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丛书:历代书论 书史+书谱(套装共2册)

博雅经典丛书:历代书论 书史+书谱(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孙过庭,[宋] 米芾 著,章宏伟 编,赵宏 注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史
  • 书论
  • 历代
  • 博雅经典
  • 艺术
  • 文化
  • 中国传统
  • 鉴赏
  • 藏书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11961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13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博雅经典:书史》主要是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博雅经典: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孙过庭编著的《书谱/博雅经典》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书谱/博雅经典》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翻译,并配以相关图片,孙过庭《书谱》墨本亦附每节后。《书谱/博雅经典》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书史》,北宋米芾著,记录自己亲身赏阅的书法作品。该书虽非“史”的写法,但为“亲见”而非“耳闻”,故可视为真实可靠的基础史料。《博雅经典:书史》对于其中的人物典故加以注释、翻译和解析,以勾勒出一个以米芾为中心的北宋书画鉴藏圈子。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博雅经典:书谱》重在论文,以阐述《博雅经典:书谱》奥赜为旨,对孙氏书法艺术成就不作过多分析,书中所附《书谱》原文妙迹俱在,无须再置一喙,仅于书中讨论有关行笔“迟速”以及“兼通”“精熟”等问题时,适当引用《博雅经典:书谱》墨迹以阐释孙氏相关理论。孙过庭编著的《书谱/博雅经典》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标杆。《书谱/博雅经典》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翻译,并配以相关图片,孙过庭《书谱》墨本亦附每节后。《书谱/博雅经典》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赵宏,1965年出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师从欧阳中石教授攻读硕、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会员。长期从事书法教育,擅长篆、隶、行、楷书,并精于篆刻。发表有《缪篆考辨》《论梁武帝的“崇钟抑献”及其影响》等论文二十馀篇,著有《秦汉篆刻史》《篆书津梁》《篆刻教程》《说文部首书注》等专著,出版书法教学光盘五套,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多家机构收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符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澜州一今江苏镇江一。历仕秘书省校书郎、临桂尉、雍丘县令等,后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官”。善诗、能画,工书法,尤擅行书,长于临摹,可以乱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家”。传世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等,著有《海岳名言》《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砚史》《山林集》等。

