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博雅經典:書史》主要是分析原文的主旨,強化對原文的理解,具體操作上既有對注釋、譯文的補充解釋,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發揮,並盡力做到旁徵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證書中所列事典,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米芾《博雅經典:書史》的內容,並認識其價值。
孫過庭編著的《書譜/博雅經典》是書法史上罕見的書文並茂的作品,在書法創作、書法理論兩個方麵都為後世立下標杆。《書譜/博雅經典》對這一經典著作進行注解、翻譯,並配以相關圖片,孫過庭《書譜》墨本亦附每節後。《書譜/博雅經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內容簡介
《書史》,北宋米芾著,記錄自己親身賞閱的書法作品。該書雖非“史”的寫法,但為“親見”而非“耳聞”,故可視為真實可靠的基礎史料。《博雅經典:書史》對於其中的人物典故加以注釋、翻譯和解析,以勾勒齣一個以米芾為中心的北宋書畫鑒藏圈子。分析原文的主旨,強化對原文的理解,具體操作上既有對注釋、譯文的補充解釋,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發揮,並盡力做到旁徵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證書中所列事典,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米芾《書史》的內容,並認識其價值。
《博雅經典:書譜》重在論文,以闡述《博雅經典:書譜》奧賾為旨,對孫氏書法藝術成就不作過多分析,書中所附《書譜》原文妙跡俱在,無須再置一喙,僅於書中討論有關行筆“遲速”以及“兼通”“精熟”等問題時,適當引用《博雅經典:書譜》墨跡以闡釋孫氏相關理論。孫過庭編著的《書譜/博雅經典》是書法史上罕見的書文並茂的作品,在書法創作、書法理論兩個方麵都為後世立下標杆。《書譜/博雅經典》對這一經典著作進行注解、翻譯,並配以相關圖片,孫過庭《書譜》墨本亦附每節後。《書譜/博雅經典》給供相關學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趙宏,1965年齣生。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師從歐陽中石教授攻讀碩、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書法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書法傢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會員。長期從事書法教育,擅長篆、隸、行、楷書,並精於篆刻。發錶有《繆篆考辨》《論梁武帝的“崇鍾抑獻”及其影響》等論文二十馀篇,著有《秦漢篆刻史》《篆書津梁》《篆刻教程》《說文部首書注》等專著,齣版書法教學光盤五套,作品被中國國傢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多傢機構收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符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瀾州一今江蘇鎮江一。曆仕秘書省校書郎、臨桂尉、雍丘縣令等,後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官”。善詩、能畫,工書法,尤擅行書,長於臨摹,可以亂真,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四傢”。傳世墨跡有《嚮太後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等,著有《海嶽名言》《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硯史》《山林集》等。
孫過庭,初唐著名書法傢、書法理論傢。字虔禮,自稱吳郡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說陳留(今屬河南開封)人。曆任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等職,生前並不得意。師法王羲之、王獻之,擅楷書、行書,尤工於草書。所作《書譜》風格俊拔剛斷,為草法極則,內容議論精闢、宏美,為中國的書法理論奠定瞭基本框架。故可以說,《書譜》從書法創作到理論,都為後世立下瞭標杆。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書史
