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适宜用作初学者的入门书。讲贯中国历代政治思想的原委和利弊,并附录作者自述治学的经历。
内容简介
本书系1935年吕思勉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演讲。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首先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了时期与派别的划分,进而对先秦至近代的政治思想予以梳理和辨析。融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论断,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把纷繁的诸子思想和历代政治主张理清头绪,更会对中国政治思想有一番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4),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目录
第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
第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
第三讲 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
第四讲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五讲 秦汉时代的社会
第六讲 汉代的政治思想
第七讲 魏晋至宋代以前的政治思想
第八讲 宋明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 清中叶前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近代的政治思想
附录
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前之国内情形
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
精彩书摘
《大家小书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装本)》:
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回答的:
(1)有许多人民还没有能够组织国家,然而我们不能说他没有社会。
(2)有许多国家已经灭亡了,然而其社会依然存在。
(3)所谓社会,其界限是和国家不合的,一个国家之中可以包含许多社会,而一个社会也可以跨据许多国家。
据此社会和国家确系两物。未有国家之前先有社会,社会是不能一天没有的。人永远离不开社会的,出乎社会之外而能生存的人,我们简直不能想象,而国家则是社会发展到某程度应于需要而生的。我们现在固然很需要国家,我们非极力保存我们的国家、扩张我们的国家不可。然而,国家并不是我们终极的目的。照我们现在的希求而逐渐向上,国家终究是要消灭的。这不是我一人的私言,古今中外的哲人怀抱此等思想的,不知凡几。不过这件事情是很艰难,其路途是很遥远,我们现在不但没有能达到目的,甚且连达到目的最好的途径都还没有发见罢了。然而,事在人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非真有什么天神监观下民哀矜之而从其所欲,不过全人类真正的欲望,其实是相同的。虽然因环境的不良而暂时隐蔽著,及其环境一变,真正的欲望马上就要发露出来。而且环境的改易,也并非天然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人因其为真正欲望的障碍,而在无形中大家各不相知地把其改造之。故环境改造得一分,人的真正欲望实现的可能程度便高一分,而去其实现之境也就接近一分。如此努力向前,我敢相信路途虽然遥远,终有达到目的的一日。然则国家在现在虽然很需要,到将来终有消灭的一天的。所谓政治,就是国家所做的事情,国家既是社会发展到某程度应运而生的东西,政治自然也是社会发展到某程度应运而生的现象。
然则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为什么要生出国家这一种东西,产生出政治这一种现象来呢?须知人类所组织的社会,有两心交战,正和我们一个人的心有善恶两念交战一样。这两条心是什么?便是
(1)公心
(2)私心
公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好,就希望大家好,甚而至于为著人家不恤牺牲自己。因此,就发生出许多好的制度和好的事实——代表公意的制度和事实来。私心,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但不肯损己以利人,还要损人以利己。因此,便生出许多坏的制度和坏的事实来。社会进化到某程度,私心发生了,就有抱著公心的人出来和他抵抗。这所谓抱著私心和抱著公心,并不是指具体的人。同是一个人,对于这件事怀抱著公心,对于那件事可以怀抱著私心。在这时期这地方怀抱著私心,换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又可以怀抱著公心。所以,与其说是两个人,不如说是两个阶级。坏的阶级把好的阶级完全消灭,这件事是不能想象的,因为如此人类就要灭绝了,而且这不是人类的本性,当然也不会有这一回事。好的阶级完全把坏的阶级消灭,还非现在所能。在现在,事实上是如此的一个政府,一方面代表全社会的公意,一方面也代表其阶级的私意,这是古今中外凡有政府都是如此的,不过两者的成分或多或少罢了。
因为社会上先有了所谓恶意,然后有政治出来矫正它。所以矛盾不消灭,政治也不消灭。而政治实际上没有单代表公心的,总兼代表著私心,它所以跃居洽者之地位,就有一部分为是要达其私意之故。既已居于治者的地位,自然更可将这种私心实现。所以政治的本身也是能造成矛盾的,政治不消灭,矛盾也不消灭。
人类的公心是无时而或绝的,总想把这社会弄得很好。因此,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总要想上进。但是,因为私心未能绝灭之故,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办好,而且不办事则已,一办事往往因此而又造出一种坏来。人的性质是各有所偏的,有人富于热烈的感情,对于现状深恶痛绝,这种人自然容易发见现状之坏。研究改革之方,而于改革之难达目的,及其因此而反生弊端,却较少顾虑。如此便成为进取派,而其性质和它相反的,就自然成为保守派。人的性质是有此两种。所以古往今来的政治思想都可以这两派括之,至于哪一派的势力较强,自然和其时代也有关系。在这一种观念之下,去了解中国的政治思想,我以为是较容易的。
以上所说的话是很抽象的,以下用具体的话来证明它。
……
前言/序言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装本) 引言 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思想的火花从未熄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对政治秩序、国家治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理想社会蓝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政治思想传统。本书《中国政治思想史(精装本)》正是这样一部系统梳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至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力作。它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简单汇集,更是对历代思想家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如何建构思想体系、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中国社会与政治格局的深刻反思。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智识之旅。通过对先秦诸子百家、秦汉大一统、魏晋玄学、隋唐盛世、宋明理学、近代转型等各个关键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进行细致梳理,作者力求展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内在的演进逻辑。我们将看到,当春秋战国烽烟四起,孔孟老庄等先贤如何提出“仁政”、“无为”等理念,为乱世寻求解药;当大一统帝国建立,董仲舒如何将儒学与法家、阴阳家等融合,为皇权构建合法性基础;当士大夫阶层崛起,王安石、朱熹等又如何围绕改革与道统展开激辩,试图重塑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的政治思想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荡。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维新变法的君主立宪尝试,再到辛亥革命的共和理想,以及之后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反思,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涌现出无数思想的潮头,它们或拥抱、或质疑、或改造、或颠覆,共同谱写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近代篇章。本书将详尽分析这些思想争鸣背后的时代语境、思想渊源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装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梳理历史、总结经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政治文化、政治特质的独特视角。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政治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何某些政治制度得以长期延续,又为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了曲折与选择。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洞察中国政治思想的精髓,把握其发展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政治走向。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头与早期建构(先秦至秦汉)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中国思想的黎明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纷纷走出象牙塔,投身于现实政治的诊疗。 儒家思想的奠基与发展: 孔子以“仁”、“礼”、“德”为核心,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强调仁政的必要性,并为“告朔之饧”的政治困境提供了思想上的解脱。本书将深入探讨孔孟等儒家学派在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如何提出一套温和而又具有普遍性的政治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的政治反思: 与儒家积极入世不同,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他们主张减少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规律,让民众回归淳朴的生活。