  孙过庭,初唐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虔礼,自称吴郡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说陈留(今属河南开封)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等职,生前并不得意。师法王羲之、王献之,擅楷书、行书,尤工于草书。所作《书谱》风格俊拔刚断,为草法极则,内容议论精辟、宏美,为中国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故可以说,《书谱》从书法创作到理论,都为后世立下了标杆。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书史
参考文献
导读
书谱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王献之《送梨帖》云:“今送梨三百颗,晚雪,殊不能佳。”上有黎干“黎氏”印①,所谓南方君子者。跋尾半幅云:“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遂连此卷末,若珠还合浦②,剑入延平③,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员外郎柳公权⑤记。”后细题一行日:“又一帖十二字连之。”余辨乃右军书,云:“思言叙卒何期,但有长叹念告。”公权误以为子敬也。缝有“贞观”半印、世南、孝先字跋(孝先是本朝王曾⑥丞相字)。刘季孙⑦以一千置得。余约以欧阳询⑧真迹二帖、《王维⑨雪图》六幅、正透犀带⑩一条、砚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刘见许。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约再见易而刘死矣,其子以二十千卖与王防。唐太宗书窃类子敬,公权能于太宗书卷辨出,而复误连右军帖为子敬,公权知书者乃如此。其跋冯氏《西升经》⑩,唐经生⑩书也,乃谓之褚书者非也,盖能书者未必能鉴。余既跋定之,苏子瞻⑩于是跋诗日:“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盖以《晋史》“太宗赞”贬子敬也。然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注释】
  ①黎干(?~779):字贞固,戎州((今四川宜宾)人,祖籍寿春。以善星纬数术进,待诏翰林。累擢谏议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寿春郡开国公。唐代宗在位间,曾两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赐死蓝田驿。见《旧唐书》卷一二二、《新唐书》卷一五八。“黎氏”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有“故御史大夫黎干‘黎氏’印”的记载。
  ②珠还合浦:《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载:“合浦郡海出珠宝。原宰守并多贪秽,采求无度,珠遂徙于邻境交址郡界。及孟尝赴任,革易前弊,未逾岁,去珠复还。”后遂用“珠还合浦”比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还。
  ③剑入延平:据《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晋武帝时,张华令豫章人曹焕为丰城令,曹通晓纬象,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双剑,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后张华被诛失剑,曹焕卒,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宝剑堕水,二剑化龙而去。后遂用“剑入延平”以喻得而复失。延平,也称建溪、东溪,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为闽江上游。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为唐文宗李昂年号。
  ⑤司封: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袭荫、褒赠等。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晋武帝时始设员外散骑常侍郎,简称员外郎。隋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后,各部均设,位郎中之次。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土,以善书,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历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曾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擅楷书,与颜真卿齐名,后人誉为“颜筋柳骨”。文宗称其字“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连中“三元”的状元。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后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又官拜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有《九城图》、《契丹志》、《王文正公笔录》。见《宋史》卷三一〇。
  (三)书法的创作论
  书法创作是一个将主体情感物化为一件作品的过程,创作理论研究的就是如何能够使书法创作进入一种兴会淋漓、不可遏止的创作状态,从而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书法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下面从此过程中的构思、条件、方法、效果等方面,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看孙过庭对书法创作问题的思考。
  1.书法创作的构思
  构思指的是书法创作前心物交融,在情意层次上的艺术思维想象活动。这与文学理论所强调的“驰神运思”“神与物游”“与心徘徊”“随物宛转”(俱见刘勰《文心雕龙》中《神思》、《物色》诸篇)十分接近。孙过庭亦云: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这里所列举的众多“自然之妙有”的意象活动,正是书法创作时物我融合的过程。
  2.书法创作的条件
  这个条件既有一次临时性的,也有长期积累性的。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岂是那种“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者随意就能创作出来的?孙过庭就曾经历“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的漫长岁月,也有“右军之书,末年多妙”之说。故从长期性条件而言,孙过庭针对书法学习的过程提出了著名的“三时论”: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可见一个书家几乎要穷其一生的精力,才能达到“通会”的境界。而达到“通会”的表现之一就是“精熟”。只有达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的地步,才能做到“规矩罔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萧洒流落,翰逸神飞”。而“精熟”又与“心手”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书谱》多处提到“心手双畅”“心手会归”“无间心手”“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等。孙过庭追求的心手关系是一种在极精熟之后对笔墨技巧的自如应用,当能够真正做到心手之间不再有距离,心中有所想,即可用手完美地表达出来,自然也就达到了“精熟”的程度。
  ……