參考文獻
導讀
書譜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王獻之《送梨帖》雲:“今送梨三百顆,晚雪,殊不能佳。”上有黎乾“黎氏”印①,所謂南方君子者。跋尾半幅雲:“因太宗書捲首見此兩行十字,遂連此捲末,若珠還閤浦②,劍入延平③,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員外郎柳公權⑤記。”後細題一行日:“又一帖十二字連之。”餘辨乃右軍書,雲:“思言敘卒何期,但有長嘆念告。”公權誤以為子敬也。縫有“貞觀”半印、世南、孝先字跋(孝先是本朝王曾⑥丞相字)。劉季孫⑦以一韆置得。餘約以歐陽詢⑧真跡二帖、《王維⑨雪圖》六幅、正透犀帶⑩一條、硯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劉見許。王詵藉餘硯山去,不即還,劉為澤守,行兩日,王始見還,約再見易而劉死矣,其子以二十韆賣與王防。唐太宗書竊類子敬,公權能於太宗書捲辨齣,而復誤連右軍帖為子敬,公權知書者乃如此。其跋馮氏《西升經》⑩,唐經生⑩書也,乃謂之褚書者非也,蓋能書者未必能鑒。餘既跋定之,蘇子瞻⑩於是跋詩日:“傢雞野鶩同登俎,春蚓鞦蛇總入奩;君傢兩行十二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蓋以《晉史》“太宗贊”貶子敬也。然唐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
〔注釋】
①黎乾(?~779):字貞固,戎州((今四川宜賓)人,祖籍壽春。以善星緯數術進,待詔翰林。纍擢諫議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壽春郡開國公。唐代宗在位間,曾兩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賜死藍田驛。見《舊唐書》捲一二二、《新唐書》捲一五八。“黎氏”印: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捲三有“故禦史大夫黎乾‘黎氏’印”的記載。
②珠還閤浦:《後漢書·循吏傳·孟嘗》載:“閤浦郡海齣珠寶。原宰守並多貪穢,采求無度,珠遂徙於鄰境交址郡界。及孟嘗赴任,革易前弊,未逾歲,去珠復還。”後遂用“珠還閤浦”比喻失而復得或去而復還。
③劍入延平:據《晉書》捲三六“張華傳”,晉武帝時,張華令豫章人曹煥為豐城令,曹通曉緯象,掘獄屋基得龍泉、太阿雙劍,一劍與華,留一自佩。後張華被誅失劍,曹煥卒,其子持劍行經延平津,寶劍墮水,二劍化龍而去。後遂用“劍入延平”以喻得而復失。延平,也稱建溪、東溪,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為閩江上遊。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為唐文宗李昂年號。
⑤司封:官名。唐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襲蔭、褒贈等。員外郎:官名。員外本指正員以外之官。晉武帝時始設員外散騎常侍郎,簡稱員外郎。隋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後,各部均設,位郎中之次。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元和初進土,以善書,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禁中,曆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捨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曾有“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筆諫故事。擅楷書,與顔真卿齊名,後人譽為“顔筋柳骨”。文宗稱其字“鍾繇王羲之復生,無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少年孤苦,善為文辭,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連中“三元”的狀元。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後判大理寺,遷翰林學士,又官拜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著有《九城圖》、《契丹誌》、《王文正公筆錄》。見《宋史》捲三一〇。
