的关键变量。 4. 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的影响: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体系的演变和全球治理规则的形成,也为中国周边政策提供了框架和制约。 国际法与国际规则: 国际海洋法、国际航空法等,构成了中国在海洋和空域活动的基本准则,也为解决争端提供了依据。 国际组织的作用: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以及区域性组织(如APEC)在促进经济合作、维护和平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 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疫情、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也促使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5. 认知与观念的塑造: 领导层、精英群体乃至公众对周边地区和国际局势的认知与判断,同样是驱动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 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历史上的恩怨情仇、文化上的亲近与隔阂,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策制定者对地区关系的判断。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机遇论”的博弈: 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不同解读,以及中国自身如何回应这些解读,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在周边地区推行政策的策略和方式。 三、 研究方法与主要论点 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区域研究、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种视角。通过对大量的官方文件、政策声明、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历史档案进行梳理和分析,本书试图揭示以下核心论点: “整体性安全观”与“共同安全观”的整合: 中国的周边地区政策,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越来越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这体现了政策理念的深化和战略视角的拓展。 “稳定优先”原则下的利益多元化: 在确保地区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中国正致力于在安全、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上与周边国家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其政策目标更加多元和精细化。 “互动性”与“适应性”的动态调整: 中国的周边政策并非僵化的战略,而是与地区内外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和平发展”叙事下的力量运用: 在强调和平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根据地区形势的变化,审慎地运用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力量,以实现其国家利益和地区目标。 四、 案例分析与前瞻展望 本书将通过对中国与东北亚(如朝鲜半岛、日韩关系)、东南亚(如南海问题、东盟合作)、中亚(如上海合作组织、边界问题)等重点区域的案例分析,具体展现上述动力机制的运作。通过历史纵深和现实观照的结合,本书不仅为理解当前中国的周边地区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也为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勾勒出中国在构建更加稳定、繁荣和可持续的周边地区秩序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五、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区域研究、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关注中国外交政策、亚太地区安全与发展、地缘政治动态的政府官员、政策研究者、企业界人士和广大对中国外交感兴趣的读者。 结语 《冷战后中国周边地区政策的动力机制研究》力图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拨开迷雾,深入洞察中国周边政策背后那股强大的驱动力。通过对历史的梳理、现实的分析和理论的辨析,本书为理解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如何在自己的“家门口”塑造未来,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与有益的启示。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对于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写作风格来看,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严谨与克制。通篇行文,虽然议题宏大、涉及面广,但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术规范性,避免了情绪化的表达和过度渲染。这使得阅读体验极其酣畅,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和文献基础之上,如同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复杂的结构时,对每一个承重点的计算都一丝不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敏感的国际关系议题时,所采取的“平衡术”。他既能敏锐地捕捉到政策制定中的民族主义冲动和安全焦虑,也同样不忽略经济利益和国际规范对行为体的制约作用。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全面呈现复杂性的努力,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单一视角的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令人信赖的参考系。它不是在“告诉”你该如何看待,而是在“展示”不同力量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现状的,这才是优秀研究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深度,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感”。它没有急于给出当下热点问题的快速解答,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回溯到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去考察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如何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政策洪流的。作者的笔触细腻,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决策圈层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时,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和话语权的争夺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书中对于特定区域安全议题的演进过程的描述,就巧妙地融合了精英决策的历史脉络与民间舆论的潜流暗涌。这种多维度的考察,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大增强,不再是空中楼阁式的推演。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机械钟表,我们不仅看到了表盘上的时间,更理解了内部齿轮是如何协同运转、共同驱动指针前进的。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比对“结果”的简单断言来得更有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评分

这部新作的出版,无疑为当前学界关于大国博弈与地区稳定这一宏大议题,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一个新颖切入点。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机械套用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时空下,一个主要行为体在复杂的安全与发展需求驱动下,其外交政策是如何被形塑与推动的。读罢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动力机制”这一核心概念的精妙拆解。这绝非简单的要素罗列,而是对内外部变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路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勾勒,尤其是在处理地缘政治的刚性约束与经济相互依赖的柔性牵引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展现出了老到的理论功底和翔实的案例支撑。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分析师,在迷雾中逐步看清了决策背后的逻辑脉络。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当代亚洲安全格局演变深层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地图。它挑战了许多流行的、但往往过于简化的地缘政治叙事,提供了一个更具层次感和现实主义色彩的分析框架。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作者不断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迫使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国际政治假设。例如,关于“不安全感”如何转化为“区域影响力投射”的内在逻辑链条,书中给出的模型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复杂和真实。它不仅仅关注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更深入到了智库、媒体乃至特定行业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隐性话语权”。这种对政策生成过程的“黑箱”开启,是本书最令人振奋的贡献之一。它提醒我们,任何重大的外交转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次微小决策、利益交换和战略误判叠加的必然结果。读完之后,即便是最熟悉该地区动态的观察家,也会感到自己的分析工具箱得到了显著的升级和校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区域性互动模式的深刻洞察上。它超越了单纯以某一中心国家为视角的局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周边生态系统。通过对一系列相邻国家之间复杂安全困境的交叉分析,作者揭示出了一种动态的“涟漪效应”——即一个主要行为体的政策调整,如何在次级互动网络中被放大、扭曲或重新解释,并最终反作用于初始决策。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人对理解当今世界秩序的碎片化和多极化趋势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是打开了一张高清晰度的热成像图,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力量辐射的强度与范围。对于那些试图研究次区域一体化或区域多边合作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那些隐藏在日常外交辞令之下的真正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