好的,以下是《博雅经典丛书:历代书论 书史+书谱(套装共2册)》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风格自然流畅: --- 瀚海拾贝: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流派研究 本书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聚焦于中国诗词的创作历程、审美风貌与流派演变。 本套书共分三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领略中华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第一卷:先秦至魏晋:诗风初开与神韵初探 本卷重点探讨了中国诗歌起源的多元面貌及其在魏晋时期的蜕变。 第一章 诗经与楚辞的文本张力: 详细分析《诗经》中现实主义的朴素力量与《楚辞》中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之间的张力。我们不仅关注其文学价值,更深入考察了其社会功能和地域文化影响。例如,对“风”、“雅”、“颂”的结构性分析,揭示了早期诗歌的政治伦理意涵;对屈原作品中“香草美人”意象的溯源,阐明了其政治抱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第二章 汉乐府的民间疾苦与文人拟作: 梳理汉代乐府诗在民间歌谣与宫廷宴饮乐曲中的地位。重点剖析了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之风,特别是曹操父子在文学上的突破性贡献,他们如何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为后世的建功立业诗篇奠定了基调。 第三章 魏晋玄言诗与山水田园的兴起: 探讨玄学思潮如何渗透入诗歌创作,出现了如嵇康、阮籍等人的咏怀之作。随后,转向陶渊明,系统梳理其田园诗的艺术成就。陶诗的“自然平淡”并非浅显,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与哲思的沉淀。本章还分析了王羲之、谢灵运等人在山水诗领域的开创性实践,如何将形似与神似完美结合。 第二卷:唐宋高峰:格律的成熟与词的鼎盛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以及宋代词体的辉煌发展。 第四章 唐诗的群星璀璨:初唐的转变与盛唐的巅峰: 详细论述了近体诗(格律诗)的定型过程,包括对仗、平仄的严密要求如何反过来激发了诗人的创造力。盛唐时期,李白浪漫奔放的“谪仙”之气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史”精神,构成了唐诗的两大高峰。本书运用对比分析法,剖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禅意融入的精妙之处,以及边塞诗派(高适、岑参)对广阔地理空间的艺术描摹。 第五章 中晚唐的细腻与转折: 探究安史之乱后诗坛的转向。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及其通俗易懂的风格;李商隐、杜牧的晚唐风韵,其唯美、感伤的笔触,预示着诗歌艺术的精致化和内向化趋势。 第六章 宋词的崛起与流派纷呈: 词作为新的文学体裁,其兴起与配乐的紧密关系是研究的重点。本书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进行深入探讨。以柳永对都市情景的描摹为始,展现了市民文化的影响。苏轼的横空出世,将诗之境、议论引入词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与气象。辛弃疾则继承并光大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将爱国情怀推向极致。 第七章 宋词的精微与格调: 分析了周邦彦在格律上的严谨与对音乐性的极致追求。同时,关注了姜夔、吴文英等格律词派的细腻之美,他们如何通过对意象的精雕细琢,展现宋代文人的内敛心性。 第三卷:元明清的余韵与现代回响 本卷关注元曲的勃兴、明清诗词的复古与创新,并对古典诗词在近现代的命运进行了简要回顾。 第八章 元曲的通俗化与戏剧性: 阐释元代散曲(套数与小令)如何承接词的余绪,却更贴近民间口语,展现出一种洒脱、率真的风格。关汉卿、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心态。 第九章 明清诗词的复古与变奏: 明代文学思潮的复杂性,如前后七子对“格调”的推崇,以及公安派提倡的“性灵”说,体现了文人对唐宋传统的重新诠释。清代在“格律”上的推敲达到极致,而以袁枚、张问陶为代表的诗人则力图在旧体中寻求新的生命力。 第十章 经典的回响: 总结中国诗词在数千年中的艺术传承,探讨其如何在近现代转型中,依然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而存在。本书最终落脚于对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的现代启示。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从文学源头直至清代,勾勒出中国诗词发展的完整脉络。 深入文本: 选取代表性篇章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释,避免空泛的赞美。 理论视野开阔: 融合了文本细读、历史语境分析与文学思潮对比,力求提供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语言典雅: 沿袭传统学术著作的严谨与流畅,确保阅读体验的专业性与愉悦性。 适合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生、国学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有深度探究意愿的广大读者。 --- 大观园外: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的构建与演变 本书是对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性考察的学术专著。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以作家或作品为中心的断代研究模式,专注于“叙事学”这一核心视角,探讨小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逐步成熟和定型的。 第一部分:叙事基础与早期形态 第一章 叙事视角的源流: 探讨中国小说叙事视角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中的客观记录视角,到唐传奇中逐渐复杂的“说书人”介入,再到宋元话本中“话本式”的口语化叙述策略。重点分析了“说书人”这一中介角色对后世章回体小说叙事模式的奠基作用。 