(三)書法的創作論
書法創作是一個將主體情感物化為一件作品的過程,創作理論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夠使書法創作進入一種興會淋灕、不可遏止的創作狀態,從而進入藝術創作的自由王國。書法創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下麵從此過程中的構思、條件、方法、效果等方麵,以逐步遞進的方式來看孫過庭對書法創作問題的思考。
1.書法創作的構思
構思指的是書法創作前心物交融,在情意層次上的藝術思維想象活動。這與文學理論所強調的“馳神運思”“神與物遊”“與心徘徊”“隨物宛轉”(俱見劉勰《文心雕龍》中《神思》、《物色》諸篇)十分接近。孫過庭亦雲: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縴縴乎似初月之齣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這裏所列舉的眾多“自然之妙有”的意象活動,正是書法創作時物我融閤的過程。
2.書法創作的條件
這個條件既有一次臨時性的,也有長期積纍性的。書法學習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豈是那種“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者隨意就能創作齣來的?孫過庭就曾經曆“誌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鍾、張之馀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誌”的漫長歲月,也有“右軍之書,末年多妙”之說。故從長期性條件而言,孫過庭針對書法學習的過程提齣瞭著名的“三時論”: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可見一個書傢幾乎要窮其一生的精力,纔能達到“通會”的境界。而達到“通會”的錶現之一就是“精熟”。隻有達到“心不厭精,手不忘熟”的地步,纔能做到“規矩罔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蕭灑流落,翰逸神飛”。而“精熟”又與“心手”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書譜》多處提到“心手雙暢”“心手會歸”“無間心手”“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等。孫過庭追求的心手關係是一種在極精熟之後對筆墨技巧的自如應用,當能夠真正做到心手之間不再有距離,心中有所想,即可用手完美地錶達齣來,自然也就達到瞭“精熟”的程度。
……
好的,以下是《博雅經典叢書:曆代書論 書史+書譜(套裝共2冊)》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力求內容詳實,風格自然流暢: --- 瀚海拾貝:中國古代詩詞鑒賞與流派研究 本書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係列叢書之一,聚焦於中國詩詞的創作曆程、審美風貌與流派演變。 本套書共分三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以領略中華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 第一捲:先秦至魏晉:詩風初開與神韻初探 本捲重點探討瞭中國詩歌起源的多元麵貌及其在魏晉時期的蛻變。 第一章 詩經與楚辭的文本張力: 詳細分析《詩經》中現實主義的樸素力量與《楚辭》中浪漫主義的瑰麗想象之間的張力。我們不僅關注其文學價值,更深入考察瞭其社會功能和地域文化影響。例如,對“風”、“雅”、“頌”的結構性分析,揭示瞭早期詩歌的政治倫理意涵;對屈原作品中“香草美人”意象的溯源,闡明瞭其政治抱負與個人情感的交織。 第二章 漢樂府的民間疾苦與文人擬作: 梳理漢代樂府詩在民間歌謠與宮廷宴飲樂麯中的地位。重點剖析瞭建安文學的“慷慨悲涼”之風,特彆是曹操父子在文學上的突破性貢獻,他們如何將個體生命體驗融入到宏大的曆史背景中,為後世的建功立業詩篇奠定瞭基調。 第三章 魏晉玄言詩與山水田園的興起: 探討玄學思潮如何滲透入詩歌創作,齣現瞭如嵇康、阮籍等人的詠懷之作。隨後,轉嚮陶淵明,係統梳理其田園詩的藝術成就。陶詩的“自然平淡”並非淺顯,而是對生命本真的迴歸與哲思的沉澱。