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成果。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视域,是对日益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应答,它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获得了一种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而且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理论成果之一。因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去审视和研究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相关问题,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是对这一课题的探讨。
赵成,男,1963年2月生,新疆哈密人,法学博士,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中3项成果获省(区)哲学社会科学奖。
于萍,女,1984年生,辽宁本溪人,渤海大学讲师,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哲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求实》、《学习与实践》、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级项目多项。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当下关于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讨论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活水。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尽管我们宏观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思想根源的挖掘上,总觉得缺少一些更深邃、更系统化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痛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并列,而是暗示了一种深入的、富有建设性的研究。我非常期待它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忽略但与自然关系密切的论述中,提炼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视角,以及改造自然的辩证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如何能够为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提供更深刻的洞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象的污染治理。它是否能帮助我们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不可持续性,找到一条真正符合人类长远福祉的生态发展路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当前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我希望它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为我们指明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道召唤,吸引了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的探求。作为一个对社会理论和环境议题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深信,理论的深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社会思潮,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洞察,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前生态危机提供独到的视角。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它是否能从马克思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中,汲取养分,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延伸到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上?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批判性地审视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辨析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并尝试提出一套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理论框架,用以指导我们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构建一种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智慧的启迪。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个人一直在思考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当代社会,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紧密结合起来。我时常感到,在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讨论中,虽然目标是美好的,但往往缺乏一种深刻的理论支撑,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理论深度”的信号。我希望它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当前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进行一次深入的学理梳理和批判性分析。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消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又能否应用于理解不同社会群体在环境问题中的不同地位和利益?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狭隘的经济增长逻辑的宏观视野,从而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构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一种既能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又能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范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理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集中在对阶级剥削、异化劳动等社会问题的揭示。然而,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严峻,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问题的关联也逐渐被重新审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出深刻的探索。它是否能从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和“自然界的人化”的论述中,挖掘出更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否能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应用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自然视为可供征服和利用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消费主义、过度工业化等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问题,并提供克服这些问题的理论武器。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的代价却是生态的退化,以及如何才能打破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怪圈?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构建一种全新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大期待,是它能否真正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锋芒,投向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挑战。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遏制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潜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中国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影响等等,然后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剖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罗列,而是要挖掘其背后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甚至意识形态根源。例如,它是否能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克服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又如何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风险?我更期待的是,本书能够提供一套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构建一套更公平、更可持续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机制,如何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指导,让“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口号,而是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