本书将分析道家思想如何在政治上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质疑权力扩张的合理性,并为政治统治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政治的维度。 法家思想的实践与革新: 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则在追求国家强大和富强的道路上,提出了以法治国、强化君权、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激进的政治主张。本书将剖析法家思想如何适应秦国统一中国的需要,以及其严刑峻法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他流派的贡献: 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在逻辑、辩论、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贡献,虽然与直接的政治建构有所区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思考,本书也将予以简要的梳理。 秦汉帝国与政治思想的整合: 随着秦的统一和汉的建立,中国政治思想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一统”理念的强化: 秦朝短暂但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而汉朝则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本书将分析“大一统”理念如何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以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儒术的“独尊”与融合: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将儒学与阴阳五行、法家等元素融为一体,成功地为汉朝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辩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主体地位。本书将详细解读董仲舒的思想,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产生的长期影响。 汉代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变异: 汉代政治思想并非铁板一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着对现有政治秩序的质疑和反思。本书将略述汉代政治思想的多元性与发展。 第二部分:士人风骨与秩序的变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民族融合,思想上也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迷人的景象。 玄学思潮的兴起: 在政治失意和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下,魏晋名士们将目光投向了形而上的玄学。竹林七贤的“清谈”与其说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在精神层面上寻找一种解脱与寄托。本书将分析玄学如何对传统的政治伦理构成挑战,以及其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道思想的传入与影响: 佛教在此时期逐渐传入中国,并与本土的玄学、道教相互激荡,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乃至政治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将探讨佛教思想如何被中国化,以及它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整合: 经过长期的分裂,隋唐盛世的到来标志着中国政治秩序的重新整合。隋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的限制,为士人进入政治体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分析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新。 唐代政治思想的多元并存: 唐朝政治思想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格局,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同时也涌现出魏征等提倡直谏、爱民的政治家。本书将探讨唐代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对盛世的贡献。 第三部分:理学与世俗的张力(宋元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型期,理学思想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 宋明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融汇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构建了一套庞大而精深的哲学体系。他们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试图从本体论上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有深刻政治和社会意义的伦理原则。本书将深入剖析理学家的核心思想,如“道”、“理”、“心”、“性”等概念,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哲学概念应用于政治实践,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理学与政治的互动: 理学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潮,更是一种深刻影响政治实践的思想体系。王安石变法虽然在政治上失败,但其改革思想与理学在某些方面存在联系。朱熹的思想更是对宋朝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政治著作和治史观,都体现了理学对政治秩序的深刻关怀。本书将分析理学如何成为宋代政治思想的主流,以及理学士大夫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元朝统治下的思想变迁: 蒙古族的统治给中国政治思想带来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主体上,理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将探讨元代政治思想的特点,以及其与宋代理学的异同。 明代理学的深化与异化: 明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朱元璋,强化了君权,也对理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和利用。王阳明则在继承朱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新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将深入探讨明代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涵及其政治意义。 第四部分:近代转型与思想的巨变(晚清至民国) 鸦片战争的炮火,彻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局面,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也由此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时期。 晚清的器物与制度之争: 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知识分子首先从器物层面开始学习,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本书将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局限性。随后,维新派试图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的君主立宪、变法图强等主张,构成了晚清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革命的浪潮与共和的理想: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将中国的政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了革命党人的行动纲领,也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共和制度迈进。本书将详细解读三民主义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与激进思潮: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动荡不安,知识分子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封建礼教、旧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也为各种新的思想流派的传入提供了土壤。本书将探讨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贡献,以及各种激进思潮(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发展。 民国时期的思想多元化: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从改良主义到革命主义,从保守思想到激进思潮,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复杂图景。本书将概述民国时期主要的政治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结语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装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图景。从古代的“仁政”理想,到近代的“民主共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关怀与思想表达。本书力求展现中国政治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形成的解决方案,以及其内在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更能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变革。这部精装本,是对中国政治思想宝库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刻解读,它将成为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洞察中国未来走向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