第二部分:长篇小说的结构革命 第二章 章回体的生成与功能: 详细解析了回目设置、开篇点题、悬念设置等章回体特有的结构要素。分析了“总——分——总”的结构逻辑,以及这种结构如何适应口头传讲的需要,并最终服务于宏大叙事。 第三章 人物塑造的“原型化”与“个性化”: 考察了小说人物的塑造策略。早期小说人物常遵循固定的“符号系统”(如忠臣、奸臣、才子、佳人),而中期作品(如《三国演义》)则在原型基础上融入了复杂的心理描写和行为逻辑。重点解析了《水浒传》中“群像”的塑造技巧,如何通过独特的绰号、语言和特定事件来完成个体身份的确立。 第四章 叙事中的时空处理: 考察小说如何处理宏大的历史时间跨度与具体的事件时间流。分析了《三国演义》中历史时间的压缩与拉伸,以及《西游记》中神话空间与现实空间交织的独特时空观。探讨了“插叙”、“旁白”等叙事技巧在章回体小说中的运用方式。 第三部分:经典文本的叙事技艺深度剖析 第五章 《红楼梦》的“情境叙事”: 本章将《红楼梦》置于叙事学的高端视角进行审视。重点剖析曹雪芹如何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梦境描写等现代性叙事手法,构建一个“情境”而非单纯“事件”驱动的小说世界。对小说中“互文性”、“象征性”的叙事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指出其叙事视角的高度复杂性与多义性。 第六章 《金瓶梅》的日常性叙事: 探讨《金瓶梅》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极度写实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打破了传统小说“大事件驱动”的模式。分析其如何通过对话、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了人情世态的复杂性。 第七章 叙事与教化:传统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 分析了明清小说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如何内嵌儒家伦理、因果报应等思想。研究了叙事策略(如情节的圆满与悲剧的收束)如何服务于特定的道德教化目标。 本书贡献: 本书旨在将中国小说研究从传统的“作家生平—主题思想”的二元框架中解放出来,提供一套更具操作性和分析性的叙事学工具箱,用于解析古典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精妙构建。其研究方法立足于西方叙事学理论,但严格根植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本土文本特征,力求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找到平衡点。 目标读者: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叙事学爱好者、对文学批评理论有浓厚兴趣的学者。 --- 汉字演变与书法美学:从甲骨到楷书的视觉历程 本册书系《中华文化通识》系列中的视觉艺术卷,系统梳理了汉字的书写形式自远古萌芽到成熟阶段的演变规律,并结合同期主要的书写载体与审美取向,阐释了书法美学的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字帖赏析模式,而是将文字形态的演变视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史。 第一章 萌芽与符号: 追溯刻画符号的源头,初步探讨图画性向抽象符号转化的早期阶段。重点分析了陶器刻符与岩画中潜在的书写意识。 第二章 甲骨文的贞卜世界: 详尽考察甲骨文的构造特点——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体现。分析其契刻的刀法特点,以及这种书写方式对后世线条美学的潜在影响。此阶段的书写尚未完全脱离工具的限制,其美学价值更多体现在线条的力度与布局的原始平衡感上。 第三章 金文的礼乐规范: 探讨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写风格。金文,特别是周代铭文,其特点是线条的丰满、圆润与庄重。本书分析了“铭文”这一载体如何强化了文字的政治与宗教功能,以及这种“铸造之美”如何影响了早期书体的规范化进程。 第四章 大篆的过渡与“书同文”: 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文字的分化与整合。重点分析了石鼓文等重要材料,展现了文字在书写材料多样化背景下的风格变化。秦朝李斯推行的“小篆”,是第一次有计划的文字规范化,本书将从小篆的结构简化与笔画匀称中,探究其对后世正书的规范性意义。 第五章 隶变的革命: 隶书的产生被视为中国文字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之一。本章详细剖析了“隶变”的本质,即“蚕头燕尾”波磔的出现,以及方块化趋势的定型。分析了汉代隶书(如碑刻、简牍)的地域风格差异,并指出其从实用性中诞生的审美价值。 第六章 草书的浪漫与实用: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草书作为一种省时、抒情的书写方式应运而生。本书梳理了章草(隶书的草写)、今草(章草的进一步简化与连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张芝等先驱在解放笔势上的贡献,确立了草书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地位。 第七章 楷书的定型与审美: 探讨了楷书(真书)从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到隋唐的成熟过程。分析楷书如何融合隶书的端庄与草书的流畅,最终确立了“结构法度”的标准。重点研究了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在楷书结构与笔法上的不同侧重,这些风格差异奠定了后世千年的楷书范式。 总结: 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文字载体(甲骨、青铜器、竹简、碑刻、纸张)与书写工具(刀、笔)的考察,阐明了汉字的美感是如何在功能性、规范性与抒情性之间不断平衡与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一部文字史,更是一部与中国哲学、政治、社会形态紧密交织的视觉文化史。 读者对象: 对书法艺术、汉字学、中国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犹豫,因为市面上关于书法史的书籍已经很多了,担心这套书会不会只是老调重弹。但翻阅之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书史”与“书谱”的有机结合。