本章還分析瞭王羲之、謝靈運等人在山水詩領域的開創性實踐,如何將形似與神似完美結閤。 第二捲:唐宋高峰:格律的成熟與詞的鼎盛 本捲聚焦於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唐代,以及宋代詞體的輝煌發展。 第四章 唐詩的群星璀璨:初唐的轉變與盛唐的巔峰: 詳細論述瞭近體詩(格律詩)的定型過程,包括對仗、平仄的嚴密要求如何反過來激發瞭詩人的創造力。盛唐時期,李白浪漫奔放的“謫仙”之氣與杜甫沉鬱頓挫的“詩史”精神,構成瞭唐詩的兩大高峰。本書運用對比分析法,剖析瞭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禪意融入的精妙之處,以及邊塞詩派(高適、岑參)對廣闊地理空間的藝術描摹。 第五章 中晚唐的細膩與轉摺: 探究安史之亂後詩壇的轉嚮。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及其通俗易懂的風格;李商隱、杜牧的晚唐風韻,其唯美、感傷的筆觸,預示著詩歌藝術的精緻化和內嚮化趨勢。 第六章 宋詞的崛起與流派紛呈: 詞作為新的文學體裁,其興起與配樂的緊密關係是研究的重點。本書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進行深入探討。以柳永對都市情景的描摹為始,展現瞭市民文化的影響。蘇軾的橫空齣世,將詩之境、議論引入詞中,極大地拓展瞭詞的題材與氣象。辛棄疾則繼承並光大瞭蘇軾的豪放風格,將愛國情懷推嚮極緻。 第七章 宋詞的精微與格調: 分析瞭周邦彥在格律上的嚴謹與對音樂性的極緻追求。同時,關注瞭薑夔、吳文英等格律詞派的細膩之美,他們如何通過對意象的精雕細琢,展現宋代文人的內斂心性。 第三捲:元明清的餘韻與現代迴響 本捲關注元麯的勃興、明清詩詞的復古與創新,並對古典詩詞在近現代的命運進行瞭簡要迴顧。 第八章 元麯的通俗化與戲劇性: 闡釋元代散麯(套數與小令)如何承接詞的餘緒,卻更貼近民間口語,展現齣一種灑脫、率真的風格。關漢卿、馬緻遠的雜劇與散麯,反映瞭特定曆史時期文人的心態。 第九章 明清詩詞的復古與變奏: 明代文學思潮的復雜性,如前後七子對“格調”的推崇,以及公安派提倡的“性靈”說,體現瞭文人對唐宋傳統的重新詮釋。清代在“格律”上的推敲達到極緻,而以袁枚、張問陶為代錶的詩人則力圖在舊體中尋求新的生命力。 第十章 經典的迴響: 總結中國詩詞在數韆年中的藝術傳承,探討其如何在近現代轉型中,依然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而存在。本書最終落腳於對詩詞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趣味的現代啓示。 本書特色: 體係完整: 從文學源頭直至清代,勾勒齣中國詩詞發展的完整脈絡。 深入文本: 選取代錶性篇章進行細緻的文本細讀,結閤曆史背景進行闡釋,避免空泛的贊美。 理論視野開闊: 融閤瞭文本細讀、曆史語境分析與文學思潮對比,力求提供多維度的研究視角。 語言典雅: 沿襲傳統學術著作的嚴謹與流暢,確保閱讀體驗的專業性與愉悅性。 適閤讀者: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生、國學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有深度探究意願的廣大讀者。 --- 大觀園外:中國古典小說敘事學的構建與演變 本書是對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尤其是“四大名著”——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風格及文化功能進行係統性考察的學術專著。 本書突破瞭傳統的以作傢或作品為中心的斷代研究模式,專注於“敘事學”這一核心視角,探討小說藝術是如何在中國曆史語境中逐步成熟和定型的。 第一部分:敘事基礎與早期形態 第一章 敘事視角的源流: 探討中國小說敘事視角的曆史演變。從早期的誌怪、誌人小說中的客觀記錄視角,到唐傳奇中逐漸復雜的“說書人”介入,再到宋元話本中“話本式”的口語化敘述策略。重點分析瞭“說書人”這一中介角色對後世章迴體小說敘事模式的奠基作用。 第二部分:長篇小說的結構革命 第二章 章迴體的生成與功能: 詳細解析瞭迴目設置、開篇點題、懸念設置等章迴體特有的結構要素。分析瞭“總——分——總”的結構邏輯,以及這種結構如何適應口頭傳講的需要,並最終服務於宏大敘事。 第三章 人物塑造的“原型化”與“個性化”: 考察瞭小說人物的塑造策略。早期小說人物常遵循固定的“符號係統”(如忠臣、奸臣、纔子、佳人),而中期作品(如《三國演義》)則在原型基礎上融入瞭復雜的心理描寫和行為邏輯。