书史部分提供了宏观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演变,而“书谱”部分则更像是实战指导手册,将抽象的理论落实到了具体的技法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书风的对比分析,作者非常擅长用精准的语言描述那些难以言喻的“韵味”和“气势”。比如,对魏晋风度那种飘逸洒脱的描绘,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墨在纸上飞舞的动态。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能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高谈,而是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受益的宝库。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博雅经典丛书》无疑是物超所值。首先是其作为“经典丛书”的系列身份,保证了其在出版界的一贯高水准;其次,内容本身的稀缺性和权威性。很多古代的书论和书谱散见于不同的典籍中,难以系统收集和对比研习,而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将这些重要的文献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整合。从内容深度、装帧设计到阅读体验,它都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和敬意。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严肃研究或深厚爱好的藏家而言,这套书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藏品,其价值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最近工作压力比较大,常常需要找一些能让人静下来的活动。我发现阅读这套书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这不是那种需要全神贯注去啃读的艰深学术著作,而是一种更接近于沉思和体悟的过程。它带来的宁静感,来自于对时间长河中文化传承的敬畏。每当读到古代先贤对于“心手相应”、“人书俱老”的探讨时,我的心绪都会慢慢沉淀下来,体会到书法作为一种修行、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的深刻含义。这套书的内容仿佛有种魔力,能将读者的心绪拉回到一种更古朴、更本真的状态。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很喜欢那种沉甸甸、有质感的感觉,而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完美地抓住了这一点。封面采用的是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温润感,墨色在这样的纸张上显得格外清晰、厚重,阅读体验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装订的工艺,非常牢固,让人放心大胆地翻阅,不用担心书页松散。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收藏经典著作的人来说,一套好的丛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品。它的版式设计也很有讲究,疏朗有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即使是像“书论”这样内容密集的文字,也能保持良好的可读性。每次把它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气息都浓厚了不少。这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把玩、传给下一代的好书。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看待“书写”这件事的,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历代书论 书史+书谱》的介绍时,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原本以为“书论”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或编者)的选材和组织逻辑非常清晰,从早期的笔法探讨,到后世对风格流派的评判,像一条清晰的脉络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串联了起来。尤其是对一些关键人物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论述,引用的史料翔实,分析精辟独到,让我对他们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怎么写”,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写到了什么境界”。对于想要系统提升自己书法鉴赏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评分

包装完好,看起来不错

评分

专业学习参考书,寻找了很长时间,内容全面丰富。这次买书优惠活动开心、满意。书包装的很好,清单清清楚楚!书质量也很好,且干干净净,快递给力。我的书,完好无损,谢谢快递员。京东网是一个诚信、服务优质的合格供应商,在这里消费,你就能享受消费者的真正权益,他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谢谢老朋友们辛苦了。

评分

京东下单,速度嗖嗖的,快递小哥超赞。

评分

博雅经典,都是名家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文集,可以感受一下以前的古人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方式。

评分

喜欢。

评分

博雅经典,都是名家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文集,可以感受一下以前的古人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方式。

评分

专业学习参考书,寻找了很长时间,内容全面丰富。这次买书优惠活动开心、满意。书包装的很好,清单清清楚楚!书质量也很好,且干干净净,快递给力。我的书,完好无损,谢谢快递员。京东网是一个诚信、服务优质的合格供应商,在这里消费,你就能享受消费者的真正权益,他们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谢谢老朋友们辛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