重點解析瞭《水滸傳》中“群像”的塑造技巧,如何通過獨特的綽號、語言和特定事件來完成個體身份的確立。 第四章 敘事中的時空處理: 考察小說如何處理宏大的曆史時間跨度與具體的事件時間流。分析瞭《三國演義》中曆史時間的壓縮與拉伸,以及《西遊記》中神話空間與現實空間交織的獨特時空觀。探討瞭“插敘”、“旁白”等敘事技巧在章迴體小說中的運用方式。 第三部分:經典文本的敘事技藝深度剖析 第五章 《紅樓夢》的“情境敘事”: 本章將《紅樓夢》置於敘事學的高端視角進行審視。重點剖析曹雪芹如何運用意識流、內心獨白、夢境描寫等現代性敘事手法,構建一個“情境”而非單純“事件”驅動的小說世界。對小說中“互文性”、“象徵性”的敘事手法進行瞭深入的文本分析,指齣其敘事視角的高度復雜性與多義性。 第六章 《金瓶梅》的日常性敘事: 探討《金瓶梅》如何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極度寫實和對人物心理的細緻描摹,打破瞭傳統小說“大事件驅動”的模式。分析其如何通過對話、環境描寫來推動情節發展,揭示瞭人情世態的復雜性。 第七章 敘事與教化:傳統小說的意識形態功能: 分析瞭明清小說在滿足娛樂需求的同時,如何內嵌儒傢倫理、因果報應等思想。研究瞭敘事策略(如情節的圓滿與悲劇的收束)如何服務於特定的道德教化目標。 本書貢獻: 本書旨在將中國小說研究從傳統的“作傢生平—主題思想”的二元框架中解放齣來,提供一套更具操作性和分析性的敘事學工具箱,用於解析古典小說在藝術形式上的精妙構建。其研究方法立足於西方敘事學理論,但嚴格根植於中國古典小說的本土文本特徵,力求在跨文化比較研究中找到平衡點。 目標讀者: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者、敘事學愛好者、對文學批評理論有濃厚興趣的學者。 --- 漢字演變與書法美學:從甲骨到楷書的視覺曆程 本冊書係《中華文化通識》係列中的視覺藝術捲,係統梳理瞭漢字的書寫形式自遠古萌芽到成熟階段的演變規律,並結閤同期主要的書寫載體與審美取嚮,闡釋瞭書法美學的核心觀念的形成過程。 本書摒棄瞭單純的字帖賞析模式,而是將文字形態的演變視為一種動態的文化史。 第一章 萌芽與符號: 追溯刻畫符號的源頭,初步探討圖畫性嚮抽象符號轉化的早期階段。重點分析瞭陶器刻符與岩畫中潛在的書寫意識。 第二章 甲骨文的貞蔔世界: 詳盡考察甲骨文的構造特點——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法的體現。分析其契刻的刀法特點,以及這種書寫方式對後世綫條美學的潛在影響。此階段的書寫尚未完全脫離工具的限製,其美學價值更多體現在綫條的力度與布局的原始平衡感上。 第三章 金文的禮樂規範: 探討商周青銅器銘文的書寫風格。金文,特彆是周代銘文,其特點是綫條的豐滿、圓潤與莊重。本書分析瞭“銘文”這一載體如何強化瞭文字的政治與宗教功能,以及這種“鑄造之美”如何影響瞭早期書體的規範化進程。 第四章 大篆的過渡與“書同文”: 聚焦於春鞦戰國時期列國文字的分化與整閤。重點分析瞭石鼓文等重要材料,展現瞭文字在書寫材料多樣化背景下的風格變化。秦朝李斯推行的“小篆”,是第一次有計劃的文字規範化,本書將從小篆的結構簡化與筆畫勻稱中,探究其對後世正書的規範性意義。 第五章 隸變的革命: 隸書的産生被視為中國文字史上最重大的變革之一。本章詳細剖析瞭“隸變”的本質,即“蠶頭燕尾”波磔的齣現,以及方塊化趨勢的定型。分析瞭漢代隸書(如碑刻、簡牘)的地域風格差異,並指齣其從實用性中誕生的審美價值。 第六章 草書的浪漫與實用: 在隸書成熟的同時,草書作為一種省時、抒情的書寫方式應運而生。本書梳理瞭章草(隸書的草寫)、今草(章草的進一步簡化與連帶)的發展脈絡,分析瞭張芝等先驅在解放筆勢上的貢獻,確立瞭草書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 第七章 楷書的定型與審美: 探討瞭楷書(真書)從魏晉的鍾繇、王羲之到隋唐的成熟過程。分析楷書如何融閤隸書的端莊與草書的流暢,最終確立瞭“結構法度”的標準。重點研究瞭唐代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大傢在楷書結構與筆法上的不同側重,這些風格差異奠定瞭後世韆年的楷書範式。 總結: 本書的核心在於,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文字載體(甲骨、青銅器、竹簡、碑刻、紙張)與書寫工具(刀、筆)的考察,闡明瞭漢字的美感是如何在功能性、規範性與抒情性之間不斷平衡與轉化的過程。它不僅是一部文字史,更是一部與中國哲學、政治、社會形態緊密交織的視覺文化史。 讀者對象: 對書法藝術、漢字學、中國藝術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